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合集下载

小班幼儿爱告状班级教研(3篇)

小班幼儿爱告状班级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个常见现象,尤其在小班阶段,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告状行为不仅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还可能对班级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提高班级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特此开展一次关于小班幼儿爱告状现象的班级教研活动。

二、教研目的1. 分析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2. 探讨有效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3. 提高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能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三、教研内容(一)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1. 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容易产生误解。

2. 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幼儿的情绪波动较大,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容易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3. 寻求关注和认同:幼儿希望通过告状引起教师的关注,从而获得认同和安慰。

4. 模仿行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模仿成人或同伴的告状行为。

(二)教育策略1. 加强幼儿道德教育: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分辨是非。

2. 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幼儿的沟通技巧,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3. 关注幼儿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问题,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引导,帮助幼儿学会调节情绪。

4. 树立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公正、公平、无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5. 开展合作游戏:通过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三)教师应对策略1. 冷静处理:面对幼儿的告状,教师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处理问题。

2. 倾听幼儿:耐心倾听幼儿的陈述,了解事情真相,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

3. 引导幼儿自我反思:引导幼儿从自身找原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承担责任。

4. 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四、教研总结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深入分析了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并探讨了有效的教育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幼儿经历着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阶段,他们通常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倾向于向成人寻求帮助。

本文将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指导策略,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应对这类行为。

一、幼儿告状的原因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主要与以下几个原因相关:1. 寻求支持与保护:幼儿告状可能是他们试图获得成人的支持和保护。

对于一些害怕或不知如何应对问题的幼儿来说,告状是他们唯一的途径,希望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帮助。

2. 渴望公平:幼儿天性好奇,对公正和公平有强烈的渴望。

当他们在游戏或互动中感觉到不公平待遇时,会向教育者告状,以期望得到公正的处理。

3. 寻求关注:幼儿有时候告状是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希望从中获得关注和赞赏。

二、指导策略为了更好地应对幼儿告状行为,以下是一些指导策略:1. 倾听与理解:当幼儿告状时,教育者首先应当倾听并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的重要性。

2. 激发幼儿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融入幼儿团队中。

通过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学会更好地应对困难。

3. 培养公平意识: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强调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性。

通过示范和教育,培养幼儿的公平意识,让他们学会以公正的态度面对各种冲突和不公平情况。

4. 提供正向引导: 对于那些频繁告状的幼儿,教育者可以提供正向引导。

例如,鼓励他们寻找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5. 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教育者与家长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共同为幼儿提供有益的教育环境。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和日常经历,更好地理解幼儿的行为,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结语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达自己需求和寻求支持的一种方式。

对于教育者来说,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倾听幼儿的声音,并通过有效的指导策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告状”行为是幼儿时期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行为。

幼儿在家庭、幼儿园、托儿所等环境中经常表现出告诉老师或者家长同伴不遵守规则,欺负他人等行为的行为。

对于这种表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实际上需要关注和引导。

幼儿“告状”的表现与原因幼儿时期,自我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并没有完全发展,情绪容易失控。

在幼儿时期,主要依靠学习经验来掌握情感和社会技能,因此孩子们在遭受同伴欺负,或者自己有所不满,往往会选择向周围的老师或者家长进行“告状”。

除此之外,年幼的幼儿缺少解决冲突的技巧,告状也往往是他们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寻求帮助的方式。

在很多情况下,幼儿越是紧张,越容易出现告状行为。

有时幼儿会使用“告状”来强化自己在社交关系中的地位,因为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的关注和赞扬。

这样,学习“告状”也变成了获取关注和获得好处的手段。

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表达愿望幼儿告状的行为对于成长和发展而言,是属于正常的情况。

但是对于老师和家长而言,需要判断何时需要对幼儿进行引导。

这里我们列举几种引导方式!1. 了解事实老师和家长需要耐心倾听幼儿做“告状”行为背后的原因,明确各方的事实,以免误解或加深幼儿的不满和抱怨。

在帮助幼儿寻找更恰当的表达方式时,还要尽量保持客观中立、公正合理。

2. 鼓励幼儿自我表达老师和家长还应该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尝试帮助幼儿寻找其他有效的解决方案,避免使用“告状”解决问题。

引导幼儿从自己角度出发,尝试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例如,“如果有孩子做那种事,你觉得你可以做些什么?你有什么想和他谈谈的话?”3. 建立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建立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是减少“告状”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

老师和家长可以利用模拟环境和游戏等情景,让幼儿在模拟场景下体验冲突解决过程,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幼儿可以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总结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将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节,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引导和背后的场景模拟,让孩子能够掌握解决冲突的技能、表达的技能,从而更好的掌握人际交往的关键技能。

幼儿告状行为教研活动(3篇)

幼儿告状行为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请求帮助或寻求公平,而向教师或其他幼儿告发其他幼儿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表现。

告状行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是常见的现象,但过度告状行为会影响到幼儿的社交能力、情绪发展和同伴关系。

为了提高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认识,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特开展本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 掌握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3. 培养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4. 提高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关注和引导能力。

三、活动内容1. 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让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探讨(1)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如自我中心、竞争意识、归属感等。

(2)家庭教育环境:如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

(3)幼儿园教育环境:如教师的教育方法、同伴关系等。

3. 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1)关注幼儿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引导。

(2)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3)培养幼儿的换位思考能力,引导幼儿理解他人。

(4)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4. 教师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的案例分享通过分享优秀教师的案例,让教师学习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

5. 小组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识别幼儿的告状行为?(2)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3)如何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四、活动过程1. 教师介绍活动背景和目标,引导教师关注幼儿告状行为。

2.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让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3. 原因探讨:教师引导教师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园教育环境等方面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4. 策略与方法:教师分享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和方法,引导教师掌握相关技能。

5. 案例分享:教师分享优秀教师的案例,让教师学习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表现,这种行为可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弊端。

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探讨,并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幼儿告状行为主要表现为幼儿在发现一些不良行为后,听凭好奇心驱使,主动到老师或家长面前,较真地反映或揭示同伴或亲属的过错,试图通过告状的方式争取公正。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 表示关注:幼儿告状行为可能是因为关注度高而表现出来的。

他们可能只是想表明自己关注到了一些不良行为,希望父母或老师能够处理。

2. 找到公平:幼儿告状行为主要出发点是寻求公平和公正,报告不公和偏见现象。

3. 保护自己:幼儿告状行为有时并不是无私的,他们可能因为受到同伴或亲友的伤害,所以采取告状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三、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1. 给予热情的回应:尽可能回答幼儿所有的问题,即使幼儿的问题不太切实际,我们也应该先给予鼓励和支持。

2. 不过度介入:老师或家长不应该在幼儿的告状行为前就下定结论,否则会让告状的幼儿无法接受和信任自己所求的公正。

3. 教育与引导:老师或家长应该引导幼儿始终保持客观的态度,让幼儿了解到并不是每个行为都需要告状或者向他人报告。

4. 增加自我解决能力:通过幼儿间的互助与沟通,促进幼儿发展自我解决能力,提高社交技能,降低幼儿告状行为的频繁性。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应该以鼓励的态度来引导幼儿,让他们成为更独立、更负责的小生命。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其带来的弊端,通过教育与指导,帮助幼儿逐渐摆脱过多依赖和被动的控告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发现自己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其他幼儿行为有违规或伤害性时,寻求成人帮助通过告知情况和求助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出现在幼儿园和家庭等儿童生活场所中。

研究表明,幼儿告状行为既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幼儿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肯定,又存在问题和挑战,如容易产生冲突和争吵,导致劣势影响等。

因此,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和指导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幼儿告状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自我保护和求助的行为,幼儿可以通过向成人求助来得到帮助和安全。

其次,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自我肯定的行为,幼儿通过告诉成人发生了什么事情,来确保自己受到公正的对待和关注。

第三,幼儿告状行为体现了幼儿日益发展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幼儿能够判断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

第四,幼儿告状行为还具有挑战性,容易引起争执和冲突,导致幼儿之间的关系紧张化。

因此,教师和家长要认真对待幼儿告状行为,采取正确的指导策略。

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和家长应该采取以下指导策略:一、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幼儿先自我调节情绪。

教师和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监听孩子的言谈举止,理解孩子的情感体验,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并引导他们想办法自我调节情绪,缓解情绪波动。

二、尽量多为幼儿提供自由教育的环境。

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建立一个温馨、和睦、开放的社会氛围,成为孩子永远的朋友,学会与孩子进一步沟通,发现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三、在幼教工作或者家庭教育中让孩子明确行为规范等思想。

教师和家长需要让孩子意识到行为规范和社会规范中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学校、家庭的要求,提升孩子的自我修养与为人处事能力,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

四、引导幼儿正确地处理自己之间的矛盾。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相互协作,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行事不要太偏向某一方面,要让孩子知道,虽然有朋友犯了错误,但也应该给别人一个机会,互相宽容体谅,以缓和双方之间的矛盾,避免影响之间的某些关系。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面对不公平或者受到伤害时,向成人求助或告知其他幼儿,分享自己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普遍存在,其背后蕴含着幼儿的个体差异、社会化需求以及发展阶段的特点。

本文将围绕幼儿告状行为展开研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幼儿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所导致的。

首先,幼儿对于公平与正义的概念正在发展阶段,他们天生对不公平情况产生敏感,并且倾向于寻求帮助。

其次,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地处理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于是选择告状来传达自己的需求。

最后,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关注自我利益,因此会告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规律1. 告状行为的起步期:幼儿在两岁左右逐渐意识到不公平的现象,开始表达自己的不满。

2. 告状行为的高峰期:三至五岁是幼儿告状行为的高发期,这一时期幼儿在社交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3. 告状行为的衰退期:随着幼儿心理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学会了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告状行为逐渐减少。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1. 倾听与理解:当幼儿告状时,成人要倾听和理解他们的诉求,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回应,让幼儿感受到被关注和理解。

2. 引导解决问题:与其仅仅解决幼儿所告状的问题,成人应该引导幼儿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调节、互相沟通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冲突。

3. 咨询与教育:通过咨询和教育方式向幼儿传授公平、正义的概念,引导他们学会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理解他人的感受。

4. 规则与秩序:建立公平的规则和秩序,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到公平待遇,减少告状的发生。

5. 观察与指导:成人应该积极观察幼儿的告状行为,帮助他们正确识别何种情况需要告状,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结语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表现,但过度依赖告状也会影响幼儿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关键词:幼儿研究;告状行为;指导策略一、引言1.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国教育部网站2012年10月15日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同时也说明这一阶段的儿童生活范围逐步扩大,儿童独立性增强,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参加实践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

基于此针对幼儿告状行为不能简单地遏制,应该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待,找出解决办法,提出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意义在于:第一,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解决简单的交往问题,提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探索和实践能力。

第二,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实践化的理论支持,解决了当前幼儿教育过程中告状问题频繁,教师应对不暇的现状。

第三,丰富了幼儿教育理论,在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学习与发展要求,提出了针对幼儿行为表现的理论研究。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

本次论文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或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文献查阅。

(2)案例研究。

本次论文研究过程中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实际的案例记录,并作为行为研究的实践依据。

二、幼儿“告状”行为动机研究1.依赖成人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十分重要,对孩子智力的发育、性格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目前的幼儿多数过多依赖成人,孩子有严重的依赖性,表现为非常懒惰,不愿动手做事,思维不活跃、“脑子笨”,遇事没主见,没有进取精神。

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告状行为”方面,幼儿对周围的情况和人员行为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必须要依靠老师的态度,基于此经常会出现“老师,椅子倒了怎么办?”“老师,我本子坏了。

”这类的告状内容。

同时幼儿依赖性太强,对于事件的评价也没有主见,往往要等待老师的评价,如“老师,某某出门了”“老师,某某说话了”这类的内容就是要等待老师来进行评价,彰显他们的正义感。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告状”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向教师报告同伴的不良行为,反映同伴的不良行为表现,要求教师解决的一种行为。

研究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普遍存在于幼儿园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予以忽视、抑制和压制;第二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简单地训斥、惩罚或进行说教;第三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给予一定的重视,并积极地解决问题。

本文在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帮助幼儿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等相应的指导策略。

“告状”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

在幼儿园里,“告状”是孩子与老师、同伴交往时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因为教师和同伴在一起时,幼儿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向教师表达,幼儿往往会把教师或者同伴当作解决自己问题的对象。

他们可能会有不合理的要求或不正确的行为,也可能会向老师和同伴提出一些问题。

在幼儿园中,幼儿向教师报告同伴的不良行为,希望教师解决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告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儿“告状”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告状”行为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在幼儿园中,教师应正确看待幼儿的这种行为。

如果教师一味地制止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但不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

因此,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从而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如果“告状”行为得不到教师或同伴的正确引导和理解,就会给幼儿带来负面影响。

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幼儿告状行为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对同伴的不良行为进行告状。

例如,一个幼儿看到另一个幼儿玩积木时,没有按照规定把积木放在相应的位置上,于是就向教师告状说:“老师,某某把积木放错了,我来帮他放”;第二种类型是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当幼儿的行为或情绪出现问题时,他们会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第三种类型是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幼儿会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一、引言在幼儿园的大班中,幼儿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他们逐渐学会使用告状作为一种方式来解决冲突或获取支持。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结果,并提出针对该行为的指导策略。

二、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结果2.1 告状行为的频率研究表明,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频率相对较高。

幼儿在面临冲突或不满情绪时,往往倾向于寻求成人的干预。

因此,告状行为在大班幼儿中成为一种常见的交流方式。

2.2 告状行为的原因告状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幼儿可能因为欲望不满足、遭受欺负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等而告状。

另一方面,幼儿还可能通过告状来获取成人的认同和支持,以增强自己的权力感和自尊心。

2.3 告状行为的影响告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过度依赖告状行为可能导致幼儿无法自己解决问题,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三、指导策略3.1 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了降低幼儿告状的频率,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学会通过合作解决冲突;•创建积极的教育环境,鼓励幼儿主动解决问题,同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肯定。

3.2 树立正面的行为范例成人在幼儿园中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幼儿园工作人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出正面的行为示范,例如主动解决冲突、友善待人等;•倾听幼儿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予积极评价和奖励。

3.3 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积极的沟通渠道,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以下措施可供参考:•定期组织班级会议,让幼儿团体讨论和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利用绘画、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设立“心情箱”,供幼儿随时将自己的困扰和不满写下。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越来越普及,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也逐渐增多。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秩序,还会影响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内容1.告状行为的定义与表现形式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遇到问题或者不满意时,通过向老师或家长反映他人的错误或不当行为来解决问题。

表现形式有口头告状和书面告状两种。

2.影响因素分析(1)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批评别人,那么孩子很容易模仿这种行为。

(2)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殊的性格和生活经历,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其是否容易出现告状行为。

(3)环境因素:学校和家庭环境中是否存在竞争、压力等因素也会影响孩子是否容易出现告状行为。

3.告状行为的危害(1)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常常告状会让孩子变得心胸狭窄,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2)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生活的地方,如果孩子们经常告状,会对班级的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3)影响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如果孩子经常告状,会让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受到影响。

4.指导策略(1)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知道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2)加强交流和沟通:老师应该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

(3)建立积极向上、合作共赢的班级氛围:通过班级活动、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知道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4)及时处理幼儿的矛盾和纠纷:老师应该及时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让孩子们知道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在处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

三、结论告状行为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管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正确引导和管理,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引言: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面对他人不当行为时,主动向成年人或其他幼儿告知并请求帮助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普遍存在,但其动机和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本文旨在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原因、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首先,幼儿告状行为可能是因为受到了伤害。

幼儿在受到欺凌、打骂等不适当行为时,会通过告状来保护自己并获得帮助。

其次,幼儿告状行为也可能是因为寻求公平。

幼儿在观察到他人得到特殊待遇或不公平对待时,会告状以争取公正。

此外,幼儿的告状行为还可能是因为自身无法处理冲突,需要成年人介入来解决问题。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幼儿告状行为对幼儿自身以及周围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幼儿通过告状得到成年人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其次,幼儿告状行为可以有效地解决冲突,促进幼儿园或家庭的和谐发展。

然而,过度依赖告状行为可能会导致幼儿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三、正确引导幼儿告状行为的方法为了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成年人应该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过度依赖告状行为。

其次,成年人应该积极介入冲突解决过程,帮助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成年人还可以通过游戏和故事等方式教育幼儿如何正确处理冲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在面对他人不当行为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和寻求帮助的方式。

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正确引导幼儿告状行为的方法,对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提高幼儿园或家庭的和谐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并积极采取措施来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培养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引言: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时有发生,给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一定困扰。

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对于提升幼儿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渴望得到认同和关注幼儿告状行为往往是为了获得成人的关注和认同。

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幼儿可能感到自己被忽视或被冷落,于是通过告状来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并得到关注和安慰。

1.2逃避责任和惩罚有些幼儿告状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和惩罚。

当幼儿犯了错误或做了不被允许的事情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告状,将责任推给别人,以此来逃避自己的惩罚。

1.3不会自行解决问题幼儿在面临问题时,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往往会选择告状来寻求成人的帮助。

他们可能觉得告状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因为他们尚未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策略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克服这一行为习惯:2.1建立积极的家庭和幼儿园环境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家庭和幼儿园应提供一个积极、关爱和尊重的环境。

成人应经常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互动,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认同,让幼儿感到被重视和尊重。

2.2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通过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成人可以在幼儿遇到问题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让幼儿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并鼓励他们勇敢地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幼儿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能力。

2.3倡导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通过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幼儿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成人可以与幼儿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与他们一起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幼儿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集体的影响。

2.4引导幼儿学会解决问题为了帮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成人可以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出现不愉快或不满的情况下向成人求助或向其他孩子告发对方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会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

研究表明,幼儿“告状”行为具有一定的正面和负面作用,因此需要更好的指导策略来管理。

正面作用:1. 促进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在发生不愉快或不满时,通过“告状”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或需要,得到成年人的解决帮助,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通过“告状”行为表达自己受到的伤害或侵犯,得到教师等成年人的保护和关爱,从而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负面作用:1. 影响幼儿之间的关系。

幼儿在发生争吵或矛盾时,如果过多地进行“告状”行为,会导致幼儿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受到影响,进一步加剧了矛盾。

2. 发展埋怨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如果幼儿经常通过“告状”行为来解决问题,可能会出现依赖性,不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出埋怨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因此,适当地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1. 建立友好的关系建立和睦友善的教育师生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和相互信任,让幼儿能够肯定自己和他人,并且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2. 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幼儿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沟通、妥协、忍让等方法。

同时,鼓励幼儿表达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3. 规范“告状”行为的表达引导幼儿了解何时和如何表达不满和投诉,让他们懂得公平公正地处理纠纷,同时要避免过于依赖成年人的帮助,避免滥用“告状”行为。

4. 调整教育管理的策略教育者可以采用多种管理策略,包括谈判、引导、示范等,让幼儿发现和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法,从而有序地解决问题,避免“告状”成为唯一的解决途径。

总之,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挫折与困难,幼儿通过“告状”行为来表达不满是非常正常的,但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采用相应的指导策略来帮助幼儿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

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

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受重视。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幼儿的告状行为。

告状行为指的是幼儿在幼儿园或家庭环境中,向老师或家长举报其他幼儿的不良行为或言语。

对于幼儿告状行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奈,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的策略研究,以更好地应对幼儿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 意图得到更多关注:部分幼儿可能会通过告状行为来吸引老师或家长的关注,以获取更多的关怀和关注。

2. 意图以此证明自己的善良:一些幼儿可能会将告状行为视为一种行善的方式,他们希望通过揭露其他幼儿的不良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善良和正直。

3. 忽视自身问题:通过举报他人,一些幼儿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不愿意面对自身的问题和困扰。

1. 关注幼儿的心理需求对于通过告状行为来吸引关注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主动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通过多给予他们关心和鼓励,满足他们内心的渴望,降低他们通过告状行为来争取关注的欲望。

2. 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师和家长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幼儿养成积极向上的品德和价值观。

他们需要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善良、宽容、真诚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赞扬和尊重的。

3. 严肃对待告状行为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和家长应该严肃对待,但同时也要冷静理性分析处理。

不要一味地否定幼儿的举报,更不要容忍他们虚假的告状行为。

4. 提倡自我解决问题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幼儿学会自我解决问题,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化解矛盾和困难,而不是通过告状行为来解决问题。

5. 建立传导机制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可以建立一种传导机制,鼓励幼儿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他们的不满和疑虑,而不是通过告状行为来排解自己的情绪。

6. 与家长合作教师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与家长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该主动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解决幼儿告状行为带来的问题。

总结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教育中常见的一种行为现象,需要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和应对。

通过有针对性的策略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积极向上的品德和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告状行为带来的问题。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幼儿各种各样的告状,这看似琐碎的小事,却蕴含着幼儿的心理需求和成长发展的重要信息。

因此,教师如何正确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成为了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幼儿可能会因为争抢玩具而告状,有的可能是因为被同伴欺负,还有的可能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

从原因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寻求帮助当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会选择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比如,两个幼儿在争抢同一个玩具,其中一个无法抢到,就会向老师告状。

2、维护规则幼儿在幼儿园中逐渐了解并适应各种规则,当他们看到有同伴违反规则时,会向老师告状,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行为需要纠正。

3、引起关注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当他们觉得通过正常的表现无法引起老师注意时,可能会通过告状来吸引老师的目光。

4、嫉妒心理当看到其他同伴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或者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幼儿可能会因为嫉妒而向老师告状,试图让老师批评对方。

二、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错误方式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一些教师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

1、忽视有些教师认为幼儿的告状都是小事,不值得关注,从而选择忽视。

这样做可能会让幼儿感到自己不被重视,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自信心。

2、不耐烦当频繁面对幼儿告状时,教师可能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甚至批评告状的幼儿。

这会让幼儿感到害怕和委屈,不敢再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

3、简单处理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没有深入了解事情的原委和幼儿的内心需求。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还可能导致幼儿之间的矛盾加深。

三、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正确策略1、耐心倾听当幼儿告状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

用亲切的目光和温和的语气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尊重。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一、在幼儿园,我们常常会遇到孩子们之间的“告状行为”。

这种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反映了幼儿在社交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冲突处理能力。

那么,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呢?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1.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当他们在与同伴互动中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便会产生告状行为。

2.社交技巧的不足幼儿在社交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产生冲突。

为了寻求成人的帮助,他们会选择告状。

3.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不会自己解决,而是依赖成人。

这种依赖心理使得孩子在幼儿园产生告状行为。

4.教师引导不当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如果过于偏袒一方,可能会导致另一方产生告状行为。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1.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权益和地位,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提高幼儿的社交技巧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团队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沟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通过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交技巧。

4.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要公平公正,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避免过度干预。

四、具体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抢了小红的玩具指导策略:教师可以让小明和小红分别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对方的权益。

同时,让小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主动道歉。

案例二:小华在排队时插队指导策略:教师可以让小华认识到插队是不公平的行为,引导他学会遵守规则。

同时,鼓励其他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共同维护公平。

案例三:小丽被同学欺负指导策略: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幼儿讨论如何面对欺负行为。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遇到不公正或矛盾情况时,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不满告诉老师或家长的一种行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原因及其指导策略。

本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成果以及指导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成果1. 幼儿告状的类型及表现形式幼儿告状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意告状,是幼儿自发向其他同龄人或成年人告状;另一种是无意告状,即在幼儿自己认为没有告状的意识时,将某些问题揭示给他人。

幼儿告状的表现形式也有多种:有的幼儿会直接找老师或家长告状,有的会用言语表达,有的则会采用行为方式,例如哭闹或沉默。

2.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化和道德发展的因素:幼儿告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们社会化程度和道德意识的发展水平。

在道德评价上,幼儿往往认为公正是最重要的,而不公正有时会被视为不道德行为,这种意识促使幼儿告状。

(2)认知因素:幼儿告状行为反映了他们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会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同龄人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会让幼儿产生恐惧和焦虑,并导致告状行为。

(3)环境因素: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公正、不和谐的情况,例如被打骂、被排挤等,这些不良的经历会影响幼儿的行为表现,促使他们产生告状行为。

3. 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社会化。

通过告状,幼儿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适应社会规则和价值观。

(2)促进情感发展。

告状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情感管理和情感表达的发展。

(3)促进认知发展。

告状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其自我意识和认知水平。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对于幼儿来说,告状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家长和教师需要理性地认识和对待。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因受到欺凌、伤害或其他不公正待遇而向老师、家长或其他成人告发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教育中时有发生,对教师和家长来说,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指导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研究表明,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一是幼儿天性好奇,可能会将一些误解或小纠纷当成大事进行告发;二是幼儿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念,对不公正的行为会感到不满并选择告发;三是幼儿可能面临欺凌或其他问题,为了得到帮助和保护而选择告状。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干预和指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方面,对于被告发的幼儿,可能会感到委屈和不公,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另一方面,对于告发者本身,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因此,老师和家长需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处理问题,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首先,建立一个开放平等的沟通氛围,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及时倾听和理解幼儿的诉求。

其次,教育幼儿正确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再者,加强对幼儿道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帮助他们建立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

最后,老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和处理。

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制定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致力于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如何解决儿童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教老师在多大水准上掌握着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

当前,如何应对幼儿告状,已引起业内专家学者的注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幼儿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是幼儿身心处在发展期的晴雨表,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理解、对道德的认知、判断和评价,又有了新的发展。

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幼儿告状行为。

敷衍了事、甚至漠视不顾,都会导致对孩子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制止,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

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们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水平就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通晓幼儿告状行为特点,分析幼儿告状动机,通过案例,分析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反应、教育效果,探究告状问题的处理方法,悉心研究幼儿告状的心理特征,热情回应,理性引导,让幼儿在告状中明辨是非,快乐成长。

一、幼儿“告状”的特点幼儿期的孩子认知水平低,缺乏生活经验,缺少判断评价水平,身体和心智都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其认知发展水平较低,他们的思维水平、独立性等都还很差,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更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所以当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周围同伴违背行为规则时,就本能地告知老师。

他们朦胧的评判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印证和支持。

另外有研究说明:幼儿告状是由道德感激发的,4~5岁的幼儿已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当同伴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时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

还有研究说明:幼儿告状是因为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以及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水平所致。

告状行为是幼儿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水平,幼儿之间“争抢玩具”类的纠纷逐渐减少,“引起成人注意”、“维护荣誉”类的纠纷与告状开始占主要地位。

一般来说,幼儿的行为开始从“为我”向“为他”发展,也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需要开始增强,他们开始逐渐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意老师对他们的良好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温江区鱼凫阳光幼儿园干田甜摘要: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而被家长们娇生惯养的幼儿们则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当别人来反对他时会很不高兴,当两个幼儿发生冲突时,势弱的那一个幼儿就要寻求帮助,而被幼儿选为寻求帮助的那个人就是教师。

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和成人不同的地方。

关键字:幼儿;告状;频繁一、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1、概述我们应该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

而且他们都是家里的宝贝,很娇惯他们,使他们不懂的为他人着想,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

而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

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2、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幼儿的告状的高峰期是在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告状行为消退甚至消失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那是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老师来解决。

不过在幼儿告状的高峰期四年的时间,他们都是矛盾都会找老师来解决,这要求老师处理告状的事要处理得当,不然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

在他们三年级之后就不需要了,他们就会找方法来解决问题了。

二、幼儿告状的原因1、分析幼儿告状的原因幼儿告状的原因有很多。

(1)为了求得老师公正解决纠纷或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这类告状行为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可能出现象意见不和、争夺玩具、互相冲撞、以强凌弱等纠纷。

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或双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证裁决或给予保护。

(2)为了试探老师对某件事情或某一行为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并未与谁发生冲突,而是告某人发生了某一行为。

例如,告某一幼儿“爬到梯子上了”等。

幼儿进行这一类告状的目的是试探一下老师对某一行为的态度,然后作为自己是否进行同样行为的依据。

假若老师对该行为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就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

(3)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因为自己与他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检举其他人的违纪行为。

例如,当甲某与乙某发生纠纷时,就会有幼儿到老师那里告状:“甲某又欺负乙某了”,或者“甲某与乙某又打起来了”。

告状时出于对甲某行为的不满和对乙某的同情,其目的是求得老师对甲某的批评和对乙某的安慰。

(4)为了逃避责任或惧怕老师批评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由于平时受父母的溺爱和娇惯,从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如自私、任性、固执、缺乏友爱和互助合作的精神,攻击性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等。

他们往往是引发矛盾或冲突的直接责任者,但由于惧怕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指责,为了逃避责任,他们会主动先找老师告状,推卸自己的责任。

(5)由于嫉妒别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由于3~6岁的幼儿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喜欢争强好胜。

对幼儿的这种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失去应有的积极意义,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例如,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时候,他(她)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而是通过告状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在这一方面,女孩表现得相对比较明显一些。

案例:一天的上午孩子们正在图书区里进行阅读活动,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同看一本书,有的自己选了一本书独自坐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故事。

这时候,露兮突然很气愤地过来“告状”:“老师,《羊羊书》是我先找出来的,蕊蕊她不让我看。

”蕊蕊也不甘示弱:“书是我先拿到的!”两个人在老师面前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谁。

我先安定了一下她们的情绪,接着,转过脸来对蕊蕊说:“上次,你看《巴巴爸爸》时,嘟嘟硬是不给你看,你心里感觉怎么样啊?”蕊蕊想了想说:“没得看书觉得很不高兴。

”老师趁机说:“那你不让露兮看书,她也一样会很难过的呀!你们两个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让两个人都开开心心地看书?” 露兮和蕊蕊听了,商量了一下,决定两个人一起看书,于是她俩就手拉手高高兴兴地坐到小椅子上看书去了。

这说明了露兮是为了求得老师的公正解决纠纷,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和书籍等纠纷。

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正裁决或给予保护。

在活动中通过引导蕊蕊反省,并换位思考,相互间要理解、宽容,让孩子不仅要知道别人的想法,还要理解他为什么要有这种想法,让孩子考虑一下他人的行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

给孩子创设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启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露兮和蕊蕊听了老师的话后,两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到小椅子上一起看书去了。

2、教师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日常生活中,幼儿因纠纷而产生各种告状行为,我们老师要认真听取孩子的告状,全面而细致地调查孩子们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

因为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

但如果我们总是一味的袒护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师那里,会逐渐形成遇事爱找茬,心胸狭窄等不良心态。

所以教师在了解纠纷的原因后,要认真调解加以解决,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

不管孩子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此时教师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法官,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

你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态度,除了进一步明确是非对错之外,任何教育都和平时一致,不因孩子告状而发生改变。

三、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1、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态度求助类的告状。

一般求助类的告状是幼儿为了寻求成人的保护。

如例子中,“露兮突然很气愤地过来‘告状’:老师,《羊羊书》是我先找出来的,蕊蕊她硬是不让我看。

”对于这类问题老师不要直接插手,可启发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老师通过让孩子回忆看《巴巴爸爸》的经验,引导她利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思考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蕊蕊和露兮互相商量,一起高高兴兴的看书去了。

询问类的告状。

其实有的幼儿“告状”是一种询问式告状,不知道怎么办需要寻求帮助,他们希望教师对“被告”作出解释为自己辩解的告状。

如“黑板上的字是某某叫我擦的”,这类告状都是孩子在做错事情以后,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试图推卸责任或者逃避惩罚。

这时老师就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

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没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

“检举揭发”类告状。

如“老师,他刚才说话了”这种行为不宜鼓励,这个时候更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

要防止幼儿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这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

并且老师对这种告状行为及时纠正,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2、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教师应该根据幼儿不同的告状动机来区分对待他们的方法。

(1)宽容的态度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

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

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别人的茬。

(2)自信而不自我。

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太过于自我的表现。

老师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孩子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

一个从小就具有领袖气质、充满自信的孩子肯定不会有事没事地把“老师,某某又怎么啦”挂在嘴边。

同时,父母也要教会孩子不能太自我。

否则,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坏的,就值得告状。

幼儿期的孩子爱告状的的确不少。

但他们的告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那些不守规则的人事如何处理。

大人最好不要随便表态,要搞清楚孩子告状的目的原因,区别对待。

3、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通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妥善的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对于幼儿之间纠纷的处理,老师可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

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

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总中,对幼儿园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可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遇到幼儿主动对各种行为进行评价,反复幼儿关于是非问题评价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减少幼儿的违纪行为,各种告状行为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作为幼儿启蒙者的我们,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

事实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相信通过教师努力,孩子会得到改变的!四、结论我们要知道孩子思维能力、独立能力很差,依赖性很强,很依赖大人,遇到事情就寻求大人的帮助,我们需要的就是要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独立解决事情,不需要大人解决,他们需要的是宽容和自信,因为孩子之间需要宽容,宽容会让他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才会各让一步,同时他们也需要自信,自信的孩子他不喜欢告状,他们自信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参考文献:[1]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01期[2]周长秋.谈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一)(M).山东教育,1999,15.26页[3] 杨翠美.4-7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