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结构设计谱理论

合集下载

地震反应谱 名词解释

地震反应谱 名词解释

地震反应谱名词解释地震反应谱(Earthquake Response Spectrum)是指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下,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对于某个实际地震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最大反应(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与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它描述了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位移反应,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

反应谱用于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是抗震设计中选择相应振动幅值的重要依据。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反应谱可以分为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等类型。

地震反应谱在工程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抗震设计提供了关键的参考数据。

地震反应谱的研究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建筑物在地震过程中的反应,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地震反应谱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地震动输入、结构体系的动态特性以及土壤-结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

在计算过程中,通常需要采用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反应谱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新建建筑的抗震设计,还可以用于现有建筑的抗震评估和加固。

通过分析地震反应谱,工程师可以确定建筑物的薄弱环节,为加固工程提供依据。

此外,地震反应谱还可以为地震预警和应急预案制定提供参考。

在地震反应谱的研究过程中,我国学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这些成果为我国抗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地震反应谱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例如,对于非线性结构体系和复杂地质条件的处理能力有限。

因此,未来地震反应谱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探索:1.提高地震反应谱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程需求。

2.研究非线性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特征,以提高抗震设计的有效性。

3.探索土壤-结构相互作用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以更准确地预测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反应。

4.结合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深入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震反应谱的特点,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

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

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地震是指地球地壳发生的剧烈震动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地震造成的损害主要包括房屋倒塌、桥梁断裂、道路破坏等。

为了提高地震安全性,设计工程师需要对地震动进行评估和分析。

地震动加速度是地震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用来描述地震引起的结构响应情况。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是衡量地震波动强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反应了地震波动频谱与结构振动响应特性之间的关系。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包含了地震那些频率和幅值上的信息,是一种描述地震动势图中不同频率上加速度的最大值的计算工具。

它以频率为横坐标,以加速度为纵坐标,可以清楚展示结构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情况。

通常,反应谱可以绘制为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

在设计地震安全性时,要利用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进行结构响应的分析和设计,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设计工程师通常使用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来确定结构的抗震需求,并据此进行设计计算。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制作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基于地震监测仪器观测到的地震波数据,通过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加速度反应谱;二是采用基于地震波合成的方法,结合地震波动理论和结构响应理论,通过计算得到加速度反应谱。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形状和大小与地震波的特点及土壤的特性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低频段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峰值,通常称为主频峰,代表了地震动的主要能量;二是在高频段逐渐衰减,这是由于土壤的阻尼效应导致的。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在地震工程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分析,可以确定结构在不同频率下的最大响应加速度,据此进行结构的设计,并预测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情况。

在设计地震安全性时,通常会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设防标准规定了不同结构类型所需要满足的抗震要求,以及对应的地震烈度等级。

根据抗震设防标准,可以确定结构的抗震需求,并根据加速度反应谱对结构进行设计。

总之,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是一种用于评估地震动强度和结构响应的重要工具。

建筑物地震响应谱分析方法研究

建筑物地震响应谱分析方法研究

建筑物地震响应谱分析方法研究地震是一种严重威胁建筑物安全的自然灾害,因此,研究建筑物地震响应谱分析方法,对于保障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建筑物地震响应谱分析方法的研究展开探讨,从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基本概念地震响应谱是描述结构动力特性的一种重要工具,它通过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响应与地震输入的地面加速度进行对比,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地震响应谱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两种:时程分析方法和频率响应分析方法。

时程分析方法是通过在一定时间内连续记录结构的动态响应,最终得到结构的地震响应谱。

它适用于复杂结构,可以提供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详细响应信息。

频率响应分析方法则是通过对结构的振型和振态进行研究,建立结构的模态超级,并通过对结构频率特性和振型特性的分析,估计结构地震响应谱。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结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简化计算过程。

二、应用领域建筑物地震响应谱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尤其是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地震响应谱分析方法,可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确定合理的设计参数,从而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此外,建筑物地震响应谱分析方法还在桥梁、塔楼、水坝等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结构的地震响应谱进行分析,并结合地震破坏特征和结构的受力特点,可以有效预测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形式和破坏程度,为工程设计和抗震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三、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大幅提升,建筑物地震响应谱分析方法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传统的地震响应谱分析方法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如时频分析方法、随机振动理论等。

时频分析方法基于信号处理和频域分析理论,能够更好地探测结构动态特性的变化规律,提高响应谱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机振动理论则利用了随机性力学和随机振动理论的成果,可以更客观地描述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此外,借助强大的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建筑物地震响应谱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提高。

5第七讲 地震响应与谱分析

5第七讲 地震响应与谱分析
– 扩展所有的模态,只有扩展的模态才能用于 频谱的求解
载荷和边界条件:对于基础激励,一定要约 束适当的自由度
文件:.mode文件包含有特征向量,并且此 文件要用于频谱求解
响应谱分析步骤
获得模态解命令(接上页)
MODOPT,…
MXPAND,…
! BC’s DK,…. ! 或 D 或 DSYM DL,… DA,….
响应谱分析步骤
建模
模型: • 建模的注意事项与模态分析相同 • 仅考虑线性的单元及材料,忽略各种非线性 • 记住密度的输入,同时如果存在依赖于材料的阻
尼,也必须在这一步中定义
建模的典型命令流(接上页)
/PREP7 ET,... MP,EX,... MP,DENS,…
! 建立几何模型 …
! 划分网格 …
一、地震谱分析步骤
典型命令:
BETAD,… DMPRAT,… MDAMP,设置: 频谱的类型: 地震或作用力(不是PSD) 地震频谱- 自动地施加于基础上 作用力频谱-人工地作为力施加于要求
的各节点上 激励方向(总体直角坐标系): 对于地震频谱,定义为一个单位矢量,
1,0,0指的是在x方向;0,1,0指 的是y方向,0,0,1指的是z方向 对于作用力频谱,符号FX,FY,FZ已 经表示方向
•典型命令:
SVTYPE,…
SED,...
响应谱分析步骤
定义响应频谱(接上页)
频谱值对频率的表格: • 首先定义频率表格,允许达到20个点 • 然后定义相应的频谱值: 只有对于多条频谱曲线才能指定阻尼比 对于作用力频谱,频谱值可通过施加的
– 在求解阶段,执行这条操作的命令已写入 .mcom文件中 – 采用Utility Menu > File > Read Input from...读取

长周期结构地震反应的特点和反应谱

长周期结构地震反应的特点和反应谱

第十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南京长周期结构地震反应的特点和反应谱方小丹L2,魏琏3,周靖2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深圳市力鹏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AbstractThe charaCte ri sti cs of eanhqmkc rcsponse and rcspo 璐e spec 咖f-or10n 争periods 虮lctI 鹏s a r ediscllssed .A few shonages exist ing in the re$oIlse spectn 蚰of cllim code f-or seisIllic desi 驴of bllildin gsare 锄alyzcd .11here a r eint 锄l relatio 雎be 抑een pseudo —accel 蹦ltion spec 仃l :I 驰pseudo —Veloc 埘spectrI 珊and displace ment spec衄切珥th 盯ef .0陀,a rt 诳ciaI modification to respo 嬲e spec 仃1蚰can re sll lt in the distonionof 争眦d m 嘶∞cha 髓c 白耐stics .The 10ng .p 嘲ods e gI]∞nt in rcspo璐espe 蛐ofC11im codc is revised ,infact ,蓼omld motion characte ri sti cs a r e c}姗ged ,wllich resul ts in an abn 咖l representati∞ofpowe rspcc 乜狮cofresp 伽成ng to acceleration spcctrIlm ,Milli 舢加storey seisIIlic she 甜coefj(icient described in thcspecificati 衄is oIlly relatcd to maximl earthqum(e innuence coef|ficient(%m),but is not related to siteclassificatio 玑w 址ch is in connict 谢th the ge∞ral mles tllat the eanhqualke respo 璐e of as 仉l 咖re at thesoR·soil site is la 唱cr than tllat ofa s 甘uc 眦at tlle h 踟.d —soil site .Accordingto the pseudo spectnlm rela ti on sbet 、)l ,e %pseud0.accel 训on spectrIlIIl ,ps 即do-veloci 够spec 虮Imand dis placem ent spec 觚l 驰a responsespec 仃IlIIl pattcm 、Ⅳith lonj 雪er .period segment(一10s)is proposed ,and whj!ch c a n pro 、,id c the refhence tospecificati 傩revision .1(eywords lon 哥p 耐od .s 仃Ilc 眦s ;response spec 胁;displacement specmml ;111iIlimum storey seisIllicshear coe伍cient ;seisIIlic desi 驴1引言有多种关于长周期结构的定义,如欧洲抗震设计规范认为基本振动周期大于3s 的结构为长周期结 构,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认为基本振动周期大于5s 的结构为长周期结构。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一.什么就是反应谱理论在房屋工程抗震研究中,反应谱就是重要的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所产生共振效应的方法。

它的书面定义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与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

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与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

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FEK = kβ(T)G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就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反应谱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定的基础上:1)结构的地震反应就是线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进行振型组合;2)结构物所有支承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3)结构物最不利地震反应为其最大地震反应:4)地震动的过程就是平稳随机过程。

二.实际房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为了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首先求得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各构件的内力。

一般而言,求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建立比较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力,其精确度取决于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与所选取地震波就是否适当,并且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方法不易掌握;第二种方法就是根据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加速度反映,求出该结构体系的惯性力,将此惯性力作为一种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力,即地震作用,然后进行抗震计算,抗震规范实际上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即地震作用反应谱法。

实践也证明此方法更适合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由于目前抗震规范中的地震作用反应谱仅考虑结构发生弹性变形情况下所得的反应谱,因此当结构某些部位发生非线性变形时,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就不能适用,而应采用弹塑性反应谱来进行计算。

地震动反应谱方法

地震动反应谱方法
3)动力法 -----地震动时程分析法
二、反应谱法
2.1 反应谱法发展历程 2.2 反应谱的定义和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 2.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4 在ABAQUS中实现反应谱分析 2.5 反应谱法的局限性
华南理工大学
2.1 反应谱发展历程
国外:
40 年代初 M.Biot 提出从地震动记录计算反应谱的概念
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内容
一、地震相关概念 二、反应谱法 三、地震加速时程合成
一、地震相关概念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自然地质灾害,发生频度较高经易 对建筑物造成破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会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给对 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
汶川地震输电塔损坏
华南理工大学
1.1 相关概念
1、震级
表征地震强弱
2
t 0
xg
et
cost
d
2 22
t 0
xg
e t
sin
t
d
2
t 0
xg
e t
sin
t
d
(5)
由(3)、(4)和(5)式:
Sd
xt max
Sv
x&t max
Sa &x&t &x&g t max
相对位移反应谱 相对速度反应谱 相对加速度反应谱
简单来说,反应谱是指单质点体系地震最大反应与结构自振周期 之间的关系。它是跟阻尼比和周期有关的函数。
烈度
max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6
7
8
0.12
0.23
0.45
9 0.90
CHONGQING UNIVERSITY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解读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解读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解读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解读引⾔:我国建筑抗震设计主要以下三部分组成:⼀、规范限定的适⽤条件;⼆、结构和构件的计算分析;三、结构和构件的构造要求。

对于⼀个新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当满⾜以上三部分要求时,就是符合规范的设计;当不满⾜第⼀部分要求时,就被称为?超限?⼯程,需要采取⽐规范第⼆、三部分更严格的计算和构造,以证明该建筑可以达到抗震设防⽬标,即?⼩震不坏,中震可修,⼤震不倒?。

近年来,随着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理论的应⽤,它实现了结构抗震设计从宏观性的⽬标向具体量化的多重⽬标过度。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是⼀种解决?超限?⼯程抗震设计的基本⽅法。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定义:以结构抗震性能⽬标为基准的结构设计⽅法。

抗震性能设计是解决复杂结构抗震设计问题的基本⽅法,常⽤于复杂结构、超限建筑⼯程的结构设计中,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着重于通过现有⼿段(计算措施及构造措施),采⽤包络设计⽅法,解决⼯程设计中的复杂问题。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特点:使抗震设计从宏观性的⽬标向具体量化的多重⽬标过度,业主和设计师可以选择所需的性能⽬标;抗震设计中更强调实施性能⽬标的深⼊分析和论证,通过论证可以采⽤现⾏规范或标准中还未明确规定的新结构体系、新技术、新材料;有利于针对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场地条件及建筑的重要性采⽤不同的性能⽬标和抗震措施。

地震作⽤:由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个⼗分复杂的问题,有许多难点,例如:地震地⾯运动的不确定性;抗震设防⽔准及对地震作⽤的预估;地震作⽤下结构反应分析的正确性;对影响结构抗震性能因素的认识及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等。

当前世界各国的建筑抗震设计主要采⽤以下两种⽅法。

拟静⼒法- - - 加速度反应谱法。

它将影响地震作⽤⼤⼩和分布的各种因素通过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予以综合反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利⽤反应谱得到地震影响系数,进⽽得到作⽤于建筑物的拟静⼒的⽔平地震作⽤。

⽬前此⽅法接受度⽐较⾼,且适合于⼤多数建筑。

此理论虽接受度⽐较⾼,也⽐较适合,但仍存在⼀些问题。

结构抗震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1、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称为震源。

震源正上面的地面位置叫震中。

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叫做震中距。

2、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外传播,就形成了地震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

而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叫做面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3、地震动的峰值、频谱和持续时间,通常称为地震动的三要素。

4、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是:对称、规则、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

5、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覆盖图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阻抗比。

6、地基土抗震承载力一般高于地基土静承载力。

7、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称为结构地震反应。

若专指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位移,则称结构地震动位移反应。

8、阻尼比:,,c/cr9、因质量m与刚度k是结构固有的,因此无阻尼体系自振频率或周期也是体系固有的,称为固有频率与固有周期。

10、当结构体系自振频率与简谐地面运动频率相近时结构发生强烈振动反应的现象称为共振。

11、将质点所受最大惯性力定义为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作用。

12、为便于求地震作用,将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T的关系定义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或简称地震反应谱。

13、当建筑物有局部突出屋面的小建筑时,由于该部分结构的重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将产生鞭梢效应,即局部的突出的小建筑的地震反应有加剧的现象。

14、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度屋盖结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高耸结构和设防烈度为9度区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15、对于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刚性楼该房屋,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柔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

16、多层砌体结构所受地震作用主要包括水平作用、垂直作用和扭转作用。

17、砌体抗剪强度理论主要有两种:主拉应力强度理论与剪切摩擦强度理论。

结构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与理论

结构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与理论

结构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与理论随着人们对地震和结构动力特性认识程度的加深,结构的抗震理论大体可以划分为静力分析、反应谱分析和动力分析三个阶段。

2.2.1静力分析理论水平静力抗震理论[25]始创于意大利,发展于日本。

该理论认为:结构所受的地震作作用可以简化为作用于结构的等效水平静力,其大小等于结构重力荷载乘以地震系数,即: /F G g kG =α= (2.1)静力理论认为结构是刚性的,故结构上任何一点的振动加速度均等于地震动加速度,结构上各部位单位质量所受到的地震作用是相等的。

它忽略了结构的变形特征,没有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

随着工程抗震研究的发展,对地震认识的深入,此法已经淘汰。

2.2.2反应谱理论上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取得了较多的强震记录的基础上,产生了反应谱理论。

反应谱分析方法[25][26]是一种将模态分析的结果与一个已知的谱联系起来计算模型的作用效应的分析技术。

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体系最大地震反应与结构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为了便于计算,《抗震规范》采用相对于重力加速度的单质点绝对最大加速度,即/a S g 与体系自振周期T 之间的关系作为设计用反应谱,并将/a S g 用α表示,称为地震影响系数,如图2-5所示。

单自由度弹体系水平地震反应微分方程为:()()()()0mx t cx t kx t mx t ++=- (2.2)由上式得:()()()()0m x t x t k x t c x t-+=+⎡⎤⎣⎦ (2.3) 上式等号右边的阻尼力项()cx t 相对于弹性恢复力项()kx t 来说是一个可以略去的微量,故:()()()0m x t x t kx t -+=⎡⎤⎣⎦ (2.4)由反应谱理论,水平地震作用为:/a a F mS S gG G ===α (2.5)/a S g α= (2.6)α——地震影响系数;a S ——质点的绝对最大加速度;图2-5 地震影响系数α曲线Fig.2-5 seismic influence coefficient α vurves上升阶段 ()max 0.45 5.5T α=+α (00.1T ≤≤) (2.7) 水平阶段 α=max α (0.1g T T <≤) (2.8)曲线下降段 max g T T γ2⎛⎫α=ηα ⎪⎝⎭(5g g T T T <≤) (2.9) 直线下降段 ()max 0.25g T T γ21⎡⎤α=η-η-α⎣⎦ (5 6.0g T T <≤) max α——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g T ——场地特征周期。

3、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3、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k 0(t) x g k : 地震系数,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 Sa (3.34 ) 0 (t ) x β : 动力系数,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之比。 即表示由于动力效应,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比地面最大加速度 放大了多少倍。 (3.33)
理论上,ω ω,但的取值一般很小,所以在实际结构中, 近似取ω ω 因ω k m
k 由此可知:结构的自振周期与其质量和刚度有关, 是结构的一种固有属性。
则得单自由度体系自振周期T 2π m
4、强迫振动
瞬时冲量及其引起的自由振动
瞬时冲量:pdt mv mv 0 若体系原先静止,即v0 0 则此时的速度v Pdt 因x0 0 ,x( 0 ) Pdt xt e ζωt Pdt m 根据自由振动的方程(式3.11)
无阻尼单自由度体系的自振周期:T 2π
由式ω ω 1 ζ 2 知 当ζ 1时ω 0 (表示结构不产生振动,此时的ζ 1为临界阻尼比)
由试验测得,ζ 1体系不发生振动,ζ 1体系发生振动。
又因ζ c 2 km 得
c 2 k m cr c r 2 k m称为临界阻尼系数
2、地震反应谱 地震时,地面运动引起结构振动,单质点体系质 点相对于地面的相对位移 x(t ) 、相对速度 x(t ) 、绝对 加速度 (t ) 0 (t ) 均为时间t的函数,从工程观点看 x x ,在地震中结构产生的最大位移、最大速度、最大加 速度更具有实际意义,此最大值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 的曲线称为反应谱。
将Sa的表达式(3.30)代入式(3.34)得:
β与T的关系曲线称为β谱曲线: (1) β谱曲线的实质也是一条加速度反应谱曲线。 (2)曲线峰值对应的结构自振周期T=Tg,Tg为场地的 特征周期(过去也称作卓越周期)

《地震反应谱》课件

《地震反应谱》课件

新材料与新结构
随着新型材料和结构的出现,研究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 特性,对于完善地震反应谱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多维地震动输入
目前地震反应谱主要考虑水平地震动输入,未来研究可以 扩展到多维地震动输入,包括竖向和扭转分量,以更全面 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跨学科合作
加强地震工程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物理学、数学、生物 学等)的合作,从多角度深入研究地震反应谱的内在机制 和影响因素。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 等方面具有优势,未来可以应用于地 震反应谱的计算和分析中,提高计算 效率和准确性。
复杂结构体系的研究
高层建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 筑的数量不断增加,对高层建筑 的地震反应谱研究将更加深入。
地下结构
地下结构如地铁、隧道等在地震 作用下的反应与地面结构有所不 同,未来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详细描述
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地震反应谱用于描述结 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特性,包括加速度、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谱等。这些数据可以帮 助工程师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优化结构 的设计,提高其抵抗地震的能力。
结构健康监测
总结词
结构健康监测是另一个地震反应谱的重要应 用领域,通过实时监测结构的反应谱数据, 可以及时发现结构的损伤和异常,保障结构 的安全。
地震反应谱的重要性
总结词
地震反应谱是抗震设计的基础,有助于确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破坏程度。
详细描述
地震反应谱在抗震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分析地震反应谱,工程师可以了解结构在不同频率的地震 作用下的响应特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设计和优化。这对于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避免或 减少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一.什么是反应谱理论在房屋工程抗震研究中,反应谱是重要的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所产生共振效应的方法。

它的书面定义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和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

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

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FEK = kβ(T)G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反应谱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定的基础上:1)结构的地震反应是线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进行振型组合;2)结构物所有支承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3)结构物最不利地震反应为其最大地震反应:4)地震动的过程是平稳随机过程。

二.实际房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为了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首先求得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各构件的内力。

一般而言,求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建立比较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力,其精确度取决于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和所选取地震波是否适当,并且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方法不易掌握;第二种方法是根据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加速度反映,求出该结构体系的惯性力,将此惯性力作为一种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力,即地震作用,然后进行抗震计算,抗震规范实际上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即地震作用反应谱法。

实践也证明此方法更适合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由于目前抗震规范中的地震作用反应谱仅考虑结构发生弹性变形情况下所得的反应谱,因此当结构某些部位发生非线性变形时,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就不能适用,而应采用弹塑性反应谱来进行计算。

因此选用合适的弹塑性反应谱并提出适当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在我国抗震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震动反应谱方法

地震动反应谱方法

70年代
国内
我国对反应谱研究始于60年代,王前信等人做出了大量工作, 并制定了适合于我国地质条件的设计反应谱
华南理工大学
2.2.1 反应谱的定义
有阻尼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
t 2 x t 2 x t g t x x
(1)
(5)
t , x t , x t 分别为结构相对于基底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列向量 x
I
为单位位移时候结构各节点产生的位移
用振型分解法对(5)式解耦,将 x t 表示为阵型叠加的形式:
x t j Y i t
j 1 n
(5)
由(3)、(4)和(5)式:
Sd x t Sv x t
相对位移反应谱
m ax
相对速度反应谱
m ax
S a t g t x x
相对加速度反应谱
m ax
简单来说,反应谱是指单质点体系地震最大反应与结构自振周期 之间的关系。它是跟阻尼比和周期有关的函数。
Tg为场地特征周期
0 . 1 max0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烈度

max
6 0.12
7 0.23
8 0.45
9 0.90
CHONGQING UNIVERSITY
华南理工大学
2.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自由度为N的弹性体系在地面运动加速度为
ut 其运动方程为
M t C x t K x t M I ut x

j max
E max

j
t
D j ,

地震加速度反应谱

地震加速度反应谱

一、地震反应谱的概念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地震反应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坐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坐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二、地震反应谱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发展中的作用1940年,美国比奥特(M.A.Biot)教授通过对强地震动记录的研究,首先提出反应谱这一概念,为抗震设计理论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4代初,美网豪斯纳(G.W.Housener)等人发展了这一理论,并在美国加州抗震设计规范中首先采用反复谱概念作为抗震设计理论,以取代静力法。

这一理论至今仍然是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工程结构设计规范中地震作用计算的理论基础。

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并保持了原有的静力理论的简单形式。

按照反应谱理论,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结构物所受的最大地震基底剪力或地震作用为F=FEk=k⋅ββ⋅G式中G——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k——地震系数β——动力系数,与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有关因而上式表明:结构地震作用的大小不仅与地震强度有关,还与结构的动力特性有关。

这也是地震作用区别于一般作用(荷载)的主要特征。

随着震害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不断深人,人们逐步认识到建筑场地(包括表层土的动力特性和覆盖层厚度)、震级和震中距对反应谱的影响。

考虑到这些因素,一般抗震规范中都规定了不同的反应谱形状。

利用振型分解原理,可有效地将上述概念用于多质点体系的抗震计算,这就是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出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它以结构自由振动的N个振型为厂义坐标,将多质点体系的振动分解成n个独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的振动,然后利用反应谱概念求出各个(或前几个)振型的地震作用,并按一定的法则进行组合,即可求出结构总的地震作用。

三、从地震动响应推导出地震反应谱曲线对于单自由度弹性体系,通常把惯性力看作一种反映地震对结构体系影响的等效作用,即把动态作用转化为静态作用,并用其最大值来对结构进行抗震验算。

结构抗震理论发展

结构抗震理论发展

结构抗震理论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静力、反应谱和动力三个阶段。

(一)静力理论阶段该理论认为,结构物所受的地震作用,可以简化为作用于结构的等效水平静力F,其大小等于结构重力荷载G乘以地震系数k,即:F = kGk为地震系数,其数值与结构动力特性无关,是根据多次地震灾害分析得出的,k≈1/10。

(二)反应谱理论阶段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

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FEK = kβ(T)G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局限性:1. 反应谱理论尽管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然而在结构设计中,它仍然把地震惯性力作为静力来对待,所以它只能称为准动力理论。

2. 表征地震动的三要素是振幅、频谱和持时。

在制作反应谱过程中虽然考虑了其中的前两个要素,但始终未能反映地震动持续时间对结构破坏程度的重要影响。

3. 反应谱是根据弹性结构地震反应绘制的,引用反映结构延性的结构影响系数后,也只能笼统地给出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的结构整体最大地震反应,不能给出结构地震反应的全过程,更不能给出地震过程中各构件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的内力和变形状态,因而也就无法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

(三)动力理论阶段即时程分析法。

规范描述在《工程抗震术语标准》(JGJ/T 97-95)中的描述如下:5.4.2.1 反应谱response spectrum在给定的地震震动作用期间,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最大速度反应或最大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

(1) 设计反应谱design response spectrum结构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反应谱。

(2) 楼面反应谱floor response spectrum对于给定的地震震动,由结构中特定高程的楼面反应过程求得的反应谱。

反应谱理论

反应谱理论

V (T ) B1(t)cost B2(t)sint max (22a) V (T ) B1(t)sint B2(t)cost max (22b)
7.3 地震反应谱
由式(22)可见
V (T ) S(t)cos(t ) max
式中
V (T ) S(t)sin(t ) max
(23a) (23b)
u,以它为隔离体,受力如图所示。
m EI h
umg((ut) ug )
图中Fs1和Fs2可由图是有位移法(实 际直接可由形常数)得到
Fms1uFcsu2 k1u2hE3 Iumugk2(tu)
列x方向全部力的平衡方程,即可得结
构的运动方程为
Fs1 cuFs2
uu
h
7.2 单自由度地震作用分析
例-2) 试用刚度法建立图示受地面运动激 m2
k2
h2
fe1 fd1
fe2 fd2
k12
k1
h1
fI1
fI2
7.2 单自由度地震作用分析
图中各项和第二章例子相仿,分别为 fe1 fd1
f I1 m(u1 ug (t )); ui为相对位移
fI1
fd1 c11u1 c12u2; fe1 k11u1 k12u2 ;
f I 2 m(u2 ug (t )) 元素全为1
曲线则分别称为该地震的相对位移、相对速度、绝对
加速度的反应谱,分别记作D(T)、V(T)、A(T)。
讲义上图5-2、5-3和5-4分别为1940年Elcentro南 -北地震分量的相对位移、相对速度、绝对加速度反 应谱.
7.3 地震反应谱
由于一般结构阻尼比很小,可近似认为d,所以从 式(11)-(13)可见,D(T)、V(T)、A(T)分别为

地震反应谱和设计反应谱的关系

地震反应谱和设计反应谱的关系

地震反应谱和设计反应谱的关系
地震反应谱和设计反应谱是地震工程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都是用来描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响应。

地震反应谱是根据地震记录计算得到的,它描述了地震在时间上随着频率的变化所产生的加速度响应。

而设计反应谱是由国家标准或规范所规定的一组标准反应谱,它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可靠性而制定的。

地震反应谱和设计反应谱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设计反应谱是基于地震反应谱推导而来的,它是对地震反应谱的一种理论化简和统计加工。

设计反应谱是对地震反应谱进行了平滑处理,去掉了地震波中的高频成分,同时也考虑了地震波的平均变化规律以及建筑物的结构特性等因素。

因此,在地震工程的设计中,设计反应谱是更为常用的参数,它能够有效地反映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响应情况,为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地震反应谱和设计反应谱是地震工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地震反应谱提供了地震波的频率与加速度响应之间的关系,而设计反应谱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推导而来的,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更为实际可行的参数。

在工程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反应谱,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可靠性。

- 1 -。

《反应谱理论》课件

《反应谱理论》课件

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是桥梁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反应谱理论的应用能够为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在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震动输入和桥梁的重要性、使用功能等因素,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
反应谱理论能够综合考虑地震动输入的特性、桥梁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为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详细描述
时程分析法与反应谱法结合应用是将时程分析法和反应谱法结合起来,用于更准确地模拟结构的地震响应。时程分析法能够模拟地震动的时域历程和结构的非线性行为,而反应谱法可以快速计算结构的反应谱。通过结合两种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结构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响应特性。该方法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桥梁等重要结构的抗震设计。
在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震动输入和地下结构的重要性、使用功能等因素,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
反应谱理论能够综合考虑地震动输入的特性、地下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为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地下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反应谱理论的应用能够为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反应谱的形成机制
01
02核心,可用于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进行抗震设计。
01
结构反应计算是指根据地震动输入和结构动力特性,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响应。
02
结构反应计算可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元、有限差分等方法。
反应谱分析方法
反应谱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总结词
研究复杂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特性,包括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等。
详细描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等复杂结构体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工程实践中。这些结构的抗震性能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复杂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特性,对于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保障结构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结构设计谱理论一、绪论1.1 抗震结构设计谱的背景反应谱理论是描述地震工程和抗震设计中结构体系激励和响应关系的重要工具。

由于反应谱可以直接给出地震动作用下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反应,因而成为结构动力分析和抗震设计中关注的焦点。

抗震设计谱是以地震动记录资料为依据,经统计分析和平滑化处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的。

然而,由于地震动的复杂性以及对反应谱规律认识的不足,使得抗震规范设计谱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地震动的客观特征,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使用范围和结构的抗震安全。

另外,设计谱的传统建立方法对已获取大量地震动记录的国家和地区是来说是可行的,但对缺少地震动记录的地区来说如何确定设计谱也是值得探讨的。

因此,揭示地震动的普遍规律和新特征,解决这一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依然是地震工程界的重要课题。

1.2 反应谱概念与研究意义抗震设计中采用的地震动参数习惯上称为设计地震,尽管工程界早已习惯于选择地震动的幅值、频谱和持时三要素作为工程地震动参数,但由于反应谱不能有效地反映持时的影响,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选择幅值和频谱作为设计参数。

通常使用的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或有效峰值加速度)和规准设计谱。

因此,设计地震主要归结为设计谱的研究。

在输入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给定后,以阻尼常数作为参数时,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相对位移反应、最大相对速度反应和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针对无阻尼固有周期画成的图形,分别称为相对位移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总称为地震反应谱。

或者简称为位移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加速度反应谱,总称为反应谱。

设计反应谱的演变是一个随着震害经验和强震记录的积累以及对地震动反应谱特性的不断认识而逐渐深入的过程,无论是考虑场地条件,还是考虑近远震的影响,从实质上讲,设计反应谱的演变都是朝着场地地震环境相关性设计反应谱的方向发展,而场地地震环境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场地特征周期和反应谱谱值上,我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也将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和地震动加速度作为反应谱的两个独立的参数,因此,设计反应谱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对反应谱的特征周期以及反应谱谱值的不断修正上。

抗震设计反应谱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依据,也是世界地震工程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然而,按照传统方法对设计反应谱的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现行的设计谱不仅不存在统一性,而且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善性,这样一方面阻碍了反应谱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规准化的统一反应谱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不仅可以得到确定的和比较完善的抗震设计反应谱,还可以使现有抗震设计规范以及反应谱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反应谱概念的提出使得结构抗震理论从静力阶段发展到动力阶段,是地震工程学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由于地震反应谱很好地反应了地震动的有效峰值和频谱特性,使它与结构的振型分解法相结合,可将复杂的多自由度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问题得到大大简化,为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考虑地震对工程结构可能产生的作用提供了定量的依据,因而地震动反应谱理论的发展为抗震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抗震设计谱是以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性为依据,经统计和平滑化处理确定的。

然而,由于影响地震动反应谱的因素既多且又十分复杂,要针对每一种具体的情况给出适用的设计谱就变的十分困难,以至世界各国采用的抗震设计谱之间不仅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普遍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

目前各国科学家都指望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取得尽量多的强震观测记录,同时将能够影响设计谱的各种因素分类的更细,以期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得到较为稳定的各种设计谱。

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目前所出现在设计谱中的这些问题决不是能够靠增加观测记录的数量所能解决的,必须另辟蹊径。

研究不同地震动反应谱的统一性才能有望取得较好的结果。

因此,研究地震动的普遍规律和反应谱的新特性,是探索解决设计谱存在问题的有些途径。

地震动区划图是制订抗震设计规范的依据,在具体建立规范中采用的设计谱的过程中,还考虑到其它设计谱的确定方法和研究结果,因此,规范设计谱与地震动区划的设计谱谱形参数取值并非完全一致。

加上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别的抗震规范考虑问题的方式和因素不同,不同的规范设计谱之间可能会存在明显的差别。

二、抗震设计谱理论的发展与存在问题分析2.1抗震设计谱的确定设计反应谱及其形状参数的确定是以大量的强地震动观测记录为数据基础,取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例如相近的场地条件)下的许多加速度记录,在给定阻尼比的情况下,得到相应于该阻尼下的加速度反应谱,除以对应的加速度记录的最大加速度,进行统计分析取综合平均并结合经验判断给予平滑化得到“规准反应谱”(或标准谱或β谱),将规准反应谱乘以相应的地震系数,即为规范通常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也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抗震设计反应谱。

设计谱的建立程序一般要经过四个过程,这四个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规准化、平均化、平滑化和经验化。

规准化是指将地震动记录的绝对反应谱简单处理为规准化反应谱或放大系数谱的过程;平均化是设计谱建立过程中的主要工作,需要在地震动记录的选取分类基础上进行,地震动记录的数量,其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记录分类指标和分类方法的选择,分类程度的粗细等都会对平均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也是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存在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平滑化指按照一定的表达形式将平均结果简单处理为光滑线条或简单形状的过程,经验化则是根据专家的经验考虑最终确定设计谱的过程,一般需要结合经济状况、安全度以及数据的离散情况而定。

设计反应谱的确定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但设计谱的标定又是以地震动区划图为依据的。

我国现行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设计反应谱主要是参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中双参数标定方法确定的。

双参数标定设计谱涉及到地震动反应谱、规准化反应谱、规准化设计反应谱、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有效峰值加速度EPA、反应谱特征周期Tg等几个概念。

2.2对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谱的讨论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大致经过了1959、1964、1974、1989 和新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五次大的演变过程。

然而,在经过几次演变之后,仍然不能说我国的设计谱已经足够准确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除了上一节讨论的设计谱存在的共性问题之外,我国的设计谱至少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考虑阻尼影响的时候造成了不同阻尼比的设计谱在长周期段出现交叉且不收敛;二是缺少对近场地震动设计谱的具体规定,根据现行规范的规定,近场设计谱的特征周期小于中、远场设计谱对应的特征周期,这一规定与考虑方向性效应影响的近断层地震动的频谱特征显然相矛盾。

目前, 我国采用的抗震设计规范只是对近场设计地震动的最大幅值进行了简单的规定,尚缺乏对近场结构抗震设计的具体规定, 更没有考虑近场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如上下盘效应,方向性效应以及地震动三分量频谱之间的关系等等。

这就不可避免地给受近场地震动威胁地区的地面运动预测,地震危险性评价,震害预测等工作带来较大的误差。

因此,研究近场地震动的特性,为抗震设计规范的形成提供参考依据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与美国规范不同。

与研究方法以及所选用的地震记录有关,由于场地条件十分复杂,千变万化,不同的研究分类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

地震记录的选取影响到规准反应谱中长周期段的谱值,因此也影响到反应谱下降段的衰减速度。

一般来说,当地震记录来自于大震级且远距离的场地使,地震动中会包含较多的长周期分量,不但使规准反应谱的峰值周期向长周期段推移,而且使规准反应谱的谱值沿周期的衰减速度减慢。

对规准反应谱平台高度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是由于对地震动规准反应谱的简单平均方法引起的,在将地震动规准化反应谱分类之后进行平均时,一方面削平了规准反应谱的峰值,使平均谱变的光滑;另一方面,这种平均结果得到的谱高度并不是实际场地的最大放大系数,因此,也就忽略了具体场地的动力特性。

场地划分越细,每类场地的范围就越窄,如果所用的记录数量较少,且主要来自于少数几次地震的相同场地上时,就会导致统计结果较大,相反,若场地范围较宽,记录选取的范围也广,则统计结果偏小。

如果用这种方法简单的将地震动规准谱进行平均,并根据统计结果确定规准设计谱必然会增大设计谱的不确定性。

由此可见,设计谱的传统研究尚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也是制约地震动反应谱理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2.3抗震设计谱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前景一般认为,对反应谱形状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场地条件、震级和距离,我国规范设计谱已经考虑到场地条件、震级和距离的影响。

理论研究指出,大地震的震源谱包含较多长周期分量,随距离的增加,高频分量逐渐衰减掉,谱的长周期分量变得相对丰富。

实测强震记录也已证实上述理论结果。

震害经验表明,大地震在远距离处会对长周期结构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软土场地上的震害更为常见。

软弱土场地对地震动长周期成分有明显的放大作用,硬土场地对地震动短周期成分有放大作用这一结论已为普遍接受。

综上所述,抗震设计谱存在问题可大致归结为:1) 设计谱短周期上升段与第一拐角周期的取值问题;2) 设计谱第二拐角周期(特征周期T的取值问题;3) 设计谱中长周期段下降速度与取值问题;4) 设计谱平台高度的确定问题;5) 竖向地震作用与地下地震作用设计谱问题;6) 阻尼比影响的设计谱问题;7) 近断层地区设计谱的预测问题等等。

实际地震动是十分复杂的,每次大地震及其反应谱都表现出新的特征,分析新的地震反应谱特征,比较不同地震反应谱之间的异同,从而作为更新现行规范设计谱的依据是各国抗震设计谱不断修改变革的一贯做法。

按照这一做法,设计谱的发展完善只能依靠地震的发生和地震动记录的数量的积累才有望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因此,目前各国科学家都指望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取得尽量多的强震观测记录,同时将能够影响设计谱的各种因素分类的更细,以期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得到较为稳定的各种设计谱。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目前所出现在设计谱中的这些问一方面是因为设计谱的形状和大小受到了场地条件、震源参数以及场地相对震源的距离和方位的强烈影响,而另一方面这些影响因素又十分的复杂,虽然理论上可以但是实际上很难用简单的参数来代表和分类这些影响,因此上面所述的问题决不是能够靠增加观测记录的数量就能解决的,必须另辟蹊径,特别是要研究不同地震动反应谱的统一性才能有望取得较好的结果。

强地震动观测是人们认识地震动特征和结构地震反应特性的主要手段,自美国1932 年建设世界上第一个强震观测台站并于1933 年获得第一条地震加速度记录以来迄今已历时70 余年,位于地震区的各国家和地区不惜重金建成或正在建设自己规模宏大的强震观测台网以不断获取新的强震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