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学导论
中西医结合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19世纪末,中国医学家开始尝试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 发展:20世纪初,中国政府开始支持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 突破: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 推广:20世纪80年代,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中西医结合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中西医结合学 主要研究人体生理、病理、 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本
中西医结合 教育:研究 如何将中西 医结合教育 融入医学教 育体系,培 养具有中西 医结合知识 和技能的医 学人才。
中西医结合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中西 医结合学在国际 上的传播和影响
合作研究:与其 他国家在医学领 域的合作研究项 目
国际会议:参加 国际医学会议, 分享中西医结合 学的研究成果
章节副标题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中医 学的基本理论框 架,用于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和 治疗
脏腑经络:中医 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用于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和 治疗
气血津液:中医 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用于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和 治疗
辨证论治:中医 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用于指导临 床治疗
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
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学的临床实践方法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 治疗方案。
整体观念:注重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进行综 合治疗。
同病异治: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 疗效果。
异病同治:对于不同的疾病,如果病机相同,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以提高治疗效果。
理论和方法。
研究内容:包括中医基础 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 学、方剂学、针灸学、推 拿学等,以及西医基础理 论、西医诊断学、药理学、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中西医结合是指中医和西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以提高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的一种医疗模式。
在日常学习和复习中,了解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医学领域。
一、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性医学模式,强调中医和西医之间的互动和互补。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西医则以解剖生理为基础,强调病因病机病理。
中西医结合将两者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更全面地认识和治疗疾病。
二、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理论、辨证施治等内容。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以整体观念看待疾病,强调平衡和协调。
2. 西医理论西医理论主要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以病因病机为研究重点,强调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三、中西医结合的实践经验1. 诊断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技术,以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西医诊断手段。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2. 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段,以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西医治疗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施治,以求疗效最佳。
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中西医结合模式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患者需求的不断增加,中西医结合将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应当不断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为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学习和实践中,应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为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愿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中西医结合导论学》试题
西固区中医院 兰州市第六期“西学中”班《中西医结合导论学》试题单位: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 封 线 以 上 不 得 答 题第1页(共 3页)(考试时间10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10分)1、善于接受和吸收西方医学,是早期接受西医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他是( )A/ 方以智 B/汪昂 C/王宏翰 D/王学权2、一英国生理学家经过20余年的实验观察好精确计算发现了血液循环,他是( )A/培根 B/ 维萨里 C/ 洛克 D/哈维3、病后表现为厌食、乏力、多汗、口渴以及大便干硬,舌淡白,脉弱等症状,可称为( )A/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症 B/急性虚证 C/急瘀证 D/生理性肾虚4、主要见于气血瘀滞证。
西医常见于肝胆病、癌症、心脏病等的舌是( )A/ 淡白舌 B/ 红降舌 C/青紫舌 D/镜面舌5、脉搏节律呈一定比例的歇止,可呈二联律、三联律和五联律等。
它的产生可能是固定比例发生的期前收缩,或固定比例房室传导阻滞,或固定比例的窦性心律,其脉为( )A/ 促脉 B/ 结脉 C/ 代脉 D/涩脉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目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1、中西医结合研究期间的中西医结合界主要代表人物是( ) A/蒲辅周 B/吴咸中 C/陈可冀 D/邝安堃 E/沈自尹2、下列哪些不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 )A/ 以自然哲学理论为基础的思维方式解释医学 B/以修理机器为主的治疗观C/用生物学观点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 D/天人合一,形与神俱E/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人类的健康与疾病3、寒冷的物理因素可使机体( )而引起疾病。
A/间接高能量 B/新陈代谢降低 C/ 生理防御功能下降D/人与空气间“渗透压”增大 E/热应激蛋白表达下降4、在血液流变性方面,不同病种的血瘀证其血液流变性改变有沟通的特征,主要是( )A/ 浓 B/黏 C/ 凝 D/聚 E/高5、急性虚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迅速虚衰的证候,表现为( )A/ 邪实未去 B/ 正气已虚 C/ 发病急 D/病情重 E/存活率低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生物医学模式2、西药中用密 封 线 以 上 不 得 答 题第2页(共 3页)3、中西医双重诊断4、阶段治疗四、是非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则打"×"。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资料
第一部传染病学第一单元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 病原体、人体、外环境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 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 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及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 不出现临床症状, 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发病的两个因素: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 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 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及再燃;后遗症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 猩红热, 天花, 麻疹, 斑疹伤寒, 伤寒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 乙类25种, 丙类10种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1.甲肝(HAV): 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HBV): 属嗜肝DNA病毒3.丙肝(HCV): 单链RNA病毒4.丁肝(HDV): 缺陷的单链RNA病毒5.戊肝(HEV): 属杯状病毒二、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 粪-口;传染源: 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 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染源: 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2.病理(1)急性肝炎: 肝细胞变性坏死, 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 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 边缘薄质软, 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 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中西医结合学导论
针对小儿感冒、咳嗽、腹泻、消化不良等儿科常见病。
治疗特色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辅助使用中医药和中医外治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贴敷等。
疗效优势
在缩短病程、减少抗生素使用、提高患儿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04
中西医结合学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搜集与整理文献
系统搜集与整理中西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包括古籍、现代研 究论文、临床实践报告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注 重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康复等领域 的优势,同时吸收西医学在急症救治 、精确治疗等方面的长处。
中西医结合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阶段
20世纪初,随着西医学的传入, 中医学面临挑战与机遇,开始探 索与西医学的结合点。
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支持中 西医结合事业,成立专门的研究 机构,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推 动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
文献分析与评价
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挖掘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依据 和实践经验。
文献综合与创新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与创新,提出新的中西医结合学术 观点和研究假设。
实证研究法
临床试验研究
通过临床试验,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疾病 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提供 实践依据。
实验室研究
中西医结合学导论
汇报人:XX 2024-01-30
目 录
• 概述 • 中西医结合学的基本理论 • 中西医结合学的临床实践 • 中西医结合学的研究方法 • 中西医结合学的未来展望
01
概述
中西医结合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西医结合学是综合运用中医学和西 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体健康与 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跨学科医学科学 。
中西医结合导论重点粗略版
1.中西医结合是-------独立的新兴学科2.中医无须使用现代新器械、新技术、新方法-------这句话是错的3.中西医结合的科学观念-----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4.毛泽东对组织“西学中”作出重要指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展,加以提高。
”的时间是------1958年10月11号5.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的中西医结合专家是-------陈可冀6.目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中西医结合专家有-------吴咸中、李连达、张伯礼、李大鹏、吴以岭7.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文化、所著《西国记法》有关神经解剖学的医学内容传入中国,他是------利玛窦8.提出“折衷归一’之论点,主张”保存中说,西说为证“的人是-----唐宗海9.主张在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衷中参西的人是-----张锡纯10.于1963年研制成功中医阳虚动物模型的主要研究者是=====邝安堃11.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逐渐次年工程,国家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在“高层次高等教育“上的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12.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全部的生理机能,都具有周期性的节律性运动------周期一般为24小时13.将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紫瘀舌、暗红舌5种舌色按心功能指标优劣排序-----淡红舌〉红舌〉暗红舌〉淡白舌〉紫瘀舌14.活血化瘀是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中应用最早也是应用最广的治疗法则,其主要代表方是-----冠心Ⅱ号方15.在研究坤剂治疗白血病方面,首先提出坤剂很可能直接靶向PML-RARα癌蛋白,从而发挥特异性治疗作用的学者是----陈竺、陈赛娟16.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17.现阶段,中药现代化和复方研究的基础是开展-----???18.中西药配伍应用中属于理化性禁忌的是-----形成难溶物质19.西医学模式演变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医学模式是-----应该是神灵主义20.西方医学之父是----希波克拉底21.盖伦的伟大贡献是-----人体解剖22.20世纪生物科学最伟大的研究成果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23.外科消毒法的创始人----李斯特24.加拿大医生班廷获诺贝尔奖的医学贡献------制备出胰岛素提取液25.西医学认知方法的特色不包括----注重整体26.中西医结合一个重要的诊疗方法是-----病症结合诊断法27.中医学术争鸣主要在----金元时期28.李东垣的代表著作是----《脾胃论》29.唐朝政府组织编写的-----《新修本草》30.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针灸甲乙经》31.倡用“汗吐下”治法的医家是------张子和32.张锡纯的学术特点是-----中西药并用33.提出“火热致病论”的是----刘完素34.不属于中西医汇通派的医家是------施今墨35.中西医结合方法论除病症结合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功能与结构有机结合的方法、建立动态联系和综合的思维模式外,还有-------循证医学的思路方法36.所谓“病症结合的方法”是指-----西医诊断、治疗方法与中医辨证论法结合37.中西医结合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功能与结构有机结合的方法38.“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现代研究证明,肠内气体经肠壁血液循环吸收再由肺部排泄的量较由肛门排出的量高出----20多倍39.“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0.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东垣41.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代表人物是----吴咸中42.2011年9月,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屠呦呦的青蒿素名词解释1、亚健康是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等方面的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及其体验,也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
中西医结合概论资料
围绝经期综合征1.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定义和临床的一般治疗原则?2.简述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科学机制。
3.应用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意义何在?4.中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原则和辨证论治5.如何正确评价激素替代疗法?1.指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絮乱合并神经心理症状为主的综合症,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废除“更年期”而采用“围绝经期”的概念,即从绝经前,出现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后一年内的时间。
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能力终止。
城市妇女平均绝经年龄49.5岁,农村妇女为47.5岁。
约1/3的妇女可以平稳过渡,没有明显不适,约2/3的妇女出现程度不同的低雌激素血症引发的一系列症状,称之“围绝经期综合征”。
治疗:1.激素治疗(1)雌激素治疗:①尼尔雌醇:为雌三醇的长效衍生物。
用法:2mg每半月1次或5mg每月1次。
未绝经者每3个月加服孕激素7天。
绝经者可3~6个月加服1次孕激素。
②结合雌激素(倍美力):为天然混合型雌激素。
用法:0.625mg,1次/d或隔天1次,月经后半期加服孕激素。
③17β-雌二醇(爱斯妥凝胶):为17b-雌三醇。
涂在皮肤上,1次/d。
需与黄体酮(安琪坦)胶囊口服序贯应用。
④其他雌激素:如乙烯雌酚0.5mg,1次/d,逐渐减量至0.1mg。
亦应与孕激素合用。
(2)孕激素:单独应用有缓解自主神经症状。
如甲羟孕酮2mg,2次/d。
炔诺酮2.5mg,1次/d。
早地孕酮4mg,1次/d。
与雌激素合用可以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与雄激素合用可增强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
(3)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治疗:目前广泛应用的有替勃龙(利维爱) 是一种具有弱雌激素兼有雄激素和孕激素活性甾体激素。
既可防止骨质的丢失,又对更年期症状的治疗有效,且不引起子宫内膜刺激。
2.非激素治疗(1)一般治疗:宣传更年期是进入老年期的生理过程。
消除思想顾虑、生活规律、适当调节饮食、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中西医结合内科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笔记一,感冒证: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感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感冒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证: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6.“寒包火”(表寒里热)证:解表清里-双解汤二,咳嗽证: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1.风寒咳嗽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证: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咳嗽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证: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虚证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证: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证: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2.成痈期证: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证: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证: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四,哮证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1)寒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2.缓解期1)肺虚证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五,喘证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1)风寒袭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证: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肺-五磨饮子2.虚喘1)肺虚证: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2)肾虚证: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3)痰浊壅肺证: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4)痰热郁肺证: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5)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七,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八,痰饮证: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1.痰饮1)脾阳虚弱证: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证: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2.悬饮1)邪犯胸肺证: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3)络气不和证: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3.溢饮解表化饮-小青龙汤4.支饮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5.饮退正虚证: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九,自汗,盗汗证: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邪热龙。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一、单选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中。
每小题2分,共10分)1、善于接受和吸收西方医学,是早期接受西医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他是()A/ 方以智B/汪昂C/王宏翰D/王学权2、一英国生理学家经过20余年的实验观察好精确计算发现了血液循环,他是()A/培根B/ 维萨里C/ 洛克D/哈维3、病后表现为厌食、乏力、多汗、口渴以及大便干硬,舌淡白,脉弱等症状,可称为()A/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症B/急性虚证C/急瘀证D/生理性肾虚4、主要见于气血瘀滞证。
西医常见于肝胆病、癌症、心脏病等的舌是()A/ 淡白舌B/ 红降舌C/青紫舌D/镜面舌5、脉搏节律呈一定比例的歇止,可呈二联律、三联律和五联律等。
它的产生可能是固定比例发生的期前收缩,或固定比例房室传导阻滞,或固定比例的窦性心律,其脉为()A/ 促脉B/ 结脉C/ 代脉D/涩脉二、多选题(备选答案中有二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中。
每小题2分,共10分)1、中西医结合研究期间的中西医结合界主要代表人物是()A/蒲辅周B/吴咸中C/陈可冀D/邝安堃E/沈自尹2、下列哪些不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A/ 以自然哲学理论为基础的思维方式解释医学B/以修理机器为主的治疗观C/用生物学观点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D/天人合一,形与神俱E/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人类的健康与疾病3、寒冷的物理因素可使机体()而引起疾病。
A/间接高能量B/新陈代谢降低C/ 生理防御功能下降D/人与空气间“渗透压”增大E/热应激蛋白表达下降4、在血液流变性方面,不同病种的血瘀证其血液流变性改变有沟通的特征,主要是()A/ 浓B/黏C/ 凝D/聚E/高5、急性虚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迅速虚衰的证候,表现为()A/ 邪实未去B/ 正气已虚C/ 发病急D/病情重E/存活率低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生物医学模式:2、西药中用:3、中西医双重诊断:4、阶段治疗:四、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1、“中西医汇通”的思想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前。
医学专题中西医结合导论第四章成果
3
• 3、五行生克关系与激素调节 • 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控制机制,阐明五行学说。 • 4、五行学说与生态学 • 生态学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互助互利的共生和互相
病并发症
24
风湿: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中药在撤减激素、预防
和控制感染、减轻肾脏损害、延长缓解期、改善生活质量 方法取得可喜进展。
肿瘤:减毒增效,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
• 六、四诊的客观化研究成果显著
• (二)脉诊 • 1、脉象形成机制
• 脉象与心血管功能、与生物力学、与器官共振
• 2、常见脉象生理病理基础 • 数脉和迟脉-心率变化-受神经体液等调节-交感与迷走神经 • 结脉和代脉-心脏传导系统或心肌兴奋性、传导过程异常 • 浮、沉脉-血管舒缩变化产生买为深浅感觉,外周血管扩张
• (一)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 经络系统是不依赖神经和血液循环系统而独立存在 • (二)循经感传与内脏及器官效应:气至病所——痛阈提
高 • 与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神经及特殊感官均有相关性 • (三)经络实质研究-功能是联络、调节和反应通络 • 1、与神经-体液:分布区域和反应效应的同一性 • 2、与血管-淋巴管:分布的相关性、微循环生理功能以及病
5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成果
• (一)心 • 3、在体合脉,开窍于舌
认为脉象是心血管功能的外部表现,相当于心脏功能由前 负荷、后负荷、收缩力以及心率等因素,心房肽(ANP) 的作用。桡动脉血管的径向运动、轴心位移与心动周期具 有一致性。
中西医整理复习资料.docx
木内容来自更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五、心梗1、缺血空T波改变:两支对称的尖深倒置T波2、损伤型ST段移位:S-T段抬高3、坏死型Q波改变六、心绞痛1、典型: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 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2、变界型S-T段抬高,常伴T波高耸,対导联同表现为S-T段压低七、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1、S-T段压低(除aVR导联):水平型、下垂型ST段下移2、T波改变:低平、双向或倒置八、心律失常(一)早搏1、室早: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宽大畸形;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性代偿间歇2、房早:提早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P波不同;P' —R新时期〉0.12;房性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房性早挖墙脚后的代偿间歇不完全。
3、交界性早搏:提早岀现的QRS,形态基本正常;其前或后可有逆行P'波;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二)异位性心动过速1、阵发性室上性心速:频率快,节律规则2、室性心速:R-R相等,室律可略有不齐;QRS波畸形、增宽,吋I、可延长,T波方向为QRS主波方向和反;P与QRS无固定关系(三)房颤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人小不等间距不均、形态各异f波;2、R-R间距绝对不匀齐,即心室率完全不规则;3、QRS形态一般与正常窦性相同。
(四)室扑:一过性。
QRS-T波消失,代Z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的心室扑动。
(五)室颤:QRS-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极不规则的心室颤动波。
(六)房室传导阻滞1、I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P波Z后均伴随QRS波P—R新时期延长>0.21 (老年人〉0.22)2、II度房室传导阻滞II度I型:P波规律岀现;P-R间期呈进行性延长II度II型:P波规律出现;QRS波成比例脱漏,形态一般正常或增宽畸形。
3、III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P-P与R-R间距各有其固定的规律性心房率>心室率,即P波频率高于QRS波频率QRS波形态正常或宽人畸形。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导论
医学的对象和目的
目前,我国主要有中医学和西医学两大医学体系。 中医学,即中国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 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 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 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 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观和辩证观, 即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 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研究核心,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其丰富的理、法、方、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 疾病的预防和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了不可忽 视的作用。
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在明朝的中下叶,西医传入中国,面对中西医的客 观存在,有人将中西药进行比较,产生了中西医汇通 思想。
方以智(1611~1671),是中西医汇通的最早倡导 者;
汪昂(1615~1695),善于接受西方医学,是最早 接受西医的代表人物;
王宏翰(17世纪),产生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代表人 物之一;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之后, 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 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 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
“研究、比较、吸收、创建、服务”
二、中西医结合的含义
就是将中西两种医学融合,创造医学理论 新体系,将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终目标, 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殷 鑫
医学的含义
一、医学的含义 医学的含义涉及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纲要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 42三、名词解释 6四、简答题 5第⼀章绪论⼀、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研究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规律学科。
2.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门具有向导性或引导性功能的学科。
3.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4.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门联系哲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桥梁学科。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
2. 任务:从总体上综合研究和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点、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各门具体专业学科研究现状、动态、进展、思路和⽅法以及“典型”案例等研究,从总体上综合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法学。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法:哲学⽅法、理论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献研究⽅法、⽐较研究⽅法、系统科学研究⽅法。
五、学习和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意义1. 学习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始终贯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讨论各种问题。
2.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让⼈们明⽩什么叫中西医结合、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怎样中西医结合等基本知识。
3.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帮助⼈们提⾼对中西医结合必然性、必要性、规律性、普遍性、优越性、正确性和创造性等认识。
4. 为⼈们提供⼀些前⼈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法或经验,以供借鉴,并发挥启迪、开拓思路的作⽤。
5. 帮助学习者坚定专业思想。
六、中西医结合⽅针政策概述1. 注意标志性事件:1950年召开了“第⼀届全国卫⽣会议”,党和政府即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四⼤卫⽣⼯作⽅针之⼀。
2. “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正确性体现:符合并正确反映我国国情和民情民意的正确⽅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是符合并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正确政策;“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调动了我国医药科技⼯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是正确的。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一、单选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中。
每小题2分,共10分)1、《医学汇通》是我国第一部论述中西医汇通之专著,其作者是()A/ 方以智B/汪昂C/王宏翰D/王学权2、《人体构造》一书开辟了以解剖和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人文主义的复兴,使医学开始摆脱神权的束缚而独立发展,其作者是()A/培根B/ 维萨里C/ 洛克D/哈维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改变对于全身性衰老的观点有重要意义,是指()而言。
A/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症B/急性虚证C/ 生理性肾虚D/急瘀证4、舌丝状乳头缺少,菌状乳头很少,脱落细胞很多,且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并有核破裂、胞浆内空泡等现象的舌是()A/ 淡白舌B/ 红降舌C/青紫舌D/镜面舌5、交感神经兴奋或某些体液因素使血管壁紧张度升高时,切脉感觉指下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的脉为()A/ 紧脉B/ 革脉C/ 弦脉D/长脉二、多选题(备选答案中有二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中。
每小题2分,共10分)1、中西医结合研究期间的中医界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代表人物是()A/傅连暲B/时逸人C/张锡钧D/蒲辅周E/施今墨2、西医学模式及其演变包括()A/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C/环境-形神医学模式D/机械论医学模式E/生物医学模式3、研究表明,湿邪的本质并非单纯指水湿而言,还包括在一定湿度生长繁殖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以及()等因素失调密切相关。
A/ 病毒B/ 能量代谢C/ 胃肠道紊乱D/水液代谢E/免疫4、精神因素的致病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是()紊乱。
A/ 中枢神经系统B/内分泌系统C/ 免疫系统D/脑内环核甘酸类代谢E/热应激蛋白表达下降5、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症的常见症状有()A/ 厌食B/ 乏力C/多汗D/口渴E/大便干硬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自然哲学医学模式:2、中药西用:3、微观辨证:4、菌毒并治:四、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1、“中西医汇通派”形成于鸦片战争至建国之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纲要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 42三、名词解释 6四、简答题 5第一章绪论一、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概念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研究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规律学科。
2.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一门具有向导性或引导性功能的学科。
3.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4.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一门联系哲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桥梁学科。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
2. 任务:从总体上综合研究和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点、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各门具体专业学科研究现状、动态、进展、思路和方法以及“典型”案例等研究,从总体上综合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学。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方法:哲学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五、学习和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意义1. 学习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始终贯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讨论各种问题。
2.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让人们明白什么叫中西医结合、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怎样中西医结合等基本知识。
3.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帮助人们提高对中西医结合必然性、必要性、规律性、普遍性、优越性、正确性和创造性等认识。
4. 为人们提供一些前人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或经验,以供借鉴,并发挥启迪、开拓思路的作用。
5. 帮助学习者坚定专业思想。
六、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概述1. 注意标志性事件:1950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党和政府即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2. “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正确性体现:符合并正确反映我国国情和民情民意的正确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是符合并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正确政策;“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调动了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是正确的。
3. 正确理解和认识“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政策体现: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是卫生工作、中医药工作的重要任务;正确贯彻中医药政策关系着正确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依据《中医药条例》认真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正确宣传是正确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前提。
七、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院1. 定义:中西医结合医院是指有一定的人才组合群体和现代化诊疗设备、设施,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开展以医疗工作为中心,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及科研、教学等医学活动为一体,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机构。
2. 本质属性:中西医结合。
3. 中西医结合医院遵循的根本原则:“中西医并重”。
第二章医学与医学模式概述一、西方医学的渊源:医史学界公认的西方医学主要来自:古希腊医学、古罗马医学。
《皇帝内经》一书的问世,是中医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
二、医学模式的定义及演变1. 医学模式的定义:医学模式就是对于人类疾病和健康总体特征与过程本质的概括;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范围的总和;它反映着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体系结构和框架、医学思维方式和发展规范。
2. 西方医学模式的演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希波克拉底十分重视医生的道德修养,曾著有关于医德规范的著作:《誓词》,《论医生》,《医理》,《希波克拉底文集》。
记载早期希腊医学思想发展和医疗情况的重要资料是《荷马史诗》欧洲中世纪以来被尊为“西方医学的鼻祖”、“医学之父”的是希波克拉底《皇帝内经》一书的问世,是中医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
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实验医学的开始的专著是《人体之构造》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三、中医学模式及其特点:注重整体、以人为本、个体辩证、取法自然。
中西医结合医院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中西医并重*四、中西两种医学模式比较*作为一名医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的发展规律有何意义。
1.确立正确的医学观。
通过了解医学的发展规律,有助于认识人体的本质和过程、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特点、医学的性质与功能等医学的基本问题,以便从宏观上准确把握医学发展方向,建立正确的人体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等基本医学观念,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
2. 掌握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根据医学的发展规律,归纳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以此指导医学实践,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完善知识结构,避免盲目性、片面性,少走弯路,多出成果。
3. 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具有漫长的历史,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要从医学发展规律中吸取经验教训,从医学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认真进行医学实践,为推动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多做贡献。
第三章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一、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由来1956年毛泽东主席首先提出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逐步演化和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即“中西医结合”的含义就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二、中西医结合的内涵:1. 毛泽东强调中、西医药两种“知识”的结合。
2. 这一内涵反映了中、西医药知识结合发展的规律。
3. 这一内涵把握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三、中西医结合的外延:中西医结合学科、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方针、中西医结合事业、中西医结合人才、中西医结合机构等。
*四、三个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1. 常识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该层次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也称常识性或经验性认识,属于现象的、直观的、片面的、非本质性的认识。
2. 科学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获得对中西医药学内在联系及中西医结合本质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
3. 哲学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中西医结合是指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结构类似的知识系统(中西医药学)的辩证统一。
五、定义: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
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在其综合运用中创造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问题的一门科学。
第四章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简史一、“西医学第二次传入时期”的传播形式主要有:开办诊所和医院、兴办西医学校、输送留学生、翻译出版西医书刊。
西方从事针灸研究最早的国家是:法国二、中西汇通思想的提出:明末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徐光启在天文学三首次提出了中西汇通的主张。
三、中西汇通派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唐宗海的“折中归于一是”、朱沛文的“华洋医学各有是非”、张锡纯的“衷中参西”、恽铁樵的“新中医”。
第五章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一、比较医学:比较医学是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的医学体系进行研究。
其任务在于对不同的医学体系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是总结各种医学的共同点、差异和特色,从而促进整个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
比较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西医学与世界各个民族的传统医学的比较研究。
*二、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意义(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意义):寻找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推动方法(论)层面中西医结合;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发展;制定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策略。
三、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原则:多维参照系、系统观点与系统分析方法、“内在论”与“外在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最根本的参照系是:医学实践四、中西医比较研究的内容中西医历史背景的比较研究、中西医哲学观的比较研究、中西医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中西医症状学的比较研究、中西医诊断学的比较研究、中西医治疗学的比较研究、中西医医学模式的比较研究、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中西医发展史的比较研究等等。
五、中西医生理学的比较研究内容1.指导思想的比较研究。
2.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3.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
*六、中西医病理生理学比较研究的内容1. 病因学说方面中医:中医的病因学说根据中医理论体系提出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不内外因的观点。
西医:西医病理生理学认为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因素等等;西医学的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为尸体解剖及实验的分析还原法。
2. 疾病转归方面中医:以正邪交争来认识疾病的过程,邪盛正虚则病,正盛邪弱则复安。
西医:损伤和抗损伤形成疾病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如果机体抗损伤占据优势,便有力量克服损伤使疾病好转向愈;如果机体抗损伤的能力不足,损伤不能修复并还在向前发展,则疾病必将加剧乃至导致死亡。
七、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最根本的参照系是医学实践中西药配伍的理化性禁忌包括:A、含醇中药——水合氯醛B、含强心苷的中药——氢氧化铝C、含有机酸中药——胰酶D、含氰苷的中药——酸性药第六章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进展概述一、证的特性:整体性、定型性、定系性、制约性。
二、经络-脏腑相关性研究的内容:经脉与相关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有密切联系;脏腑病理变化在经穴上有反应,可通过这种反应,“司外揣内”而推断出内脏疾病;经脉上的理化刺激能对相应脏腑功能有调节作用三、学习、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必须理解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是气四、中西医治疗学的比较研究发现西医学一般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对因治疗、对症治疗、支持疗法。
五、外科急腹症临床中西医结合研究1. 急性阑尾炎是急腹症中开始最早、效果最好的研究项目。
2. 中西医结合肠梗阻的诊断采用“三辨诊断”:辨病、辨证、辨型。
3. 治理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方剂:大柴胡汤的加减方或其衍化方。
六、七情为病的动物模型有:猫吓鼠致恐伤肾模型、爆竹吓狗致恐伤肾模型。
中西医结合造模总的指导原则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体现中西医结合思路第七章中西医结合的合规律性研究一、规律的概念及特性:规律就是客观事物或系统发展过程中自身国有的动态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规律的特性为: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可认识性。
二、中西医结合宏观规律性表现1. 中华和合文化是孕育中西医结合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