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与城市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古代历史的观点来看,城与市是互不分离、相辅相成的,有的是有了城再有市,有的是有了市再有城;二是马克思曾说过,在文明状态中,人人是商人,而社会是商业社会。在我看来,商业文化是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大文化的概念,而不是小商业、小文化。

我今天讲四个问题:商业文化的源起及基本内涵、经济文化一体化、商业文化与海洋文化、商业精神与公民精神。

一、商业文化的源起及基本内涵

商业文化学的提出是在1989年2月,距今近二十年,我在资料里找过,之前世界上没有人讲过商业文化学,也很少有人讲商业文化。在这之前,我到商业部工作,新华社的记者采访我,你这个商业部长到任之后能不能把物价平下来?我说:“物价要平中求不平,不平中求平”(1988年4月),我跟记者讲,就象北京每年春天到来之前要刮一场风沙,用老百姓的话讲:风沙过后,春天就会到来,物价也是这样。他又问:你的目标是什么?我说我的目标是将现在的市场经济框架给建立起来,记者将原文都报道出去了。

1992年国家决定放开物价,社会上出现了抢购风,全民下海经商。当年《中国妇女报》还组织全民经商大讨论,当年有个说法:“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思考”,批判全民经商潮。记者采访时任商业部长的我,让我发表意见,我说:“全民经商热是中华民族觉醒的表现,‘皮包公司’将来还是有的,经纪人也是要有的。”我的观点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引起巨大的反响。

到6月份,我有机会创建了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学,因为我预感到新的时代的到来,我们从计划经济时代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期。

商业文化学的观点提出之后,很多人都不理解,不接受。就是商业部也有很多人反对,很多人没有理解商业文化。认为你商业部长不当,当什么商业文化部长?中央用错人了!很多人认为商业就是购、销、调、存,不需要文化,多数人不赞成我的观点,有人把我带到文化用品柜说:“部长,这是您的商业文化!”。郑州亚细亚的王遂舟问我:商业文化能产生利润吗?有经济效益吗?也有不少正面报道的,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这是商业文化的源起。

商业文化学是研究商品流通和商业行为过程中的文化学科。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商品文化。它不同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没有讲商品,讲企业形象、理念等。我的理论是商品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附加在商品上。商品有了文化的附加,它的身价就提高了,文化有了商品这个载体,文化就得到了传播。当年计划经济有个说法:“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各种商品功能不一样,使用价值不一样,商品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还有一个文化价值,体现在商品文化上。

二是商业营销文化。我们中国当时没有营销概念,只有推销,我们是计划经济,不懂得也不需要营销,那时没有做广告的。现在不同了,但也有的搞过头了,如欺诈。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不注意营销,只能推销,更不懂营销文化。商业营销文化不仅仅是推销,更要经营。

三是商业环境文化。经商有个环境问题,有了环境,别人愿意看。当年百货商店橱窗光线暗淡,无法展示商品。当年我们就要在上海滩要“让南京路亮起来”。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环境变化了。霓虹灯产生了效应,即环境文化。现在的百货商场完全不一样,商业环境文化得到普遍重视,城市建筑是一张名片,是流动的音乐。

商业文化与城市文化

胡平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6

..

四是商业伦理文化。经商做生意要遵守社会伦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要处理好竞争与盈利的关系,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五是商人文化和企业家文化。企业家文化是后来加的,是对商人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新的企业家是新的商业文化代表。1993年我的一篇文章《论共产党下海》中提到:“共产党又要执政,又要下海,下海掌握资本,谁掌握了资本,谁就有了领导权”。我现在反思有两种商业文化:即绿色商业文化与黑色商业文化之分,绿色商业文化是文明健康的商业文化,是和谐的、环保的;黑色商业文化是欺诈、落后的商业文化。商品过度包装、营销广告的成本最后落到了商品消费者身上,给你的营销手段抹了黑。我们要发扬绿色商业文化,反对黑色商业文化。

现在商业文化中传统的中国元素很少,而外国的元素愈来愈多。外来文化的进入,体现不出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一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有很多宣传是为他人作嫁衣,如商场的服装、化妆品,大街上有很多不伦不类的东西和广告。外国的文化元素跟着它的商品大量进入,而中国元素愈来越少,这样潜移默化会带来很大的问题。这次在汶川地震灾区救出一个小学生,开口要喝可口可乐,冰镇的,可乐公司的副老总专门来看他,可见外来品牌文化渗透之深。如何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商品文化、营销文化、商业环境文化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体现得比较好的是“中华老字号”,甚至还有创新。

二、经济文化一体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中国文化的主流不是与经济结合,而只注重文化与政治的结合、与社会结合。因而在中国经济与文化是分离的,是“两张皮”。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我们历来是两张皮,这是由于我们传统文化形成以来,我们的文化注重与政治的结合、与社会的结合,而不是与经济结合,那么现在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把两者揉和在一块。

而西方文化通过文艺复兴,文化与经济相结合,成一体化。西方将文化与经济融合为一体后,就开拓其市场,发展其经济,产生最大效益,如可口可乐文化,麦当劳文化就是典型的例子。例如用中国文化包装汉堡包,卖汉堡包搭售中国娃娃,价格却提高了很多。

中国人没有将文化与经济很好的结为一体,孙悟空与米老鼠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孙悟空的历史悠久,大闹天空,名气很大;米老鼠是1968年才出世的,而现在米老鼠的名气大很多,原因就在于米老鼠的形象与商业营销比孙悟空成功很多;日本的阿童木的知名度也远远超过了孙悟空。

1994年,我提出“经济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实际上是要补“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课。“两张皮”的问题从新民主主义以来一直未解决,直到邓小平提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命题才得以解决,如何理解?我认为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左手也抓,右手也抓,两手都要硬,要彻底粉碎“两张皮”的思想,不能象某宣传语“历史为未来开路,文化为经济喝彩”,这宣传语不是把经济与文化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任何一个经济活动除了要有经济思维,更要有文化思维。带上文化思维,体悟就不一样了。

经济文化一体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深入的研究。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有点手心手背的关系,就像一把扇子的两面是不能分离的一样,就像老子讲的阴阳关系:“一阴一阳为之道,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共生。经济和文化是共生的,是不可分离的。

三、商业文化与海洋文化

中国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秦始皇时期,3000名童男童女出海、八仙过海是当年中国人在海洋中的一种文化,“龙文化”我看就是一种海洋文化,舞龙、东海龙王等。公元987年,我国出现了第一个海洋文化“妈祖”,史学家认为“妈祖”是中国由农耕文化向海洋文化过渡的一个标志。郑和下西洋就带着“妈祖”,内地很多地方有妈祖庙,桂林、遵义、云南、河南丹江口上游都有,“妈祖”是渔民的航海经商之神,商业到哪里,就把她带到哪里。

我们看记录片《大国崛起》的时候就看出来欧洲资本主义的形成就是因为海洋文化兴起,从西班牙开始,到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美国,都鼓励老百姓海外扩张。现在国际的游戏规则都是从那时候来的,无论海运也好、合同法、会计制度、专利法等等,都是从那里过来的。

但是我们中国没有参加这个历史过程,现在入世了,但是有的国家还不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其原

商业文化

胡平:商业文化与城市文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