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
浅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以绵阳市为例
面做 的比较好的 日本东京 、 我国乌鲁木齐 、 深圳等城市 , 以及 台 湾台北市等 。本文提出的应急避难场所 的定义为 : 具有一定规 模 的平 坦用地 , 配套建设 了应急救援设施 ( 备 )或灾 害发生 设 , 后 相关设施可 以进行 相应功能转变 , 储备应急物资 , 置标识 , 设 能够接收受灾市 民疏散避难 , 并确保 避难市 民安 全 , 避免灾后 次生地质灾害和火灾 等危 害 , 以及方便政府开展救灾工作的场 所, 主要包括公园 、 绿地 、 体育场 、 操场 、 广场等室外开放空间。
建设 , 一些地区已将 地震应 急避难 场所建设 纳人城市建设 整体
规划 。
关 键 词 : 市应 急避难场所 ; 城 防灾避 震; 规划及建设
中图分类号 : U 8 .16 T 9 41 + 文献标识码 : A
2 应 急避 难场 所 的 定 义
2 1定 义 .
文章编号 :0 7 7 5 (0 0 — 0 4 0 1 0 — 3 92 1 ) 1 0 7 — 2 2
震发生 , 只存在地震的强弱和有无破 坏等差别 。市境东南部地 处 四川台坳 , 地质构造 相对稳定 , 地震多为邻近地震 的波及 , 故 地震的震级 一般 不大 , 的破 坏也较小 ; 造成 西北部 山地 , 地质构
造复 杂 , 断裂十 分发育 , 构造运动 活跃 , 新 往往 形成 发震 的源 地, 有时震级很大 , 加上 山高谷深 、 坡度 陡峻 , 地层疏松破碎 ( 如 千枚岩 )往往造成严重灾害 。 , 破坏性地震北川 、 平武最 为严重 ,
急避难场所用地来说面积规模较大的市级 、区级公园绿地 , 各
种避难场所都是根据避难需求进行设置的 , 同的突发事件 不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安全形势严峻,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本报告将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目标1.调查分析当前灾害形势和人口迁移趋势,为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选择提供依据;2.细化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标准和设施需求,确保其满足灾害应对的需要;3.研究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决策提供支撑。
三、方法与步骤1.数据收集和整理:收集相关地理灾害数据、人口迁移数据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灾害形势分析:通过对历史灾害数据的分析,研究灾害频发地区和受灾人口规模,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位置选择提供依据。
3.人口迁移趋势分析: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人口迁移趋势及其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需求。
4.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和设施需求研究:调研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经验,制定合适的建设标准和设施需求,确保其满足灾害应对的需要。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评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1.灾害形势与人口迁移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地震和洪水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重点考虑这两类灾害的影响区域。
3.通过对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的研究,得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需考虑的设施包括食品、水源、卫生等基础设施,以及应急通信、医疗救助等辅助设施。
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表明,适当增加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投入能够显著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五、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2.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考虑人口密集区域和易受灾地区。
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需具备食品、水源、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应急通信、医疗救助等辅助设施。
4.适当增加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投入能够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摘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应急救援的物质空间支持系统,是灾害发生后用于安置避难者的场所,是为避难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的场所,也是开展救援、实施灾后重建所需的重要场所。
本文从南京城市规划层面对避难场所的研究,结合南京城市的特点、防灾分区和行政管理分区等因素,在南京总体布局中充分重视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通过合理地规划布局与组织实施,才能充分发挥其防灾功能,最大可能地避免或减轻城市灾害的损失。
关键词:南京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1.应急避难场所1.1概念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指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1.2功能1.安全功能安全功能是形成避难场所的前提条件,避难场所首先应确保避难者在此生存的安全需要,具有避难者生存需求的安全功能。
避难场所的安全功能不仅是指能够抵御严重灾害,还应包括饮食、防疫等卫生安全。
2.救护功能救护功能是避难场所的一项重要功能。
一场严重的灾难,经常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医疗信息的采集与救护危重伤员是避难场所一项重要的功能。
避难场所内一般应设医疗点,担任伤员的紧急救护与危重伤员的转移任务。
3.生活功能生活功能是避难场所的一项基本功能,应拥有避难者在此生存所需的基本生活条件。
考虑到人的生活需求,生活的功能需求较多,如饮食功能、排泄功能、就寝功能、洗澡功能等。
避难者生活必需的食物、饮用水、休息、排泄等都必须在避难场所中解决,需建设相应配置生活所需要的供应设施。
考虑到避难场所还要暂时存放尸体等,因此还应采取一些必要的卫生防疫措施。
4.特殊功能在一些情形下还需要一些特殊功能,如教育功能、保暖功能等。
遭遇需要较长时期避难及灾后重建周期较长的大地震等灾害时,避难场所还应提供相应的教育功能。
2.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南京市位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8°45’-119°14’之间,地处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西端,位于江苏省与安徽省交界处,东与江苏省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接壤,西与安徽省滁州市、巢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毗邻。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探讨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探讨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的避难场地,在有重大的灾难来临的时候,提供人们可以躲避灾难和栖身保命的地方。
唐山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血的教训,自唐山大地震以来,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的开展预防灾害的重要措施。
重大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其中的一项措施建设。
现在我们的应急避难场所还处在前景规划和建设的层面,今后我们在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时,要多考虑人员的安置工作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一、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在建设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时,在选址时注意场地的选择,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应急避难场所最好建立在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等空旷地带,需要有便利的交通,方便紧急救援物资的输入和紧急救援人员的疏散,利于人们在遇到重大灾害时能在第一时间找到避难场所,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场所中。
在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划设置建设中,必须规划、设计配有疏散绿色通道和人群避难场地,并储备好足够的食物、饮用水、医疗设备和简单的生活用具等。
例如:青岛市李沧区李村公园,在2008年年底,被李沧区人民政府设立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李村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筑在公园的地下,是一个功能较完善的防灾减灾的主题公园,总投资一百五十万元。
该场所属于国家二级重大灾害应急场所,场所内设备齐全,备有防灾指挥中心,备用水源,应急卫生间,备用电力,备有伤员休息区,应急医疗设备,应急物资储备等。
李村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占地约六十万平方米,大约可以接待和安置周边居民十五万人左右,储备物资可供养几个月之久。
地上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方便物资的输入和紧急救援人员的撤离。
二、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应急避难场所是发生灾害时用于安置避难人员的场所,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的地方,是开展紧急救援活动和施行的灾后重建安置人员的暂住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首先要考虑安置人员的安全问题医疗救护和基本生活保障。
1.安全功能安全功能是应急避难场所的最基本条件,应急避难场所首先要保障安置人员的安全,才能称之为避难场所。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风险。
在紧急情况下,城市居民需要能够及时找到安全的避难场所,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探讨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性、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和人为灾害(如恐怖袭击、化学泄露等)发生时,城市居民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避难,以免受到伤害。
如果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不合理,或者避难场所数量不足,那么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将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灾害损失将会大大增加。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也是城市空间利用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合理设置避难场所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对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避难场所规划存在着一些问题。
城市避难场所数量不足。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有的避难场所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避难需求。
城市避难场所布局不合理。
大部分避难场所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导致在紧急情况下难以满足人们的迅速避难需求。
城市避难场所设施不完善。
很多避难场所缺乏必要的设施和装备,无法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城市避难场所管理混乱。
一些避难场所长期被占用或者被改作他用,无法在灾害发生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限制。
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合理设置避难场所成为了一个难题。
其次是资金投入的不足。
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城市避难场所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再次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滞后。
城市规划和建设往往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原有的避难场所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最后是管理与监督不力。
一些城市避难场所的管理监督存在漏洞,导致避难场所未能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研究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重大威胁。
在地震发生时,及时的疏散和避难是保护人们生命安全的关键。
为了有效地应对地震灾害,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和研究。
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场所选择: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位于地震频发区域附近且易于人们到达的地方,例如学校、体育馆和公园等。
同时,选择应具备足够的空间容纳大量的灾民,并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
2.建筑结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应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固和安全。
建筑结构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3.安全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如灭火器、应急照明、通风设施等,以应对特殊情况的发生。
同时,需要规划和建设适当数量的紧急出口和安全通道,确保人员疏散的顺利进行。
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多级保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多级保护的能力,以满足不同程度地震灾害的需要。
建设者需要根据当地地震震级和历史数据,评估场所的抗震能力和适用范围。
2.分区布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需要根据人口分布和避难需求进行合理的分区布局。
人口密集区域和易受地震影响的区域应设立数量较多的避难场所,以满足人们及时避难的需求。
3.综合利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和建筑物。
例如,在学校和体育馆等场所发生地震时,可以迅速转变为避难场所,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安全的场所。
4.配套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需要考虑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供水、供电、卫生和通讯等基础设施。
这些设施的完备性将有助于提高避难场所的功能和人员生活的便利性。
5.科技支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地震监测系统和生命探测器等设备,提升场所的监测和救援能力。
这些科技手段能够及时反馈地震信息和人员状况,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报告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公共平安表达社会和谐,而公共平安的实现依赖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立。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利用城市空旷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建立与规*化管理,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或其它应急状态下,为居民提供平安避难、根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
场所包括防灾公园、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寺庙、开阔空地等。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可将城市综合防灾目标在城市空间上具体深化、落实,主动为未来应急避难场所的进一步建立预留空间,为各种应急避难演习、防灾宣传提供场所。
目前的应急避难场所尚处于探索研究和初步试验阶段,人们对其不甚了解,其规划规划原则及其程序也有待更进一步深入、探讨。
1 解答关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常见问题1.1 为什么不借用城市现有公共空间或空矿场地避难.虽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可利用城市公共空间,但由于其主要设计功能不是避难,因此势必存在空间不适合避难、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而城市空旷场地有些是可以借以避难的,而有些场地本身就是不平安的。
城市建筑的高密度开展正导致公共空间和空旷场地的减少,与此相比,现代城市环境的危险性系数却在增加,日益增多的突发公共事件要求编制专项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未雨绸缪,完善城市功能。
1.2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是小概率事件,且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是非生产性规划,是否值得编制突发公共事件不常发生,但幸运心理却不可取,因为一旦发生,造成的物质损失和非物质损失巨大,而很大一局部是由于灾后没有妥善处理产生的。
事件不可防止,但损失可以减少,而减少损失就是最大的收益。
况且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平安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现代社会的人们更需要平安感,我们必须能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为人们提供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防止次生灾害的出现。
1.3 城市总体规划包含综合防灾规划章节,为什么要另外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纲领性的规划,现有的综合防灾规划内容多为灾害设防标准及组织、政策的安排,对灾后的人员安置、避难少有涉及或考虑不够深入。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一、为啥要搞这个应急避难场所。
咱都知道,这世界有时候不太安稳,可能会有地震啦、火灾啦或者其他突发的大灾难。
要是没有个安全的地方躲,那可就麻烦大了。
所以呢,建应急避难场所就像给咱自己找个安全的小窝,灾难来的时候能保住咱的小命,还能让大家有个地方暂时安身。
二、咱这避难场所要建在哪。
1. 中心选址。
得找那些交通方便的地儿。
就像那些靠近大马路的公园或者大广场,这样不管是开车、骑车还是走路,大家都能很快地跑到避难所。
比如说咱们城市中心的那个大公园,周围好几条大路,这就是个好苗子。
还要考虑人口密度。
在人多的居民区附近得有一个。
像那些老城区,房子密密麻麻的,就得专门给他们规划一个应急避难的地方。
不能让人跑老远才能找到个安全地儿,那可不行。
2. 具体地点的条件。
地势得高一点,要是发大水,低的地方一下就淹了。
就像河边的那些低洼地肯定不行,得找山上或者地势比较高的小山坡附近的空地。
远离那些危险的东西,像化学品工厂、加油站之类的。
要是避难的时候旁边有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加油站,那不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嘛。
三、避难场所里都得有啥。
1. 基本生活设施。
住的方面:得有帐篷区。
就像露营一样,不过这是灾难时候的露营。
帐篷得质量好,能防风防雨,还得有足够的数量,一家人至少得有个小帐篷能住吧。
吃的方面:要有干净的水供应。
可以建几个大的储水罐,再加上净水设备,保证大家有水喝。
然后还得有个简单的食物分发点,存一些压缩饼干、方便面之类的方便食品,够大家撑几天的。
卫生方面:公共厕所可不能少。
不能让大家到处乱拉乱尿吧,得建那种简易但是干净卫生的移动厕所,还得有专人打扫。
另外,要有洗手的地方,配上香皂或者洗手液,防止疾病传播。
2. 安全保障设施。
防护设施:周围得有围墙或者栅栏,不是为了把人关起来,而是为了防止那些乱七八糟的人或者动物闯进来捣乱。
消防设施:灭火器得备着,万一帐篷着火了或者有其他小火情,能及时扑灭。
还有消防通道得留出来,不能让东西把路堵了。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就近布局;平灾结合;一所多用。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思路根据国内外资料和经验,笔者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如下设想:(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结合城市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特点以及居民疏散的要求,可将应急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级建设:一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万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0万人(人均居住面积大于1.5平方米)以上。二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5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以上。主要为重大灾难来临时的区域性应急避难场所;三级应急避难场所为街道(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2千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千人以上。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在短期内供受灾人员临时避难。以上三级避难场所应在建设过程中,应以一级避难场所为中枢、以二级避难场所为节点、以三级避难场所为末梢,梯次配备、网状配置、分步实施,构建完整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按照分级建设的原则,由各级分别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二)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1. 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半径一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通过半小时到2小时的摩托化输送应可到达; 二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在半小时内应可到达;三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5-15分钟内应可到达。2.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可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和地下人防工事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选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选择地势较高且平坦空旷,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跨塌范围距离之外;选择在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段。应急避难场所附近还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通畅快捷的疏散通道。(三)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方式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体育馆式应急避难场所,指赋予城市内的大形体育馆和闲置大型库房、展馆等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二是人防工程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人防工程,完善相应的生活设施。三是公园式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内的各种公园、绿地、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加建相应的生活设施。四是城乡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城乡结合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五是林地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符合疏散、避难和战时防空要求的林地。序号名称位置容纳人数(人)面积(平方米)1 地坛园外圆东城区地坛公园东南侧 2.7万 5.4万2 皇城根遗址公园东城区北至平安大街,南至长安街4.5万9万3 顺城公园绿地西城区北至车公庄、南至复兴门,西二环路东侧3万 6.6万4 马甸玫瑰园西城区马甸桥东北角 2.2万 4.5万日本震后,55万名日本民众主要聚集在学校等场所避难,中国网民对此感慨不已。我们不禁问,北京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哪?什么样子?现状:北京应急避难场所数量远未达标,要求10分钟内走到,但应急避难场所数量远未达标。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建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用地,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目前,全市有9个区县已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主要依托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设施。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2个,总面积501.94万平方米,可容纳人数156.6万人。市规划委调研显示,目前已开展建设的区县有9个,已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这个数字意味着能疏散安置的人数还达不到十分之一,没有达到市“十一五”减灾规划中要对应急避难场所拟建数量的要求。目前全市人均可用地资源为9.57平方米,而原东城、原西城、原宣武及海淀、大兴等区用地资源较少,人均可利用资源面积不足5平方米。“避难场所的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扎堆现象,多数集中在海淀、朝阳、宣武等,而其他老城区的太少了。”专家称,各区县的避难场所总面积和可容纳总人数与所建避难场所数量不完全呈正比例关系。朝阳公园:标识很多、发现不易朝阳公园是本市较大的应急避难场所之一,而且拥有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应急停机坪。由于朝阳公园面积很大,园门就有十多个,询问到应急避难场所应该进哪个门,工作人员说:应急避难设施大都分布在北园,所以进北门近一些,那边基本都是空旷的草地,比较集中的标识大概有9处,但是比较分散,需要自己去找。围着万人草坪转了一圈,仔细搜寻,发现周边一共有8个出入口,都标着数字,应该是应急疏散时用的,在草坪里还发现了一个很不显眼的小标识牌,是一个水杯接水的标志,这下面应该是应急的自来水管线。这片应急棚宿区很宽阔,远离高大树木和建筑,附近还有不少配电箱,中心广场有广播和探照灯,设施相当齐全,在灾难袭来时应该能安置不少人。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还提到,草坪下面还隐藏着应急简易厕所,有200个坑位,平时盖着盖板,但因为没有标识,没找到厕所的确切位置。在北园继续寻找了两个多小时,没有发现其他的应急指示标志,在西门附近,有游客说:一片宽阔的草坪中有个漂亮的泰国亭子,那一片就是应急停机坪,但还是没找到指示牌,西门口的工作人员证实了停机坪就在那个位置。他还说:公园北门区和东门区的两处房屋,现在是公园的日常管理用房,在紧急时刻能迅速“变身”为应急指挥中心。此外,除了找到的这些,园里还有应急卫生防疫区、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监控及应急广播系统等。“整个北区都是应急避难场所,面积有120多万平方米。”难怪寻找不易,一旦灾难发生,如果没有专人指挥引导,居民们怎样才能自己找到这些应急避难设施呢?皇城根遗址公园:“标志牌能否再多点儿”在一段红墙旁边,竖着一块豆绿色的指示牌,上书“应急避难场所”几个字,让人知道这个公园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当有地震等灾害发生时,这里可以暂避一时。据了解,皇城根遗址公园是2001年9月建成并免费开放的。在此晨练的老人说:他们都知道这里是“避难场所”,公园的两边都竖着牌子呢。另外,他们认为,这里也适合做“避难场所”。经历过1976年地震的苏师傅解释说:“你看,皇城根遗址公园的东西两边,分别为东皇城根北街、南街和北河沿大街,隔过这两条街,两边的建筑都很低,基本都是平房和三四层楼的房屋,视野开阔、地势空旷,要是地震了,可以在这里搭防震棚。”相对于这些老人,一些过路的年轻人却不知道这里是“避难场所”,面对询问,他们都很茫然,而且也不太关注。不过,也有人向记者表示:“应该把‘避难场所’的牌子竖得更多一些,并标明利用方式。”万寿公园:“具体怎么用,也没人教”万寿公园地处原宣武区白纸坊东街,属于市中心的人口稠密区,附近居民区、学校、医院林立,面积4.7公顷。万寿公园正门就立有应急避难场所的标牌,而且公园内几乎每一个路口,都有应急避难标牌。应急“指挥”、“医疗救护”、“供电”、“物资供应”、“停机坪”、“棚宿区”、“供水”一应俱全。顺着这些指示牌,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设备。有些应急设备还进行了精巧的设计。比如饮水台,就设计成了中国象棋棋子的模样。万寿公园还设有应急避险指挥中心,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应急避难系统因为建成较早,设备齐全,还承担着原宣武区应急避险教育基地的功用。万寿公园里最引人注目的应急设备,是一套非电网(太阳能)独立供电系统,可以通过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池里。据了解,按北京日均日照时间4小时计算,这套系统蓄电后,可以连续三个阴雨天正常工作。不过,这里的“知名度”似乎没有想象中高。公园里散步的老人,他们对这里的应急避险系统,多是一知半解。“这里标识很多,我们也听说了,但具体怎么用,也没人教给我们”。在公园外,采访路人时发现,如果进过万寿公园,便知道这里是应急场所,如果没进去过,则完全不知这里的功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医疗设施旁是鸟棚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北京市于2003年建立的第一个减震防灾避难场所,也是中国首个应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60余万平方米,可容纳23万人。来到公园位于健德桥的入口处,一抬头就看到门口竖立着一块“紧急避难场所”的蓝色白字的标志牌,十分醒目。由于公园左侧临近马路,右侧建筑较少,场地显得比较开阔。进入公园,右侧路边就有应急厕所、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救护、应急供水等6个指示牌分指不同的方向。在公园走了几圈,找到多个应急棚宿区、应急供水点、监控点以及应急厕所的具体位置,却唯独没有看到应急医疗救护所在的具体位置,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一块标有救护十字图案的立杆,但是发现周围的建筑已作他用,或作鸟棚、或作乒乓球室……公园一共被分为7个区域,每个区域入口都配有应急避难场所示意图,图中清楚标识出各个紧急功能设施的所在位置,确保应急避险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找到相应的区域。公园游客多数知道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紧急避难场所。但记者发现由于公园地方较大,而方向指示牌较少,仅凭一两个指示牌的提示并不能迅速找到相应的位置。马甸公园:厕所不好找位于北三环马甸立交桥以北、京昌高速公路以西的马甸公园占地约8.6公顷,可容纳1.4万人。此外,它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周围高楼林立,居民住宅楼多。一进公园,就看到各种应急设施的指示牌安插在各处,应急指挥、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供电、供水以及应急厕所等指示一应俱全。公园一共有6个入口,东、西两入口是公园的大门,门口醒目地竖立着蓝色标志牌“紧急避难场所”,而其他小门则没有。供电、供水应急设施也很容易找到,但是应急医疗、厕所则没有找到具体位置。记者随访了一些游客,基本表示没注意这是应急避难场所。。
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
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随着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以及恐怖袭击频发,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成为了社会发展当中一项重要任务。
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能够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庇护,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就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进行探讨。
一、紧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和重要性紧急避难场所,顾名思义,是指在灾难来临时,供人们短时期内避难的地方。
它可以是学校、体育馆、医院、地下室、公园等公共场所,也可以是一些特定建筑物或设施。
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至关重要。
首先,它能够为受灾群众提供安全的庇护环境,保障其生命安全。
其次,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可以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减少混乱和恐慌。
此外,合理的场所布局还能够提供生活、卫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二、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要素在进行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要素:1. 场所选择:选择附近地理条件适宜和交通便利的场所,如公园、学校等。
此外,要与当地政府、救灾机构等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确定最佳的场所选址。
2. 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确保各个紧急避难场所能够及时收到灾害警报,并迅速响应。
3. 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安全、卫生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洗手间等。
此外,还需确保场所内的建筑物和设施符合防护要求,能够承受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的侵袭。
4. 物资储备:储备足够的紧急物资,包括食品、饮水、医疗用品等,以应对灾害发生后的急需。
5. 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紧急避难场所使用规则,培训相关人员,确保避难场所的运行和管理能够高效有序。
三、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案例以下是某市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案例,供参考:1. 场所选择:选定位于市中心的两处体育馆作为紧急避难场所。
这两处体育馆地理位置便利,交通便捷,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及时的庇护。
2. 预警系统:在体育馆内部安装监测设备,并与市公共安全监测中心实现联网。
灾害警报发生时,监测中心将通过系统自动向体育馆发送警报,同时触发紧急求助机制。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往往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在地震发生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尤为重要,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生存几率。
本文将探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的相关问题。
1.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是确保场所功能完善、便于人员疏散和安全的关键。
首先,应急避难场所应位于地势较高、稳定的地区,远离潜在的灾害源,如河流、山体滑坡等。
其次,场所应拥有充足的空间,能够容纳周围居民的疏散需求。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应当完备,包括有足够的应急物资、医疗设备、通讯工具等,以应对灾害发生后的紧急情况。
2. 场所建设要求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场所的结构稳固性和安全性。
一般来说,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应符合抗震、防火等相关标准,建筑结构要经过专业的认证和评估。
同时,应设置易于人员疏散的通道和紧急疏散指示标识,确保地震时人员能够迅速有序地撤离现场。
此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场所的气候适应性,保证在各种自然灾害条件下都能提供必要的防护和救助。
3. 场所管理与维护除了规划和建设阶段,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与维护同样至关重要。
场所应当定期进行演练和应急演练,让居民熟悉应急程序,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
同时,对场所设施和设备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常使用。
另外,场所管理者还应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络机制,便于及时响应和调度资源。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防范地震灾害、提高社区抗灾能力的重要举措。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化的建设和有效的管理,可以为居民在地震发生时提供有力的保护和救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地方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都应该高度重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地震安全的社区环境。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一、工作背景在发生灾难或紧急情况时,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建设合适的避难场所不仅能够减少人员伤亡,还可以提高社会的应对能力。
因此,本文拟定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提高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水平。
二、工作目标1.完善避难场所的设施,满足人民的生命安全需求。
2.提高避难场所的建设质量和工程水平。
3.建设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避难场所。
三、工作步骤1.确定避难场所的选址原则首先需要确定避难场所的选址原则,应选择远离高风险区域的场所,避免发生二次灾害。
其次要选择离居民区较近的区域,便于人员撤离和避难。
最后要选择场地宽敞、便于野外运输的地区。
2.制定避难场所建设标准根据不同的应急类型,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
针对地震、洪灾、火灾等多种应急情况,建设相应专用场所。
避难场所的布局、设备、材料、防护设计等方面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保证场所所能承受的灾难强度,同时要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装备。
3.开展避难场所改造工程对已有的避难场所进行改造和加固。
检查已建设的避难场所,对不符合规定的地方进行改进,同时加固场所结构以提高其抗震、防洪、防火、防暴等能力。
对于一些老旧的建筑物,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清理和更新。
4.保障管理措施建设避难场所不仅要有完善的设施,还要有符合规定和标准的管理机制。
拟定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水平。
5.宣传引导和安全教育随着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推进,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引导。
通过各种宣传媒体,让公众了解避难场所建设的意义和目的,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应对能力。
另外,完善安全教育课程,让公众了解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总结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应急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和环境变化,自然灾害和紧急事件的威胁也日益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避难场所不仅可以为市民提供安全和保护,还可以成为城市应对紧急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场所选择。
城市避难场所应尽可能接近需要避难的人群或危险区域,并易于到达。
场所选择的特点也要尽可能满足避难人群的市民生活需要,如饮用水源、通风和卫生等。
二、基础设施。
城市避难场所需要配备基础设施,如紧急供电和水源、正确的通风和排气系统、洗手间和厨房等。
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数量对避难人群的生存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三、安全措施。
城市避难场所应设置适当的安全措施,如安全门和窗户、防火设施、消防器材、安全响应系统和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等。
这些安全措施可以确保市民在避难场所内的安全。
四、管理和指导。
城市避难场所应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如避难召集、避难场所使用指导、人员管理和服务等。
管理和指导机制可以为避难人群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促进人员的组织和安排等。
五、多样性和灵活性。
城市避难场所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应对不同的紧急事件和自然灾害。
例如,对于大规模撤离和短时间避难的情况,需要设立临时性避难场所;而对于长时间避难的情况,需要长期稳定的避难场所。
城市避难场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减轻市民面对紧急事件和自然灾害时的压力。
总之,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市民的需要,并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相协调。
在紧急事件和自然灾害中,城市避难场所可以为市民提供安全和保护,并为整个城市的应对策略提供支持和帮助。
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全面、系统和可操作性的考虑,以确保城市市民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好的保护。
城市中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中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日常生活、社会发展中,各种突发事件时不时会发生,这些事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
如自然灾害(地震、洪涝、暴风雪、沙尘暴等)、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爆发、化学污染等)、恐怖袭击等等。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急避难场所不可或缺。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灾难来临时,供人们暂时避难、安置或接受救援的场所。
在遭受突发事件的时候,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可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缩小灾害损失,对城市的稳定运行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目前,我国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密集,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构建应急避难系统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旨在探究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具有如下的研究意义:1.加强城市应急管理的能力。
建立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系统,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救援、安置和救助服务,提高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
2.减少灾害损失。
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减少灾害对人民群众、社会和经济的损失,同时减轻社会负担。
3.提高城市规划的水平。
建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系统,不仅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也考虑了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社会保障的全面考虑,因此建立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系统也是提高城市规划的水平。
三、研究内容1.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类型和分类标准。
2.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
如选址原则、建设标准、布局规划、安全设计等。
3.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方案。
包含场所的功能、空间布局、建筑结构、防护能力等。
4.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
包含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程序及其应急管理流程等。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调研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阅读,全面综合、深入了解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和建设等相关内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地调研和实例的比较分析工作,深入了解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出其缺陷和不足之处,以期在本研究中做出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的研究成果。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在现代城市管理中,城市避难场所规划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在灾害发生时提供安全的避难环境,保护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探讨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性,研究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方法和策略,以及现有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城市遭受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的威胁,而灾害往往难以预测和避免。
在灾害发生时,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非常重要,可以减少灾害对人的伤害。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还可以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增加城市的抵抗力和适应性,减少灾害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损害。
在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需要确定城市避难场所的地理位置。
避难场所应该位于易于到达的地方,便于城市居民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到达。
避难场所的建筑设计需要符合安全标准,并能够抵抗灾害的破坏。
在地震区域,避难场所的建筑应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避难场所应该配备足够的食品、水源、药品等必要物资,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
在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中,还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灾害的特点和需求。
在洪水灾害中,避难场所应该位于安全的高地上,以免被洪水淹没。
在地震灾害中,避难场所应该经过抗震设计,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会倒塌。
在台风灾害中,避难场所需要有足够的避风设施,以保护居民免受台风的侵害。
目前城市避难场所规划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有些城市的避难场所建设不完善,不符合安全标准,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
一些城市的避难场所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还需要与城市的其他规划相协调,以确保避难场所的合理分布和有效利用。
为改进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需要加强对城市避难场所建设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场所的质量和安全。
应该加强对城市居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城市避难场所的认识和使用率。
面向实施指引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方法探讨——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112 | 城市安全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Planning Method of Emergency Shelter for Implementation Guidance: A Case Study of Changning District in Shanghai邵 蓓 SHAO Bei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安全风险也在增大。
建立完善的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已成为提升当代城市建设韧性、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区级层面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在对上承接市总体规划要求的同时,更应当发挥好对下指导场所建设实施的作用。
尝试解析区级层面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从提高落地性、增加协同性、提升实用性等角度出发,在上位规划要求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完善区级层面规划。
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从前期调研、需求确立、空间布局和实施建议等方面探讨其规划方法,以期能为我国同类规划实践带来启示。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security risk of cities is also increasing. To establish a perfect layout ofemergency shelter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to enhance the toughness of contemporary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refinement of urban governance. The planning of emergency shelters at district level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but also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emergency shelters at the district level. It is suggest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lanning at the district level on the basi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pper level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mproving implementation, increasing coordination 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ability. Taking Changn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planning methods from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demand analysis, spatial layout and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hoping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similar planning practices in China.面向实施指引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方法探讨——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作者简介邵 蓓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一所 工程师,硕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长宁区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 planning; Changning District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唐山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和财 产 损失 的重 要举措 之 一 。随着 唐 山城 市 现代
化建 设 的加快 , 急避 难 场 所 的 建设 已经 成 为 该 应 市公 共 安全 的一项 重要 内容 。本 文结 合唐 山 市应 急避 难场 所规 划 建 设 工作 , 述 了 城市 应 急 避 难 阐
收稿 日期 :0 1—1 0 21 1— 2
作者 简 介 : 卫 国 (9 0 ) 男 , 北 丰 南 人 , 士 研 究 生 , 王 17 一 , 河 硕 高级 工 程 师 , 要 从 事 防 灾 减 灾 研 究 。 主
键 作 用 , 城 市 公 共 安 全 的一 项 重 要 内容 。本 文 结 合 唐 山市 应 急避 难 场 所 规 划 建 设 工 作 , 是 阐述 了城 市 应 急避
难 场 所 规 划 建 设 在 城 市 防 灾 中的 必 要 性 。论 述 了 应 急 避 难 场 所 的 规 划 建 设 、 理 与使 用 的 原 则 。 本 文 可 为 管 其 他 城 市应 急避 难 场 所 的 规 划建 设 提供 参 考 。 关 键 词 :唐 山市 应 急 避 难 场 所 ;规 划建 设 ;管 理 使 用 中 图分 类 号 : 6 25 D 3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07 2 1 )4— 0 3— 4 17 8 4 (0 1 0 0 7 0
1 应 急 避 难 场 所 是 提 高 城 市 防 灾 能 力 的
必 然 需 求
我 国城市 规划 建设 是 以法规 的形 式保 障建 筑
应急预案与避难场所建设
应急预案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协调各方资源,包括避难场所的管理 人员、志愿者等,以确保预案的有效实施。
避难场所对应急预案的支持
1 2 3
提供场地
避难场所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避难所,为应急 预案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场地支持。
储备资源
避难场所通常会储备一定的应急物资和设备,如 帐篷、食品、水、医疗用品等,为应急救援提供 必要的物资保障。
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应急预案需考虑更多领域的 风险因素。
提高应急预案与避难场所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与避难场所建设的法律 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
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强化科技支撑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应急预案的科技含量和 实施效果。
资源整合
根据实际情况,整合内外 部应急资源,确保在突发 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 效地进行应急处置。
评估与改进
预案评估
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评估,分析预案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 议。
反馈与调整
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完善应急 预案,提高其针对性和实用性。
备案与更新
将评估结果和改进措施进行备案,同时保持对应急预案的持续更新 和完善,以适应突发事件的变化和应急救援需求的发展。
容量设计
避难场所的容量设计应根据当地的人口分布和灾害风险评 估结果来确定,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容纳足够数量的受 灾人员。
避难场所的管理与维护
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避难场所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和义务,确保在灾害 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发挥作用。
维护保养
定期对避难场所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施设备完好无损。同时,要 加强对避难场所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唐山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唐山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王卫国【摘要】Emergency refuges, temporary places for resident emergency evacuation and temporary life with emergency shelter service facilities, are prepared for earthquakes and other emergencie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refuges is one of important contents of planning of cit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an play a key role in coping with emergency such as earthquake and is one of important contents of city public safety.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necessity of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refuge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use about emergency refuge in disaster prevention by the work of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refuge in the city of Tangshan. The paper can provide a sourc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refuge for other cities.%应急避难场所是通过规划和建设从而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和能够临时生活的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导言
1. 什么是应急避难场所?
-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 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与重要性
2.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背景与必要性
- 灾害频发背景
-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性和价值
3. 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现状
-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现状
- 国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经验总结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策略
1. 多层次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策略
- 针对不同灾害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 考虑人口密度和区域特点的规划策略
2. 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设施要求
- 安全性要求
- 基础设施配置要求
- 设备和资源要求
3.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考虑- 环境友好型建设
- 节约能源与资源利用
- 社区参与与自治的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践与案例分析
1. 成功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案例
- 日本地震灾害中的避难场所建设
- 美国飓风灾害中的避难所建设
2. 我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践分析
- 公共设施的复用与改建
- 空间规划与场地选择
结论
1.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策略的重要性
2.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3. 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建议
- 加强与国际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 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
- 大力提升公众应急意识与应对能力
附录:参考文献
注:以上所列小节标题仅为参考,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当展开,以使文章更加完整和有深度。
注意使用合适的段落结构和过渡句,使文章逻辑清晰、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