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考研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适用专业名称: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科学与技术教
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
考试科目名称:教育综合科目代码: 333
注意事项:
1、请将答案直接做到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无效。
2、除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外,不得在卷面上出现姓名、考生编号
或其他标志,否则按违纪处理。
教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教学目标
2.教育智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教育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2.教师的劳动有哪些特点?
3.课程研制过程包括那些阶段?
4.教师的备课包括哪些内容?
三、论述题(共25分)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教育目的中“全面发展”的核心。
心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首因效应
2.学校心理辅导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请对实验室实验法进行简要评述。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3.简要分析情绪和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4.简述智力和知识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25分)
说明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2014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
【解析】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或对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其知识技能等方面所取得变化的说明。
2,教育智慧
【解析】教育智慧是教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总和,是引导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也可以说,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三者合一的教育境界,是教师对教育世界和教师人生的真理性认识,表现为应对复杂教育情境的综合素养,同时也是教师追求美好幸福教育生活的生存方式。教育智慧反映的是教师的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魅力、一种追求。
二.简答题
1.教育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解析】教育价值观总是和特定主体相联系的,是一定主体基于特定需要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同时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教育价值观都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纯碎主观自生的。任何价值观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同样如此。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社会条件和自我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作为意识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价值观深受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是社会物质生产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教育观念上的反映。每一特定时代人的教育价值观都来自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现实和需求,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政治经济制度、观念传统文化熏陶和塑造的结果。主体的教育需要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鲜明的社会历史性,在研究教育价值观时,必须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不是孤立地将其视为纯碎的个人经验。
其次,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识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教育价值观的形成还有赖于主客体的分化、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对主体需要的把握。个人、社会对教育的需要直接构成教育的价值关系,对需要的意识本身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主体正是基于意识到的需要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判断、选择和整合,才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正是主体通过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整合,从而形成自己教育
价值的过程。价值判断即特定主体对教育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人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充分体现了教育价值观的主体差异性。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教育价值的多样性,当主体面对众多的教育价值信息时,教育价值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即特定主体基于一定需要,对众多教育价值加以调整、修正、更新、补充和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当今社会的价值多元化时代,价值整合无疑对人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人的实践活动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依据。人的实践活动是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活动,人们也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评价和体验价值的,在这种价值体验得到强化后,就会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态度和看法,从而形成一种价值观。一方面,人们通过对教育价值的理解、认可、选择、整合等过程,形成和内化一定的教育价值观,这本身就是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人在不断实践社会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教育价值观的变化,促使社会和个体对教育产生更多新的需要,主体的新需要和教育对这些新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又构成了新的教育价值关系,从而促使主体产生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教育价值观,进行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价值观体系。可以说,教育价值观的内化和更新既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前提,又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所以说,人的实践活动为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
2.教师的劳动有哪些特点?
【解析】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劳动对象是复杂的。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是有自觉意识和人格尊严的、有丰富感情和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客观存在,其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发展潜力各异。
第二,劳动内容是复杂的。教师劳动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智力,既要关注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实践技能,既要立足现在又要着眼未来。第三,劳动任务是复杂的。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要使学生“学会”和“会学”,这是复杂的。“育人”要达到高境界,更加复杂和艰难。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又增添了教师劳动的艰巨性。第四,劳动过程是复杂的。教师的劳动过程不只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还是一种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智力、品质等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过程。教师劳动所需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要求极高。
越是复杂的劳动其创造性的要求也越高。
首先,教师面对个性特点、知识和能力千差万别的学生,所以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