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全)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基础知识: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单元序言分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

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

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

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

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教学内容】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导入1.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明遗址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明的起源。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吗?二、教学内容1.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a.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环境b.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c.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文化遗存2.青铜器与甲骨文a.青铜器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b.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c.青铜器与甲骨文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3.夏商西周的更迭a.夏朝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b.商朝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c.西周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d.夏商西周更迭的原因4.春秋战国的纷争a.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b.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c.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d.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三、案例分析1.分析夏商西周更迭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等多种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人物、事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第二课: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一、导入1.通过展示秦朝地图,引导学生关注秦朝的统一。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秦朝为什么能够实现统一吗?二、教学内容1.秦朝的统一a.秦朝的建立及其历史背景b.秦朝的统一战争c.秦朝的统一意义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c.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法律制度与社会变革a.秦朝的法律制度b.秦朝的社会变革c.法律制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4.秦朝的灭亡a.秦朝灭亡的原因b.秦朝灭亡的历史影响三、案例分析1.分析秦朝的统一战争,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分析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引导学生了解政治制度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优秀5篇精心整理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希望这份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精选篇1)【学习目标】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知识梳理】1.东方的诱惑(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_________的出现。

②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_________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_________东部广大地区,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④宗教原因(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①主观条件:_________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②客观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新航路的开辟(1)向东航行: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_________;14,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终于到达了_________。

(2)向西航行: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_________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_________航行。

3.走向会合的世界(1)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影响: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_________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的雏形开始出现。

(2)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①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_________沿岸。

人民出版社高一历史教案5篇

人民出版社高一历史教案5篇

人民出版社高一历史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民出版社高一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民出版社高一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2、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问题探究,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略;情境教学法:学生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教学重难点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图片(东西方人民对神的敬畏),再联系所学知识,回顾第一单元学习的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君权神授”和西方古代史,让学生总结出东西方人民将对神的敬畏转移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君主身上。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通史概要: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

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了解这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中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内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情分析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高中新课程。

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建议1.教法:情境导入启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创设问题,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2.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法。

逐步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14.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3.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设计5篇

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设计5篇

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设计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历史教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设计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高一上历史教案设计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2课。

秦朝开创的君主-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形成的,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本课的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说学情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说教学方法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

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7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7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7篇)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篇1一、说教材《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

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

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二、教学目标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的强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说学情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要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先向评委介绍我的教法。

教学时主要采用3个方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教是为了不教”。

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民版5篇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民版5篇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民版5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民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民版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导学案1、课前导学[课程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1.原因(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______态度。

(2)地主隐瞒田产,少交赋税.(3)北宋中期,政府不断增加赋税.(4)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原因:宋朝建国后,统治者吸取教训,采取措施加强皇帝的专制集权,首先集中______,其次集中______.2.影响:虽然加强了封建统治,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1)积弱: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了________局面。

(2)积贫:官职混滥,形成了________局面,更加重了财政负担,形成了_______局面.同时,招流民进军队,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形成了________局面,军费开支高涨,加剧了冗费局面.北宋逐渐形成_______局面.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1) 社会矛盾激化,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比较严重.(2 ) 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________.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_________宫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3.内容(1)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官.(2)严格_______.(3)改革_______.(4)慎选地方官吏.2、课堂识真1.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官僚队伍庞大②募兵、养兵政策③“岁币”支出④“辽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 )A .统治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3.《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5篇

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5篇

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5篇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历史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1《明朝的统治》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5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5篇在教学中老师要要求每个人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定期检查笔记情况,将做得很好的作为样本展出。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篇1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我校高一四班、七班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的有益的教学探索和思考,一学期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学有所指,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期的历史教学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现就一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指正。

1、要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重视上好每堂课。

为此,我做到: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

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老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自我发展的目标。

⑵全力投入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高中必修一历史教案

高中必修一历史教案

高中必修一历史教案高中必修一历史教案精选篇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

(封面)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课题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
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

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使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重点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理由。

课型新授课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修改意见
回顾上一课时内容
导入新课:以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共产。

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模板5篇

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模板5篇

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模板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模板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识记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中苏建交。

周恩来于1953年1 2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的严重对立和激烈斗争。

2.基本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内容:(1)“另起炉灶”:同一刀两断。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肃清和取缔。

(3)“一边倒”:坚定地站在一边,与其结成盟友。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在建国后第一年里就同个国家建交,另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2)1950年2月,中苏签署《》,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政策。

2.提出:为发展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4.意义:(1 )它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2)它成为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参加万隆会议:讨论、、等问题。

针对阴谋、分歧和矛盾,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为会议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加强了中国同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情景激疑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专题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

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

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

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选官制度的完善和监察制度的发展。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深刻了解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而努力。

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选官制度的完善和监察制度的发展。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有哪些体现及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编写教案的繁简,一样是有体会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形做适当的必要的调剂,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成效,进行扼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存教学体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1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

教学进程: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

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

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

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进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

外国教会依仗不同等条约所赋予的入侵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

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

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

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猛烈争取外,洋教权势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

这里第一产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

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这一口号的提出反应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

“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

《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

这在客观上确切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不管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特别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骗局,以至于被中外反动权势联合绞杀。

这也正是“扶清”的必定结局。

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令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

“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

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此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通过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进程来讲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原因。

从主观上说,义和团虽提出“扶清灭洋”,但在遭到镇压时,大胆反抗,没有受“扶清”的束缚。

山东、直隶的义和团连克州县,权势席卷京津地区。

这是义和团能够发展的主观原因。

从客观上说,清政府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

这迫使山东义和团向外发展。

随着山东、直隶的义和团会合,义和团不仅扩大了活动范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势和影响。

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由于义和团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即由“剿杀”改为“把抚”,这就成了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到达高峰的客观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变策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内部的固执派与帝国主义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这一点上与义和团有一致性,这是他们暂时联合的基础,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所以这种联合必不久。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第一要讲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斗争。

从空间上说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斗争常常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指导学生予以注意。

可利用电脑动画讲授。

中外反动权势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

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

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革除不可。

严行查办,务尽根诛”。

即下令剿灭义和团。

除中外反动权势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主要原因外,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何会如此迅速地失败呢?要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扶清灭洋”的口号中的“扶清”,正是这一点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谨慎性,这是造成义和团迅速失败的主观原因。

二是八联军占据北京后,分区占据。

入侵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判。

以下史料可供参考使用。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武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

”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永久排除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全部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抗击。

”八国联军占据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发表文章,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永久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决办法。

骚动、不幸和不稳固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

”“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情绪的存在和气力。

”美国公使在其著作中写道:“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适宜瓜分的。

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一、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

”“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常常不断的反抗。

”八国联军的统领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穷蓬勃动气。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历史功绩。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庞大气力,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衰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内容对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行分析,不必补充材料。

最后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到达永久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板书设计第八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3.八国联军入侵暴行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2第二节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重点:①同盟会的建立;②同盟会的政纲。

难点:如何评判三民主义。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授法;②电教手段运用:相干图片。

教学进程: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等内容并摸索、回答有关问题。

引入本课主题。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关于“同盟会的建立”,教师第一介绍背景,然后要求学生从规模、领导机构、组织情势、政治纲领、人员构成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分。

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关于“同盟会的政纲”,教师第一提示学生记住这16字政纲,然后由教师分析16字政纲的涵义。

这16字政纲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详见“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三民主义及其评判”,教师第一要使学生掌控“三民主义”概念及涵义。

其次要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

最后,明确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详见“难突破方案”)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关于“论战的起因”,教师讲明背景(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进派却站到保护清朝独裁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定引发革命派的反击)之后,对康、梁在历曾起过的进步作用略加概述,培养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

关于“论战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论战的三个焦点,明确双方观点之差别。

关于“论战的作用”,在明确论战的结果后,提示学生要一分为二的分析革命派在这次论战中的功过(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论战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问题上,躲避了帝国主义必定干涉、破坏被压迫民族革命运动的反动本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谨慎)。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关于“萍浏醴起义”,教师重点强调它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是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联合当地的会党发动的,参加者达3万余人。

范畴波及湘赣两省,它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

关于“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关于“黄花岗起义”,教师重点强调:第一,这次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诸次起义中有充分准备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起义前,领导做了三项准备工作:第一他到欧美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其次,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兼顾会;另外组织了“敢死队”作为中坚气力。

第二,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同盟会领导上的脆弱,始终没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也没联系、组织和配合,使起义陷于孤立而失败。

第三,起义的影响,补充说明它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清朝独裁统治成为人心所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课结束后,让学生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

教学设计思想①通过学生比较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分,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分析相干问题,补充相干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第二节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1.同盟会的建立2.同盟会的政纲3.三民主义及其评判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1.论战的起因2.论战的内容3.论战的作用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1.萍浏醴起义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3.黄花岗起义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3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假装及实质2.中外反动权势压力下的“南北议和”二、南京暂时政府和《中华民国暂时约法》1.中华民国的成立2.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3.《中华民国暂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中外反动权势的支持2.革命派的让步让步3.清帝退位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1.辛亥革命的性质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4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动的终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