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课程纲要的编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标准课程纲要的编写
一.我对课程纲要的认识
1.初闻课程纲要:神秘
《关于印发郑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纲要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茫然、恐惧、无从下手
2.初见课程纲要:不屑、没用、负担
3.再识课程纲要:浅薄、重视
思想转变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是反思的过程,是观念转变的过程。
二、我们该怎样科学的教学(基于标准的教学)
1.抛出四个问题:教学领域四大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
问题答案: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般程序
传统教学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师根据经验或教科书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设计并实施评价,得出学习质量的结论,进入下一主题。
(1)明确学习结果/内容标准(2)选择评价任务/确定标准。“证明学生达到上述标准的最好途径是什么”;制定评价标准或开发评分规则,“用于判断学生表现的准则是什么”;(3)选择内容与设计教学(4)实施教学与评价(5)检验/修正整个过程基于标准的教学核心特征: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评价镶嵌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目标—教学—评价体现一致性
三、《课程纲要》的界定及意义。
1.从广义来说,大到国家课程方案,小到教师写的教案或活动计划,都是课程纲要。
课程是复杂的专业活动,一定需要事先做好规划,我们把一个学期或模块的学科课程规划称之为课程纲要。课程纲要很能体现一个教师的课程素养与能力。
《课程纲要》是以大纲或提纲的方式一致性地回答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问题。
2.编写课程纲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的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即系统地思考;有利于教师审视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形成课程意识。
教师撰写《课程纲要》实际上也就是对将要实施的教学进行了整体设计。实践中,教师常常会犯这样一种错误,那就是非常清楚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但也往往忽略了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课程的目标,从而失去了对任教学科的总体把握。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易使教师忽略了学科的本质特征和目的所在。
(2)有利于教师整体盘点开设这门课程的资源与条件,即原先教学进度表的功能。
《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划,也是一种对教学实施的预期,必须充分地包纳了各种实施条件,如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仪器与其他资源、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设计,以及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等。这些条件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必须在《课程纲要》中加以明确。教师在编制课程纲要时就是对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的审视。
(3)有利于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全貌和相关的课程评价政策。
《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对于学生来说,课程纲要描述了学习的目的地,画出了学习线路图,并且提供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课程纲要也有利于学生明确本学期的课程教学安排,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4)有利于学校将国家课程校本化与质量管理。
四、《学期/模块课程纲要》评议要点
案例: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3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地理
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
适用年级:高中二年级
课时/学分:36课时/2学分
设计者:刘树峰/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背景
高中地理新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3,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运用到一定区域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因此,对于地理必修3的教学,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总体的把握:必修3的教学,必须是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区域基本知识作为前提展开;教学的核心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
本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学生初中已学习区域地理知识,但由于间隔时间长,因此教学中要渗透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相关的知识,否则会影响到必修3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必修3教材的编写基本都是围绕不同的案例进行,因此要注重案例分析方法的学习。
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案例,说出区域差异,概述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
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因地制宜、辨证分析的科学态度。
2.结合课本案例、校外实践考察,分析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萎缩等典型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解决问题的措施,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通过案例分析、类比、归纳等方法,了解流域综合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区域发展等的背景、现状,总结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4.通过实地参观郑东新区城市发展变化、参观湿地公园等校外实践活动,切实有效地巩固地理学习和探究的成果。
内容
实施
1.课程资源
(1)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课堂作业单: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3)练习册:《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大象出版社),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课后习题。
(4)其它资源:
网络资源:如百度地图(),谷歌地球。
校外:郑东新区湿地公园、郑东新区城市规划展览馆。
2.学习活动
班级同学分成8个小组,完成以下活动:
(1)每个单元的问题探究:小组进行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手抄报的形式在班级进行分享交流本组的成果。
(2)校外实践活动:考察郑州市郑东新区湿地公园,参观郑东新区城市规划展览馆,考察前制定本组实践活动方案,在实践活动过程收集材料,考察活动结束后撰写活动报告。
评价
学期总评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学期终结性评价成绩
1.过程性评价(权重30%):
过程性评价由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地理校外实践活动表现和期中考试成绩四部分组成
(1)课堂表现评定的构成要素(满分5分):课堂纪律、学习兴趣、课堂笔记和课堂参与。
课堂表现的评定等次:A等5分,B等3分,C等1分
(2)作业完成情况评定构成要素(满分5分):书写整洁、条理清晰、准确率高和有纠错反思等。
作业完成评定等次:A等5分,B等3分,C等1分。
(3)地理实践活动(满分10分)
地理实践活动评价规则
地理实践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及实践活动报告完成情况进行等级评定。
(4)期中考试成绩(满分10分):期中考试成绩×10%
2.学期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权重70%)
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
3.学分认定及结果处理
学期总评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获得该模块2个学分,不合格者参加补考或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