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全套教案(人教课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篇1一元二次方程1、定义: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①是整式方程;②未知数的次数是二次;③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④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2、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按降幂排列,二次项系数通常为正,右端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代入使方程成立。
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①配方法:移项→二次项系数化为一→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配方→开方→写出方程的解。
②公式法:x=(-b±√b2-4ac)/2a,③因式分解法:右端为零,左端分解为两个因式的乘积。
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①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注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a≠0.6、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_x2=c/a.注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a≠0,△≥0.7、列方程解应用题:审题设元→列代数式、列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解方程→检验作答。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篇2一、锐角三角函数1.正弦: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a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a的对边/斜边=a/c;2.余弦: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b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a的邻边/斜边=b/c;3.正切: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a的对边/∠a的邻边=a/b。
①ta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②tan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③tana不表示“tan”乘以“a”;④ta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越大;∠a越大,梯子越陡,tana的值越大。
4.余切: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的余切,记作cota,即cota=∠a的邻边/∠a的对边=b/a;5.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篇1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
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
例如:()+8=14,90-()〉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本课教材中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第一个场景让学生借助天平理解方程;第二个场景完成从数量关系到平等关系的转变;第三个场景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多种等价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寻找简单情况下的等价关系,会用方程表示。
(3)体验从生活场景到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
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
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一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具体课标要求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教材分析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教材把金属知识安排在酸碱盐等化合物之后,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物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的认识金属的相关知识,既有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体系、全面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节从金属的存在形式、分类、物理性质、合金组成与性能以及应用角度,勾画出认识化学物质的基本框架,即从物质存在、分类、组成结构、性质等视角对物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对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获知: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金属制品的性能反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如铜用作导线,推知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铜片与黄铜片的硬度大小、锡片和焊锡熔点的高低;三是通过“在线测试”让学生分析数据信息,获取金属物理性质及相应的用途。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途径和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建立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个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同的金属既有物理通性,又有各自特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第三个基本观点是通过混合能改变物质的性质,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
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金属制品入手,最后又介绍了广泛使用的合金,凸显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4篇
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4篇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因为它是三角形的重要概念之一.难点:①难点是“接”与“切”的含义,学生容易混淆;②画三角形内切圆,学生不易画好.2、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图、类比、分析、深刻理解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2)在教学中,类比“三角形外接圆的画图、概念、性质”,开展活动式教学.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尺规作的方法,理解三角形和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三角形和圆的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内心的概念;2、应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内切圆,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3、激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重点: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教学难点: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教学活动设计(一)提出问题1、提出问题:如图,你能否在△ABC中画出一个圆?画出一个的圆?想一想,怎样画?2、分析、研究问题: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认识作三角形内切圆的实际意义.3、解决问题:例1 作圆,使它和已知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引导学生结合图,写出已知、求作,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寻找作法.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①作圆的关键是什么?②假设⊙I是所求作的圆,⊙I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圆心I应满足什么条件?③这样的点I应在什么位置?④圆心I确定后半径如何找.A层学生自己用直尺圆规准确作图,并叙述作法;B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完成这个题目后,启发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和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可以作一个且只可以作出一个.(二)类比联想,学习新知识.1、概念: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2、类比:名称确定方法图形性质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三角形三边中垂线的交点(1)OA=OB=OC;(2)外心不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内心(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1)到三边的距离相等;(2)OA、OB、OC分别平分∠BAC、∠ABC、∠ACB;(3)内心在三角形内部.3、概念推广:和多边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多边形的内切圆,这个多边形叫做圆的外切多边形.4、概念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及圆的外切三角形的概念,并与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圆的内接三角形概念相比较,以加深对这四个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弄清“内”与“外”、“接”与“切”的含义.“接”与“切”是说明三角形的顶点和边与圆的关系:三角形的顶点都在圆上,叫做“接”;三角形的边都与圆相切叫做“切”.(三)应用与反思例2 如图,在△ABC中,∠ABC=50°,∠ACB=75°,点O是三角形的内心.求∠BOC的度数分析:要求∠BOC的度数,只要求出∠OBC和∠0CB的度数之和就可,即求∠l十∠3的度数.因为O是△ABC的内心,所以OB和OC分别为∠ABC和∠BCA 的平分线,于是有∠1十∠3= (∠ABC十∠ACB),再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求出∠BOC的度数.解:(引导学生分析,写出解题过程)例3 如图,△ABC中,E是内心,∠A的平分线和△ABC的外接圆相交于点D 求证:DE=DB分析:从条件想,E是内心,则E在∠A的平分线上,同时也在∠ABC的平分线上,考虑连结BE,得出∠3=∠4.从结论想,要证DE=DB,只要证明BDE为等腰三角形,同样考虑到连结BE.于是得到下述法.证明:连结BE.E是△ABC的内心又∵∠1=∠2∠1=∠2∴∠1+∠3=∠4+∠5∴∠BED=∠EBD∴DE=DB练习分析作出已知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并说明三角形的内心是否都在三角形内.(四)小结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概念?怎样作已知?学习时互该注意哪些问题?2.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1)学习了三角形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心、圆的外切三角形、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多边形的概念.(2)利用作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任意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内切圆的圆心,交点到任意一边的距离是圆的半径.(3)在学习有关概念时,应注意区别“内”与“外”,“接”与“切”;还应注意“连结内心和三角形顶点”这一辅助线的添加和应用.(五)作业教材P115习题中,A组1(3),10,11,12题;A层学生多做B组3题.探究活动问题:如图1,有一张四边形ABCD纸片,且AB=AD=6cm,CB=CD=8cm,∠B=90°.(1)要把该四边形裁剪成一个面积的圆形纸片,你能否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若能请你度量出圆的半径(精确到0.1cm);(2)计算出的圆形纸片的半径(要求精确值).提示:(1)由条件可得AC为四边形似的对称轴,存在内切圆,能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如图2,①以AC为轴对折;②对折∠ABC,折线交AC于O;③使折线过O,且EB与EA边重合.则点O为所求圆的圆心,OE为半径.(2)如图3,设内切圆的半径为r,则通过面积可得:6r+8r=48,∴r=.初三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2函数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希望能给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1《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寂寥(liáo)谚语(yàn)心旷神怡(kuàng)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2)词义【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
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
教师不予指导。
三、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
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
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四再读课文。
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
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
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
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
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1.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探究新知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3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出示例1、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_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_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人教课标)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人教课标)第一章:Unit 1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2. 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
2. 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发展: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3. 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Unit 2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
2. 中国古代文明: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体系,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
3. 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3. 举办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章:Unit 3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
2. 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发展: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成就。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1.1 希波战争1.2 罗马帝国的扩张1.3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1.4 阿拉伯的扩张第二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1 夏商西周的更迭2.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2.3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2.4 汉朝的政治制度第三章:近代科技的产生与发展3.1 近代科技产生的背景3.2 三次科技革命3.3 科学理论的突破3.4 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四章:近代社会的变革4.1 英国的工业革命4.2 美国的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4.3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4.4 日本的明治维新第五章:20世纪的世界格局5.1 第一次世界大战5.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5.3 第二次世界大战5.4 冷战与两极格局第六章: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局部抗战6.1 九一八事变6.2 中国的局部抗战6.3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6.4 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7.1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7.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7.3 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7.4 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第八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8.1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意义8.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8.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8.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第九章: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9.1 两极格局的瓦解9.2 世界上主要的政治力量9.3 地区冲突与热点问题9.4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十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0.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背景10.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0.3 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全球化10.4 全球化中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第十一章:信息技术革命与可持续发展11.1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发展11.2 互联网的诞生与全球普及11.3 信息时代的社会变革11.4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践第十二章:21世纪初的国际关系12.1 911事件与全球反恐战争12.2 伊拉克战争与中东问题12.3 全球化进程中的合作与冲突12.4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第十三章: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社会13.1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变迁13.2 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挑战13.3 社会结构的变动与人口问题13.4 城乡差距与区域发展第十四章:全球生态环境问题14.1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14.2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14.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4.4 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与挑战第十五章:走向未来的世界15.1 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15.2 科技创新与未来社会15.3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15.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重点:希波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亚历山大大帝东征、阿拉伯的扩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本册书的核心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Unit1-3:重点学习动词时态、被动语态、宾语从句等语法知识。
2.Unit4-6:重点学习情态动词、条件句、祈使句等语法知识。
3.Unit7-9:重点学习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语法知识。
4.Unit10-12:重点学习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等语法知识。
Unit11.教学目标:学习一般过去时的动词变化,掌握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的区别。
2.教学重点:一般过去时的动词变化,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的运用。
3.教学难点: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的区别。
4.教学步骤:Step1: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2:讲解语法讲解一般过去时的动词变化,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的用法。
Step3: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Step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交流。
Unit21.教学目标:学习情态动词can、may、must等,掌握其用法和区别。
2.教学重点:情态动词can、may、must的用法。
3.教学难点:情态动词的区别和实际运用。
4.教学步骤:Step1:导入通过图片或情景引入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2:讲解语法讲解情态动词can、may、must的用法和区别。
Step3: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Step4: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交流。
Unit31.教学目标:学习宾语从句的构成和用法,提高学生的句子表达能力。
2.教学重点:宾语从句的构成和用法。
3.教学难点:宾语从句的实际运用。
4.教学步骤:Step1: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2:讲解语法讲解宾语从句的构成和用法。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关系,把握*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鉴赏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性善论”的要点:(1)(2)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4.学生齐读课文。
1 二次备课5.学生自习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概括*大意: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明确:(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人教版九年级新课标语文下册教案书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新课标语文下册教案书五篇课堂教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系统的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当中,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孟子》一、检查学生读课文二、整体感知1.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
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
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
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
六斛(hu2)四斗为一钟。
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
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
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三、内容结构分析第一段本段可分为四层。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九年级下册教师:班级:教学时间课题26.1二次函数(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y=ax2的图象,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图象性质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以及探索二次函数性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五个一”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二次复备一、提出问题1,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如何研究的?(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归纳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2.我们能否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呢?如果可以,应先研究什么?(可以用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应先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3.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范例例1、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解:(1)列表:在x的取值范围内列出函数对应值表:x …-3 -2 -1 0 1 2 3 …y …9 4 1 0 1 4 9 …(2)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3)连线: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得到函数y=x2的图象,如图所示。
提问:观察这个函数的图象,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结为:它有一条对称轴,且对称轴和图象有一点交点。
抛物线概念:像这样的曲线通常叫做抛物线。
顶点概念:抛物线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三、做一做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与y=-x2的图象,观察并比较两个图象,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与y=-2x2的图象,观察并比较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什么?3.将所画的四个函数的图象作比较,你又能发现什么?在学生画函数图象的同时,教师要指导中下水平的学生,讲评时,要引导学生讨论选几个点比较合适以及如何选点。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统一国家的建立1.1 秦朝的建立了解秦朝的建立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纷争和民众渴望统一的心情。
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意义。
探讨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1.2 两汉的兴衰了解西汉的建立和汉武帝的统治成就,如开疆扩土、加强中央集权等。
掌握东汉的建立和衰落过程,如光武帝的改革和黄巾起义。
探讨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如农业生产的提高、手工业的发展等。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的更替2.1 三国鼎立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如东汉末年的宦官专权和民众疾苦。
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争夺过程。
探讨三国鼎立对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2.2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了解西晋的建立和东晋的建立过程。
掌握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如南朝的宋、齐、梁、陈和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探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第三章:隋唐时期的繁荣与衰落3.1 隋朝的建立与繁荣了解隋朝的建立背景,如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社会动荡。
掌握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成就和问题。
探讨隋朝的大运河建设和科举制度的意义。
3.2 唐朝的繁荣与衰落了解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的成就,如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
掌握唐朝的衰落过程,如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
探讨唐朝的对外交往和文化影响。
第四章:宋元时期的变革与发展4.1 宋朝的建立与变革了解宋朝的建立背景,如唐朝衰落和五代的分裂。
掌握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如科举制度的完善、商业经济的繁荣等。
探讨宋朝的文化成就,如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进步。
4.2 元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过程。
掌握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如行省制度、民族政策等。
探讨元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统一的政治体制、民族融合等。
第五章:明清时期的巩固与挑战5.1 明朝的建立与巩固了解明朝的建立背景,如元朝的统治问题和社会动荡。
掌握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如科举制度的改革、海外贸易的限制等。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26.1 反比例函数26.1.1 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过程与方法】1.用类比的思想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及交流总结能力.2.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体会建立函数模型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2~P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果两个变量x、y满足xy=k(k为常数,k≠0),那么x、y就成为反比例关系.例如,速度v、时间t与路程s之间满足vt=s,如果路程s一定,那么速度v与时间t就成反比例关系.2.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我们就称y 是x 的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3.形如y =kx(k 是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4.y =k x,y =kx -1,xy =k 是反比例函数的三种表现形式.其中k 是常数,k ≠0. 5.下列函数中,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相应的k 值是多少? ①y =2x +1;②y =2x 2;③y =15x ;④y =-23x ;⑤xy =3;⑥2y =x ;⑦xy =-1.解:反比例函数有③④⑤⑦.③y =15x 中k =15;④y =-23x 中k =-23;⑤xy =3中k =3;⑦xy =-1中k =-1.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已知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当x =2时,y =6. (1)写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 =4时y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因为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所以设y =k x,再把x =2时,y =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 的值.【解答】(1)设y =k x,因为当x =2时y =6, 则有6=k2,解得k =12.∴y =12x.(2)把x =4代入y =12x ,得y =124=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①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 =kx(k 为常数,k ≠0);②将已知条件(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③解方程,求出待定系数;④写出解析式.【例2】已知函数y =(2m 2+m -1)x 2m 2+3m -3是反比例函数,求m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在反比例函数y =kx -1中的隐含条件是x 的次数为-1,k ≠0.【解答】∵y =(2m 2+m -1)x 2m 2+3m -3是反比例函数,∴⎩⎪⎨⎪⎧2m 2+3m -3=-1,2m 2+m -1≠0,解得m =-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反比例函数也可以写成y =kx -1(k ≠0)的形式,注意x 的次数为-1,系数不等于0.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反比例函数y =(m +1)x -1中m 的取值范围是( B ) A .m ≠1 B .m ≠-1 C .m ≠±1D .全体实数2.当m =6时,y =3xm -7是反比例函数.3.某蓄水池的排水管每小时排水8 m 3,6 h 可将满池水全部排空. (1)蓄水池的容积为48 m 3;(2)若每小时排水用Q (m 3)表示,则排水时间t (h)与Q (m 3)的函数解析式为t =48Q.4.已知y 与3x 成反比例,且当x =1时,y =23.(1)写出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 (2)当x =13时,求y 的值;(3)当y =12时,求x 的值.解:(1)y =23x . (2)y =2. (3) x =43.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已知y =y 1+y 2,y 1与(x -1)成正比例,y 2与(x +1)成反比例,当x =0时,y =-3;当x =1时,y =-1.求:(1)y 关于x 的关系式; (2)当x =-12时,y 的值.【互动探索】根据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设出y 1、y 2的关系式,进而得到y 的关系式,把所给两组数据代入即可求出相应的比例系数,也就求得了所要求的关系式.【解答】 (1)∵y 1与(x -1)成正比例,y 2与(x +1)成反比例, ∴设y 1=k 1(x -1)(k 1≠0),y 2=k 2x +1(k 2≠0).∵y =y 1+y 2,∴y =k 1(x -1)+k 2x +1.∵当x =0时,y =-3;当x =1时,y =-1, ∴⎩⎪⎨⎪⎧-3=-k 1+k 2,-1=12k 2,解得k 1=1,k 2=-2,∴y =x -1-2x +1. (2)把x =-12代入(1)中函数关系式,得y =-11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根据题意设出y 1、y 2的函数关系式并用待定系数法求得函数关系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注意不同的函数关系要用不同的待定系数,如本题y 1的待定系数用k 1, y 2的待定系数用k 2.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反比例函数⎩⎪⎨⎪⎧定义三种常见形式:y =k x 、xy =k 、y =k-1其中k 为常数,k ≠0求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2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y =kx的图象. 2.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y =k x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和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点和性质的过程,获得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 2.通过函数图象探究函数性质,进一步体会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研究函数的性质的方法.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及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交流等活动,获得研究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美,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点和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4~P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2.反比例函数y =k x(k 为常数,k ≠0)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3.反比例函数图象是双曲线.4.在反比例函数y =k x(k ≠0,k 为常数)中,(1)当k >0时,双曲线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2)当k <0时,双曲线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5.反比例函数y =-5x的图象大致是( D )6.已知反比例函数y =4-kx.(1)若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则k <4; (2)若在每一象限内,y 随x 增大而增大,则k >4.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y =6x 和y =12x的图象.【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描点法:列表→描点→连线 【解答】列表表示几组x 与y 的对应值:x … -6 -4 -3 -2 -1 1 2 3 4 6 … y =6x … -1 -1.5 -2 -3 -6 6 3 2 1.5 1 … y =12x…-2-3-4-6-12126432…描点连线:以表中各对应值为坐标,描出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结这些点,就得到函数y =6x 和y =12x的图象.【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作反比例函数图象时要注意:(1)列表时:自变量的值可以选取一些互为相反数的值,这样既可简化计算,又便于对称描点;(2)列表描点时: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既可以方便连线,又可以准确地表达函数变化趋势;(3)连线时:一定要养成按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平滑的曲线连结,从中体会函数的增减性.【例2】若点(x 1,y 1),(x 2,y 2),(x 3,y 3)都是反比例函数y =-1x图象上的点,并且x 1<0<x 2<x 3,判断y 1、y 2、y 3的大小关系.【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根据函数值的大小判断自变量的大小,需考虑函数的增减性.先画出函数图象,再描出已知点位置,最后判断y 1、y 2、y 3的大小关系.【解答】∵反比例函数y =-1x中k =-1<0,∴此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且在每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如图. ∵x 1<0<x 2<x 3,∴点(x 1,y 1)在第四象限,(x 2,y 2)、(x 3,y 3)两点均在第二象限, ∴y 2<y 3<y 1.【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比较函数值或自变量的大小的方法:(1)看k 的符号,明确函数的增减情况;(2)看两点是否在同一个象限内;若不在同一个象限内,借助图象即可判断函数值或自变量的大小,若在同一个象限内,则比较两个横(纵)坐标的大小,根据函数的增减情况,得出函数值(自变量)的大小.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四个点中,在反比例函数y =-6x的图象上的是( A )A .(3,-2)B .(3,2)C .(2,3)D .(-2,-3)2.设x 为一切实数,在下列函数中,当x 减小时,y 的值总是增大的函数是( C ) A .y =-5x -1B .y =x2C .y =-2x +2D .y =4x3.对于反比例函数y =3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 .图象经过点(1,-3)B .图象在第二、四象限C .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D .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4.若反比例函数y =k x(k <0)的图象过点P (2,m ),Q (1,n ),则m 与n 的大小关系是:m >n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若ab <0,则正比例函数y =ax 和反比例函数y =b x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可能是下图中的( )【互动探索】∵ab <0,∴a 、b 异号,分两种情况:(1)当a >0,b <0时,正比例函数y =ax 的图象过原点、第一、三象限,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无此选项;(2)当a <0,b >0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过原点、第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内,选项C 符合.【答案】C【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这类题既可以用分析法,也可以用排除法.用分析法时,根据题干逐一分析,得出不同条件下的结果,再与选项对比得出答案.用排除法时,每个选项逐一分析,看是否满足题干条件.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双曲线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1)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2)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 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y =k x(k ≠0)中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 3.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与其他函数或几何知识综合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应用,感受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魅力.2.经历观察、思考、分析、交流等学习过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有关的综合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难点】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7~P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填表分析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区别.函数 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y =kx (k ≠0)y =kx(k ≠0) 图象形状直线 双曲线 k >0位置第一、三象限第一、三象限增减性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k <0位置第二、四象限第二、四象限增减性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2.反比例函数y =x的图象经过点(2,5),若点(1,n )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则n 等于( A )A .10B .5C .2D .-63.下列各点在反比例函数y =-2x的图象上的是( B )A.⎝ ⎛⎭⎪⎫-43,-32B .⎝ ⎛⎭⎪⎫-43,32C.⎝ ⎛⎭⎪⎫34,43 D .⎝ ⎛⎭⎪⎫34,834.反比例函数y =k x的图象经过(2,-1),则k 的值为-2.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 (2,6).(1)这个函数的图象分布在哪些象限?y 随x 的增大如何变化? (2)点B (3,4)、C ⎝ ⎛⎭⎪⎫-212,-445和D (2,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再判断该函数的性质;(2)若点满足所求函数的解析式,则点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否则不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解答】(1)解法1:见教材P7例3. 解法2:设这个反比例函数为y =k x, ∵图象过点A (2,6),∴6=k2,解得k =12. ∴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12x.∵k >0,∴这个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2)把点B 、C 、D 的坐标代入y =12x,可知点B 、C 的坐标满足函数关系式,点D 的坐标不满足函数关系式,故点B 、C 在函数y =12x的图象上,点D 不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一般用待定系数法. 【例2】如图是反比例函数y =m -5x的图象的一支,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象的另一支在哪个象限?常数m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2)在这个函数图象的某一支上任取点A (x 1,y 1)和B (x 2,y 2),如果x 1>x 2,那么y 1和y 2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只有两种可能,分布在第一、三象限,或者在第二、四象限.(2)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答.【解答】(1)∵这个函数的图象的一支在第一象限, ∴另一支必在第三象限.∵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m -5>0,解得m >5.(2)解法1(性质法):详细解答参考教材P7~P8例4. 解法2(图象法或数形结合法): ∵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如图,在图中描出符合条件的两个点, ∴由图象易知y 1<y 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解决问题(2)时,用数形结合法能更快速准确地求出结果.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正比例函数y =6x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 =6x的图象的交点位于( D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一、三象限2.若反比例函数y =k x的图象经过点A (-1,-2),则当x >1时,函数值y 的取值范围是( D )A .y >1B .0<y <1C .y >2D .0<y <23.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 是x 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定点,点B 是双曲线y =3x(x >0)上的一个动点,当点B 的横坐标逐渐增大时,△OAB 的面积将会( C )A .逐渐增大B .不变C .逐渐减小D .先增大后减小4.如图所示,四边形OABC 是矩形,ADEF 是正方形,点A 、D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点F 在AB 上,点B 、E 在反比例函数y =k x(x >0)的图象上,OA =1,OC =6,则正方形ADEF 的边长为2.5.如图所示,已知反比例函数y =mx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 =ax +b 的图象相交于点A (1,4)和点B (n ,-2).(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当一次函数的值小于反比例函数的值时,直接写出x 的取值范围.解:(1)把点A (1,4)代入y =m x,得m =1×4=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4x.把点B (n ,-2)代入y =4x,得-2n =4,∴n =-2,∴点B 坐标为(-2,-2).把(1,4),(-2,-2)代入y =ax +b ,得⎩⎪⎨⎪⎧a +b =4,-2a +b =-2,解得⎩⎪⎨⎪⎧a =2,b =2,∴所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2x +2.(2)x <-2或0<x <1.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所示,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k x的图象上,AC 垂直x 轴于点C ,且△AOC 的面积为2,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互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解答】∵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k x的图象上, ∴x A ·y A =k ,∴S △AOC =12·k =2,∴k =4,∴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4x.【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与坐标轴和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k |2.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反比例函数中系数k 的几何意义; 2.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3.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 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综合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与几何、方程、不等式、物理等跨学科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研究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2.经历“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将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获得成功感.2.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中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和跨学科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12~P1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1)反比例函数y =kx(k 为常数,k ≠0)的图象是双曲线;(2)当k >0,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3)当k <0,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2.地下室的体积V 一定,那么底面积S 和深度h 的关系是反比例函数;表达式是S =V h . 3.运货物的路程s 一定,那么运货物的速度v 和时间t 是反比例函数;表达式是v =s t. 4.电学知识告诉我们,用电器的输出功率P 、两端的电压U 和电器的电阻R 有如下关系:PR =U 2.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写成P =U 2R ,或R =U 2P.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一)反比例函数模型在生活中的应用【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 m 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 (单位:m 2)与其深度d (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 定为500 m 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掘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掘进到地下15 m 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 m ,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12例1.【例2】码头工人每天往一艘轮船上装载30吨货物,装载完毕恰好用了8天时间. (1)轮船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卸货,平均速度v (单位:吨/天)与卸货天数t 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由于遇到紧急情况,要求船上的货物不超过5天卸货完毕,那么平均每天要卸载多少吨?【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13例2.(二)反比例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例3】小伟欲用撬棍撬动一块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分别为1200 N和0.5 m.(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 m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l至少要加长多少?【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14例3.【例4】一个电器的电阻是可调节的,其范围为110~220 Ω.已知电压为220 V,这个用电器的电路图如图所示.(1)功率P与电阻R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这个用电器功率的范围是多少?【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15例4.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各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C )A.小明完成100 m赛跑时,时间t(s)与他跑步的平均速度v(m/s)之间的关系B.菱形的面积为48 cm2,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为y(cm)与x(cm)的关系C.一个玻璃容器的体积为30 L时,所盛液体的质量m与所盛液体的体积V之间的关系D.压力为600 N时,压强p与受力面积S之间的关系2.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剪去两个一样的小矩形得到一个“E”图案,如图所示,设小矩形的长、宽分别为x、y,剪去部分的面积为20,若2≤x≤10,记y=f(x),则y=f(x)的图象是( A )3.有一面积为60的梯形,其上底长是下底长的13,若下底长为x ,高为y ,则y 与x的函数关系是y =90x.4.实验表明,当导线的长度一定时,导线的电阻与它的横截面面积成反比例.一条长为100 km 的铝导线的电阻R (Ω)与它的横截面面积S (cm 2)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那么当S =5 cm 2时,R =295Ω.5.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 (A)与电阻R (Ω)将如何变化?若已知当电阻R =5 Ω时,电流I =2 A.(1)求I 与R 之间的关系式; (2)电阻是8 Ω时,电流是多少?(3)如果要求电流的最大值为10 A ,那么电阻R 的最小值是多少? 解:(1)由物理知识知U =IR . ∵R =5,I =2,∴U =5×2=10, ∴I 与R 之间的关系式为I =10R(R >0).(2)当R =8时,I =108=1.25,∴电流是1.25 A.(3)当I =10时,R =1010=1,∴电阻的最小值为1 Ω.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5】如图所示,制作某种食品的同时需将原材料加热,设该材料温度为y ℃,从加热开始计算的时间为x 分钟.据了解,该材料在加热过程中温度y 与时间x 成一次函数关系,已知该材料在加热前的温度为4 ℃,加热一段时间使材料温度达到28 ℃时停止加热,停止加热后,材料温度逐渐下降,这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已知第12分钟时,材料温度是14 ℃.(1)分别求出该材料加热和停止加热过程中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写出x 的取值范围); (2)根据该食品制作要求,在材料温度不低于12 ℃的这段时间内,需要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那么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的时间为多少分钟?【互动探索】 (1)材料加热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一次函数关系;停止加热进行操作时,温度y 与时间x 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将题中数据代入即可求得两个函数的关系式;(2)把y =12分别代入两个函数关系式中,求出对应自变量的值,从而可得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所用的时间.【解答】 (1)设加热停止后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y =k 1x(k 1≠0). ∵y =k 1x过(12,14), ∴k 1=12×14=168,则y =168x.当y =28时,28=168x,解得x =6.设加热过程中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 =k 2x +b (k 2≠0). 由图象知y =k 2x +b 过点(0,4)与(6,28),∴⎩⎪⎨⎪⎧b =4,6k 2+b =28,解得⎩⎪⎨⎪⎧k 2=4,b =4,即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 =4x +4. ∴y =⎩⎪⎨⎪⎧4x +40≤x ≤6,168xx >6.(2)令12=4x +4,解得x =2. 令12=168x,解得x =14.∴对该材料进行特殊处理所用的时间为14-2=12(分钟).【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成反比例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它们的关系式.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审题:弄清题意,分析问题中等量关系;(2)建模:根据等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知识建立数学模型;(3)解模: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7.1 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相似图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生活实例中认识相似图形,理解和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2.理解相似图形的特征,掌握相似图形的识别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图形,辨析相似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识别生活中的相似图形,激发学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特征.【教学难点】理解相似图形的特征,掌握识别相似图形的方法.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24~P2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图形叫做相似图形.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得到的.2. 下列各组图形:①两个平行四边形;②两个圆;③两个矩形;④有一个内角是8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⑤两个正六边形;⑥有一个内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一定是相似图形的是②⑤⑥.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题】观察下列图形,哪些是相似图形?第一组:第二组:【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找出图中的相似图形,只要仔细观察每个图形特征,通过图形变化后是否具备“形状相同”这一特征.【解答】第一组图,图1,2,5是相似图形.第二组相似图形分别是:(1)和(8);(2)和(6);(3)和(7).【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所谓“形状相同”,与图形的大小、位置无关,与摆放角度、摆放方向也无关.有些图形之间虽然只有很小的形状差异,但也不能认为是“形状相同”.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四个命题:①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②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③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④所有的菱形都相似.其中正确的有( D )A.2个B.3个C.4个D.1个2.下列图形不是相似图形的是( C )A.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大小不同的照片B.用放大镜将一个细小物体图案放大过程中原有图案和放大图案C.某人的侧身照片和正面照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教案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3)学会写作各类文体,提高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3)写作能力的提高;(4)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1)部分课文内容的理解;(2)写作技巧的运用;(3)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单元(第1-4课):2周2.第二单元(第5-8课):2周3.第三单元(第9-12课):2周4.第四单元(第13-16课):2周5.第五单元(第17-20课):2周6.第六单元(第21-24课):2周7.期末复习:2周五、具体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生字词;②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③学会概括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②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①回顾上学期学过的鲁迅作品;②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②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学习生字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前准备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设计导入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
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
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
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正音正字叩(kòu)问叱(chì)咄(duō)俟(sì)其欣悦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以衾(qīn)拥覆皆被(pī)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缊(yùn)袍敝(bì)衣强调学生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解词析句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
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卒获有所闻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a.无从致书以观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走送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c.门人弟子填其室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d.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翻译课文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提取信息探究讨论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层解疑知识迁移“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十月革命的主要参加者是谁?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发急发斗争,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
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
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新时代的曙光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A、一战灾难→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执行反人民政策)<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十月革命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群众拥护列宁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二月革命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5、了解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D )A.2月B. 3月C. 10月D. 11月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
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3、完成《填图册》第2页各题4、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提取信息探究讨论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苏联是怎样成立的?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分层解疑知识迁移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列宁提出和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人文素养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应当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观察《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
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
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
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
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
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项目时间开始时的重点部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资金来源英国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轻工业(棉纺织)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殖民掠夺、举借外债苏联1928年到1937年重工业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建设运用行政手段高积累多投资教师指出: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
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斯大林模式)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