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霍去病墓石刻的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霍去病墓石刻的主题思想及艺术
风格
摘要:文章从霍去病墓石刻群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两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词:霍去病墓石刻;时代要求;主题思想;艺术风格
在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石刻艺术中,茂陵霍去病墓石刻是我国最早的一批以大型圆雕方式塑造人和动物形象的雕刻艺术作品,石刻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求之神似,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给人以气势博大、浑朴而豪放的感受,富有西汉时期那种深沉雄大、奔放有力的时代风格。霍去病墓的这批石刻,不同于一般陵墓前所列置的那种天禄、辟邪等的石刻,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的产生当与汉王朝鼎盛时的历史背景及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关。
西汉是我国一个统一的强盛国家,当时正处于新兴地主阶级艰苦创业时代,加上边界上匈奴族的不断侵扰,统治阶级深深懂得出生入死创业英雄的价值。刘邦就曾大声疾呼“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传奇式的青年将领霍去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猛士”。他曾先后六次参加和指挥抗击匈奴战争,屡战奇功,其中尤以祁连山大捷最为著名,打败了盘距在北方的匈奴军队,不但使汉朝解除了西北边患,而且打开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与西域、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也正是这样,霍去病的不幸早逝,对西汉王朝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为了纪念这样一位传奇式英雄,汉武帝破格给予霍去病以厚葬,特赐霍去病陪葬茂陵,并下令“为冢象祁连山”,这可谓是当时统治者的良苦用心了。想当初,霍去病曾对汉武帝立下“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豪迈誓言,现在他死后的归宿,正是他当初挥戈驰骋的祁连山战场。这种独特而耐人寻味的艺术构思,实为纪念祁连山战役的胜利而筑,即是围绕着“为冢象祁连山”这个目的而雕成的。这批石刻群,现共发现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伏虎》、《卧象》、《石鱼》、《牯牛》、《巨人抱熊》、《怪兽噬羊》等十六件,它们都散落在墓前的草丛坑凹之中,生动自然,栩栩如生,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且它们都是具有一定的题材内容,表现一定的艺术境界,形成富有完整主题的系列石刻作品。
一、关于石刻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霍去病墓石刻群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组位于田野的石刻群,作为石刻艺术的群体,这批石刻的主题是围绕“为冢,象祁连山”的目的而修建的。当初修筑霍去病冢,是为了纪念他生前的功绩,即《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说“去病破昆邪王于此山,故今为冢象之,以旌其功也。”起冢象祁连山,冢前立纪念碑式的石人、石马,自然是为了表彰其功业,它们的作用显然也在于突出“象祁连山”这个总要求,将转战祁连山、破匈奴等内容用形象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当时祁连山的风貌和在此激战的情景,这该是这批石刻所表达的主题。但它又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霍去病这位英雄人物,我认为它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反映祁连山战役胜
利后的情景,说明安定和平的生活是大家的共同要求、愿望。这可以从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石兽、石马得以说明,它们象征美丽富饶的祁连山,林木茂盛、野生动物敷衍、牧人放牧狩猎的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赞颂自然,进而让人们去领会霍去病生前的功绩,从而达到了这组纪念碑雕刻所要表达的鲜明主题。
霍去病墓石刻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它采取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手法,通过刻画三匹不同姿态的战马,三件石刻作品――《马踏匈奴》、《卧马》、《跃马》,使人从战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英勇善战的青年将军和无数浴血疆场的战士,从而构成了这组纪念碑雕刻所要表达的鲜明主题。显示这一主题思想,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当属《马踏匈奴》了,它是这组石刻群的中心雕刻,是运用象征手法来歌颂霍去病击败匈奴这一重大历史功绩。但作者并没有直接表现霍去病本身,而是用人和马的形象,象征祁连山之战这一重大事件,起着点明题意的作用。马巍然屹立,器宇轩昂,雄壮而威严,高度概括地象征了霍去病的赫赫战功和汉王朝强盛的国力,显示出一幅胜利者的昂然姿态,象征正义者的一面。马下挣扎的是战败的匈奴主的狼狈形象,一个满脸胡须的匈奴人,他裂着嘴,光着脚,一手拿着弓,一手拿着箭,十分地凶悍,即使手中还握着弓箭,但已注定失败,以这种对比的形式来纪念战功,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满了创造力。纵观这组群雕,它们之间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它们都是和“象祁连山”这个主题有直接的关联。作品中蓄含着当时雕刻匠师们所寄托的情感和时代愿望,对生活和自然美的热爱及对和平的讴歌。如《跃马》、《卧牛》、《卧马》这三件石刻,体现的是战胜匈奴之后,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山下的农牧风光,骏马奔腾欢快,既描写了生命的活力,也显示了水草丰茂的沃野;卧马雄壮沉静,具有凝重安详的气氛;卧牛所表现的意境,使人感到和谐安适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们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当然,这组石雕也不乏描写当时战斗艰苦的石刻作品,如石刻《人与熊》、《怪兽食羊》,表现了一种人与兽的殊死格斗和一种吞噬与挣扎的场面,显示了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使人联想起浴血战场战斗的艰险和残酷。通过这样一正一反的对比,突出了鲜明的主题思想。
二、石刻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曾对汉代石刻作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霍去病墓石刻的整体的造型风格和材料以及主题思想达到了一种完美和统一,集中体现了深沉雄大的时代风格,而且它还具有一些独到的艺术特色。这些石刻都是用整块石雕刻而成,体积都比较大,按照石块的天然形态“因石施刻”,巧妙的借用石头的天然形状,按其自然的走势稍加雕琢,在关键部位加以雕凿,融合圆雕、浮雕和线刻等手法,去粗求精,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石刻更易于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当中去,赋予这些顽石以生命和活力,真正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如《蟾蜍》是利用一块青绿色的花岗岩浑圆而略尖的天然外形,它的机理、质感和形状都与蟾蜍外表相同,通过工匠稍加雕琢,一只拉长脖子瞪大圆眼将要跃起的蟾蜍活灵活现,静中育动,让人一目了然。《野猪》的造型,是大刀阔斧,放手雕凿而成,不但刻画了野猪莽撞的野性,也体现了粗犷而奔放的风格。在这些石刻作品中,古代工匠在雕刻时也非常注重把重点
放在传神刻画上,石刻作品将塑造的重点集中在能够表现动物神态的部位,如石刻中的几件马,像《卧马》、《跃马》,石刻在蹄部,后肢轮廓上特别着力,从而赋予石马以雄健有力的姿态。而《石虎》、《卧象》、《卧牛》,这些动物的神态,着力表现在对头部的刻画,对这些地方都雕得很精妙。反之,不是传神的地方都雕得较为粗放,这和一般石刻对各部位都平均加工的手法相比,显然能给人以一种洒脱简洁的审美快感了。总之,在这些石刻作品塑造上,既采用了比较写实的表现手法,也运用了极度夸张的变形风格,塑造动物形象并不刻意在动物的外形酷似上下功夫,而是对动物的习性和动态有了深入透彻的了解后,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形状特征,合理巧妙的利用自然的美,选择最能表现其活力、神态特征上加以夸张和变形来表达主题,赋予这些顽石以生命和活力。
霍去病墓石刻群所蕴涵的伟大内在力量,究其原因是时代精神在艺术上的表现,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气质的魂之所在。如今,“为冢象祁连山”一片生机盎然,收割后的黄土地上零星地点缀着农民们还没来得及收拾的高粱杆子,还有那排排黄土地人引以为荣的白杨树,古人的“为冢象祁连山”的良苦用心自然又是那么地容易理解了。
【参考文献】
[1]文博[M].陕西人民出版社.
[2]霍去病墓石刻[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3]陕西古代石雕刻[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4]美术鉴赏[M].人民美术出版社.
[5]中国美术全集(雕塑卷)[M].人民美术出版社.
[6]中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