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
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
关于《运动和力》的教学建议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七章开始学习力学。教材在这一章安排学习力的一些基本知识。第八章是《运动和力》。我认为这一章最终的学习目标应该是,通过本章的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基本知识结构。
初二年的学生初学力学,而且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力学的难点之一,要完成上表的教学内容,采用“由外到内,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理想情况到实际情况”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外”指的是先建立本章知识的框架。“粗和浅”是说先进行大标题知识的初步学习。先研究理想情况,再进一步探讨实际情况。物体受外力作用,会改变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外力和作用,会保持运动状态。这就是两个大标题知识。(教材只安排“牛顿第一定律”)这两部分知识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物体受力作用会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要以复习的形式进行教学。鉴于上一章对这部分知识论述不多,这里应再费些笔墨。应用一个简单的演示,一辆小车静止在水平桌面。手对小车施加水平向右推力,小车从静止状态改变为运动状态。再结合实例,如静止的板车、汽车的起动,可以论证力使物体改变运动速度。使用典型的现象,运动的排球、羽毛球等受到手或球拍的力作用,证明力改变了运动方向。由于这节课是定位在“粗和浅”的原则,所以分析时点到为止。教学过程的第二部分是“牛顿第一定律”。课本的演示实验是伽利略等人做过的类似实验。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条件及观察内容。要向学生解释实验要使用同一辆小车,并且每次实验要注意从同一斜面的同个高度滑下的原因。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思考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渗透研究的方法。为了把实验过程和推理过程衔接起来,又考虑减少学生对推理过程理解上的困难。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教师应加以解释。尤其是“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要使学生明白,它的意思是“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做速度大小与方向都不变的匀速直线运动”。
“惯性”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听说过“惯性”一词。而且错把惯性现象叫惯性,或把惯性视为一种力。因此“惯性”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只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而要定位到使学生明白,惯性是物体不受力时会保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如果一开始就象课本,把惯性的定义生硬地塞给他们,是纠正不了他们认识上的错误。因此如何组织本课教学值得研究。用上节课的思考题作为引入新
1
课的问题,既承上启下,同时学生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自然而然地把牛顿第一定律和本课内容挂上钩。然后用几个常见的惯性现象设置教学情景。例如,抛出手的物体,射出膛的子弹、炮弹,作图描述出它们的运动方向、速度和受力。使用排除法确定,这些物体没有动力而能保持运动状态,是物体本身的原因。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惯性的定义。把建立的正确认识与引入的问题进行呼应,重温牛顿第一定律,使两节课知识有机联系。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惯性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又一称呼,也完成了惯性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解释——惯性是物体不受力时保持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也是本节课应重视的再一个问题。关键在于讲明惯性是所有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则阐明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不过称的物体也有质量,克服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之错。把“惯性”比喻为“惰性”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课程的后半段进行惯性知识的反馈和巩固。通过实验分析和列举惯性现象分析,强化学生的新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实现了“引入问题→展示问题→分析思考→整理联系→巩固应用”的教学过程。
经过上阶段学习,学生会感到,有些现象他们确实获得了合理的
解释,还有些现象仍存有疑问。例如,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重力与支持力,然而物体并没改变运动状态,而是保持静止状。所以接着要解决的是,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要从理想情况转入实际情况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白物体不受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课时建议
本章共分五节。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课时
第二节二力平衡 1课时
第三节摩擦力 1课时
复习和总结 2课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