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重难点突破综述综述分析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运动,他们可能已经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球的运动。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地球运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

2.实验器材:地球仪等实验器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

3.教学资源:收集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

3.操练(10分钟)使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师进行点评。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节地球运动第1课时

第三节地球运动第1课时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时间:2011年9月12日【课标要求】1.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教学目标】1.明确地球自转的速度和周期2.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的周期3.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周期【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速度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难点: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课前预习案】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C级)1.地球的运动包括运动和运动两种基本形式,二者运动的方向相同,均是。

2.地球自转轴简称,它的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3.地球的自转周期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照点,则周期为,这叫做1个;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点,则周期为,这叫做1个。

4.地球自转的速度可以用和来描述。

地球表面除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大约为。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的不同而有差异,自向递减。

5.地球绕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为,叫做。

6.地球公转的轨迹叫做,它是近似正圆的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个上。

每年1月初,地球公转在附近,公转速度;每年7月初,地球公转在点附近,公转速度。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黄赤交角是指平面与平面的交角,其度数为。

地球公转时,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阳光直射点以为周期在之间往返移动。

2.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冬至日直射点的纬度为,春秋分日直射的纬度为。

3.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这叫1个。

【课堂探究案】一、复习检测1.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有什么影响?2.简述主要的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运动形式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地轴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15º/时,两极点为0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公转太阳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回归年:365日5 时48分46秒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59´/日30km/s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地球运动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了解宇宙和天体运动的重要对象。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地球自转等等。

要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分析。

以下是地球运动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它的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与地球的自转轴的倾角有关。

地球自转轴的倾角是23.5度,这导致了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会产生季节变化。

地球自转还决定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风向的变化。

地球自转还与地球上的地理时区的设立有关。

地球自转的速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慢,这是由于地球上的月球引力和太阳引力的作用所导致的。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轴的倾角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倾角,使得地球看起来像是一个近似于圆形的椭圆。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25天,这决定了我们的一年有365天,隔一年有一个闰年。

地球的公转还决定了地球在黄道面上的位置,这影响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3. 四季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变化。

当地球某一地区离太阳更近时(近日点),就会有春夏两季,当地球某一地区离太阳更远时(远日点),就会有秋冬两季。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春夏秋冬。

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它的自转轴的倾角导致了这种季节变化。

4. 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是两个重要的天文现象,它们发生在地球的公转轨道的倾角和地球的自转轴的倾角决定的情况下。

春分和秋分发生的时间是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重合的时候。

这时,地球上的昼夜长度相等,同时也是春季和秋季的开始。

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地球上的阳光会垂直射到赤道上,使得全球范围内都会出现昼夜时间相等的现象。

5. 黄道和赤纬黄道和赤纬是地球上重要的天文角度概念。

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轨迹,它是地球上的公转轨道与天球之间的交叉。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新版)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球的运动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保护地球、珍爱家园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过程,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理。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运动知识。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方式。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模型,思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4.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模型,模拟地球的运动,进一步理解地球的运动过程。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地球运动的重要性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意义。

高中地理地球和地球运动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地球和地球运动复习提纲

专题复习 地球和地球运动知识总结(一)地球知识1. 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 ”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 ”作代号。

北纬、南纬各有90°。

低纬、中纬和高纬。

南北半球划分。

(2)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 ”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 ”作代号。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用20°W 和160°E 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二)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的方法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中学生常见的经纬网图(图1)有以下三种形式:①确定纬线与纬度在侧视图和圆柱投影图上,纬线为直线。

纬度数值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在俯视图上纬线为一组同心圆,若圆心为北极点,各纬线均表示北纬,且数值向北极点增大。

②确定经线与经度在侧视图上,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在俯视图上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一组线段;在圆柱投影图上经线是与各纬线垂直的线段。

不论在哪种经纬网上,东经度数值随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西经度数值随地球自转方向减少。

(三)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纬度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赤道上经度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 ,因此只要知道了任意两地间的纬度差,或者是赤道上任何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学七班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许多,同时又是难点。

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径直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许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同学抽象思维技能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老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同学分组试验探究、老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表达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同学们主动参加,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究,培育同学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同学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预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简单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技能、观测技能、实际操作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的初一同学,极需加强独立思索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老师就应当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控的重点内容许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老师讲授的同时,多予以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帮助教学,所以采用综合法进行试。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地球运动是高一地理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难点,用了三个课时才算基本完成,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同学的接受技能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同学的空间想象技能有限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本节内容中,教学难点连续涌现,如恒星日与太阳日,晨昏线与日界线、地方时与区时,昼半球与夜半球,冬至日与夏至日,极昼与极夜,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等,本节内容对同学能够学好地理与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技能要求较多,如能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能判断晨线与昏线,能确定某地的地方时,能确定太阳直射位置,能进行区时的.换算,能比较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能确定某地日出地方时与昼长(夜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下面着手1、抓住本节的主线——日地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及其改变,如地球的绕日公转过程中,由于绕日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焦点中,造成一年中地球离太阳的位置有两个非常位置,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自转时选取的参考点不同,造成太阳日与恒星日两个自转周期。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更替、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方面的影响,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学会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观察和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现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引发他们对地球运动奥秘的探究兴趣。
3.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教师强调地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责任感。
安排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仪、观察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5.案例分析,联系实际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时差、气候变化等,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6.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地球与地图中考考点分析doc

地球与地图中考考点分析doc

“地球与地图”考点分析与例题解读□甘肃○苏延清一、考点分析1. 考点综述“地球和地图”是初中地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各地每年的中考试题中都会涉及本部分的内容,这部分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地理计算能力和绘图、析图能力。

主要考查的考点主要有:(1)结合有关诗句或生活中的事例考查地球的现状。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考查较多,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证明事例考查较少,根据社会热点地区的经纬度来判断半球,两点间的方向和距离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中考意向。

(2)结合时政热点考查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主要知识点有:昼夜交替、各地的时间差异、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阳光照射情况、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等。

(3)重视地图三要素的考查。

地图的三要素的考查在各地每年的中考试题中几乎都要涉及,尤其是在各类经纬网地图上判别方向的试题出现的频率更高。

(4)结合学生实际的考题涉及到绘制学校或社区平面图中地图三要素的合理选用及地形图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5)能在图上判断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等,其中考查经纬网图、等高线图的判别的试题频频出现。

2.考查方式透视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地理试题,“地球和地图”部分试题主要有选择、综合题两大类,其中综合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绘图能力。

1.通过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主要考点有: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判读、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五带、地图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图的选择等。

2.通过综合题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

考查的重点有:(1)经纬网,包括经纬线、经纬度、半球的划分、方向的判断、地球的五带等;(2)结合时政热点考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3)结合生活实际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二、典型例题解读例1.关于经线和纬线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纬线长度一样B.经线和纬线都是圆形C.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D.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解析】本题考查了经线和纬线的性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共7课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共7课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共7课时)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的内容,该单元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地球的运动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科学语言描述地球的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运动规律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阐述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3.课堂探究: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新教科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新教科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新教科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新教科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教材还设置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运动方面,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球运动观念。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还不够熟悉,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球运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运动的特点和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地球自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发现地球自转的现象,并通过实验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3.探究地球公转:让学生观察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变化,发现地球公转的现象,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公转的过程。

4.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5.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5篇)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5篇)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5篇)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肯定的地方: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2《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一学生。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大致要学什么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本节课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

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讨论比较方法等形式,从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但还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继续教育—“造型综述

继续教育—“造型综述

课程学习指导一、课程主要内容1.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地球的形状和自转相关?2.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公转?3.如何组织学生探讨生活中与地球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二、课程特色设计大量承载教学规律原理和教学资源的案例,采用展示学具、实做教具、讨论它们的功能和运用等方式方法,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三、本课程解决的核心问题地理是研究空间的学科,地球运动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

对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建立空间概念的难度较大,因此,“地球的运动”成为初中地理难度最大的知识板块。

突破本专题的教学难点,关键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球仪模型,建立空间感,注重将演示实验与模型制作、游戏活动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引入课堂,使难以想象的空间问题形象化。

同时,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的转化。

1.能说出“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核心知识。

2.会收集生活中可用于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说明自制地球仪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自制地球仪进行教学。

3.能在下面几方面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对地方时的感性认识,理解时差的产生,并能通过推理统一时间;对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感性认识,通过简单推理理解季节的产生。

观念篇(1)“造型·表现”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中最基础的学习领域。

随着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改进入深化阶段,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精神成为课改推进的重要问题。

本培训课程将以“了解与落实”为中心,以聚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典型问题,促进了解本学习领域的设计理念,建立新的教学观念,深化美术课程改革,提升老师们理解和践行实施本学习领域的能力。

本专题的学习采用“微课程”理念,归纳议题,分置“问题单元”;以“问题”为中心,考虑“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请老师们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基于课程标准在四个学段不同的内容标准,分小学和初中不同的问题;第二,基于现实情况,比如城市和农村的教学实施;第三,基于研究问题,从认识上(观念建立),从方法阐释(行动方式),通过案例讲授和讨论提升认识;第四,基于国际视野下的“造型·表现”教学设计一定要服务于教学实践。

第三节地球运动第3课时

第三节地球运动第3课时

第三课时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时间:2011年9月日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了解四季更替的规律和五带的划分【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课前预习】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北半球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此时段,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南半球。

②北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此时段,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南半球。

③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且达到一年中的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④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且达到一年中的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⑤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平分)。

⑥赤道:全年。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随纬度变化规律:由向南北两侧。

a.夏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b.冬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C.春、秋分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规律a.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b.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达到一年中的的最小值。

六、四季更替和五带1.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含义上划分:夏季:昼、太阳高度的季节冬季:昼、太阳高度的季节春、秋季:是冬、夏两季的。

③气候上划分(北温带的国家):春季月,夏季月,秋季月,冬季2.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划分是以和为界限,把地球粗略地分为、、、 、 五个热量带。

五带反映了 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课堂探究】一、复习检测1.说出昼夜交替的形成与周期。

2.晨昏线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及其判别?3.地方时与区时有什么区别,如何计算? 4.日界线的含义是什么?5.说明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规律。

二、重难点突破 (一)重难点剖析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①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即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本身,因所在地的纬度而不同,其描述方式如图(以北半球为例)。

高中地理重难点突破地球运动知识专题

高中地理重难点突破地球运动知识专题

第 9 页 4-4 4-5重难点突破4 地球运动专题部分考点一:地球自转运动某日一飞机沿某纬线飞行,太阳位于正上方且与其相对方位始终不变,读图4-1回答1~3题。

1.该飞机所在区域及飞行方向可能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2.若该地位于北纬60°,则飞机飞行速度为 ( )A .1670千米/小时B .1447千米/小时C .837千米/小时D .O 3.若飞机以相同的速度向相反方向飞行,其昼夜更替的周期为 ( ) A .一个太阳日 B .一个恒星日 C .12小时 D .48小时(09年·广东卷)图4-2中a 为晨昏线,c 为经线,b 为c 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读图回答4、5题。

4.当a 、c 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B .b 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C .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D .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5.图4-3中,能正确表示b 地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 )6.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下列地理现象中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日、月东升西落现象B.南半球河流沙滩的位置C.昼夜现象D.不同经度位置地方时早晚(09年·上海卷)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

据此回答7、8题。

7.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是 ( )A.日月升落B.极昼极夜C.月相变化D.四季转换8.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 )A.23小时56分B.24小时零4分C.24小时56分D.24小时考点二:地球公转运动9.读图4-4甲、乙两幅图,从春分日到夏至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此时期地球运行在甲图公转轨道上的Z 段上 ②此时期太阳直射点在乙图的a 段上 ③此时期北极附近极昼范围逐渐变大 ④此时期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09年·福建卷)读图4-5,完成10、11题。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球运动难点攻克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球运动难点攻克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球运动难点攻克地球运动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而难点集中的内容,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因此一直是学生感到困惑和难以掌握的知识点。

本文将针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球运动难点的攻克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地球运动难点分析地球运动是地理学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包括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意义。

其中,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都是地球运动的重要表现。

然而,由于地球运动过程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

主要难点包括:1.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难以区分;2.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不明了;3.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不清;4.五带划分依据不明确;5.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量之间的关系难以理解。

二、攻克难点的教学方法针对上述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

具体方法如下:1.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动画课件,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地球的运动轨迹和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原因。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五带划分、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量的关系等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

2.注重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地球运动是一个需要逻辑推理的过程,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探究地球运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3.结合生活实例,加强理解教师可以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四季变化;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时间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地球的运动重难点解析

地球的运动重难点解析

地球的运动重难点解析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状况二、重难点辨析A、晨昏线与日界线(一)晨昏线1、概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叫晨线,反之,叫昏线。

2、重要特点:①晨昏线始终将全球平分为两半,晨昏线时刻经过球心;②冬至日夏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与经线(或地轴)夹角最大(23026,);春分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与极点相切。

③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运动速度相等方向相反,自东向西。

④晨昏圈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永远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⑤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⑥夜半球东侧分界线是晨线,西侧分界线为昏线,反之,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⑦晨昏线把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

(二)日界线1、日界线:地球上有两条日界线,一条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以1800经线重合),它是人为规定的,在地球上固定不变,另一条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经线,它是运动的,速度与地球自转相等,方向相反。

2、重要特点:1800经线两侧日期特点是:东晚西早,日期数字一般表现为东小西大,如:1800经线西侧为5月4日,东侧日期应该为5月3日。

00经线两侧的情况相反。

3、全球日期的四种情况:①当0时经线与00经线重合时,全球平分为两天;(此时太阳直射1800经线)②当0时经线与1800经线重合时,全球只有一天;(此时太阳直射00经线)③当0时经线在东经范围时,地球上属于今天的范围少于一半;④当0时经线在西经范围时,地球上属于今天的范围多于一半。

B、地方时与区时(一)地方时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统成为地方时。

地方时150/度,4分钟/度。

2、重要地方时:①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点;②昼半球中间经线(即太阳直射经线,或太阳高度最大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夜半球中间经线地方时是0时(或24时)③3、已知A地的地方时,求B地的地方时的公式:B地地方时=A地的时间+(或-)4分钟X AB 经度差(注意什么叫经度差)加减号的选用原则:东加西减(B 在A 东用“+”,反之,用“-”。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气候形成以及时间差异等方面都具有关键作用。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是在前一章“地球和地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地球空间运动的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内容编排合理,逻辑清晰。

首先介绍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接着阐述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以及引起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中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地球运动这种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认知特点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一些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但对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还缺乏系统的科学解释。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

(2)学生能够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模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圈层结构》,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和重难点,说教法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地球的圈层结构》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和特征两方面进行阐述。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运动的显著特征是公转和自转,这为本节课学习地球结构的显著特征——地球的圈层结构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以后学习人类的生存环境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球结构方面的相关知识,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此基础上,运用学生前期的思维基础和知识储备,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既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球圈层结构的兴趣,也是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的一个巩固补充和深化。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改理念和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主要特征(2)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3)了解地球大气圈的垂直分层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图片图表分析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2)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引导学生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征(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重难点突破从考试形式上看,多以选择题出现,也可能在综合题中以填空形式出现。

一般以当前社会中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进行考查,重在结合生活中的实践,如热水器的安装、楼高与楼距问题等。

从考核内容上看,涉及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难度偏大,是拉开不同档次考生的关键所在。

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等问题一直是较难的考点。

从考查能力上看,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等。

重难点突破1、地方时与区时1、辨析:(1)地方时和区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即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

经度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越15°,相差1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

同一个时区内,即使经度不同,但区时还是相同的。

(2)时间的“早”“晚”:地理上的地方时的“早”与“晚”的判别标准是:先到为“早”,后到为“晚”。

东边比西边早且东时区比西时区早;今天比昨天早;同一天内,时间越大越早。

(3)北京时间和北京所在的地方时:北京(116°E)所在的地方时:116°E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即东经120°所在的地方时。

我国跨越5个时区,为了方便,统一采用北京时间,即不管我国某个城市的地方时是多少,统一采用北京时间。

2、区时、时区计算的方法方法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 °,若余数<7.5°, 则整数为时区序数;余数>7.5°, 则整数+1 为时区序数方法2:求两地时区差。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方法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用“东加西减”:即所求点在已知点东边用加法(西边用减法)。

加减相差的时差。

如,北京时间是20:00,求纽约的时间:例题1:(2008年重庆卷)一列时速为189km的火车,北京时间3月8日20:00从北京直发洛杉矶(两城市图上铁路线长约12.6cm。

不考虑途中停车时间),到达终点站时当地区时为3月:A.11日16:00B.12日8:00C.12日16:00D.13日8:00例2: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于2008年8月8日晚8时在北京举行时,美国哈佛大学(42°N,71°W)的中国留学生收看现场直播的时刻(区时)为()A.2008年8月8日晚8时B.2008年8月8日7时C.2008年8月7日19时D.2008年8月7日7时重难点突破2、日界线1、人文日界线(固定不变):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在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1天;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1天。

人文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2、自然日界线(动态):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或者24时所在的经线。

自然日界线是当地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如,0:00是今天的开始,是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例题1:一艘太平洋上的船从1月20日12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180度经线,此刻时间不可能是:A、1月19日12时5分B、1月20日12时5分C、1月21日12时5分D、1月21日11时55分例题2:(2006年广东卷)图4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

读图图,若AB弧表示2006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

设B点为零时,则100°E的区时为:A.2月28日13时40分B.2月29日13时40分C.3月2日14时00分D.2月28日14时00分重难点突破3、昼夜更替(晨昏线)1、首先来认识一些基本概念: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为昏线。

2、晨昏线特点:(1)晨昏圈所在平面永远都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通过地心。

(2)晨线上各点为日出,昏线上的各点为日落。

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角为0°。

(3)晨昏圈与经线圈一年中只有春秋二分重合,大部分时间相交,交角最大时为6月22日或12月22日(角度为23°26’)应用1:时间的计算隐含的地方时:12时—昼半球中央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也是12时。

24点(或0点)—夜半球中央经线;6时—赤道与晨线相交点(如图),也是晨线的中点;18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点,也是昏线的中点;例题:下图是全球某日某时刻的昏线(线上的数据为经度)。

据此回答第4~5题。

4. 此时北京时间为:A. 14:40B. 9:20C. 21:20D. 15:205. 若c 点为69°N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山牧民利用云杉林以下的牧场放牧 B.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C. 南极大陆终日斜阳 D. 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全年最低 例题:(2007年全国一卷)图示区域在北半球。

弧线a 为纬线,Q 、P 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 为晨昏线,M 点为b 线的纬度最高点。

回答6~8题。

6.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 点所在经线的 地方时是:A .5时B .15时C .9时D .19时7.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 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A .55°N B .65°N C .75°N D .85°N8.若Q 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

这个季节: A .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 .长江下游枫叶正红C .长城沿线桃红柳绿D .南极地区科考繁忙应用2:判断日期、季节例题7:(2008年全国文综卷)图中a 是经线,Q 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完成2~3题 2.若Q 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 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 .北半球、10月 B .南半球、5月 C .北半球、5月 D .南半球、8月3.当Q 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 .12月、17时 30分 B .9月、17时 C .6月、4时30分 D .4月、5时应用3:判断昼夜长短、日出日落例题8:(2002年广东卷)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8日19时。

则在图中所示的4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应用4:判断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坐标:纬度=90°-刚出现极昼的纬度值 经度=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度数例题9:图中DE 为昏线,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3°26′N ,110°W 。

应用5:确定极昼极夜范围A BC D例10:北京时间2005年7月4日13点57分,由美国发起,中、俄、德、法、加等多国科学家参与的“深度撞击号”航天器,经过半年太空遨游,成功地对太阳系中“坦普尔一号”彗星实施了撞击。

下列光照图中,与“深度撞击号”撞击彗星的时刻最接近的是:重难点突破4:太阳直射点及其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方向:1、太阳直射点固定的运动方向:向西2、在某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昼夜长短的解题方法:1. 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昼长=白昼弧度数/15°2. 已知的日出和日落的地方时求昼夜长短:昼长=2×(12-日出时间)或昼长=2×(日落时间-12) 3.求日出、日落时刻:日出时间=正午12时―昼长/2 ;日落时间=正午12时+ 昼长/24. 如果两地区纬度相同,那它们的昼长就相等;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但纬度数相同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5.隐含条件——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永远是6:00日出,18:00日落。

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

例题12:(2003年全国卷)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 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 9 时 0 分 0 秒(北京时间)。

据此判断下列各题。

夏至南回归线(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A、22时B、14时C、20时D、16时(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A、16小时B、14小时C、10小时D、12小时(4)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例题13:右表为我国甲、乙两城市某日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统计表,则甲地位于乙地的: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例题14:(2008年全国卷)右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完成7—9题7.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A.66.5°N 66°N 40°N 40°SB. 66.5°S 66°S 40°S 40°NC.66.5°N 66°N 0°40°SD. 66.5°S 66°S 0°40°N8.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9.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A.0<Pa/Pb<1B.Pa/Pb=0重难点突破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推导H =90°-∠B=90°-∠AOD=90°-(∠COD-∠COA) =90°-纬度差(纬度差: 所求点和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

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例题:问当北半球夏至日时,求北京(40°N )、海口(20°N )、悉尼(33°S )的正午太阳高度。

命题方向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 (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例题15:(2008年上海卷)“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 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一年中甲、乙、 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__。

A .甲地最大 B .乙地最大C .丙地最大D .三地相同例题16:( 2007年宁夏卷)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如图)。

回答5~6题。

5.可能反映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6.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 A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 .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C .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D .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命题方向2: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特点:1、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