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合集下载

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研究

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研究

认真实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课程育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教学是向先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先生思想道德本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掌握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浸透的基本准绳、常用方法、实行内容和途径。

上面我将具体阐述:一、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育人1.课前预备教师提早进入教室,走进课堂要穿着服饰得体,精神饱满,表情亲切自然,环视全体先生,掌握先生课前预备情况,关注到每个先生的情绪形状,做好充分课前预备。

2. 课上教学教学中言语得当,教容教态自信大方,亲和力强,建筑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

关注到全体先生,关爱特殊先生,给每个先生发言的机会。

讲课中身体形状端庄,举止得体,不依托在讲台,不坐着讲课,不翘二郎腿,与先生交流要面带愁容,言语亲切和蔼,多运用文明用语,多鼓励、欣赏先生,激励先生自动考虑和表达。

板书书写端正,让先生看得清楚。

关注先生的写字、听课姿势和合作交流和问答成绩的礼仪。

下课不拖堂,注重礼节示范。

3. 课后评价批改作业及时不拖延,批改规范,笔迹工整,反馈言语多以赞誉、激励为主,激发先生学习兴味,帮助先生建立决心。

二、在教学内容实行中育人德育浸透要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本学科包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浸透;把握学科特点,加强德育浸透的生动性有效性;寻求最好结合点,把握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最好机遇;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行德育浸透的目的;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浸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该当努力做到的。

作为一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课堂教学。

只需这样,才能使先生学好知识的同时,进步思想本质。

教学中浸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样才能做到扎实有效。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新的学期不知不觉中又来了,对于我们2020年又是一个充满动力和压力的一年。

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无无论你是班主任还是主课教师,我们都应该把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理解做人的道理,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那么,我们如何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呢?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了以下总结。

第一,关爱学生。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我们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热爱我们的事业,这样才能热爱我们的学生。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上一年,我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差生,由于成绩差便很自卑,因为他在初中一直成绩不错,而到高中成绩却逐步下滑,让他以往的良好心态当然无存,从而差之又差、自暴自弃,也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在平常的学习时间内总是以各种借口请假不上课,甚至要辍学,家长很发愁。

我不是他的班主任但是我知道了他的情况,总是在他来上课的时候提问他,下课时询问他有什么不懂。

后来他的地理有不及格到及格再到优秀。

在他取得好的成绩后,我才找他做了简单谈话。

通过谈话我知道只是我简单的关注,让他获得了信心。

现在他在进步。

我很高兴,如果我也采取冷漠的态度觉得他没有救了,那他可能从此再也不能重拾自信了。

其实学生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当然,我倾向于欢迎你们,喜欢接近你们,全心全意地接受你们的教育和指导。

相反,如果他们觉得你不爱生活,他们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怀疑、厌恶甚至抵制的消极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多么努力,他们都不会接受。

因此,有爱是教师取得教育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他们爱学生越深,教育效果越好。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同时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品德和道德意识,使他们能够成为有责任感、爱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可用于实现这种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自己应该展示出积极的道德属性,以身作则,发展高尚的道德品质。

只有通过自己真实的行为表达,才能真正影响学生。

教师应该尽量做到公正、真诚和尊重每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道德榜样。

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在讨论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伦理和道德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第三,教师可以在学科内容中融入一些道德教育元素。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择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文学作品,教授学生品味美好的文学情感,培养情感的调控能力。

在科学课上,可以从事例中选取一些道德议题,让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应对科技进步的道德担当。

第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校内外活动来培养其道德耐力和责任感。

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切身体验到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道德价值,通过实践得到深刻的理解。

最后,学校和教师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自治组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

学生自治组织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责任感和经验,在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公正公平的原则、忍让和社交技巧等。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榜样力量、教学内容的融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通过这些努力,学生将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将德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还要在教学中对他们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自身良好的言行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惯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避免不良行为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

所以,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引导: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说教,针对某个学生出现的行为错误进行长篇大论的批评和指责。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没有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

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关注学生的体验,使德育教育很难取得实效。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又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对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对道德理论认识的更清晰,并能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研究中,使他们知识和行为相统一,使德育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紧张的影响。

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造就他们的道德素质。

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德育氛围,使他们建立崇高的道德情操。

例如,在升国旗、唱国歌之后,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造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举行校园建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把校园建设的更美。

在学生动手参与过程中,他们更加酷爱自己的校园。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全面育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因此,“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始终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精神,努力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基础。

一、学校德育的原则在抓好德育方面,我们应坚持“全员参与、面向全体、贯穿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和“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目标制定的全面性,要求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目前,在新课程评价标准中,把有无“德育”、“觉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德育目标已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和行动。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许多革命前辈由于在课堂上学了XXX、XXX的作品,于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XXX也正是在课堂上听了老师讲的XXX猜想,才产生了摘取皇冠上明珠的强烈愿望,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数学家。

多少人正是通过具体学科的研究,吸取了丰富的德育营养,才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坚定了奋斗信念,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了爱与憎,明辨了是与非,养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不难看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1、教学内容具有厚实的德育资源从各学科教材中不难发现,它们不但包罗有爱国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幻想信念的内容,还包罗有哲学原理、品德标准、行为规范的内容;不但包罗有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气吞山河的人物、惊心动魄的事件,还包罗有各国的山川风貌、世界的风云变幻的内容;不但包罗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包罗有呈目前教材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素养和道德行为。

首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态度等,塑造道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同时,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例如,当教授生物学中的生态环保时,可以让学生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以及每个人应该怎样履行环保的责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

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和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道德问题,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例如,讨论科学家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科学实验中的道德问题、遗传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解决道德问题。

例如,在学习动物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参与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乐趣,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科学是客观、合理、严谨的,要做到客观,就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不带有主观偏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同时,要强调科学实验中的安全和诚信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同时要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欺骗等诚信行为。

最后,通过学习小学科学学科中的科学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伦理道德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渗透德育是教育的常识。

下面我们来论述一下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渗透德育的核心思想众所周知,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但是在学科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

要使学科教育渗透德育,首先要确立渗透德育的核心思想。

德育渗透学科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使学科教学成为德育教学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1. 设计德育主题的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德育相关的主题内容,如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观念。

比如在生物课上,可以讲授关于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

在地理课上,可以讲授环保知识,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在语文课上,可以讲授一些感人的故事,启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情感。

2. 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3. 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一些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的力量。

比如在生物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珍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在地理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环保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环保工作的意义。

在语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老人院进行慰问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关爱他人的幸福。

通过这些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渗透德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们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

学科渗透德育实施方案

学科渗透德育实施方案

学科渗透德育实施方案学科渗透德育是指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教育。

在当今社会,学科渗透德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围绕学科渗透德育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学科渗透德育的实施需要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因此在进行学科渗透德育时,需要明确该学科所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古诗词、文言文等教材,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其次,学科渗透德育的实施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都不尽相同。

因此,在进行学科渗透德育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家庭教育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此外,学科渗透德育的实施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教师是学科渗透德育的主体和实施者,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学科渗透德育的实施需要注重学校和家庭的配合。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只有学校和家庭能够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德育教育贡献力量,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家校合作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综上所述,学科渗透德育的实施方案需要明确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以及学校和家庭的配合。

只有这样,学科渗透德育才能够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

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

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在现代教育中,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而学科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

德育和学科教育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意义、实践方式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意义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学科教育可以为德育提供有效的支持。

通过学科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态度,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

其次,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将道德品质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德育可以激发学生对学科教育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最后,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育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和能力发展,而学科教育则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二、实施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方式为了实现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在学科教育中融入德育元素。

例如,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与道德相关的问题,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其次,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促进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将在学科教育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另外,教师可以在学科教育中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倡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面临的挑战实施德育与学科教育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得到提高。

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将德育元素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是通过学科教学重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因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尢为重要。

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时机。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应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1、在学习活动中,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

最根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

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

在学生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在小组实验?磁跌?,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磁铁吸引起来大头钉,我就让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但还是没有吸引起大头钉来。

于是,我就首先郑重的肯定了该小组做法,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断了,当他们换好材料后他们成功了,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细节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认为“勉强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

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

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方案,实验时要细致等等。

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一、探索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模式近年来,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它既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又把德育教育的理念和学科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为了探索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模式,我们需要从多方面下手,努力实现“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将学生的品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

课堂教学不仅要延伸到现实生活,而且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因为课堂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要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三,利用多媒体等物质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课堂互动,加深学生的思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德育教学中可以丰富和丰富教学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实用性,而且还能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形式呈现教学资源,从而达到比传统课堂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分析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效果近年来,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研究者们纷纷投入到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性质、机制及其效果的研究中。

综合分析表明,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重视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深入分析学生的多元智能,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多角度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工作计划——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教师工作计划——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教师工作计划——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我将注重德育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我计划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 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语文课上,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人性的美好和道德的崇高;在数学课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外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力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观察评估: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学生的德育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

2. 作品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作品等,评估德育教育的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家长反馈:定期与家长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四、自我发展与提升
1. 德育理论学习:阅读德育教育方面的专业书籍,提升自己的德育理论水平。

2. 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效果。

3. 参加培训:积极参加学校和教育局组织的德育教育培训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学科德育实施方案

学科德育实施方案

学科德育实施方案学科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为了有效实施学科德育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引路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将加强师德建设作为学科德育的首要任务。

学校将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二、建立学科德育课程。

学科德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科德育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学校将制定学科德育课程计划,明确学科德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开展学科德育实践活动。

学科德育实践活动是学科德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将组织开展各类学科德育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四、建立学科德育评价体系。

学科德育评价是学科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为学科德育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学校将建立健全学科德育评价体系,包括定期的德育评价和学科德育成绩的考核,为学科德育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五、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育人。

学校将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家长教育,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和德育发展。

六、强化学科德育宣传。

学科德育宣传是学科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宣传工作,可以增强学生和教师对学科德育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学校将加强学科德育宣传工作,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德育主题班会、德育实践成果展示等,营造浓厚的学科德育氛围。

七、加强学科德育督导。

学科德育督导是学科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督导工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学科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科德育工作计划八篇

学科德育工作计划八篇

学科德育工作计划八篇学科德育工作计划篇1在学校里德育渗透贯穿于所有的学科。

我们科学教育是培养有良好品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各科教师都要在所教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

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

结合教材,开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养成的重要途径。

譬如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老师应要求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做连续测量,月相观察,养植物,养蚕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

而在实验当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意志品质。

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

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三、注重常态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

良好的习惯________于平时的点滴积累,课前的准备,实验器材的整理与摆放,倾听别人的回答,耐心细致的观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提醒常要求,通过严格训练来实现。

小学教师工作计划——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品德

小学教师工作计划——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品德

小学教师工作计划——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良好
品德
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我将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优秀小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
1. 德育课程:按照学校德育课程安排,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

2. 学科德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

3. 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三、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道德规范,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 情境教学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
体验、感悟,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 互动教学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发学生的德育情感。

四、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成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和思想成长,评估德育教育的效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的意义。

学校的教学工作,则是对学生实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其特点是"渗透"。

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特点与实际,研究其渗透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1、找准"渗透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

所以,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

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实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

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有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

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

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只有真正转变观念,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评价模式的改变也是推进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

这导致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

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引入有关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研究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总之,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改变评价模式,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渗透德育教育,而不是附加在教学内容之外。

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可以通过科学家在定律发现过程中的艰辛劳动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和意志品质。

在历史课中,可以结合我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或者通过近代中的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要高,着眼点要大,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操、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浩然正气、为政风范、广阔胸襟、英雄气概和社会理想等。

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求要适当降低,从小事抓起,例如在日常研究和生活中,教育学生正确选择、取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

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

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德育在学科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着广泛的实践。

首先,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通过学科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接触到各种道德问题和伦理挑战。

教师可以利用学科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分析这些道德问题,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

其次,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德育的引导,学生可以学会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学科学习中更好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德育的引导,学生可以学会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共事务、尊重他人权益,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在实践方面,德育在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参观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德育课程或者设置德育专题,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总之,德育在学科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师要从上好常规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用身边的事例对小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小学生文明上网,是信息技术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特殊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科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整个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具体的德育教育内容,那么信息技术科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下面是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上好常规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初接触计算机的年级,总是要进行一节常规教育课,在常规教育课中,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 要求:排队步行到计算机室的途中,不许大声喧哗,不许吵闹。

在计算机室一律不允许大声说话,保持安静。

保持机房室内卫生,严禁携带一切与教学无关的物品进入机房。

尤其是小刀、雨伞、磁铁、篮球、乒乓球、食物、水及其他液体等。

离开机房时应将板凳、键盘、耳迈、鼠标等摆放好。

以后的课时中加强督促、巩固,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针对教学内容,收集数据,让小学生感知环境教育意识在教学“走近计算机”中的开机、关机、待机、设置屏幕保护
程序的内容时,让学生学懂、练习后,出示收集的数据: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每台台式机每年可省电6.3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千克;每台笔记本电脑每年可省电1.5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4千克。

如果对全国保有的7700万台电脑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省电4.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43万吨。

这些数据让学生震惊: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的做法能节约能源、爱护资源、保护环境、、、、、、都纷纷表示要把这一做法带回家,告诉家人、带给亲朋好友!
(二)、亲身感受,强化德育教育意识
结合教材内容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合点,例如:教学走进多媒体世界一课,让学生亲身感受声音的悦耳和嘈杂,体会了悦耳的声音舒适,嘈杂的声音让人烦躁、难受,感受了:“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

”让他们懂得合理调节音量的大小,这样既不影响他人,同时也让所学知识得到强化,无形中又强化了德育教育意识!
(三)、探索知识的同时,把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扎根于学生心中
在教学认识电子邮件一课时,郑重的告诉学生: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

计算机对环保的积极作用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

直接作用包括用计算机进行大气层监控、噪音测试、污水处理、毒气及废弃物回收等。

其间接作用就更多,例如:今天我们学习的电子邮
件,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送信息,不仅快速便捷,而且还节省了往返的交通消耗;无纸操作、不仅给双方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纸张,减少了废弃物。

……电子邮件的环保作用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热爱计算机,渴望掌握电子邮件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节约的良好习惯,把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三、用身边的事例对小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
本学期结合调查学生家里计算机情况,上课时提问学生:为什么家里的电脑全部换成了液晶电脑屏幕?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是:“好看”、“漂亮”等,待他们一一作答后,出示:液晶屏幕与传统CRT屏幕相比,大约节能50%,每台每年可节电约20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9.2千克。

如果全国约4000万台CRT屏幕都被液晶屏幕代替,每年可节电约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6.9万吨。

眼前的一切,加上具体数据强化了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从而关注环境问题,使学习知识与环境道德教育浑然一体。

四、网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课
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引导小学生文明上网,是信息技术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我特别重视给每届学生认真上一节网络道德教育课,具体做法是:开展“网络与青少年犯罪”的主题教育活动、举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签名活动”!
首先,对每届学生开展“网络与青少年犯罪”的主题教育活动,禁止学生去网吧和游戏厅。

让学生明确:遵守网络道德,是我们新一代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遵守互联网相关法规,是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做一个文明守纪,积极,向上,身体健康,思想健康的好少年。

其次,以班为单位举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签名活动”。

签名前先宣读和讲解“公约”内容,最后同学们以班为单位在“公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同时,给他们拍照,发新闻稿件,并把签名后的“公约”贴在班内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善于网络学习。

信息技术科的特殊性,要求信息技术科教师积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任重道远!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做有心人,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