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秘奥
慎柔五书 医家秘奥诠解
慎柔五书,医家秘奥诠解一、慎柔五书卷一地黄丸为肾家之主剂,盖肾水枯,则肝木不荣;木不荣,则枯木生心火。
故用熟地以滋肾,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则地黄成滋肾之功。
肾所恶者土也,脾家有湿热,则能克肾水,故用山药补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湿,则山药成补脾之功。
木枯则耗水,以山茱萸敛火以润肝;火炽亦能枯水,以牡丹皮泻心火而补心。
心足则火不妄起,且下降与肾交,而补肾之功愈成矣。
此即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泄南方,补北方之义;又素问亢害承制之道也。
按: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是宋。
钱乙,将仲景的肾气丸,又称崔氏八味丸,去附子、桂枝而成。
肾气丸用于水寒土湿致使风木燥急,出现肾水盗泄于风木,肾水耗散于脾土,脾土为风木所乘,使右路阳不能杀,阴不能藏。
肾气丸的组成是:生地黄24,山药12,山茱萸12,茯苓9,泽泻6,丹皮6,附子3,桂枝3。
以重用生地黄,辅以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地黄生者尤良,熟地黄无此功效)。
以山药、山茱萸封固金水,使右路阳杀阴藏。
以茯苓、泽泻去脾肾之湿,以附子、桂枝轻起少火。
附子、桂枝量不能大了,若量大就会破坏山药、山茱萸对右路的封藏;也不能舍弃,若舍弃就不能引导乙木生发。
在虚损劳证的治疗中,因中气虚弱,木火少制,肺胃之气敛收无力,适度运用六味地黄丸收敛右路还是可行的。
六味丸以生地、丹皮凉乙木,以山药、山茱萸封藏金水,以茯苓、泽泻渗利脾肾不显之湿。
六味地黄丸的使用依据应是中气虚损,木火较盛,风木盗泄而水寒土湿不显。
若两尺近无,就直接使用肾气丸,即八味丸。
凡两手俱数,大便燥者,八物汤。
洪大有力,地黄汤。
无力,大补汤。
脾燥,加山药;脉弦,加芍药;右关浮无力,加丁香;沉无力,加干姜。
按:虚损劳证,遇两手俱数,大便燥者,需补益中气,濡润营血,清降金水。
八物汤可以作为首诊使用,以待气血复荣。
若阳衰土湿,须加干姜、肉苁蓉滋肝润肠,荡涤陈宿。
若脉洪大有力,是木火盛,金水不收。
须补中气,凉木敛金,可先用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以生地、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山茱萸、山药敛收金水,茯苓、泽泻利湿。
完整版《医家秘奥脉法》(明-周慎斋)
《医家秘奥脉法》(明-周慎斋)周慎斋为明代一代医宗,著有《慎斋医学全书》鸣世。
《医家秘奥》乃周慎斋学派传学之秘本,虽文字不多,但确属师家之经验密谈,读后有获世珍宝之感,很值得一读和研习。
条文内容如下:《医家秘奥》脉法卷上(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人之左手三脉寸关尺,以胞络、胆、膀胱、小肠为府;心、肝、肾为藏。
心主血,肝藏血,肾为精血之原,是三部皆属血矣。
殊不知血无气则不流,故心为君火,神明之官,火即气也。
《内经》云:“少火生气。
”肝胆之位,相火寄焉;且木逢阴即不生,必得阳春之气始生,至夏方盛,是肝必藉阳气而生矣。
肾为藏精之所,其中有真气存焉;若无此气则为寒精死水,焉能生育哉。
故知血部之脉必得气而后调也。
至于右手三脉寸关尺,以胸中、胃、大肠、三焦为府;以肺、脾、命门为藏(或云两尺俱属肾,命门在两肾中央,此说亦通。
而慎斋先生俱以命门配右尺。
余尝以左尺作水,右尺作火,屡试屡合.固知慎斋之学有本也)。
肺主气,脾为生气之原,命门与丹田合为气海,是三部皆属气矣。
殊不知金能生水,水即血也,金被火克,火克则肺金燥,而不能生血矣。
脾胃腐熟水谷而亦生血,又脾能摄血。
命门虽属火,然无血以养之,此火必腾焰播燎而无制矣。
此火上升,则为痰为热,为喘为咳,为面红耳赤等症。
故虚损、劳察等症,皆由肾经水少致命门火焰上升。
故知气部之脉,必得血而后成也。
然更有说焉,人身血气原自周流,本无界限,若据左主血、右主气之说而言.岂血皆聚于左而不及于右,气皆聚于右而不及于左哉,此不通之论也。
故慎斋先生首发明此条,见部位虽呆列,而气血则未尝不相通。
左脉虽属血分.而气实统之,故左脉为血中之气。
右脉虽为气分,而血实生之,故右脉为气中之血。
此论实发前人所未发也。
医书云:“左属血,右属气。
”又云:“左主外,右主内。
”心窃疑之。
以为既属血则当主内,何以反主外?既属气则当主外,何以反主内?今读此论而知,左藏血而气实煦之,故可主外;右藏气,血从之而生,故可主内也。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五)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五)一、填空题(本大题20小题.每题1.0分,共20.0分。
)第1题能行气血,司呼吸的气是______,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______。
【正确答案】:答案:宗气营气第2题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靠气的______作用,其无故流失是因为气的______作用减弱。
【正确答案】:答案:推动固摄第3题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以______为根,______为一身气机升降转输之枢纽。
【正确答案】:答案:肾脾胃第4题气与脏腑的关系,其中肺为气之______,肾为气之______。
【正确答案】:答案:主根第5题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关系密切的气是______,其汇聚的部位在______。
【正确答案】:答案:宗气胸中第6题元气的生成与______脏关系最密切,通过______流行全身。
【正确答案】:答案:肾三焦第7题血与津液同属液态物质,都有______和______的作用。
【正确答案】:答案:滋润濡养第8题津液代谢需要肺脾肾三脏协调合作,但以______的______作用最为重要。
【正确答案】:答案:肾气化第9题与津液生成不足密切相关的脏是______,津液运动的主要通道是______。
【正确答案】:答案:脾三焦第10题元气的化生主要以______为基础,其运行的道路是______。
【正确答案】:答案:先天精气三焦第11题对血液循环起主要作用的脏除心脾外,还有______和______。
【正确答案】:答案:肺肝第12题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______和______。
【正确答案】:答案:水谷精微肾精第13题气对津的作用,除气能行津外,还能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答案:生津摄津第14题奇经八脉除督任冲带脉外,还有______和______四脉。
【正确答案】:答案:阴、阳维脉阴、阳跷脉第15题分布于上肢内侧中间的经脉是______,而分布于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______。
慎柔五书 医家秘奥诠解
慎柔五书,医家秘奥诠解一、慎柔五书卷一地黄丸为肾家之主剂,盖肾水枯,则肝木不荣;木不荣,则枯木生心火。
故用熟地以滋肾,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则地黄成滋肾之功。
肾所恶者土也,脾家有湿热,则能克肾水,故用山药补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湿,则山药成补脾之功。
木枯则耗水,以山茱萸敛火以润肝;火炽亦能枯水,以牡丹皮泻心火而补心。
心足则火不妄起,且下降与肾交,而补肾之功愈成矣。
此即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泄南方,补北方之义;又素问亢害承制之道也。
按: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是宋。
钱乙,将仲景的肾气丸,又称崔氏八味丸,去附子、桂枝而成。
肾气丸用于水寒土湿致使风木燥急,出现肾水盗泄于风木,肾水耗散于脾土,脾土为风木所乘,使右路阳不能杀,阴不能藏。
肾气丸的组成是:生地黄24,山药12,山茱萸12,茯苓9,泽泻6,丹皮6,附子3,桂枝3。
以重用生地黄,辅以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地黄生者尤良,熟地黄无此功效)。
以山药、山茱萸封固金水,使右路阳杀阴藏。
以茯苓、泽泻去脾肾之湿,以附子、桂枝轻起少火。
附子、桂枝量不能大了,若量大就会破坏山药、山茱萸对右路的封藏;也不能舍弃,若舍弃就不能引导乙木生发。
在虚损劳证的治疗中,因中气虚弱,木火少制,肺胃之气敛收无力,适度运用六味地黄丸收敛右路还是可行的。
六味丸以生地、丹皮凉乙木,以山药、山茱萸封藏金水,以茯苓、泽泻渗利脾肾不显之湿。
六味地黄丸的使用依据应是中气虚损,木火较盛,风木盗泄而水寒土湿不显。
若两尺近无,就直接使用肾气丸,即八味丸。
凡两手俱数,大便燥者,八物汤。
洪大有力,地黄汤。
无力,大补汤。
脾燥,加山药;脉弦,加芍药;右关浮无力,加丁香;沉无力,加干姜。
按:虚损劳证,遇两手俱数,大便燥者,需补益中气,濡润营血,清降金水。
八物汤可以作为首诊使用,以待气血复荣。
若阳衰土湿,须加干姜、肉苁蓉滋肝润肠,荡涤陈宿。
若脉洪大有力,是木火盛,金水不收。
须补中气,凉木敛金,可先用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以生地、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山茱萸、山药敛收金水,茯苓、泽泻利湿。
中医经典研究生-气学说
论“气学说”
一.概说:
气学说原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思想之一。由于哲学对医学的影响和渗透,气 学说逐渐成为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医学理论, 从基础到临床,贯通始终。 (一)含义: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之一,是古代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 识。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构成
二.气的生成和运动形式:
(一)气的生成: 气的生成来源有三方面:即禀受于父母的 先天精气、水谷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三者通过肺、脾胃、肾等脏器的综合作用而化 生。 (二)气的运动形式: 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 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 理活动,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 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如肺的呼 吸功能:呼气为出,吸气为入;肺气宣发为升,
2.《黄帝内经》对气学说大有发展,其提
到精气的120多处,提到气的不下300处。 中医气学说是古代哲学气学说与大量 实 践医学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朴素、 直观、思辨、分析的性质。因此,对中 医学中“气”本质的探讨,既要从哲学 范畴去认识,又要从医学角度去认识。 在哲学范畴,气是古代一元论对宇宙 的认识。 在医学范畴,用元气学说来解释生命 现象和自然现象。
(二)辨证治疗 1.气虚: 1)主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自 汗、舌淡、脉虚无力。 2)治则:补气。 3)方药:四君子汤等。
2.气陷: 1)主证:头昏目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 脱肛,苔白舌淡,脉弱。 2)治则:益气升提。 3)方药:补中益气汤。
3.气滞: 1)主证:胁腹胀痛,攻窜不定,时轻时重,常 随精神情绪因素而增减,苔薄,脉弦。 2)治则:行气。 3)方药:金铃子散、五磨饮子。 4.气逆: 1)主证:肺气上逆可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可 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升发太过,则 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2)治则:降气镇逆。 3)方药:苏子降气汤,旋复代赫汤。
任启松老师评按《医家秘奥慎柔五书》
任启松老师评按《医家秘奥慎柔五书》一.医家秘奥卷一脉法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按:木生于水而长于土,上行化为心火,乙木藏营,左路阳生阴长,由水化气,由阴化阳,所以左路为血分。
血中阳气生隆,现于左手之脉,故脉左手为候血中之气。
心火散于九天,六腑尽发为阳,阳者,卫外而固也。
固则收,收为阴,阴性凉,故卫气清凉收敛。
右路阳杀阴藏,胃降则肺降,卫敛金收,化为水之闭藏。
金收水藏,由气敛聚为水,现于右手之脉,故脉右手为候气中之血。
左路阴升化阳,水散而为气;右路阳降化阴,气敛而为水。
水是比喻一气敛聚流动时的象,非真的水也。
例如腹水,是由人身一气流动敛聚而成,只是因故在下部暂时形成积聚,临床治疗不可放水,放水即是放掉人之一气。
何谓阳?上升、发散、出使、卫外而固为阳;何谓阴?下降、敛聚、守定、藏精起亟为阴。
阳是一个过程,阴也是一个过程,都是一气运行的象,因而阳不是气,是一气化散而似气。
阴不是水,是一气敛聚而似水。
气血之称谓,只是俗称。
左路乙木疏升,肝主藏血,故俗称血分。
右路卫气收敛,金收水藏,肺主气,气原于胃,所以俗称气分。
血与水,有小小的不同。
血泛指左路,因肝主藏血。
水则指右路敛聚,因此右路除了左路来的“血”之外,还有三焦与卫分的参与。
气与血不可分离,气与水不可分离。
升与降不可分离,开与和不可分离,出与入不可分离,阴与阳不可分离。
任何一方在任何场合都不能独立存在,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双方基本上是平衡的,任何一方多了,轻则为病,重则为死。
第三,是处皆阴,是处皆阳;是处皆升,是处皆降;是处皆开,是处皆合。
二元对立方法,便于入门,认识简明,容易抓住。
所以又极其粗浅,容易僵化,在这二元对举的层面上,又往往会使学生浅尝辄止,而停止认识的脚步。
(1)西医的微生物学说,建立靶向医学,除恶务尽;各种检查技术的以实为基与非实不认;如烟海一般的名相与概念用于自圆其说而使患者炫目;最后多归于手术,对患者的肌体组织与器官进行加加减减。
医家秘奥慎柔五书【原创】
医家秘奥慎柔五书【原创】文/圆融一笑图/周周慎柔五书【原创】" title="医家秘奥慎柔五书【原创】" height="690" width="505">慎柔五书【原创】" title="医家秘奥慎柔五书【原创】" height="690" width="505">胸次岂无医国策,囊中幸有活人方。
几千年来,中国医生都是怀着一颗仁者之心,深入民间,济世救人。
中医生于民间,藏于民间。
在现代社会,中医粉丝们纷纷在各大网站和论坛构建一方属于草根们的天地,自由讲课,传承中医。
任启松老师(网名:医医金针)注释的《医家秘奥》和《慎柔五书》的稿子,正是一个中医讲堂的负责人向出版社推荐的。
任启松,安徽濉溪人士,出身中医世家,四代家传,幼承庭训,学验俱丰。
复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临证数十年,渐臻融通之境。
先生由易入医,遍读古今医书,不得其要。
后读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如拾旧物,而明医易一理,别无二致。
悬象观物,诸般藏象脉理,如洪炉点雪,通彻洞明。
先生退休后,现于北京平心堂和宝天中医门诊等地悬壶济世。
先生融通医易,提出天人相应,共此阴阳的一气流行理论。
治病立足一元盈缩之象,合于四象枢土之行。
临证立方独尊仲景,同时融会黄元御、郑寿全、周慎斋、胡慎柔之学。
用药每法经方,不出仲景规矩。
黄元御的医学思想和临证经验是论坛上大家讨论学习的热点。
明朝慎斋学派,与黄元御的医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慎斋学派周慎斋、査了吾、胡慎柔师徒三人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
査了吾先生收徒不拘一格,唯贤唯能,这才使患者胡慎柔有机会转变为医生。
胡慎柔先生因病入医,而能一门深入,数十年如一日。
难能可贵的是,査了吾先生觉得自己教不了胡慎柔先生的时候,又毅然把胡慎柔推荐给自己的老师周慎斋先生。
虽然师徒成了师兄弟,但却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医家秘奥脉法卷
医家秘奥脉法卷上明周慎斋著民国方伯屏鉴订(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十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十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十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
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十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
中医世家秘方
中医世家秘方中医世家,源远流长,传承千年。
在中医的长河中,每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宝贵秘方,代代相传。
这些秘方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保持着独特的疗效和药物组合。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中医世家的秘方。
秘方一:神奇驱寒汤这个秘方来自于中医世家曹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唐朝的宫廷医生,专门为大臣和皇室成员服务。
曹氏家族的神奇驱寒汤是他们家族独有的配方。
它由麻黄、羌活、葛根、桂枝等药材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这个秘方被广泛应用于感冒、风寒、风湿等病症的治疗中。
秘方二:慈姑祛暑饮慈姑祛暑饮是张氏中医世家的传统秘方。
慈姑是一种生长在水中的水生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根据张氏家族的传统经验,他们发现慈姑与其他药物的搭配能够更好地发挥药效。
慈姑祛暑饮由慈姑、甘草、玉竹等组成,可用于治疗暑热引起的病症,如中暑、烦躁不安等。
秘方三:云南白药云南白药是云南白族中医世家创制的一种药膏,也是中国知名的品牌之一。
这个秘方最初是为了治疗创伤而产生的。
云南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长期的山区生活中积累了治疗创伤的经验。
云南白药由黄连、没药、冰片等药物组成,具有消炎、止血、解毒的作用。
除了治疗创伤,云南白药还广泛应用于烫伤、磨损伤等外伤的治疗中。
秘方四:郑氏小儿丸郑氏是一位中医世家的后裔,专门从事小儿科的临床经验。
郑氏小儿丸是他们家族对于小儿常见病症的特殊配方。
这个秘方由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解热止咳的作用。
它广泛应用于小儿感冒、发烧及咳嗽等问题的治疗中。
中医世家的秘方是家族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它们经过了世世代代的修正和修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虽然现代医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些传统秘方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
对于尊重传统文化和倡导自然疗法的人来说,中医世家的秘方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总结:中医世家的秘方代代相传,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中。
这些秘方经过长期实践并不断优化,具有独特的疗效和药物组合。
不仅代表着中医文化的传承,也为现代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自然疗法选择。
中医入门书籍推荐(转自医者佛日志)
中医入门书籍推荐(转自医者佛日志)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
但又有《医学实在易》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
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
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成就。
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
读书如此,学医何尝不是如此。
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
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
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的答复有些粗糙了。
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医的书单。
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计。
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大焉。
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
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的中医学。
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
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就是悟性。
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
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号去吆喝的庸医之辈。
这般庸医行世,直接就败坏了中医的声誉,况且因此而害人无数,更数可憎。
所以说,如果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能算是学医,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
只有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能真正走进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能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
我建议未学医时,可先从周凤梧的《名老中医之路》、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以及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看起,既增兴趣,又增动力和信心。
以后学医过程中,也可反复研读此三书,则其收获更多。
益气聪明汤医案6则杨克勤
益气聪明汤医案6则杨克勤益气聪明汤临证验案6则杨克勤(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关键词:益气聪明汤/治疗应用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志码:B益气聪明汤最早出自罗天益编著的《东垣先生试效方》,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中亦有论述。
该方由黄芪、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黄柏、炙甘草组成,具有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之功效,善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的头痛、眩晕、内障初起、视物不清等症。
近年来,笔者在临证中广泛运用益气聪明汤治疗中医脑病,疗效俱佳,兹举案例6则,介绍如下。
1神经性耳鸣患者,女,46岁,2009—03—15初诊。
主诉:持续性耳鸣15 d。
患者15 d前因劳累出现耳鸣,呈持续性、如潮声作响,曾于某医院就诊,诊断为神经性耳鸣,给予维生素B.片、甲钴胺片、阿米三嗪萝巴新片等药口服,效果不佳,遂来本院就诊。
症见上述,面色淡白,乏力懒言,纳食不佳,睡眠差,舌淡,苔薄白,脉弱。
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
中医诊断:耳鸣,辨证为上气不足、清阳不升。
给予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处方:黄芪20 g,党参20 g,蔓荆子15 g,黄柏中医研究2010年12月第23卷第12期TCM Res.December 2010 V01.23No.1210g,白芍15 g,升麻6 g,葛根15 g,川芎15 g,炙甘草10 g,丹参20 g。
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服药7剂,耳呜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
继服5剂,诸症皆除。
按《灵枢· 口问篇》云:“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 本例患者因劳累过度,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经脉空虚、清阳不能上奉清窍而发为耳鸣,给予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切中病机,耳鸣得除。
2偏侧面肌痉挛患者,女,65岁,2008—06—18初诊。
主诉:右眼睑痉挛2个月,加重伴右口角抽搐3 d。
患者2个月前因劳累出现右眼睑轻度颤搐,未予重视,逐渐出现同侧口角肌肉痉挛,曾于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偏侧面肌痉挛,给予口服卡马西平片,每次1片,每日2次,未见疗效;又先后注射肉毒素( 具体不详) 多次,症状均无明显好转。
【孙思邈】152个绝密中医秘方(珍藏已久)
【孙思邈】152个绝密中医秘⽅(珍藏已久)1、近视秘⽅:陈⽪150克,⽩莘茶100克,铁观⾳茶叶10克,桂⽪20克,⼋⾓20克。
把陈⽪、⽩莘茶、铁观⾳茶、桂⽪、⼋⾓切碎或碾碎均匀掺合在⼀起,每次取⽤这种混合的配料4-5克开⽔浸泡或放⼊锅中加⽔煮沸,开⽔温凉时把⽔饮尽。
每天两次,早晚各⼀次。
2、各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管炎,⾼烧,肺炎,肺脓肿等以痰多⽽稠:每⽇取薏苡仁100克加⼊20枚红枣煮粥,⼀天三次。
3、痤疮(⼜名青春痘):鲜仙鹤草、野荞麦(或⾦荞麦)、黄⽑⽿草若⼲,以⽔煮之,搽脸,特效。
治肺痨咯⾎:将鲜仙鹤草⼀两(⼲者,六钱)捣烂,加冷开⽔搅拌,榨取液汁,再加⼊⽩糖⼀两,⼀次服⽤。
4、不孕症:有⼈以⼭茱萸为主治疗不孕症患者58例,其中服药后怀孕者43例,⽆效者15例,治愈率为74. 14%。
治疗⽅法:以⼭茱萸l2g为主,配以⽩术、茯苓各l2g,熟地l5g,紫河车20g。
⽔煎服,每天1剂,分早、中、晚3次⼝服。
1个⽉为1个疗程。
5、治疗滴⾍性阴道炎:⽤仙鹤草的茎叶制成200%的浓缩煎液。
⽤时先⽤阴道窥器扩张阴道,以洁尔灭棉球全⾯彻底洗擦阴道壁,然后将饱蘸仙鹤草液的棉球均匀地涂抹整个yin dao壁。
再塞以饱蘸仙鹤草液的特制带线⼤棉栓,放置3~4⼩时后,取出。
每⽇1次,7次为⼀疗程。
效奇佳6、1.⼝臭、⼝腔炎:⽯榴1个,剥⽪取⼦,捣烂加⽔煎汁,含后咽下,⽇数次。
2.脱脏:⽯榴⽪30克,明矶15克,⽔煎,洗患处。
3.中⽿炎:⽯榴花,熔⼲,加冰⽚少许,研细末,吹⽿内。
4.久泻久病:陈⽯榴⽪,熔⼲研为细末,每次服10克,⽶汤送服,1 ⽇2次。
7、腰腿痛⽅::川连6G 桂⽪4G⽣地4g⿅茸2G(可⽤⿅⾓霜代替)⽤⽩酒⼀⽄浸泡10天早晚各饮⽤⼀盅治疗各种腰腿疼及关节痛.8、失眠:酸枣仁40克龙眼⾁60克西洋参40克五味⼦40克⼤红枣60克枸杞⼦60克⽢草30 克⾁桂30克冰糖250克。
五⽄40度⽩酒泡⼀个⽉,喝⼀半后再加⼆⽄⽩酒到喝完。
论卫气、营气、宗气-李凯平
中医药通报
2008 年 10 月
第 7助于疾病的理解与治疗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曰 : 阴 平阳秘 , 精神 乃 治; 阴阳 离 决, 精 气乃绝 。可见阴阳失调 , 是疾病 的总纲。然 而 , 如 何 把人 身 上 的 众多疾病表现与阴阳的各种 属性 作一连 系 呢? 透过 卫 气、 营气与 宗气 , 有 助于 我们对 疾病 的理 解 与治疗。 伤寒论 太 阳病 脉 证并 治 篇 言 : 太阳病, 发汗 , 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 小便难, 四肢微急 , 难以 屈伸者, 桂枝 加附子汤主之 。成 无己认 为 上述 这种 情 况, 是由 于 发汗阳气益 虚
而人身亦有道。然鲁超在为 景岳 全书 作序 时言: 人 身一 小天地 也 , 这是相对于宇宙这个大天地 而言的。从天地 ( 宇宙 ) 与人的关 系来看, 人是 根于天地而成的, 故 素问 宝命全形论 云 : 人以天 地之气生 , 四时之法成 。而人对 道所能体悟的, 或道在万事万物的 具体体现, 即 阴 与 阳 , 故 易 经 系辞上 云 : 一阴一 阳之谓 道 。而 人 身之 阴 阳 ( 气 血 ), 乃 并 根 于 先 天, 而 长 养 于 后 天 ( 医碥 杂症 )。
李凯平 , 男 , 1995 年获台湾阳明大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硕 士学位 , 2003 年
获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学士学位及生物医学 ( 一 级 ) 荣誉学士学位 , 2006 年获浙江 中 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 中医临床基础 专业 ), 曾 师从全国老 中医药专 家学术经验 继 承工作指导老师连建伟教 授。现于 香港中 文大 学 - 东华 三院社 区书 院任职 中医 讲 师。 作者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
宝命全形论 云 : 人
生有形 , 不离阴阳 。阴阳是人 发 生、 发展、 运 动、 变化 的 两个 基 本 原理。 难 经 二 十 二 难 云: 气主 煦之 , 血主 濡之 。阳气 与 阴血 , 在 人身上 又代 表着 两类 不 同的属性。阳气, 指的 是温煦、 保 卫、 动、 升等属性 ; 阴血, 则代表 着 濡养、 静等属性。而阴 阳之间 , 存 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 , 故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言 : 阴者, 藏精而起 亟也 ; 阳者 , 卫外 而为 固 也 。 阴 血提 供了阳 气运 动变 化的 基础 , 而阳 气 对 阴 血 起 到 了 固 护 的 作 用。 两者不 和 , 若春 无 秋 , 若 冬 无夏 ( 素问 生 气通 天 论 ) , 阴阳是须臾不可分离的。
老军医48个家传秘方
老军医48个家传秘方1、长寿方将一斤老醋、一斤白糖、三斤大蒜(最好是新蒜)泡在一起腌十天。
然后顿顿吃饭时吃糖蒜。
一顿吃三四瓣。
糖蒜补血提气,杀死体内多种有害病菌,是延长寿命的最佳良药。
2.各种耳聋将嘴里含一块小铁,耳上放一块磁铁听,左聋放左,右聋放右,当时见效。
3.肾炎用蚯蚓便出的土,加四倍开水搅浑,沉淀后取清水服,一次一小杯,一日两次。
特效。
4.结石将鸡内金焙干研末,温开水服,每日两次,每次一个。
连服特效。
5.前列腺炎(肿大)牛尾巴一条,切块与当归30克煮,加点调料,吃牛尾巴,效果甚佳。
6.疮疖将小葱捣烂,将蜂蜜混合拌匀,敷于患处,每天一换,特效7.治疗脱肛奇效法:黄芪4两、防风1钱,水煎服。
小孩减半,不论十年八年皆有奇效。
8.提高免疫力有妙方:黄芪20克、枸杞子15克、红枣7颗,用开水冲泡20分钟后当茶饮,常喝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有效地预防感冒及疾病的发生。
黄芪能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增强身体免疫力首推黄芪。
枸杞子能滋补肝肾,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三味药共享,可以补充气血,让身体正气充足。
中医认为身体正气充足,就可以捍卫身体的免疫系统,预防疾病的发生。
9.开水泡川椒防梦魇:夜里总做噩梦,常从梦中惊醒。
后来用了朋友介绍的一种方法,就不怎么做噩梦了。
方法如下:将8至10粒川椒放入半杯开水中,跑上10分钟左右,于每晚睡前饮用。
蝉蜕治声音沙哑:长时间说话或者唱歌会使声音变得沙哑,可取蝉蜕6克研末,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连用几天即可使声音恢复圆润、清亮。
按摩关元穴治遗尿:每天早晨醒来和晚上临睡前,躺在床上,用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拢按摩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按顺逆时针方向各揉按50次,力度适中,用此方法,不到半年就不再出现遗尿的情况了。
10.夏天巧避蚊咬法:大茴香10个,煎水擦患处,蚊子不咬自跑。
11.骨质增生:鲨甲60克,杜仲90克,牛膝90克,鲨甲焙干研面包成12包,每日1包,日服两次,杜仲牛膝用盐水炒后,煎水分24次,送服甲面。
国医大师-方和谦
体健于天然神奇之于本草是国内最大最齐全的中医资讯网站之一,精业本草中医药网致力于民间中医奇方绝方的收集与保护工作,再经过辨别考证,去伪存真后向广大患者推荐。
更多中医知识进入 方和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他出身京城中医世家,父亲方伯屏、兄长方鸣谦皆名中医◆他精通伤寒,却不自诩为经方派,主张经方和时方合用,自创多张经验方◆他对京剧、象棋、美食样样爱好,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初见方和谦,是在北京朝阳医院的特需门诊里。
此时他正与带教的青年医师探讨一个临床教案。
方和谦在讲解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时,不时引用《伤寒论》中的原文,如数家珍,脱口而出。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相信眼前这位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的国医大师竟然已有86岁高龄。
在北京中医界,提起朝阳医院,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提到方和谦的大名。
他在患者的心中是老专家、好医生,在科室同事的心中是好领导、好前辈、好老师。
他在北京及全国的名望,来自于他渊博的学识、高超的医技、谦和的人品,他一直以“医疗战线上的一名小兵”自居,一句“老牛已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让人对他孜孜不倦、勤于治学的奋斗精神敬佩不已。
医术精湛堪为大医他处方用药,药少力专,一服药通常几块钱;开汤药十分注重口感,尽量不用太苦或太难闻的药。
病人称赞“方老药味少,味道不难喝,还解决问题”。
方和谦的医术在中医界有口皆碑。
北京许多综合医院在危重病人治疗无效时,常请方和谦会诊,他独到的医术使许多疑难病患者起死回生、转危为安。
他擅长医治各种疑难杂症,60余载的行医生涯中,救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
1958年在北京中医医院行医,到1968年调至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及现在的特需门诊。
几年前,一位81岁的老人长期患糖尿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足,来到朝阳医院找到方和谦。
老人左脚趾亚急性坏死,脚趾呈黑紫色已1月有余,行动十分困难。
明﹒周慎斋《医家秘奥脉法》
明﹒周慎斋《医家秘奥脉法》周慎斋为明代一代医宗,著有《慎斋医学全书》鸣世。
《医家秘奥》乃周慎斋学派传学之秘本,虽文字不多,但确属师家之经验密谈,读后有获世珍宝之感,很值得一读和研习。
条文内容如下: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倶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倶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着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倶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倶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十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十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十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
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十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
医范陆以湉文言文
医范·陆以湉
医之为道,其大矣哉!圣人神农氏始尝草木之味,明辨其性,以为百谷草木之性,寒热温凉,可补可伐,有宜有忌。
是以制方用药,各有法度。
后人尊之为经,故曰《神农本草》。
至黄帝氏作《内经》,以治人之疾病。
岐伯氏通于医道,尤能述其理致。
仲景氏作《伤寒论》,制方用药,神妙变化,极深研几,亦圣人之学也。
后世医者,必先通其义,然后可以得志于成。
志定功纯,其术愈精。
近年以来,医家秘奥,不可得而窥测者甚多。
或以独得之见,著书立说,务为新奇。
遂致趋时之士,争相摹效。
然其术果皆神效乎?否亦徒袭其名而已。
其间盖有似是而非,支离曼衍之说,误人非细。
今若一一辨若淄渑,则不胜其烦矣。
今将历代名医之书,与夫金元四大家之书,及近代以来诸名家文集杂说之有关医道者,汇萃摘录。
间附以管窥之见,使初学者易于趋向。
后之君子,或取以为问世之资,庶不至误人自误也。
又尝读《易》有感焉。
盖易者阴阳之变也。
医者亦阴阳之理也。
《易》不云乎。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医亦不云乎。
“阴阳不和,病乃生焉。
”故医理之奥妙,与易理相通。
能明乎易,由可以知医矣。
学者当亦留意于此焉。
予故以是勉后学也。
周慎斋脉诊特色探析
周慎斋脉诊特色探析作者:张艳珠李世琼李福孔凡芬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析周慎斋脉诊学术思想特色。
方法:通过分析周慎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脉论原文,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从脉象、脉理和主病等方面梳理其脉诊学术思想。
结果:慎斋先生重视“三部九候、人迎气口”脉诊诊法,灵活运用以脉辨神与力、以脉辨胃气胃阳、以脉辨氣血精神等望色切诊之法;并将脉诊与脏腑、八纲、三焦等辨证方法结合,充分发挥脾胃学说,明确脾阴证治,重视肾与命门,最终将脉诊理论应用于临床,明辨病机,指导遣方用药。
结论:慎斋先生脉诊理论融合脉象、脉理、主病以及治法方药来辨治疾病,临证经验丰富,为脉学理论的临床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关键词】周慎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脉诊【中图分类号】R241.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6-0007-04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16.zgmzmjyyzz202316003Zhou Shen Zhai Pulse Diagnosis CharacteristicsZHANG Yanzhu LI Shiqiong LI Fu KONG FanfenZhaot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otong 657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ou Shen-zhai’s thought of pulse diagnosis.Methods Through analyzing the original text of Zhou Shen Zhai’s Shen Zhai’s Suicide Note and Medical Mystery and consulting the literature.Results Mr.Shen Zhai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ulse diagnosis method of“Three parts and nine waiting points,Ren Ying Qi Kou”,the author makes use of the methods of color-watching and color-scanning,such a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ind and power by Pulse,the differentiation of stomach-qi and stomach-yang by pulse,the differentiation of Qi and blood by pulse,and the combination of pulse-diagnosis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organs,eight classes,and three Jiao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finally,the theory of pulse diagnosis is applied to clinical practice to identify the pathogenesis and guide the prescription and medication.Con clusion Mr.Shen Zhai’s theory of pulse diagnosis combines pulse condition,pulse,main disease,therapy and prescription to treat diseases.He has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which provides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ulse theory.Key words: Zhou Shen Zhai;Shen Zhai’s Suicide Note; Medical Mystery; Pulse周慎斋(1508—1586),名之干,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医家,今所存著作《慎斋遗书》《医家秘奥》皆为后人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家秘奥本书为明代医学家周慎斋学派传学之秘本,由其后世弟子点校而成。
书中具体介绍了:五脏逆传脉症法、亢则害承乃制论、损病汤药加减法、君火以明解、脉症不合论、五脏六腑衰旺论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欲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水平者而言,本书值得一读。
本书为明代医学家周慎斋学派传学之秘本,由其后世弟子点校而成。
全书文字不多,但论理深远,如对脉象的缜密分析,对内伤的阐述发挥,对医案的精辟辨治,远超一般所知所得。
对于欲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水平者,值得一读。
目录医家秘奥脉法卷上医家秘奥脉法卷下医家秘奥三书卷之一慎斋师口授记录医家秘奥三书卷之二内伤杂语医家秘奥三书卷之三医案风一条暑三条痢三条火症一条头痛二条痰二条心痛一条嗳气一条咳逆二条呕吐七条身重二条痿症五条消症三条积块二条虚损十二条咳嗽七条吐血五条肿胀九条噎膈二条泄泻四条自汗三条喘一条大小便不通一条眼痛一条经水二条产后三条附自制丸方附:查了吾正阳篇选录一卷附:胡慎柔五书要语一卷师训医劳历例虚损虚损脉法损脉致病次序五脏逆传脉症法虚损死证寒热论虚损致病之由亢则害承乃制论虚损误药辨虚损秘诀损病汤药加减法痨瘵总论医案附:医家秘奥笔谈摘要一卷脾肾互补论辨手少阴论土多论经络论君火以明解医行难论脉症不合论五脏六腑衰旺论医家秘奥脉法卷上明周慎斋著民国方伯屏鉴订(一) 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 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 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 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 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 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 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 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 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 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 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 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 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 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 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 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 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 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 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 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十一) 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十二) 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十三) 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
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十四) 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
或十全大补汤佐以补肾之味;沉数阴中无阳,八味地黄丸。
(二十五) 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脉,后必喘促泄泻而亡。
浮而虚,补中益气汤;沉而迟弱无力,命门无火,宜大补阳气;数为虚损,难治之症。
(二十六) 右尺洪而有力,六味地黄丸;无力十全大补汤;沉细八味地黄汤。
(二十七) 左尺沉细数,亦用六味地黄丸。
两尺浮大,肺气先绝,金不生水,故尺浮大。
(二十八) 左尺微细不起,右尺带数或浮大,病名虚损,调理二三年方愈。
(二十九) 凡浮大之脉,见于右尺者,俱是假火,按内伤施治。
(三十) 凡虚损痨病俱见于右尺,伤风外感俱见于左尺。
左尺不见太阳,内伤劳役无疑。
(三十一) 脉沉而有力,大便秘者,用承气汤;沉而无力,大便秘者,芎归枳壳汤。
(三十二) 凡脉沉而带数,阴中伏火也,宜泻阴中伏火,六味地黄丸之类;豁大无力,阴气犹未绝也;倘豁大有力,三月后必亡不治,泄泻见此脉者,亦不治。
(三十三) 凡杂病伤寒老人,见歇止脉者,俱将愈之兆。
惟吐而见歇止脉者死。
(三十四) 胃脉见豁大,保元汤加麦冬、五味子。
见于脾脉,保元汤加干姜、白术。
见于大肠脉,八珍汤加黄柏、知母。
见于肺脉,八味地黄丸。
见于小肠,六一散或车前子、木通等药。
见于心脉,大补阴丸。
见于肝部,四物汤加柏母。
见于胆部,黄连泻心汤。
(三十五) 凡豁大之脉,须沉缓可治,沉则胃不绝,缓则脾不绝;倘非沉缓,药必不效。
(三十六) 凡脉豁大,外有火;沉细,里有火。
六脉俱有火者,宜八珍汤和之。
医家秘奥脉法卷下(三十七) 凡诸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无数短、紧细、豁大,易治。
(三十八) 浮沉迟数弦紧洪,有力为实无力虚。
狂言乱语沉细死,无言无语缓莫疑。
(三十九) 凡病,前宜表里和解及归脾,再调气血痰。
任意治之,不外参苓芎归,再加术草芍地,应陈皮倚着八珍用。
(四十) 凡脉浮大数,或两手浮大数,或轻按浮,重按虚小,或肾脉重按无力不清,皆中气不足。
微紧,微弦,微数,皆系脾胃不足。
(四十一) 凡脉沉迟冷汗出,险;沉细冷汗出,死;洪大冷汗出,立死。
(四十二) 如脾脉顿数,肾脉重按无力不清,外无表症,宜补中益气。
尺脉大于寸脉,阴盛阳虚,宜汗。
寸脉大于尺脉,阳盛阴虚,宜下。
尺脉浮而有力宜表,无力补中;沉而有力滋阴降火,无力地黄丸之类。
(四十三) 凡脉洪滑系阳脉,无痰则为富者脉,洪大、浮大俱为病脉。
沉细系阴脉,沉迟寒,沉数热,倘沉实、细、数俱为病脉。
(四十四) 左脉微弱,右脉豁大有力,方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
(四十五) 右尺大,君不主令,相火代之,邪火不杀谷,宜温火以生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
(四十六) 血证脉见豁大无力可延;短数、细数、紧数、豁大有力不祥。
(四十七) 凡身热有汗,俱属血分虚。
若脉浮大无力,作阴虚治之必不效。
(四十八) 唯脉浮大有力者,六味地黄丸加人参,或作汤服。
(四十九) 下部见数,不得用干姜,宜附子升起;上部见数,宜用干姜,以其温中达下也。
(五十) 心脉洪大,命门脉不起,是为心之正脉,主富;匀净,主贵;沉小,亦是正脉;豁大,心包络少血,宜归脾汤之类。
脉见短涩,俱是心包络不足。
(五十一) 肝脉弦长,脾脉缓,不唯无病,且富且贵。
(五十二) 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宜山药、莲子、五味子之类;带数,中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
(五十三) 脾脉缓,但肝脉或弦,或紧,或弦紧洪数,俱从肝治之。
(五十四) 肺脉短涩,心脉浮洪,宜利小便。
肺脉浮大,或豁大,或微细,虽心脉不平,亦当从肺治之。
(五十五) 浮而有力,表实当汗;无力,阳虚当温。
沉而有力,积滞燥粪当下;无力,阴亏当补。
(五十六) 凡豁大之脉,俱是阳虚。
(五十七) 沉而紧数属热,脾阴不足也,四物汤加知柏之类。
沉而短数、细数俱从内治之。
(五十八) 脉见于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余治。
脉见于左手不平者,莫作内伤不足治。
(五十九) 左曰有余,右曰不足。
(六十) 若脉浮大数,宜于气分中佐以血药。
若沉细之脉,宜于血分中兼用气药。
(六十一) 人之为病,虽曰虚实寒热四者,而多兼见焉。
(六十二) 热则流通,凡浮大数者皆热也。
(六十三) 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
(六十四) 实则形刚,滑弦紧皆实也。
(六十五) 虚则形柔,涩濡缓皆虚也。
(六十六)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大数为热,小迟为寒,长为热流通,短为寒凝结,实为邪气实,虚为正气虚,弦紧为痛,短坚为积聚,濡缓为湿,缓大为湿热,滑为血实、为痰,涩为血虚有郁。
(六十七) 凡右关缓而有力者,胃强脾弱,白术一钱,白豆蔻仁三分,甘草五分,陈皮五分,共为末,肉汤调服。
(六十八) 凡细脉宜沉细而起,是为阳虚之渐。
转沉而数,痨瘵不治之症,脉在中,不死。
(六十九) 弦脉,甘酸之剂皆可用,黄芪建中汤之类、甘草芍药汤。
(七十) 洪脉,甘寒之剂皆可用,热邪所伤,三黄丸、调味承气汤可也。
(七十一) 脾胃缓脉,如得本经太过,湿邪所伤,除湿淡渗之剂皆可用,平胃加白术、茯苓、五苓散。
(七十二) 涩脉燥热所伤,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加熟地。
(七十三) 沉细脉寒邪所伤,甘热之剂皆可用,理中汤、四逆汤。
寒甚者,理中加附子、益黄散、养胃丸。
(七十四) 六脉俱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之症。
(七十五) 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此火投于水,大寒之症,宜温之。
(七十六) 脉沉厥,紧而涩,按之空虚。
若洪大而涩,按之无力,尤为虚寒之症,况沉紧按之空虚者乎,是阴寒在内,中下焦虚寒之极。
(七十七) 脉来缓而弦急,按之指下洪大,皆中之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