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中的歧义句(整理)

合集下载

歧义的病句例子

歧义的病句例子

歧义的病句例子
以下是 8 条歧义的病句例子:
1. “我要热饭。

”这到底是要加热饭呢,还是要很烫的饭呀?就像说“我要冷水”,是要凉的水还是去取冷水的动作呢,真让人迷惑。

2. “她走了半小时。

”她是已经离开了半小时呀,还是走路走了半小时呢?这差别可大了,好比有人说“他睡了半天”,到底是睡了很长时间还是刚好半天呢。

3. “咬死了猎人的狗。

”到底是狗把猎人咬死了,还是把猎人的狗给咬死了呀?这就跟说“打破了杯子的猫”一样,是猫打破了杯子呢还是杯子打破了猫呀。

4. “鸡不吃了。

”是鸡不吃东西了呢,还是人不再吃鸡呀?这多让人费解呀,就像说“菜不买了”,到底是谁不买菜呢。

5. “他的笑话讲不完。

”是他有很多笑话讲也讲不完呢,还是关于他的笑话一直都有怎么都讲不完呀?这真的很难懂,好像“她的故事说不完”,是她会说很多故事还是她自己就有很多故事呀。

6. “这个人谁也不认识。

”是这个人不认识任何人,还是任何人都不认识这个人呀?哎呀,这和说“这个地方啥也不知道”一样,到底是地方不知道东西还是别人不知道这个地方呢。

7. “开刀的是他爸爸。

”到底是他爸爸被开刀了呢,还是他爸爸给别人开刀呀?这就跟“做饭的是她妈妈”一样,是妈妈做饭还是妈妈被人做饭呀,真神奇。

8. “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会议。

”是校长加上其他学校的领导呢,还是校长和本校的其他领导呀?这真让人晕乎呀,就如同说“老师和其他班级老师参加了活动”,到底是怎样的组合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歧义的句子呀,真是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产生各种奇妙的理解呢!。

病句歧义句相关知识(公务员考试)

病句歧义句相关知识(公务员考试)

病句辨析题【提问方式】病句辨析题的提问方式常见的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解题原则】病句辨析题常见类型有五类:一、句子成分搭配不当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①他的第二次考试已经录取了。

该句中“考试”与“录取”搭配不当,属于主谓搭配有误,应该将“录取”改为“通过”。

②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该句中“月光”与“发出沙沙的声响”属于主谓搭配不当。

2、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①现在,电子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该句中谓语“提高”和宾语“专业技术人才”谓宾搭配不当,“提高”应和“水平”搭配。

②大会期间,代表们认真学习领会《公民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该句中第一个谓语动词“学习”与宾语“精神实质”搭配不当,应改成“学习《公民道德规范》并领会其精神实质”。

3、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①江西的瓷器是全国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

该句中主语“江西”和宾语“省份之一”搭配不当。

②童年的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真情。

该句中主语“记忆”和宾语“真情”搭配不当,可把“真情”改为“回忆”。

4、中心语和修饰语搭配不当①我们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优越的贡献。

该句中修饰语“优越”和中心语“贡献”搭配不当,应改为“卓越的贡献”或者是“优越的条件”。

②这家兵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造成了中心语和修饰语搭配不当5、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①研究者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

前一个分句是一种肯定语气,后一分句的能否则包涵有两面的意思,造成了一面对两面的搭配不当。

②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这些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病句歧义大全

病句歧义大全

病句歧义大全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

病句歧义大全有哪些呢?下面是带你们领略一下的病句歧义大全,欢迎阅读病句歧义大全1一.同读音易造成歧义(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

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我想起来了。

(“起来”读qǐ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

(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二、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

例如: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好)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不好)三、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

例如:这场足球我不赢。

(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3)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现歧义。

例如:A. 2002年元月1日前按时交货。

B. 2002年元月1日前必须交货。

C. 2002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货。

C无歧义,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将引起合同纠纷。

四、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1)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

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

(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2) 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4) 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例如:他的故事讲不完。

(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如:他的小说看不完。

(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五、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造成歧义(1) 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

病句分析之歧义句

病句分析之歧义句

病句分析之歧义句一、多音字造成的歧义句例1:到2008年底,他还欠款5000元。

例2:这个人好说话二、多义词或多义短语造成的歧义句例1: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例2: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例3: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解析:“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三、停顿引起的歧义句例1: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解析:“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有歧义,可读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或“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

(2)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解析: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3)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连忙把别后的情况告诉我们,还热情地拉我们上他家去。

解析:这句停顿不同,有两种理解:一是“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一是“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

四、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句例1: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解析:“这方面”指代不明,到底是指欣赏好诗,还是指创作好诗?(2)不几天,刘备领大军到了零陵。

零陵太守刘度派大将邢道荣和他的儿子引兵出战。

解析:“他”是指“刘备”呢,还是“邢道荣”呢?读者难以捉摸(3)小倩告诉我说,等她把那张参加比赛的水粉画“磨蹭”完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青岛旅游了。

解析:“她”可指代小倩,也可指另外一人五、修饰两可造成的歧义句例1:一个外商投资的木材加工厂今年底将要建成投产。

解析:“一个” 在句中做定语,既可以修饰“外商”,也可以修饰“木材加工厂”例2: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解析:“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几个”可以理解为修饰“学校”,也可理解为修饰“领导”,修改时可换用有关量词,分别用“所”“位”等表示修饰“学校”或“领导”。

中考语文病句--歧义句

中考语文病句--歧义句

中考语文病句--歧义句中考语文病句--歧义句歧义句①停顿不明。

句子停顿的地方不同或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可使句子产生歧义。

例: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报到。

这里涉及一个断句的问题。

究竟是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报到”还是“本月15日/前去报到”?如果换成“本月15日之前去报到”或者“本月15日去报到”,话就说清楚了。

②修饰不明。

句子中的定语,因其修饰、限制的对象不确定,引起歧义。

例:会议结束后,他和几个学校的校长合影留念。

“几个学校的校长”,“几个”究竟是修饰“学校”还是“校长”的?没法判断。

可以改成“几所学校的校长”或者“几位学校的校长”,这个歧义就不存在了。

③词义不明。

一个句子里的某个词本身是多义的,则可能引起歧义。

例: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此句中“看不上”是个多义词,造成句子不能表达确定的意思,它的一个意思是“看不起”“瞧不起”;另一个意思是“无法看见”。

④结构不明。

在一个句子中某个词语(一般为动词或介词)可能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发生关系,成分指向不同,造成表意不明。

例: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十天”既可作“看”的补语,指“看”的天数;也可作“报纸”的定语,指“报纸”的份数。

⑤对象不明。

这种歧义的产生,主要是因承前省略不当造成的。

例: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批评的人很多”,可以理解为“他在文章中批评了很多人”,也可以理解为“批评这篇文章的人很多”。

[例题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B。

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C。

天色渐暗了,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D。

幸福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愉快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有歧义的病句修改

有歧义的病句修改

有歧义的病句修改小贴士真歧义和假歧义真歧义是指一句话既能这样理解,又能那样理解,使人无所适从。

假歧义是指有的句子就局部看具备了歧义句的特征,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会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

例如:【例1】那天,张平去找李南,两个恰恰在新建路相遇了。

他说:“你来得正好呢!”【例2】张大娘完全懂得小虎子的意思。

她笑眯眯地说:“你们自己干吧,爷爷会支持你们的。

”【例3】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到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

他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例4】他走了三年了。

【例5】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

【解析】例1是真歧义,第一句说了张李两人,第二句的“他”不知代谁。

这里不宜用代词,是谁说的,还得把谁的名字重说一遍。

有的同学认为例2、3也有歧义,理由是结构和例1相同,都是前句说了两个人,后面用代词。

其实不然。

例2前一句提到“张大娘”和“小虎子”,但后用的代词“她”是指代张大娘不会引起误解,因为大娘是女的,虎子是男的,一看就清楚。

例3第一句说了“孩子”和“孔乙己”两个对象,从“围着”可以看出“孩子”是复数,“孔乙己”是单数,所以第二句用“他”和“他们”两个代词,也不会使人误解。

因为例4的“走”有行走、离开、死三个意思,例4是词义的多样性造成的歧义,可以理解成“离开”,也可以理解成“死”。

例5的“蘑菇”的“蘑”也有“蘑”和“磨”两种意义。

这里,应当把修辞中的“双关”同语病上的歧义区别开来。

例5是利用“蘑菇”的“蘑”同“折磨”的“磨”构成谐音双关。

“双关”是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该句表面上是写“蘑菇”,实际意义是“折磨”,这是作者要表达的修辞效果,它不会让人捉摸不定,无所适从。

有歧义的病句例子及答案

有歧义的病句例子及答案

有歧义的病句例子及答案病句是指句子结构、用词或语义方面存在错误或不准确的句子。

有歧义的病句则是指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理解的句子。

在写作中,避免有歧义的病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样的句子容易导致读者产生混淆和误解。

下面将给出一些常见的有歧义的病句,并提供相应的修改答案来纠正这些问题。

1. 病句:他喜欢在晚上看电视。

这个句子在语义上存在歧义,可能是说他在晚上的时候喜欢看电视,也可能是说他喜欢看晚上播出的电视节目。

修改答案:他喜欢在晚上看晚间电视节目。

2. 病句:我只吃了两个苹果。

这个句子也存在歧义,具体是指我只吃了两个苹果,还是说只有两个苹果是我吃的。

修改答案:我吃了仅仅两个苹果。

3. 病句:她说我是两面人。

这个句子也存在歧义,可能是说她说我是一个两面人,也可能是说她说我是两个人。

修改答案:她说我是虚伪的人。

4. 病句:他们去了公园玩足球。

这个句子在语义上存在歧义,可能是指他们去公园并在那里玩足球,也可能是指他们去了公园,但并不是去玩足球。

修改答案:他们去公园,为了玩足球。

5. 病句:我只有十五岁。

这个句子也有歧义,是指我只有十五岁,还是说只有十五岁的人可以做某事。

修改答案:我仅有十五岁。

6. 病句:我的狗喜欢吃骨头比任何其他东西都多。

这个句子在比较上存在歧义,是说我的狗喜欢吃比其他东西多的骨头,还是说我的狗比其他东西都多喜欢吃骨头。

修改答案:我的狗比喜欢吃骨头多于喜欢吃其他东西。

7. 病句:他认罚退出这次比赛。

这个句子也存在歧义,是说他承认自己输了并退出比赛,还是说他认为退出比赛是一种惩罚。

修改答案:他在输了比赛后退出了。

总结: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有歧义的病句及相应的修改答案。

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注意澄清句子的意思,避免产生歧义。

合理使用标点符号、适当修改语序以及准确选择词语都是排除歧义的有效方法。

通过练习,并借鉴一些好的写作范例,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写出更准确、流畅的文章。

病句歧义句式

病句歧义句式

病句歧义句式11、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如: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该句中“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包含两个内容,因此后一个分句中的“此”指代不明。

2、一词多义造成歧义。

如: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该句中“看不上”可以理解为“瞧不起”,也可以理解为“没条件看”。

3、词语兼类造成歧义。

如:这辆车没有锁。

“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而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自行车没有“配锁”,也可理解为自行车有锁而没有“上锁”。

4、对象不明造成歧义。

如:警察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该句中,警察愤慨的可以是“报案人”,也可以是“围观者”,语意不明。

5、句子结构不清造成歧义。

如: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该句的停顿停在“明令”后意为“不取缔”,停在“禁止”后意为“取缔”。

由于停顿不同,引起结构不清,产生了歧义。

6、标点符号不当造成歧义。

如: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车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由于此句中全部使用了逗号,造成了层次不清,引起了歧义。

“我们解决”的可能只是“领取大会出席证”,也可能还包括“报销车旅费,安排住处”等。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D.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考题解析:答案A。

上述备选项句子中包括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两种语病。

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决定的”。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歧义句是病句的一种类型,在高考中近几年常常单独设题,现将歧义句的几种类型加以总结,并辅以必要的练习,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以帮助。

歧义句的几种类型:1、切分不一导致的歧义句①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2、主语省略导致的歧义句①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第二句主语省略,可以指“他”,也可以指“他的女儿”。

)②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末句主语省略,可以指松下公司,也可以指索尼公司。

)3、词性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当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只有我跟他学过油画。

(“跟”若是连词,就是我俩一起学过油画;“跟”若是介词,就是我向他学过油画。

)②他背着老师和班长去了网吧。

(“和”若是连词,就是在老师和班长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一个人去了网吧;“和”若是介词,就是在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和班长去了网吧。

)4、多义词导致的歧义句①我看不上他的演出。

(一种意思是有事看不了,另一种意思是我不认为他的演出好。

)②他走了一个钟头了。

(一种意思是他离开一个钟头了;另一种意思是他一直在走,已经走了一个钟头了。

)5、多音字导致的歧义句①她真好说话。

(读三声,意为她性格好,愿意帮助别人;读四声,意为她喜欢讲话。

)②她可真难看。

(读一声,意为她不听话;读四声,意为她长得丑。

)6、数量词限定范围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三个报社的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

(“三个”若修饰“报社”,意思是三个报社的不止三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记者”,意思则是一个报社的三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

)②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与上例同)7、代词指代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一班足球队给二班足球队上了很好的一课,恐怕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这次比赛。

(“他们”既可以指一班足球队,又可以指二班足球队。

歧义

歧义

句子歧义下列句子均是有歧义的病句,说说它们各有哪些歧义:1、小明的自行车一直没有锁2、我要炒肉丝。

3、这本书是黄色的。

4、这个人好说话。

5、在上山的路上,你还得继续背。

6、我们两个人一个西瓜。

7、请你于10月15日前来报到。

8、几个学校的领导都来植树了。

9、经理派副经理和他的助手明天去北京参观。

10、大门一边站着一个人。

11、小明的爸爸正在做手术。

12、通知的人还没来。

13、贪官们一次饭局的花费就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工资的三四倍。

14、他妈妈的鞋做得很好看。

15、比赛设一等奖三名,奖彩电一台。

16、台大学生上网成瘾如患绝症。

17、贺顺顺:我和小红挺好的。

18、被控私分国有资产,专家总经理成了被告人。

19、他走了一个小时。

20、咬死了猎人的狗。

21、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22、我们五人一组23、他的故事讲不完24、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25、爱护人民的军队。

造成句子歧义的几个因素歧义句是指有两种以上的含义,让人莫名其妙的句子。

它是病句的主要类型之一。

要正确识别歧义句,就要先了解引起和形成句子歧义的因素。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引起的歧义。

一个句子里某个词或短语是多义,由于运用不当,出现句子歧义。

例:①小明的自行车一直没有锁。

a.名词,自行车的锁子;b.动词,用锁锁住自行车。

②这本书是黄色的。

a.指颜色,书的封皮是黄颜色;b.指色情,书的内容不健康。

③我要炒肉丝。

a.动宾短语,指炒菜这一活动;b.名词,一道菜的名称。

二、多音词引起的歧义。

句子里某个词是多音词,在书面表达时可能出现歧义。

例:①这个人好说话。

a.读hào,理解为“喜欢,爱好”说话,能说;b.读hǎo,理解为“易于,便于”说话,不刁难。

②在上山的路上,你还得继续背。

a.读bēi,理解为“用背(b èi)驮东西”;b.读bèi,理解为“凭记忆说出有关内容”。

三、断句不同引起的歧义。

同一个短语或同一句话,在语法结构上划分不同,就会产生歧义。

病句之歧义

病句之歧义
①可以把“很多”放在“感受”的前面 (保留原句的一个意义)。 ②可以把“原”放在厂长的前面(保留 原句的一个意义)。 ③可以说成“谁他都不认识”,或“谁 都不认识他”。
请用语音手段消除歧义(不得增删或改动原句 字词)。 ①小雪背着妹妹买回了几张宣纸。 ②王五看着那些人面带难色。 ③你不该骂他。
①多音词造成的歧义。“背”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②结构层次不同和语义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可以用停顿(标点) 来分化歧义。原句中“面带难色”指代不明,因此可以说成“王五 看着那些人,面带难色”(王五面带难色),也可以说成“王五看 着,那些人面带难色”(那些人面带难色)。 ③广义地说,任何句子都可以用重音去强调不同的词,当强调的词 不同时,表达的意思也会有差别。因此这句话,如果重音在“你” 上,意思是“你”不该骂,要由可以骂的人骂;如果重音在“骂” 上,意思是不该“骂”,而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如果重音在 “他”上,意思是不该骂“他”,是骂错了对象;如果重音在“该” 上,意思是不“该”骂人,即骂的理由不充分。
例如:
①我要炒肉丝。 △动宾短语:炒肉丝
差一点儿没打破 差一点儿没摔倒 差一点儿没打败 差一点儿没淹死 差一点儿没及格 差一点儿没中奖 差一点儿没考上 差一点儿没下雨 差一点儿没射中 差一点儿没结婚
凡是人们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两种说法的 意思就一样;凡是人们企望发生的事情,两种 说法的意思就不同。两种说法中肯定格式的意 思都是否定的;而否定格式是什么意思光从形 式上就看不出来了,这时必须考虑人们对这件 事情企望的态度。
①中可以把“个”改为“位”或“名”。量 词词义不明确产生了歧义。 ②中可以把“饭”改为“米饭”或“食物”。 多义词造成的歧义,“饭”可以指煮熟的谷类 食品,也可以特指大米饭。 ③中可以把“叫”改为“称呼”或“找/招 呼”。多义词造成的歧义。

病句——歧义

病句——歧义

•病句——歧义病例解说:1、医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就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含水量。

解说:1.不/适当地增加饮水针对饮水很少的人说的2.不适当地/增加饮水针对饮水过多的情况说的2、中国女篮打败了韩国女篮得到了冠军。

解说:1. 中国女篮打败了,韩国女篮得到了冠军。

2. 中国女篮打败了韩国女篮,得到了冠军。

3、这辆车没有锁。

解说:1.没有装配锁2.没有锁上4、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解说:1.“数百位”限制“死难者”。

2. “数百位”限制“亲属”5、会计未按经理的指示,将钱汇给对方,以致产生了误会。

解说:1.经理指示汇钱给对方,会计没汇。

2.经理指示不要汇钱给对方,会计汇了。

歧义句练习1、表达明确、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远离家乡的亲人,能不望月感怀?B、学校终于接纳了两个同学的建议。

C、张老师知道今天这件事情不要紧。

D、这件事能够说清楚,又何必写呢?2、表达明确、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这家伙,追得我满头是汗。

B、他正在看病,请你稍等片刻。

C、他背了很重的包袱,你可得帮帮他呦。

D、没有财政拨款,这工程怎样继续进行?3、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李明下班回家,看见哥哥正和他的女朋友在客厅聊天。

B、我看见你那年才六岁。

C、合同上写得明明白白:“李老柱欠杨小波500块砖钱。

”D、他的鞋做得好,我打算让他也帮我做一双。

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2004年高考全国卷1)A.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病句,歧义句[经典]

病句,歧义句[经典]

病句、歧义判断强化训练1.用词错误:用词不当是病句中最常出现的错误之一,主要体现在混淆对象、感情色彩不符、风格不协调、搭配不当等方面。

【例题】这种刚由一家留学归国人员研发的新药用起来十分方便,效果很长。

解析:“效果”同“长”不能配合,可把“效果”改为“有效期”。

2.语法错误:语法方面的错误有多种表现形式,以下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1)词性误用。

所谓词性误用,是把甲类词当乙类词用,如动词当形容词用,名词当动词用,动词当副词用等。

【例题】她的这个很不经意的举动,带着多么惹人可爱的孩子气,以致让人觉得站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解析:“可爱”是形容词,这里当动词用了,可改为“喜爱”。

(2)代词使用不当。

代词使用不当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代词错用,二是代词指代不清。

这两种情况都会让人产生语义的误解。

【例题】《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刘恒的一篇反映现实平民生活的小说,他用诙谐的语言表现了市井寻常百姓的生活。

解析:此句存在着指代不清的问题,句中的“他”可以理解为小说的主人公张大民,因为张大民是一个极诙谐有趣的人,也可以指代作者,应将此句中的“他”给以明确化,改为“小说中的主人公”,这样整个句子意思通顺,指代清楚。

(3)介词使用不当。

介词使用不当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用错介词,二是介词同宾语搭配不当。

【例题】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揭露敌人本质与表现我军力量上起了重大作用。

解析:“对”也不能同“上”搭配,可删去“上”。

(4)连词使用不当。

此处所指的连词,也包括常用的一些关联词。

连词出现的错误常见为搭配不当。

【例题】只有汽车没有油,它就不能够行驶了,汽车也就成了一堆不能运动的钢铁物件。

解析:句中的连词“只有”,是一个必要条件的连词,应该使用一个表达充分条件的关联词,应该将“只有”改成“如果”,即“如果汽车没了油,它就不能够行驶了”。

(5)成分欠缺。

句子里的主语和宾语最容易欠缺。

【例题】经过这次下乡调查,和广大群众密切接触使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气象。

初中语文歧义病句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歧义病句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歧义病句总结归纳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歧义病句。

歧义病句指的是在表达上存在多种解释或者理解的句子,容易产生误解或者无法明确表达意思。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和解决歧义病句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歧义病句进行总结归纳,并提供解决方法。

1. 名词歧义病句名词歧义病句是指在句子中存在多种解释的名词,容易使读者理解出现偏差或者产生误解。

解决名词歧义病句有以下几种方法:- 确定上下文:在理解名词的含义时,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例如,“他打猎了只鸟,”这句话中的“只鸟”可以是“只有一只的鸟”或者“仅仅是鸟”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 语境明确:在句子中明确语境可以避免歧义。

例如,“我看见了一只碗”,这句话中的“一只”用来修饰碗,明确了只有一只碗的意思。

2. 动词歧义病句动词歧义病句是指在句子中存在多种解释的动词,容易使读者理解出现偏差或者产生误解。

解决动词歧义病句有以下几种方法:- 根据逻辑判断: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推断动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他看见了一个长者”,这句话中的“看见”可以是“看到”或者“给予关注”的含义,需要根据动词后面的句子来推断。

- 修饰清晰:通过增加修饰语来明确动词的意思。

例如,“他举起了一只手”,这句话中的“举起”通过增加修饰语“一只手”,明确了“抬起”的意思。

3. 代词歧义病句代词歧义病句是指在句子中存在多种解释的代词,容易使读者理解出现偏差或者产生误解。

解决代词歧义病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上下文推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代词的具体指向。

例如,“小明告诉他他的秘密”,这句话中的两个“他”代指的是同一个人,需要通过上下文的推断来理解。

- 具体指代:为代词增加具体的指代词或者名词,明确代词的指向。

例如,“她把苹果给了妹妹,她吃了”,这句话中的两个“她”通过前面的“苹果”和“妹妹”来具体指代。

4. 形容词歧义病句形容词歧义病句是指在句子中存在多种解释的形容词,容易使读者理解出现偏差或者产生误解。

病句修改中歧义句的九种形式

病句修改中歧义句的九种形式

病句修改中歧义句的九种形式1、多音字引起歧义。

句子中某个字有多种读音,那么在书面表达上可能有歧义。

例如:(1)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

“还”可读“hai”,指“仍旧”;也可读“huan”,是“归还”的意思。

这样,此句在书面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2、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引起歧义。

句子中某个词或短语是多义的,那么这个句子可能有歧义。

比如:(2)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走”有“行走”和“离开”两种不同的解释,故而本句可理解为“行走”了一个多钟头,也可理解为“离开”了一个多钟头。

(3)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既可以指车主,也可以指修车师傅。

(4)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的书”既可指章太炎写的书,也可指他收藏的图书。

3、兼类词引起歧义。

比如:(5)这辆车没有锁。

“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而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自行车没有“配锁”,也可理解为自行车有锁而没有“上锁”。

(6)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本句中的“和”如果作连词,那么“他”的行为是背着两位经理的个人所为;如果作介词,那么“他”的行为是和副总经理一起干的。

4、施事者不明确引起歧义。

比如:(7)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进攻”的施事者是谁?可以理解为巴勒斯坦,也可以认为是以色列。

5、结构切分不确定引起歧义。

例如:(8)咬死了猎人的狗。

本例可以看作动宾结构,表示猎人的狗被咬死了;又可视为偏正结构,表示狗咬死了猎人。

6、指代不清或省略不当引起歧义。

例如:(9)当他把证书发给小钱时,他对他笑了笑。

谁对谁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10)我看到你那年才六岁。

本句可理解为“那年”“我”六岁,也可理解为“你”六岁。

7、标点不当引起歧义。

比如:(11)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这个句子有多种理解:会议组织方是只解决出席证问题,其余不管呢,还是可以帮助解决出席证问题和住处问题,还是三个问题全部可以解决?表义很不明确。

小升初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归纳句子有歧义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

小升初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归纳句子有歧义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

小升初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归纳:句子有歧义|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小升初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归纳:句子有歧义ﻭ
四、句子有歧义ﻭ
1.2021年4月底,墨西哥和的部分地区相继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

2.得罪了老张的业务主管,事后懊悔不已,他总想找机会向对方道个歉,消除误会。

(“他”是谁是业务主管,得罪了老张还是一个别人,得罪了老张的业务主管)ﻭ
3.一个外商的综合**将在小区开业,这会给小区百姓的生活提供很大的便利。

(是“一个外商”,还是“一个**"呢)
4.每周三,王老师都要去大学上课.(“上课"可以指听课,也能指讲课,那么王老师要听课还是讲课呢)
5.市府了有67名乘客、出租车司机以及加油站等方面代表参加的座谈会。


6。

老人在80岁时仍清楚地记得哥哥在参加学生运动时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自己”是指这个老人还是他哥哥)ﻭ。

病句复习-歧义句

病句复习-歧义句

五、增加(改变)标点符号。 如:①电视机不要退回。
1、电视机不要,可退回。 2、电视机?不能退回。
一、语音歧义
) 1、老张分工专管cá iwù (财务/财物 。
2、他们看yuè jù (越剧/粤剧) 去了。
3、我买了两斤虾子,你也买点吧!
( xiāzĭ“子”念上声,指虾卵
/ xiāzi“子”念轻声,指虾)
二、标点、停顿歧义
1、我正忙着炒蛋炒饭,突然停 电了。 (炒 -蛋炒饭/炒蛋、炒饭) 2、无鱼肉也可,无粮米也可。 (无鱼,肉也可;无粮,米也可/ 无鱼肉,也可,无粮米,也可)
A、李老师上两周才来,所以连本科组的同事 也不认识。 B、耐心搜集、整理有关材料,也许可以得到 一些结果。 C、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关系,远不如鸟类和爬 行动物那样密切。 D、身穿轻裘大氅的淑女绅士在寒冷的空气里 兴高采烈地走动。
4、下列句子表达明确而没有不同理解 的一句是:( D ) A、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 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B、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 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C、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这个人不认识谁/谁都不认识 这个人)
五、语法歧义
定语+定语+中心语:新学生宿舍
[(新)学生宿舍/(新学生)宿舍] 几个省、市的领导同志 [(几个省、市的)领导同志/ (几个)省市的领导同志] 出租汽车 [(偏正)供出租用的/(动宾)把 汽车租出去]
(全国高考试题)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C) A、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 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 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C、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 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 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有歧义的句子

有歧义的句子

病句中的歧义句专项训练一、常见的歧义句式(1)歧义语,是指同一语言材料,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理解,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有两种理解:A.“猎人的狗被咬死了”;B.“猎人被狗咬死了”。

下面的句子都有歧义:①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②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

③几个工厂的工人。

④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⑤他要粉蒸肉。

⑥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我哥哥姐姐的同学。

歧义语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病态语言,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2)造成歧义的原因一.同读音易造成歧义(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

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我想起来了。

(“起来”读qǐ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

(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

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

例如: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好)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不好)我们五人/一组。

(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我们/五人一组。

(每五个人分为一组)三、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

例如:这场足球我不赢。

(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句中的歧义句(整理)
病句中的歧义句
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

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我想起来了。

(读q l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表示“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

(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出现歧义。

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看”读kn 时,表示“看守”;读kn 时,表示“阅览”。


4、不同停顿造成歧义,一句话,说或读停顿位置不同,语意和结构不同。

例如: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好)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不好)
我们五人/一组。

(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我们/五人一组。

(每五个人分为一组)
5、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B.过了旅社;C.旅社对面)
6、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

例如:这场足球我不赢。

(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7、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

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

(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8、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思维科学。

(A.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
这辆车没有锁。

(A.名词,没有“配锁”,B.作动词。

没有“上锁”。


9、多义词产生歧义。

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例如,我要炒白菜。

(“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
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10、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例如:他的故事讲不完。

(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11、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

例如: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12、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

例如:大红皮箱拿来了。

(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
13、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

(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例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看法是对老师的)
14、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

(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例如: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

(A.主要的领导和记者;B.主要的领导和记者)
15、动词与名词搭配,可构成动宾结构,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产生歧义。

例如:爱护人民的军队。

(A.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军队—偏正结构)
16、“动词+名词(的)+名词”造成歧义。

(动词支配范围不确定产生歧义)
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即发现了哨兵)
17、“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

例如: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18、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A.***同学;B.王玲的同学)
19、省略造成的歧义。

例如:我看到你那年才8岁。

(A.我8岁;B.你8 岁)
20、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
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21、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例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

(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22、标点不当造成的歧义句。

例如: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这个句子有多种理解:(1)会议组织方只是解决出席证问题;(2)帮助解决出席证问题和住处问题;(3)三个问题可以全部解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