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时期虎门海防建设及武备配置
林则徐近代海防观与清廷对海防的认识
林则徐近代海防观与清廷对海防的认识供稿丨赵君尧朝政府基本承袭前代统治者“重陆轻海”的海防模式和防务政策,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海防的主要目的是清防御海盗,而非抵御外来侵略,如嘉庆帝在谕军机大臣吴熊光奏粤东实在情形一折中说:“据称从来有海防而无海战,此语允为扼要。
其道总在编查保甲,严杜接济。
如果一切水米火药及桅篷器具之类,无一出洋,则盗船虽各处奔逃,自足制其死命。
现在闽省盗船日就穷蹙.固缘师船跟剿出力,亦皆由陆路口岸杜绝接济,实能办有成效。
”为了解决海盗问题,清政府采取澳甲与船甲的方式对渔民船民加强了监管。
在“重陆轻海”的海防观念影响下,清政府海防事务的重点在于解决海盗问题,因而主要是御内而非防外。
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沿海进行频繁的入侵和骚扰活动,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海上侵扰表示出高度警惕。
为了加强海防,嘉庆帝谕令内地官兵实力查缉,并“修明武备整顿营伍,使奸徒闻风自远,以慑外夷而靖海疆”,“所有各国护货兵船,仍遵旧制,不许驶近内洋。
货船出口,亦不许逗留。
如敢阑入禁地,即严加驱逐,傥敢抗拒,即行施放枪炮,慑以兵威,使知畏惧”o道光初年,清政府虽然为建造战船下拨了部分经费,并多次下令按照民船形式改造战船,但修建84的战船仅能在近海巡逻,无法在远洋作战,难以与英国的武装商船或护货兵船对抗。
正如黄爵滋所言:“查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其最大之船面仅宽二丈余,安炮不过十门;夷船大者载炮竟有数十门之多。
彼此相较,我船用之于缉捕则有余,用之于攻夷则不足,此实在情形也。
”这一时期.清政府的海防建设非常落后,清军的船炮甚至不能抵御海洋上的大风大浪,更遑论出海迎战敌军了。
由于清政府长期的闭关自守导致其所制定的海防政策缺乏近代国家安全理念,陈旧的海防思想和薄弱的海防建设,导致处理海患时采取御内而非防外的海防管理措施,主动放弃了制海权。
在上述时代背景下,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38年),钦差大臣林则徐毅然踏上了南下广东,厉行禁烟的荆棘之途。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武器装备介绍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武器装备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中华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灾难。
英法联军在北京洗劫和烧毁了融汇中外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圆明园。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武器装备介绍,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武器装备据史料记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清政府士兵手里拿的是大刀长矛以及弓弩,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虽然用的是火器,但是也仅仅是射程不足已一二百米的鸟枪,抬枪,子弹的射出时间是一分钟左右一发;另外拥有的大炮其射程也就只有一千米左右,并且使用的是实心弹,杀伤力非常的小。
在说英国军队手中的武器,所有的士兵手中全部是步枪,最低射程是两百米,一分钟可以发射三枚子弹,另外英国军队手中的大炮射程在两千到三千米之间,配备的弹药除了少量的实心弹之外,还有杀伤力非常大的开花弹和霰弹。
当然英国还有军舰,这些军舰中最大的长有三十多丈,分为上中下三层,可以安装七十多尊大炮,中号的也有两层,能够配备三十到四十尊大炮,除了军舰上配备大炮之外,轮船上也装有十尊大炮,以上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的武器装备。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訢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
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首先是清政府政治腐败,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不抵抗,军事上必然失败。
其次是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当时英法联军已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发射圆锥形弹丸的单发前装式线膛击发枪、(1853式恩菲尔德步枪和米涅步枪)后装线膛火炮(阿姆斯特朗炮)以及便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装备却仍停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水平(仍是冷兵器、鸟枪、抬枪和发射球形弹丸的前装炮),炮台露天式建造,经不起炮火的猛烈轰击。
近代炮台简史——虎门炮台群
近代炮台简史——虎门炮台群虎门位于今日广东省东莞市,它的名字来源于象形地名,原指珠江口上大虎、小虎二山对列的水域。
大虎、小虎二山,在宋朝时称为秀山,又名虎头山,二山对列的水域在民间俗称虎头门,到了清朝初期就简称为虎门。
同时虎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它位于珠江的出入海口,也是狮子洋与伶仃洋的交界处。
在公元1717年(清康熙56年),清政府已经在虎门着手筹建防御工事,后来陆续增建城垛、炮洞、兵房、火药局等设施,使用砖、石、灰沙构筑,形成了虎门炮台群最初的状态。
珠江口地理虎门炮台虎门炮台与虎门大桥虎门炮台之所以在历史上闻名是因为鸦片战争,虎门作为当时广东最重要的门户,在第一线抵抗英国侵略者。
1839年,道光皇帝命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林则徐与英国人多次外交争锋后明白武力冲突已经在所难免,因此特意修整虎门炮台群。
虎门炮台群由11座炮台组成,分为三重门户保卫珠江口,第一重门户为: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第二重门户为南山、威远、靖远、横档、永安、巩固炮台;第三重为:大虎炮台和新涌、蕉门炮台(为左右两翼),共设火炮300多门。
虎门炮台十台全图(2)虎门炮台十台全图(1)虎门炮台十台全图(2)这11座炮台组成的炮台群拱卫着珠江口,本来是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海岸长城,但可惜由于装备的老旧、设计的缺陷和对敌人不了解导致的严重误判,造成虎门炮台群存在严重缺陷。
首先说一下装备,中国作为发明火药的国家,也是最早将火药应用在军事上的国家,但可惜中国并没有对火药进行更深的研究和提炼,导致我们在近代所使用的火药和以前老祖宗们使用的火药没有太大区别,而欧洲人在这一方面超越了我们,导致大家同样使用黑火药,但欧洲人火药的威力远胜中国当时的火药。
其次就是火炮,中国制造火炮的技术在明朝时期是领先于世界的,但到了清朝入关,清政府崇尚弓马,而不在乎火器的发展(除了康熙、乾隆二帝因战争需要而改良了火炮外),导致火炮的水平只是维持在明末清初的时期,到了近代中国的火炮已经落后西方一大段距离。
清朝能造巨舰大炮,抗战期间才造出98门,至今影响中国
清朝能造巨舰大炮,抗战期间才造出98门,至今影响中国本文导读:抗战时还在使用清朝生产的大炮,虎门要塞炮台上布防的还是甲午战争前10年李鸿章从德国采购的克虏伯大炮。
而日军的舰船也领先了中国至少30年,就是凭借这些装备中国守军在1937年还打赢了一次虎门海战。
晚清时候大力建设兵工厂,李鸿章还引进了许多军事技术。
1884年在伦敦看到马克沁的重机枪30秒打出300发子弹,打到一棵大树,威力惊人,立刻买了一挺到金陵制造局仿制,抗战时中国军队才用上了重机枪。
江南制造局1905年还开始生产自己的75MM山炮,而且从1896年到1911年生产37MM,53MM,57MM和75MM 火炮988门。
还在1890年成功仿制英国阿姆斯特朗305毫米800磅后装大口径火炮。
甚至到现在,继承于老江南制造局的江南造船厂依然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骨干。
克虏伯大炮虽然击沉了日军战舰,但这也让当时人们唏嘘不已,清末民国的几十年里居然连大炮都不能国产。
技术落后的差距是巨大的,抗战开始以后全国汽油匮乏,匪夷所思的要靠驼峰航线用飞机来运送燃油。
国内本来是有石油资源的,但建设玉门油田时,进口的无缝钢管消耗殆尽,国内用钢板卷管代替,全部采用钎焊工艺,承受不了多大压力,原油生产只能采用直接分馏工艺生产汽油,根本供应不足。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造不出大炮一个原因就是原材料不行,清朝造大炮使用的还是高碳钢,但是慢慢发展就淘汰了开始使用合金钢,中国军阀混战没人能生产这种钢。
就连全国最大的东北军军工厂也是从国外购买炮筒回来组装,这些炮一旦维护不当有零件损坏,就丧失作战能力。
炼钢技术的缺失一直到今天还在影响我们,现今的特种钢中国还是大量依赖进口。
中国军队很多军师级部队重火力就是几门、十几门迫击炮。
第29集团军也是一门山炮都没有,集团军只下属1个重迫击炮营,但是一门炮只有区区10发炮弹,下面的军和师也都没有炮兵,只是1个团有4门82毫米迫击炮。
堂堂国军正规军1个集团军连一门日本步兵联队级别的步兵山炮都没有。
大沽炮台
1996年10月,大沽炮台又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 “十大国防教育基地”之一;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的同一天,天津市人民政府 在大沽炮台原“威”字炮台遗址举行了大沽口炮台纪念馆 落成仪式,让后人牢记民族的耻辱。
Page 15
》 1859年6月,英国和法国再次出兵进攻大沽口,中国军民 倚仗炮台奋勇还击
1860年英法联军第4次进攻大沽,大沽沦陷,英法联军攻 克北京,火烧圆明园
1900年八国联军以大沽炮台作为进攻中国的滩头阵地, 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大沽炮 台被迫拆毁
Page 6
英军海军司令贺伯
1859年6月17日,英 、法联军舰队在侵华 英军海军司令贺伯少 将率领下到达大沽口 外后,立即进行武装 挑衅活动,第二次保 卫战由此爆发。
1900年八国联军以大沽炮台作为进攻中国的滩头阵地, 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大沽炮 台被迫拆毁
Page 3
战役在现
Page 4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
Page 5
大沽炮台“四起硝烟”
1840—1900六十年间,列强四次侵入大沽口
1858年5月20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在美俄的支 持下,向大沽炮台发起强攻,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小结
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 畏强暴的历史见证。面对强大的侵略者, 大沽地区军民,在四次大沽口保卫战中,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同入侵之敌进行了殊死 搏斗,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 勇敢坚强的民族气概。近百年来,大沽口 炮台饱经沧桑,几经兴废,它是帝国主义 侵略中国的铁证,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 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中国国防历史与国防建设
中国国防发展史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
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国防的含义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是国防的主要任务。
国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只要世界上有国家存在,国防就会存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在不同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国防具有不同的特征。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国防的职能是将各阶级维持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之内;资本主义社会,国防的职能是用军队保护和扩大商品产生与贸易,对外进行疯狂掠夺;人类历史上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国防有了新的阶级内涵,其职能是确保各民族的平等生存、发展,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军事力量不是唯一标准,还涉及到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
尤其是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大经济的基础上的,社会诸方面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关的有机整体,国防只有成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可能具有无穷的威力。
因此,我们要树立一个大国防观,将国防建设放入整个国家乃至人类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规划。
二、、国防历史我国国防的历史源远流长。
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的出现,作为抵御外来入侵和讨伐他国的工具──国防便产生了。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国防也经历了无数个强盛与衰落的交替,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国防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材料题解析)第17题
12023年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山东卷)历史试题史料来源和试题解析(材料题部分)【真题呈现】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表2、表3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表2 表3——据《江苏艺文志》等(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4分)(2)表3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8分)【时代背景】(一)汰冗员议 广取士议 厚养廉议减兵额议……(二)均赋税议 兴水利议 筹国用议罢关征议……(三)重儒官议 改科举议 改会试议停武试议……(四)收贫民议 稽户口议 严盗课议复宗法议…… 稿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抄本 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津河广仁堂刻本 光绪九年(1883) 江西豫章刻本 光绪十年(1884) 弢园老民活字印本 光绪十一年(1885) 潘氏敏德堂刻本 光绪十八年(1892) 丰城余氏刻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弢园老民铅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文瑞楼石印本 光绪二十三年(1897)冯桂芬(1809—1874),晚清思想家、散文家。
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师从林则徐。
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咸丰初在籍办团练,同治初,入李鸿章幕府。
少工骈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经世致用之学。
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培养西学人才。
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
冯桂芬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
《校邠庐抗议》是一部政论集,也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代表作。
“校邠庐”是作者居住处,“抗议”二字语出《后汉书•赵壹传》,即位卑言高之意。
作者针对清咸丰朝以后的社会大变动,以及当时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状况,向当权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
作者认为中国要自强,就必须变法,改变“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的现状,而做到人无弃材,地无遗利,君民相通,名实相符。
明清中国南部海防军事要塞
明清中国南部海防军事要塞--大鹏所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沿海寇患频繁,朝廷遂命朱亮祖镇广东,置卫所,卫戍沿海要冲(注一)。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广东都指挥同知花茂上言,添设沿海卫所,筑墩台,屯种荒地,以防海寇。
朝廷许之。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奏设大鹏守御千户所,隶东莞县南海卫。
(注二)所城位今大鹏半岛颈部,后枕大鹏岭,东边近海,邻近乌涌村,洪武二十七年,广州左卫千户张斌开筑(注三)。
该所城这形制甚伟,据清康熙靳文谟新安县志中引广州志云:“(大鹏所城)……内外砌以砖石,沿海所城,大鹏为最,周围三百二十五丈六尺,高一丈八尺,面广六尺,址广一丈四尺,门楼四,敌楼如之,警铺一十六,雉堞六百五十四,东西南三面环水,濠周廻三百九十八丈,阔一丈五尺,深一丈。
……”(注四)该所额设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二员,百户十一员,镇抚二员,幕官吏一员,司吏一员(注五);另武官三员,旗军二百二十三员(注六)。
官兵马疋器械细目,据明嘉靖王佐广东通志中载,为“每所该造六瓣明盔五顶,衬盔五顶,齐腰甲五副,黑漆线紫角弓十五张,正副白丝弓弦三十条,破甲铁箭八百八十二枝,明油真皮撒袋十副,黑漆靶腰刀十把,黑漆鞘斩马刀五把,勒甲脂皮带五条,彩画皮头长挨牌十面,通计九百八十二件……。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奏准添造军器,佛朗机及神机铳、螺丝箭、钩刀、眉刀、短枪、强弩,每所则添造佛朗机铳营十把,每把连提铳子一个,神机螺丝箭各一百枝,钩刀五张,眉刀十张,短枪二十根,弩二十把。
……”(注七)所城内有大鹏仓,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设,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建仓库一座;设仓大使署于城内,其创建年代无从查考,惟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裁汰(注八)。
大鹏所城为新安县东北之海防要塞(注九),自创设以来,常为寇盗所扰,幸得城内军民合力,始得保无恙。
据清康熙靳文谟《新安县志.卷十一.防省志.隆庆五年》条载: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倭贼攻大鹏所,舍人康寿柏御之。
虎门炮台总结
虎门炮台总结简介虎门炮台,位于中国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
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约18世纪),是为了抵御英国发动的虎门销烟事件而建造的。
虎门炮台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军事价值的古代建筑,也是中国近代抵抗外侮的象征之一。
建筑结构虎门炮台占地面积约4.4万余平方米,由外炮台、内炮台和仓库组成。
外炮台坐落于虎门河口处,是最先建立的防御工事。
它由高大坚固的城墙包围着,城墙上设有瞭望塔和炮台。
内炮台位于外炮台的内部,是主要军事防御设施。
内炮台内有数排炮台,保存较为完整,并配有军事设施如火药库等。
仓库则用于储存军需物资。
历史背景虎门炮台的建造始于1764年,一直延续到1884年。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历经了许多与外国列强的战争,其中包括虎门销烟事件、鸦片战争等。
虎门炮台作为国家重要的军事设施,曾多次参与这些战争,起到了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
战争场景虎门炮台历经了多次战争,每场战斗都显示出它坚固、可靠的特点。
在虎门销烟事件中,英国舰队试图通过虎门水道抵达广州,但遭到虎门炮台的顽强抵抗。
炮台的炮火轰击迫使英国舰队撤离,保卫了广州的安全。
在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再度向虎门河进攻。
炮台的炮手们奋不顾身地进行防御,尽管英法联军最终攻破了炮台,但他们为中国人民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为中国的抗击侵略做出了贡献。
保护与修复虎门炮台经历了近300年的风雨侵蚀,已经有部分炮台遗失,整体状况较为破旧。
为了保护虎门炮台这一历史遗迹,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如今,虎门炮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门炮台的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加固炮台的结构和建筑材料上,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坏。
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复工作,展示了虎门炮台的历史风貌,并设立了相关的展览和纪念场所,向游客介绍虎门炮台的历史和意义。
意义与价值虎门炮台是中国近代抵御侵略的象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它见证了中国与外国列强的战争,反映了中国人民为捍卫祖国独立和主权而进行的英勇抗争。
虎门地区海防遗产本体的现状与保护
海 防遗产 是 国家 为捍 卫 海上 安全 利 益和 发展 利 益在 沿 海地 区 和领 海 内布置 的 防务工 程 遗存 。海 防遗 产 大致
道 、 兵 场 、 房 地 基 等 众 多 军 事 设 施 。这 些 海 防遗 产 练 兵 类 型 十 分 丰 富 , 有 战 斗 设 施 、 挥 观 察 设 施 , 有 训 既 指 又
是 改 革 家 和 爱 国 者 。他 们 认 识 到 , 果 继 续 让 鸦 片 毒 害 人 如
们 的身心 , 国必将 沦陷为 他 国的奴隶 … … 中国人 民正从 中
浑浑 噩 噩 、 自私 自利 的 思 想 状 态 中走 出 来 ; 个 关 心 社 会 一
⑦ ⑩ [ ] _. 斯. 痛 时 代 :9 2 世 纪 之 交 的 中 美 EA 罗 病 1— 0
价 值 、 学 价 值 和 军 事 价 值 。 总 体 而 言 , 门 地 区 的 海 防 科 虎 为 子女 眷 吃 炯实 在 讨 气 , 在 勿 该 , 点戒 脱 俚 个 好 了 . 实 早
倍 多 想 想 阿 差 勿 差 . 戒 勿 要 戒 。” 要 ⑨尽 管 这 些 宣 传 在 某 些
法 令 变 迁 史 . 海 出 版 社 :2 . 文 14
2 平 方 千 米 的 范 围 内 , 成 了 五 大 片 区 , 别 是 镇 口 片 0 形 分
关 键 词 :虎 门地 区 海 防 遗 产
措施
现状分析
保 护性
区 、 角 片 区 、 远 片 区 、 档 片 区 和 大 角 片 区 , 有 明 沙 威 横 共 暗 炮 位 9 个 . 楼 9 , 整 的 兵 房 1 座 , 围 墙 遗 址 长 4 门 个 完 0 土
清代的虎门防御体系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清代的虎门防御体系与第一次鸦片战争郭华清;朱西学【摘要】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朝在珠江虎门出海口水道两岸先后建成了大角炮台、沙角炮台、威远炮台、镇远炮台、靖远炮台、横档炮台、永安炮台、巩固炮台、大虎炮台、炮台连同木排铁链、水底石堆、暗桩,在虎门水道构成了一个具有三重门户的防御体系,成为清朝最大最坚固的海防要塞。
但这个防御体系在1841年的大角一沙角战役和上横档战役中被英国军队摧毁,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还是这个防御体系存在诸多缺陷。
%Before the First Opium War,the Qing dynasty had built, on both sides of Humen watercourse of Pearl River, Dajiao Fort, Shajiao fort, Weiyuan fort, Zhenyuan fort, Jingyuan fort, Hengdang fort,Yongan fort, Gonggu fort, Dahu fort. which constituted a triple portal together with the raft chains, underwater rock, piles, But the largest and most robust coastal defense fort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destroyed by British troops in 1841 on Dajiao - Shajiao Campaign and Shanghengdang Campaign. Among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the war are the defects ofthe defense system.【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1)012【总页数】8页(P76-83)【关键词】虎门炮台;防御体系;鸦片战争【作者】郭华清;朱西学【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3虎门防御体系是指清政府在珠江虎门水道建立的炮台群(统称“虎门炮台”)。
明清时期的海防建设与管理
明清时期的海防建设与管理作者:高荣伟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9年第06期海防管理和建设,与沿海的安全与稳定息息相关,与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紧密相连。
海防管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其所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随着国力的变化和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而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在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
明代以前,如春秋战国时代,以及三国时期,一些依江傍海的诸侯国,虽建有水师,并进行水战和海上攻防作战,但还没有明确的海防设施和固定的编制。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大明王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明朝初年,日本海盗形成了庞大的队伍,历史上称为“倭寇”,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了抵御倭寇,保护沿海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朱元璋开始加强海防建设,“度地要害,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在沿海各地遍设卫所城池、水寨、堡垒。
因防设卫是卫所制的主要原则。
具体说来,在交通枢纽和地位重要的城镇设卫,在小岛和孤立的要点如狭隘路口等设千户所,关口险隘但又不能多容兵处则设百户所。
海上舟师巡哨,各守其责,逐步在全国沿海地区形成了防范于海上,且海陆结合,有层次的防御体系。
在沿海地区的防御设施中,卫所城池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成为沿海防御的重要枢纽,在战争期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军事作用,其军事重要地位也凸现出来。
为了稳固自身的防御体系,明朝廷在今深圳属地实行了一系列的海防措施,加强海上防御体系的建设。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
虎门沙角古炮台的故事
虎门沙角古炮台的故事虎门沙角古炮台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虎门沙角海滨公园内,是明朝时期为抵御倭寇而建造的军事防御设施。
炮台融合了明清两代军事文化的精髓,风格独特,现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炮台坐落于虎门沙角,背靠海岸线,占地面积达到了8000平方米。
它与虎门口岸隔海相望,是抵御外敌入侵的主要堡垒之一。
据记载,炮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为了防范东海盗贼倭寇,明朝时期,虎门口是南方连接国内的咽喉要塞,亦是大西洋航线的必经之地,是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一处关隘。
虎门沙角古炮台究竟多少令人瞩目的历史陨坑,仅凭残存的古代炮夯节面,已可探幽窥奥。
炮台内有8个火药库和19个炮座,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射出30余枚炮弹,灵活的火力组合有效地解决了海上防御的难题。
炮台也为其他广东沿海城市提供最有效的支援,大大提高了整个南海防御力量的能力。
虎门沙角古炮台的历史长度,虽经浪涛侵蚀,却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珍贵史料。
在地面上还残留着明朝铁铸炮座,这就是专门用于支架火炮的重型铁器,上面有拉紧螺母,可以随时调整火炮的发射角度和运转角度,在战斗中可以灵活应对敌人的进攻。
如今,虎门沙角古炮台保存完好,成为遗存海上防卫大型奇观,同时,也无处有着我们先人的建设心血与历史人文。
虎门沙角古炮台对于历史的意义是深远而广泛的。
它成为了现代东莞的一张历史名片。
虽然历史沉淀,但屹立于山海之间的炮台永不过时,并以新的面貌向游人展现着它昔日威武雄壮的景象。
从冷兵器时代的守卫到今天的旅游保护,虎门沙角古炮台不仅见证了历史,更成为了广东沿海城市防御利器的样板,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虎门沙角古炮台可以让我们想起历史上的一些伟人和事迹,那个时代的硝烟带着人类对于世界和平的不盈愿望,虎门沙角古炮台的存在说明了人类对于和平的坚持。
正是民事文化的天才和炮台庞大的装备使得虎门沙角古炮台成为了真正的历史遗迹,它着重展示了人类多年以来的军事文化,也说明了人类对和平的坚定信念。
明清时期广东中路海防地理研究
二、海防设施
1、海防墙
广东中路地区的海防墙建设始于明代,历朝不断修缮和扩建。这些海防墙沿 着海岸线分布,如珠海的香山镇、中山的黄埔港等处。海防墙的建筑结构多为砖 石混凝土,高约2-3米,宽1-2米,全长约800公里。这些海防墙对于防范海盗入 侵和保护沿海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2、炮台
在海防墙的基础上,广东中路地区还修建了许多炮台。这些炮台多位于海防 墙的制高点,配备有各式火炮,如铁毛枪、红夷大炮等。炮台的设置可以形成交 叉火力,封锁海岸线,打击海上入侵者。
四、结论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广东中路海防地理具有重要地位。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复 杂,海岸线漫长,为海防提供了天然屏障。海防设施包括海防墙、炮台、船坞等, 为防范海盗入侵和保护沿海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地驻军力量强大,装备精良, 训练有素,为维护海防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明清时期广东中路海防地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军 事防御体系和海防建设情况。这不仅有助于历史海防的研究,也为当今海洋安全 和海防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经济交流方面,明清时期山东海防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 面,沿海地区的海上贸易逐渐繁荣,与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的贸易往来日益 密切,山东半岛逐渐成为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中心。另一方面,渔业、盐业等传统 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海防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此外,山东沿海 地区还成为移民的热土,向海外输出大量劳动力,加强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
2、装备
广东中路地区的军队装备精良,配备了各式武器和战术装备。例如,在火器 方面,军队主要使用火枪、大炮等;在航海方面,则拥有各种大小船只,如战舰、 巡逻艇、渔船等。这些装备为军队提供了较强的作战能力。
3、训练
为了提高军队的作战水平,广东中路地区还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训练制度。 军队定期进行战术训练、火炮射击训练、水师训练等,以提高军队的作战技能和 配合能力。同时,朝廷还时常派遣名将前往广东中路地区进行军事指导,提高当 地军队的战斗力。
虎门条约(全文)
虎门条约订立双方:清政府、英国1843年10月8日按照前在江南省城经大清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大英钦奉全权公使大臣议结两国万年和好,缮写成册,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在英国干华丽士船上书名画押;旋将和约二册分送两国君上御览,既奉恩准钤盖御宝,批准施行,嗣于道光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即一千八百四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两国大臣在香港以和约敬谨互换,永远遵守;其和约所载各事宜内,有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准英船赴彼通商,须议定进、出口货物税饷则例一款,业经会议条例,通行遵照;又和约议定后另有紧要数款,必须议明酌定,以为万年和好之确据,兹钦差大臣、公使大臣商议悉臻妥协,彼此所见皆同,为此谨立条款,作为善后事宜附粘和约一册,凡此条款实与原缮万年和约无异,两国均须专一奉行,切不可稍有乖违,致背成约。
计开:一、所有钦差大臣、公使大臣画押钤印进、出口货物税则例附粘之册,嗣后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均奉以为式。
二、所有钦差大臣、公使大臣画押钤印新定贸易章程附粘之件,嗣后五港口均奉以为式。
三、新定贸易章程第三条货船进口报送一款内所言罚银若干员及货物查抄入官等语,此银连货皆归中华国帑,以充公项。
四、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开辟之后,其英商贸易处所只准在五港口,不准赴他处港口,亦不许华民在他处港口串同私相贸易。
将来英国公使有谕示明不许他往,而英商如或背约不服禁令,及将公使告示置若罔闻,擅往他处港口游奕贩卖,任凭中国员弁连船连货一并抄取入官,英官不得争论;倘华民在他处港口与英商私串贸易,则国法俱在,应照例办理。
五、前在江南业经议定,以后商欠断不可官为保交,又新定贸易章程第四条英商与华商交易一款内,复将不能报洋行代赔之旧例呈请着赔切实声明在案,嗣后不拘华商欠英商及英商欠华商之债,如果帐据确凿,人在产存,均应由华、英该管官一体从公处结,以昭平允,仍照原约,彼此代为着追,均不代为保偿。
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海防炮台的技术研究
岸、海湾、海港城镇之安全,如厦门炮 台、乍浦炮台、登州炮台、营口炮台, 等等;海岛炮台地处海岛,以固近海之 安全,是海岸、海口炮台防御向海上延 伸的前哨与屏障,如定海炮台、澎湖炮 台,等等。按火炮配置、建筑规模与规 格大小,海防炮台又可分为小型炮台、 中型炮台、大型炮台、超大型炮台。按 使用的材料和使用时限,海防炮台又可 分为永久性的砖石炮台、土质炮台和以 沙包堆成的临时性炮台三种。
在福建厦门设立了厦门港炮台大的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场生存能力担前炮台大担后炮台小担炮台浯屿分发挥己方兵力兵器的作用消耗和阻南北炮台黄厝社炮台高崎炮台圭屿滞敌军其功能必须满足防守作战所炮台屿仔尾炮台鼓浪屿水操台炮台每座炮台都应配有战斗设施指挥石壁炮台
历史长河>>>
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海防炮台的技术研究
●张建雄
·15·
<<<历史长河
重点区域的设防,将主要水师与海防力量 集中在几个重要的大江大河入海口与沿海 重要的节点城市,形成了以广东以虎门珠 江口为中心,福建以厦门中心,浙江以定 海、镇海和乍浦为中心,江苏以吴淞口为 中心,山东以登州为中心,直隶以天津大 沽口为中心的沿海炮台群。
在广东虎门,构筑了沙角炮台、大 角炮台、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镇远炮 台、上横档炮台、永安炮台、巩固炮台、 大 虎 炮 台 、 新 涌 炮 台 和 蕉 门 炮 台 等1 1座 炮 台。在福建厦门,设立了厦门港炮台、大 担前炮台、大担后炮台、小担炮台、浯屿 南北炮台、黄厝社炮台、高崎炮台、圭屿 炮台、屿仔尾炮台、鼓浪屿水操台炮台、 石壁炮台。在浙江镇江,建有招宝山炮 台、金鸡山炮台和江埠炮台,乍浦设有西 山嘴炮台、独山寨炮台、观山炮台以及天 后宫和西行汛炮墩,定海设有土城一道、 震远炮城和月城炮台。在江苏的吴淞口, 建有新月堰炮台,西岸土塘和东岸土塘、 东炮台。
政治类热点--海防建设、海权意识--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解析版
政治类热点--海防建设、海权意识--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1.学者争辩认为,秦朝时期的中国是第一个发觉有诸多岛屿的国家:汉武帝时期国家在地图上将南沙的岛、礁、沙、滩一一标明,并划出南海诸多岛屿与异国的疆界。
元朝政府设立白沙水军,负责南海海疆巡逻。
清朝前期,整个南海诸岛海疆都在海口、崖州和儋州营的巡逻、防守范围之内。
以上材料反映了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B.海南诸岛自古是中国领土C.中国历代重视维护领海主权D.古代在海南岛实行郡县制【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清朝前期,历代政府都在南海诸岛海疆进行一系列管辖活动,这体现了中国重视维护领海主权,所以C正确;材料内容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所以A错误;材料强调了历代王朝重视维护领海主权,“海南诸岛自古是中国领土”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材料体现了对南海诸岛及海疆的管辖,没有体现“在海南岛实行郡县制”,所以D错误。
2.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朝廷的支配下,江苏、浙江对两省海疆边界作了第一次勘定,但双方对划界问题存在严峻分歧(如图所示)。
划界的分歧反映出当时()A.中心权威遭到破坏B.海防建设存在缺陷C.经济意识较为淡薄D.地方官员勇于任事【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690年(中国)。
依据题干图片可知,江苏、浙江对划界问题的分歧主要在渔场和海盗活动区的勘界划分,渔场是重要经济区,可以为所在省份制造财宝,但也因此引来了海盗的觊觎,两省为了躲避缉捕海盗的任务宁愿放弃该海区的所属权,说明经济意识较为淡薄,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两省的分歧,但并没有阐述中心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难以得出中心权威遭到破坏,排解A项;试题情境为两省“划界分歧”问题,未体现海防建设,排解B项;勘界中两省官员因海盗活动区而推诿,排解D项。
故选C项。
3.1935年4月,中华民国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出版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该地图标出了南海的各个群岛,并首次在其四周用国界线标明,这就是今日中国南海地图上U 形断续线的雏形。
清朝巩固东南海防的措施(一)
清朝巩固东南海防的措施(一)清朝巩固东南海防简介清朝统治时期,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巩固东南海防成为重要任务。
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加强军事防御措施•修建海防设施:清朝修建了一系列海防设施,包括城墙、堡垒和炮台等,以抵御外敌入侵。
重点加固了位于沿海地区的港口城市,如福州、厦门、广州等,确保这些地区的海防力量强大。
•增兵加强驻防:为了提高海防效力,清朝增派了大量部队驻防沿海地区。
海军和陆军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防御力量,有效抵御了外敌的入侵。
•修建护国寺:护国寺是清朝重要的海防机构之一,被用作军事指挥中心。
清朝通过修建护国寺,加强了海防指挥系统,提高了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控制力。
行政管理上的改进•完善边防制度:清朝建立了边防制度,明确划定了边境线,并设立了边防关卡,加强对外侵略势力的监控和阻挡。
这一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边疆安全。
•推行屯田政策:为了加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控制,清朝实行了屯田政策,鼓励民众在沿海地区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
这不仅有效增加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还为海防提供了支持。
•加强对外交往:清朝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周边国家签订各种条约,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
同时,清朝还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合作,增进了相互间的合作关系,从经济上巩固了东南海防。
维护东南海防的意义清朝的巩固东南海防措施,对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清朝有效地保障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确保了国内稳定与经济繁荣的发展。
这一系列措施为后来的政权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海防事业具有重要的影响。
清朝巩固东南海防(续)加强军事防御措施•军事演习和训练:清朝定期组织军事演习和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和作战技能。
这不仅加强了士兵对海防任务的认识和准备,还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建立炮舰队:清朝组建了炮舰队,用以巡逻和保护海防。
炮舰队不仅强化了对沿海地区的控制,还提供了海上巡逻和打击敌方舰船的能力,有效保护了东南海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道光时期虎门海防建设及武备配置
摘要:虎门扼珠江口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道光时期,清政府相继增建了大角炮台、威远月台、永安炮台、巩固炮台、靖远炮台和两道拦江铁链。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陆续修建了这些在战争中受损的炮台,并添建了巩固(南)、水军寮、九宰、竹州山、蛇头湾、下横档等炮台,这些彼此呼应、互为犄角的炮台群是构成防御要塞的主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虎门炮台;海防;武备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16-02
虎门扼珠江口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明洪武年间,虎头山(即大、小虎)就垒营设防。
《清史稿》记载:“广州海防,自零丁洋过龙穴而北,两山斜峙,东曰沙角,西曰大角,由此入内洋,为第一重隘。
进口七里有山曰横档,前有小山曰下横档,左为武山,亦曰南山,为海船所必经,乃第二重隘。
再进五里曰大虎山,西曰小虎山,又西曰狮子洋,乃黄埔入省城之路,为第三重隘。
历朝于此虽筑垒驻兵,而设备未周。
欧舰东来,粤省首当其冲。
道光禁烟之役,英舰进薄广州内海,林则徐督粤,屡战却之。
其时布防较密,而壁坞皆循旧式。
至光绪间,彭玉麟、张之洞守粤,始有曲折掩护之炮台,后膛连珠之枪炮,防务益严矣。
”各个历史时期认识并不断完善虎门的防务体系,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本文以清道光为时间范围,从虎门海防建设和武备配置方面进行浅析。
一、虎门海防炮台建设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虎门要塞炮台构筑不得法,都是裸露式建筑,守台清军只能在毫无掩蔽的炮台上发炮击敌,常在英军舰炮的猛烈轰击下台毁人亡。
《两广总督祁贡等奏报修筑虎门炮台情形折》记载“臣等详加询访,多谓旧台过低,防洋盗则有余,若夷船驶入,则彼船较高,我之炮台内情形彼皆一望而知,难以制胜;且台形有如扇面,炮台多在正面,两侧面炮口无几,若夷船驶靠侧面攻击,亦难抵御。
”两广总督怡良也奏报英舰“但以数十艘连环之炮,攻我在台露处之兵,故将弁兵丁伤亡枕籍”。
同时,守台清军大多采用一线防御战术,将火炮置于海口正面,忽视纵深部署和侧后防御,因此许多海口或是在突破一点后全线崩溃,或是在侧后被抄,前后受敌的情况下被攻占。
道光时期,因中英贸易,沿海地区小规模的冲突不断发生,朝廷决定进一步加强广东海防。
尤其是两广总督邓廷桢、钦差大臣林则徐与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对于虎门海口的重点布置,于横档岛东西建筑横档、永安二台,横档之东对岸建设威远、靖远、镇远三台,横档之西对岸建筑巩固台,横档之后大虎山建筑大虎炮台,连沙角、大角、新涌、焦门共炮台十一处。
大角炮台:道光十二年(1832)在珠江海口西岸大角山修建,炮台台周长93丈,台面、炮洞、垛墙以石砌成,安放大小铁炮17门。
威远月台:道光十五年(1835)在南山炮台原台基础上加筑三合土月台一座,面宽60丈,炮位增至40个。
永安炮台:道光十五年(1835),由关天培实地勘察后于上横档后山(岛的西边)新建,建成后的炮台加密了横档、大虎两炮台之间的防卫。
炮台台周长68丈,安设大小铁炮40门。
巩固(北)炮台:道光十五年(1835)建在芦湾山麓,与永安炮台隔海对峙,台周长51丈,安放大小生铁炮20门。
靖远炮台:道光十九年(1839)在武山的威远炮台西面增建,台面平宽63丈,安放大小铁炮60门。
从康熙五十六年至道光十九年(1717-1839),清政府先后建成横档、南山(后改名威远)、沙角、新涌、蕉门、镇远、大虎山、大角山(二座)、永安、巩固、靖远等十一座炮台,构成虎门炮台三重主要防御体系。
同年,由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奏准于虎门、横档间西侧江底遍插暗桩,东侧江面安设木排铁链,成为虎门要塞拦江截舰的“金锁铜关”。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先后于1841年1月7日和2月26日两次大举进犯虎门炮台。
由于清政府腐败,虎门炮台三重门户相继失陷。
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政府修复了沙角、大角、威远、镇远、靖远、上横档(横档台、永安台合并为上横档炮台)、巩固(北)、大虎炮台等八座遭到严重破坏的虎门炮台防御设施。
同年,清政府添建了巩固(南)、水军寮、九宰、竹州山、蛇头湾、下横档六座炮台,加上新涌和蕉门炮台,虎门海口共计有十六座炮台,形成互为依存的炮台群。
巩固(南)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坐西向东,前面
与下横档炮台隔海对峙。
台长25丈,宽2丈6尺,用石筑砌,台内安炮20位。
水军寮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建在威远炮台左边山顶,台周33丈,高7尺,宽5尺,安炮10位。
九宰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坐西北向东南,与竹洲炮台隔海斜峙。
台长36丈,宽2丈3尺,台内安配炮21位。
竹州山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坐东北向西南,与九宰炮台隔海相斜峙。
台周围60丈,台内安配炮20位。
蛇头湾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建在蛇头湾山,台周围62丈,高7尺,宽5尺,台内安配炮17位。
下横档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建在下横档岛,台周围213丈,安配炮位100位。
二、武备建置
清代地方官职有督抚及提镇等,提督据《清史稿》的说法:“提督军务总兵官,从一品,掌巩护疆陲,典领甲卒,节制镇、协、营、汛,课第殿最,以听于总督。
”为加强海防,维护安定,清政府重设广东水师提督于东莞虎门寨。
《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记载:“两广总督百龄奏粤东地滨海洋,水陆营务甚繁,非提督一员所能经理。
请添设水师提督一员驻扎虎门地方。
”《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一记载:“广东水师提督节制五镇,统辖提标五营,香山等四协,新会、前山等营(提标中营、左营、右营、前营、后营,香山协左营、右营,顺德协左营、右营,大鹏协左营、右营,赤溪协左营、右营,新会
营左营、右营,前山营)。
《东莞县志》记载:“水师提督一员,驻虎门寨城,统辖全省水师三十六营。
中营参将一员,驻虎门寨城,中军守备一员,驻虎门寨城。
中哨千总一员,分防靖远炮台汛,中哨千总一员,分防沙角炮台汛,中哨头司把总一员,分防沙角炮台汛,右哨二司把总一员,分防九宰炮台汛,中哨外委千总一员,分防镇远炮台汛,左哨外委千总一员,分防威远炮台汛,右哨头司外委把总一员,分防新涌炮台汛,中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靖远炮台汛,中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镇远炮台汛,中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沙角炮台汛,左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威远炮台汛,左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蛇头湾炮台汛,右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水军寮炮台汛,右哨二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竹洲炮台汛。
本营驻防县境水师兵丁共一千七百三十四名,外委本身名粮七名,额外外委本身名粮是一名,虎门寨城防兵三百六十九名,蛇头湾炮台汛防兵四十一名,镇远炮台汛防兵一百二十五名,靖远炮台汛防兵二百零六名,威远炮台汛防兵二百二十七名,水军寮炮台汛防兵三十二名,沙角炮台汛防兵一百三十七名,沙角山顶望楼防兵二十名,竹洲炮台汛防兵五十六名,九宰炮台汛防兵五十九名,新涌炮台汛防兵四十四名,巡洋兵丁一百六十名。
水师提标右营游击一员,驻虎门寨城,中军守备一员,驻虎门寨城,中哨千总一员,分防下横档炮台汛,左哨千总一员,分防上横档炮台汛,前哨千总一员,分防大虎山炮台汛,左哨头司把总一员,驻虎门寨城,前哨头司把总一员,分防大角山炮台,中
哨外委千总一员,分防巩固山南炮台汛,中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大虎山炮台汎,左哨额外外委一员,驻虎门寨城,右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大虎山炮台汛,前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上横档炮台汛,中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巩固山北炮台,左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驻虎门寨城,左哨二司额外外委一员,驻虎门寨城,右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驻虎门寨城,右哨二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上横档炮台汛,前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下横档炮台汛,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巩固山南炮台汛,虎门寨城防兵三百一十八名,大虎山炮台汛防兵七十九名,上横档炮台汛防兵四百零七名,下横档炮台汛防兵二百五十七名,大角山炮台汛防兵五十二名,巩固山南炮台防兵汛防兵六十二名,巩固山北炮台汛防兵六十二名。
以上道、咸、同间虎门寨水师提督营制。
以上是清道光时期虎门炮台的武备配置说明。
由上述材料可知,由于道光皇帝的战守不一,炮台的援兵有时增添,有时裁减,并无定数。
总体上呈现出平时守兵少,战时守兵多的状态。
尽管清军作战英勇,新式修建的炮台也称得上坚固,但与西方的武器装备相比,清军始终处于劣势。
正是这样一种形势,才使得西方牢牢的掌握着制海权,也使其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
通过这一时期的海防建设,极大提高和加强了广东水师的作战能力。
虽然日后的战争实践证明,关天培的虎门海口防务也存在重大缺陷,正如茅海建所说:“战争的现实就是这么冷酷,丝毫也不照顾正义的一方。
”
参考文献:
[1]陈伯陶.东莞县志(卷二十八)兵防下东莞养和印务局,1927.
[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三联书
店,200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