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集体集体集体备课教案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教案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概念,明确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细胞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概念2. 细胞的结构3. 细胞的功能4. 细胞的分裂与生长5. 细胞的适应与变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细胞的概念、结构及功能。
2. 教学难点:细胞各部分结构的作用,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细胞的概念和结构。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细胞。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分裂与生长过程。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细胞,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 讲解细胞的概念: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展示细胞结构: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的各个部分,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并讲解各部分的作用。
4. 讲解细胞的功能:介绍细胞在生物体内的各项功能,如代谢、遗传、生长等。
5.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细胞模型制作,观察细胞的分裂与生长过程。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适应与变化。
7. 课堂作业:布置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提出疑问,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膜的功能,明确其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细胞质的流动对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细胞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七、教学内容:1. 细胞膜的功能2. 细胞质的流动3. 细胞内外物质交换4. 细胞膜的透过性5. 细胞质与细胞膜的关系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质的流动及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集体集体集体备课教案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的概念,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 掌握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3. 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及其意义。
4. 能够运用细胞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概念2.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3. 细胞的功能:新陈代谢、遗传、代谢产物的排泄等4. 细胞分裂的过程及意义5. 细胞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的概念、结构、功能及分裂过程难点:细胞分裂的意义、细胞的复杂结构及其功能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的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及其意义。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细胞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胞。
2. 课堂讲解:a. 讲解细胞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b. 讲解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如细胞膜的保护作用、细胞质的流动性等。
c. 讲解细胞核的作用,如储存遗传信息、控制细胞代谢等。
d. 讲解细胞器的作用,如线粒体的能量供应、内质网的蛋白质合成等。
e. 讲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及其意义,让学生了解细胞分裂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3. 课堂互动:a. 提问:细胞有哪些结构?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b. 提问:细胞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它有什么意义?c. 讨论:细胞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学、农业等。
4. 课堂练习:a.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 绘制细胞结构图,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细胞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细胞概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2. 通过课后作业和细胞结构图的绘制,评价学生对细胞知识的掌握程度。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集体集体集体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胞的概念,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细胞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过程。
2. 教学难点:细胞膜的功能、细胞核的作用、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细胞模型、显微镜、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细胞相关知识,准备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 讲解:讲解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过程。
3.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细胞模型,了解细胞结构。
4. 讨论:小组内讨论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胞的重要性和作用。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 学生反馈: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3. 改进措施: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细胞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医药等领域。
2. 细胞技术的发展:介绍细胞技术在科研和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的细胞生物学教材。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集体集体集体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的概念,认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组成部分的作用;(3)了解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理解细胞数量和体积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细胞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2)利用多媒体资料,形象地展示细胞结构及功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热爱;(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健康的态度,增强学生对生命活动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胞的概念及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3)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过程。
2. 教学难点:(1)细胞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和功能;(2)细胞分裂和生长的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的知识;2. 利用多媒体资料,形象地展示细胞结构及功能;3. 结合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相关现象;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细胞相关知识的学习资料、PPT、实验器材等;2. 学生准备:预习细胞相关知识,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模型,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概念及作用;2. 讲解细胞的概念和作用,阐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3. 讲解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展示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细胞结构;4. 讲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过程,展示相关动画,让学生理解细胞数量和体积的变化;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细胞的概念、结构和功能;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细胞结构示意图,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细胞膜的功能: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2. 细胞核的功能: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3. 细胞质的功能:包含多种细胞器,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集体集体集体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的概念,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了解细胞的发现历程,认识细胞学说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细胞模型,加深对细胞结构的认识;(2)通过讨论细胞学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胞的概念及其结构;(2)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2. 教学难点:(1)细胞膜的流动性及细胞器的作用;(2)细胞学说的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的相关知识;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细胞的结构及功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细胞学说的发展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引出细胞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细胞的结构及功能,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细胞的各个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并阐述其功能。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学说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绘制细胞结构示意图,加深对细胞结构的认识;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描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2)能够概述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型和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生命科学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细胞结构模型、细胞图像和相关视频资料;2.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思考题;3. 准备课后作业的题目和要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案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细胞的分类和组成。
•能够描述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培养学生对细胞重要性的意识,以及对科学研究中使用细胞的理解。
教学内容1. 细胞的定义与分类•介绍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探讨为什么将其称为基本单位。
•分类讨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2. 细胞结构与功能•组成部分:核、质、膜、器官(线粒体、内质网等)。
•功能:代谢、自我复制、生长发育等。
3. 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生命周期: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4. 细胞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实验、图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细胞的分类、结构、功能等问题。
•视频展示:播放精选的科普视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细胞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方式•口头回答问题: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问,要求学生口头回答。
根据回答的准确度和全面性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细胞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通过评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来评价学生对细胞知识的理解。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每个小组根据分配的主题进行讨论,并撰写小组报告。
通过评估报告质量和展示表现来评价小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
教案附注•教案可以根据教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可以根据教师的喜好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运用。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教案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分类和组成。
3. 能够描述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细胞的分类和组成。
教学难点:1. 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投影仪。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染色剂、玻璃容器、显微镜玻璃片等。
3. 细胞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问题或图片,激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细胞?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Step 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展示细胞的基本结构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2. 介绍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3.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让学生了解细胞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Step 3:细胞的分类和组成(15分钟)1. 介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解释细胞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细胞与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
Step 4: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20分钟)1. 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细胞的生命周期,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2. 介绍细胞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Step 5:实验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显微镜和玻璃片。
2. 提供一些植物和动物细胞的样本,让学生观察细胞的结构,并绘制所见的细胞图像。
3. 引导学生进行染色实验,观察细胞的染色体和细胞核的变化。
Step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细胞的结构、功能、分类和繁殖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细胞学对医学、农业等领域的贡献。
311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教案
1、生物体的组成:除等少数种类以外,生物体都是由构成的。
2、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1)生物的细胞形态和大小不同;
(2)同一生物不同的细胞形态和大小不同:
(3)在同一生物的组织中,细胞的大小也不一样;
(4)同一个细胞,处在不同的,其大小也会发生改变。
(5)大多数细胞的直径在范围内。
3、维持细胞形态的因素:
2、细胞学说的意义:使动物和植物统一到的基础上,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阐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被列为世纪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知识点三: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快速阅读P32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徐州第三十五中学高一生物教案
课题:3.1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总课时:10主备人:王学东使用人:许继侠沈晓光郝志惠王学东使用时间:2012.9
【教学目标】
1、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A)
2、概述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B)
3、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B)
【教学重点】
1、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细胞发现细胞学说建立补充完善
2、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
第一章走进细胞1.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是研究生物学的基础,本节主要让学生知道细胞学说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基本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领会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体会生物概念、生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培养学生生物学习思维和生物学研究素养。
二、教学目标:1.从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归纳出植物和动物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形成生物界是统一的观念,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闸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3.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出科学发现的基本特点,举例说出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三、核心素养:生物观念:认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明确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科学思维:能熟练区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科学探究:通过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了解生物学问题探究的过程。
社会责任: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说出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简要说明其对生物学发展的意义;能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解释为什么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难点:解释为什么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五、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初中基础细胞生物学知识,本节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习细胞的有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注意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细胞知识的指导作用。
学习相关内容时应用理论知识加以解释,应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些理论的过程。
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七、教学准备:图表、课件等。
八、教学课时:1九、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大熊猫吃冷箭竹”,问题探讨:大熊猫和冷箭竹形态迥异,但它们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讨论:①如果让你提供证据说明大熊猫和冷箭竹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将如何获取和提供证据?②与同学相互评价各自的证据是否正确和充分。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精品教案
1、显微镜右上方发现一个待观察的红细胞,想要将其移到视野正中央,移动装片的方向是()
A.左上方B.左下方C.右上方D.右下方
必须手写,由使用人完成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细胞发现细胞学说建立补充完善
2、细胞学说的内容
课题:3.1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教学目标】
1、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A)
2、概述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B)
3、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B)
【教学重点】
1、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导学(10分钟)
(请同学们在10min内快速阅读教材第三章、第一节P29~30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并将答案在课本上标出。)
知识点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1665年,英国科学家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发现细胞。实际上他当时
发现的是死了的植物细胞的。
2、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植物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答: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第四步:观察并用细胞准焦螺旋调焦。
6..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答案:D
二、常见考查问题及答案
⒈如何识别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镜头的长度和其放大倍数的关系是怎样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如何计算的?放大倍数的含义是什么?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集体集体集体备课教案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第一章:细胞的概念与组成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细胞的基本组成。
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 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3.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并回答关于细胞的问题。
4. 总结:强调细胞的重要性和功能。
第二章:细胞膜与物质进出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膜的功能。
2. 掌握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内容:1. 细胞膜的功能: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
2. 物质进出的方式:扩散、渗透、主动运输等。
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功能。
2. 讲解:详细讲解细胞膜的功能和物质进出的方式。
3.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并回答关于细胞膜和物质进出的问题。
4. 总结:强调细胞膜的重要性和物质进出的方式。
第三章:细胞质与细胞器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质的概念。
2. 掌握细胞器的功能。
教学内容:1. 细胞质的概念:细胞膜内部的液体部分。
2. 细胞器的功能: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质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细胞质的概念和细胞器的功能。
3.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并回答关于细胞质和细胞器的问题。
4. 总结:强调细胞质的重要性和细胞器的功能。
第四章:细胞核与遗传信息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核的概念。
2. 掌握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
教学内容:1. 细胞核的概念:细胞内的控制中心。
2. 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DNA、RNA、蛋白质等。
教学活动: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核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细胞核的概念和遗传信息的存储传递。
3.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并回答关于细胞核和遗传信息的问题。
4. 总结:强调细胞核的重要性和遗传信息的存储传递。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集体集体集体备课教案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的概念,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 掌握细胞的结构及功能,了解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概念2. 细胞的结构及功能3. 细胞分裂和生长4.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5. 实验操作: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细胞的概念、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细胞分裂和生长。
2. 难点: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操作步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细胞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细胞结构及功能的相关图像。
3. 实验操作:观察植物细胞,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细胞相关知识的学习资料、实验器材和药品。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显微镜等学习用品。
六、教学过程:2. 讲解:介绍细胞的概念、结构及功能,讲解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
3. 实验:观察植物细胞,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结构。
4. 总结:强调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细胞研究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1. 绘制细胞结构示意图,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九、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深入了解细胞研究的相关设备和技术。
2. 开展细胞主题的科学报告活动,鼓励学生分享细胞相关的研究成果。
十、课时安排:1. 理论讲解:2课时2. 实验操作:1课时3. 作业布置与拓展活动:课余时间自行完成六、教学内容:1. 动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 细胞膜的作用3. 细胞核的功能4. 细胞质的作用七、教学过程:2. 讲解:介绍动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讲解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的作用。
3. 讨论:分组讨论动物细胞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策略设计第二课时《植物细胞》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 显微镜的操作要点【评价反馈】1.学生回答问题【主要内容】1.观看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2.学生实操制作临时装片3.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4.实验结果结合阅读课本落实植物细胞的结构【评价反馈】1.通过提问落实制作过程中的要点2.通过希沃网络助手拍摄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一起讨论3.小组画出看到的植物细胞4.学生说出细胞的结构【主要内容】1. 学案中的练习【评价反馈】1.课后批阅找出学生问题,下节课前反馈教学过程设计【复习】1. 显微镜的操作过程【设计意图】1.本节课需要用显微镜的观察制作的临时装片,复习操作流程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观察【学习制作装片】1.观看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微课2.小结操作要点:搽—滴—取—展—盖—染—吸3.师生共同强化操作过程中的易错点【设计意图】1.微课展示的操作过程学生看得更清楚2.提炼操作流程,学生操作会比较迅速【学生实操】1.学生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观察2.老师指导学生的操作并录制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问题【设计意图】1为及时反映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做准备【实验小结】1.通过希沃授课助手反馈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2.讨论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设计意图】1.更有效的反应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2.解【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说出观察到的植物结构2.看课本45面植物的模型图完善植物细胞结构的学习【设计意图】1.让学生知道普通显微镜下能看到细胞的哪些结构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搽—滴—取—展—盖—染—吸2.说出植物细胞各个结构名称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教学评价与反思【优点与特色】1.实验观察与图片相结合,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2.希沃网络助手及时反馈学生操作情况【问题与建议】1.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差异太大,再加上空间太大,上课很难做到收放自如2.实验室信号很不稳定,不能及时把拍摄到的学生实验图片和视频上传3.对教学条件要考虑周到,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优点与特色】1.微课的利用很好2.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很高3.希沃授课助手反馈学生实验过程的方法好【问题与建议】1.容量大、时间紧,学生动手操作差异较大;2.加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鼓励学生互帮互助3.由于网络不稳定,反馈不够全面【优点与特色】1.深入挖掘教材,突出核心素养;同伴评价自我反思课堂小结2.注重小组合作,教学效果良好。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教案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引导学生认识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概念2. 细胞的功能3. 细胞的结构4. 细胞的生长与分裂5. 细胞的类型及功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细胞的基本概念、结构及功能。
2. 教学难点:细胞的生长、分裂和细胞类型的功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3.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细胞的特点。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什么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介绍细胞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结构。
3. 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细胞观察实验,如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5. 讨论:分组讨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各类细胞的功能。
6. 总结:强调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细胞概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观察细胞实验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和总结分析。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细胞生长、分裂和各类细胞功能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细胞结构、功能和生长分裂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2. 实验材料:洋葱、显微镜、染色剂等。
3. 习题库:提供不同难度的细胞相关习题。
4. 参考书籍:细胞生物学教材、相关科普书籍。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细胞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第2周: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第3周:观察细胞实验,讨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案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包含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两个部分。
在教学中,可通过科学史引导学生研究史料,在参与课堂活动中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科学的道路,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深化对细胞学说理论的理解和科学家崇高精神的熏陶。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细胞的一些内容,对细胞有一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知识基础,但是仅仅停留在表层观念,无法形成对应的知识大概念和认知框架。
二、教学目标:1、形成生物界是统一的概念,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生命观念)2、从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归纳出植物和动物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科学思维)3、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阐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观念)4、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出科学发现的基本特点,举例说出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社会责任)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学说的要点和意义(2)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2、教学难点:细胞学说的意义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读书指导法板书设计: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1、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施莱登和施旺要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意义: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1)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2)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作业设计:课后练习与应用六、教学反思:细胞学说的意义较为抽象,可以用问题串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讲授归纳法的时候可以多举几个其他学科或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教学工具:显微镜三种标本擦镜纸纱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
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提问:通过预习,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知道了多少?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认识材料和用具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显微镜的构造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之后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教师利用课件,点击即显示各部分名称)显微镜的使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
介绍三种观察标本:(1)写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数字的透明纸;(3)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对光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
按照先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放入标本→-看到清晰像的顺序(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学生边看书自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强调⑴用低倍物镜(10×或8×,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⑵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集体备课主备人:刘灵军使用人:使用时间:2015年10月教学目标1.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概述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3.练习制作临时玻片标本,使用显微镜和绘图的技能。
4.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5.通过有关显微技术的发展对认识细胞本质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利用多种媒体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6.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完善的过程。
7.认识显微技术的发展进步对生物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8.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
教学难点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
教具准备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史料课件、光学显微镜、相关实验用具、材料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细胞学说、显微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谈话导入:同学们能用肉眼看见细胞吗?你们见过最大的细胞是什么?生:回答:能,鸡蛋。
师:那么你们能用肉眼看见人体细胞吗?生:不能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用工具去观察细胞。
推进新课板书: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学生活动:阅读P28“回眸历史”第一段资料,并观察英国科学家胡克自制的显微镜及所观察到的细胞图像。
师: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呢?(1)英国科学家胡克自制的显微镜能放大的倍数为40~140倍,他利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软木(栎树皮)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借用拉丁文Cellar(小室)这个词来称呼他所看到的类似蜂巢的极小的封闭小室,实际上这个小室只是死细胞的细胞壁。
胡克有关细胞的首次描述是在他的著作《显微图谱》一书中于1665年发表的。
(2)荷兰学者列文虎克用设计较好的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动植物的活细胞和原生动物,并于1674年在观察鱼的红细胞时描述了细胞核的结构,此后,虽对细胞观察的资料不断增加,积累了较丰富的材料,但在长达170多年的历史中,对细胞的知识以及它与有机体的关系,人们并没有进行科学概括,没有上升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高度。
师细胞是谁发现并首次命名的?他所观察到的细胞是真正的细胞吗?生发现并首次命名细胞的是英国科学家胡克,但他所观察到的细胞不是真正的细胞,而仅仅是植物死细胞的细胞壁。
学生活动:阅读“回眸历史”中关于施莱登和施旺的资料。
师(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观察了大量植物组织后,于1838年发表了《植物发生论》,他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
他的研究为细胞学说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2)德国动物学家施旺通过对鱼、蛙、猪等多种动物细胞的系统观察,并将施莱登与自己的发现概述起来,论证了动植物均由细胞组成。
于1839年发表了《动植物构造及生长相似性之显微研究》,著名的“细胞学说”由此诞生。
师(1)细胞学说的内容主要是什么?(2)细胞学说的建立有什么重大意义?生(1)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2)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它使人们对动物和植物的认识能统一到细胞的基础上,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被恩格斯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师细胞学说提出后的几十年中,它被推广到许多领域的研究中,对当时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促进和指导作用。
同时,这一学说本身也迅速得到充实、发展而且日益完善。
1958年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的研究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师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贡献主要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师(1)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与哪些科学家的工作是分不开的?(2)细胞学说的建立与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有什么关系?生(1)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与英国科学家胡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是分不开的。
(2)正是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才有了细胞的发现。
随着显微镜技术的提高和应用,以及对各种动植物细胞的大量观察和研究,才有了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师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都离不开重要的研究工具——显微镜。
板书:二、研究工具——显微镜学生活动:阅读显微镜一节内容,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阐述显微镜的发展过程。
从17世纪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放大300倍),到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1 500倍),再到电子显微镜(可放大上百万倍)。
(2)哪几位科学家对显微镜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列文虎克,于17世纪自制成功由2块镜片构成的“显微镜”,能将微小物体放大300倍,为显微镜的早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德国青年科学家卢斯卡,于20世纪30年代初,利用高电压下电子流波长很短的特点,制造出放大10 000倍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
(3)常用电子显微镜有哪两种类型?两者的区别主要是什么?用途上有何不同?常用电子显微镜有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成像原理不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光学显微镜基本相同,利用电子穿透切片,经过电磁“透镜”放大成像;扫描电子显微镜依靠电子射到样品表面后发射出的更多二次电子,放大后形成反映样品表面形态特征的三维图像。
用途上,前者适合于观察细胞内部超微结构,后者适合于观察细胞等样品的表面形态和结构。
教师活动:(1)利用p30展示普通光学显微镜。
并启发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光学显微镜的知识,准确识别其各部分结构与功能;同时,教师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作示范。
(2)利用p32电子显微镜以及利用电子显微镜所观察到的细菌等图像。
师(1)某光学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40×,则该显微镜能放大多少倍?板书: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物镜的放大倍数(2)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
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和丁无螺纹,丙较长,丁较短。
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哪组镜头?生(1)400倍。
(2)乙和丙。
教师出示一只鸡蛋、一个洋葱、一个蘑菇,提问: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这三种不同生物在结构组成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生他们都是由细胞组成。
教师设疑导入新课: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组成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大小和形态相同吗?推进新课板书:三、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师要研究细胞的大小和形态,最好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生使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各种不同生物的细胞。
请同学们回顾初中所学显微镜的知识。
讨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是什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整理。
师在使用显微镜时,为了更好地观察对象,常需要使用高倍镜观察,如何使用高倍镜呢?学生讨论。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具体方法:先用低倍镜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动装片使需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清晰,若视野较暗,可调节聚光镜和反光镜。
并归纳如下:低倍镜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聚光镜和反光镜。
师使用显微镜观察有关组织细胞时,常需先将有关生物组织细胞制作成细胞临时玻片标本,如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呢?学生讨论。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1.准备(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吸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2.制片(1)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的表皮上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
(2)把撕下的薄膜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薄膜展平。
(3)用镊子轻轻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在薄膜上,避免盖玻片下面有气泡。
3.染色(1)把一滴稀释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2)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二)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2.用消毒牙签的一端在漱净的口腔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3.把牙签上附着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涂抹几下。
4.用镊子夹起洁净的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地盖在水滴上,避免有气泡。
5.把一滴稀释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学生实验:(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观察绘图。
(2)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观察绘图。
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注意指导撕取洋葱鳞片叶内侧的表皮。
教师活动:学生结束实验观察后选几位学生谈实验操作体会及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设置下列讨论题:(1)使用高倍镜观察时,与用低倍镜观察相比较,视野的大小、明亮、视野中细胞数、细胞图像大小有何变化?(2)调节显微镜视野亮度的方法有哪些,判定视野中异物位置的方法是什么?(3)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4)换用高倍镜观察时,是否需要转动粗准焦螺旋?教师适当启发,组织学生讨论后归纳:(1)高倍镜视野变小、变暗,细胞数变少,细胞图像变大。
(2)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可使视野变亮。
轻轻移动装片,观察污物是否伴随装片一起移动,如果移动择污物在装片表面或内部。
如果移动装片污物不动,再转动目镜看污物是否移动,如果移动择污物在目镜,否则污物在物镜上。
(3)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
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4)不需要。
用高倍镜观察,只需使用细准焦螺旋微调即可。
教师活动:选择几位学生所绘细胞图进行展示,并请相应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的大小和形状。
师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有什么不同?生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呈近似长方形的格子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呈不规则的圆形。
学生活动:观察教材P29图35几种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设计:教师出示一只鸡蛋,从鸡蛋钝端除去部分卵壳,弄破卵壳膜,使卵白和卵黄流到一个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并说明:一只鸡蛋并不是一个卵细胞,鸡卵细胞只是由胚盘、卵黄和包在卵黄外面的卵黄膜构成。
卵白和卵壳及卵壳膜起保护卵的作用,但不是卵细胞的组成部分。
鸟类的卵细胞形态呈圆形,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师(1)举例说明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形态是否相同。
(2)举例说明同一生物体内细胞的大小和形态是否相同。
(3)举例说明人体内的不同组织细胞的功能是否相同。
生(1)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或其他细胞)及细菌细胞大小和形态不相同(其他合理回答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