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是本册书中关于极地地区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极地地区的保护。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课外的科普知识,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掌握极地地区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地球家园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难点: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地图等教学资源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关于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和案例。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极熊和企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极地地区的哪些知识?”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初中地理_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个难点!有一个简单易学的方法,大家愿不愿
意学?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给我来个赞,大拇指指
向的是北极(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这是一般定
教师演示,规
向法)手指弯曲的方向是逆时针,也就是地球自 范地球自转方向。
转的方向;大拇指倒过来指的是南极,手指弯曲
再让学生亲
的方向就是顺时针自转,也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动手画,感受自
多媒体教学法、演示法、对比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堂设计
学生活动
1、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段
学生通过观
视频,一会儿你们要给我谈一 看对极地地区产
谈看到了什么?(企鹅、冰山 生兴趣。
等)
2、我们跟着科学家一起到这 个冰雪世界,播放(昆仑站建站)视频,激发学 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就是昆仑站。它建在南极内陆的海拔最高点, 它的建成相当于一个宇宙空间站,意义非常重 大,请为我们的科学家点赞!
南极。
地区的动物的保
过渡:今天,我们跟随科学家一起都考察了什么 护和合理利用。
内容?思考(生):1、经纬度位置 2、海 陆 位 置 3、自 然 资 源
学生思考问题的 同时,体会到科学
4、气 候 特 点
家不畏艰难,勇攀
归纳整理:
科学高峰的可贵
(师生共同):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纬度最高, 精神。
跨经度 最广; 南极地区被三大洋环抱,与三大
七年级地理下册 《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运用地图,认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 2)知道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3)了解两极地区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现状,认识到保护 两极地区生态和资源的重要性。 4)了解人类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感悟热爱科学、不畏艰 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这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这两个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特点,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环保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在地理学习中融入环保意识,还需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分析图表等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环保意识,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环保意识相结合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极熊和企鹅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地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如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南极地区的科考站建设等,让学生分析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初中地理_北极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北极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认识南极地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知道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3.了解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现状,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生态和资源的重要性。

4.了解人类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感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1.南极地区“冰雪世界”的气候特点。

2.南极地区独特的生物资源。

3.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1.南极地区气候的成因。

2.在极地投影中判别方向。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观察南极地区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要去两极地区,必先了解南极地区(用时2分钟左右)。

一、学习了解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与独特的生物资源(13分钟)1.让学生阅读本节课学习目标。

2.学生自学课本P61-P65,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在上图中描出南极圈在“南极地区”图上填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3.让学生合作探究,南极地区为什么比北极地区冷?4.教师通过图例,进行讲解。

南极地区气候成因。

一是海陆因素;二是冰雪覆盖,反射作用强;四是海拔高,南极大陆平均海拔在2350米,海拔高,气温低。

二、学习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20分钟左右)1.学生在了解两极地区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本P66-P67,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

2.师生互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通过相关图片展示,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穿红色的衣服?戴什么样的风镜?带什么样的药品?为什么南极地区的房子都是悬空的?南极地区的房屋门为什么都是向内开的?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答出:在南极冰雪世界,鲜艳的衣服便于联络和救援。

黑色的风镜可以防止雪盲。

南极地区气候寒冷,流感病毒不能存活,所以不需要带流感药。

南极地区的房子悬空可以减轻风的推力,使房子不易被吹倒。

房门往内开,便于屋内的人关门,因为外面风大且寒冷,向外开的门,得用力拉回来才能关上。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七章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说课稿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七章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说课稿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七章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七章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内容主要包括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保护等方面。

本节教材通过介绍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特点,使学生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利用,以及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图阅读、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等基本地理知识。

但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极地地区的特殊环境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认识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家园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环境对生物和人类的适应性,以及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北极熊和企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保护等方面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极地地区的情况。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保护。

七年级地理下册《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湘教版一. 教材分析《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极和南极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相关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极地地区的特殊环境和资源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极地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环境和资源的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极地地区的知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提前让学生分组,准备讨论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极和南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初中地理_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目标】1.运用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说出两极地区的范围并总结其地理位置的特点。

2.借助于图片和相关的资料,来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

3.通过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探险事件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读图并结合资料总结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自然环境特征,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主要的自然资源。

2.探究北极地区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走进冰雪世界两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征给出两极地区图,并呈现以下问题:1、读图说出两极地区的范围,总结两极地区的纬度特点。

2、找出北冰洋和南极洲,说出它们的特点。

3、找出北冰洋周围的大陆和南极洲濒临的大洋,总结两极地区的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文字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谁先完成谁回答相关的问题,下面记录的老师给每个学生记分数。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提供下列材料,让学生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1960年8月,科学家在苏联东方站曾测得-88.3 ℃的极端最低气温。

在这样的温度下,将一杯热水向空中泼洒,水还未落到地面就被冻成了冰粒。

南极洲是世界上风力最大和风暴最多的地方,每年约有2/3的时间刮大风。

法国南极观察站曾记录过92.5米/秒的世界最高风速(12级台风的风速为33米/秒)。

南极洲的平均年降水量仅55毫米,是地球上降水最少的大陆,而且降水几乎全部是雪。

合作探究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候寒冷的原因?学生总结答案: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对南极地区酷寒原因的探究。

有些资料课本上没有需要老师添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

湘教版七下地理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2

湘教版七下地理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2

湘教版七下地理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7.5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是初中地理课程中关于极地地区知识的一部分。

本节课通过介绍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二是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人文环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后,对地理位置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深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能运用地图和文字资料分析极地地区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提高学生保护极地环境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点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2.资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文字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

2.制作PPT,展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初中地理_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两极地区的范围和纬度位置特点。

2、运用相关图片和资料掌握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3、运用资料分析两极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淡水资源。

4、通过了解世界各国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保护,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气候和资源。

【自主学习】一、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7-40、7-42)1、北极地区指的区域,包括、和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冰洋被、____、______ 三大洲包围,北冰洋面积约______万平方千米,它属于北极地区。

2、南极地区包括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的一部分,它属于南极地区。

二、两极地区的气候(读课本P63)1、南极地区以气候为主,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

2、南极地区较北极地区气温。

原因:南极地区以为主,北极地区以为主。

3、两极地区有大量,给船只带来巨大威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冰盖融化,造成上升,给人口稠密海波较低地区带来巨大灾难三、两极地区的资源(读课本62阅读—65页)1、动物(65页图):南极地区有、,北极地区有、、______ ,两极地区都有的动物是。

2、植物(62页阅读):南极大陆有800多种植物,主要是______、______、。

3、矿产:南极洲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陆架还有丰富的和资源。

4、淡水:冰川被称为“固体水库”,地球上68%的淡水资源以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

四、两极地区的居民1、北极地区(61页):人口已接近300万,原住居民主要是人和人。

2、南极地区:没有国家与定居人口。

五、极地科学考察(课本66-67页)读图7-40、7-42,找出阿蒙森—斯科特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黄河站;【合作探究】1、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要冷得多?2、煤是深埋于地下的古代植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形成的。

现在人们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请运用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关观点解释这一现象。

湘教版七下地理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主要介绍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极地地区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增强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方法,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途径,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保护等内容。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极地环境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极地保护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极地保护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PPT课件。

3.相关资料卡片。

4.小组讨论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详细介绍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保护等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特殊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极地保护案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保护等方面,讨论极地保护的重要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极地地区的特点,以及极地保护的原因。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是关于地球上最寒冷的两个地区的介绍。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图表,生动地展示了这两个地区的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大,但对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知识较为陌生。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气候等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2.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提高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通过图表和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2.难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两个地区的风貌。

2.资料分析: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认识,提高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准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图片,用于导入和展示。

2.视频资料:准备关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视频资料,用于呈现和拓展。

3.资料卡片:准备关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资料卡片,用于操练和巩固。

4.案例分析: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讨论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两个地区的风貌。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南北两极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奇,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北极和南极的特点。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五大洲、四大洋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北极和南极地区的特殊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他们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文字,自主探究北极和南极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极和南极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认识两极地区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文字,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极和南极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2.难点:北极和南极的特点及其差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两极地区的特点;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2.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五大洲、四大洋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北极和南极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总结两极地区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例如:“北极和南极的气候有何不同?它们分别有哪些自然资源?”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初中地理_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案区域地理,是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的深化。

极地地区涉及学生最难掌握的极地地区的方向的判断。

对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困难。

学生学习地理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地理重点培养的就是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十一二岁的孩子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

前几节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就感觉轻松许多,本节涉及经纬线及方向,对学生来说确实有困难。

本节课通过学生课堂反映和联系反馈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课标任务完成的比较彻底。

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节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特例,南、北极地区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区域,主要是基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教材在内容处理上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做好“特殊性”和“重要性”两篇文章。

而对于南、北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则不单独列出,而是用“活动”的形式来展示,作为分析“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的知识铺垫。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寒冷”上。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相对于北极地区(北冰洋),南极地区(南极洲)则显得更为重要。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获得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三则材料分别对应了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的气候特征。

两极地区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

两极地区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水资源的68%,但由于距离和技术上的原因,目前几乎没有被人类利用,但将来也许是人类解决缺水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

教材中提到如果南极洲的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洋面将上升约60米,由此可分析对世界将产生什么影响。

初中地理_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是学生在七年级下册所学习的内容,学生在七年级上册曾经接触过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的训练,但学生没有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还是比较弱,《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情况学生有一些了解,也有学习兴趣,但所知知识比较琐碎。

效果分析本节课以最新的新闻导入新课,并以新闻作为线索,将教材顺序按思路进行调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南极地区,北极地区采用对比学习法。

对于南极地区周围的大洲和大洋,用了比较多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了更多的判断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判断方法。

对于南极地区的方向判断,采用自己录制的微视频进行讲解。

另外,用了15分钟进行分层次习题训练,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并巩固所学知识,效果较好。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了解地区的最后一节,学生可以运用学习其它地区的方法来学习本节,但又不完全相同。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冰雪世界南极洲和北冰洋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点、丰富的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以及科学考察等内容。

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极地区全部是陆地,北极地区全部是海洋B.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暖季也非常寒冷C.北极地区虽然气温比南极高,但降水却比南极少很多,风速也比南极大D.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而且出现的日期相同2、有关南极地区气候的叙述,错误的是()A.南极洲冰雪覆盖,降雪特别丰富B.南极洲出现极夜现象时,我国正处在夏季C.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方位于南极洲D.南极地区的气温比北极地区更寒冷3、下列围绕北冰洋的大洲,正确的一组是()A.大洋洲、欧洲、北美洲B.非洲、亚洲、北美洲C.北美洲、亚洲、欧洲D.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4、关于两极地区共同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南、北极地区都有长期定居人口B.南、北极地区都有大批极地野生动物C.南、北极地区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D.南、北极地区都有中国设立的科学考察站5、北极圈附近的土著居民们发现太阳终日挂在天边时。

湘教版七年级下地理课程第七章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地理课程第七章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教案: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0-P67。

主要包含“冰雪世界”、“独特的野生动物”、“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等内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运用地图,认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

1.2.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1.3.学会在极地投影图中判别方向,认识极地在空中交通上的重要意义。

1.4.知道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2.过程与方法2.1.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2.2.通过自主探究,了解极地地区的恶劣自然环境以及科学家在两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情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极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2.培养学生关注全球环境变化,理解人类活动对极地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冰雪世界⏹北极地区:北冰洋及其周边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岛屿。

⏹南极地区:南纬60°以南的区域范围,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部分海域。

⏹极地气候特征:南极被称为“世界寒极”、“冰雪高原”,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年平均降水量极少,风速很高。

北极地区气候相对温和,降水量较多,风速较低。

●独特的野生动物⏹南极:企鹅、海豹等物种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南极冰山与成群的企鹅是南极特有的景观。

⏹北极:北极熊拥有流线型的躯体和游泳鳍状肢,皮肤下有厚厚的脂肪保护层,使其能够抵御严寒。

●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极地探险历史:人类最初去南极是为了探索未知,现在主要是为了科学研究。

⏹科学考察的意义:极地是科学研究的宝地,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淡水资源。

我国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等科学考察站。

⏹极地保护:《南极条约》规定了各国在南极活动的法律框架,强调了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1.相关地图、图片和资料。

1.2.PPT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二课时(第二三框)》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视听交融,动静交错”的特点,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

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不断引导和指导学生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讨论、表达思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潜能得以挖掘,个性得以彰显,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两极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

2.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3.能正确指出我国南极洲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北极地区的黄河站。

4.通过极地科考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

培养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1.对于“独特的野生动物”采取角色扮演,运用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巩固掌握的方法。

2.对于“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采取视频与讲解相结合的的策略。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二课时(第二三框)》学情分析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储备了关于两极的有关知识。

本学期已学习了四个大洲和四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学生积累了一些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经验,这些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将会成为学习本节的基石。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3---14岁,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教师应在课堂中多实施赏识教育,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教师要设置生动的学习情境,安排丰富的课堂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有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及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美国教育学家托利亚说过:“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来源和规律,这样对知识的理解是最深刻的。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在预习案中,设计三个学习任务,在探究案中设计两个问题,在观看第二个视频前又提出一个问题,第一个任务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解决。

让学生在合作中找到快乐,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相互评价中增进理解。

在展示极地科学考察的时候,我播放了视频《梦圆乔治王岛》和南极地区环保视频。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感悟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保护南极、保护极地地区的意识和观念。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二课时(第二三框)》效果分析通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二课时(第二三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分析,本课教学效果较好,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重点学习的是“独特的野生动物”、“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我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在分析“独特的野生动物”时,利用媒体播放图片,让两位同学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独特动物的自身特点,适应自然环境的特点,生存现状,在最后发出呼吁等。

“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分析中,播放视频《梦圆乔治王岛》和环保视频。

由于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突破了重难点。

从学生做评测练习的反馈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了解了极地地区的动物,科考站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

本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语言表达不够简练准确,评测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性等……《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二课时(第二三框)》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冰雪世界、独特的野生动物、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这三大方面介绍两极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活动。

而对于两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用“活动”的形式来展示,作为分析“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的知识铺垫。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寒冷”上。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两极地区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

两极地区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水资源的68%;两极地区的矿产也十分丰富,特别是南极洲,矿产种类多、储量大。

对于两极地区的生物资源,教材用了较大的篇幅,图文并茂地进行了介绍,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于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教材中重点介绍了人类南极探险的历程,充分表现了探险家和科学家为探索大自然而不惜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用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材在介绍世界各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的时候,用“阅读”方式重点介绍了中国的极地考察平台“四站一船”,旨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二课时(第二三框)》评测练习1、当你当你到达某点时你发现你的前后左右都是北方此时位于()A.赤道B.北冰洋C.南极点D.北极点2、南极洲的代表动物是()A.北极熊 B.鲸 C.企鹅 D.磷虾3、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1912年,“泰坦尼克”号被来自南极地区的冰山撞沉B.北极点位于厚厚的冰层上,该处海拔2 000多米C.北极地区气候寒冷,矿产资源极其贫乏D.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属黄色人种4、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位于()A.格陵兰岛 B.俄罗斯北地群岛 C.冰岛 D.挪威斯瓦尔巴群岛5、关于两极地区共同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南、北极地区都有长期定居人口B.南、北极地区都有大批极地野生动物C.南、北极地区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D.南、北极地区都有中国设立的科学考察站6、为了保护南极的环境,对南极的考察只限于()A.旅游目的B.科学目的C.和平目的D.经济目的7、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A.长城站B.东方站C.和平站D.中山站8、科学家到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应选择在()A.八月B.七月C.二月D.一月9、我国建立的考察站中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的是()A.东方站B.中山站C.和平站D.长城站10、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A. 亚洲B. 拉丁美洲C. 欧洲D. 南极洲11、去北极地区探险考察的最佳时间是()A. 12—2月B. 3—4月C. 11—12月D. 6—8月12、关于南北两极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A两地区极昼极夜期一致 B纬度带相同C海拔高度相同 D气温基本相同13、从上海启程去南极洲进行考察的“雪龙号”科考船,要经过几个温度带,到达南极洲A 1个B 2个C 3个D 4个14、读南极洲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出地球自转方向箭头。

(2)A、B、C各表示一个大洋,其中C大洋是__ __(3)G、H表示我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其建站时间选择在2月的理由是_____ ____,其中,有极昼极夜的是________站(4)简要说明南极考察的意义。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二课时(第二三框)》课后反思1. 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力图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具体化,层次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从上课效果来看,基础知识目标的达成令人满意,2. 本节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在预习案中,设计三个学习任务,在探究案中设计两个问题,在观看第二个视频前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任务和探究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知识和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得到掌握、巩固和提高。

3. 同时指导学生反思两极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自然资源、居民状况和科学考察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4、尽管“为教学而设计”的这堂课,我尽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学习精心设计,但在课堂实施中仍然发现了不足:不足之处,板书设计应在详细些,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一目了然,再现教学情境,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记忆。

再者,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做的不够好,还要改进课堂教学设计。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二课时(第二三框)》课标分析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课《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一课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第一条主要对应教材第一框——冰雪世界。

第二条对应二三框,即第二课时。

“独特的野生动物”一框,利用媒体播放图片,让两位同学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独特动物的自身特点,适应自然环境的特点,生存现状,在最后发出呼吁等。

“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分析中,播放视频《梦圆乔治王岛》和环保视频,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这里主要指探究地区的基本方法),从而落实最终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