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及护理
儿科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护理常规
儿科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护理常规
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休息与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室内阳光充足。
3、饮食护理: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如蛋黄、肝泥、肉沫等。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有无惊厥,抽搦等严重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低钙惊厥。
5、用药护理:指导患儿家长正确使用维生素D避免过量。
6、并发症的观察
(1)避免使患儿过早的站立或走路,以预防畸形或损伤。
(2)注意患儿的清洁卫生,勤洗澡、换内衣,出汗多时应及时擦干,以免着凉。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t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简称佝偻病。
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失常,以骨骼改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
主要见于3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
【维生素D的来源、转化和生理功能】1.维生素D的来源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有三种途径:(1)母体-胎儿的转运: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
(2)皮肤的光照合成: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人和动物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转化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
(3)食物中的维生素D:天然食物及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少,应从维生素D强化食品中补充。
2.维生素D的转化维生素D3和维生素D2均无生物活性,被人体吸收进入血循环后与血浆中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结合,被运后贮存于肝脏、脂肪和肌肉等组织内,经过两次羟化作用后发挥生物效应:首先经肝细胞发生第一次羟化,生成25-(OH)D3,与α-球蛋白结合被运载到肾脏,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中的1-α羟化酶的作用下再次羟化,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3](1,25二胆骨化醇),具有很强的抗佝偻病生物活性。
3.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25-(OH)D3是维生素D在人体血循环中的主要形式,浓度较稳定,可反映体内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血中正值为11~60ng/ml,其虽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作用较弱。
正常情况下,血循环中的1,25-(OH)2D3主要DBP结合,对靶器官(肠、肾、骨)发挥其生物效应。
其抗佝偻病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①促进小肠黏膜合成钙结合蛋白(CaBP),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②增加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特别是磷的重吸收,提高血磷浓度,有利于骨的矿化;③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破骨细胞分,直接影响钙磷的沉积与重吸收。
【病因】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母亲妊娠后期维生素D营养不足,以及早产、双胎均可导致婴儿体内维生素D贮存不足。
佝偻病的健康教育处方
佝偻病的健康教育处方
《佝偻病的健康教育处方》
佝偻病是一种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骨骼病变,常见于婴幼
儿期。
为了预防和治疗佝偻病,下面是一些健康教育处方:
1. 晒太阳:维生素D是预防佝偻病的关键。
日常户外活动能
够帮助人体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因此儿童应该每天至少晒太阳30分钟。
2. 补充维生素D:对于婴幼儿来说,母乳或配方奶中通常含有不足的维生素D。
因此,医生可能会建议给婴儿补充维生素D 的口服液或片剂。
3. 合理饮食:食物中的维生素D含量有限,但一些食物如鱼、鸡蛋和奶制品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D。
多摄入这些食物有助于预防佝偻病。
4. 尽早治疗: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了佝偻病的症状,如骨折、曲曲的腿和手脚关节僵硬,应及时就医,接受适当的治疗。
5. 定期检查:婴幼儿时期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格检查,医生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测来评估孩子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
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佝偻病的发生,保护儿童的骨骼健康。
希望家长们能够重视孩子的饮食和日常活动,保障他们健康成长。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儿童的护理
2012年 9月收治 维生 素 D缺乏性 佝偻病 儿童 22例 ,经 过治 佝 偻病 手镯 或脚镯 ,见于 6个月 以上d,JL;小儿 开始走路 后 ,
疗 和护理 患儿基 本痊愈 ,现分 析汇 报如 下 。
可见 下肢 弯曲形 成严重 膝 内翻 (“0”型腿 )或膝外 翻 (“x”
1 临床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 组 患儿 22例 ,其 中男 性 12例 ,女 性 1O例 。结 果 22
例 患儿经 过治疗 和护 理疗效 显著 11例 ,良好 10例 ,一般 1例 。 1.2 临床表现
本 病好 发于 3个月 至 2岁 的小儿 。主要 表现 为生长 中的 骨骼 病 变 、肌 肉 松弛 和 一 系列 非 特 异性 神 经 精 神症 状 。重 症 佝 偻 病 患儿 还 可有 消 化 和 心肺 功 能 障碍 ,并 可 影 响智 能 发 育 和免疫功 能等 。 1.3 辅助检查 1.3.1 血 生化 检 查
指导 家长带小儿定期户外活动 ,直接接受 阳光照射 ,尽量 多暴 露皮肤 。夏季应避 免太阳直射 ,冬季不能隔玻 璃窗照射 ,
应开 窗让 紫外 线透过 。合理喂 养 ,补 充维生素 D提 倡母乳喂养 ,及 时添加辅食 。遵 医嘱给 予维生素 D制 剂。促 进生长
发育 ,预防骨骼畸形 提供舒适 的环境 ,不要 让患儿坐、站 、走 的时间过 长。对重症 患儿护理动作要轻 柔,以免发 生骨折 。
多 见 于 3岁 以后 。 临床 症 状 消失 ,血生 化 及 X线 检 查 正 常。遗 留不 同程 度 的骨骼 畸形 。
2 治疗要点
清 ,呈 毛刷 样 、杯 口状 改变 ,骨干 骨密度减 低 。
本病 治疗 的 目的在于控 制病情 的活 动 ,防止 骨骼 畸形 。
【优秀文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常见的儿童营养缺乏症。
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全身钙、磷代谢失常和以骨骼改变为主的一系列变化。
那么针对这种疾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呢?下面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相关知识。
严重者致骨骼畸形,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并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免疫球蛋白减少,易并发各种感染,且使其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应积极防治。
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
2.维生素D及钙、磷摄入不足。
3.维生素D及钙、磷吸收障碍。
4.其它,如婴儿肝炎综合征,肝内胆道闭锁等。
病理改变
以骨质软化(正常小儿骨骼内2/3为无机物,1/3为有机物,佝偻病儿骨骼内二者比例恰相反)、钙化不全的骨样组织增殖代替正常的临时钙化线,使骨的长度发育受到显著障碍为主要变化,形成侏儒状态。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当VitD缺乏到一定程度时,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多汗,特别是在吃奶和哭闹时,汗味异臭;易激惹,夜惊、夜啼。
这些并非佝偻病的特异症状,但在好发地区,参考有关条件,可以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2.骨骼病变体征。
小儿佝偻病的预防和护理
小儿佝偻病的预防和护理关于小儿佝偻病的预防和护理小儿佝偻病的预防与护理:小儿佝偻病就是人们常说的“软骨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是由于缺少维生素d,导致全身钙、磷代谢失常。
婴幼儿佝偻病是一种多发病,以3-18月小儿为常见,北方多于南方,冬春季多于秋季。
小儿佝偻病的病因:如果小儿的喂养不当、日光照晒不足,小儿生长相对快,胎儿期维生素d储备不足和慢性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以及肝胆道疾患。
小儿佝偻病的临床表现:由于小儿体内的血钙降低,非特异性神经兴奋性增高,表现为食欲减退,夜惊、激惹、多汗、夜哭、烦躁这是小儿佝偻病的早期的临床表现。
部分婴儿可有低钙性手足搐搦、喉痉挛甚或惊厥。
此时可稍现枕秃、颅骨软化及肋串珠改变。
佝偻病激期时,患儿血钙、磷显著下降,血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从而引起甲状旁腺调节,使血钙代偿性增高及磷从尿中大量排出,致使原有骨质发生溶钙而“软化”。
此阶段可见明显串珠、郝氏沟、手镯,长骨溶钙出现“o”型或“x”型腿,扁骨异常而有颅骨软化—乒乓球感,枕秃、方颅、囟门闭合延迟,亦可有脊柱后突和侧突。
此外,尚有血、尿和x线片等的改变。
以上症状和体征经过治疗后可减轻或部分消失,称为恢复期。
佝偻病严重时,不仅会发生骨骼畸形,还会有生长发育停滞,贫血,免疫抗病力下降,患病迁延不愈,病死率高。
此外,智能发展通常落后于同龄正常儿。
小儿佝偻病的预防及膳食调理在胎龄3个月时,胎儿的骨骼系统开始发育并形成乳齿,此阶段需要维生素d。
妊娠末期胎儿迅速增长,需要更多维生素d。
如果此时孕妇缺乏维生素d,胎儿在出生时就会有(先天性)佝偻病。
据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新生儿中先天性佝偻病患病率为16。
4%。
因此,孕妇自妊娠开始就应多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妊娠中期及晚期的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每日400国际单位。
研究提示,孕28周时,一次性为孕妇补充10万-20万国际单位维生素d,有助于预防婴儿先天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优质推荐】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优质推荐】1.常见护理诊断(1)营养不足(维生素D缺乏)与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摄入少有关。
(2)成长发展改变与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骼和神经、精神发育迟缓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胸廓畸形、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潜在并发症维生素D中毒。
(5)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对佝偻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2.护理措施(1)营养不足的护理1)接受日光照射:在不影响保暖的情况下尽量暴露皮肤,夏季可在树阴下进行,每日接受日光照射。
2)提倡母乳喂养,无母乳者哺以维生素D强化牛奶或配方奶粉,及时添加辅食。
3)按医嘱补充维生素D:口服给药:初期给予维生素D5000~10000IU/d;激期10000~-20000IU/d,连用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400IU~800IU/d至2岁,北方地区可延长至3岁。
突击疗法:重症或伴有其他疾病及不能坚持口服者,注射维生素D3 30万IU 或维生素D2 40万IU,初期注射1次,激期可每月注射一次,重复2~3次。
末次注射1个月后改用预防量口服。
口服浓缩鱼肝油滴剂时将其直接滴于舌上,以保证用量。
4)钙剂:对3个月以下患儿及有手足搐搦症病史者,在使用大剂量维生素D前2~3 日至用药后2周需按医嘱加服钙剂,以防发生抽搐。
(2)预防骨骼畸形的护理尽量减少患儿负重,避免久坐、久站、久行,护理动作要轻柔。
鼓励作俯卧、抬头、展胸动作,下肢可做肌肉按摩。
(3)预防感染的护理保持空气新鲜,预防交叉感染。
(4)预防维生素D中毒的护理1)严格按医嘱用药。
如每El服用维生素D 4000IU以上持续1~3个月可引起中毒。
2)向家长宣传维生素D过量的危害性及中毒的表现。
3)密切观察病情,若发现患儿出现厌食、恶心、倦怠、烦躁不安、低热,甚至出现呕吐、腹泻、顽固性便秘、体重下降、血钙大于3mmo1/L(12mg/dl)时,应立即停用维生素D,避免阳光照射,及时通知医生。
佝偻病治疗及预防
佝偻病治疗及预防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是佝偻病的全称,知道其全称的话,那就应该知道佝偻病缺什么。
根据其全称,可得知佝偻病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
一般来说,由于人体内缺乏维生素D ,导致体内的钙磷代谢功能出现紊乱诱发的一种代谢性骨骼疾病。
对于婴幼儿来说,佝偻病主要是由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以及每天吃400毫升牛奶的幼儿,一般是不会缺钙的,不需要另外补充钙制剂。
另外,当人体维生素D充足的时候,往往会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因为骨骼的发育离不开钙、磷,维生素D在钙磷代谢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体内其他激素如甲状旁腺素、降钙素都主动参与钙磷代谢,激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维持了钙磷的正常代谢和骨骼的正常发育。
综上所述,要治疗佝偻病的话,补充维生素D是十分重要的,其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补充维生素D,分别是增加日晒机会、食物补充和药物补充。
佝偻病的症状2到3岁的小孩比较容易患上佝偻病,其早期的症状主要有睡觉不安稳、常毛汗、脾气急躁等这类的精神不佳的症状。
另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症状就是,可能会出现秃顶,多数是因为多汗造成的。
若佝偻病早期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的话,就会影响到骨骼:3~6个月的宝宝骨骼的变化:在枕骨、顶骨中央处的骨骼,出现类似乒乓球样的弹性感觉,称为颅骨软化。
8~9个月以上的儿童骨骼的变化:1、额、顶部对称性的颅骨圆突,称为方颅;2、前囟门过大而且闭合延迟(正常婴儿一般在18个月左右即可闭合);3、牙齿萌出延迟;4、胸廓下部几根肋骨在与肋软骨的交界处有似珠子样的突起——称为肋骨串珠,还有的孩子有肋骨外翻;5、严重者出现鸡胸,以及今后可出现的罗圈腿(O型腿)、X型腿,脊柱可出现。
以上就是佝偻病的症状,因此提醒各位家常,要提前掌握佝偻病的症状,争取在孩子患上佝偻病的早期的时候进行及时的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更易治愈,这样孩子也不用受那么多苦了。
佝偻病的治疗佝偻病是宝宝群体中好发的婴幼儿疾病,因此对于佝偻病的治疗,爸妈们需要掌握好,只有了解了,才能给孩子正确的护理,正确的治疗,让孩子早日摆脱病魔的掌控。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aminDdeficiencyrickets),这是儿童常见病,占总佝偻病的95%以上。
这种疾病是由体内维生素引起的D缺乏导致全身钙磷代谢异常,导致钙盐不能正常沉积在骨骼生长部位,最终骨畸形。
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由于发病缓慢,容易被忽视。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身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并发肺炎、腹泻、贫血等疾病。
一、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是本病开门见山的主要原因。
VitD来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源性,从阳光波长296~310μm紫外线照射储存在皮肤基底层的紫外线7-脱氢胆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转化为胆骨化醇(cholecalciferol)即维生素D3(VitD3)。
另一种方式是外源性,即摄入地食物中含有VitD,如肝类含15~50IU/kg,牛奶3~40IU/L,蛋黄25IU但是在这些食物中VitD含量很少,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
紫外线照射后,麦角固醇可形成维生素D2(骨化醇,Calciferol)。
VD2与VD3人工合成对人的影响是一样的。
二、紫外线照射不足紫外线照射不足也是如此VitD缺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北方。
紫外线照射皮肤,你可以得到足够的东西VitD3。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自然条件不同,尤其是日照时间长短不同,南方合照时间长,佝偻病发病率低,北方日照时间短,发病率高。
然而,紫外线在阳光下很容易被灰尘、烟雾、衣服和普通玻璃覆盖或吸收。
目前,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建筑较多,在一些地方也带来了空气污染。
高层建筑的灯光和休眠生活都会影响阳光和紫外线的照射。
三、其它因素1.生长过快,所需VitD也有很多。
因此,生长迅速的儿童容易患佝偻病,早产儿钙磷储备不足,生后生长迅速,如缺乏VitD,佝偻病很容易发生。
2.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合适也会导致佝偻病。
如果人乳中钙磷比例合适,比例为2:1,易于吸收;虽然牛奶中钙磷含量高,但磷含量高,吸收率差,因此牛奶喂养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高于人乳喂养儿童。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日光照射是获取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影响日光照射的环境因素较多,如季节、气候、空气 污染、时间、纬度等,同时皮肤色素沉着、防晒霜、衣着等亦明显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生活方式 的改变如室内活动增多进一步减少了户外活动时间。因此,为保证儿童的骨骼健康,冬季应增加户 外活动时间,夏季可到室外阴凉处活动,孕妇及儿童尤应注意适当晒太阳。
恢复期
● 经治疗和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逐渐减轻,病情恢复。
后遗症期
● 部分重症佝偻病患儿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此期患儿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X线检 查骨干骺端病变消失,不需治疗。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 营养不足 ● 生长过快 ● 围术期维生素D不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营养不足
● 营养不足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维生素D合成不足,一个是维生素D的摄入量不足。维生素D的合 成需由皮肤经日光照射,因此日光照射不足可能造成维生素D合成不足,进而引发营养性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天然维生素D的摄入主要来自于动物性食品,如动物肝脏和鱼肝中含丰富的维生 素D2,黄油和牛肉中含少量的维生素D2,这类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量不够进而导致婴儿患营 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总之,应做好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的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充分利用自然条 件,大力提倡多晒太阳;应用维生素D防治时应注意掌握剂量和时间,密切观察、定期随访,以 期达到降低维生素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
谢 谢!
● 1.3补充维生素D的预防剂量
补充维生素D的每日预防剂量在不同国家,地区,甚至不同时期存在着差异。近年来王晓新版《建 议》维生素D的预防剂量为400~800U/d,可以根据北方或南方,冬季或夏季等不同情况选择 400U/d或800U/d。至于孕后期妇女维生素D补充剂量仍采用我国2007年的建议每日800~ 1000U/d。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800~1000U/d。连用3 个月后改为400-800U/d。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考点总结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造成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主要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为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一、病因1.日光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为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生成。
紫外线不能通过普通玻璃窗,在北方,因寒冷季节长、日照时间短,小儿户外活动少,紫外线量明显不足,可使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
2.维生素D摄入不足天然食物含维生素D少,不能满足婴幼儿需要。
若日光照射不足或未添加鱼肝油等,则易患佝偻病。
3.生长过快早产儿或双胎体内储存维生素D不足,出生后生长速度较快,所需维生素D多,若未及时补充,造成维生素D缺乏。
4.疾病与药物的影响胃肠道、肝胆或肾脏疾病影响维生素D及钙磷的吸收和利用,致钙磷代谢障碍;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维生素D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服用糖皮质激素可对抗维生素D对钙转运的调节。
二、临床表现(一)初期(早期)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小儿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
常伴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头部多汗而刺激头皮,致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
(二)激期(活动期)1.骨骼改变—特征性改变1)头部:3~6个月患儿可见颅骨软化,重者可出现乒乓球样的感觉;7~8个月患儿可有方颅或鞍形颅;前囟增宽及闭合延迟;出牙延迟、牙釉质缺乏并易患龋齿。
2)胸部: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胸部骨骼出现肋骨串珠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郝氏沟鸡胸、漏斗胸。
3)四肢:6个月以上小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镯或脚镯;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O”形腿或“X”形腿。
久坐者可见脊柱后凸或侧弯。
2.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患儿肌肉发育不良。
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表现为头颈软弱无力,坐、立、行等运动功能落后,腹肌张力下降,腹部膨隆如蛙腹。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关因素及预防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关因素及预防目的:探讨锦州市凌河区0~3岁婴幼儿佝偻病的影响因素,为预防佝偻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结果1.单纯的母乳喂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率没有明显减低;2.及时补充维生素D可预防佝偻病3.孕期每天日照时间、出生后日照时间、出生后补充维生素D、患有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等是影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病的重要因素。
标签:维生素D;佝偻病;婴幼儿;1对象与分组及方法1.1对象及分组:随机筛选0-3岁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患儿150例及正常0-3岁婴幼儿72例。
病例组:佝偻病患儿150例,其中男患儿70例,女60例,年龄5-36个月,平均18个月。
对照组:正常儿童72例,其中男40例女32例。
年龄10-36个月,平均20个月。
1.2方法:对所有222例婴幼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母亲孕周数、孕期接受日照时间和补充维生素D及补钙情况、幼儿的月龄、性别及喂养方式、幼儿生后膳食情况及奶摄入量、幼儿补充维生素及补钙情况、幼儿接受日照情况等等,并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1.结果:单纯的母乳喂养不能有效降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2.结果:补充维生素D能够明显降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病率。
表1单纯母乳与人工喂养患病率比较组别患佝偻病例数( n) 未患佝偻病例数( n) 合计( n) 患病率(% )单纯母乳喂养组89 47 136 65.44人工喂养组61 25 86 70.93合计150 72 222 67.56(注:x2 = 0.6, P > 0.05)表2佝偻病组与对照组未补充维生素D比例的比较组别未补充维生素D( n) 补充维生素D( n) 合计( n) 未补充维生素D比率(% )佝偻病组124 26 150 82.66对照组 43 29 72 59.72合计167 55 222 75.25(x2 = 0.634 P < 0.05)表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相关因素分析变量x ±sr t P性别0.7889 1.2345 0.1895孕周38.95±1.23 0.1138 0.7365 0.0775年龄(月)12.20±5.34 0.2085 3.1684 0.0022出生身高52.78±4.04 0.0274 0.5152 0.6524出生体重 3.50±0.45 0.0667 1.0238 0.3265母孕期维生素添加 3.85±0.53 0.0361 0.5438 0.5003母孕期每天日照时间 1.80±1.02 0.2295 2.9148 0.0012母孕期补充钙 3.04±0.52 0.0347 0.5237 0.59304~6个月前喂养方式1.45±0.76 0.0785 1.2072 0.2286出生后补钙 2.95±0.41 0.0541 0.7304 0.2072出生后维生素D补充 2.54±0.56 0.0502 0.7708 0.0416乳制品添加 3.89±1.21 0.1364 2.2212 0.1265出生后日照时间 2.05±0.52 0.3349 6.4493 0.0000患有其他慢性疾病 1.04±0.12 0.1392 1.1542 0..0120现体重 10.2±2.50 0.166 2.5910 0.1230现身高75.09±8.71 0.1439 2.7286 0.26543.所有因素中年龄、孕期每天日照时间、出生后日照时间、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出生后补充维生素D是影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病的主要因素p<0.05。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与治疗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与治疗摘要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缺乏,致使体内钙、磷代谢异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生长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骨骼畸形,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是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维生素D缺乏病也同时有骨质软化症,长骨于生长板同时受损。
关键字佝偻病;维生素D一般资料与方法1.病因分析: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1.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母亲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维生素D营养不足,如母亲严重营养不良、母亲患肝、肾疾病、慢性腹泻,以及早产、双胎均可使婴儿的体内储存不足。
其次是日光照射不足,使人体内源性维生素减少,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
如:室外活动过少;冬、春季节紫外线照射不足,尤其是我国北方,冬季时间较长,更较明显。
1.2生长速度快,需要维生素D多而喂养不当,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剂或鱼肝油,易导致维生素缺乏。
1.3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食物中钙、磷含量过少或比例不当,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合适或肠内容物过于碱性,影响钙、磷的吸收。
牛乳的钙、磷含量虽较人乳高,但钙、磷比例不适宜,钙的吸收率较低,而淀粉类食物含钙少,含磷多,比例更不适宜,钙的吸收尤少。
故人工喂养儿,尤其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者更易患佝偻病,患病程度也较重。
1.4需要量增加婴幼儿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所需维生素D和钙量相对较多,尤其是早产儿体内钙、磷及维生素D储存较少,生长发育又快,故最易患佝偻病。
1.5其它疾病影响如:慢性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或肝、胆疾病等都可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2 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生长发育快,户外活动少,日光照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故患病多见于婴幼儿。
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所导致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期,俗称“缺钙”。
主要表现:
幼儿易烦躁、夜惊、夜啼、多汗(与季节无关)、枕秃、出牙迟,囟门闭合延迟,颅骨软化、方颅、鸡胸或漏斗胸、“O”形或“X”形腿、脊柱侧弯、蛙形腹等
主要病因:
由于综合因素导致维生素D缺乏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孕母维生素D摄取不足,日照时间不足,户外活动缺乏,生长过速,未及时补充鱼肝油,反复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是佝偻病发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防治措施——抓早、抓小、抓彻底
1、孕母及儿童多晒太阳是防治佝偻病的简便有效措施,新生儿应尽量暴露皮肤并逐渐增加晒太阳的时间,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应在1小时以上。
2、新生儿出生后1-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天,一直持续到3岁以上,孕妇最后3个月至少补充维生素D400IU/天。
3、提倡母乳喂养,满6月龄及时添加辅食,丰富食谱,避免偏食、挑食、高糖饮食。
4、活动期佝偻病治疗以口服维生素D为主,一般情况下配合服用小剂量的钙剂治疗,同时应注意其他多种维生素的摄入,走出“只补钙不必补充维生素D”的误区。
5、佝偻病患儿尽量避免早走、早站、早坐。
出现骨骼畸形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措施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措施【摘要】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维生素D(VitD)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包括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和维生素D3(胆骨化醇)两者。
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维持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长发育[1]。
目的:讨论儿童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病的预防措施。
结论:一般预防以口服维生素D制剂为主,重症有并发症或口服有困难者,经多方研究后慎重肌注。
预防佝偻病,应引起全社会重视,只有婴幼儿家长及儿童保健人员都了解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此病的发生。
【关键词】营养性维生素D佝偻病预防措施由于缺乏正确、合理的营养学知识,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健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仍是婴幼儿期多见的营养缺乏症,也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2]。
【预防】2008年,美国儿科医学会重新推荐,所有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至少摄入维生素D400IU/d直到18岁。
1母亲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
妊娠后期为冬春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维生素D400~1000IU/d,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生。
使用维生素AD制剂应避免维生素A中毒,维生素A摄入量<1万IU/d。
2婴幼儿2.1户外活动:1~2h/d,尽量暴露身体部位,眼睛和生殖器除外。
2.2维生素D补充:婴儿(尤其是母乳喂养儿)生后数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d。
2.3高危人群: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即应补充维生素D800IU/d,3个月后改为400IU/d。
有条件的可检测血生化指标,根据结果调整剂量。
3综合防治措施特别强调父母及看护人参与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4系统管理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随访并按计划进行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防治监测[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佝偻病在儿科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在早期常被忽略,从而影响小儿的健康、发育,了解佝偻病的发病情况,提出干预措施。
方法:从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护理等方面逐渐认识、预防。
结果:提高人们对佝偻病的预防及护理,促进儿童健康发育。
结论:提高儿童管理覆盖率、加强健康教育、早期预防用药,强调母乳喂养、合理喂养是降低早期佝偻病发病率的关键[1]。
【关键词】佝偻病;1,25-(OH);2D3;预防;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
是由于vitD缺乏致使体内钙、磷代谢失常,从而引起以骨骼生长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为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2]。
其发病率高、分布广,多见于婴幼儿。
近年来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发病率仍达20%。
长期以来,对佝偻病的研究集中在vitD、甲状旁腺素激素调节及钙、磷等骨无机矿物质的代谢进行研究。
1.维生素D缺乏症
1.1维生素D的来源和代谢
1.1.1 维生素D的来源[2] 维生素D来源于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转化为胆骨化醇(vitD3);外源性:从食物中获得,如动物肝脏、蛋类、乳类等含vitD3,植物油、蘑菇中含麦角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vitD2。
无论是内源性vitD3或外源性vitD3和vitD2,均无生物活性,需经体内进一步代谢才能获得很强的抗佝偻病作用。
1.1.2 维生素D的代谢。
VitD3在肝脏内经25-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25-羟胆骨化醇[25-(OH)D3],再在肾脏内经1-羟化酶作用生成1,25-二羟胆骨化醇[1,25-(OH)2D3],其生物活性大大增强。
VitD3除受自身血浓度调节外,并直接受血磷浓度、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以及间接受血钙浓度的调节。
1.2 钙、磷代谢的调节
1.2.1 1,25-(OH)2D3的作用[2]。
1,25-(OH)2D3对肠的作用,可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磷的吸收,使钙血磷浓度升高,有利于骨的钙化;对骨的作用,可促进间叶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使骨质吸收、骨盐溶解、血钙磷浓度增加、有利于新骨的钙化促进成骨作用;对肾的作用,可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尿钙磷的排出,从而提高血钙磷的浓度。
1.2.2 甲状旁腺素(PTH)的作用[2]。
PTH对肠的作用、可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但不如vitD作用强;可促进破骨细胞形成,使骨盐溶解,血钙、磷浓
度增加,同时又抑制成骨细胞的形成,使新骨不断钙化;可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尿钙降低、血钙上升,同时又抑制对磷的重吸收,使尿磷增加。
1.2.3 降钙素(CT)的作用[2]。
CT的作用可能抑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抑制破骨细胞形成,阻止骨盐溶解;促进破骨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加强沉钙作用,使血钙降低;抑制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经研究表明CT在细菌感染时,特别是在全身表现的严重感染患者血中质量浓度明显升高。
2.vitD缺乏的病因
2.1日光照射不足
人体日常所需的vitD主要是利用日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而获得。
若应阴雨或天气炎热不常带小孩进行户外活动,居室朝阴,窗户紧闭等均是使小儿易患佝偻病的因素[3]。
2.2 vitD摄入不足
乳类(包括母乳和牛乳)中vitD的含量都很少,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加之牛乳中钙、磷比例不当,不利于钙、磷的吸收,所以牛乳喂养较母乳喂养更易患佝偻病。
人工喂养多以米糊、稀饭等淀粉类食物为主,因谷类食品含大量植物酸和纤维,可与小肠中的钙、磷结合成不溶性植酸钙,也可影响钙、磷的吸收[4]。
2.3 生长过速
婴儿期生长速度快,骨骼发育快,对钙的需要量也多,故易致缺乏。
2.4 其他疾病的影响
慢性胃肠道疾病可影响vitD和钙、磷的吸收。
肝、肾疾病可影响vitD的羟化过程,也可影响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另外,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类药物,可促进肝氧化酶的作用使vitD3和25-(OH)D3分解失活,导致佝偻病。
3.佝偻病的临床诊断
3.1病史
了解患儿生活地区、户外活动、生长速度及喂养情况。
是否补充vitD及所用量和时间,是否患肝、肾及胃肠道疾病史。
3.2身体状况
根据临床表现分四期[5]。
3.2.1 活动早期(初期)。
多数自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
患儿爱哭闹、易激动、睡眠不宁、多汗及枕秃,骨骼改变不明显,血清钙、磷稍低。
3.2.2 活动期(激期)。
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除神经精神症状更为明显外,主要表现骨骼改变。
3.2.2.1 头部。
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的婴儿;②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③前囟过大或迟至2~3岁方关闭;④出牙延迟:可迟至10个月至1岁后方萌牙。
3.2.2.2 胸部。
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3.2.2.3 四肢。
①腕踝畸形: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状如手、脚镯样;②下肢畸形:常见于1岁以上,表现为“O”或“X”形腿。
3.2.2.4 脊柱和骨盆。
脊柱侧弯或后突;骨盆前后径变短或扁平状。
3.2.3 恢复期。
经适当治疗后,症状、体征逐渐好转至消失,血清钙、磷恢复正常,骨骼X线逐渐恢复。
3.2.4 后遗症期。
常见于3岁后儿童,症状消失,仅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4.佝偻病的预防
4.1小儿从出生后1~2个月开始,应每日抱户外晒太阳2小时,充分利用日光浴,接受紫外线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