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与中俄关系的发展
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的研究
![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5620d5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2.png)
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的研究冷战时期是国际关系充满紧张和对立的时期,而中苏两国的关系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起伏。
本文将对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双方在外交、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互动。
一、两国关系初期冷战初期,中苏两国曾是亲密的盟友。
双方在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方面存在共同的利益。
苏联对中国新生的共产党提供了重要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援助。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帮助中国在那个时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胜利。
然而,在195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关系出现了裂痕。
主要的原因是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战略上产生了分歧。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开始寻求一种独立的道路,而苏联则试图在全球范围内领导共产主义运动。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导致了双方在国际舞台上采取了不同的立场。
二、边界争端与分歧加剧边界问题是中苏两国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爆发了边界冲突,导致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
苏联的军事干涉以及对中国的援助减少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毛泽东对苏联的领导地位提出了质疑,并试图在共产主义世界中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
此外,两国在对外政策上的分歧也逐渐加剧。
中国试图推行亚非团结和反帝斗争,而苏联则更注重对西方国家的斗争。
这种分歧使得中苏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对外政策的协调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中苏关系恢复的努力尽管中苏两国在冷战时期关系紧张,但双方也进行了一些努力来恢复关系。
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苏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会谈,试图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
双方签署了一项边界和平协议,从而解决了一部分领土争端。
此外,中苏两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有所增加。
双方在贸易、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等领域展开了合作。
这些努力为中苏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苏两国的关系并没有完全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地缘政治因素和历史遗留问题,中苏两国的关系仍然十分复杂。
冷战时期中苏两国的关系研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中国的冷战时期与对外关系
![中国的冷战时期与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931cb7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6.png)
中国的冷战时期与对外关系冷战时期是指二战后的国际局势中,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竞争。
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在这段时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中国的对外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在冷战时期中的表现。
一、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冷战时期,国际格局主要由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及其盟国所主导。
中苏两国代表了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则代表了资本主义阵营。
这两个阵营之间的对立和竞争导致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分化和对抗。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冷战初期的中国对外关系中国在冷战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外政策。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并在1950年代初加入了该组织。
这一举动表明中国期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中国积极支持和援助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也是中国外交的一大特点。
例如,中国支持越南抵抗法国殖民统治,并援助阿拉伯国家抵抗以色列的侵略。
这种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为中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三、中苏关系的变化在冷战时期,中苏关系可谓是外交舞台上的一大焦点。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苏两国关系紧密,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和支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之间出现了分歧和矛盾,最终导致了中苏交恶。
1969年,中苏之间爆发了边界冲突,这使得两国关系陷入了低谷。
之后的几十年里,中苏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和冷淡的状态。
这种情况对中国的对外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四、中国的对外关系多元化面对中苏关系的困境,中国在冷战时期开始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与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外交交往,推动了他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中国还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谈判,包括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和1979年的中美建交。
这些外交努力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认可和支持。
五、中国的对外政策转型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对外关系也出现了新的转变。
中俄关系_精品文档
![中俄关系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4f4065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3.png)
中俄关系中俄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之间的国际关系。
作为两个领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中俄关系在全球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围绕中俄关系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分析。
中国和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友好关系。
二战期间,中苏两国是反法西斯的战略合作伙伴,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冷战后的一段时间里,中俄关系经历了一段紧张的时期。
当时,双方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争端和对抗。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俄关系逐渐得到改善和加强。
政治上,中俄两国建立了密切的高层交往和战略协作机制。
双方经常举行高层会晤,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战略对话和协调。
中俄两国都主张多极化世界格局,维护国际关系的公平正义,坚决反对干涉他国内政。
此外,中俄两国还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中保持密切合作,为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上,中俄关系也得到显著提升。
双方签署了许多重要的经贸合作协议,扩大了双边贸易额。
中俄边境贸易逐年增长,同时双方在能源、交通、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俄之间的天然气合作在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国开展了大规模的能源合作项目。
中俄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能源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军事领域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俄两国都积极推动双边军事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军舰互访、联合军事演习等活动。
双方还加强了信息交流和情报共享,为维护两国安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此外,中俄两国还致力于推动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积极参与亚洲安全合作机制,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然而,中俄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其中之一是两国边界问题。
尽管中俄两国已经签署了相应的边界协议,但一些具体问题尚待解决,如黑龙江流域的争议。
此外,两国在一些地区问题上的立场和利益也存在差异,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和协商解决。
总的来说,中俄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be35ed05022aaea998f0f5a.png)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白求恩医学院 70100311 贾峰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大规模的世界级战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所以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大国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纷纷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对外战略,谋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这样更凸显出发展经济在当今国际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今世界并不安宁,次贷经济危机影响仍在继续,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显现,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那么,就世界多极化和局部战争,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而言,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
就目前世界而言,突出影响的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国家集团基本指代欧盟。
从历史的角度看,二战之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瓦解,发展到目前的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
二战之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以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
人教版2023年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教版2023年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a75ec30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1.png)
人教版2023年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中俄两国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演变,至2023年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并分析人教版2023年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展示两国友好合作的成功经验和未来合作的潜力。
一、起源和初期交往中俄两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贸易交流。
早在清朝时期,中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然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两国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冲突和矛盾,最著名的是中俄边界争端。
二、冷战时期的紧张关系在二战之后,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漫长而紧张的时期,即冷战时期。
苏联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而中国则成为了另一个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在冷战初期,中苏关系相对友好,两国互相提供支持并共同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地缘政治上的竞争,中苏关系逐渐紧张起来。
1960年代中期,中苏两国开始发生分歧,尤其是在对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反对美国的立场上。
最终,中苏交恶,两国关系几乎陷入冷战状态。
三、中国改革开放和中俄友好关系的重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俄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俄两国重新建立友好关系创造了机遇。
1989年,中国和苏联(后来的俄罗斯)领导人进行了重要的高层互访,为两国之间的和解和合作打下了基础。
此后,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包括经贸、文化和科技等领域。
四、21世纪的合作共赢21世纪以来,中俄关系进一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双边经济合作稳步增长,文化和人文交流更加密切。
在经济领域,中俄两国成为了重要的贸易伙伴。
两国围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项目。
此外,中俄两国还加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合作,共同维护了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的稳定。
五、未来的展望展望未来,中俄两国的合作潜力巨大。
论新时期的中俄关系
![论新时期的中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649d73667ec102de2bd891c.png)
论新时期的中俄关系摘要:冷战后,中俄关系已步入了平稳发展、充满生机的历史新时期。
新时期中俄关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排除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而对发展国家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是双方确立了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国家关系准则;三是中俄既不结盟,也不对抗,更不会针对第三国;四是发展务实的经贸合作。
中俄两国深入发展双边关系具有安全利益和政治主张增多,地缘优势独特,经济互补,政策相互迎合等多种有利条件,因而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双方也应高度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敏感问题。
关键词:中俄关系冷战合作伙伴共同进步正文:冷战后,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发生深刻演变,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的两个重要国家及最大的邻国,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与恩恩怨怨几十年,甚至发生过军事对抗的中苏关系相比,中俄两国关系出现了平稳发展,充满活力的积极势头。
近年来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也趋于深化,中俄两国已就构筑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实践证明,中俄关系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新时期中俄关系的确立及积极进展新时期中俄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从中苏关系正常化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1989年5月,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应邀访华,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高级会晤。
这次访问标志着中苏两国在对抗了30年之后,终于走向和解,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此次高级会晤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双方确立了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关系。
邓小平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形象地概括了这次高级会晤的重要意义。
中苏关系的正常化成为两国发展长期稳定友好关系的新起点。
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关系,都有显著进展。
李鹏总理1990年4月访问苏联,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在中苏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信任的指导原则协定》、《关于两国经济、科学技术长期合作纲要》等6个政府间文件,使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具体化。
冷战的结束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冷战的结束与世界格局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6e6c77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2.png)
冷战的结束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特定时期,是以美国和苏联为核心的两大阵营之间的长期对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冷战终于在1991年画上了句号。
冷战的结束不仅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本文将就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变化作一简要探讨。
一、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重构1.1. 国际关系模式的多元化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模式从以美苏为代表的双极化格局转变为多元化趋势。
更多国家纷纷崛起,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使得全球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平衡,取得更大的话语权。
1.2. 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合作成为主流趋势。
各国更多地倾向于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解决争端,而非以冲突和对抗为主要手段。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特别是在贸易、科技领域等。
这使得国际关系呈现出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态势。
1.3. 国家安全观的转变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观念发生重大转变。
从过去几乎全部以军事手段对抗为主的国家安全观念,逐渐转向以维护人民福祉为核心的综合安全观。
国际社会日益重视非传统安全领域,如环境保护、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
这种转变使国家安全观朝着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2.1. 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其综合实力在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的世界秩序,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然而,随着其他国家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逐渐受到挑战。
2.2. 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的崛起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成为当时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这导致原苏联领土分裂为15个独立国家,并从此退出世界强国之列。
与此同时,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核武器遗产,重新崛起为一个重要国际大国。
俄罗斯通过自身的经济、军事和外交实力,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世纪之交中俄关系的历史进程
![世纪之交中俄关系的历史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72ef79f0fab069dc5022018e.png)
世纪之交中俄关系的历史进程——对1992年至2004年中俄关系的基本总结邢广程内容提要: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平稳地转变为互利友好的中俄关系,在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中,中俄两国积极合作,维护共同利益,逐步建立了新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将越来越走向成熟,越来越趋于深化,越来越获得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俄关系历史进程总结战略协作伙伴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30 (2004) 05—0050—08从1992年开始至今,中俄关系已经走过了12年的历程。
这期间无论国际局势还是中俄两国各自国内的情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因素,但中俄关系却依然沿着自身的轨迹在不断地发展和突进。
两国关系的性质在不断深化,两国关系的定位在不断提升,两国的互信程度在不断加深,两国关系的法律基础在不断巩固,两国沟通渠道在不断拓展,两国接触面在不断扩大,两国合作范围和领域在不断延伸,两国的地区合作和国际合作在不断取得进展,两国在国际局势看法上的共识在不断增加。
所有这些都表明中俄关系发展是符合国际潮流的,是符合两国人民意愿的。
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领导人审时度势,适时地将刚刚正常化了的中苏关系平稳地转变为互利友好的中俄关系。
十多年来,中俄两国领导人不断根据变化的国际形势,积极合作,维护共同利益,逐步建立了新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目前,中俄两国关系处于有史以来最健康和最稳定的时期。
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继续成为两国关系的发展主流和趋势。
这是由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所决定的。
一、关系的转型:中苏关系平稳地转变为中俄关系1991年苏联解体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是一个重大事件。
苏联解体给中国与俄罗斯关系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刚刚正常化的中苏关系能否顺利和平稳地转化为友好互利的中俄关系,这对中俄两国政府和人民都是一个现实的考验。
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立即达成一些协议,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中国承认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二,中俄两国确认1989年和1991年中苏两国领导人所签署的两个《中苏联合公报》依然是中俄关系的指导文件,中俄两国将继续坚持上述两个《中苏联合公报》所确立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俄外交关系的演变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俄外交关系的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7c11da066bd97f192279e933.png)
百家论点新中国成立后中俄外交关系的演变过程孔令慧(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136)摘要:中国和俄罗斯作为邻邦,两国的地缘关系将会是永久的。
目前,作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中俄两国正处于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然而,中俄两国关系的未来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当今世界大国主导国际关系的时代,中俄两国外交关系发展的大方向是由国际关系格局决定的。
关键词:国际结构;中俄关系;问题;发展1中俄关系的演变过程1.1中苏关系的“四个十年”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
从建交至今中苏关系经历了“四个十年”。
(1)第一个十年从1949~1959年,这十年被称为十年友好。
赫鲁晓夫曾提出,国际关系命运由中苏共管,苏联管西方,中国管东方。
(2)第二个十年从1960~1968年,这十年的时间被称为十年论战。
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持久的大论战,对抗模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3)第三个十年从1969~1978年,这十年被称为十年对抗。
在这十年间,中苏关系完全破裂,造成两国不同程度的利益与损失。
(4)第四个十年从1979~1989年,这十年被称为十年对话。
这十年间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两国关系开始回暖。
1.2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在苏联解体第三天,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并建立外交关系。
1992年,叶利钦提出要把两国“互为友好国家”。
1994年,江泽民主席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中俄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6年,叶利钦二次访华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普京出任总统以来,将复兴俄罗斯经济放在头等地位,把发展国内经济作为主要目标,给中俄关系添加了新的活力。
2中俄关系能够逐步发展的原因2.1历史性因素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总体上趋于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点。
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当改革开放,俄罗斯为实现重振大国雄风的政治理念,同样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中俄关系的发展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中俄关系的发展与国际格局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2f6a15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2.png)
中俄关系的发展与国际格局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地缘政治的变幻,中俄关系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俄关系的历史背景、现状以及对国际格局的变化所做出的贡献。
1.历史背景中俄关系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之前。
早在17世纪,中俄两国就建立了充满互动的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诸多起伏。
特别是在冷战时期,中苏关系非常紧张,两国陷入了尖锐的意识形态斗争中。
2.现状然而,在21世纪初,中俄关系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政府间的合作共识以及经济上的互补性,使中俄关系开始走向亲密和务实的合作。
如今,中俄关系已经升级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涵盖了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
3.政治层面在政治层面上,中俄两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他们共同维护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稳定,分享了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并在国际论坛上相互支持。
此外,中俄还建立了一系列双边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等,为两国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4.经济层面中俄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双方加强了能源、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合作。
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俄罗斯则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国之一。
此外,两国还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合作项目,如“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和“中俄欧铁路货运线”等,这些项目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并促进了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5.安全层面在安全方面,中俄加强了军事合作与战略沟通。
双方经常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并分享情报信息。
这种合作不仅增强了两国的军事实力,也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中俄关系的发展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地缘政治平衡的改变中俄关系的密切合作使得东方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显著提升。
两国的合作促使世界在地缘政治平衡上发生了有利于东方力量的变化,使得西方不再是唯一的决策中心。
2.国际多极化格局的构建中俄作为国际大国,积极推动国际多极化进程。
建构主义视角分析:后冷战时代的中美俄三边关系互动
![建构主义视角分析:后冷战时代的中美俄三边关系互动](https://img.taocdn.com/s3/m/9de0383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15.png)
建构主义视角分析:后冷战时代的中美俄三边关系互动摘要:建构主义是当代国际关系领域三大理论范式之一,强调国际体系结构中的社会性因素,认为行为体和结构具有互相建构的关系,被视为解释国际关系的一种新方式。
本文从国际体系结构的形成和属性、国家身份和利益的衡量、国际体系结构的基本特征三方面阐释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观。
并将之运用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互动中,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分析其中的社会性因素,最终结合三种“无政府文化”对中美俄三边关系互动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建构主义;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边关系二、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边关系互动概述及其建构主义因素(一)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边关系互动概述中国自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已经坐二望一。
中国是2020年唯一一个保持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
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4.7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达到美国GDP总量的70%以上。
俄罗斯深受苏联解体创伤,同中、美的差距逐渐拉大,退居三边关系底端,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中多以“仲裁平衡者”的角色出现。
[1]俄罗斯由于错过了经济转型的历史机遇,仅凭军事和能源的优势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中可以说是独木难支。
面对国际油价下行、西方金融制裁、美国北约东扩等多冲压力,俄罗斯早显疲态。
在中美之间,俄罗斯既不联美遏中,也不与中过度结盟,倾向于奉行平衡的外交政策。
现阶段,中美俄三边关系的未来演变还具有开放性,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博弈与互动将直接作用于世界秩序重构。
中国是主张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崛起国,美国是现有世界秩序的守成国,俄罗斯是前超级大国的法定继承国和现今中美关系的平衡国。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恶化将加剧世界的动荡与不安,反之,三边关系的良性发展将维护世界的长治久安。
(二)中美俄的主要社会性因素分析文化因素。
中国、美国、俄罗斯分别属于三种不同的文明,语言、知识等文化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美国与俄罗斯民族之间的文化认知对立根深蒂固,中国与美俄之间的文化理念也是南辕北辙。
中俄关系顺利发展及其影响
![中俄关系顺利发展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9dd8ebe65ce0508763213a8.png)
国际问题研究中俄关系顺利发展及其影响陈新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国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
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各大国首脑或政要频繁互访,力求协调彼此关系,进一步加强合作,并努力探索与构建新型伙伴关系。
在冷战结束后的大国关系调整当中,中俄关系顺利发展,显得特别突出,两国建立起新型关系,不仅有利于双方边界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利于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一、中俄关系顺利发展中俄两国是拥有4300公里边界的相邻大国。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两国关系逐步缓和,1989年两国关系正常化,1991年中苏关系转换为中俄关系,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顺利发展,连续上了四个大台阶:从1992年互相视为“友好国家”,到1994年确立“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取非常重要的进展;2001年双方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新阶段。
1.双方互相视为“友好国家”中俄关系继承了中苏关系的重要遗产,19896年5月,前苏联总统、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中苏联合公报》,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1991年5月,中国领导人江泽民访问前苏联,双方签署第二个《中苏联合公报》和其他一些文件。
中苏两个公报在重大问题达成协议:双方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关系;和平解决一切争端;就裁减边境地区军事力量举行谈判;签署《中苏边界东段协定》,并同意就边界问题继续进行谈判;发展两国经济文化人员交流;前苏联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此后,虽然苏联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但在两国领导人的正确引导下,中苏关系顺利过渡到中俄关系。
1992年12月,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首次访华,中俄领导人举行最高级会晤,双方发表《联合声明》,明确规定“中国和俄罗斯互相视为友好国家”。
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2585e1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8.png)
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来概括:1. 历史演变:早期历史(20世纪初):中俄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采取了相似的立场,因为它们都是列强的受害者。
俄国帮助中国抵抗外国干涉,如俄日战争后的辛丑条约。
冷战时期(20世纪中期):中苏关系在冷战时期开始紧张,两国之间的冲突升级,包括中苏边界冲突。
中美关系的改善也对中俄关系产生了影响。
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中苏关系得以改善,双方在许多领域展开合作。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进一步改善,两国建立了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
21世纪:21世纪初期,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包括边界问题的解决。
中国和俄罗斯合作在多个领域,包括能源、军事、经济等。
两国的领导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建立了稳固的政治关系。
2. 发展趋势:政治合作:中俄关系的政治合作在继续加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频繁的高层互访,加强了双边合作和协调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
他们也共同捍卫了多边主义和国际法。
经济合作:中俄经济合作逐渐扩大,尤其是在能源领域。
俄罗斯向中国提供天然气和石油,而中国成为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
两国还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展开基础设施和贸易合作。
军事合作: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领域合作密切,包括军事技术和联合军演。
他们进行了多次联合军事演习,展示了军事合作的力量。
多边合作:中俄两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加强了合作,共同捍卫国际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他们也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协调立场,如叙利亚、伊朗和朝鲜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波折,但近年来得到了显著改善和加强。
两国的合作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多边领域,预计未来会继续深化,因为双方对维护稳定和发展的共同利益依然存在。
然而,也需要注意,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
冷战后中俄战略关系的演进——以安全共同体为方向
![冷战后中俄战略关系的演进——以安全共同体为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e8238fdb80eb6294dd886c3f.png)
为相邻大国, 中俄化敌为友 , 在独立 自主 、 和平友 好 的前提下 , 相互借重 、 互惠互利 , 国关系不断 两
迈 上新 台 阶 。
一
冷战结束 以来 , 中俄之间进行 了一系列善意
的互 动 。18 9 9年 , 中俄 实现 了关 系 正 常化 。19 92 年 , 国宣布 “ 互 视 为 友 好 国家 ” 94年 , 两 相 。19 双
在 承认 历 史条 约 、 重 现实情 况 、 尊 遵守 国际惯例 的
年, 国签署《 两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除了政 府 层 面双方 关 系 在逐 级 提 升 外 ,0 6年 , 中 国 20 在
举 办 了“ 罗斯 年 ” 20 俄 ,07年在 俄 罗 斯 举 办 了“ 中 国年 ” 20 ;0 9年 在 中 国举 办 了“ 语 年 ”,00年 俄 21
的 民族宗 教分 裂分 子 蠢蠢 欲动 , 始追 求将 民族 、 开 宗教 与政 治混 而 为一 、 而治 之 的危 险思 想 , 而 统 进 提 出“ 突 厥 斯 坦 独 立 论 ” 掀 起 分 裂 祖 国 的 波 东 ,
二 、 合 组 织 夯 实 了 中俄 战 略合 上
作 机 制 之 本
斯 民众 把 中国看 做 最 友 好 的 国家 , 国关 系 在 民 两 间层 面上也 有 了积 极 变化 和改 善 。可 见 , 中俄 两
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变化的历史分析
![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变化的历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81830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1.png)
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关系变化的历史分析冷战时期,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始终备受关注。
虽然双方曾经是结盟的国家,但是在之后的岁月中,其关系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本篇文章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究中苏关系在冷战时期发生的变化。
1950年代:结盟时期在二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之间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
1950年代初,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一条约主要规定,两国应该在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互相支持和帮助。
在此期间,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紧密的。
但是在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发表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对中苏关系造成了影响。
后来,苏联在1958年提出了新的经济合作条约,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两国的关系。
但是,这一次经济条约的谈判并没有成功。
在之后的几年中,中苏关系逐渐转冷。
1960年代:分裂与矛盾在1960年代初,中苏之间的分歧逐渐浮出水面。
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支援开始逐渐缩减,同时也开始质疑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苏联方面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错误的,并向中国提出了一些建议。
但是,中国并没有采纳这些建议,而是继续沿着独立自主的道路前进。
在这一时期,苏联也开始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质疑。
1962年,印度与中国之间爆发了边境战争,苏联方面并未对中国提供足够的支持。
此外,苏联也开始向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提供武器和军事援助,这进一步加深了中苏之间的矛盾。
1970年代:和解与解决在1970年代初,中苏之间的争端愈发剧烈。
但是,在1971年美国向中国提供援助之后,苏共开始改变其对待中国的态度。
在1973年,中国与苏联之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希望能够消除两国之间的不信任和敌意。
1976年,毛泽东去世,中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
在此期间,中苏之间的关系得以解决。
1978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与苏联之间签订了《中苏边界条约》。
此后,中苏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恢复。
中俄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doc
![中俄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doc](https://img.taocdn.com/s3/m/3e44e57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4c.png)
中俄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摘要:中俄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双方未来是保持合作还是会走向对立,对于两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世界局势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然而.中俄关系仍存在着一些难以回避的复杂问题,尤其是面临着几大制约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因素、转轨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美国因素等。
探讨中俄关系发展中的这些不利因素,有助于发现、控制、弱化以至消除阻力,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国关系;中俄关系;战略伙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逐步提升,由“互视友好邻邦”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而《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的签订、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及在“上海合作组织”等方面的合作,更表明了中俄两国政治关系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俄战略合作的内容不断充实、范围不断扩大,在纷繁复杂的大国关系中形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温家宝总理曾表示,“中俄两国关系处在最好的历史时期。
,,[1]可以说,中俄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
双方未来究竟是保持合作还是进行对立,对保持和提高两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提高两国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世界局势的稳定和发展,乃至保障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然而,中俄关系仍存在着一些难以回避的复杂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及其影响,以期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拓宽视野、消除障碍提供借鉴。
一、历史文化因素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进程不同,中俄两国自古就形成了内容和形态迥异的文化类型,进而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性和民族精神。
自17世纪正式建立以来,中俄国家关系每一步的发展和演变无不受到两国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从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E看,中俄两国均不可能成为某一大国或集团的附庸或“小兄弟”。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91fe0888762caaedd33d4a3.png)
中俄经贸关系
近年来俄罗斯的经济 1999年,俄罗斯经济出现转机,当年 GDP增长6.3%, 2000年的经济增长率就达到了世界少有 的10%,其后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 率。 2003年到2006年,俄罗斯的经济增长率 始终保持在7%左右,这在大国中十分突 出。 2006年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990 年苏联解体前的国民生产总值。
(二)建立新的安全观和新的安全模式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表现在摒弃冷
战思维,建立新的安全观和新的安全模 式方面。 1、中俄成功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 题,把冲突的根源变成和平和合作的纽 带。中俄两国拥有4300多公里长的共同 边界,分为东、西两段。长期以来,边界 争端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 60 年代发生的边境武装冲突,曾使两国走 到了战争的边缘。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以后,双方以现有边界条约为基础,根 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 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谈判,分别于
(五)高层领导会晤制度化、机制化 (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稳定性和长
期性 (七)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 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 国家,它们的相互关系不仅受到各自国内 因素的制约,而且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 特别是受到在欧亚大陆有重大利益和重要 影响的世界大国的制约。 在整个冷战期间,中苏关系的变化,无论 是结盟,还是对抗,还是从对抗走向正常 化,美国都是最重要的外部动力。
中俄双方在边界谈判取得了圆满的结局,
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年中俄最终签订了中俄边界问题的最终 协议。
2005年中俄元首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 关于21世纪的联合声明》。2005年中俄 建立战略对话磋商机制以及双方首次对规模联 合军事演习,在有关战略安全、稳定等方面协 调立场,在应对地区威胁和恐怖主义方面加强 军事合作。
中俄关系后冷战时期的现状与前景
![中俄关系后冷战时期的现状与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ffaee1eb998fcc22bcd10d88.png)
中俄关系后冷战时期的现状与前景当今世界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消失,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
在这种变动过程中,中俄这两个世界大国的相互关系是世人关心的问题之一。
近现代史上中俄两国的关系充满了令人难以理解的种种曲折。
苏联曾经同时支持中共和国民党这两个在国内政治战场上撕杀的对手;当毛泽东满怀革命成功的豪气拜访苏共兄弟时,他却被冷落在莫斯科郊区的客宅,而久久进不了克里姆林宫;紧接着苏共与中共的“蜜月”的,却是牵动整个国际共运的翻脸相向,最后双方甚至走上战场、动刀动枪;为了应付苏联这个昔日盟友、今日仇敌,中共反而与美国这个宿敌牵起了手;中苏关系刚刚正常化就被划上了句号,而变成了中俄、中国哈萨克、中国乌克兰等一大堆不知该如何勾画的老缘分新关系。
突然,中俄这两个国家又都转入一场各自历史上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一种“把鱼汤还原成鱼”的转变,而这种转型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并无任何理论可以预见其结果。
这样的复杂性,使得全世界的中、俄问题观察家常常不知道如何判断这两个国家两三年以后之事,而在两国的演变各自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要分析两国关系的前景,无疑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由于中俄双方出于各自国内事务的考量,都没有在意识形态上较量的意愿,目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两国的战略关系都不会涉及太多的意识形态,在外交关系上双方也都会刻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
中俄两国的战略关系摆脱了意识形态,就主要是建筑在双方的现实利益基础之上,因而会比较理智和现实,也就是说,不管对方国家的领导人是什么人,都应当与他合作。
从这个角度看,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当苏共垮台、叶利钦执政的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时,中共一方面对叶氏所代表的民主派势力非常敌对,另一方面又赶在第一时间承认俄罗斯的独立,并且在联合国支持俄罗斯继承苏联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随后李鹏又以总理身份邀请叶利钦访问中国。
这种以现实利益为基础的国家间关系是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常态,而这样的国家间关系朝什么方向演变,其决定因素包括大国间的全球性关系平衡、地缘政治的影响、经济上的往来、历史文化的渊源等由于中俄双方出于各自国内事务的考量,都没有在意识形态上较量的意愿,目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两国的战略关系都不会涉及太多的意识形态,在外交关系上双方也都会刻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博弈与中俄关系的发展逻辑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博弈与中俄关系的发展逻辑](https://img.taocdn.com/s3/m/bbdf00a4dd88d0d233d46a61.png)
格 局 的 转变 意味 着 国际 权 力的 再分 配 动 乱 的影 响 ,另一 方 面也 使世 界 的力 党 的 十五 大报 告指 出 ,多极 化趋 势 在
与重 组 ,这 必 然会 对 国家 间的行 为 产 量 结 构和 发展 走 向含 混 不清 ,即 对新 全 球 或地 区 范围 际格 局 的 重 要 一 京 批 准 的新版 ((俄 罗 斯联 邦 对外 政策 融危 机 重创 ,美 国 国力 相对 下 降 、对
极 。冷 战结束 初 期 ,俄罗 斯 因国 内政 构 想 进 一步 指 出 ,国际 关系 正处 于 世界 事务 的垄 断 地位 开始 逐渐 衰 退 的 治经济 转 型危 机 而 自顾 不暇 ,并 没有 转型期,其实质就是新的 “多极世界” 情 况 下 ,美 国依 然 不承 认 国 际格 局多
格局 依 然处 于 演变 过程 中,并 没有 最 美 国为首 的西方 力推的单极格 局观 。 世 界 多极 化 持 续 推 进 ;2017年 l0月
终 定型 。 中 国与 俄 罗斯 作 为 当今 世 界
一 、 中俄 对 国际格 局的主 流认 知 : 党的 十九 大报 告指 出 ,世界 正处 于 大
关 系 ,对新 的 国际格 局 形成 、稳 定 和 的认识 出现 不 同程 度 的分 歧 ,这种 分 转 ,国际 力量 对 比朝着 有利 于维 护世
运作 都 将产 生全 局 性影 响。 因此 ,国 歧一 直贯 穿于冷 战结束后 的不 同时期 , 界 和 平 方 向发 展 ;2007年 l0月党 的
冷 战结 束导 致的 国 际格 局 变化 与 开的历届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发布 格 局 ,也始 终 认为 多极 化是 符合 国际
大 国关 系
格 局转 变的 不可逆 转 的大势 。 俄 罗 斯 坚 持 倡 导 “多 极 世 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期末论文: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与中俄关系的发展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与中俄关系的发展
内容提要:作为当今世界接壤的两大常任理事国,中国和俄罗斯有着密切而有微妙的关
系。
尤其是自冷战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更是受全世界的瞩目,也是中俄双方非常重视的问题。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变得更加的微妙而令人难以捉摸,是会朝着美国所鼓吹的“单级”格局发展,还是另有其他国家或联合体异军突起,与美国一争高下?而中俄的关系发展也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头,中俄关系将会何去何从?在“一超多强”的局势下,中俄两国又该如何把握机会,互利互助,为两国的发展共同创造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冷战国际格局两重性中俄关系战略协作
一、战后国际格局的两重性
虽然美国极力鼓吹世界格局“单级”说,并且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约,美国并没有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出现美国独大的局面。
现下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是:世界处于“一超多强”的状态下,正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首先,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地位和作用是极具影响力的。
在冷战时期,尚有苏联还可以和美国一较高下,但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已经没有哪个国家或者联合体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美国在处理国际重大事件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影响国际事件的发展和结果。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极力宣扬并积极构筑由其领导下的“单级世界”,美国独一无二的地位使得他有这个野心也有这个资格提出这样的目标。
再加上世界格局中不乏亲美政府和国家,使得美国的野心日益胀大,世界的局势呈现“单级”的趋势,也就是“一超多强”的状态。
但是,美国想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单级”格局,是不可能的。
要想称为世界的霸主,必须要有绝对强大的军事能力,有绝对强盛的国力,有足够的震慑力能够让其他国家对其言听计从,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其他很多条件。
冷战结束后至今,虽然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所具备的资源和实力,还不足以成为世界的霸主。
换句话说,美国还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另外,其他多方势力的逐渐壮大,更使得美国在做出各项决定时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因素。
苏联虽然解体,但是其基础还在,俄罗斯虽不足以和美国一样并肩成为超级大国,但是其隐藏的实力还是让美国十分忌惮的。
并且随着欧盟阵营的逐渐强大,其他发达国家的制约,以及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团结联合,美国想要成为世界的霸主,实力还是相当欠缺的。
当今世界,正在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虽然美国仍旧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经过了次贷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了重创,目前仍在恢复中,自顾不暇;欧洲等发达国家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次贷经济不是很发达,受到的影响相对小很多。
这样一来,世界的力量分布相对平衡了一些,“单级”的强度受到了削弱,多极化更加明显。
近些年来,由于美国的一些霸权行径,已经引起了诸多国家的不满。
反对霸权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极力主张政治的自由,经济的独立,对美国的垄断和霸权表示不满。
各种因素正逐渐推动着世界超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二、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1989年苏联解体之前,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通过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举行了会晤,会晤结束时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确定了两国关系的性质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和睦邻友好。
这是中国在冷战期间同超级大国签署的第一个不针对第三方的联合公报,它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苏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中苏友好关系并没有得以继续下去。
在俄罗斯独立之初,俄罗斯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倾向明显,俄罗斯并不重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不注重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俄关系一度处于冷淡状态。
随后俄罗斯调整了外交路线,逐步实行东西兼顾的外交政策,与中国进行多次外交上的沟通和交涉,并且在1992年底,叶利钦以俄罗斯元首的身份访华,双方发表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实现了两国关系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叶利钦在其执政期间,曾四度访华,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中俄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的不结盟、不对抗、完全平等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以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自普京开始执政至今,中俄关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战略协作的内容逐渐充实,合作的强度和深度也逐步增加,虽然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分歧和摩擦的存在,但合作仍然是趋势所在。
在普京时期,中俄双方在推动世界多极化、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等问题上加强了合作力度,军事合作向纵深发展,并且不断加强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融合,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友好合作及协定,都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当今局势下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
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拥有和平、稳定的国际及周边环境,中俄两国作为两大邻邦,为促进各自的经济发展,更需要两国加强合作与交流。
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两国加强双边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有助于弱化西方国家敌视性的对华对俄政策,遏制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径,有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助于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拓展道路。
围绕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问题,目前国内外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第一种,乐观派。
以政府官员为主要代表。
他们认为中俄关系,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三好”(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基础之上的。
目前两国高层在互访机制推动下,政治互信显著提高;两国经贸合作水平稳步提升,经贸额逐年上升;军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边界问题成功解决,周边安全环境大为改善;人文领域和民间的交往日益活跃,两国人民的了解在加深。
因此,两国关系前景光明,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种:悲观派,以学者为主要代表。
从历史上看,20世纪以来的中俄关系不是盟友就是敌人,两国都缺乏发展新型伙伴关系的经验;俄罗斯外交战略虽然既向西看也向东瞧,但战略重点仍放在西方;双方人民缺少牢固的相互信任与彼此尊重。
值得指出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一些战略家,认为中俄只是相互利用,以增加与美欧外交讨价还价的筹码,中俄围绕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发生冲突,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第三种:谨慎乐观派,代表也多为学者。
他们认为中俄两国在双边、地区和国际层面,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两国目前的主要目标都是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所以,
在未来20年中俄关系还会平稳地向前发展。
这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俄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两国的共同需要。
另一方面,中俄具有发展良好关系的诸多条件,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还是广阔的。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两国关系既不可能结盟,更不会倒退,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会继续向前稳步发展。
不过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中俄关系的迅速升温是由于某些国际因素的强烈刺激,具体来说,主要是对美关系的因素,一旦这一因素消失或淡化,中俄关系也将冷淡和降温。
另外,中俄之间政府关系好于民间关系,中央关系好于地方关系,政治关系好于经贸关系。
经济关系、民间关系、地方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基础。
这些不平衡如果长久不能改善,也会影响两国总体关系的发展。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动力在于:政治方面,中俄是彼此相邻的两大强国,需要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加强互相支持,在涉及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等双方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上交换意见、协调一致,携手并进;经济方面,深化务实合作,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稳步扩大双边贸易,改善贸易结构,加快推进重大项目的合作,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文化方面,全面推进人文合作,扩大文化交流,奉行睦邻友好、彼此尊重,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国际安全方面,中俄作为世界上两大毗邻国家,又是5个常任理事国的成员,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的战略协作,双方要密切在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与配合,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的挑战,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和谐世界。
四、总结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处于“一超多强”的格局下,并逐渐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中俄作为邻国,在国际局势中面临着许多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和挑战,因此,中俄只有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才能够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
而且,建立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之上的中俄关系不但具有较好的合作历史,共同的发展需求,并有完善的合作机制作为保障。
中俄两国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对两国,而且对本地区和整个世界都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面出现过并且至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但只要始终坚持政治互信,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中俄关系就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倪保志:《冷战后国际格局的两重性》,2001年第三版《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王树春:《冷战后的中俄关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版。
[3]张学昆:《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发展》,第六讲,第八讲,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