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41《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41《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41《有多重》教学设计《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课前准备: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途。

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2)他们分别有多重?(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4)你是怎样知道的?小结:淘气的体重是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是用“克”作单位。

这两个单位表示的质量是不同的,一个重一个轻。

2.认识秤,学会看上面的读数。

(1)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

例如:学生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重量该怎么办?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2)出示实物秤(托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和数表示的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3)教师或学生介绍:“生活中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的质量”,引出下面对这两个单位的认识。

生: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重量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生:人比小鸟重多了。

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或者通过看图,见到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

课前充分准备,保障活动质量。

(1)学具准备充足。

(2)合理划分活动小组。

(3)制作活动记录表。

(4)明确活动内容和要求。

本节课操作活动多,教师要及时了解活动的进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时间及范围,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都能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

小学生如何理解“有多重”教案

小学生如何理解“有多重”教案

小学生如何理解“有多重”教案教案随着数学教学的不断深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计算,也开始注重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中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就是“多重”,在小学阶段,孩子们需要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

本文将着重探讨小学生如何理解“有多重”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多重”这一概念的含义和应用场景2、能够通过绘画、拼图等方式理解“多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多重”这一概念二、教学准备1、白板和黑板2、彩色画笔和白色粉笔3、各种图形拼图和积木等教具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用图形或实物举例说明“多重”的含义,如一双袜子、一个长方形桌子、一个杯子和三个苹果等等。

可以问孩子们:“你们看上述物品有什么共同点?”等等,引导学生理解“多重”的意义,并结合具体实物来让孩子们感受“多重”的概念。

2、探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形或实物让学生自己探究,“多重”的含义。

比如,教师可以往黑上画两个小圆圈,然后问学生:“两个圆圈一共有多重?请你们想一想然后做出表述。

”让他们先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如果学生之间的表述有些不同,也要耐心听取并进行修正。

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解通过前面的引导和探究,让学生对“多重”的含义和应用有了一个初步理解。

接下来,教师可以讲解“多重”的计算方法,即“加法”和“乘法”。

对于加法,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有两个苹果,另一个人有一个苹果,那么这两个人一共有几个苹果?”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加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对于乘法,可以这样说:“如果我想买一百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那么我需要付出多少钱?”这样,学生也能够理解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并掌握如何进行乘法计算。

4、练习在掌握了“多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之后,接下来就是实际的练习环节。

教师可以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演练。

例如:“小明有两张红色卡片和三张蓝色卡片,那么小明一共有几张卡片?”“小刚想买一箱果汁,每箱有8瓶,小刚需要购买几箱果汁?”等等。

《 有多重》教学设计

《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秤、回形针、2分硬币、苹果、鸡蛋、1千克面条,A4纸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有多重》。

师:一年级我们就学习了比轻重。

通过看、掂、秤这三种方法能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生活中的物品具体有多重呢?生:可以看物品包装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直接看物品包装上所标识的重量,就可以知道它们有多重。

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白菜,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板书课题:有多重)生:可以用秤来称。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生:电子秤、台秤、体重秤、磅秤,天平、弹簧秤等师:看来大家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见过秤,现在让我们再一一认识一下它们的用法吧。

1、电子秤,在我们平时买菜或散称一些物品时经常用到,显示器上会显示出重量和价格。

2、台秤,上面盘里放物品,根据物品的轻重,指针转动,指针指向那里,物品的重量就是多少。

3、体重秤,大家应该都见过,人站在上面可以测量出人的体重。

4、磅秤,是用来称一些比较重的物品的重量。

比如说秤一大袋麦子,就可以用磅秤来称。

5、托盘天平,可以左右两边都放物品,也可以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砝码,当两边的重量一样时,指针就会指向中间的位置,这时砝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的课程内容,全章共分为六节。

这一章的中心话题是“第二十以内的数”。

本节课的主题是“有多重”,是在巩固和拓展“组成数”的基础上,教学重点是分析有关“有重”的数的特点及组成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有多重”的概念。

•掌握“有多重”的数的组成方法。

•能正确分解出“有多重”的数字。

•能通过贴积木的方式进行实物操作。

2.能力目标•能正确表达“有多重”的概念和组成方法。

•能够解决分解数字的问题,培养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有多重”的概念和组成方法。

•能正确分解出“有多重”的数字。

2.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通过粘贴符号将数字分解成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形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理解概念•通过图片和数字的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有多重”的概念。

比如:6=3+3;7=4+3。

3.掌握方法•在实物教学中,将积木等拼装积木的材料要素组合起来,然后不断地增减数量。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的组成方法。

4.巩固练习•让学生结合实物操作,自己举出一些带有“有多重”性质的数字,进行分解和组合的练习。

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并互相评估。

5.家庭作业•布置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笔记,并且练习巩固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发言表达本次学习到的内容和收获。

2.教师评价•展示学生们的实物积木组合作品,评价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再次强调掌握知识点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的方法学习知识,成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称体重,作记录,进行分类整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前面学过的知识。

2、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物体的轻与重,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3、渗透数据整理和分类统计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二、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较为具体、形象的感受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问题,引导参于1、哪一位同学能告诉大家,我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2、口答(1) 1千克=()克 4000克=()千克5千克=()克 9000克=()千克3、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西瓜重4()梨重200()1袋面粉重15() 1个鸡蛋重50()1袋砂糖重500() 1个同学重25()称比较轻的物品用什么作单位?(克)称比较轻重的物品用什么作单位?(千克)互动解疑1、教师出示体重计,并告诉学生,这架体重计是以“千克”为单位,当体重计上指针指着“0”时,表示一点重量也没有;当指针指着“1”时,就表示“1千克”;当指针指着“2”时,就表示“2千克”;当指针指着“10”时,就表示“10千克”。

2、教师让每一位学生站在体重计上,称出每一位学生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一位同学的体重。

学生去称体重启思导疑1、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个?统计时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

如:可用“正”来表示。

2、让每一位学生背一背,抱一抱不同重量的同学,感受一下24千克、25千克分别有多重。

讨论3、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情况,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四、实践运用作业设计【基础练习】口算:23+25 54+98 97-51【提高练习】1.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23=67 74-()=28 57-()=18 ()-46=382. 被减数是64,减数是47,差是多少?3. 一个数加上13等于98,这个数是多少?4. 一个数减去36等于34,这个数是多少?练习册及新课程新练习实践运用掂物体的重量1、教师出示两本厚薄相差较大的书,不用称,谁能判断出那本书重?并说出你为什么这样想。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

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掌握重量单位换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教具、学具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3.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将生活中的实例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重量单位。
(2)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重量概念。
(3)采用任务驱动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பைடு நூலகம்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选择题:下列哪个物体的重量最接近1千克?
(3)解答题: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3.教师强调重量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选做作业:
(1)与家长一起设计一个关于重量单位换算的小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对换算关系的理解。
(2)尝试用图形或表格的形式,总结“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拓展作业:
(1)调查超市或菜市场的物品重量标签,记录下不同物品的重量单位,并与同学分享你的调查结果。
(2)思考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会用到重量单位?如何用“克”和“千克”表示它们?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有多重-北师大版课程背景数学是现代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程是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中的第一节,主要以“有多重”为主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有多重”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有多重”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掌握“有多重”的概念和特点;2.能够在实际应用问题中运用“有多重”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交流和协作,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有多重”的概念;2.能够在实际应用问题中灵活运用“有多重”的思想;3.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协作。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有多重”的概念;2.如何在实际应用问题中灵活运用“有多重”的思想;3.如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小组探究式教学;3.讨论式教学;4.实际应用案例演示。

教学内容知识点:1. 什么是“有多重”?“有多重”,指的是一个数字出现了几次,这个次数称为这个数字的重数。

2. 如何计算一个数字的重数?计算一个数字的重数,就需要数数字的出现次数。

例如:“362324”,数字“3”的重数为2,“6”、“2”、“4”的重数均为1。

3. 什么是“最多有几重”?“最多有几重”,指的是一组数字中出现最多的数字的重数。

4. 如何计算一组数字中“最多有几重”?计算一组数字的“最多有几重”,需要先数出每个数字的重数,然后找出其中最大的重数,即为“最多有几重”。

实际应用:1. 根据截止目前的考试成绩,本班各科目的成绩分别为:语文88、92、85、95、94;数学85、82、93、90、88;英语92、94、87、86、90。

请问本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科目,“最多有几重”?解: - 语文:“最多有几重”为1,因为每个数字的重数均为1; - 数学:“最多有几重”为1,因为每个数字的重数均为1; - 英语:“最多有几重”为1,因为每个数字的重数均为1。

活动课“有多重”教学设计

活动课“有多重”教学设计

活动课“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18-20页。

活动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物体质量单位的认识,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2.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对质量有进一步的体验,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3.在生活中,乐于与人合作、与人分享,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重点: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活动难点: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

活动关键:称—掂—估—称。

教具准备:两袋盐、硬币、苹果、铅笔、台秤、天平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课题,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本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三单元“千克、克、吨”的第一课时“有多重”,读读课题,说说本节课你最想知道什么?生:①测量物体的重量,需要哪些常用单位?②这些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③每个质量单位有多重,怎样使用这些质量单位?(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问题是人们求知的动力基础,思维的起点。

”开门见山,直接出示课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提出最想研究学习的三个问题,从而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培养能力1.课件出示学路建议(请同学们按下面的学路建议逐个探究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第一步:看一看,说一说;第二步:称一称,掂一掂;第三步:估一估,称一称;第四步:练一练,用一用。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好的教书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按教师给出的学路建议去有条理地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习第一步:看一看,说一说问题: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18页,仔细观察、阅读上面的两幅情景图,从图和文字解说中,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讨论,汇报结果)生:①小明的体重30千克,一只小鸡的体重只有50克。

②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

③称非常轻的物体使用天平,一般的物体用台秤,比较重的物体用磅秤。

有多重教学设计与反思

有多重教学设计与反思
八、板书设计
有多重
千克“kg”克“g”
1千克=1000克
九.教学反思
《有多重》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和了解克与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本节课内容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缺乏具体认识,因此,初步建立质量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我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关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从学生兴趣出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师自制的两个相同的小盒子让学生猜轻重等。另外,情境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2022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有多重教案例文

2022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有多重教案例文

2022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有多重教案例文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优秀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笼统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笼统。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1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有多重教案例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1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有多重教案例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教学目标:1.了解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

2.了解不同物品的重量体积计量方法,并能进行比较分析。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1.认识千克、克两种重量单位,学生易混淆。

2.培养学生对不同物品的重量进行感性认识,准确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教学准备:1.课件、教案、PPT等教学工具。

2.多种器具,比如秤和不同重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Step1. 导入学习教师用引人入胜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提问,让学生获得主题,如:“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重量的知识。

你们知道怎样去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吗?我们来看看……”Step2. 引入学习材料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品,比如:书包、饼干、苹果等等,并了解其重量体积信息。

Step3. 认识重量计量单位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和计算。

Step4. 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教师将不同物品放在秤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可以尝试将不同的物品两两进行比较,理解其重量大小。

Step5. 讨论总结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包括千克、克两种重量计量单位的使用方法,以及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体积方法。

Step6. 课外作业将课内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不同物品,了解其重量体积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可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书包里的物品并标注它们的重量信息。

教学反思: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这个教学活动,学生对相对大小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此外,通过秤等量具辅助,理论学习和实际体验相结合,真实的物品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那么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就会更加显著。

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二年级下册P104-105活动课《有多重》活动目标: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形式: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6人。

活动准备:每组1个磅秤,1个台秤,一张测量统计表,哑铃,苹果,两本字典,每个同学的书包。

教具准备:课件、测量统计表、正常儿童体重表。

活动设想:《有多重》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课本104-105页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千克和克是重量单位,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对这个单位接触不多,仅仅停留在表象上。

为了让学生对千克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选取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富有情趣的几项活动,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活动过程:一、激趣导行,以动促思(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并配乐:今天是星期天,阳光明媚,小明早早地起了床,来到饭桌旁,端起了300千克的碗,拿起250千克的勺子,盛了200千克的米饭吃了下去。

然后,拿了一个重200克的苹果边吃边走,不一会儿,他来到了学校操场,拿来了一个重6克的哑铃练起了臂力,忽然,他看见地上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跑过去一看是一个5角钱,他捡起这个重5千克的硬币,把它装进口袋,准备星期一交给老师。

)师:我看到同学们刚才一直在笑,你们有什么话要说?生:自由发言(略)师:不错,你们能够对常见的物品进行估计,这种习惯很好,那它们实际有多重呢?生:老师,我们秤一秤就知道了。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一、课程名称《有多重》(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二、教学指导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其抽象能力较弱,尽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观察得到。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从教科书里跳出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将数学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三、内容分析《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千克、克、吨》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一节量的教学课。

学生此前已学习过人民币、长度、时间等计量单位,且已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有关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的质量概念。

因此,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为认识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四、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虽然经常能见到“千克”、“克”,但质量量感的建立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感看不见,摸不着,是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此外,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为欠缺,对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差异。

大部分学生能直观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且知道用秤称量物体的质量,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一定会读秤,且在判断物体轻重时会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对于1千克和1克的概念也是模糊的。

因此,对于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具体认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学生的真实起点和困难之处。

五、教学目标基于对2022版新课标的研读和目标定位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性,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中,感受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培养抽象能力。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观察能力、估计能力、推理能力,初步发展空间想像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环节1谁更重?猜——猜一猜:一卷棉花和一块铁块谁更重。

掂——掂一掂:用手掂一掂,比一比,感觉一下棉花和铁块谁更重。

称——称一称:用盘秤称一称,棉花和铁块一样重,均为“1千克”。

思考:学生经历先猜、再掂、再复称,比较棉花和铁块谁更重。

学生在猜想中唤醒原始生活经验,建立生活与知识的链接,激发知识获取的热情。

二、环节21千克有多重?称——用盘秤称出苹果、鸡蛋、食盐各“1千克”。

数——分别数出1千克物品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里。

拎——把称好的物品装入塑料袋中,用手拎一拎,感受轻重。

思考:学生通过称、数、拎多维度的活动,逐步感受1千克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表象。

将盘秤上的1千克逐步内化成学生脑中的1千克,发展学生的质量量感。

三、环节31克有多重?称——称一称:一枚2角的硬币质量为“1克”。

掂——1.用手掂一掂硬币,感受1克有多重。

2.用身体做称,掂一掂,估一估铅笔、尺子、橡皮的质量。

称——用盘秤分别复称铅笔、尺子、橡皮的质量,看谁掂的更准确。

思考:学生先掂1克硬币的重量,感知1克有多重。

再掂生活中的物品,感知克的重量。

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对1克有了真实的体验,质量量感逐步建立,建立1克的表象,发展量感。

学生通过称、数、拎、掂等操作活动,积累对“1千克”的量感体验,加深对“1千克”的量化印象。

通过多维度活动,丰富量感体验,发展学生的量感。

四、思考感悟量感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日常经验的参照。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设置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多维活动中真切的去感受、去理解,获得自己的活动经验,强化体验,发展量感。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区别;2.培养学生分类思维的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概念;2.帮助学生学会分类思维;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分类思维;2.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提问,加深对“有多重”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学习任务 11.引入:数学课已经学了很多,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有多重。

2.问题呈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3.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要立即解答。

学习任务 2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2.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他们。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多重”问题,需要从“多少组”与“多少次”的角度来解决。

学习任务 31.向学生介绍分类思维,便于学生理解问题;2.呈现“有一千个水杯,请分类并估算重量”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分类思维为其解决;3.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分类,再估算。

学习任务 41.回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这个问题,以“有多重”为中心,带学生进行思考。

2.引导学生将苹果分成每个苹果的重量相同的一堆,这时,苹果的数量(“多少组”)和苹果的重量(“每个苹果的重量”)就清晰可观。

3.让学生计算每组苹果的重量,然后相加得到总重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问,并及时反馈。

学习任务 51.进行同桌分享,让学生口头表达和展示出自己的思路;2.引导学生对他人的思路进行评价和分享;3.总结这次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结与反思1.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对“有多重”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懂得了利用分类思维来解决科学问题;2.通过小组讨论和同桌分享,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3.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5-46页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仅靠观察使不够的,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二100o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法:实验法、探究讨论学法:合作学习、实验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L多媒体课件,弹簧秤,天平,台秤、体重秤,2袋500克盐,一小袋苹果,几枚2分别硬币。

2、线手套一双。

学生准备:1.了解常用的称,每位学生准备1千克的物体。

2.学生和家长一起称重1千克的物体和更多物体的重量,包括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请两位同学(一胖一瘦)上台。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如果请两位同学(比如:……)起立,不用上台,假如让你们来抱一抱台上这两位同学,每人选择抱一位,而且要抱10次,看谁用时间最短,你们会选择抱谁?师:为什么你这么想?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看体型。

师:很对,你很会观察,这两位同学的体重也就是他们的重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重量的知识。

(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1、认识称量工具和计量单位师:物体的重量(质量)有轻有重。

下来老师想问问大家: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重量该怎么办?生答:用秤称。

师:不错,请看大屏,这里是市面上常用的几种秤,谁知道它们的名称?出示课件,生一一回答。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呀!我们以前学过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计量时间要用时间单位,那谁知道计量物体的重量,这里准确的应该说物体的质量单位有那些呢?生可能回答:克,千克,斤,两,公斤,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多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与1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换算。

2.了解1kg、1g的实际意义,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积累生活经验,初步建立度量标准,能根据质量标准掂量出大约1千克、1克的物品,发展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度量标准,根据质量标准掂量物体质量。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展台、数学书、西红柿、大作业本、表扬信、黄豆、曲别针、盘秤、微型电子秤、小组结果记录单、全班总评记录单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出示豆浆情境图,描述情境:周末,淘气被香气四溢的豆浆吸引住了,想着要是自己会打豆浆,就可以让家人每天都能喝到美味的豆浆了!于是开始学习打豆浆,看到材料单“水1千克,黄豆100克”,他愣住了,1千克、100克有多重呢?有多少呢?”
引出主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淘气的问题一起学习《有多重》。

(板书:有多重)
<二>借助经验,初识千克与克
1.问题启发,唤醒经验: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的千克与克,我们在生活中见过吗?在哪些地方见过呢?(包装袋、体重、菜市场称菜的重量等)适时根据学生表述评价。

2.联系实际,提取信息:同学们请看,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与千克和克相关的物品,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些物品中与千克和克相关的信息(物品大致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示)。

3.明确目标,初步认识: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千克与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通常是人们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重量是同一个意思。

(板书:千克克)
①千克和克还可以怎样表示?(kg、g)怎么读呢?(千克、克)
②请同学们试着给下面两样物品添加合适的质量单位,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一袋大米重约10()一桶薯片重约105()
③由此可见,千克与克相比较而言,一般用千克来表示(较重还是较轻)物体的质量呢?克呢?结合生活经验,说明千克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克是较小的质量单位。

(板书:较重、较轻)
<三>活动体验,感受1千克
1.建立标准
①经验提取及分享:淘气打豆浆需要1千克的水,1千克水有多重,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②介绍称量工具:今天我们就来用称的办法来看一看,称就要用到什么工具呢?(介绍生活中的秤,重点介绍盘秤的表盘、托盘、秤的范围、注意事项及微型电子秤用法)
③称出1千克水:现在请同学们选一选,如果我们要称量出1kg水,应该选择那台秤呢?(盘秤)
称量时引导学生明确1千克就是指针指在数字1的位置。

2.感受标准
①组内掂量,交流感受:
出示活动要求:a.组内依次、有序的掂量1千克;
b.交流自己的感受;
c.代表汇报。

②师生总结,再次感受:看来不同人对1千克有不同的感受,但实际我们掂量的都是1千克。

学生再次掂量并感受。

<四>实践体验,掂出1千克
1.小组合作,掂出1千克:
出示活动任务及要求:
活动任务
1.
每小组掂量出大约1千克的同类物品。

2.
有序对比掂量,交流意见,通过掂量感受,统一意见,填写记录单,完成后举手示意。

活动要求
1.掂量有序、高效,且纪律好的小组,奖励纪律星;
2.掂量结果误差在100克以内的小组,奖励学习星。

学生掂量,师指导学,小组示范。

2.分类验证,反复修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的掂量结果?
师生共同验证。

由于数学书和大作业本属于质量固定的物品,所以只选一组验证即可;而苹果和西红柿属于质量不固定的物品,所以全部验证。

①验证数学书和大作业本:记录结果,师生共同验证数学书和大作业本,掂量误差在100克以内的小组奖励学习星。

②验证苹果和西红柿:选择纪律好、掂量有序的小组上台称量验证。

3.总结活动,积累经验:
①汇总标准:5本数学书大约1千克;4个苹果大约1千克;……等。

②分享经验:通过刚才的活动,对于掂量物品的质量,你有什么好的经验或方法要介绍给大家?
学生可能会出现:
生1:掂量时要安静地用心对比感受。

生2:我们可以借助1千克的标准来估量生活中的物品质量。

生3:2千克的苹果有这样大小地8个。


预设评价:同学们可真有办法。

不仅学会了借助刚才1千克物品的感受,还
学会了进行推理。

<五>活动体验,感受1克
1.建立标准,感受1克: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多重,同学们想知道这张表扬
信有多重吗?师生共同称量。

直接放在盘秤上,秤的指针没有动,问:秤坏了吗?
总结:因此量称物体时还要选择称量范围适合的秤。

称出一张表扬信大约1克。

以四人为一小组,有序掂量感受。

问:1克的表扬信和刚才1千克的水相比感受如何?(轻很多)
2.对比掂量,丰富参考:淘气打豆浆需要用100克的黄豆,那下面我们先来
看看1克的黄豆大约有多少?
①对比1克的表扬信掂出大约1克的黄豆,组内统一意见。

(生可能会掂量
出4到20粒不等的黄豆)
班级整体称量验证:大约6粒黄豆1克。

误差在3粒范围内的奖励学习星。

②借助感受,寻找1克物品。

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大约1克的物品吗?有什么?
生举例,师适时点评。

③汇总展示:老师这里也称量了一些1克的物品,我们一起来看看。

<六>探究发现,1kg=1000g
1.依据刚才的经验估一估几块肥皂大约1千克。

生估计并汇报。

称量后5块肥皂是1千克(板书:1千克)。

2.由净重是200克计算5块的质量(板书:1000克)。

问:那这两个结果怎么不一样啊?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
生1:都对,它们是相等的。

生2:1000个1克就等于1个1千克。

预设评价:同学们可真会学习,能联系旧知识说明新问题,给你们点赞!
这里的1千克=1000克也是质量单位千克与克的换算关系。

(板书:
1kg=1000g)
<七>抢答竞赛,练习巩固
1.以抢答竞赛方式呈现填写质量单位题目;
2.以脑筋急转弯形式呈现“一千克铁与一千克棉花那个重?”;
3.趣味改错,发现小明给姥姥的信中错误的质量单位,尝试改正。

<八>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师生共同总结,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2.作业布置:回家后动手掂量家中一些常见物品,记录并验证。

1.
多元化教学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

2.班级总体评价---星级奖励记录单。

评价总体原则,以鼓励为主,各小组相互竞争、追赶。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