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泥做的女人_浅析萧红笔下女性人物形象特点
![泥做的女人_浅析萧红笔下女性人物形象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a333463ddccda38376baf16.png)
泥做的女人
——浅析萧红笔下女性人物形象特点
◎王
(苏州大学文学院
珣
215123)
江苏・苏州
摘 要 活跃于 30 年代中国文坛的萧红, 始终立足女性视角观察写作, 1932 年始至 1942 年 10 年间作品始终将笔触 在 伸向旧中国农村社会普通妇女, 重现她们原始灵魂在社会在生活中的卑微与壮阔、 顺从与反抗的对立统一形态, 阐释女性 艰涩的生命美和宿命式的生命轨迹。 《红楼梦》 中贾宝玉说: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男儿是泥做的骨肉。 "本文借这一描述的 外形, 将萧红笔下劳苦、 厚实、 被侮辱、 被践踏的女性形象与那混浊而芳醇的泥土建立意象的关联, 并称其作是"泥做的女人"。 关键词 萧红 小说 女性 特点
74
年第
12 期
安徽文学
文 学 评 论
麻面婆其内心世界并无什么深邃之处值得挖掘, 经历见 解也绝不独到, 只是一个庸俗、 愚昧、 失去独立人格自甘低下 地位的丑陋农妇。她在第一章麦场作为首个女性形象出现, 为整个小说环境中女性意味的扭曲而不自知定下了基调。 麻 面婆为着生活的不顺而悲哀, 在麻面婆的人格中被侮辱是作 为生活处处存在的部分, 而不平或反抗的念头却从未出现, 只 能隐隐的感到一丝不知从何而来的悲哀: “她一遇到不快时, 或是丈夫骂了她, 或是邻人与她拌嘴, 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 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她的性 情不好反抗, 不好争斗。 她的心像永远贮藏著悲哀似的, 她的 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 ” 小团圆媳妇是女性一出生便不可以选择命运, 只能任人摆 布的典型。 作为童养媳本身价值已经足够被贬低, 更遭到家人 和周遭乡亲的非议和虐待, 受毒打, 烙脚心、 拧大腿, 吃全毛鸡、 吃瘟猪肉、 跳大神、 当众脱光洗开水澡, 最终不堪折磨而死。 少女金枝除了要无条件满足丈夫的生理欲望, 还要天不 明就摸索著穿起衣裳劳动, 中午烧饭、 晚间烧饭, 腿子痛得折 断一般; 月英是 《生死场》 里唯一被赋予美好容貌的女性, 但是 病到无法坐立竟被无情的丈夫用砖抵住弃于房子一角, 渴了 没有一口水喝, 全身污秽不堪, 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萧红内心世界由于被忽视、 被束缚、 被非议和被萧军的多情 与大男子主义 “虐待” 留下的阴影在小说的女性人物身上得到淋 漓的再现和夸张, 社会、 家庭对女性的折磨和践踏同时被控诉。 正如鲁迅曾在 《药》 中揭露过的那些对革命者不理解和思 想愚昧的 “吃人者” 类似, 萧红笔下的这些生活在旧理念下的 传统女性在遭受社会、 家庭的虐待不知反抗的同时, 还由于制 度观念驯化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深深接纳了这种虐待作为其 生活的 “常理” 以此来扼杀虐待更多的同性, , 成为除了社会和 家庭 (丈夫) 之外的可悲的 “施虐者” 。 《呼兰河传》 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婆 婆, 更不是一个天生的凶手, 她只不过是按照传统的 “老规矩” 办事。因为相信不打不骂是不会 “规矩” 出一个好人来的, 因 此对于小团圆媳妇她就狠狠骂, 狠狠打, 打出毛病后却又为她 寻偏方、 抽帖子、 跳大神驱鬼治病, 平时舍不得吃喝的婆婆为 小团圆媳妇治病最终破了产, 但结果却把她送到了死路上。 围观的女人们的推波助澜更是不容忽视的--她们与那位 婆婆一样, 本性是善良的, 并不想害人, 但她们的心已经死了, 她们已本能的不能容忍违背传统习俗的人。 在对待小团圆媳 妇问题她们是 “热心” 的看客, 对待王大姑娘亦然。王大姐还 是个年轻姑娘的时候, 她们赞她 “将来是个兴家立业好手” 。 可是当她没有媒妁之言很不体面的嫁给了穷困的冯歪嘴子, 众人又说她 “说话的声音那么大, 一定不是好东西。 哪有姑娘 家家的, 大说大讲的” 我就说, 、 “ 那姑娘将来好不了” 男权社 。 会就是这样以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方式, 将一个又一个女人从 肉体到精神进行了摧残扼杀, 萧红从女性自身 “吃人” 的角度 深刻揭示了这一点。 四、 爱情缺失 爱情在众多作家的笔下往往是故事情节得以展开的主要 线索, 因为它可以给人物的塑造提供具体环境和矛盾冲突, 甚 至可以说在文学内容上完全摒弃爱情是相当艰难的。 而在萧 红的作品中, 爱情偶尔可望而不可及, 从未开口便消失不见, 或者干脆从人物的生活中完全隐去。 王婆三次嫁人, 第一次只文中提到她遭第一个丈夫殴打 和遗弃, 第二个人病死, 也许只是为了有个概念意义上的家又 嫁给了赵三。三次嫁人, 没有一次是为着爱情的结合。她的 感情刻画里没有爱情的痕迹, 她仅仅是出于要有一个完整的 家、 要有一个丈夫。此外, 像麻面婆、 五姑姑、 祖母和母亲、 杨 三奶奶等人, 她们也早已嫁作人妇, 她们终日劳作, 她们抱怨 人生, 她们爱护菜颗有时候多于心疼孩子, 她们散播可憎的流 言, 关于她们根本没有爱情故事情节可言。 这样塑造的原因, 首先是由萧红选择的人物生活在闭塞 穷困的农村, 地位低下, 长期处于受迫害、 受支配的附属地位, 没有追求爱情的主动权, 也早失去了追求爱情的主观意愿。 其次从创作技巧和目的上来讲, 《生死场》 以 为例, 它隐去 了战争、 侵略、 爱情纠缠等直接的造成情节冲突的场面, 塑造 与长期以来占社会主导的 “温顺” 贤惠” “软弱” 、 “ 或 “貌美” 等 特征大相径庭的女性形象, 为的是突出作者内心持有并深感 痛楚的女性命运贱如泥的感念。 更为决定性的因素是, 作品取材于她生命前半段童年乡 村生活图景, 乡村生活中重男轻女落后思想和人生困苦劳碌 的印象对她一生影响极大, 她的人物因此承载了表现命运的 重担, 与爱情无关。 由于萧红在现实中的爱情总是不能幸福和圆满, 孤苦的 生活使她对女性自身的境况进行了沉痛思考。较之以前作 品, 《小城三月》 更侧重从女性自身的矛盾和不清醒方面 在 里, 深刻剖析女性悲剧的根源。 如果在 《生死场》 中金枝的命运还 带有对男性不懂得爱惜女性的失望和谴责, 那么到了 《小城三 月》 爱情的葬送者已经由男人变成了女人自身。 中, 翠姨比起 金枝, 生活环境更加优越一些, 少了劳作的折磨, 并且有一定 追求新事物的意愿, 可是她郁郁而终, 其原因是她自身性格的 过分含蓄与怯懦。翠姨的经历充分展现了女人不敢追求爱 情、 看轻自己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爱情的流失的悲剧。翠姨 的爱始终没有被说出口, 只能跟随着躯体一起化为尘土。 五、 牺牲色彩浓厚的坚强品质 萧红自己曾经说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 羽翼是稀薄的, 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 女性有着过多 的自我牺牲精神……” 女性在萧红的笔下是具有泥土般的韧 性的, 这种出于被践踏地位的独特坚强在作品中表现为普通 农村女性在生活的挫折、 家庭的灭亡、 敌人的毒打等折磨下忍 受巨大痛苦和屈辱, 显得比男性更加坚强。 王婆是坚强女性形象的典型, 她的坚毅是在服毒自尽却 没有死成后慢慢占了主导地位, 她从那以后更像一个保卫土 地的战士了。 可是她仍然是那个村妇, 没有更伟大, 她出于一 种 “过分牺牲” 的本能, 勇敢起来了。同样面对家园被毁和亡 国之痛, “每人走到那枪口就跪倒下去 ‘盟誓’ `……寡妇们也 是盟誓。也是把枪口对准心窝说话” 。 《牛车上》 五云嫂为见自己将要被执行死刑的丈夫, 拖家 带口赶进城, 下跪、 求人, 忍受着因此而来的屈辱和折磨; 金枝 虽然曾经是丈夫眼下一个包袱, 但是为了生命和生活, 毅然走 入城市为别人做几角钱的缝补活, 忍受女工店里的盘剥和男 客人的玷污; 平儿的情人为了保护他受辱骂拷打而不屈服, 更 是女性灵魂中一种原始的顽强, 它超越了被歌颂的领域, 变成 一种更加朴实的陈述。 可以看出, 萧红对于女性独立和坚强是充满赞美的, 她认 为美和丑是混杂在泥土里才能展现女生生命之美, 女性泥土 的本色往往在朴实的女性身躯之下迸发出灰色调的激昂。
浅谈萧红笔下的女性世界
![浅谈萧红笔下的女性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0d4e9bcba1c7aa00b52acb33.png)
浅谈萧红笔下的女性世界王思育(0720110255)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忠实地遵循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用女作家特有的笔致表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的命运。
她们承担着时代和社会最深沉的灾难,除了统治者的压制奴役外还要经受男性以及自身弱点的奴役。
萧红善于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妇女的悲惨命运,写出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的不幸命运。
与庐隐、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迥然不同,萧红多表现的是农村妇女,她们不像莎菲那样有一颗矛盾而复杂的心,只是在停滞的旧生活中挣扎着追求生存的条件。
关键词:女性意识挣扎苦难悲剧死亡中国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只是作为女人、妻子、媳妇、母亲而存在,被剥夺的除了话语的权利之外还有自我的存在。
为男人而活,以男人的好恶为自己的生活准则,成为女性生命的全部内容。
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的自我意识被压抑乃至被消除,女性的自我独立精神也浑然不觉地被蒸发。
一般认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五四”运动使得大量西方先进思潮涌入国门,也强烈地振动着少数刚刚获得进入学堂权利的少数女性的思想。
女性们第一次感到自己作为个人的存在,为了从扼杀人性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中挣脱出来并争取基本人权,于是她们走出闺房、走向社会。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不能干涉我的权利!”这就成为女性在追求自我时的宣言和身体力行的人格宣言。
30年代步入文坛的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忠实地遵循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原则,以“女性作家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描绘了我们民族的沉默灵魂。
在创作中她没有像一般女性作家那样的咏花讽月与无病呻吟。
通观萧红小说中的主角几乎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寡妇、农妇、童养媳等。
这些女性,有的死于地主的拳脚之下,有的死于自然原因,有的死于无望的爱情,有的是因为亲人的愚昧。
在这些妇女中也有反抗者、觉醒者,表现的是一种“生的坚强,死的挣扎”。
沉寂的女性悲歌_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悲剧形象
![沉寂的女性悲歌_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悲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8893a030b4e767f5acfcedc.png)
文学评论萧红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著名女作家,在她不足十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许多风格独特、意蕴丰富的作品。
尤其是笔下的女性形象最为人所称道,尽管形象各异,但基本上离不开一个凄惨的的结局。
而这些具有震撼力的悲剧形象与萧红那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里是息息相关的。
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为视角的,始终关注着中国广大下层女性的生存状况,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几乎都触及到当时中国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被视做“异类”的女性叔本华曾说过,“别人看待我们范围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存在于他们的意识之中,而不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这包括我们在他们眼中的形象,再加上由此而激起的种种思想。
”如果将整个社会比做轮子的话,那些靠近轮子轴心的则是强势的社会群体,对于处在轮子边缘,遭受了不幸命运的人,不是同情、悲悯,而是将承受命运的人残酷的、错误地认定为厄运的本身,将自己对不幸的恐惧与厌恶发泄到不幸的人身上,从玩赏别人的痛苦中获得无与伦比的快感。
《手》中的王亚明不辞辛苦地来到城里求学,这是一个努力地改变自身命运的励志型女性,尽管勤奋苦读,但因基础有限,家境贫寒,再加上那双因帮手工染坊的父亲干活而染成的“又蓝又黑又紫”的手,受到了师生的排斥。
因对这双手的害怕和恐惧,竟没人愿意和她同铺睡,以致寒冬腊月还不得不睡在过道的长椅上,“怪物”,原来还只是根深蒂固在他人的意识中,现在也开始斑斑驳驳地投影在她那日渐脆弱的心上了。
如果说《手》中的王亚明是因为那双显而易见的肮脏的黑手成为相对社会群体的“异类”的话 ,那么《呼兰河传》的小团圆媳妇则是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
便将小团圆媳妇判作“异类”,一步步被异化的过程。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们永远也不会消失。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戏;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戏”。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ef54bd30c22590103029d03.png)
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者:杜雪婷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3期摘;;; 要:萧红在小说中通过细致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充分刻画出一个个以“传统道德和礼教习俗”自律的女性形象,这也显示出萧红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对萧红小说中自律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剖析,并将造成自律女性悲惨命运的思考延展到民族、阶级话语之外的领域,追索更复杂的悲剧原因,同时探究其塑造的自律女性形象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自律;;; 女性形象;;; 悲惨命运;;; 男权社会;;; 萧红引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其在不到十年的文学生涯里,留下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沉淀,越来越光彩夺目。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繁星般地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萧红是其中较突出的一位。
她的创作为劳动妇女成为女性文学的主人公开创了新篇章,是对“五四”以来女性文学倚重知识女性或上层女性的情爱生活而显得整体单薄的弥补。
通观萧红全部作品,从她早期的小说《王阿嫂的死》到最后一篇小说《红玻璃的故事》,萧红作品中的主角几乎都是生活在偏远落后地区的东北地区农村女性,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大都是悲苦麻木的,她们“和动物们一起忙着生,一起忙着死”,过着蝼蚁不如的生活。
不仅面临着和男人一样的社会危难和贫困饥饿等多重攻击,更要承受男权的压迫与折磨,萧红小说就是20世纪20年代偏僻闭塞的、沉寂的东北农村中不幸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女性形象的画廊。
萧红浮雕式的刻画的自觉以“传统道德和礼教习俗”自律的女性形象更为典型,由此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病态灵魂,她把对女性和国民性问题的大彻大悟,用女性敏锐的直感表现出来,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这也使萧红在探索乡土社会女性人生领域中达到了文学史上罕见的深度。
遗憾的是从有关萧红研究的现状来看,研究萧红小说女性形象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其笔下女性生不如死的生存状况,而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全被忽略,表现出对妇女命运的终极关怀并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表现了女性的悲苦命运。
剖析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剖析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64bcf4b950e2524de4187e00.png)
Z 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萧红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她文学的生命却生生不息,她在有限的创作时间里,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回忆、感慨和震撼,萧红所创造的文学价值也留给了世人越发掘越耀眼的光辉。
一、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生死场》体现了萧红的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书中对女性的命运,能折射出在那样一个特定时代的生存环境里,生与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女性的身体上,小说从女性生育所受的痛苦写起,既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环,又能从人的本性出发,要承受虐待以及自己不忍生活产生的扭曲心理,自残折磨到死,真是让女人受尽了世间的痛苦。
萧红在作品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关于女性生与死的世界,让我们深切的感受着女性存活的不易,所承受的极大的苦痛,得不到任何的理解与包容,这简直是对人生的灾难的描摹。
原本正常的女性,在那个黑暗的扭曲的世界里,难逃命运的捉弄。
最后沦为不堪的人生奴隶。
无法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那个男权大过天的社会,她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二)隐形的封建残害《呼兰河传》里王大姐做姑娘时,像一棵灿烂的大葵花,都夸她将是兴家立业的好手,可她毕竟也是个普通的女儿家,人们发现她与磨倌冯歪嘴子同居,没有通过明媒正娶,在那个封闭落后的时代人们曾经的赞美之词在一夜之间全都被推翻了,更难以接受的时冷眼嘲笑,和那不堪入耳的恶毒的话语。
她有什么过错?怎么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每天承受着精神的莫大的痛苦,终于在寂寞冷眼中死去。
这群在贫穷困苦中挣扎的女性,被恶心摧残着,周遭的一切不成文的规定还在前方设法地继续折磨她们,面对她们的不幸,她们难以挣脱伦理的束缚,只能成为这个社会低廉的牺牲品。
王大姐,小团圆媳妇,她们的生命从升起到陨落,不断地受着封建的迫害,这一张无形的巨网,让她们承受灾难的同时毫无回天之力地接受命运的摆布。
(三)负重的情感、压抑的生命《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作品。
它是对人情感方式的一个历史检验,对其“剪不断,理还乱”的隐微心理的追求与探索。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c0d9c9d08762caaedd33d4ad.png)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作者:赖玲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描述了各种在痛苦生活中挣扎着的女性,是小说弥漫在一种浓重的悲剧意识中,是我们看到了再苦难中坚强生活着的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生死场》;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25-01一、麦场上的麻面婆“汗水在麻面婆的脸上,如珠如豆,渐渐浸着每个麻痕而下流。
麻面婆不是一直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有印就得麻痕。
”这是麻面婆出场时,作者给出的第一句描写她的话。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觉到的是,作者拿蝴蝶和人作对比,而不是把人放在和人应该有的高度去写,在《生死场》中,这种描写很多。
“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着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茂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没有用清水洗过。
她家的烟筒也冒着烟了,过了一会,她又出来取柴,茅草在手中,一半拖着地面,另一半在围裙下,她是拥着走。
头发飘了满脸,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母熊带着草类进洞。
”可是,在二里半回家发现羊丢后找羊的时候因为踩了白菜地而被打,打后骂着麻面婆“混蛋,谁吃你的焦饭。
”在《生死场》中的女性是没有真正的“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麻面婆忙碌只是为了男人,因为给二里半做饭。
可是,在二里半的眼里,麻面婆就是他的工具和奴隶。
麻面婆找羊的情节,看过之后,也让人同样觉着女性在当时地位的地下。
人们在物质缺乏的年代,生活是多么的痛苦,同时在男性压制下的女性或者更加悲哀。
作者也只能拿她们和动物相比。
二、打鱼村最美的女人月英在《生死场》中,任何女性都没有逃离生活的剥削和压迫。
即使打鱼村最美的女人月英。
“月英是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她家也最穷,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
生就得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一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072f0b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a.png)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20世纪中国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悲剧意识而闻名。
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女性形象常常处于悲惨的境地。
她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笔调描绘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分析其原因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体现在她塑造的女性形象上。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往往是受压迫和悲惨命运的代表。
《呼兰河传》中的小翠,她从小就生活在贫苦的家庭中,饱受苦难,最终因爱情的悲剧而离世;《生死场》中的方玉珍,她经历了流亡、疾病、悲惨的婚姻,最终选择自杀。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凸显了萧红对女性处境的深刻关注和悲剧意识。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还体现在对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上。
在《呼兰河传》中,小翠对爱情的追求和最终的悲剧结局,展现了萧红对女性爱情观念的探讨。
她揭示了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所面临的种种痛苦和困境,以及对这些困境的无力挣脱。
她认为,婚姻是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之一,而对爱情的渴望则成为她们悲剧的起点。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还表现在对社会和政治的关注上。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往往被社会和政治的压迫所困扰,她们的命运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摧残。
《生死场》中的方玉珍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她的悲惨命运与当时的政治乱象密切相关,她一生遭受的磨难和痛苦正是社会和政治的产物。
萧红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呈现了她对社会和政治的批判,以及对女性在其中所承受的悲惨命运的深刻关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尽管萧红所描绘的女性形象生活在旧社会,但她们的悲剧命运却反映了女性在当代社会依然面临的一些困境和挑战。
在当代社会,女性依然面临着来自爱情和婚姻的困扰,以及来自社会和政治的压迫和歧视。
通过对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以及她们在社会和政治中所面临的挑战。
浅析萧红作品的女性主义特征
![浅析萧红作品的女性主义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770116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a.png)
浅析萧红作品的女性主义特征1000字
萧红是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她的作品凸显了女性志
愿和女性主义精神,对中国近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两
部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入手,简要分析其中的女性主
义特征。
《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中的女主角厉娜通过对生死
窘境的感悟,表达了她对爱、生命和自由的渴望,展现出极具女性
主义意味的思想观念。
首先,厉娜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自由,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
其次,她的
思想观念先进,不断探寻人性和生活的意义,包括对道德和爱情的
思考,深刻分析了当时社会上有关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局限和错误。
最后,她在坚持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勇敢面对社会的压力,表达了女
性自由平等的精神追求。
《呼兰河传》则是一部以女性角度刻画人生历程的长篇小说,展现
了萧红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和思考,以及对当时农村女性所受待
遇的批判。
该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大多数极其坚强,勇敢挑战命运的
局限,尽管生活处境艰难,但她们仍然能够不屈不挠地生活下去,
表现出了不拘束、不服从、对自由的极力追求和对幸福的渴望,充
分体现女性主义的思想。
总的来说,萧红作品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特征不断凸显,她深刻
思考了女性在爱情、家庭、社会等众多领域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明确表达了女性应该争取权利、独立人格、思想自由的主张,她被
誉为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开创了一种以女性为主角的文学传统,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37ac6ff52ea551811a68753.png)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摘要:萧红在《生死场》中书写的一幕幕女性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女性的生存悲剧以及不幸的爱情与婚姻两方面。
从生存悲剧来看,首先是女性在贫穷中饱受摧残,其次是女性在绝望中走向死亡。
女性在爱情和婚姻方面的悲剧主要体现在女性在爱情中饱受伤害,在生育中饱尝痛苦。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值得现代女性深思,女性要实现独立自由,首先要冲破男权桎梏,实现思想解放;其次要摆脱生殖奴役,获得生育自由。
关键词:萧红悲剧命运女性《生死场》萧红的生命虽然十分短暂,但是她为人类留下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她在《生死场》中通过描写中国封建社会东北农村女性凄惨的人生境遇,一步步揭开蒙在女性悲惨命运上的面纱。
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值得现代女性深思,对女性追求平等的权利、实现自身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体现萧红颠沛流离的生活经验使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融入了自己的影子,《生死场》中的女性在生存和死亡间苦苦挣扎,在不幸的爱情与婚姻中饱尝痛苦。
(一)生之艰难,死之挣扎1.在贫穷中饱受摧残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人们都希望能摆脱贫困,过幸福富足的生活。
但是在《生死场》中,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民族危难之中,黎民百姓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生死场》中的农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乱坟岗子是地主施舍给贫苦农民们死后的住宅,但活着的农民,常常被地主们驱逐,使他们提着包袱,抱着小孩,从破房子再走进更破的房子去”。
物质上的贫穷也导致了精神上的贫穷,农民们对庄稼的看重远远高过人的生命。
寒冷的冬日,平儿把爹爹的靴子偷穿出去,王婆立即凶暴地让平儿打赤脚回家。
孩子们弄坏了地里的一棵菜苗,就要遭到母亲严厉的惩罚。
生活的贫困让女性无法称职地担当母亲的角色,对她们来说,孩子的价值远远没有生活中的物质需求重要。
五月节的前几天,成业天天和金枝吵架。
萧红小说中四类女性的悲剧意识
![萧红小说中四类女性的悲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a87a7b5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7.png)
萧红小说中四类女性的悲剧意识萧红,这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杰出女作家,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她的作品中为我们揭示了四类女性的悲剧意识。
她们分别是受压迫的女性、家庭中的女性、爱情中的女性和追求信仰的女性。
通过这四类女性的展示,萧红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以及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意义。
在萧红的小说中,第一类女性是那些受社会压迫、无法自由呼吸的女性。
她们的生活被社会的偏见和男人的权威所限制,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她们都处于被动的地位。
《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被迫忍受婆婆的虐待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最终悲惨地死去。
这类女性的悲剧意识让我们反思现实社会中的不公与压迫。
第二类女性是那些在家庭中扮演着付出者角色,却在沉默中忍受着痛苦的女性。
她们为了家庭和孩子默默付出,却得不到理解和认可。
《生死场》中的王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为了家庭和孩子辛苦劳作,却得不到丈夫和社会的认可,最终在绝望中自杀。
这类女性的悲剧意识让我们思考家庭关系中的付出与回报。
第三类女性是那些在爱情中盲目追求幸福,却不断遭受伤害的女性。
她们对爱情充满憧憬,却在现实中受到男人的欺骗和伤害。
《小城三月》中的翠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为了追求爱情不惜与家人决裂,却遭到男人的抛弃,最终在痛苦中死去。
这类女性的悲剧意识让我们反思人性的弱点和爱情的复杂性。
第四类女性是那些在生命中追求信仰,却不断遭受挫折的女性。
她们为了理想和信仰不断奋斗,却遭到现实的无情打击。
《商市街》中的许哲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为了追求自由和信仰,却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碰壁,最终在失望中堕落。
这类女性的悲剧意识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萧红通过这四类女性的描绘,展示了生活中的悲剧意识和人生的无尽可能。
这些女性的悲剧意识不仅让我们对现实社会、家庭关系、爱情和人生意义进行深入思考,也激发我们对生活和人性的同情与理解。
她们的命运悲剧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与社会、家庭、爱情和人生信仰紧密相连。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55630523192e45361066f540.png)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摘要萧红在小说《生死场》中塑造了三类女性形象,一类是麻木迟钝、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如麻面婆;一类是对爱情婚姻充满期待,却在残酷的现实中梦想幻灭,身心扭曲,如金枝、月英;第三类是有几分“传奇”色彩的乡土女性无论是对于地主阶级、帝国主义的暴虐,还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父权主义的压迫,都以独立不羁的姿态,表现出自觉地反抗意识,如小说的主要人物王婆。
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作者呈现出下层女性普遍的悲惨生活、无奈命运,同时也将女性之思延展到民族/国家话语之外的领域,追索更为复杂的悲剧原因。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女性形象;女性之思AbstractXiao Hong in the novel "Life and Death" in shaping three female characters,one is numb dull, submissive image of women such as Mamianpo.One is looking forward to marriage for love, but the harsh reality of broken dreams, physical distortion, such as Jinzhi,Yueying. The third category is a sort of "legendary" color of the local women both for the landlord class, imperialism, tyranny,or for the daily life of patriarchal oppression, are independent uninhibited attitude, showing awareness of conscious resistance, such as the novel's main characters Wangpo.Through thes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female characters, the author presents the tragic life of women in general lower, but the destiny,thought will also be extended to women nation / state discourse outside the area, the reasons for recourse to more complex tragedy. Keywords XiaoHong, "Life and Death", Female Characters,Female Thinking一、前言作家萧红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传奇。
“生的艰难,死的挣扎”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
![“生的艰难,死的挣扎”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fc58329aaea998fcc220e21.png)
“生的艰难,死的挣扎”——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风格独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
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经历了一个女性所能承受的太多苦难,这惨痛而苦难的生活历程和人生体验,都或浓或淡、或片断或整体地渗入到她的创作中,使她的作品更关注于中国广大底层女性屈辱和苦难的生存状态。
在她的《生死场》这部小说中,描述了各种在痛苦生活中挣扎着的女性,她们的一生围绕着“生”与“死”来展开,面对生,展现出的是坚强,是隐忍,;面对死,展现出的是挣扎,是痛苦。
这使得小说弥漫在一种浓重的悲剧意识中,使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东北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生死场》女性形象小说以近似蒙太奇的手法开始,山羊吃草的宁静给我们一个错觉:如此一个静谧的画面何来生与死的严酷呢?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平静里,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命运上演了。
一.麦场上的麻面婆“汗水在麻面婆的脸上,如珠如豆,渐渐浸著每个麻痕而下流。
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有印就的麻痕。
”这是麻面婆出场时,作者给出的第一句描写她的话。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觉到的是,作者拿蝴蝶和人作对比,而不是把人放在和人应有的高度去写,在《生死场》中这种描写很多。
“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着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没有用清水洗过。
她家的烟筒也冒着烟了,过了一会,她又出来取柴,茅草在手中,一半拖着地面,另一半在围裙下,她是拥着走。
头发飘了满脸,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母熊带着草类进洞。
”可是在二里半回家发现羊丢后找羊的时候因为踩了白菜地而被打,打后骂着麻面婆“混蛋,谁吃你的焦饭。
”在《生死场》中的女性是没有真正的“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麻面婆忙碌只是为了男人,因为给二里半做饭。
可是,在二里半的眼里,麻面婆就是他的工具和奴隶。
麻面婆找羊的情节,看过之后,也让人同样觉得女性在当时地位的低下。
人们在物质缺乏的年代,生活是多么的痛苦,同时在男性压制下的女性活着更加悲哀。
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e2803b370066f5335a812174.png)
毕业论文--------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生得挣扎,死的抗争--------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莫延福【内容提要】现代女作家萧红,关注妇女问题,在其小说中,塑造了王阿嫂、黄子良、翠姨、长青妈、王大姑娘、王婆等一系列女性形象,描写了她们的屈辱与挣扎,觉醒与抗争,本文通过萧红这些形象的分析,归纳了这些形象的两种类型,分析了这些形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作家塑造这些形象的社会形象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生,死,挣扎,抗争生得挣扎,死的抗争--------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现代著名女作家。
代表作品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小城三月》。
萧红是30年代出现在我国文坛的著名女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描写农村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不幸与抗争。
萧红出生于地主阶级家庭,又一度被软禁在农村叔伯们的家里,这使她耳闻目睹了不少地主剥削、欺压农民的血泪斑斑的罪恶。
萧红对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和不幸,有着特别的关注,她自从19岁逃离家后,屡遭坎坷、历经磨难,从而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独到而深刻的体验,因此,对农村下层劳动妇女的痛苦与不幸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并写出了不少反映农村妇女生活的优秀作品。
(一)萧红对农村劳动妇女的认识是深刻的。
1938年,她曾联系自己的身世对聂绀驽说:“……我是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的,倒是怯懦,是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自甘牺牲的惰性。
”这是女作家萧红在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和不幸之后,经过深沉的而又不无忧伤的历史反思,对妇女问题所作的深刻剖白,它不仅反映了天才女作家同旧世界抗争的独特的生活历程,同时也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妇女不甘奴役的反抗精神。
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和作为女性作家的历史使命感,萧红才蘸着自己的血泪,以“女性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着力表现东北沦陷后的劳动妇女“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生动、形象,令人颤栗的妇女形象。
失掉了爱的心板——萧红笔下的受难女性形象分析
![失掉了爱的心板——萧红笔下的受难女性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ae5084a0116c175f0e487b.png)
犯 ; 人 性 格 的 软 弱 , 她 无 法 像 丁 玲 那 样 发 出 一 个 个 使 时 代 女 子 的 绝 叫 ; 病 交 加 的 生 活 , 她 无 法 像 张 爱 贫 使
玲 那 样 隔 膜 着 时 代 而 去 关 注 那 些 为 了经 济 上 的 安 全 考 虑 角 逐 在 情 感 游 戏 中 的 男 女 们 .萧 红 饱 蘸 生 命 之
阴鸷 。 老 鼠 般 胆 怯 , 病 猫 般 无 力 。 如 如 二 里半 的老 婆—— 麻 面 婆 , 天洗 衣 、 饭 、 成 做 侍
女 性 形 象 。 笔 下 的 女 性 没 有 清 晰 的 自我 意 识 , 鲜 她 也
有 自觉 的 生 命 意 识 , 的 甚 至 没 有 自 己 的 名 字 , 们 有 她
第 4期
20 0 9年 7月
吉 林 师 范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科 学 版 ) 人
Ju a f inNoma nv ri ( ma ie o r l l r lU iest Hu nt s& S ca ce c dt n n o Ji y i oil in eE io ) S i
的时候 , 唇特 别长 , 且 唇 的 中央那 一小 部分尖尖 上 而 的 , 全 像 鸟 雀 的 嘴 。 ” 枝 在 情 人 面 前 “ 小 鸡 一 完 金 和 般 ” 面 对 母 亲 , “ 鼠一 般 地 整 夜 好 像 睡 在 猫 的尾 , 则 老 巴下 ” 而 那 个 全 村 最 美 丽 的 女 人 月 英 , 瘫 痪 之 后 , 。 在 “ 眼 珠 完 全 变 绿 ,整 齐 的 一 排 前 齿 也 完 全 变 绿 , 白 她 的 头 发 烧 焦 了 似 的 , 紧 贴 着 头 皮 . 她 像 一 头 患 病 的 猫 , 独 而 无 望 。 ” 活 的 沉 重 , 性 的 暴 虐 , 女 性 孤 生 男 使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781a01514791711cc791793.png)
五、萧红的女性之思萧红以自己的耳闻目睹和亲历的人生体验,在小说中描绘了北方贫苦农村妇女的悲惨遭遇和无奈命运,批判了男权主义对女性的戕害和束缚。
同时,萧红又通过三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出她的“女性关怀”和“女性之思”。
在萧红的笔下,逆来顺受的麻面婆和为爱挣扎扭曲的金枝、月英都是以悲剧告终,不管是对男人无条件的顺从还是满怀梦想的期待,都没能使女性摆脱悲惨的命运,反而是这些“顺从”和“期待”加速了她们的死亡。
萧红早已认识到这一点,挖掘出女性命运悲剧的来源——男权主义的控制与残害。
她通过第三类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她对于具有“混合气质”的传奇女人王婆的赞赏和在她身上所寄托的希望。
《生死场》中的女性生活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偏僻落后闭塞的东北乡村, 她们是贫困得不能再贫困, 卑贱得不能再卑贱的劳动妇女, 她们的生命是潦草的, 她们的生存举步维艰, 她们的情感遭受肆意践踏, 她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全被忽略, 作为一个生活在动荡的大时代的女人, 一个女性作家,萧红以她独特的女性笔触展示并拷问着她们的悲剧人生, 不仅仅是给予关注与同情, 而且渗透着血泪的理解与控诉。
在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萧红是真正代表大多数的中国女性,真正自觉地为最广大下层妇女代言的女作家。
也是自始至终关注并表现普通女性的人生悲剧,发出清醒、透彻、深刻的女性之声的作家。
这也正好显示出萧红在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她执著于“女性关怀”,深刻表达“女性之思”,无非是想争取女性话语权利,建构女性话语体系,反抗男权中心社会与男性话语,唤起所有女性的醒悟与自觉,争取女性的尊严与地位。
论萧红在《生死场》中对男权中心文化的消解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独特的女性作家,女性的生存状况及她们受男性世界压抑的现实,一直是萧红在其作品中关注最多的。
然而,萧红的创作也通过解构男权中心文化塑造的女性形象强烈的批判了男权文化,同时也通过对小说男性人物形象的独特刻画消解了男权中心文化下的男性形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男权中心文化的虚伪性和反人道性。
从女性形象的解构看萧红的女性主义创作——以《生死场》为例
![从女性形象的解构看萧红的女性主义创作——以《生死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cb8a774b9f3f90f77c61b5c.png)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女性形象的解构看萧红的女性主义创作——以《生死场》为例庞婧 河北大学文学院摘 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从性别角度对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萧红的女性主义创作通过其独特的身体叙事方法再现了底层女性被压抑被损害的真实面貌,颠覆了男权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萧红在民族话语大背景下对于女性个体生命的关注,对男权中心文化的消解与批判。
关键词:《生死场》;女性形象;女性主义作者简介:庞婧(1993.4-),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56-01《生死场》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生”与“死”的故事,在8万字的小说中,萧红成功塑造了王婆、金枝等经典女性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女性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强烈的性别意识和清醒的女性立场,以绝不自恋的态度对女性自我世界进行解剖,从而显现了超越时代的文学意义。
一、女性形象特征长久以来女性处于被言说、被塑造的地位,因此女性基本上以“天使”或“妖妇”的面目出现。
萧红以独特的女性角度展现了女性生活的真态,塑造出挣脱固定模式的女性形象。
(一)女性形体形象女子的美貌一向是文人墨客乐于描写歌颂的,女性的容貌成为了 女性的根本存在价值。
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描写并非是为了给读者绘制一幅仕女图,而是为了真实展现女性躯体是如何饱受摧残的。
首先是动物化的劳作形象:女性在田间的劳作多被描写成力与美的典范,但辛苦的劳作对于女性身体和性别身份的摧残却鲜有人注意到。
萧红通过描述如牛似熊一般的王婆书写女性柔软的身躯逐渐被生活压垮的过程。
其次是似鬼的病中形象:即使是被病痛折磨不堪的女性躯体,展现在文学中却被包上了华丽柔美的裹尸布,萧红直写下了女性肉体遭受病痛后的惨状:“病”将月英由美人虐成了鬼,牙齿变成惨绿色,臀下满是蛆虫。
浅析萧红笔下女性的悲剧命运
![浅析萧红笔下女性的悲剧命运](https://img.taocdn.com/s3/m/a6018faf2e3f5727a4e9621f.png)
引言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历尽坎坷,可谓是不幸中的不幸者,然而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
她以女性的细致观察与敏锐感觉表现了黑土地上的生活场景与心灵世界,在其笔下,底层社会的生活艰难,尤其是女性的悲剧命运,刻画得异常真切。
她透过笼罩着她短促生命的精神暗影——荒凉之感看荒凉人间演出着的“生”与“死”,也把荒凉、寂寞感写进了小说人物的人生迷茫里了。
可以说,在萧红的作品里,流露出的悲剧意识,大部分是由女性的悲剧命运构成的,这与她本人的身世遭遇和当时的现实社会息息相关。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大致从如下几方面表现出来:一、遭受封建迷信思想摧残、毒害的女性在旧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封建思想像无形的枷锁,压制着人性,对女性毒害、摧残尤其深。
萧红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当时,在作者眼中,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还沉落在文明前史的黑暗里。
封建迷信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就像毒液一样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和肉体,直至断送生活的希望或性命。
愚味的人民群众缺乏科学文化知识,认为生病是鬼附身,请“大神”来跳大神可以驱魔赶鬼,消除百病,因此,尽管生活艰难困苦,仍将平日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一点点钱倾囊而出,甚至债台高筑,只为了请大神或拿“云游仙人”的“帖儿”,结果怎样呢?不仅病没治好,反而加重了,有的甚至白白送命。
如《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就是其中一个牺牲品,本来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当了童养媳,就像卖了身,完全没有自由,成了婆婆的奶奶的“出气包”。
婆婆奶奶认为小团圆媳妇“太不像样”,应该“给她一个下马威”,好好“调教”。
因此,过了没有几天,就打起团圆媳妇来了,打得那么厉害,那叫声不管多远都可以听得见。
孩子凄厉的哭喊并未换来大家的同情,(只有“我”的爷爷除外),因为众人的善心都被封建思想蒙蔽着。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9885f8b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7.png)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杰出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揭示女性命运的悲苦为特点,深刻地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通过对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情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她对女性悲剧意识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萧红通过塑造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来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她笔下的女性角色多种多样,有受压迫的农村妇女,有奋发向上的知识女性,有受伤害的城市女性,有受困于家庭的女儿等等。
尽管她们的背景和遭遇各不相同,但她们都面临着人生的困境和命运的束缚,都有一种无法逃离的悲剧意识。
比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两个姐妹分别代表了传统与现代的女性角色,她们都被男权社会的价值观所束缚,最终都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其次,萧红通过揭示女性的悲剧遭遇和心理状态来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悲苦的情节和描写。
比如在《呼兰河传》中,女主人公丁丁经历了一个个婚姻的失败和人生的挫折,最终陷入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这种刻画不仅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压抑,也展现了女性在追求爱情和幸福之路上所承受的苦难和痛苦。
同时,在《烟花》中,萧红通过女主人公小刚对于婚姻的理解和价值观转变的描写,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悲剧遭遇和自我解脱的意愿。
这些描写都反映了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所面临的悲剧现实和心理困扰,使她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三,萧红的作品中还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的悲剧意识。
她通过描写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和被剥削的命运,以及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固化和歧视,来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比如在《我为了人民办婚礼》中,妻子主动承担起家务劳动和照顾儿女的责任,但在家庭和社会中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导致了她内心的苦闷和悲观。
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女性在家庭中所承受的沉重负担和生活的艰辛,也暴露了家庭和社会对于女性的剥削和歧视,进一步加深了女性的悲剧意识。
总之,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得以深入地探讨和呈现,她通过塑造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揭示女性的悲剧遭遇和心理状态,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的悲剧意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处的困境和压迫,进而引发对于女性权益和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
![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d487488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7.png)
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一、本文概述《生死场》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东北农村,一群女性在面对生存、死亡、爱情、家庭和社会等多重压迫下所经历的悲剧故事。
作品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承受的无尽苦难和无法逃避的命运。
本文旨在从女性视角出发,深入解读《生死场》中女性悲剧的内涵与成因,探讨萧红如何通过这部作品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惨境遇,以及她们如何以坚韧和勇敢的态度面对生活的重重挑战。
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的女性观和她在文学创作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反思。
二、萧红的女性视角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女性的细腻情感和敏锐观察力,深入揭示了女性在旧中国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悲剧命运。
她不仅通过女性的视角展现了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更通过女性的语言和身体的语言,对男权文化进行了有力的反抗。
萧红以女性的视角描绘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在旧中国东北农村,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被束缚在家庭和土地上。
萧红通过描绘女性在家庭中的辛勤劳作和在社会中的受压迫,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女性生存状态的非人性、动物性。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让读者对女性的遭遇产生共鸣和愤怒不平的情绪,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女性意识,引发了对女性地位和命运的深入思考。
萧红运用女性的语言来书写女性的身体。
在《生死场》中,萧红以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语言,细腻地描述了女性在生育、疾病、劳作等方面的身体体验。
她通过女性的身体语言,将女性的痛苦和苦难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展示了女性身体的脆弱和无力,更对男权文化进行了有力的反抗。
在男权文化中,女性的身体往往被视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和满足男性欲望的工具,而萧红则通过女性的视角和语言,将女性的身体还原为她们自己的,让女性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苦难。
萧红在《生死场》中以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语言,深入揭示了女性在旧中国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悲剧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生得挣扎,死的抗争--------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莫延福【内容提要】现代女作家萧红,关注妇女问题,在其小说中,塑造了王阿嫂、黄子良、翠姨、长青妈、王大姑娘、王婆等一系列女性形象,描写了她们的屈辱与挣扎,觉醒与抗争,本文通过萧红这些形象的分析,归纳了这些形象的两种类型,分析了这些形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作家塑造这些形象的社会形象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生,死,挣扎,抗争生得挣扎,死的抗争--------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现代著名女作家。
代表作品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小城三月》。
萧红是30年代出现在我国文坛的著名女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描写农村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不幸与抗争。
萧红出生于地主阶级家庭,又一度被软禁在农村叔伯们的家里,这使她耳闻目睹了不少地主剥削、欺压农民的血泪斑斑的罪恶。
萧红对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和不幸,有着特别的关注,她自从19岁逃离家后,屡遭坎坷、历经磨难,从而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独到而深刻的体验,因此,对农村下层劳动妇女的痛苦与不幸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并写出了不少反映农村妇女生活的优秀作品。
(一)萧红对农村劳动妇女的认识是深刻的。
1938年,她曾联系自己的身世对聂绀驽说:“……我是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的,倒是怯懦,是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自甘牺牲的惰性。
”这是女作家萧红在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和不幸之后,经过深沉的而又不无忧伤的历史反思,对妇女问题所作的深刻剖白,它不仅反映了天才女作家同旧世界抗争的独特的生活历程,同时也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妇女不甘奴役的反抗精神。
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和作为女性作家的历史使命感,萧红才蘸着自己的血泪,以“女性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着力表现东北沦陷后的劳动妇女“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生动、形象,令人颤栗的妇女形象。
萧红笔下的这些妇女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之下,在封建思想毒害之下,饱受侮辱和损害,而又麻木愚昧,任环境搓揉,无力反抗。
虽然落后,尚未觉醒,却仍然在苦难中艰难挣扎,保持着坚韧性格的女性形象。
另一类是在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下,虽然已沦为奴隶,但她们的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正在努力走向自身自由和民族解放的阶级斗争道路蕴藏着觉醒和反抗潜力的女性形象。
萧红正是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分析,表现了对时代生活的意识和情绪,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极富光彩的一页。
中国妇女在过去的社会里,处处都处在不平等的地位,被剥削、被压迫、被欺凌、被鄙视,要“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
“私有制社会里,本来把女人当作私产,当作商品。
一切国家,一切宗教都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条,把女人看作不吉祥的动物,威吓她,使她奴隶般服从。
”萧红正是怀着对妇女奴隶生活的无比愤慨,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东北地区劳动妇女在封建主义统治下所遭受的无穷灾难,描写了她们奴隶般的痛苦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被压迫的劳动妇女形象。
(二)萧红第一篇小说《王阿嫂之死》中的王阿嫂,是作家含着忧愤的泪水,痛切地观察了东北地区劳动妇女命运而加以典型化了的具有完整悲剧性格的人物形象。
她的悲惨结局,深刻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凶残本质,鲜明体现了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极端残忍性。
王阿嫂的丈夫因不满地主的剥削,被张地主暗中放火,活活烧死在草垛里。
守寡后的王阿嫂拖着怀孕的身子下地拣土豆,被地主踢倒在地,回家后便因早产而死,新生儿不到五分钟也死了!这残不忍睹的画面,强烈的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鲜明的表达了劳动妇女命运的悲惨!作品《桥》中黄良子的悲剧,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
贫苦农妇黄良子为生活所迫,扔下自己吃奶的孩子,当了地主家的乳娘,致使自己的孩子因找不到母亲而坠桥身亡。
黄良子是一个母亲,但她又是被剥夺了母爱的奴隶。
作家不仅描写了她屈辱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而且深刻地展示了她精神上遭遇的摧残和压迫。
自己的乳汁不能哺育自己的孩子,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的痛苦而又令人不可想象的事情啊!作品就这样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屈辱的“做奴隶的母亲”的形象。
作品《手》所展示的是另一种劳动妇女形象。
主人公王亚明是农民染匠的女儿,她淳朴,善良,憨厚,好学,但由于长年累月地把手浸泡在染缸里,她的手从指甲直到手腕以上都变成了“蓝的黑的,又象是紫的。
”就因为这双手,王亚明上学后变成了罪人,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欺凌、打击和鄙视,她的理想没有实现,最后却被残酷地撵出了学校。
王亚明始终不明白是谁迫使她离开了学校,是谁造成了她的悲剧,其悲剧的深刻意义就在这里:在封建社会里,女人的希望越多,失望就越大。
萧红小说中更为动人的是那些牺牲在旧婚姻制度下的妇女形象。
作品《小城三月》中的翠姨就是旧婚姻制度的牺牲品翠姨是位温柔、娴雅、内心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希望的农家少女。
由于她幼年丧父,生活无所依托,只好寄人篱下,住到亲戚家中。
她把自己的心默默地献给了亲戚家的“堂兄”,但可恶的寡母却把她许给了一个又矮又小的男人,这就决定了她的悲惨命运。
翠姨不甘心命运的安排,想起来反抗,但多年的礼教又使她不能逾越封建道德规范,封建礼教禁锢了她奋飞的羽翼,在无力而无谓的反抗中,翠姨死了,像笼中的鸟儿为争取自由的天空而在笼中绝食一样的死了。
翠姨的悲剧表现为“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由于作家对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有着深刻的洞察和了解,因此,才能从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揭示出这种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既受封建势力的迫害,又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
因此,他们不自觉地帮助统治阶级促成了许多平凡而不幸的悲剧。
《呼兰河传》里整死了的她“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也是一个从媳妇熬老的女人。
《生死场》中的月英不幸得了瘫病,她的丈夫不是打就是骂,对月英凄厉的哭叫,痛苦的呻吟,凄惨的哀求,始终无动于衷。
同篇小说中农村少女金枝曾经追求过自由的爱情,但追求的结果却是别人泄愤的工具,在贫苦绝望中竟以无名怒火摔死了自己的孩子,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不得不到城市谋生,受尽了难堪的人生凌辱。
造成这些人的悲剧虽然不是直接来自封建统治阶级的毒手,但这些劳动群众妇女冷漠、麻木愚昧、迷信、不觉悟的等弱点主要还是从封建统治阶级那里遗传接受来的,是封建统治思想毒害的结果。
这些典型形象揭示了:劳动人民不摆脱封建主义的种种思想影响和毒害,是根本无法彻底翻身、获取自由的,对于妇女来说,尤其是这样。
作家在塑造上述形象时,并非只是一味地咀嚼不幸人们的不幸,更不是简单地把她们写成任人宰割的奴才和羔羊,而是从艺术形象的本质出发,为我们生动地描绘出这些劳动妇女在没有彻底觉悟之前蕴蓄在心头的愤怒情绪,刻画她们在苦难中仍保持着坚韧性格的女性形象。
王阿嫂虽然死去了,但她临死前从自己的悲惨遭遇中,已经认清了造成自己悲惨的阶级根源,蓄积在心头的愤怒和力量已经显露出来。
但这种觉醒是用生命换来的。
王亚明在学校虽然受到歧视,但并不气馁,她以顽强刻苦的精神发愤学习,想以学习来改变父亲和自己贫穷受辱的命运。
当她被学校赶出时,还坚定的说:“再来,把书回家好好读了,再来。
”在苦难中保持了坚韧的性格。
至于月英、金枝、小团圆媳妇、从她们的悲剧命运中,我们看到了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劳动人民对于压迫者和剥削者的敌视和仇恨从来没有停息过。
因此,萧红的作品中,出现了在民族和阶级压迫下,勇敢地站起来,富有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形象,她们如同千回百折地从岩石中绕生出来的野草,顽强地生长着、抗争着。
1923年底,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报告,一石激起千层浪,出走的娜拉在获得自由后如何走下去,成为文学界和思想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近十年后,萧红这位走出封建地主家庭的“娜拉”,在获得了人身自由之后,严酷的现实又使她几次遭受欺骗和凌辱,饱受饥寒交迫之苦,独自求生之难,这些遭遇,为她在文学创作中探求妇女问题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1933年,在作品《夜风》中就出现了一个觉醒的妇女,她在长期的麻木状态下,逐步认清了地主阶级的伪善与凶残,终于觉醒了,结束了被遗弃、被剥削的历史,走上了斗争的道路,这就是长青妈。
当长青绝望地说:“妈妈,我们吊死在爹爹坟前的树上吧!”的时候,这个一旦觉醒便顽强奋斗的女性说:“孩子,不要胡说了,我们有办法的。
”这个办法就是以血肉之躯奋起斗争。
因为长青妈已经明白,××党不但不杀小户人家,而且跟贫苦农民是一家,专门反对地主,均分土地,所以她不但没同意吊死,反而毅然决然地领着儿子参加了革命,走上了真正的战场。
《呼兰河传》中的王大姑娘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习惯势力进行大胆挑战的女性,王大姑娘既没有“父母之命”,也没有“媒妁之言”就跟随一个穷雇工,磨官冯歪嘴同居,并且生了孩子。
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不但顶住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谣言、诽谤和攻击,坚强地生活下来,而且两个人还格外恩爱,生活得特别幸福。
王大姑娘在生第二胎时不幸死去,那些按传统习惯看问题的人以为冯歪嘴子该完蛋了,但他从自己的两个孩子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决心把孩子抚养成人,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根开花结果。
在王大姑娘身上,作者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作者大力讴歌王大姑娘与冯歪嘴子的爱情,赞扬他们不畏传统习惯势力的压迫,敢于反抗封建婚姻,积极进行斗争,顽强生活下去,争取婚姻自由的精神。
给青年人指出了一条打破传统习惯势力,争取婚姻自由的光明道路。
这不仅在当时具有教育意义,就在今天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带着浓郁自传体式色彩的小说《广告副手》中的芹,为了每月20元的工资,为了分担爱人的劳苦和忧愁,为了争得独立的经济生活,暗自找到了广告副手的工作,她甚至带着病,支撑着画广告。
因为她感到“这回总算不至于再忧愁了。
”芹的形象体现了妇女解放的思想,鲁迅说“要别人养,听得别人的唠叨,甚而至于侮辱。
”广大妇女要“不断的为解放思想,经济独立而战斗”当然,这种经济解放还要依赖整个社会的解放,只有解放社会,才能彻底解放自己。
《生死场》中的那些“妇女们”,她们随同男人们一道参加了抗日组织,还对苍天宣誓:“千刀万剐也愿意”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民族解放的最前列。
王婆是《生死场》中最富有反抗特征的女性,在萧红的作品中是很突出的,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农村社会,她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毅然决然地和第一个男人离婚,第二个男人死后,又与赵“搭伙”了,什么“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好女不嫁二夫”等封建伦理观念,在她眼里统统都是瞎话、鬼话,她的思想和行为与封建礼教针锋相对,中国妇女历来就有两种特性:既有反抗性,又有依赖性和屈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