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跨学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跨学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咏雪》跨学科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首先,从知识目标来看,《咏雪》作为一篇文言文,其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义,背诵课文,并熟记作家作品。
这符合课标中对于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积累的要求。
同时,学生还需要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如“俄而"、“欣然”、“拟"、“末若”等词义,这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
其次,从能力目标来看,《咏雪》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
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文中咏雪佳句的赏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语言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者,从情感道德目标来看,《咏雪》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通过描绘古人咏雪的场景,营造了一种和睦、轻松、融洽的家庭氛围。
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亲情,培养正确的家庭观念和情感价值观。
此外,根据2022年课标的要求,《咏雪》的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在教材编排上,《咏雪》位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亲情的美好。
《咏雪》通过讲述谢太傅在下雪的日子里与晚辈讲述诗文的故事,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文化教育的画面,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
这样的内容安排,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激发他们对家庭和亲情的共鸣。
从学情分析来看,初一学生已经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但刚涉及文言文不久,尚未形成很好的文言语感和学习方法,系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咏雪》作为他们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作品,语言文字浅显易懂,还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语言的辨析和欣赏在教学中仍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深入体会。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复述故事。
2.对比分析,理解《咏雪》的两个比喻。
3.赏读理解,感受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复述故事。
2.对比分析,理解《咏雪》的两个比喻。
3.赏读理解,感受家庭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节课我们师生将一起穿越到古代,既是古代,我就用古代汉语做自我介绍。
屏显:“吾乃赵氏后裔,生情活泼,镇巴人也。
今为师者,愿与诸君其乐融融,共享课堂之趣。
"你能从我的介绍中获取哪些信息吗?预设:姓氏,出生地,职业,愿望。
这是我的介绍,你可以用下面的句式介绍一下你自己吗?屏显:“吾乃()家之子\女,生性(),()人也。
今为学生,愿……”彼此介绍后,我们一起去认识两个聪慧的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一群有趣的灵魂。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29页,齐读题目。
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题目,注意笔画顺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借助文言的样式表达,引起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渗透本课将涉及的文言句式判断句“……也";筛选信息,训练学生分析文本、提炼信息的能力;表达愿望与文中家庭氛围相同的愿望,暗示学生其乐融融的氛围与本课学习的重点有关。
二、初读文章,把握大意1.听读,划节奏。
2.自读,解词句。
3.强调重点字音、词语释义。
屏显: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应为“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4.复述故事。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以及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在初步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咏雪教案一等奖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咏雪教案一等奖第一部分:引言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雪是一个独特而美丽的自然现象。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教学机会。
本教案将介绍一个关于咏雪的教学活动,该教案在全国范围内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了解雪的形成过程、雪的种类以及雪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创作咏雪诗歌的方式表达对雪的热爱。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雪的形成过程和不同种类的雪。
2. 学生能够了解雪对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欣赏和创作咏雪诗歌,表达自己对雪的情感。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1. 雪的形成过程和种类的介绍在这个部分,教师通过简短的讲解和图示,向学生介绍雪的形成过程,包括水蒸气的凝结、雪花的结晶等。
然后,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种类的雪,如雪球、雪花、雪片等,让学生了解雪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讲解、图示展示2. 雪对环境的影响教师通过讲解和图示,向学生介绍雪的环境影响,如降雪对农业、交通、生态系统等的影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降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图示展示、小组讨论3. 咏雪诗歌创作在这个部分,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咏雪诗歌,如《咏雪》、《梅花诗》等,让学生欣赏这些诗歌的美。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那些诗歌的特点和修辞手法,来创作自己的咏雪诗歌。
学生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将自己的诗歌表演出来,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感。
教学方法: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角色扮演第四部分:教学评价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1. 学生的口头回答: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雪的形成过程、种类以及雪对环境的影响的问题,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的写作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雪的文章,包括雪的形成过程、种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 学生的诗歌创作: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创作的咏雪诗歌的创意和表达程度。
第五部分: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雪的了解和创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雪的形成过程和种类,并用自己的创作记录下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咏雪》教案问题导入1,以古诗导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两大家族。
谢安(谢太傅)的介绍:淝水之战,闻名古今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有一冬日,太傅一家聚会,聚会中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
问题思考自主学习《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南朝临川王,爱好文学,喜纳文士。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了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8卷,分36门。
其中《咏雪》就出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部分。
字词太傅俄而雪骤差可拟无奕女撒柳絮朗读课文(板书:咏:抑扬顿挫地读)找几个学生试读全班按照停顿划分齐读教师更正指导,全班再次读。
(讲究抑扬顿挫)二,合作探究梳理文义(解释重点字词的方法:①课下注释,②推断法:组词法或替换法;③使用工具书)(1)同桌交流,解释文中重点字词。
内集:儿女:文义:俄而:骤:欣然:何所似:兄子:胡儿:差可拟:未若:因风:公大兄无奕女:王凝之:师:关于字词,还有疑问吗?(生发问,生解答。
)学生逐句翻译。
师:既然是谢太傅一家在咏雪,那他们咏雪时的语调是怎样的?找出咏雪的句子来分析一下。
撒盐空中差可拟——脱口而出又又不确定的语气未若柳絮因风起——自信满满,愉悦师:现在我们带着这些语调,再把课文读一遍,尤其注意写雪的句子。
(齐读并板书:咏:用诗词等来描写)问题解决文中是怎么描写雪的?(板书:雪撒盐空中——形似,柳絮因风起——神似)两个比喻,你觉得哪个更妙?妙在何处?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学生小组讨论后,找代表回答。
主观题,教师不用给确切答案。
)太傅对于更偏向哪种比喻?从哪里可以看出?(师:老师这里有一首打油诗,可以对比下,哪种说法更美。
咏雪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第4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培养学养成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时重点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义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3.背诵课文。
学时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用“钟氏二子”的故事导入。
二.预习检测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掌握字音。
谢太傅(fù)雪骤(zhòu)差可拟(chà)柳絮(xù)王凝之(níng)无奕女(yì)道韫(yùn)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编者(),()的文学家。
4.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内集:儿女:俄而:骤:欣然:何所似:差:拟:未若:因:5.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2)作家和作品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咏雪一等奖公开课
咏雪一等奖公开课教案第 3 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白某某朗读、标点文某某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的方法,把握人物情感,学会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的聪慧,感受良好的家教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情感。
2.学习摹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朗读时的白某某断句,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展示课件。
提问: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两个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聪明、机智。
)今天,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中的《咏雪》,来认识两个孩子,看一看这两个孩子与司马光和曹冲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朗读,理解内容1.教师展示《咏雪》的白某某(竖版)的课件给学生。
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
学生自由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展示《咏雪》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
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
学生集体朗读,感受有标点的文章阅读在朗读时,要比白某某的一读到底,顺畅、舒服、意思明了,断句和标点符号帮助自己更好地通过语气、节奏感受人物形象。
【核心素养】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世说新语》是一部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本单元选取的《咏雪》一文,通过叙述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富有生活气息,适合学生阅读和欣赏。
2.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本文时,需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积累一些生动的词语和表达,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本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作品中的美景美文,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本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东晋时期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气息,增强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欣赏文中的美景美文。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故事发生的场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4. 讲授教学法: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于雪天的印象和感受,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主题“咏雪"。
第8课《世说新语 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案《咏雪》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积累常见的文言文词语,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结合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积累重要字词。
教学难点: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
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
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一一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预习检测1.作者与作品上节课布置了预习作者的任务,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他的预习情况。
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
师:这位同学预习的十分全面。
同学们一起齐读一遍课下注释一,注意作者的朝代,拿笔圈画一下。
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作者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2.老师强调几个字的字音字形。
骤拟奕(字音)差(多音字)三、整体感知(一)、朗读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把文章读通顺,接下来由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标注不会读的字的字音,并勾画出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请一位同学来试着朗读一下。
这位同学读的十分流利,停顿也很到位,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诵读传统名篇,感受少年智慧——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
诵读传统名篇,感受少年智慧——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诵读传统名篇,感受少年智慧——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目标确立依据】(一)课标分析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段要求(7—9年级)的“阅读与鉴赏"中与本课有关的内容有: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二)教材分析《二则》是七上第二单元的文言文课文。
从单元主题出发,亲情是不可忽视的主题。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本文描绘了谢家人在雪天赏雪作赋的温馨场面,我们可以从中窥见魏晋儿童的聪慧和良好家风的传承。
所以学习本课时,要“言”“文"兼顾,在完成文言文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之余,也要把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与学生的实际关联起来,引发学生对课文及《世说新语》的兴趣,并认识家风传承对人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已经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王戎不取道旁李》和《杨氏之子》两篇文言文,所以要求其借助注释从字面上理解全文大意的难度不大。
作为中学阶段的第一堂文言文课文教学,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核心素养学习目标】1.能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距,通过多形式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积累文言知识,如古今异义词:因、儿女;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省略句:即公大兄无奕女等。
3.通过分析文章,让学生品评魏晋少年们的形象,欣赏古代少年的智慧,了解文学常识的由来,如“咏絮之才”。
4.通过学习课外拓展故事,进一步感知人物的风采与神韵,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增进对《世说新语》的了解和兴趣,感受古代家族的优良家风。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世说新语》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文章,借助角色演读的形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赏析比较咏雪的两个比喻句,并能够在日常写作中熟练运用。
4、学习文章塑造人物的写法,感受东晋名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世说新语》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文章,借助角色演读的形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1、赏析比较咏雪的两个比喻句,并能够在日常写作中熟练运用。
2、学习文章塑造人物的写法,感受东晋名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演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一次机缘巧合,你穿越到东晋。
某日,你在家中闲坐,收到一封来自谢太傅谢安的邀请函,他邀请你参加“冬日茶话会”,与他的家人一同饮茶赏雪,早就听闻谢太傅大名的你欣然答应。
为了能尽快融入这次家宴,你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查阅《世说新语》的相关材料,了解谢太傅一家。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谢太傅一家谢太傅:谢安,是东晋后期的一代名相,死后追赠“太傅”。
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谢道韫:谢安长兄谢无奕之女,王凝之的妻子,有“咏絮之才”之称。
知风雅之事——说一说“茶话会”所见做好充足的准备后,你立即前往谢太傅的住所。
谢太傅热情地接待了你,你也见证了一场冬雪日的大家庭文艺茶话会。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8《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8《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咏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2、积累常见文言词语;3、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重点)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2、积累常见文言词语;3、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写雪的诗句导入。
二、作者介绍《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
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
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生活。
《世说新语》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刻画人物形象。
三、诵读课文1、听朗读,注意字音、断句。
2、全班齐读。
3、细读——读清楚。
自读课文弄清楚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四、疏通文意(一)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六字——对、换、留、删、补、调1.对——对译逐字对译,字字落实。
2.换——替换(用现代汉语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3.留——保留。
(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4.删——删除。
(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例:夫战,勇气也。
翻译:作战,靠的是勇气。
5.补——补充。
(译文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语。
)6.调——调序。
(调整语序,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二)学生翻译课文。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
(这个回答问题的女孩)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反复吟咏,达到熟练背诵,并能正确默写。
2.正确掌握本文中出现的古文五项,可以适当扩充,并形成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
3. 完成家庭关系图,通过声韵,正确理解本文的主题,理解文化精神。
4.积累意象典故,掌握文化常识,引导学生探究自己家族的家风家训。
教学重难点1. 反复吟咏,达到熟练背诵,并能正确默写。
2.正确掌握本文中出现的古文五项,可以适当扩充,并形成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乌衣巷》导入课件展示:“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师:刘禹锡感慨的王、谢两个显赫的宰相家族:一是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另一位是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
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谢太傅一家,看他们寒夜咏雪。
01读“雪”学生活动:个人读《咏雪》,全班读《咏雪》。
教师提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教师指导:根据学生朗读中反映出的问题,相机指导纠正。
02品“雪"1.“动物赛跑·看谁掌握的文言词多”。
(希沃活动)学生活动:两名学生上台,进行竞赛,激发趣味。
教师指导:对学生错题和易错题(设置为错误答案),进行提示,要求全班掌握。
教师补充:对学生自己提出的不认识的文言词进行答疑解惑。
2.复述故事。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看着文言原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若复述有不足,可让同学补充。
教师指导:根据学生表现相机指导。
3.品评“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的优劣。
(重点)(1)在这两个比喻中,兄子把白雪比作“撒盐",兄女把它比作“柳絮”,那么你认为文中的两个比喻,孰优孰劣?【提示:从色泽、下落姿态、雅俗、冷暖等角度来分析】(2)谢太傅认为这两个比喻,孰优孰劣?(文中有没有体现)【批注课文:“公大笑乐"】谢太傅但笑不语,未置可否,耐人寻味。
第8课 《 世说新语 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不可败坏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学习文言文,要“言”“文”兼顾。
对于“言”的理解和掌握,应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大意,努力自主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反对过于机械、死记硬背的翻译,反对过早过多地讲解虚词、句式等语法知识。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文言诵读。
在学生粗晓文章大意后,与其枯燥死板地句句翻译,不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疏通;与其细碎讲解语法现象,不如让学生在诵读中直观感知文言特点,逐渐强化文言语感。
宝贵的课堂时间,应更多地用于诵读而不是讲解。
为了激发学生认真诵读的兴趣,可以开展“朗读接力赛”之类的游戏活动。
初学文言文,应把重点放在实词的理解和积累上:一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儿女”(古代指“同宗的子侄辈”)、“去”(古代指“离开”);二要注意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的语素,如“雪骤”中的“骤”,今天还在说“暴风骤雨”“雨疏风骤”;“差可拟”中的“拟”,和今天说的“比拟”的“拟”意义相同。
对于“文”的理解和欣赏,《咏雪》可以抓住两个问题:一是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二是两个咏雪的比喻哪个更加高明。
二、课标解读人文主题: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语文要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也有学习诗词的经历,在第一单元·四季之美中学习过四首古诗词,初步掌握了古诗词学习的技巧,可以迁移到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来。
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体会文言文的“文”“言”妙处。
四、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章意思。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 分析“撒盐”“柳絮因风起”两则比喻的妙处。
并能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描写事物。
8《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二则》第一课时——《咏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准确朗读课文。
2.从语言入手,能结合语境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并借助前两个单元的朗读技巧,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
3.运用本课学会的文言阅读方法和朗读技巧,迁移阅读《世说新语》其他篇目。
教学重点:在理解文言词义、句意的基础上读懂课文,读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从语言入手,能结合语境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激趣导入1.看屏幕上的《咏雪》竖版文字图片。
由古书没有标点符号引出对“断句读"的介绍2.导入课文我们学习的文言文,前辈们已经用标点符号和段落为我们做了标记;但还需要我们理解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把握好朗读的节奏,读出个人的理解。
一、读准停顿1.划分句中停顿示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1 / 32.请大家先遮盖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读懂课文大意。
再参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有不懂的字词句请圈画出来。
3.两组练习练习①关注:练习②第一种读法:与/儿女/讲/论文义第二种读法:与/儿女/讲论/文义与儿女讲论文义第一种读法: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第二种读法:左将军/王凝/之妻也4.总结句中停顿的一般规律:(1)专有名词(时间、地点、官职、人名等)不能随意拆开。
(2)句子中相对完整的表意成分不能拆开。
(3)主谓之间要停顿(简单讲就是强调主语,后面要短暂停顿)。
5.看屏幕朗读课文,读准句读。
然后对照屏幕示例,看看你的句中停顿划分是否准确。
朗读课文。
第一遍朗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和停顿。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读出情感文言文朗读,除了读准字音、停顿之外,也要把握语气、重音、情感等。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2、了解古代儿童的机智聪慧和谢氏家族家庭生活的温馨和雅趣;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2、了解古代儿童的机智聪慧和谢氏家族家庭生活的温馨和雅趣;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美女和网红大行其道的网络时代,似乎颜值变成了女生成名的最重要因素。
不过,当你走出浮躁的氛围,拔开历史的云烟,在雅静的书卷中,你会发现另外一种更具吸引力的女子一一才女。
如比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才女:西汉的卓文君、东汉的蔡文姬、唐代的上官婉儿、宋代的李清照。
她们的才情,加上独特的女性魅力,持续了千年,不论文化历史的变迁,始终成为读书人最温存细腻的遐想。
这节课,我们就要认识一位东晋的大才女一一谢道龌,她凭借《世说新语》中的《咏雪》一举成名。
二、说《世说新语》1.课前学生查阅世说新语资料。
2.课上分享。
3.教师简介《世说新语》这本书,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义庆编纂的笔记小说(注意:作者不是刘义庆,他只是组织别人编纂了《世说新语》。
)刘义庆本人是典型的富家公子,他的叔叔很厉害,是宋武帝刘裕,废了当时的东晋皇帝,但刘义庆是个文人,不愿参与当时混乱的政局,倒是对编书更有兴趣,于是就组织一批人编写了《世说新语》。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乱世,了解三国历史的同学都知道,曹操的儿子曹丕得到了东汉的传国玉玺,建立了曹魏政权;之后,又被司马炎夺了政权,建立了晋朝;可惜政局并不稳定,历经“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各种动乱的历史事件后,终于在100多年后被刘义庆的叔叔一一刘裕给灭了。
但之后天下变得更乱,南北各自出现了好几个王国和朝代,即“南北朝时期”,所以历史上把这整个400多年的乱世合称为魏晋南北朝,直到最后隋朝的建立才结束。
在这动乱的400年里,有一个阶层的境遇是极其无奈的,这就是士大夫。
士大夫的理想,本是做官为臣,辅佐君王,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
短文长教,浅文深教——8《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短文长教,浅文深教——8《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文长教,浅文深教——《咏雪》教学案例教例简介】《咏雪》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短文。
这节课用短文长教的方法,设计了丰富的富有诗意的教学活动。
针对文言文的教学,仍然是用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使课堂诗意盎然。
学生在朗读中梳理文意,在朗读中把握停顿,在朗读中品味语言。
教师从短短的一篇文章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一篇短文收获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和章法知识,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一、教学铺垫1.由成语“东山再起"导入学习,简介谢安。
2.了解人物和作品:谢太傅,好谢安,是东晋后期的一代名相,死后追赠“太傅”。
《世说新语》是追记前朝事情的著作,所以写谢安最终的官衔。
故事中的谢道韫当时还是个小女孩儿,后人称“咏絮之才",文中称她是王凝之妻,也是追书之词。
3.明确学习任务——细读文本:读得清楚读得好听读得有味二、读得清楚1.解读:读得清楚,其标志是要讲得清楚。
2.生齐读。
3.再读注释。
4.再读补充注释。
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人。
雪骤:雪下得快。
骤,迅疾。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趁着。
因循守旧,书下是凭着的意思。
应是趁着好一些。
即:就是。
5.学生自读自讲。
6.学生同桌互讲。
7.学生一起讲。
8.教师小结,出示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
一会儿雪下得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说这话的是谢太傅的哥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读得好听1.解读:读得好听,其标志是能把握好停顿。
2.老师分别指导停顿方法:《咏雪》朗读中的停顿:顺应语法的停顿清晰音步的停顿特殊语境的停顿3.学生在读好停顿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四、读得有味1.解读:读得有味,其标志就是能品味语言,对课文有语言品味与奇妙发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言语见精神——《世说新语·咏雪》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通过文中两个比喻句,分析掌握比喻形似、神似的特点。
3.通过三个层次的“言语见精神",人物的形象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感受魏晋时期的人物风貌。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备及教学用具:教案、PPT“1”自主学习,发现问题(7分钟)一、情境导入1.“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说起冬天,总会想起带给人们无限欢乐的雪花,今天我们一起去参加一场千年前的家庭聚会,赏一场浪漫了中华文化的大雪。
(出示课题:《咏雪》)或“柳絮才高”古代形容女子十分有才华称为“柳絮才高",为什么女子的才华会与柳絮有关呢?今天的故事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2.介绍《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二、读文之美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1)重点字音(2)明确节奏,齐读课文重点: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从文中找出交代咏雪背景的一句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3”合作探究,实现突破(30分钟)三、合作探究1.赏雪之韵(1)赏析两个比喻。
“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补充比喻的三个要素(2)对比阅读,体会比喻的神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找出诗中描写雪的句子,说说与“未若柳絮因风起"有何相似之处?明确:选取了大自然中有的自然之物,描写了大雪纷飞的的神韵之美。
《咏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咏雪》教学设计一等奖《咏雪》教学设计一等奖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咏雪》教学设计一等奖,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刀朗的《20xx年的第一场雪》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四、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以点拔。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以点评。
3、扫除字词上的障碍,请同学们借助注解,读准字音,理解字词的含义。
4、用学过的“加字法”和“换字法”翻译课文,并试背诵课文。
五、分组讨论质疑体会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教师适时点评,自然过渡。
六、生生交流拓展延伸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
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七、运用比喻想像写作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归纳:由“形似”到“神似”!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咏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上《咏雪》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吴绍桂
【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诵吟咏原文,达到熟读成诵
2.熟练掌握古文五项,能够正确翻译全文大意。
3.体会陈元芳方正有理,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明确本文的主题,理解文化精神。
初中语文七上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诵吟咏原文,达到熟读成诵
2.熟练掌握古文五项,能够正确翻译全文大意。
体会陈元芳方正有理,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明确本文的主题,理解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写人叙事的方法,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性格,通过对话和动作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小学学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都觉得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古代像司马光一样聪明的少年有很多,如七岁作诗的曹植,解决称象问题的曹冲,一边放牛一边学画的王冕。
今天,让我们来认识谢家才俊,从《咏雪》中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智慧。
这是我们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我们要学会划分文言文的节奏,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感受东晋名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 明确字音读对读准:
请学生读。
师:表扬预习做得好,指出存在节奏把握不当的问题,引出“句读"。
2. 把握停顿有据可依
明确“句读”: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文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处理停顿,这就叫断句读。
在一句话的末尾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断开,叫“读”。
前辈们已经给文章标注了标点符号,现在我们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会把握句中停顿,正确朗读。
把握停顿也有助于翻译。
明确断句读依据(请学生读,教师适当解释):
(1)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后可停顿;表示时间的词后可停顿。
(2)句子中表示相对完整的表意成分不能拆开,不停顿。
(3)参考课下注释或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字、词、句意后划分停顿。
3.牛刀小试:划分停顿例句分析
请选出这2个句子哪一句节奏划分正确,并根据依据思考理由。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2、3小组完成左边,4、5、6小组完成右边,将选择的数字打在聊天框。
请学生解释。
(可请选择错误的学生解释,让其他学生指出错误,教师引导)
第一个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谢太傅"是专有名词,不能拆
开,后面可停顿;“寒雪日”是天寒下雪的日子,是用三个字来共同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我们可以参照课文第三个课下注释,“内集"的意思是,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这两个字共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所以中间不能断开。
选项一的划分是正确的。
在第二个句子中,根据注释,“左将军”是官职,“王凝之"是人名,所以选项一的划分是正确的。
4.示范诵读读出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请学生一遍听范读一遍在书上划好节奏。
范读结束,学生齐声朗读。
理解文意读出节奏
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5)公大笑乐。
(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每一小组翻译一句话,可打在评论框,可在写本子上。
根据评论框情况,可请翻译不准确或未打在评论框的学生回答。
让其它学生帮助指出问题,老师总结翻译。
·强调第一句:古今异义词“儿女”
古义: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强调第二句:宾语前置倒装句“何所似"
古义:何所似
今义:所似何像什么
·强调第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了主
语“她”)
“……,……也。
" 这里是判断句式,翻译时要补充判断词“是”字。
2.教师快速讲解课下注释中的词语意思,加深学生印象。
3.学生整体感知,诵读全文翻译
品析文本读出韵味
文言文朗读,除了读准字音、把握停顿之外,还要我们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文本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1.请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这则故事。
给出以下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文中,他们赏雪吟句,透露出了什么样的家庭情趣呢?你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呢?先让学生思考,再给提示:环境“寒雪",活动“内集”,心情“欣然"“大笑乐”。
教师明确:由以上几个词不难看出,谢家的家庭氛围温馨、融洽、欢快且充满文化气息。
布置作业
1.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翻译并背诵《咏雪》。
2.思考以下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比较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谁的比喻更胜一筹呢?
(1)谢太傅认为谁的更精妙?
(2)作者认为谁的更精妙?
(3)你认为谁的更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