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可治性罕见病—肥厚型心肌病
可治性罕见病—肥厚型心肌病一、疾病概述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以心室壁肥厚、增生为特征,常为不对成性肥厚并累计室间隔,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并且不能够被引起心脏负荷异常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瓣膜病变)所解释的原发性心肌病[1]。
肥厚型心肌病也被认为是一种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它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第二大常见心肌病变类型[2,3],也是青少年及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芬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每年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率0.24/100000~0.47/100 000[2~4]。
欧洲心脏病协会将肥厚型心肌病分为家族性/基因遗传型和非家族性/非基因遗传型,且多数患者均存在家族遗传史。
肥厚型心肌病病因多样,已证实40%~60%患者存在肌节蛋白基因突变,5%~10%患者存在非肌节蛋白相关的基因突变,少数患者由淀粉样变和内分泌紊乱等非遗传学因素引起[5]。
二、临床特征部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没有任何临床表现,而在体检中被发现。
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悖、晕厥,甚至猝死。
婴幼儿可表现为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
儿童肥厚型心肌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其病因与确诊年龄[6]。
继发于先天性代谢缺陷或畸形综合征的儿童主要在出生早期发病,5年生存率分别为42%和74%。
患神经肌肉疾病的儿童通常在较大年龄发病,5年生存率可达98%。
病因未明的儿童,出生后1年内确诊发病的患者和1岁以后确诊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2%和94%[6]。
对于出生后1年内发病的患儿,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引起死亡最常见的原因[6]。
而猝死则是婴幼儿期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6]。
三、诊断通常根据婴幼儿的心脏杂音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喂养困难,多汗和发育停滞)的评估进行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7]。
这些症状通常发生于合并左心室(常伴随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收缩功能呈现高动力性,同时左心室舒张功能开始下降的时候[8]。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引言:心脏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
成人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之一,它主要特征是心肌肥厚和心室结构的改变,导致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
为了规范和统一对成人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心脏病学会特制定了《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
一、诊断标准:1. 心电图(ECG):在ECG上显示左心室肥厚特征波,如增高的QRS波群、ST段改变、T波倒置等。
2.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显示心肌厚度增加,肥厚部位主要集中在室间隔;还可测量心室流出道梗阻度,观察心脏功能状态。
3. 心磁共振成像(MRI):能提供更准确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尤其适用于无法通过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的患者。
4. 基因检测:对有家族史或高度怀疑遗传性背景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疾病。
二、治疗原则:1.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规律的有氧运动。
- 心理辅导:帮助患者面对疾病,减轻心理压力。
2. 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肥厚及流出道梗阻。
- 利尿剂:适用于合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液体潴留的患者。
- 钙拮抗剂:减少心肌肥厚和心室流出道梗阻,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3. 心脏手术:- 流出道梗阻消除术:主要用于有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 心脏移植:对晚期病情进展、合并心力衰竭且无法通过其他手段控制症状者考虑心脏移植治疗。
4. 其他治疗措施:-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曾经发生过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植入,以预防猝死。
- 爱奇立泵(LVAD):适用于晚期病情进展严重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以提供血液循环支持。
三、随访与预后:1. 随访:- 定期进行临床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注意家族成员的筛查;-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药物治疗;-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患者及家属。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解读
HCM的诊断
• 超声心动图或者磁共振检查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任意部 位室壁厚度>15 mm可确诊。
• 若致病基因检测阳性者或者遗传受累的家系成员检查发 现左心室壁厚度>13 mm也可确诊。
HCM的治疗
• 治疗原则 • (1)有症状的梗阻性HCM患者,使用药物治疗或侵 入式治疗方式改善症状。 • (2)有症状的非梗阻性HCM患者,主要针对合并症 进行治疗。
HCM的治疗
• 治疗原则 • (3)HCM患者均应常规开展突发性心脏猝死的风险 评估和危险分层,进行相应预防和治疗。 • (4)无症状HCM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临床评估。
• 治疗目标 • 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脏功能,延缓疾病进展,减少 疾病死亡。
HCM的治疗
• 药物治疗 • 在无禁忌证情况下,根据心率、血压情况,从小剂量 开始使用β受体阻滞剂,逐步滴定至最大耐受剂量。 • β受体阻滞剂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可选用非二氢吡 啶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 • 对于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后仍有 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联用丙吡胺。
HCM的分型
• 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分型可分为: • (3)非梗阻性HCM(静息时或激发后LVOTG峰值 均<30 mmHg) • (4)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峰值压差≥16 mmHg) 。
HCM的诊断
• 家族史 • 家族成员确诊HCM,一级亲属年龄≤50岁发生突发 性心脏猝死、心力衰竭,或有心脏移植及植入型心律 转复除颤治疗史。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 指南2023》解读
HCM的定义
•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 原发性心肌病。主要由于编码肌小节相关蛋白的基因致 病性变异引起,临床表现以心肌肥厚为突出特征。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流行病学和病因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左室壁增厚且不伴有心腔扩大为特征的心脏疾病(已排除其他可致心肌肥厚的心脏及系统性原因)。
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男女发病率相等,约0.2%~0.5%。
HCM可以继发于30多种不同基因的突变,约60%的青少年与成人患者的病因为编码心脏主要肌节蛋白的基因突变,主要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呈散发型或交替遗传型。
除此之外,约5%~10%成人患者的病因为其他类型的遗传性疾病,包括染色体异常、代谢和神经肌肉遗传病、遗传综合征、线粒体遗传病;也可以继发于非遗传疾病,如衰老或淀粉样变性。
HCM的病理生理学复杂,涉及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缺血和重构、流出道梗阻、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有很强的异质性,可表现为无症状、心绞痛、呼吸困难、运动耐力下降、晕厥和猝死等。
尽管心脏死亡率的绝对风险每年低于1%,但HCM仍然是青年人及运动员心原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由于HCM起病隐匿和进展缓慢,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防治可直接改善患者预后。
近年来,基因检测已用于HCM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其与辅助生殖技术的结合还可以指导优生优育。
诊断01诊断标准根据最新公布的2014 ESC指南,HCM的诊断标准在成人中为:任意成像(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或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显示,并非完全因心脏负荷异常引起的左心室心肌某节段或多个节段室壁厚度≥15 mm;在儿童中为左心室室壁厚度≥预测平均值+2×标准差。
对于HCM患者的一级亲属,若心脏成像检测发现无其他已知原因的左心室室壁某节段或多个节段厚度≥13 mm,即可确诊HCM。
02基因检测在诊断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基因检测方法确定HCM的致病基因,可以为HCM提供分子诊断依据。
目前,已经发现编码心肌肌节蛋白的20多个基因的1 400多个突变,大量线粒体相关基因和修饰蛋白基因也被发现与HCM 存在关联。
肥厚型心肌病汇报ppt课件
。
改善心功能
降低心肌肥厚程度,改善心脏舒 功能,提高心脏射血能力。
预防并发症
积极控制病情发展,预防严重心律 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方案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阻断β受体,降低心肌收缩 力,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舒
张功能。
钙通道阻滞剂
用药指导
向患者说明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服 用药物,并告知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心理支持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减轻焦虑、抑郁等负 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放松训练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以缓解紧张情绪 和身体症状。
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加入心肌病支持团体,与病友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增 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细胞治疗
通过心肌细胞移植或干细胞治疗等方法,有望促进受损心 肌的再生和修复,改善心脏功能。
新型药物研发
针对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研发具有心肌细胞保 护作用、抗纤维化作用或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新型药物, 为疾病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基因型、 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通过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设备,改善心脏电传导系统,提高心脏 射血能力。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处理
药物治疗
01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以控
制心率和心律,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射频消融术
2024肥厚型心肌病指南
演讲人:
03-20
CONTENTS
• 肥厚型心肌病概述 • 肥厚型心肌病遗传学基础 • 影像学检查在HCM中应用 • 肥厚型心肌病治疗策略及进展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康复期患者管理与随访建议
01
肥厚型心肌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主要特征为心室壁不对 称性肥厚,常侵及室间隔,导致心室内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心室 舒张期顺应性下降。
预后。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胸痛、心悸、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猝 死。
分型
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肥厚型心肌病可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 性肥厚型心肌病。其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约占70%,非梗阻性约占30%。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判断。具体标准包括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 梗阻、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等。
发病机制
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导致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和间质纤维 化等病理改变。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肥厚型心肌病在人群中的 发病率约为1/500,是青 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
原因之一。
家族聚集性
肥厚型心肌病具有家族聚 集性,约50%的患者有家
族史。
预后
未经治疗的肥厚型心肌病 患者预后较差,但早期诊 断和积极治疗可改善患者
02
探索基于基因检测的精准医疗策 略,以提高HCM患者的治疗效果 和生活质量。
03
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家族研究 和长期随访,以获取更准确的 HCM遗传风险评估和预后信息。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定义】: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心室壁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征。
根据有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分为梗阻性与非梗阻性HCM。
HCM的成人患病率为0.02%~023%,我国有调查显示HCM的患病率为180/10万,好发于男性。
【病因与发病机制】: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遗传异质性。
目前已发现至少18个疾病基因和500种以上变异,约占HCM病例的一半,其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是β-肌球蛋白重链与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的编码基因。
HCM表型呈多样性,与致病的突变基因、基因修饰及不同的环境因子有关。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病人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半数病人可无症状或体征,尤其是非梗阻型病人。
临床上以梗阻型病人的表现较为突出。
1.症状HCM最常见的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和乏力,1/3的病人有劳力性胸痛,部分病人有晕厥,常于运动时出现,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该病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
2.体征主要体征有心脏轻度增大。
梗阻性HCM病人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心尖部也常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增加心肌收缩力或减轻心脏后负荷的措施,如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含服硝酸甘油、Valsalva动作或取站立位均可使杂音增强;相反,使用β受体阳断药、取蹲位等可使杂音减弱。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X线检查心影正常或左心室增大。
2.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左心室高电压、ST段压低、倒置T 波和异常Q波。
室内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律失常亦常见。
3.超声心动图是临床最主要的诊断手段。
心室非对称性肥厚而无心室腔增大为其特征。
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达15mm 或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
伴有流出道梗阻的病例可见室间隔流出道部分向左心室突出,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致舒张功能障碍。
部分病人心肌肥厚限于心尖部。
4.其他心脏磁共振、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有助确诊。
心内膜心肌活检可见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局限性或弥漫性间质纤维化,有助于诊断。
ESC肥厚型心肌病指南
[14q11.2-q13]
α-原肌球蛋白(TPM9p13.2-q13.2]
11 2 21 4 >50
4
6
… Met129Val Arg154His 大多数突变导致了短链蛋白 Glu22Ly
Arg249Gln Gly256Glu(ATP区的外端) Arg403Gln ( 肌 球 - 肌 纤 蛋 白 接 口 ) Arg453Cys(ATP区的外端) Val606Met(50-kd交叉点) Arg719Trp(ELC结合点) Gly716Arg Arg719Gln(ELC粘接口) Lys847Glu(在杆上) Arg870His(在杆上) Leu908Val(在杆上) Asp175Asn Glu180Gly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is defined by the presence of increased left ventricular (LV) wall thickness that is not solely explained by abnormal loading conditions
药物:他克莫司、类固醇、羟化氯 喹
未知病因(25%-30%)
6
肥厚型心肌病(HCM)的基因多变性
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
已明确突变的举例
数目
突变(在分子中的位置)
临床联系
心脏肌钙蛋白T(TNN2)[lq32] 基本轻链(MYL3)[3p21.2-p21.3] 肌球结合蛋白C(MYBPC3)[11p11.2] 调节轻链(MYL2)[12q23-q24.3]
2019/11/13
二.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2014年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
《2014年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邹长虹;赵雪梅;张宇辉【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24)001【摘要】在2014年8月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会议期间,公布了《2014年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该指南主要介绍了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及临床评估、遗传检测和家系筛查、治疗、随访、妊娠和分娩等内容.在此就上述内容进行简要解读.%2014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Guidelines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was published in August,2014,during the congress of ESC 2014.The guideline focused on the definition,epidemiology,etiology,diagnosis and clinical evaluation,genetic testing and familyscreening,treatments,followup,reproduction and contraception associated with HCM.A brief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contents is made in the present article.【总页数】5页(P16-20)【作者】邹长虹;赵雪梅;张宇辉【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监护病房,北京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监护病房,北京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监护病房,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相关文献】1.关于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猝死防治建议(2014 ESC指南节选) [J], 张兆国2.ESC 2014年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新亮点 [J], 李晓;张海澄3.2014欧洲心脏病学会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 [J], 刘文玲;胡大一4.李为民教授深度解读2019年ESC慢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与管理指南 [J], 费菲; 杜涛5.2014 ESC肥厚型心肌病指南解读 [J], 唐超;蔡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肥厚型心肌病分析
核素心肌显 像在HCM
诊疗中的价 值
磁共振在 HCM诊疗 中的价值
超声心动图是 目前临床实践 中诊断、随访 HCM 最常用 的诊断技术
HCM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胸骨旁长轴
2018/10/14
胸骨旁短轴 心尖四腔心
HCM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二维及 M型超声心动图提 示: 1.室壁显著肥厚,尤其以 室间隔中上部为甚 2.左心室收缩末及舒张末 容积显著缩小 3.大部分患者左心房明显 扩大 4.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 运动( SAM 征)
HCM 的介入治疗
PTSMA 术的步骤:
1.常规行冠脉及左室造影
2.选择适宜的导管和导丝,将
OTW球囊送入拟消融间隔支
3.注入微泡造影剂,并行心脏
超声观察间隔支供血范围
4.试封堵间隔支
5.向靶血管缓慢注射无水酒精
2-4ml
6. VOT压力阶差下降≥50%或
LVOT压力阶差<30mmHg被视为
手术成功
肥厚型心肌病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诊治
? 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及流行病学特点 第一节
? 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
第二节
? 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第四节 ? 肥厚型心肌病的内外科治疗
第一节 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及 流行病学特点
病因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 单基因遗传疾病
HCM 患者常见的 体征
存在左室流出道显著梗 阻的患者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较粗糙的喷 射性收缩期杂音
部分患者可闻 及心尖部收缩 期杂音
HCM 患者常见的体征
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或
+
容量较少的活动,会
浅析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
浅析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讨论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结合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治疗原则为改善肥厚心肌的顺应性,预防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和梗阻,改善血流动力学,抗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猝死。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治疗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的心肌病。
分类两种类型:①以室间隔肥厚为主,造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称肥厚梗阻型心肌病;②心肌肥厚而无出道梗阻,称非梗阻型心肌病。
其肥厚部位亦可在室间隔中部、左心室游离壁、右心室。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有家族史者占50%,男女比例为2:1,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本病常为青年人猝死的原因。
下面将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报告如下。
1临床表现1.1症状1.1.1劳力性呼吸困难见于80%的患者。
1.1.2心前区闷痛约2/3患者出现非典型的心绞痛,常因劳累诱发,持续时间长,对硝酸甘油反应不佳。
1.1.3一过性晕厥1/3患者可发生突然站立和运动后晕厥,片刻后可自行缓解,此症状可以是患者惟一的主诉。
1.1.4猝死尤其在青壮年患者。
原因既往认为主要是流出道梗阻所致,现认为心律失常是其主要原因。
1.1.5心力衰竭晚期可出现左、右心力衰竭的症状。
1.2体征1.2.1颈动脉搏动可呈双峰型,周围动脉触诊类似水冲脉。
1.2.2心尖搏动呈抬举样或有双重搏动。
1.2.3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粗糙,历时较长,可伴震颤。
半数患者心尖部可闻及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几乎总可听到病理性第四心音。
2检查2.1体格检查2.1.1心功能I级、无流出道梗阻者常无明显体征,或有心尖搏动增强呈抬举性,第一心音增强。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解
HCM的分型
19
HCM的Maron标准分型
Maron标准分型根据HCM患者的肥厚部位分为以下四型。
I 型:肥厚仅局限于前室间隔(占10%)。 II 型:肥厚累及整个室间隔,而左室游离壁不厚(占20%)。 III 型:肥厚累及室间隔和前外侧壁(占52%)。 IV 型:其他区域的累及,包括心尖肥厚型(占18%)。
在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工作组发 布了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2011年发表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 心肌消融术的中国专家共识”。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撰写了本指南,供专业人士临床决 策时参考。
2
定义
3
定义
1958年Teare首先对“肥厚型心肌病”进行了详细描述,随后概念不 断演变发展,该病基本特征是心肌肥厚及猝死发生率高”。 目前认为,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左 心室壁增厚,通常指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室间隔或左心室壁厚度≥15 mm,或者有明确家族史者厚度≥13 mm,通常不伴有左心室腔的扩大, 需排除负荷增加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等引 起的左心室壁增厚。
安静时LVOTG≥30 mmHg(1 mmHg=0.133kPa)为梗阻性; 安静时LVOTG正常,负荷运动时LVOTG≥30 mmHg为隐匿梗阻性; 安静或负荷时LVOTG均<30 mmHg为非梗阻性。
16
分型
另外,约3%的患者表现为左心室中部梗阻性HCM,可能无左心室流 出道梗阻,也无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ystolicanterior motion, SAM)征象。有研究认为这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与梗阻性HCM相同, 甚至更差。
肥厚型心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全文版)
肥厚型心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全文版)肥厚型心肌病(HCM)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500,男女比例2∶1,平均发病年龄(38±15)岁,病死率1%-2%,且常表现为猝死,是35岁以下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
中国人群发病约100万人。
其病理变化以室间隔中上部肥厚最常见,通常表现为非对称性。
不成比例的心肌肥厚常使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少数可达3,亦有心尖肥厚型、均匀性肥厚型、左室前侧壁、后壁、右室等部位肥厚。
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较复杂,主要涉及到左室流出道梗阻、舒张期功能不全、心肌缺血、二尖瓣返流4个方面。
HCM 有三种类型:①梗阻性:安静时压力阶差>30mmHg;②隐匿梗阻性:负荷运动时压力阶差>30mmHg;③非梗阻性:安静和负荷时压力阶差均<30mmHg。
对于梗阻患者,临床症状出现的更早和严重,病死率更高,猝死的风险增加了4倍。
HCM 的的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运动耐力降低、胸痛、心悸和晕厥等,有时猝死是唯一的临床表现。
家族聚集性是肥厚型心肌病流行病学的一个显著特点,50%以上的病例有家族史。
1989年,Jarcho等首次对一高加索裔法兰西家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位于14号染色体长臂(14q1)上的心脏β-肌球蛋白重链(MYH7)基因错义突变可导致HCM。
几十年来,HCM的分子遗传学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利用微卫星基因标记全基因组扫描及连锁分析等技术,已将致病基因定位在9个不同的染色体上,目前发现20种HCM致病相关基因以及约1000个突变位点。
1 与肌小节相关的蛋白质基因突变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有13个,编码粗肌丝的基因有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肌球蛋白必需轻链基因(MYL3),肌球蛋白调控轻链基因(MYL2),粗丝联接蛋白基因(TTN)等。
编码细肌丝的基因有肌钙蛋白I基因(TNNI3),肌钙蛋白T基因( TNNT2),α-心脏肌动蛋白基因(ACTC),和原肌球蛋白基因( TPM1)等。
肥厚型心肌病病例讨论
由于心肌肥厚,导致心室内腔 变小,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 降。
03 流出道梗阻
部分患者可因心肌肥厚导致左 心室流出道梗阻,进一步加重 心脏负担。
0 心肌纤维化 4长期心肌肥厚可导致心肌纤维
化,影响心脏功能。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心悸、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前区闷痛、易疲劳、晕厥甚至猝死等症 状。
随访内容
随访方式
可采用门诊随访、电话随访或网络随 访等方式,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 管理。
包括临床症状评估、心电图检查、超 声心动图检查等,以监测病情变化。
生活质量改善建议
饮食调整
建议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 食,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纤
维的食物摄入。
运动锻炼
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 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散步 、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肺 功能。
分型
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将肥厚型心肌病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其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症状较重,预后较差。
03
诊断方法与标准
体格检查要点
心脏听诊
注意心尖部和胸骨左缘第3-4肋间的杂音 ,评估是否存在流出道梗阻。
观察颈静脉充盈情况
判断右心负荷及功能状态。
检查下肢水肿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手术适应证包括药物治疗无效 或不能耐受、左心室流出道严 重梗阻、心功能不全等。
禁忌证包括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凝血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 术等。
手术前需进行全面评估,包括 病情、手术风险、术后康复等 因素。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包括向患者和家属解释 病情、治疗方案、注意事项等,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
治疗方案
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治疗指南一、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1958年Teare首先对“肥厚型心肌病”进行了详细描述,随后概念不断演变发展,该病基本特征是心肌肥厚及猝死发生率高。
目前认为,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增厚,通常指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室间隔或左心室壁厚度≥15mm,或者有明确家族史者厚度≥13mm,通常不伴有左心室腔的扩大,需排除负荷增加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等引起的左心室壁增厚。
一些来源于特定人群的患病率调查发现HCM并不少见。
中国HCM患病率为80/10万,粗略估算中国成人HCM患者超过100万。
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脏性猝死(SCD)常见于10~35岁的年轻患者,心衰死亡多发生于中年患者,HCM相关的心房颤动(房颤)导致的卒中则以老年患者多见。
在三级医疗中心就诊的HCM患者年死亡率为2%~4%,SCD是最常见的死因之一。
二、肥厚型心肌病的分型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阶差(LVOTG),可将HCM患者分为梗阻性、非梗阻性及隐匿梗阻性3种类型。
安静时LVOTG≥30mmHg为梗阻性;安静时LVOTG正常,负荷运动时LVOTG≥30mmHg为隐匿梗阻性;安静或负荷时LVOTG 均<30mmHg为非梗阻性。
另外,约3%的患者表现为左心室中部梗阻性HCM,可能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也无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征象。
有研究认为这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与梗阻性HCM 相同,甚至更差。
梗阻性、隐匿梗阻性和非梗阻性HCM患者比例约各占1/3。
这种分型有利于指导治疗方案选择,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分型方法。
此外根据肥厚部位,也可分为心尖肥厚、右心室肥厚和孤立性乳头肌肥厚的HCM。
2013年世界心脏基金会对心肌病采用了新的综合分型系统,称为MOGE(S)分型。
肥厚型心肌病
较长期的临床统计:
术前 NYHA
2.8+_0. 6
3月
1年
2年
3年
4年
1.1+_0. 3 12+_4
1.5+_0. 1.3+_0. 1.2+_0. 1.3+_0. 5 5 4 5 16+_4 13+_3 12+_4 12+_3
隔支供血,少数可由第一或 第二间隔支供血。由于靠近 房室结,可引起三度房室传 导阻滞。
具体过程:临时起搏导管放入右心室保 护, 7F指引导管在升主动脉或左冠口, 5F MP导管在左室心尖部,同时测压评 价压差。导丝进入第一间隔支后球囊扩 张压迫,并注入造影剂,观察血管的走 向,有无侧支循环,向靶血管注入1—— 3ml无水酒精,观察效果。注射10min后 球囊减压,造影确认目标血管闭塞及无 LAD损伤。重复测压评价效果,压力阶 差减小30%为有效,大于50%为显效。 如第一间隔主要并发症
消融的主要并发症有:进入冠 脉的其它血管造成急性心梗,三度 AVB,室间隔穿孔,术后的疤痕导 致严重的折返性心律失常等。
最近关于PTSMA的临床 效果的相关评价:
临床统计(欧洲) N=178例,随访期41±1月。院内:死亡 3例(VT, 心包填塞);13例因心律失常 而行DDD;11例再次行PTSMA,3例外 科切除(8%);随访期:2例DDD,2例 ICD;6例死亡(中风1,慢阻肺1,结肠 癌1,心跳骤停1,不明2)。总死亡5%, 起搏按装率8%,首次失败率8%。
研究显示,13岁以下的儿童致病基 因携带者大多没有心肌肥厚,而随 青春期生长加速,最终可能发展为 典型的肥厚。提示HCM还可能与年 龄,激素水平相关。 其它特殊类型的病变——腺苷单磷 酸激活的蛋白激酶r-2调节亚单位基 因的突变可导致Wolft-Parkinson – White syndrome,属心肌内糖原累 积,表现类似于HCM,但不属于 HCM的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治疗指南
一、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1958年Teare首先对“肥厚型心肌病”进行了详细描述,随后概念不断演变发展,该病基本特征是心肌肥厚及猝死发生率高。
目前认为,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增厚,通常指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室间隔或左心室壁厚度≥15mm,或者有明确家族史者厚度≥13mm,通常不伴有左心室腔的扩大,需排除负荷增加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等引起的左心室壁增厚。
一些来源于特定人群的患病率调查发现HCM并不少见。
中国HCM患病率为80/10万,粗略估算中国成人HCM患者超过100万。
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脏性猝死(SCD)常见于10~35岁的年轻患者,心衰死亡多发生于中年患者,HCM相关的心房颤动(房颤)导致的卒中则以老年患者多见。
在三级医疗中心就诊的HCM患者年死亡率为2%~4%,SCD是最常见的死因之一。
二、肥厚型心肌病的分型
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阶差(LVOTG),可将HCM患者分为梗阻性、非梗阻性及隐匿梗阻性3种类型。
安静时LVOTG≥30mmHg为梗阻性;安静时LVOTG正常,负荷运动时LVOTG≥30mmHg为隐匿梗阻性;安静或负荷时LVOTG 均<30mmHg为非梗阻性。
另外,约3%的患者表现为左心室中部梗阻性HCM,可能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也无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征象。
有研究认为这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与梗阻性HCM 相同,甚至更差。
梗阻性、隐匿梗阻性和非梗阻性HCM患者比例约各占1/3。
这种分型有利于指导治疗方案选择,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分型方法。
此外根据肥厚部位,也可分为心尖肥厚、右心室肥厚和孤立性乳头肌肥厚的HCM。
2013年世界心脏基金会对心肌病采用了新的综合分型系统,称为MOGE(S)分型。
该分型保留了对心脏形态功能的识别,同时强调了疾病的遗传基础,但应用尚不成熟,仅供参考。
三、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1.症状
HCM临床症状变异性大,有些患者可长期无症状,而有些患者首发症状就是猝死。
儿童或青年时期确诊的HCM患者症状更多、预后更差。
症状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功能受损、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等有关,主要症状如下。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HCM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有症状患者中90%以上有此表现。
胸痛:25%~30%的HCM患者有胸痛不适的症状,多呈劳力性胸痛,也有不典型的疼痛持续发生且发生于休息时及餐后,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心悸:与心功能减退或心律失常有关。
房颤是HCM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约为22.5%。
晕厥或先兆晕厥:15%~25%的HCM患者至少发生过一次晕厥,另有20%的患者有先兆晕厥,一般见于活动时。
SCD:SCD、心衰和血栓栓塞是HCM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
SCD多与致命性心律失常有关,多为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心室颤动(室颤),亦可为停搏、房室传导阻滞。
约10%的患者发生左心室扩张,称之为HCM扩张期,为HCM终末阶段表现之一,临床症状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组织缺失和纤维替代是其机制之一。
2.体征
HCM典型体征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有关,无或梗阻轻的患者可无明显的阳性体征。
心脏听诊常见的两种杂音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二尖瓣反流有关。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通常由室间隔局部肥厚以及SAM引起,导致第一心音(S1)后出现明显的递增递减型杂音,在心尖和胸骨左缘之间最清晰。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加重可使心脏杂音增强,常见于患者从蹲、坐、仰卧等姿势变换为直立姿势时,以及Valsalva动作、室性早搏后代偿性搏动的心肌收缩力增强或使用硝酸甘油后。
3.辅助检查
心电图:HCM患者心电图变化出现较早,可先于临床症状,所有患者都应进行心电图检查(Ⅰ,B)。
超过90%的HCM患者有心电图改变,多表现为复极异常。
心电图改变包括明显的病理性Q波,尤其是下壁导联(Ⅱ、Ⅲ、aVF)和侧壁导联(Ⅰ、aVL或V4~V6);
异常的P波;电轴左偏;心尖肥厚者常见V2~V4导联T波深倒置。
超声心动图:所有HCM患者均应进行全面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组织多普勒等(Ⅰ,B)。
成人HCM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左心室心肌任何节段或多个节段室壁厚度≥15mm,并排除引起心脏负荷增加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瓣膜病等。
动态心电图监测:所有HCM患者均应行24~48h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评估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风险,有助于判断心悸或晕厥的原因(Ⅰ,B)。
运动负荷检查:对静息时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而有症状的患者,可做运动负荷检查,以排除隐匿性梗阻。
运动负荷检查方法有限制Bruce方案,如果无法行该方案,则替代
的方法包括药物激发(即亚硝酸异戊酯、多巴酚丁胺、异丙肾上腺素)试验和Valsalva
试验(Ⅰ,B)。
心脏磁共振成像: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是识别心肌纤维化最有效的方法,LGE与死亡、SCD等风险正相关。
约65%的HCM患者出现LGE,多表现为肥厚心肌内局灶性或斑片状强化,以室间隔与右心室游离壁交界处局灶状强化最为典型。
X线胸片:HCM患者X线胸片可见左心室增大,亦可在正常范围,可见肺部瘀血,但严重肺水肿少见(Ⅰ,C)。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或冠状动脉造影:适用于有明显心绞痛症状,冠状动脉的情况将影响下一步治疗策略的患者或拟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对于有心脏停搏的成年幸存者,或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也建议行冠状动脉评估(Ⅰ,B)。
心内导管检查:疑诊HCM,存在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可行心内导管检查(Ⅱb,C):(1)需要与限制型心肌病或缩窄性心包炎鉴别;(2)怀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之间存在差异;(3)需行心内膜活检鉴别不同病因的心肌病;(4)拟心脏移植的患者术前评估。
4.基因诊断
基因突变是绝大部分HCM患者的最根本原因。
HCM致病基因的外显率(即携带致病基因患者最终发生HCM的比率)为40%~100%,发病年龄异质性也较大,对基因诊断结果解释应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