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

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

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与中上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

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史。

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

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

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二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

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推其总因,乃在吾人疾视革命,不知其为开发文明之利器故。

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国风》多里巷猥辞,《楚辞》盛用土语方物,非不斐然可观。

承其流者,两汉赋家,颂声大作,雕琢阿谀,词多而意寡,此贵族之文古典之文之始作俑也。

魏、晋以下之五言,抒情写事,一变前代板滞堆砌之风,在当时可谓为文学一大革命,即文学一大进化,然希托高古,言简意晦,社会现象,非所取材,是犹贵族之风,未足以语通俗的国民文学也。

齐、梁以来,风尚对偶,演至有唐,遂成律体。

无韵之文,亦尚对偶。

《尚书》《周易》以来,即是如此。

(古人行文,不但风尚对偶,且多韵语,故骈文家颇主张骄体为中国文章正宗之说。

——亡友王先生即主张此说之一人——不知古书传抄不易,韵与对偶,以利传诵而已。

后之作者,乌可泥此?)东晋而后,即细事陈启,亦尚骈丽。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1.《文学革命论》(2007年、2011年、2012年):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在文中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篇文章的发表,对于文学革命的发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在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逐条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是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等,出版过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等,他们写抒情诗,尤其以清新质朴、大胆率真的情诗在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被朱自清成为当时“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人。

4.美文:又称为小品文,由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进美文这一概念,于1921年发表文章《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人们往往以闲话絮语谈天来形容其文体特点,充满个性的随意议论,夹叙夹议是其最重要的语体特点。

5.春柳社:1906年,留日学生成立于东京的一个综合性文艺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创始人为曾孝谷李叔同主要成员有欧阳予倩,陆镜若等,1907年搬演西方话剧《茶花女》又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春柳社是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最早掀起了引进话剧的热潮,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正式由春柳社开始的。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

5、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原》 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 导的文学青年。 6.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主要 成员有韦素园、 高长虹、李霁野等,以“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 于观世,望彼将来”为主旨。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 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文学。
(二)文学争论 1. 与复古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2.与学衡派的论争
3.与甲寅派的论争 4.“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争(问题与 主义之争)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胡适的白话文学论和历史文学观 1.胡适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侧重文学语言形式 的变革。在《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 论》、《白话文学史》中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念。认 为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 一个时代的情感和工具。“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 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动工具替代死 的工具的革命。”(胡适,《逼上梁山》,《中国 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第10页)
7.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林如稷,成 员有陈祥鹤、冯志等。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世界 的挖掘,作品充满了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 8.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成员 陈祥鹤、冯志等汇集到北京重组的社团。注重翻译 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思潮和作 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醒但尚未突破个人生活圈子 的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 作。1934年解散。
主将: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 (都是学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聋发聩的宣言书。 《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 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的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 取代文言文的号召。《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 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胡适主要侧重于 语言、形式等文学外部因素谈论文学变革。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八事: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话,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并粗浅地触及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学革命论》:1917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命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学衡派:此派以1922 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如果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是相信启蒙的理性可以导致重大的社会变革的,那么像“学衡派”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则更相信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所以他们对“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激进行为甚为反感。

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甲寅派: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说什么“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甚至断定“白话文学”已成就弩之末,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20世纪文学名词解释部分重点

20世纪文学名词解释部分重点

20世纪文学名词解释部分重点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

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

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

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名词解释(共计93题)1.《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

2.“八事”: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认为改革文学必须从首先从八件事入手,从总体上强调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指出了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具体办法。

3.“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

他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必须高举三面旗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斗争方向,突出了文学革命的本质特征。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5.双簧信: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新青年》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汇集了守旧派、复古派攻击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又发表了由刘半农写的长篇回信《复王敬轩书》,对复古派的言论逐一驳斥。

此又称“王敬轩”的双簧戏。

6.鸳鸯蝴蝶派: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间。

作品多发表在《礼拜六》等期刊上,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除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外,大部分作品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将文学看成是游戏,用来消遣,受到了新文学社团的批判。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诞生自1917年开始酝酿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历史时期内的中国新文学,我们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2.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3.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潮激进的反传统倾向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他们又低估了新文化运动废文言崇白话的意义,带有复古主义的倾向;1933年,学衡停刊;4.甲寅派: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5.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6.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以革新版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倡导文学为人生,被称为“为人生派”;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着居多;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7.创造社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8 .“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豪无人格而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9.问题小说: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冰心“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女作家庐隐也是“问题小说”的创作者之一;10.“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作风格受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20世纪初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暴露个人私生活的灵内冲突以及变态心理,作为向封建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作为创作流派,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11.乡土文学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12..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13.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14.冰心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爱的哲学”,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15.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方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16.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所谓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17.诗歌的“三美”:诗歌的“三美”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8.早期象征诗派“五四”以后出现于文坛,以李金发为代表,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象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代表为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后期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在诗歌尝试上有积极贡献,但意象表达上有局限,晦涩难懂;19.呐喊:鲁迅1923年结集的第一本小说集,收狂人日记故乡等小说,取名呐喊意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明显地保留着“五四”高潮期奋起呼唤的特色;20.新月社与新月诗派1923年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上开辟的诗镌为其代表性刊物;和新月社有关的有影响的文学活动,一是新月诗派的活动;二是1928年新月月刊的创办;新月是一个综合性的刊物,文学是其一个方面;徐志摩在新月创刊号上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梁实秋在新月上发表文学表现人性的理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联曾对他们的原则和理论展开论战;新月诗派活动分前后期;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要求创造新诗的新格式新音节,闻一多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闻一多、徐志摩及朱湘、饶孟侃、刘梦苇等等发表新格律诗创作,称为“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对新诗发展有积极意义;1931年,徐志摩又创办诗刊,后期有陈梦家等等;是年,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收18人的诗,展示了新月诗派阵营及诗作成就;新月派的小说家有沈从文、凌叔华等;21.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美丽;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22.“湖畔诗人”:指1922年4月以湖畔诗社名义出版的湖畔诗集而得名的一群年轻诗人;他们是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和冯雪峰等;他们的诗集中表达了“五四”青年的爱情觉醒;。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识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文学主题与内容: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情绪,歌颂民主,人道,自由,表现出现代精神。

“民主,人道,自由”是当时的中心词,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方面:“个人观念”。

文学形式:语言上完全废除文言和僵化的,传统的文体,用白话写作。

文言和白话是历史的概念,各时代的文和白是不一样的。

文是写的,白是口头的。

每个时代的文和白是相对而言的。

此外白话文学不是从五四开始的。

诗经的“风”就是白话。

宋元以后,白话文学开始兴盛,宋话本小说,元曲,元杂剧更加白话化,明清演义体也用白话。

强调五四时期白语文学的功劳是强调五四将白话作为文学的正宗,排斥文言文学的正统地位。

诗和文都白话化。

结果带来文体的变化:传统诗和文是正宗,五四以后“四大文体”: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1]文学革命的意义:作为现代文学和文化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开端,文学革命运动的意义是巨大的。

首先,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其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次,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经由晚清的白话运动和文学革命对白话文学的竭力倡导,终于在1920年,作为现代“国语”的白话纳入官方教育体制,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令全国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育统一采用语体文(白话),这无疑承认了文学革命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成为民族文化转型的契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

五四”文学革命于 1917 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 旗帜。

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

文学 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 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 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 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

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

“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 崭新阶段,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2、《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着名刊物。

1915 年创刊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 ,陈 独秀主编。

1918 年, 《新青年》编辑部扩大,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 民主,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 文学。

《新青年》对我国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鲁迅的《狂人日 记》等小说,胡适的新诗,多发表于《新青年》 。

3.革命文学论争革命文学论争指的是 1928— 1929 年鲁迅、茅盾等和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 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 (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 ) 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 派主义的攻击。

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

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 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 ) 停止。

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两个口号论争两个口号论争指的是 1936 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 大众1、 五四”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的一个 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

中国现代文学30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30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第一个十年“八事”: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从不同角度针砭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阐述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革新的要求,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三大主义”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从启蒙角度抨击了旧文学之“阿谀夸张、虚伪迂阔”,认为文学与国民性是互为因果的。

学衡派以1922年1月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文学革命时期的守旧派,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相信靠传统伦理道德来凝聚中国,反感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质,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甲寅派文学革命时期的守旧派,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证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甚至断定白话文已成强弩之末,遭到新文学阵营一致反对,纷纷从不同角度批驳甲寅。

双簧戏文学革命长岛过程中,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汇集种种旧文人对文学革命的言论,刘半农福新辩驳,在《新青年》刊登,扩大文学革命影响。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周树人,弃医从文,《新青年》编辑,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彷徨》《呐喊》等,1930年发起成立做脸,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呐喊》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名字意指他受新文化运动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明显保留着“五四”高潮期奋起呼唤的特色。

《狂人日记》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百花短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开端。

《阿Q正传》鲁迅《呐喊》,展现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有特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章回体,典型人物阿Q、赵太爷、吴妈、王胡、假洋鬼子……《野草》散文集,以诗的意向呈现作家这时期内心的紧张,与对绝望的反抗。

《朝花夕拾》10篇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作家步入中年后,对自己家乡和早年生活往事与道路的“反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学研究会(人生派)五四时期,由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在北京成立的反帝反封建进步文学社团,主张“文学为人生”,引领现实主义思潮,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几个名词解释和简答

《中国现代文学史》几个名词解释和简答

一、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文学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1]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

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

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

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半农、周作人,大钊、鲁迅等等。

文学革命的主要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为主要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

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

“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2、《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

1915年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独秀主编。

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大钊、胡适、钱玄同、半农、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

《新青年》提倡科学和,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青年》对我国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胡适的新诗,多发表于《新青年》。

3.革命文学论争革命文学论争指的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等和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外革命阵营(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

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

这是革命文学部的论争。

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

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两个口号论争两个口号论争指的是1936年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全)

1.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2.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

其内容可以概括几个方面:文学内容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科学民主,反对封建礼教与迷信,文学形式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在文学理论主张上,提倡“为人生”、“表现人生”的写实文学,反对脱离生活,浮华颓废的封建文学,同时大量译介外国文学。

3."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运动【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

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革命文学运动】1、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三大主义: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他以激进的态度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真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语丝》主要发表的是散文。

语丝文体: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带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具有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的特色。

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城里,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

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评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手法创造了一些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在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和开展新文学批评以及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1921年6月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发起组织了创造社,这是一只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劲旅。

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

创造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

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的文学背景
晚清文学的先导 梁启超等人提倡“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诗 界革 命”,裘廷梁提倡白话文,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 之关系》、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等在文学内容和文 学形式上都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准备了必要条件, 成为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中介。 域外文学的催生 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先进的思想家如严复、林 纾、苏曼殊、包天笑、伍光建、周瘦鹃等先行者,注 重学习西方文学,开始了欧美文学的译介和出版。
“文学革命”中的论战
刘半农、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写“双簧
信”。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题为 《文学革命之反响》,《新青年》4卷3号, 1918年3月),模仿旧文人的口吻,历数新 文学派的种种罪状。然后由刘半农复信 (《复王敬轩书》,《新青年》4卷3号, 1918年3月。),一一批驳,引起社会的广 泛关注。

文学革命的内容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替代 古文的革命,是用活的工具替代死的工具的 革命。 ——胡适
胡适与“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文学的历史只是一部文学形式(工具)新陈代谢 的历史,是“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了“死文学” 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 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然 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 文学形式的革命不是单纯的形式嬗变,而是整个社 会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转变。
新文学的思想建设: 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 以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 :
“我们相信人的一切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 完全满足。” “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兽 性和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文学革命指的是我国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展开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运动。

文学革命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起点,进而反对以封建主义为内容的旧文学,提倡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

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观;反对封建文学流派,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和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的开始,宣告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诞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