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 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掌握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3.理解溶解的条件;4.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解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1.溶解度的意义;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加入糖、盐,糖、盐消失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吗?2.知识讲解(15分钟)2.1溶解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教师简要讲解溶解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2溶解的条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条件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
同时,教师也指出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速度。
3.搭建实验(30分钟)3.1材料准备教师准备糖、水和玻璃杯。
3.2实验过程教师向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逐渐加入糖并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述和讨论实验过程的现象和变化。
4.实验整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糖的溶解是一个物质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个变化符合溶解的条件吗?5.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理论讲解,指出溶解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以及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6.拓展学习(20分钟)6.1溶解度的意义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意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质量。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溶液。
6.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浓度等。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
7.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中总结归纳溶解的概念、组成成分、条件和影响因素。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篇一: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12345【篇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归去来兮】《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齐市二十九中学田玉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溶解现象,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液的微观形成及乳化原理。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大海”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引导探究【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实验基础上,再增设几个实验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1、将蔗糖、食盐、硫酸铜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2、将等量的泥沙、面粉、植物油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试验1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一过程。
2、引导学生对比实验1和实验2所得混合物在宏观和微观上各有什么不同,从引入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展示】多媒体动画展示蔗糖、食盐在水中的微观溶解过程及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展示泥沙、面粉与水的混合过程及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使学生在微观上对溶液的形成和基本特征有了更加科学准确的认识,这会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结论】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溶液的形成》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解释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2.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疑问】展示五种液体: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
并思考各自的颜色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加入了色素?【学生回答】他们颜色不同,应该是混合物。
【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发言,向学生介绍这五种液体都属于溶液,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引导】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这一问题,结合教材中的实验9-1,进行实验,之后交流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
【学生回答】食盐、蔗糖消失在了水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食盐和蔗糖都消失在了水中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学生回答】蔗糖分子、食盐分子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多媒体演示】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教师总结】通过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我们可以看到,蔗糖溶于水是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的过程是分子的扩散过程;而食盐溶于水则是NaCl固体表面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的过程是离子的扩散过程。
【教师活动】拿出导入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各部分完全相同,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经过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发现它们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是均一的;同时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所以溶液又是稳定的。
因此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通用10篇)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欢迎大家分享。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篇1【三维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预习导学】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对溶液有哪些认识?学生展示: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或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生3:溶液是透明的。
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问题引领】一、自学:阅读课本第26到30页,明确以下内容:1、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2、怎样判断溶质溶剂?3、什么是乳化现象?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分组实验:观察食盐、糖、硫酸铜晶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师巡视,对个别组加以辅导。
)小组展示:填表现象结论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注意对溶液的整体体和局部进行对比。
小组展示: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师质疑:(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征?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篇1: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二、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 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五、教学过程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感觉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教学一直存在问题:一、课题的引入。
我一般是从常见的溶液,例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等实例介绍引入,希望借此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
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实验---食盐溶于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
通过分析,再逐渐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三、困惑:这个课题的教学,当堂课学生一般反映良好,但是问题是在后面的涉及溶液的计算时却经常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导致溶液的计算失误太多。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有问题呢?为什么学生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呢?看来应该加强溶液形成这门学科的教学,加强学生区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能力。
篇2: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业导航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浊液。
一、填空题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溶液的形成 优秀教案
篇目: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共2课时)一、说教材(一)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常见的重要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二)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三)教学难点1、判断溶液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四)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知识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其中“乳化”现象,因其内容很少,要求也较低,因此把它附在溶液的内容后面,让学生通过实验有初步的了解。
这一课题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二、说教法1、讲授法对于溶液的形成,本课题的第一个实验很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
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建立上。
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所谓的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是一样的;所谓的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2、实验法通过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的过程及现象的观察,既加深了学生对溶质、溶剂、溶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区分溶解与乳化。
又让他们经历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了解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的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定义、溶 Nhomakorabea过程、特点及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2.强调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溶液的知识解决问题,如饮料的配制、药剂的稀释等。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分析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不能通过滤纸等。
4.举例说明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饮料、药剂、化肥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3.通过对溶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溶液的形成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验、生活实例等多角度深入探讨溶液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策略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溶液的概念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能正确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系统地介绍溶液的概念、组成、特点以及分类。首先,我会明确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通过图示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溶质在溶剂中的微观分布和相互作用。接着,我会讲解溶液的浓度,包括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并举例说明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此外,我还会介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二者的区别。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溶液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2.如何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请阐述具体步骤。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何区别?如何判断它们?
4.溶液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影响溶解速度和溶解度?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如饮料、药品等,引起学生对溶液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溶液配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4.知识讲解:讲解溶液的浓度、稳定性、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1.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强调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溶液概念。
2.实验操作技能: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确保实验安全。
3.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浓度、稳定性等抽象概念。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溶液的初步学习,使学生建立溶液的概念,并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知道溶液的基本特征;2.知道溶液、溶质和溶剂和概念;3.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并能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4.了解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化学实验中也多次使用过溶液,而且知道很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然而对于溶液,学生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于溶液本质特征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剂和溶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均一性。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引课师:我手里有两杯纯净水,向其中一杯中加入2药匙硫酸铜,另一杯中加2药匙泥土,现在烧杯里的物质还是纯净物吗?(停顿)还能称之为水吗?生:不是。
不能。
师:(举泥土的烧杯)在化学上我们称这类的混合物为悬浊液,(举硫酸铜溶液)这类的混合物为溶液。
那什么是溶液?它是怎么形成的?溶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生:齐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师: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师:请同学们参照这两杯液体,结合学习目标,利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26-27页上半部分和28页下半部分。
并将你的收获和疑惑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在我的收获和疑惑的空白处。
现在开始看书。
生:看书。
师:停。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同学们的收获。
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两名同学各读一遍,全体同学齐读一遍)师:你能说出我们身边哪些物质是溶液吗?生:蔗糖水、食盐水等。
(如果有人说出非溶液的例子,可以让其他同学说下是否认同?)师:泥水为什么不是溶液呢?生:师:大屏幕展示均一性和稳定性。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对比法教学:在引导学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时,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明确溶液的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
3.创设生活情境,如厨房溶解盐、医药配比等,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总结溶液的特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本质特征,如“溶液是什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溶液的形成原理,如“溶质和溶剂是什么?”、“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溶液的形成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基本性质之后,进一步深入探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形成、溶液的性质等。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在溶液的形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因此,制定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总结溶液的特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溶液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工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5.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实例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溶液的形成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6.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途径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溶液的微观结构。
5.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溶液的制备方法、性质和浓度计算等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6.针对思维难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溶液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溶液形成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糖水、盐水、饮料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些物质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溶液的形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会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时一个自发的过程,了解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切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玻璃棒、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3分钟展示各小组课前准备的水,小组交换品尝(提示学生感受在品尝的过程中味道有无差异)。
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各部分的味道是一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你的猜想与假设自然就有了答案。
各组分别派一位代表品尝,并描述味道和过程中的感受。
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描述猜猜他们喝的是什么。
饮品的配制者揭晓答案,并根据配方及包装上的标签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饮品的成分。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新课讲授25分钟探究活动1 探究溶液形成的过程学生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
[提问]我们各小组的液体,都是混合物大家思考一下: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小结]: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溶液的形成?[播放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你所配制的蔗糖或食盐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小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现象形成什么学生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
2.学习溶解的基本规律,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溶解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液态混合物的概念与特征。
2.溶解的规律与影响因素。
3.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移液管、酒精灯、玻璃棒等。
2.实验药品:食盐、砂糖、酒精等。
3.实验记录表格。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引出问题:桌上的水杯里面的水是什么状态的物质?为什么?2.学生回答问题。
3.引导回答:水是液体,因为它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步骤二:引入溶液的概念1.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水中溶解砂糖的现象。
2.提问:砂糖在水中变成了什么?为什么?3.学生回答问题。
4.引导回答:砂糖在水中形成了溶液,因为砂糖颗粒与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混合物。
步骤三:学习溶液的基本特征1.分组讨论:观察和描述不同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
2.学生讨论和总结:不同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特征。
3.教师点评和补充:液态混合物具有透明、均匀、可以导电等特征。
步骤四:学习溶解的规律1.实验引导:分别取一定量的食盐和砂糖,加入相同体积的水中,观察和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情况。
2.学生观察记录:记录食盐和砂糖溶解的时间和状态。
3.数据分析:比较食盐和砂糖的溶解速度和溶液浓度。
4.引导学生总结:食盐溶解较快且溶液浓度较高,砂糖溶解较慢且溶液浓度较低。
步骤五:学习溶解的影响因素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搅拌和物质的粒径。
步骤六:设计实验1.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对溶解的影响。
2.实验方案和结果记录。
步骤七: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1.随机选择一个学生小组的实验进行演示。
2.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收集实验数据。
3.实验数据分析,总结不同因素对溶解的影响。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溶液的定义和各种溶液的分类;2.理解溶解、离子化和酸碱指标三种溶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3.能够根据给定物质和溶剂,判断其是否能够形成溶液;4.能够通过实验经验,总结溶液的形成条件和规律。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溶液指的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质混合物。
其中,溶剂是指比较活泼的物质,可以充分地溶解其他物质,如水、酒精等。
而溶质则指不能自由流动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溶液的分类按照溶剂和溶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溶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气体溶液:溶剂为气体,溶质也为气体,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固体溶液:溶剂为固体,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如钢水等;•液体溶液:溶剂为液体,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溶液类型。
3. 溶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溶液中的溶质存在三种形式,即溶解、离子化和酸碱指标:•溶解:指物质分子在溶液中分散,不再聚集形成新的物质,在溶液中可通过折射率比较准确地测定其浓度。
如酒精和水的形成;•离子化:指物质分子在溶液中离解成离子,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
离子化程度和离子化平衡常数是反映溶液酸度、碱度、化学反应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如NaCl在水中的离子化反应:NaCl → Na+ + Cl-。
•酸碱指标:指溶质分子在水中发生酸碱反应,出现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生成,可用PH值和酸度、碱度等指标来描述酸碱性质。
如强酸和强碱在水中的反应生成的H+和OH-离子。
4. 溶液的形成及条件1.物质在物理和化学上能够相互混合。
2.没有物理和化学上的障碍,如表面张力、粘度等。
3.溶解度和能量变化。
–溶解度:指单位质量的溶质在溶液中的最大形成量,通常用饱和溶解度来度量。
–能量变化:指可逆反应时,化学平衡时的反应焓变和反应熵变。
在固定的质量、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系统就会向反应焓变和反应熵增大的方向移动,从而决定了反应的方向和平衡状态。
5. 溶解过程和影响因素溶解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较弱的状态,溶解过程中会从环境中吸收或放出热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3.培养学生勇于实验、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4.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
2.溶液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溶质的分散、溶剂的溶解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溶液的性质:介绍溶液的性质,如无色透明、无味、具有一定的沸点和凝固点等,帮助学生认识溶液的特点。
4.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讲解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混合物。
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3.小组合作实验: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我还设计了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2、知道溶质、溶剂的区分方法;3、知道溶液命名规则并能根据溶液的名称说出溶质和溶剂。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与实际社会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2、知道如何区分溶质和溶剂、溶液的命名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的特征,会根据溶液的特征辨别溶液。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导入新知1、提问:海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2、展示生活中的白酒、饮料、白醋等图片,了解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物质。
3、介绍生这类物质在生活和医疗上有重要的用途。
这类物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溶液。
二、自主学习,发现疑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6-28相关内容,归纳得出本节课将学习的内容:1.溶液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溶液?2.溶质和溶剂如何区分?3.如何给溶液命名?三、合作探究,质疑解难探究活动一1.实验演示,将泥土、植物油、蔗糖、食盐分别放入水中振荡,学生观察现象:实验各部分是否均一是否稳定(是否沉降或分层)形成物质的类别①将泥土加入水中,振荡②将植物油加入水中,振荡③将蔗糖加入水中,振荡④将氯化钠加入水中,振荡2、讨论:⑴实验①和②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⑵实验③和④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讨论得出结论,填入上表。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⑴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浊液。
⑵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4、讨论: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糖水和盐水的形成过程?5、引导学生得出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6、学生阅读P31资料卡片: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型新授编写王永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
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
方法
1.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
象。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用品仪器玻璃棒、小烧杯、试管、药匙。
药品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碘、高锰酸钾、汽油、植物油、洗涤剂、水。
其它学案和课件等
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教学问题活动设计二次备课
情
景
导
入
无土栽培生产图片
问题看到这些图片你能联想到什么?这
些植物培养液都是纯净水吗?它们是怎
样形成的?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出示无土栽培生产图片或播放无土栽培生产视频。
学生观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以同时再展示几种学生比较熟悉的溶液:食盐水、糖水。
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启发思考: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引入课题。
板书本节课题
自问题1.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
例3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
...乳化的是( D )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问题7: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溶液用途的认识?
知识点2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问题1利用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它们溶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
药品: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
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也可选择身边的其他用品
问题2:如果没有温度计,该怎样改进实验?
问题3: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的溶液温度升高?有的降低?
例4如图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固体,完全溶解后,U形
管内红墨水液面发生了变化
右面液面减低,左边液面升
高,加入的物质是( B )
A.食盐固体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生石灰[解题指导]溶解和乳化的原理不同:溶解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乳化则是被分散的物质以分子集合体即小液滴的
形式扩散到溶剂中,两种现象中粒子的存在形式不同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有必要提供相应的视频或资料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讨论、交流、归纳、评价方案的可行性,选择最佳方案,依照实验方案,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汇报交流
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也可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和创新,引导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
引导观看溶质溶解过程动画,边播放边讲解,归纳: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溶液温度不变;
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溶液温度降低
联系物理压强知识分析讨论,
实验改进与创新,开拓思维
梳理整合
课题l 溶液的形成
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溶质
溶液组成
溶剂
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形成过程
水合过程,放出热量
乳浊液−
−
−→
−乳化剂乳化现象
诊断评价1.根据你所做过的家庭小实验分析,如果向下列物质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不能
..够得到溶液的是( B )
A.食盐B.植物油C.白糖D.酒精
2.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a克/厘米3,则下部的密度是B()
A.大于a克/厘米3 B.等于a克/厘米3 C.小于a克/厘米3D.无法判断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⑤稳定⑥各部分性质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B )
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③④⑤⑥
4.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一种低温小环境。
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C)
A.食盐B.蔗糖C.硝酸铵D.熟石灰
5.把少量的白磷溶于二硫化碳中制成溶液,其中白磷是溶质,二硫化碳是溶剂,这种溶液叫做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碘酒中,酒精是溶剂;酒精溶液中,酒精是溶质。
6.小琪往右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塑料片的
水结了冰。
她加入的物质是(B )
A.食盐B.硝酸铵C.生石灰D.氢氧化钠
作业设计书面作业:教材P32页1、2、3、4题
课外作业:实际实验探究哪些因素可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快慢?
教学问
题最佳
解决方
案
以生活中熟悉的蔗糖水为例进行讲解。
教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