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各项目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血液一般检查: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淋巴细胞 L 0.20-0.40(20%-40%)单核细胞 M 0.03-0.08(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正常参考值]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1、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常用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常用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1、生理性变化
新生儿; 气压降低; 精神因素; 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 年龄与性别的差异; 妊娠中、后期,6个月~2岁的婴幼儿,老年人。
5
整理ppt
2、病理性变化
(1)RBC和HGB减少: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 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通常称 为贫血),由于各种病因导致外周血单位体积RBC减少, 即为病理性贫血。贫血按病因分为RBC生成障碍、过度 破坏和丢失3大类。
血液一般检查
1
整理ppt
红细胞检查
2
整理ppt
3
整理ppt
一、红细胞计数(RBC)
【方法】
显微镜法:目视计数法 血细胞分析仪法:电阻抗法、光散射法
【参考值】
成男:(4.0~5.5)×1012/L 成女:(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4
整理ppt
【临床意义】
有核RBC只存在于正常成人骨髓中,见于外周血涂片 上即为病理现象。多见于溶贫、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 病、骨纤、脾切除术后。
31
整理ppt
简称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成熟红细胞 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点状物,即核糖 核酸(RNA),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 多少不等。多见于重金属中毒,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筛选指 标。
48
整理ppt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granulocyte,GRAN)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onocyte,M)
49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白细胞计数❶参考范围❷临床意义生理性升高:1.人体在傍晚、餐后、高温严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情况下白细胞会生理性升高,休息后白细胞计数回落;2.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也会升高;3.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白细胞明显高于成年人。

4.长期吸烟。

病理性升高: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及扁桃体炎等。

2.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汉坦病毒、肠道病毒 71 型、狂犬病毒等。

3.组织损伤:急性出血、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外伤及急性心肌梗塞等。

4.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5.骨髓纤维化。

6.恶性肿瘤:肝癌、胃癌等。

7.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

8.金属、药物、生物毒素:铅、汞、安眠药、昆虫和蛇毒素。

病理性减少: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

2.原虫感染:黑热病、疟疾等。

3.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等。

4.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

6.脾功能亢进:门脉肝硬化等。

7.肿瘤放射、化疗。

8.药物:抗生素、生物制剂等❸影响因素1.血液应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避免产生凝块,检测前应充分混匀标本。

2.采血局部皮肤冻疮、发绀、水肿、感染等情况时,检验结果没有代表性。

2.EDTA 抗凝剂可导致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聚集,进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这种情况还可发生在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的血液标本中。

(罕见)3.淋巴细胞聚集:烧伤、尿路感染、严重单核细胞白血病、B 细胞淋巴瘤等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出现假性降低情况。

4.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见于:巨血小板、抗溶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冷球蛋白类、纤维蛋白原和真空管内血液标本量过多。

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❶参考范围❷临床意义生理性升高:1.一天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数量不同,一般下午较上午高。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

以下是血常规检查中常见的各项指标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携带氧气到人体各个部位。

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反映贫血的程度,太高或太低都可能是疾病的表现。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计数异常可能表明出血、骨髓功能异常等疾病。

3.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白细胞计数异常可能意味着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问题。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血小板计数过低则可能引发出血风险。

5.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MCV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6. 血红蛋白浓度(MCH)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

MCH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7.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平均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MCHC 异常可能提示贫血类型或疾病。

8.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表示红细胞体积的变异范围。

RDW异常可能意味着贫血类型或疾病。

9.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

NEUT%的变化可能与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0.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淋巴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淋巴细胞的比例。

LYMPH%的变化可能与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1. 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单核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单核细胞的比例。

MONO%的变化可能与感染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

12. 嗜酸细胞百分比(EO%)嗜酸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嗜酸细胞的比例。

EO%的变化可能与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白细胞(WBC)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儿童:(5.0~12.0)×109/L。

【临床意义】增多:(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

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

(2)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3)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4)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

(5)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6)白血病及某些肿瘤。

(7)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本文来自检验地带网(8)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急性发作等。

(9)少数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10)应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的几天内,白细胞常超过正常范围。

减少:(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感染、病毒(如流感、麻疹病毒)感染、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

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3)过敏性休克、重症恶病质。

(4)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替氏综合征、门脉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SL E)。

(5)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严重砷、镁、汞、苯中毒等。

(6)其他:如营养不良、极度肾衰竭等。

本文来自检验地带网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性粒细胞【正常参考值】成人:0.50~0.75(50%~75%),绝对数为(1.8~6.4)×109/L;幼儿:0.35~0.50(35%~50%);新生儿:0.70~0.90(70%~90%)【临床意义】同白细胞计数。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从 WBC 的病理形态上看,主要包含有中性粒细胞的中
毒性改变、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和异型淋巴细胞三类,其
中异型淋巴细胞作为一种形态变异,且不常规的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下,可能会用肉眼观察到,对于传染性的单核细胞
增多的患者来说,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往往超过 10% 。
二、 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往往取指尖末梢血进行检查,依靠血液细胞
个观察指标及标准,同时也要诊断检查的具体结果,开展随
访、随查。
红细胞沉降率 ( ESP ) 的检查, 主要是由于生理上的变
化,比如新生儿缓慢、妇女经期略增快;在妊娠 3 个月以上的
患者 ESP 值呈现出逐步加快增加的趋势,直到分娩以后的 3
个周,才可以慢慢恢复。 从病理性的变化意义上分析,ESP
增快的话常见于一定的炎症性疾病、组织的损伤及坏死、贫
能性障碍等。
比如,网织红细胞( RC) 的检查,可在临床上实现对骨髓
红细胞系统造血情况的诊断,比如溶血性贫血的过程中,RC
值可能会达到 0.2,或者出现更高的数值,而作为典型的再生
性的障碍性贫血来说,RC 值在正常的情况下,应低于 0.005。
因此,从整体上看,RC 可直接作为疗效观察和临床诊断的一
分析仪,联合电脑等自动化操作系统,利用电脑出具结果,此
项目的检查已经成为患者诊断的主要惯例,所以称之为血常
规。 作为血常规来说,全身体检是基本的检查项目,其对全
身性疾病的及时发现及诊断、合理控制疾病早期迹象、诊断
是否存在贫血等具有重要意义。 从各项血常规检查项目上
看,每一项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在白细胞( WBC) 血常规检查过程中,由于白细胞主要
血以及高 胆 固 醇 等 各 种 原 因 导 致 的 高 球 蛋 白 血 症 等。 而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 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 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 以上是常用的作用.又较口腔温度低℃~℃。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

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

若高烧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

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严格来说,是没有细菌性感冒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

病毒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如果感冒引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能就是你说的细菌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就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这是典型状态,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在参考范围),这就是血常规的主要区别。

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一般没有太大区别。

细菌性感冒发病急,持续时间短伴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

血常规各项目结果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目结果临床意义
大细胞性贫血
增高
增高
正常
叶酸、VB12缺乏或吸收障碍等所致的巨幼贫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降低
降低
正常
慢性炎症、尿毒症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降低
降低
降低
IDA、维生素B6缺乏、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失血等。
1983年Bessman提出的贫血MCV/RDW分类法
MCV
RDW
分类
减低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
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
意义同IRF
人群
成人儿童
新生儿
成人绝对值
参考值
0.5-1.5%
2.0-6.0%
(24-84)X109
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ean hemoglobin content of reticulocytes,CHr)
CHr反映体内铁蛋白的最新状态。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RET-He)
IG超过3%,对提示败血症非常特异,有助于微生物检测评价。
平均过氧化物酶活性指数(MPXI)
用于诊断髓过氧化物酶部分和全部缺乏症、中性粒细胞激活等。
血小板系列参数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参考值:【9~13fl】
MPV与血小板数量呈非线性负相关;与血小板功能呈正相关。
MPV与PLT、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联合应用意义更大。
MPC反映血小板内的密度:MPC减低表示血小板激活,与反映血小板活化的表面标志CD62P(金标准)定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可反映血小板激活、监测抗小板药物治疗、筛检异常血小板功能。
常见的直方图有三分群的WBC、RBC、PLT直方图;五分群的RBC、PLT直方图。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单核细胞M 0.03 ~0.08 (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科普知识之带你了解血常规检查

科普知识之带你了解血常规检查

科普知识之带你了解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通常用于检测患者的血液状况,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和形态等指标。

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许多疾病,如感染、贫血、白血病等。

本文将介绍血常规检查的指标及其意义,以及如何进行检查和如何解读结果。

一、血常规检查的指标及其意义1.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对抗病原体。

白细胞计数是血常规检查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0-10.0×109/L。

如果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患者有感染、炎症、肿瘤等疾病。

如果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患者存在某些免疫系统的缺陷或正在接受化疗。

2.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血液细胞。

红细胞计数是血常规检查中另一个重要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5-5.5×1012/L。

如果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患者患有红细胞增多症、心肺疾病等。

如果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患者贫血或出血等情况。

3.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蛋白质,它与氧气结合,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血红蛋白是血常规检查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红蛋白范围为130-175 g/L。

如果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患者贫血或失血等情况。

如果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正常4.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主要功能是在血管破损时聚集在一起,形成血凝块,防止血液过多流失。

血小板计数是血常规检查中另一个重要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25-350×109/L。

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患者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容易出现出血、淤血等情况。

如果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患者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容易形成血栓。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各检查项目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各检查项目的意义

临床探索130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各检查项目的意义刘莉 (四川省成都市中铁二局集团中心医院,四川成都 610031)1检查项目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血细胞,与机体抵抗力与免疫力密切相关,能吞噬异物,生成抗体,与机体的损伤治愈能力和病原体侵入抵御能力等相关。

通常血常规能有效检查受检者体内的白细胞计数,指标的变化与化脓性细菌性炎症等有关。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与机体生理性、病理性因素相关,通常生理性白细胞计数升高临床意义不大,需要高度关注病理性白细胞总数的升高。

(1)生理性升高:白细胞总数生理性升高一般是新生儿和妊娠末期,或者分娩期和强烈活动后。

(2)病理性升高:病理性白细胞总数升高非常关键,可反映受检者体内具有炎症介质、感染,通常出现在白血病患者、化脓性细菌性炎症患者、在日常生活组织损伤也会产生病理性升高,手术创伤也会引起病理性升高。

(3)病理性降低:病理性白细胞总数降低也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常见于伤寒或者疟疾等,病毒性感染患者也会出现降低,黑热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也会降低,临床上大部分放化疗的患者,发生白细胞总数病理性降低的风险极大。

2检查项目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的重要细胞之一,细胞膜会分泌和释放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一组旁分泌激素物质,导致血管口径与通透性受到较大的影响,且其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并会引起疼痛和血液凝固。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值是50%~70%,升高和降低分别反映不同的病症。

(1)降低:多为化疗患者,由于接受化疗药物会灭杀体内癌细胞,同时导致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受到较大损伤,随即出现增殖减少。

临床上部分患者在病毒感染时,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比如风疹病毒和感冒患者。

(2)生理性升高:主要是受检者情绪过于激动,或者在剧烈运动和饱餐后,人体内的血流速度加快,均会出现生理性升高,(3)病理性升高:一般多种感染性疾病患者体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会出现病理性升高,主要是感染造成。

血常规检测的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测的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测的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测常用于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它可以提供有关血液成分和状态的重要信息。

以下是血常规检测的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 红细胞计数(RBC):
- 临床意义:红细胞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可能暗示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

2. 血红蛋白浓度(Hb):
-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浓度的异常可以提示贫血或体液紊乱。

3. 红细胞压积(Hct):
- 临床意义:红细胞压积的异常可以指示贫血、脱水或其他疾病。

4. 白细胞计数(WBC):
- 临床意义:白细胞数量的升高可能表示感染、炎症、过敏或恶性肿瘤的存在。

5. 血小板计数(PLT):
- 临床意义:血小板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血液疾病。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 临床意义:平均红细胞体积的异常可以提示贫血类型和其他疾病情况。

7.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 临床意义: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的异常可以指示贫血类型和其他疾病情况。

8.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 临床意义: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异常可以提示贫血类型和其他疾病情况。

9.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 临床意义: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异常可以指示贫血或其他疾病的存在。

血常规检测的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血常规检测的指标结果只是一个起点,医生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以上是血常规检测的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的简要介绍。

请在具体情况下,咨询医生以获取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和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各项目的临床意义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血常规各项目的临床意义
1.白细胞计数(WBC)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 ·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

病理增高见于:a.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或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b.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

c.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

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d.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

减少见于: a.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c.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

d.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

少于×10^9/L提示患者受感染的危险极大,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仔细监测。

少于3×10^9/L可认为白细胞减少,应了解白细胞分类,并作进一步检查;多于12×10^9/L可视为增多,白细胞分类对确定增多原因有一定价值,应寻找感染的来源。

30×10^9/L或更多者有白血病可能,应作白细胞分类及骨髓检查。

参考值:成人:4~10 ×10^9/L
婴儿(两周岁内):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2.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 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a.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减少见于: a.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

b.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除吞噬细胞和异物外,又能吞噬原虫及具有类脂质包膜的结核杆菌及麻风杆菌。

增多见于: a.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b.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

参考值:中性细胞:40~70 % 淋巴细胞:20~40 % 单核细胞:3~10 %
嗜酸细胞:~5 % 嗜碱细胞:0~1 %
2.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

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参考值:~5×10^12/L
3.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

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Hb低于45g/L者应予输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除外);低于105g/L者应寻找贫血原因;高于180g/L者应作进一步检查。

高于230g/L者,应紧急采取治疗措施。

参考值:男:120~160 g/L
女:110~150 g/L
新生儿:170~200 g/L
4.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红细胞比积增加:大量脱水、血液丢失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均由于血液浓缩而使红细胞比积增高。

红细胞比积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低于者必须给予输血治疗(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不宜);低于者应进一步检查,寻找贫血原因。

男性高于、女性高于同时结合血红蛋白增高应考虑血浆容量问题。

达到或高于者为紧急静脉放血的指征。

参考值:~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大细胞性贫血时增大,小细胞性贫血时减小。

体积减小常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型细胞增多症;体积增大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及巨红细胞性贫血。

参考值:80~100 fL
6.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参考值:27~34 pg
7.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大细胞性贫血时MCHC正常或减小,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MCHC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MCHC减小。

参考值:320~360 g/L
各型贫血时三种红细胞平均值的改变
贫血类型 MCV MCH MCHC 常见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恶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正常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造血组织病等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感染、中毒、慢性炎症、尿毒症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8.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与MCV结合可将贫血分为小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正常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及大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

在治疗过程中大细胞性或小细胞性贫血的这一指标会有动态变化。

参考值:~ %
9.血小板计数(Plt)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淋巴瘤。

(2)手术后、急性失血后、创伤、骨折。

(3)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

减少见于:(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脾功能亢进、放射病、癌的骨髓转移。

(3)某些传染病或感染:如败血症、结核、伤寒。

(4)某些药物过敏:氯霉素、抗癌药等。

参考值:100~300×10^9/L
10.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临床意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后期伴浮肿和蛋白尿者,以及急性失血(外伤)或大手术后的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ermard
Soulier综合征)时MPV增大;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再障、湿疹和血小板减少反复感染综合征(Wiskolt-Aldrich综合征)、骨髓移植恢复期、先天性子痫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MPV减少。

参考值:~ fL
11.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临床意义:巨幼红细胞贫血、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MDS)、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时都可引起PDW增大。

参考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