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析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
浅析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浅析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有目的、有方案、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
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
一方面,学生在校的大局部时间和精力都在课堂上,这为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提供了时间保证;另一方面,各学科都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提供了素材支撑。
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为此,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
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二、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体系,充分挖掘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体系,充分挖掘教材中明显的思想资源、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学科知识及其背景,还有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和学科开展中所形成的学科文化。
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
不同学科渗透德育有其共性:都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知识学习和训练过程中。
但由于中学各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就有自身特点。
这要求我们根据学科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开掘教材内蕴含的德育因素,选择适宜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艺术,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要贴近教材。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课堂上的德育应依据教材内容去进行,绝不能牵强附会,“为德育而德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研究
认真实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课程育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教学是向先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先生思想道德本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掌握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浸透的基本准绳、常用方法、实行内容和途径。
上面我将具体阐述:一、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育人1.课前预备教师提早进入教室,走进课堂要穿着服饰得体,精神饱满,表情亲切自然,环视全体先生,掌握先生课前预备情况,关注到每个先生的情绪形状,做好充分课前预备。
2. 课上教学教学中言语得当,教容教态自信大方,亲和力强,建筑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
关注到全体先生,关爱特殊先生,给每个先生发言的机会。
讲课中身体形状端庄,举止得体,不依托在讲台,不坐着讲课,不翘二郎腿,与先生交流要面带愁容,言语亲切和蔼,多运用文明用语,多鼓励、欣赏先生,激励先生自动考虑和表达。
板书书写端正,让先生看得清楚。
关注先生的写字、听课姿势和合作交流和问答成绩的礼仪。
下课不拖堂,注重礼节示范。
3. 课后评价批改作业及时不拖延,批改规范,笔迹工整,反馈言语多以赞誉、激励为主,激发先生学习兴味,帮助先生建立决心。
二、在教学内容实行中育人德育浸透要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本学科包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浸透;把握学科特点,加强德育浸透的生动性有效性;寻求最好结合点,把握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最好机遇;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行德育浸透的目的;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浸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该当努力做到的。
作为一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课堂教学。
只需这样,才能使先生学好知识的同时,进步思想本质。
教学中浸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样才能做到扎实有效。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新的学期不知不觉中又来了,对于我们2020年又是一个充满动力和压力的一年。
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无无论你是班主任还是主课教师,我们都应该把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理解做人的道理,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那么,我们如何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呢?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了以下总结。
第一,关爱学生。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我们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热爱我们的事业,这样才能热爱我们的学生。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上一年,我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差生,由于成绩差便很自卑,因为他在初中一直成绩不错,而到高中成绩却逐步下滑,让他以往的良好心态当然无存,从而差之又差、自暴自弃,也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在平常的学习时间内总是以各种借口请假不上课,甚至要辍学,家长很发愁。
我不是他的班主任但是我知道了他的情况,总是在他来上课的时候提问他,下课时询问他有什么不懂。
后来他的地理有不及格到及格再到优秀。
在他取得好的成绩后,我才找他做了简单谈话。
通过谈话我知道只是我简单的关注,让他获得了信心。
现在他在进步。
我很高兴,如果我也采取冷漠的态度觉得他没有救了,那他可能从此再也不能重拾自信了。
其实学生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当然,我倾向于欢迎你们,喜欢接近你们,全心全意地接受你们的教育和指导。
相反,如果他们觉得你不爱生活,他们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怀疑、厌恶甚至抵制的消极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多么努力,他们都不会接受。
因此,有爱是教师取得教育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他们爱学生越深,教育效果越好。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同时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品德和道德意识,使他们能够成为有责任感、爱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可用于实现这种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自己应该展示出积极的道德属性,以身作则,发展高尚的道德品质。
只有通过自己真实的行为表达,才能真正影响学生。
教师应该尽量做到公正、真诚和尊重每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道德榜样。
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在讨论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伦理和道德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第三,教师可以在学科内容中融入一些道德教育元素。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择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文学作品,教授学生品味美好的文学情感,培养情感的调控能力。
在科学课上,可以从事例中选取一些道德议题,让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应对科技进步的道德担当。
第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校内外活动来培养其道德耐力和责任感。
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切身体验到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道德价值,通过实践得到深刻的理解。
最后,学校和教师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自治组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
学生自治组织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责任感和经验,在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公正公平的原则、忍让和社交技巧等。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榜样力量、教学内容的融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通过这些努力,学生将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将德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全面育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因此,“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始终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精神,努力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基础。
一、学校德育的原则在抓好德育方面,我们应坚持“全员参与、面向全体、贯穿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和“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目标制定的全面性,要求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目前,在新课程评价标准中,把有无“德育”、“觉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德育目标已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和行动。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许多革命前辈由于在课堂上学了XXX、XXX的作品,于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XXX也正是在课堂上听了老师讲的XXX猜想,才产生了摘取皇冠上明珠的强烈愿望,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数学家。
多少人正是通过具体学科的研究,吸取了丰富的德育营养,才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坚定了奋斗信念,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了爱与憎,明辨了是与非,养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不难看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1、教学内容具有厚实的德育资源从各学科教材中不难发现,它们不但包罗有爱国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幻想信念的内容,还包罗有哲学原理、品德标准、行为规范的内容;不但包罗有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气吞山河的人物、惊心动魄的事件,还包罗有各国的山川风貌、世界的风云变幻的内容;不但包罗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包罗有呈目前教材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素养和道德行为。
首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态度等,塑造道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同时,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例如,当教授生物学中的生态环保时,可以让学生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以及每个人应该怎样履行环保的责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
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和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道德问题,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例如,讨论科学家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科学实验中的道德问题、遗传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解决道德问题。
例如,在学习动物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参与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乐趣,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科学是客观、合理、严谨的,要做到客观,就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不带有主观偏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同时,要强调科学实验中的安全和诚信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同时要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欺骗等诚信行为。
最后,通过学习小学科学学科中的科学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伦理道德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5篇)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5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5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第1篇二、讨论问题为增加课题讨论针对性、实效性,课题组通过对师生的问卷调查,归结出我校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一:重“智”轻“德”。
问题二:课程的育人功效几乎被忽视。
问题三:“学科德育渗透”只留于表面。
问题四:德育渗透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
问题五:德育渗透缺乏考核标准,缺少系统理论支撑,实施中随便性大。
三、讨论内容1、提高教育工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渗透重要性的熟悉。
2、明确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3、探究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4、探究在学科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
5、查找并完善各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6、制订学科德育渗透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四、讨论成果(一)熟悉成果1、充分熟悉到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最常常最有效的途径。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行替代的优势:一是有面广量大的特点:二是有切实的时间保证:三是有丰富的学问载体:四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各科老师的重要任务。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时期老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要内涵。
教书与育人是是辩证统一整体,是老师工作不行分割的两个方面。
2、明确了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A、学科性原则。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必需从学科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动身。
B、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德育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不管是学科学问本身,还是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都必需是正确和科学的。
C、目标性原则。
要细心设计教学目标,找准学问点和德育教育的结合点,使两个目标方向统一起来,为同学综合协调的进展服务。
D、层次性原则。
学科德育与学科教学一样,应当遵循同学的身心进展规律,适时、适度、适量的进行,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螺旋上升。
E、浸润性原则。
在学科进行德育教育,要防止贴标签的现象发生,要如春雨润物一样进行德育教育。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11篇】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11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精选11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究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推动其长远开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天生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针对学生的德育根底,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
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标准自己的行为。
三、具体措施:(一)识字与写字方面。
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使用字典、词典,锻炼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标准、端正、整洁。
(二)阅读方面。
结合学校的“文化阅读”活动,发动学生多些朗读,标准学生发音,使学生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独立思考,学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存,理解生词的意义。
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三)习作方面。
引导学生留心四周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留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常积存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奇感的词句;依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能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并且情愿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欢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学科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现方式。
我们从每一门学科中蕴含的育人“密码”?语文教育:教研员如何落实“三全育人”?我们围绕学科育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一是梳理育人元素,形成系统序列。
全面挖掘各学科潜藏于知识表层下的育人元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年段特征,形成螺旋上升的序列化育人体系。
二是创新育人环境,进行学科实践。
通过打造教室环境,重构学习生态,促进学生在任务式、结构化、情境性、跨学科的学科实践中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三是研究育人评价,培养完整儿童。
通过作业作品化的方式,着力进行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化研究,促进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获得完整的生命成长。
比如在《父爱之舟》的教学中,老师设计学习任务,通过“定目录、选细节、吐心声”等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读懂一个个父爱场景,品味一处处父爱细节,真诚地表达对父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而在生活中理解父母,懂得感恩。
倡导让学生在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语文实践中,得到情感的共鸣与熏陶,进行生命意义的探究与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渗透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美育与德育互融并行,促素养提升、启品格养成、培情操深化。
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深度聆听品味作品传递的真善美,在多元听觉中提升音乐审美和素养,以美润心。
歌唱教学中渗透德育,以歌传情表现作品包含的真情感,在真实的情境中歌唱生活之美、体验生活之乐、创造生活之趣。
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用合唱唱响大情大爱,用舞蹈舞出民族之魂,用器乐奏出声音魅力。
数学教育:首先要梳理数学学科中能渗透德育的元素,如“用辩证唯物主义看问题的良好习惯”等。
其次,要找准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契机,使德育渗透润物细无声,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叙述分数运算的数学书籍,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此外,在布置分层或个性化作业中,采用菜单式作业、研究小论文、手抄报、思维导图,或者布置一个项目研究等,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理解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如何理解学科中的德育渗透所谓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讨论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激发学生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新课改针对教学管理和课程教材等全方面的改革增强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2)课堂教学面广、量大、时间长(3)课堂教学有切实保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灵活性原则(4)长期性原则教师树立长期渗透思想,做到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做到基本内容反复渗透,行为习惯反复训。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全面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育点结合德育要点挖掘德育要素。
所谓的德育内化,是指德育对象在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下,认同、接受外在教育内容,并以此矫正原有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偏差,不断完善和健全个体思想品德、人格,实现自我教育。
这一过程必须吻合德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初中生生理发育处于旺盛期,身体形态、机能迅速发展,精力特别旺盛。
身体的发育,环境的变化,认知的发展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使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
思维从过去的具体思维为主导发展到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思维分辨力和批判力,但这种批判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片面性,容易受到个人感情因素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情绪容易激动、多变。
常因小事,显现出振奋、激动或动怒,甚至出现过激言行。
在学生个性迅速发展时,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并逐步形成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往往以自己的是非观作为根据。
这些身心发展特点,要求德育内容的选择、内化途径的创设、内化过程的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就意识。
就选择的内容而言,既要有具体形象的支持,又要有让学生理性思辨的抽象概念;既要遵循正面激励为主的原则,又要善于选取反面警戒的事例。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渗透德育是教育的常识。
下面我们来论述一下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渗透德育的核心思想众所周知,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但是在学科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
要使学科教育渗透德育,首先要确立渗透德育的核心思想。
德育渗透学科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使学科教学成为德育教学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1. 设计德育主题的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德育相关的主题内容,如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观念。
比如在生物课上,可以讲授关于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
在地理课上,可以讲授环保知识,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在语文课上,可以讲授一些感人的故事,启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情感。
2. 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3. 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一些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的力量。
比如在生物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珍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在地理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环保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环保工作的意义。
在语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老人院进行慰问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关爱他人的幸福。
通过这些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渗透德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们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是通过学科教学重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因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尢为重要。
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时机。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应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1、在学习活动中,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
最根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
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
在学生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在小组实验?磁跌?,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磁铁吸引起来大头钉,我就让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但还是没有吸引起大头钉来。
于是,我就首先郑重的肯定了该小组做法,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断了,当他们换好材料后他们成功了,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细节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认为“勉强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
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
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方案,实验时要细致等等。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人们对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德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篇文章将从学科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着手,探究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培养更多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德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德育是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品德、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使其全面发展。
而学科教育则是指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身为一名合格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
因此,德育需要在学科教育中有所体现,两者相互渗透,才能保证学生受到全面的教育。
此外,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效果。
1. 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课程内容的设计是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和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
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科知识的特定价值,道德与伦理标准等重要概念的讲解。
例如,在化学、物理等科学课程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纯真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传递科学家的道德精神和伦理规范,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师榜样作用的重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和榜样,是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学科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实践道德的明确标准。
注重榜样的重要性,并将这种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相互尊重、懂得感恩、支持关爱的善良心态,为自身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 课外实践活动的加强德育教育的另外一部分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完成的。
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1.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成为了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2. 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德育教育和学科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与传统的分科教育相比,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2.1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心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德育教育那么关注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同理心的公民。
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心,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和他人,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学科教育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德育教育那么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2.3 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能力。
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
3. 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灵巧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策略:3.1 教师言传身教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成为学生的典范,通过自身的言行和形象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3.2 融入学科内容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有关道德伦理的案例或者引用相关名言佳句等方式,将德育教育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的过程中也能够了解和思考有关道德的问题。
3.3 运用故事教育故事教育是一种很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教师可以运用相关的故事或者小说来引导学生思考伦理道德问题,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
3.4 进行德育主题讨论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德育主题讨论的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展开辩论,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引言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解决方案等,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一、意义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通过赏析文学作品、分析历史事件、讨论社会现象等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德育教育要求学生学会自律、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承担责任等,而这些都是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素养。
通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学生可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 增强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增强学科教学的生命力。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品德的培养。
而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可以让学科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领悟知识。
二、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1. 教师的素养不足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困难之一是教师的素养不足。
一些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很有水平,但在德育教育方面却有所欠缺,往往只能通过灌输或者道德说教的方式去渗透德育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还有一些教师在行为举止上并不符合学生的期望,这也会对德育教育的渗透产生一定的阻碍。
2. 老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困难还表现在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情感和品德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
3. 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困难还来自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小学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姜山镇中心小学26660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道德教育如果没教学,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可见,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发挥教师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渗透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任何教师人格的作用。
”教师是受教育者最直接的榜样,可以说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尤为重要。
人常说:言传不如身教。
教师的品质、仪表、言谈举止及学识对受教育者都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这些因素都将使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大增,对受教育者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
另外,教师的情感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对感化人的心灵有一种特殊力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个会意眼神、一个表情达意的手势,都会牵动学生的思绪,一切都会在无声无息中带给学生高尚情感的熏陶。
二、以教材为载体,构建教育框架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
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
教师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楚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的德育因素深入体会,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和价值观。
传统上,德育往往被视为独立于学科教育的一部分,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变革,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观念也逐渐得到重视。
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公民。
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渗透道德教育内容。
在语文课上,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道德伦理的文章,让他们了解和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标准;在数学课上,可以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课外活动: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并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团和俱乐部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在科学实验室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完成实验,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科教育中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起到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去影响学生。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需要,通过独特的教育方式去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
四、评价方式: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还包括评价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现在的评价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察他们的道德行为和品德修养。
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科教育中的德育表现。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的意义。
学校的教学工作,则是对学生实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其特点是"渗透"。
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特点与实际,研究其渗透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1、找准"渗透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
所以,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
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实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
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有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
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
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只有真正转变观念,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评价模式的改变也是推进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
这导致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
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引入有关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研究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总之,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改变评价模式,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渗透德育教育,而不是附加在教学内容之外。
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可以通过科学家在定律发现过程中的艰辛劳动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和意志品质。
在历史课中,可以结合我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或者通过近代中的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要高,着眼点要大,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操、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浩然正气、为政风范、广阔胸襟、英雄气概和社会理想等。
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求要适当降低,从小事抓起,例如在日常研究和生活中,教育学生正确选择、取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在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
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
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
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