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1-6课选择题

合集下载

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6课易错易混点整理(检测卷)

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6课易错易混点整理(检测卷)

1、哲学源于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惊讶和好奇。

( )2、哲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4、哲学是研究具体科学的基础,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5、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 )7、哲学的本义就是聪明、智慧。

( )8、哲学智慧来源于哲学家的头脑。

( )9、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10、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

11、世界观人人都有,因而都是正确的。

( )1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因此与方法论无关。

( )1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 )14、哲学是一成不变的。

( )15、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 )16、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具体知识的总和。

( )1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18、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 )19、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 )20、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 )21、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2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2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 )24、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 )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 )2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

( )27、超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 )28、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哲学第一课第一课时练习题

哲学第一课第一课时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追问()A.是毫无意义的B.不会有任何结果C.只能由自然科学来回答D.已经开始进入哲学思考2.进入哲学思考的大门并不难,它要求我们()①善于观察生活②保持好奇心③多问为什么④批判与自己不同的观点⑤远离常人觉得可笑的问题⑥敢于挑战前人的观点A.①②③B. ①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⑥D. ①②③④⑤⑥3.下列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哲学来源于生活②哲学就是生活经验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④哲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4.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

”这句话主要批判那些把哲学()A.神秘化的倾向B.简单化的倾向C.庸俗化的倾向D.体系化的倾向5.学校组织义务劳动,某班班主任老师让学生提出劳动量分配的方案。

一个男生说:“所有的人都分配等量的劳动,这样最公平。

”一个女生反驳说:“这样不公平,我们女同学力气小,应该有差别地分配劳动量才公平。

”为此,大家围绕“什么是公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由此可见()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生活处处有哲学③哲学争论的根源在于语言的含糊性④研究哲学问题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实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这句话表明()A.哲学来源于生活B.哲学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C.哲学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基础D.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7.哲学的任务是()A.满足人们的好奇心B.帮助人们改善物质生活C.帮助人们在辩论中获胜D.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非选择题1.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黑格尔名言“熟知并非真知”的理解。

2.为什么说“自知自己无知”是进入哲学思考的开端?四、能力拓展1.一位数学家和一位哲学家用一根绳子圈地,看谁圈的地面积大。

哲学第一课练习

哲学第一课练习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选择题1.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B.哲学是十分高深的,与生活无关C.哲学决定生活 D.哲学是生活之外的思想大厦2.马克思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3.“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辨证地思考了。

”这主要说明()A.辩证法是本来就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4.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

”这说明()A.惊讶,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B.惊讶才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C.哲学开端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D.惊讶和困惑也是一种哲学5.哲学与世界观主要的区别是()A.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B.哲学是科学,世界观不一定是科学C.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D.世界观是零散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6.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事。

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只是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

以上材料说明()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C.哲学不等于自发的世界观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7.《中国青年报》曾撰文指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哲学史上的革命。

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为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述论断说明()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神创论的荒谬性逐渐暴露出来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科学前提④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8.《人民日报》曾撰文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哲学的重要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努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完整版)哲学与人生各课习题

完整版)哲学与人生各课习题

完整版)哲学与人生各课习题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1.选择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非有神论和无神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物质和意识。

宋代诗人XXX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话体现了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而非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最能正确体现这一点的成语是“量力而行”,而非“自知之明”、“不自量力”、“妄自菲薄”。

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客观实际,而非客观规律、主观愿望、正确观点。

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包括自己的性格、而非自己的体质、自己的学业基础、自己的家庭情况。

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

这个观点表明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而非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而非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一切从书本出发。

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而非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2.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30年里,XXX、XXX、XXX、XXX、XXX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而非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1、人能够将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指导,指导实践;人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改造世界;人能够改变或创造条件,将有害变为有利;人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使规律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哲学第六课课后精练B

哲学第六课课后精练B

第六课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后课时精炼一、选择题1.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关于真理和认识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③二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真理属于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解析:真理具有客观性,但并不等于说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它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①说法错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同样具有客观性,②说法错误。

③④说法符合题意,应选B。

答案:B2.“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A.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有用性B.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上升性C.是错误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因此,无论重复多少次,也不会由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变成正确的反映即不会变成真理。

题中观点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认,选D项;A、B两项的判断错误;题意并没有涉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3.2013年7月3日,作家余华在毁誉参半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作品研讨会上,首度开腔回应读者对他新书的吐槽,“我说《第七天》语言肯定没人骂了,但一样有人骂,有人说语言苍白,语言枯燥无味,白开水一样的语言。

确实我没有想到语言也有人骂,因为这个小说的语言我非常讲究的,我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尤其到一校、二校时,改动的全是语言。

”由此可以看出()①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②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对一个对象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解析:材料旨在强调对同一部小说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看法,这表明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认识,①④正确,选C;正确的意识或真理是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错误;③与材料中心不符。

哲学一至九课期中考试试卷

哲学一至九课期中考试试卷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6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哲学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和智慧2.对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织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科学家的这些发现再次证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存在就是被感知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5.孔子认为:“死生有命,富贵有天。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两种观点的共同点在于A.都否认物质决定意识,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C.前者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D.都承认意识是世界的本原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它第一次实现了①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辩证统一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哲学选择题(含答案)

哲学选择题(含答案)

哲学选择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 庸俗唯物主义C 近代唯物主义D 宗教哲学(A)2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 多元论观点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 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 朴素唯物论观点(D)3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A 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B 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C 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D 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4 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 唯心主义B 经验主义C 不可知论D 二元论5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

”“悬而未决”是A 唯物主义观点B 唯心主义观点C 可知论观点D 不可知论的观点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古希腊、古罗马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C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D 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7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 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 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C 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 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A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 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B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C 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B)(C) (C)(C)(D) (D)D 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C)10 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A 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 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B)11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和答案第一章哲学基本问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 C )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D、理在事先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 C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 D )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原初”物质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D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B )A、宿命论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D )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5.哲学是( C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C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A、世界是物质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 D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19、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D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2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D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CDE )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复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 ABC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BCDE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5.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 ADE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有( BCD )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C、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运动变化中的过程D、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E、否认世界的可知性7.哲学上的二元论( BD )A、既是唯物论,又是唯心论B、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C、本质上属于唯物论D、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坚持到底E、是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派别8、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ACD )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E、自然唯物主义9、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 BDE )A、否认世界可知性B、机械性C、否认自然规律客观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10、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BC )A、人的主观意识B、人的主观感觉C、人的心D、宇宙精神E、绝对观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C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D )A、机械力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律D、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律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C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5.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B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基本原理作了否证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C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逻辑推理的方法7.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B )A、对立统一规律B、实事求是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为人民服务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 C )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9.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B )A、黑格尔B、尼采、叔本华C、萨特D、费尔巴哈10.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 B )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代表人物是( A )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周恩来二、多项选择题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CD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人本主义D、科学主义E、非理性主义2.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的有( BDE )A、提出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结合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BE )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B、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D、使哲学发展到顶峰E、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4.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AC )A、证实、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D、否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未发生任何变化5.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有( AD )A、唯意志主义B、实证主义C、马赫主义D、存在主义E、逻辑实证主义6.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DE )A、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B、中国共产党建党学说C、李大钊的唯物史观D、毛泽东思想E、邓小平理论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E )A、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C、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D、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E、一般与个别的关系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态度应该是( ABD )A、揭露其错误的本质B、揭示其产生的根源C、全盘抛弃D、批判的吸取其合理的因素E、与其融为一体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 BCD )A、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B、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C、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E、是高居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第三章辩正唯物论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哲学一到七课周练(含答案)

哲学一到七课周练(含答案)

政治七周周练时间:60分分数:100分出题人:李华一、选择题(60分)1.(2011·长春质检)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①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②物质的唯一特性③世界万物的共同属性④物质的固有属性A.②③B.③④C.①③D.②④2.(2011·西城模拟)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

这说明()A.物质与意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①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②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③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④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A.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4.下列选项中与“两岸青山相对出,轻舟已过万重山”哲学寓意相同的是()A.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B.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C.坐地日行八万里,顺天遥看一千河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5.《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A.自然界的变化是杂乱无章B.客观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6.(2011·汕头质检)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做事就能成功③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前提④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7.(2011·沈阳质检)古人云:“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收兽,明年无兽。

《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试试题

《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试试题

《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A、蜘蛛结网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C、医生治病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 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 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3.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

杜威的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内在矛盾性4.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5、“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6.“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7.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

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8.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可能转化为谬误,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哲学第一课综合测试题

哲学第一课综合测试题

哲学第一课综合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爱因斯坦曾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助,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据此回答1——2题1、“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助,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

其意是指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D哲学是世界观,各门具体科学是方法论2、“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这说明A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以哲学为前提B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是没有区别的C具体科学与哲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威胁,专家提醒,“水域生态荒漠化”正在逼近。

据此回答3——4题3、水域荒漠化,罪魁祸首是污染。

目前,我国近海和内陆水域污染严重,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人们过度捕捞,超密度养殖,也是造成水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A人们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发展只有消极作用B有意识的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是人的本能表现C人们利用自然物只能是以自然物及其固有属性和规律为基础的D人与自然是不可能做到和谐相处的4、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渔业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伏季休鱼制度,渔船和功率指标双控制度。

这说明A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前提C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D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没有风,船就不能行驶;没有动力,工作就难有起色。

据此回答5——6题5、上述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A物质决定意识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离开了物质,意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D意识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6、高昂的激情来自于崇高的理想,来自于强烈的责任感,来自于自强不息的精神狀态。

这说明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制约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人的意识受客观因素的制约D只要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人们的实践就一定能成功7、具体感觉和抽象思维,都是意识现象。

哲学试题及答案

哲学试题及答案

哲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 下列哪项不是哲学的基本范畴?A. 物质B. 意识C. 价值D. 能量3.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A. 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B. 事物的发展是循环的C.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D. 事物的发展是随机的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 认识的唯一来源C. 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D. 所有以上5. 以下哪个是唯物主义的观点?A. 世界是由神创造的B. 世界是意识的外化C. 世界是物质的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6. 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最终状态是:A. 绝对精神B. 绝对理念C. 自由王国D. 永恒不变7.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A. 先验的B. 社会规定的C. 自由选择的D. 神赋予的8. 以下哪个不是分析哲学的特点?A. 重视语言分析B. 重视逻辑分析C. 重视经验研究D. 重视概念分析9.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这主要体现在:A. 人不能认识物质的本质B. 人不能认识绝对真理C. 人不能认识超验世界D. 所有以上10. 下列哪个是结构主义的特点?A. 强调整体性B. 强调个体性C. 强调主观性D. 强调经验性答案:1. A2. D3. C4. D5. C6. B7. C8. C9. C10. 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它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 解释“形而上学”这一概念。

答: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探讨的是超越经验的、抽象的、普遍的问题,如存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等。

哲学选择题带答案..共26页

哲学选择题带答案..共26页
哲学选择题带答案..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Hale Waihona Puke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哲学哲学试题及答案

哲学哲学试题及答案

哲学哲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 人和动物的关系问题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 物质B. 意识C. 精神D. 理念答案:A3. 以下哪一项不是哲学的基本功能?()。

A. 指导实践B. 探索真理C. 娱乐消遣D. 启迪智慧答案:C4.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

A. 静止不变的B. 线性发展的C. 循环往复的D. 螺旋上升的答案:D5. 以下哪位哲学家不是唯物主义者?()。

A. 马克思B. 黑格尔C. 柏拉图D. 恩格斯答案:C6. 以下哪种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A. 世界是物质的B. 意识是第一性的C. 物质决定意识D. 意识决定物质答案:D7. 以下哪一项是经验论的基本主张?()。

A. 知识源于理性B. 知识源于经验C. 知识源于权威D. 知识源于直觉答案:B8. 以下哪位哲学家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普罗泰戈拉答案:D9. 以下哪一项不是康德的哲学观点?()。

A. 物自体不可知B.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C. 道德律是绝对的D. 存在即合理答案:D10.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

A. 笛卡尔B. 斯宾诺莎C. 莱布尼茨D. 休谟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革命性D. 唯心性答案:ABC2. 以下哪些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因果律答案:ABC3. 以下哪些是黑格尔哲学的主要观点?()。

A. 绝对精神B. 辩证法C. 存在即合理D. 物质决定意识答案:ABC4. 以下哪些是庄子哲学的主要思想?()。

高中哲学课试题及答案

高中哲学课试题及答案

高中哲学课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 存在和本质的关系问题C.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答案:A2. 下列哪个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 意识是第一性的D. 物质是第一性的答案:C3. 辩证法的核心是:A. 矛盾B. 质变C. 量变D. 否定之否定答案:A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认识的唯一来源B.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 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 以上都是答案:D5. 以下哪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形式逻辑答案:D...(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共10题)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事物都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的辩证过程向前发展的。

2. 解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含义。

答案:这一命题指出,任何理论或观点是否正确,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只有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并证明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才能被认为是真理。

...(此处省略其他简答题,共2题)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出发点。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且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观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的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

实践观的意义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指导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 论述辩证法的矛盾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选择题集锦之一:成语中的哲理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B本位主义C经验主义D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2)(3)(4)B(3)(4)C(3)D(4)6、"望梅止渴"说明了()(1)望梅确实能解渴(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1)(2)B(1)(2)(3)C(2)(3)D(2)(4)"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A(1)(2)(3)(4)B(1)(2)(3)C(1)(3)(4)D(2)(3)(4)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据此回答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A(1)(2)(4)B(2)(3)(4)C(1)(2)(3) D (1)(2)(3)(4)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17、"审时度势"是说()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A改造和利用规律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实行对外开放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1)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2)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3)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4)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A(1)(2)(3)B(1)(3)(4)C(2)(3)(4)D(1)(2)(4)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2、"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23、"人定胜天"思想()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1)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A(1)(4)B(1)(3)C(2)D(1)(3)(4)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D一切从实际出发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A(1)(3)(4)(6)B(1)(4)(6)C(3)(4)(6)D(1)(4)(5)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1)否认了物质的存在(2)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3)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4)静止地看问题A(1)(3)B(2)(4)C(1)(4)D(2)(3)43、"怨天尤人"错在()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44、"实事求是"体现了()(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A(1)(3)B(2)(4)C(1)(2)(3)D(1)(2)(3)(4)哲学选择题集锦之二:诗文类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

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

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A是对认识的发展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C必须亲身实践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A认识事物的需要B思维习惯的不同C改造世界的需要D审美情趣不同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