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事物的本质感官和思维共同参与

合集下载

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

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

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法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认识事物的思维⽅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的⼀种思维⽅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般是“⾮此即彼”、“⾮真即假”,⽽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时间⾥“亦此亦彼”、“亦真亦假”⽽⽆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

1 定义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认识事物的思维⽅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的⼀种思维⽅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般是“⾮此即彼”、“⾮真即假”,⽽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时间⾥“亦此亦彼”、“亦真亦假”⽽⽆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

辨证思维指的是⼀种世界观。

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辨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进⾏的对世界进⼀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与⾃然的关系,进⽽得到某种结论的⼀种思维。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于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对⽴统⼀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统⼀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2 发展过程⼈类对辩证思维的认识有⼀个从⾃发到⾃觉的发展过程。

⼈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之前,早已辩证地思考问题了,然⽽这不过是⾃发的辩证思维。

⼈们只有懂得和运⽤辩证法理论时,才能真正认识思维的辩证本性,达到⾃觉的辩证思维。

对辩证思维的研究早在古代就有了萌芽。

古希腊哲学家爱利亚的芝诺关于运动的诘难,就已经涉及到如何在概念中表达运动的辩证法问题。

亚⾥⼠多德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

但是,他们对于辩证思维的观点是直观的、素朴的,只是到了近代才对辩证思维有充分的研究。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随着⾃然科学的进⼀步发展,不断涌现辩证思维出魅⼒出⼤量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们⾃觉地进⾏辩证思考。

认识事物的本质-PPT课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PPT课件

单项选择题
1.要创造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 必须 D A.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C.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 制作 D.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 话主要说明
C
A.思考比学习更重要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1、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发 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搜集材料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 工制作。
整理材料
(1)占有十分丰富与
必要的前提条件
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为什么必须占有感性材料?
第一,现象是入门的先导人们首先接触的是事物的 现象,没有感性材料,就不可能有理性认识,感性 材料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第二,感性认识是对部分现象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只有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才能减少 片面性,才有可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
B.要正确处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C.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过程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极其巨大 的指导作用
4.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经过这一过程 B A.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B.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4.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C
A.感性认识具有欺骗性,是假象
B.感性认识不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觉
5.一些商家利用人们的上述弱点,达到多 赚取不义之财的目的。为了防止上当受骗,从 哲学角度看我们应该 A A.对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认识事物本质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整理)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整理)

中小学生思维开展的特点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概括的反映。

它是借助于词实现的。

它同人的实践活动,同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密切联系。

人为了更广泛、更正确、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仅仅依靠感知和表象是不够的。

因为感知和表象所能到达和认识的领域有限,而思维的领域却是无限广阔的。

比方,仅凭表象不能把握每秒钟三十万公里的运动,而凭借思维就能把握。

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仅供参考!一、中小学生认知开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开展,人类共同的根本的实践活动形成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即智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

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

认知的开展主要表现为:认知构造复杂化、合理化,认知构造各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协调,认知构造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促进及协调开展。

开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

如我国心理学家把儿童认知开展的过程划分为6个关键期:①出生第一个月②1岁左右③3岁左右④6岁左右⑤11、12岁女或13、14岁男⑥17、18岁。

一中学生认知开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开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构造的根本体系形成中学生认知构造的各种要素迅速开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根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开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开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开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开展中学生的认知开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

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定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开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开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构造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开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中学生观察力开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他们能主动地制订观察方案,有意识地进展集中地、持久地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展自我调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与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与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与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两个基本途径。

感性认识依赖人的感觉和直觉,而理性认识则依据思维、推理、逻辑等抽象能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为补充,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分界和联系。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感性认识是人通过感官器官而直接获得的知识和体验。

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是外界的事物和现象,通过人的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受到人们所关注的事物,由此获得直观印象和感觉。

感性认识是基于个体的感受、经验和情感的。

与之相对,理性认识是一种比较抽象、概念化的思维方式。

理性认识是人根据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分析等方法,从中发现客观规律,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和把握。

理性认识是基于普遍的规律、原则和逻辑推理的。

感性认识强调直觉、经验和感受,理性认识强调理性分析、推理和思考。

感性认识主要依赖于经验和感官直接感受,从而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理性认识注重通过思想分析将经验转化为更深刻的认识,更容易达成客观共识。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重点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一定的联系。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是由于它们作用的对象来自同一世界,相互维系而确定的。

感性认识打开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大门,理性认识则更进一步的探究世界本质。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体现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相互联动。

感官的感受可以启发人们的理性思维,即感性认识可作为理性认识的起点,引起自我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火车时,我们可以通过直觉、感受等方式进行感性认识,但这并不能深入了解火车。

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火车的原理、功能、结构等方面,就需要通过理性认识或知识学习。

其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还表现在人的认识层次上。

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快速了解新事物。

当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渐增加,就可以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形成更深刻、更严密的认识。

形象思维 方面

形象思维 方面

形象思维方面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两个相互辩证的基本思维元素,这两个思维共同构成了主体对事物层次联系的认识。

抽象思维的核心是通过大量的现象来提炼出本质的东西,即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提炼出的本质不再是实际的事物,而是一些概念类的东西;形象思维的核心是把概念类的东西以一种特例或类似的事物进行表达,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一般与特殊就属于层次联系中的概念。

这两个思维是互逆的过程,抽象是增加维度,形象是减少维度。

由于人对于实际的事物认识比较轻松,而对概念认识比较吃力,因此形象思维帮助初步认识事物;但要想深入认识事物,还得寻找本质,这时就需要抽象思维的辅助了。

从表现上看,抽象思维是收敛的,而形象思维是发散的。

由于抽象的过程是从总多特殊到单一一般的过程,因此是多对一的过程,是收敛的;而形象的过程是一个一般到众多特殊的过程,而且特殊的底层元素通常并不会对应一个高层元素,而是在不同的方面会对应多个,因此是发散的。

这两种思维在工程中是相互配合的,缺一不可。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就好像人类的左右大脑负责不同的思维方向,一个负责抽象,一个负责形象,如果用另外一组词表达就是:理性与感性。

由于人直接面对的是具体的事物,因此人们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认识比较容易,而对不是直接可见、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抽象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而在对抽象的概念、规律等的理解过程中就需要进行转换,把抽象事物按照形象事物来理解,这就用到了形象思维。

其实在这里说的形象思维和文学、艺术中的形象思维不太一样。

艺术、文学中的形象思维是更特例的表达,更接近于感官的表达,这里说的形象思维不局限于感官。

核心形象思维是对事物间层次联系的认知,认为客观事物存在层次联系,更低层次的元素是对高层次元素的特殊化、实例化表达,是更特殊化的体现。

形象思维通过对高层次的元素进行层次联系的整理来得出低层次元素的表达。

一般低层次元素的可视程度更高,即更形象。

形象思维的核心是具象化。

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

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

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西方古代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认识论问题,并表现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

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肯定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同时又区分了感觉和思想这两种认识形式,认为感觉分辨事物,思想则把握真理。

原子论的先驱恩培多克勒用"流溢说"来解释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断发出一种流溢物,它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引起感觉。

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在"流溢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这是对反映论原则的一种朴素表述。

德谟克利特把认识分为"暗昧的认识"和"真理性的认识",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能认识原子与虚空,是真理性的认识。

但两者互相联系,感觉为理性提供证据,否定感觉,也就是否定理性。

然而,由于他把感觉看作是粗糙原子构成的影像作用于心灵而产生的,思想是精细原子构成的影像作用于心灵所产生的,事实上就使感性和理性成了两个独立的认识过程,割裂了感性和理性的联系。

唯心主义者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

他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

他认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

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就已经认识理念,当灵魂投入到肉体以后把它们忘记了,认识就是把忘记了的理念知识回忆起来。

尽管感觉可以刺激灵魂,使它对理念知识进行回忆,但知识不是从感觉中来的,感觉只不过使灵魂回想起已经知道的东西。

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回忆说。

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他把灵魂比作蜡块,认为感觉就是外在事物在蜡块上留下的痕迹。

事物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思维感官本质现象认识实践课件

事物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思维感官本质现象认识实践课件

假象
错觉
区 别
是事物自身、并歪曲 地反映本质的一种特 殊现象。
是人对客观事物 的错误感知。
客观范畴
主观范畴
联 系
假象 主要原因 结果
错觉
认识、理性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关系
真理 系统化、理论化
科学理论
认识
属 于
属 于
理性 认识
系统化、理论化
理论
认识的来源 == 认识的途径

实 学习

践 书本
二、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联系
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者不可分割
表现
现象
本质
根据
方法论 现象是入门的向导,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误点
无视区别,把现象当成本质。 割裂联系,不从现象入手,企图直接把 握事物本质。
三、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和第二个特征的关系
关系
客观物质性 相互渗透 目的能动性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实质上是实践中的主客观关系
B
9、“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 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的这首诗蕴 涵的哲理( ) A、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B、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 事 D、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主观世界
AC
秒钟,一立方米,二立方米,而不必承认“时间”、“空
间”这样的概念。他们的共同错误是
A. 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 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 抹杀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
D
D. 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官对外界的直接反映,就是对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外部关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具有形象性,其内容是对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在感性认识中,人脑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个体属性,而且将对象的各种属性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

它还在记忆中重组和再现过去感知到的事物的图像,从而反映出此刻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感觉、感知和表征。

感觉是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对客观事物的个体属性和方面的直接反映,是感性认识和整个认识的起始环节。

知觉是人类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综合反映。

如果把色、香、味结合起来,就会形成苹果的整体观感。

表象是人脑根据过去的感觉和知觉形成的一种高级形式的感性认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再现。

感性认知是认知发展的低级阶段,认知的感性阶段需要发展到理性阶段。

那么,什么是理性认识呢?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总结而形成的对事物本质、事物整体和事物内在联系的认识。

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其内容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相似事物共同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和思维细胞。

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都是一些基本概念。

其他形式的理性认识都是在概念的结合和深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判断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一定的属性或关系的判断和确定。

判断是一个扩展的概念。

推理是判断与形式判断之间的联系,它从已知事物的本质或关系中逻辑地演绎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知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辩证法论文: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思考

辩证法论文: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思考

辩证法论文: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思考摘要:现象和是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和内部联系的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所有范畴的共同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透过现象,把握内在的本质,但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

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可以更深刻地把握现象与本质一对辩证范畴,更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途径,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辩证法;相对性;现象;本质中图分类号:b0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041-02现象与本质是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范畴之一,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阐发它们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对于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对于科学地认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象和本质的概念本质和现象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同一客观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现象。

例如有的国家高唱尊重人权,装扮出一付"维护人权"的姿态,实际上却干涉别国内政,派兵侵略别国,肆意践踏别国的人权,就是以"尊重人权"的虚假现象表现其帝国主义的本质,如当前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国家内政的军事干涉。

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种客观的实际条件造成的,它同错觉有所不同,错觉是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范畴,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本质就是事物的相对稳定性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

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内部包含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必然性和规律性则是本质的展开。

例如,我们要真正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不能仅仅把握它的某一方面的规律性,必须全面了解诸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商品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等等。

认识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认识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3.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 具备的条件是()。 A.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要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 C.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E.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 自觉行动 BCDE
认识过程中两次飞跃的区别和联系
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概括,是思 维的细胞。
动物
判断
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内容上是对 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
动物
大象是哺乳动物 青蛙不是哺乳动物
推理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他是有已知的合乎 规律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综合再引出 新的判断的过程。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2)理性中渗透感性因素。如果说感觉无思维为 “盲”,那么思维无感觉则“空”。 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人 的思维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 感性的形式,符号 语言就其意义来说是一种抽象一种概括,而就其 形式来说是一种感性直观性的东西。
感性丰富的人和缺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的理解的深度是不 一样的。黑格尔说过,对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 老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容是不一样 的。
“没有思维的感觉,只能是感知对象而不能理 解对象” ——费尔巴哈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在现实的、具体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 纯粹的理性认识,二者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交织在在一起 的。 (1)感性中渗透着理性因素。这是人的感性与动物感性的区别。 a、人的感性是有理性因素参与的感性,人的需要、爱好、知识、 感情、价值观念等无不渗透并影响认的感性直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01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古至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中来,克服了以往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认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认识论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四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唯一能使主客体相互接触的就是实践。

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书本上的、他人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的。

在他人、在第一次获得这种知识的人那里,仍然是直接的,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所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首先,实践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经验,既包括继承前人的实践经验,又包括当代人的实践经验。

其次,实践还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要有概念、三方面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

总结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对感谢认识的扬弃。

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感性认识虽然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长处,但是它的片面性、表面性的局限性使得感性认识很不深刻,这也就是感性认识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能力》考点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能力》考点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能力》考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哪一种智力理论更加具有启发性,比传统的理论能更好地说明创造性。

_____A :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B : 二因素论C : 群因素论D : 基本能力学说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提出创造能力的研究和创造性测验,这为研究智力提供了新的线索。

2、单选题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最能为幼儿提供交谈机会的组织形式是_____A : 小组活动B : 班集体活动C : 全园活动D : 个别活动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小组活动是指部分幼儿一起进行的活动形式,可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流与操作机会,使其减少等待时间。

3、单选题认为人出生后心灵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是建立在由外部而来的感官经验上的教育家是_____A : 洛克B : 卢梭C : 斯宾塞D : 夸美纽斯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洛克的“白板说”。

4、单选题将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或层次,分别抽取其个别属性加以考察,从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是_____A : 比较方法B : 演绎方法C : 分析方法D : 综合方法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分析方法是指将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或层次,分别抽取其个别属性加以考察,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的思维方法。

故选 C。

5、单选题“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思维方法是_____A : 比较B : 分析C : 分类D : 综合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比较是将对象与对象之间进行对照,确定对象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即一种“ 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思维方法。

故选 A。

6、单选题下列哪个选项中的概括和限制都是正确的?_____A : 喜马拉雅山脉概括:山限制:珠穆朗玛峰B : 办公桌概括:办公用品限制:木制办公桌C : 非金属元素概括:元素限制:塑料D : 街道办事处概括:办事处限制:居民委员会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人的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与区别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与区别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与区别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是人类两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概括来说,感性思维就是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去思考与判断。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小编整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的资料,仅供参考。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就像人的两条腿,感性和理性是支撑思维的两大支柱,两者相互克制,缺少了哪一方面都不能构成完整的思维活动。

感性思维活动包含:感觉、知觉、感性概念、本能思维倾向、习惯思维、联想、想象、情感活动、直觉、定量的度量、模糊的范畴思维、创造性思维。

感性思维的特点是自然形成、敏感、自发产生、自动执行、孤立片面、分散并行。

理性思维包含:语言形式的概念、概念的分类、定性思维、范畴思维、逻辑隶属关系、因果推理、过程流程的思考和规划、数学与拓扑/集合/立体空间演算、色彩/旋律/布局的协调性、周期规律、清晰划界、语言组织和传播。

特点是人为定义与划分、知识成体系性、形式化、可推理性、突出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可传播性、可理解性。

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是相互衔接的,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就像植物的根与冠并不是两个孤立的存在。

感性思维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人的思维活动起源于感觉,是感觉驱动的,感觉信号经过层层转化,成为神经活动兴奋发放的源泉,因此感觉来得自然、自动、自发。

但是感觉信息是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分头作用,缺乏整合,有时根本就无法整合,因此分散、孤立、片面就成了感性思维的特点。

动物有着丰富的感性思维,人类发展感性思维活动的进化历程源远流长,可以说生物在进化史中99%的时间都是在发展和优化感性思维,正因为此,人类的感性思维才如此发达。

理性思维在思维中的作用。

尽管感性思维直接、自动、并行,但是由于感性思维缺乏整体性和有效的规划性,感性思维的弱点难以克服。

当人脑进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意识产生,标志着理性思维的萌芽。

理性思维就是要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整合,形成有效的抽象,联络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使思想体系成为具有广泛联系和因果关系、顺序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的有机整体。

概念的抽象过程

概念的抽象过程

概念的抽象过程概念的抽象过程是指通过思维操作将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提炼出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一种抽象的、一般性的表达方式。

抽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它使得人们能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中提取出共性的内涵,进而进行概念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

概念的抽象过程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觉和感知来获取和感知外部世界的具体事物或现象。

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首要来源,它是我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直接经验。

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特定属性和表象,不能超越感官的界限,不能形成抽象的概念。

理性认识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抽象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基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通过思维操作和概念表达来形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不仅能够超越感官界限,形成概念和概括性的表达,还能够对概念进行推理、比较和判断,进一步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概念的抽象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析和分类:概念的抽象首先需要对事物进行辨析和分类。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一种分类体系和归纳规律。

2. 归纳和概括: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和概括。

通过抽取共有属性和规律,将不同个体归入同一类别,并形成一个更普遍、更抽象的概念。

3. 抽象和概念化:将具体的事物抽象为更一般、更抽象的概念。

通过剔除具体事物的个别差异,专注于其共性和本质规律,形成具有泛指性的概念。

例如,将不同种类的动物抽象成“动物”这一概念,将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种种冲突抽象成“战争”这一概念。

4. 定义和概念边界:通过定义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概念的边界和范围。

定义是对概念内涵的解释和界定,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概念,并界定其适用范围。

5. 理论建构和学问积累:通过概念的抽象和表达,构建理论体系和学问积累。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它使得人们能够将经验和认识提升为理论和学说,形成智力的积累和文明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事物的本质感官和思维共同参与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第一位的。

这个事物首先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地存在于真实的客观世界,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它。

我们人是如何认识一个事物的?
首先是通过眼看,即视觉。

辅助的还同时通过耳朵、鼻子、手等,即听觉、嗅觉、触觉等认识事物。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视觉占了70%以上,人通过视觉等感觉将事物在大脑中进行了描摹,就是说事物在大脑中确立了一个观念。

比如,我们从小就会见到各种各式的人,人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关于人的观念。

这个观念可能是形象的、意象的、图片式的。

就是说是一个人的形象存在于了大脑中,一个人见过的人越多,头脑中的人的观念就越多。

比如说,有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从人种上说有白人、黑人、黄色人等。

这个形象观念基本上可以认清人这一物种与其它物种的区别,比如说人和猴子、猩猩,即使人和它们之间基因和外形相似度很高,人们还是可以分清的。

假设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黑人,第一次看到黑人,会产生一些惊讶外,还是会认清黑人也是人,而不会认为是猴子或其它动物。

但是形象观念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人要通过语言或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就要创造一个词出来,即人。

人这个字就是一撇一捺,其实写出来就是一个符号,说出来就是一个声音。

但只要我们说出来、写出来,人们就会和大脑中的人的观念匹配起来。

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说出来、写出来只是一个音或一个字、一个符号,但每个人大脑中的人的形象很多很多。

每个人的中的人只是一个个体、或者一个集合,是形象化的观念,我们要抽象出来,成为一个抽象的人。

毕竟我们不能通过图片来进行交流,就是要从形象中抽象出来,把人的个体、特例、个别性进行抽象,形成一个概念,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

语言和文字都是抽象的,每个文化的语言和文字可以不同,但所表达的人是一个意思、一个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