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原”“恨”“其”“乃”“纳”“何其”“抑”“本”“逸豫”“忽微”等文言词语, 掌握课文所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了解史论的特点, 学习本文借古讽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 合作探究, 训练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探究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3、理解“满招损, 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意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并以此为“触发点”, 让学生进行写作, 做到读写链接。
教学重点:
1、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
2、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和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
2、导读法;
3、学生自主学习法;
4、讨论法等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掌握“原”“恨”“其”“乃”“纳”“何其”“抑”“本”“逸豫”“忽微”等文言词语, 掌握课文所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了解史论的特点, 学习本文借古讽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项羽之死》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他说:“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二、内容讲析
1、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的散文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欧阳修史学造诣也很深,除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今存《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这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2)解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传中说:“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正是由于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坏。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原是伶人,艺名郭门高)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
按照《新五代史》的体例,多数传文的前面有一段序文,用来评论史事。《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
(3)课文内容。
①阅读课文,归纳概括:
问题设计: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明确:(板书)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教师补充:公元908 年, 24 岁,嗣位晋王,接受遗命;公元912年,28岁,兵破幽州,“系燕父子以组”;公元923年,39岁,魏州称帝,建立后唐,“函梁君臣之首”;公元926年,42岁,兵变被杀,后唐灭亡。
教师补充: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 唐宋之间有一段历时53 年的五代十国。这期间有两位悲剧性的皇帝, 一位是写下饱含屈辱和血泪的千古绝唱《虞美人》的南唐后主李煜; 一位是先智后昏, 因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两位亡国之君有一共同特点———擅长填词度曲。李煜的词我们已经有所了解, 下面我们看一首李存勖的《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 和泪出门相送。如梦, 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这首小令, 抒情细腻, 婉丽多姿, 辞语、意境优美, 写出了宴会中“舞鸾歌凤”的欢乐和别“伊”时“和
泪相送”的凄苦, 回忆起来, 真是“如梦”一般。我们换个角度解读, 这首小令也是一代君王、一个王朝命运的写照
②结构思路: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论述体文章,请从“论点、论据、论证”三角度梳理内容结构。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分别举例,简单归纳)
2、课文讲析。
(1)内容理解。
①作者详述晋王赐三矢给庄宗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课文详写晋王李克用的遗命,表明了当时李存勖继承王位后任务的艰巨性(灭梁和打击附梁势力)为下文李存勖始终不忘父王遗命,时时处处体现出“忧劳”之心做好铺垫,目的在于扣住主题,论点中的“人事”来论述,突出最高统治者个人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②唐庄宗的一生,盛衰无常,请结合文本,联系相关材料阐述其盛衰的原因,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李存勖从24 岁即王位(公元908 年)到38 岁(公元923 年)建立后唐称帝,这十五年间,他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统治者,他始终不忘父王遗命,时时处处体现出“忧劳”之心(“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所以国力日强。
从反面分析,李存勖由盛到衰却不到4年的时间,李存勖灭燕灭梁建立后唐政权之后,“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之时,伶官用事,乱政误国。教材在课后的资料中也引述了后唐庄宗溺爱伶人周匝,竟然不顾朝中大臣劝谏,封救过周匝性命的另两个伶人为刺史,并且对劝谏者说,“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意思是,你的话虽然是公正的,但还是为我迁就一下去办理这件事吧)。庄宗为讨得所溺爱的伶人的欢心,已何其昏庸!可见,他失天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逸豫”,即为了安闲享乐而无所不为。
可见,他失天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逸豫”,即为了安闲享乐而无所不为。这正反两方面的事例竟然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所以作者认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在文末明确告诫北宋统治者,“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又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其独伶人也哉”,其讽谏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2)语言鉴赏。
①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表现力极强,请结合作者描述庄宗盛况及衰景语句,加以赏析。
原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赏析举例:“系、函、入、还、告”等动词描写出了庄宗所向披靡、连连告捷的战况、“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更渲染了这种志得意满的情状,突出了庄宗的盛况。同时采用骈散结合的句式,极力铺陈,突出了庄宗盛况一时的气势。当然语句中也蕴含有作者复杂的情感内涵,有仰慕、赞叹,更有伤感、惋惜(“方”)。
原文: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