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PCB布局和走线设计要求规范标准
PCB电路设计规范及要求
PCB电路设计规范及要求板的布局要求一、印制线路板上的元器件放置的通常顺序:1、放置与结构有紧密配合的固定位置的元器件,如电源插座、指示灯、开关、连接件之类,这些器件放置好后用软件的LOCK 功能将其锁定,使之以后不会被误移动;2、放置线路上的特殊元件和大的元器件,如发热元件、变压器、IC 等;3、放置小器件。
二、元器件离板边缘的距离:1、画定布线区域距PCB板边≤1mm的区域内,以及安装孔周围1mm内,禁止布线;2、可能的话所有的元器件均放置在离板的边缘3mm以内或至少大于板厚,这是由于在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插件和进行波峰焊时,要提供给导轨槽使用,同时也为了防止由于外形加工引起边缘部分的缺损,如果印制线路板上元器件过多,不得已要超出3mm范围时,可以在板的边缘加上3mm的辅边,辅边开V 形槽,在生产时用手掰断即可。
三、高低压之间的隔离:在许多印制线路板上同时有高压电路和低压电路,高压电路部分的元器件与低压部分要分隔开放置,隔离距离与要承受的耐压有关,通常情况下在2000kV时板上要距离2mm,在此之上以比例算还要加大,例如若要承受3000V的耐压测试,则高低压线路之间的距离应在3.5mm以上,许多情况下为避免爬电,还在印制线路板上的高低压之间开槽。
四、元件布局基本规则1. 按电路模块进行布局,实现同一功能的相关电路称为一个模块,电路模块中的元件应采用就近集中原则,同时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分开;2.定位孔、标准孔等非安装孔周围1.27mm 内不得贴装元器件,螺钉等安装孔周围3.5mm(对于M2.5)、4mm(对于M3)内不得贴装元器件;3. 卧装电阻、电感(插件)、电解电容等元件的下方避免布过孔,以免波峰焊后过孔与元件壳体短路;4. 元器件的外侧距板边的距离为5mm;5. 贴装元件焊盘的外侧与相邻插装元件的外侧距离大于2mm;6. 金属壳体元器件和金属件(屏蔽盒等)不能与其它元器件相碰,不能紧贴印制线、焊盘,其间距应大于2mm。
电气工程中的电路板设计规范要求与布局原则
电气工程中的电路板设计规范要求与布局原则电气工程中,电路板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电子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良好的电路板设计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效率,降低功耗,提升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满足设计需求,下面将介绍电路板设计的规范要求与布局原则。
一、电路板设计规范要求1. 尺寸和形状:电路板的尺寸和形状应与设备外壳相匹配,确保电路板能够完美安装在设备中。
同时,需要预留足够的空间布局各个元器件和信号走线。
2. PCB层数: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PCB层数。
一般情况下,双面布线已经满足大部分应用需求,如果有高密度信号和较复杂布线要求,可以考虑多层布线。
3. 线路宽度和间距:根据电流大小和信号传输速率,合理选择线路宽度和间距。
一般情况下,线路宽度越宽,电阻越小,信号传输越稳定。
而线路间距越大,避免了线间串扰的问题。
4. 禁止过小孔径:过小孔径会导致打孔困难,降低钻孔精度,容易引起掉铜、起焊等问题。
因此,电路板设计中需要遵守合理的孔径规范,以确保制造质量。
5. 接地和屏蔽:合理的接地和屏蔽设计能够有效降低电磁干扰和噪音。
将信号地、电源地和机壳地分离,避免共地和回路间相互干扰。
对敏感信号进行屏蔽处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二、电路板布局原则1. 元器件布局:按照电路流程和信号路径的顺序,合理布置元器件。
将频率较高、噪音敏感的元器件远离信号走线和电源线,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
同时,遵循最短路径原则,减少信号传输路径的长度,降低传输损耗和延迟。
2. 供电和地引线:合理安排供电和地引线的布局,减少电流的回流路径,降低功耗和电磁干扰。
将供电和地引线尽量贴近元器件,减少回路的面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3. 信号走线:信号走线的布局应遵循最佳布线原则,避免交叉和环行。
对于差分信号,要保持两个信号线的长度一致,减少差异传输引起的相位失真。
对于高速信号,要避免尖角和突变,采取较圆滑的走线方式,减少信号反射和串扰。
4. 散热和散布:合理的散热设计可以提高电子元器件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电路板设计规范
电路板设计规范引言: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作为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电路板设计规范,对于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电路板的布局、封装、走线等方面,详细阐述电路板设计中的规范要求。
一、电路板布局规范电路板的布局是整个设计过程的起点,合理的布局对于电路的性能和抗干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电路板布局时,需要遵守以下规范:1. 尽量保持电路板的紧凑布局,减少线长,提高信号传输速度和稳定性;2. 分隔相互干扰的电路模块,减少信号串扰;3. 注重重要信号线和电源线的规划,使其路径短且减少穿越其他信号线的可能性;4. 合理安排电路板上各个元器件的位置,避免相邻元器件之间出现干扰。
二、电路板封装规范电路板上的元器件封装选择和布局设计对于产品的可维护性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在进行封装规范时,需要遵守以下原则:1. 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封装规格,保证元器件能够完整地焊接在电路板上;2. 尽量使用标准化封装,方便元器件的替换和维修;3. 对于重要的元器件,采用固定方式进行加固,以防止在振动环境下发生松动或脱落。
三、电路板走线规范电路板的走线是保证信号传输质量和良好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电路板走线时,需要遵守以下规范:1. 选择合适的走线层次,避免过多的层次转换导致信号传输的不稳定;2. 合理规划信号线的走向,避免交叉和迂回,减少信号串扰;3. 采用星型走线方式,将地线作为刚性连接;4. 为高速信号线提供必要的终端阻抗匹配;5. 适当增加地线密度,减少电磁干扰。
四、电路板线宽、线距规范电路板的线宽和线距直接影响到电路板的电气性能和外部环境的干扰。
在进行线宽、线距规范时,需要遵守以下原则:1. 根据信号的类型和重要性,合理选择线宽和线距,保证信号完整传递;2. 对于高速信号线,应增加线宽和线距,提高信号的可靠性;3. 对于外部环境的辐射干扰较大的区域,应增加线距,提高抗干扰能力。
PCB布线设计规范
PCB布线设计规范1.布局规范-尽量使信号线、电源线和地线的路径尽量短,减少信号传输时的延迟和干扰;-对于高速信号线,要注意并配备相应的阻抗控制;-尽量减少信号线和电源线之间的交叉和平行布线,以减少互相的干扰;-分区布局原则:按照信号的类型和频率,将电路板分为数字区和模拟区,并分别进行布局,以避免数字信号对模拟信号造成的干扰;-合理安排组件的位置,将频繁使用的器件放置在靠近接口或者外部连接器的位置,以减少信号传输距离。
2.信号布线规范-保持信号线的间距:对于高速信号线,要保持足够的间距,以减少串扰和互相干扰;-避免信号线与电源线的平行布线:电源线会产生较强的磁场,容易干扰信号线;-保持信号线的长度一致性:保持同一信号线的长度一致,以减少信号传输时间的差异。
3.电源布线规范-电源线和地线的布线要尽量平衡:同时布线电源线和地线,减少共模噪声的产生;-电源线和地线要和信号线分离布线,以减少干扰。
4.地线布线规范-多使用地平面层:可以在PCB设计中增加地平面层,减少地线的阻抗,提高抗干扰能力;-分离数字地和模拟地:对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同时存在的电路板,应该将数字地和模拟地分离,并通过合适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以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
5.未布线信号处理-对于未布线的信号,要进行正确的终端处理,防止信号反射。
6.PCB布线工具-使用合适的PCB设计软件进行布线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在布线前可以使用仿真工具进行预布线分析,优化设计。
以上是常见的PCB布线设计规范,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可以提高电路板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确保电路正常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规范要根据实际设计需求和电路特性进行调整和优化。
pcb布线的要求和规则
pcb布线的要求和规则PCB布线可是电路板设计里超重要的一环呢,就像给城市规划道路一样,有好多有趣的要求和规则哦。
一、电气规则。
1. 线宽。
线宽可不是随便定的呀。
如果是电源线或者地线呢,一般要宽一些。
为啥呢?因为它们要承载比较大的电流呀。
就像大水管才能供应大楼里很多人的用水一样,宽的线才能让大电流顺利通过,不容易发热。
要是线太细了,电流一大,它就会像小细胳膊拎重物一样,累得发热,搞不好还会把自己给烧坏呢。
而对于信号线,电流小一些,线宽就可以相对窄一点,但也不能太窄啦,不然信号传输可能会不稳定哦。
2. 间距。
线与线之间的间距也很有讲究。
不同电压的线之间得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像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得保持点空间一样。
如果间距太小,电压高的线可能就会对电压低的线产生干扰,就像一个大嗓门的人在小空间里会吵到旁边安静的人一样。
而且间距太小还容易引起短路,这可就麻烦大了,就像两条本不该相交的路突然撞在一起,那交通就乱套啦。
3. 过孔。
过孔在PCB上就像一个个小隧道。
过孔的大小和数量也得合适。
过孔太小的话,可能会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就像小隧道里塞个大卡车,肯定走得不顺溜。
而过孔太多呢,会占用不少空间,而且也可能对电路板的性能有一些小影响,就像城市里到处挖小坑,虽然每个坑不大,但是多了也会影响市容和交通呢。
二、布线走向。
1. 直角与钝角。
布线的时候,最好不要有直角,能钝角就钝角。
直角就像一个很尖锐的转弯,信号在这儿走就会很不舒服,就像汽车在直角弯处很容易磕磕碰碰一样。
钝角就柔和多了,信号走起来也顺畅,这样信号传输的质量就会比较好。
2. 平行布线。
平行布线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如果是不同类型的信号线平行走得太长了,就容易互相干扰。
这就好比两个人并肩走得太久,胳膊腿总会不小心碰到对方。
所以平行布线的时候,要么拉开距离,要么中间加个隔离带,像给它们之间加个小栅栏一样。
三、布局相关。
1. 元件布局与布线。
元件的布局对布线影响很大哦。
定制电源-PCB安规距离标准
初级对次级(变压器)
6.4(6.6)
10(10.2)跨越初次级的光耦6 Nhomakorabea4(6.6)
9.0(9.2)
初级弱电部分(控制部分)对大地
3.2(3.4)
3.2(3.4)
初级强电部分(功率部分)对大地
3.2(3.4)
5.0(5.2)
四、对于海拔2000米以下要求的产品可以参考以上数据,大于2000m,参考下表。
4.8~5.4(5.5)
6.0~6.4(6.5)
初级强电部分(功率部分)对大地
是上述变压器距离的一半
初级弱电部分(控制部分)对大地
2.5-2.8(3.0)
3.0(3.2)
初级弱电部分(控制部分)对次级弱电部分
4.4(4.6)
6.2(6.4)
辅助供电变压器
5.4~5.8(6.0)
8.4~9.0(9.0)
针对UL508的产品:初级对大地最少要求>3.2mm(3.4 mm)的电气间隙,其它依据上面来布线。
二、DC-DC电源PCB布线要求(输入<75VDC,输出<55VDC)
初次之间(加强绝缘)
初次之间(加强绝缘)
初次之间和初级对地(基本绝缘)
电气间隙(mm)
爬电距离(mm)
电气间隙(mm)
爬电距离(mm)
2.8(3.0)
4.0(4.2)
1.4(1.6)
2.0(2.2)
三、三相电源PCB布线要求(输入额定电压以400-500为类)
电气间隙(mm)
爬电距离(mm)
L1与L2(保险或空开之前)
3.2(3.4)
5.0(5.2)
L线与N(保险或空开之前)
PCB设计规范
PCB设计规范一.PCB 设计的布局规范(一)布局设计原则1. 组件距离板边应大于5mm。
2. 先放置与结构关系密切的组件,如接插件、开关、电源插座等。
3. 优先摆放电路功能块的核心组件及体积较大的元器件,再以核心组件为中心摆放周围电路元器件。
4. 功率大的组件摆放在利于散热的位置上,如采用风扇散热,放在空气的主流通道上;若采用传导散热,应放在靠近机箱导槽的位置。
5. 质量较大的元器件应避免放在板的中心,应靠近板在机箱中的固定边放置。
6. 有高频连线的组件尽可能靠近,以减少高频信号的分布参数和电磁干扰。
7. 输入、输出组件尽量远离。
8. 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放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9. 手焊元件的布局要充分考虑其可焊性,以及焊接时对周围器件的影响。
手焊元件与其他元件距离应大于1.5mm.10. 热敏组件应远离发热组件。
对于自身温升高于30℃的热源,一般要求:a.在风冷条件下,电解电容等温度敏感器件离热源距离要求大于或等于2.5mm;b.自然冷条件下,电解电容等温度敏感器件离热源距离要求大于或等于4.0mm。
若因为空间的原因不能达到要求距离,则应通过温度测试保证温度敏感器件的温升在额定范围内。
11. 可调组件的布局应便于调节。
如跳线、可变电容、电位器等。
12. 考虑信号流向,合理安排布局,使信号流向尽可能保持一致。
13. 布局应均匀、整齐、紧凑。
14. 表贴组件布局时应注意焊盘方向尽量取一致,以利于装焊。
15. 去耦电容应在电源输入端就近放置。
16. 可调换组件(如: 压敏电阻,保险管等) ,应放置在明显易见处17. 是否有防呆设计(如:变压器的不对称脚,及Connect)。
18. 插拔类的组件应考虑其可插拔性。
影响装配,或装配时容易碰到的组件尽量卧倒。
(二)对布局设计的工艺要求1. 外形尺寸从生产角度考虑,理想的尺寸范围是“宽(200 mm~250 mm)×长(250 mm ~350 mm)”。
电源PCB布局和走线设计要求规范标准
5.2.6.过锡方向分析,散热分析,风向及风流量考虑 (如:散热片应怎样放、多厚、散热牙(翼)方向、散热面积多大最利于散热、散热片材质要求、辅助散热、风道方向、PIN脚稳固性、可靠度等)5.2.7.布局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 初级电路与次级电路分开布局;交流回路, PFC、PWM回路,整流回路,滤波回路这四大回路包围的面积尽量小, 各回路中功率元件引脚彼此尽量靠近,控制IC要尽量靠近被控制的MOS管,控制IC周边的元件尽量靠近IC布置5.2.8. 电解电容不可触及高发热元件,如大功率电阻,变压器,散热片5.2.9所有金属管脚不能紧靠在相邻元件本体上,以防过锡时高温使元件管脚烫伤其它元件外壳而短路或爆裂5.2.10.发热元件一般应均匀分布,以利于单板和整机的散热,除温度检测元件以外的温度敏感器件应远离发热量大的元器件5.2.11.跳线不要放在IC及其它大体积塑胶外壳的元件下,避免短路或烫伤别的元器件。
5.2.12.SMD封装的IC摆放的方向必需与过锡炉的方向成平行,不可垂直,如下图SOL5.2.13.SMD封装的IC两端尽可能要预留2.0mm的空间不能摆元件,为了预防两端SMD元件吃锡不良。
如果布局上有困难,可允许预留1.0mm的空间5.2.14.多脚元件应有第1脚及规律性的脚位标识(双列16PIN以上和单排10PIN以上均应进行脚位标识)PFC MOS和PWM MOS散热片必须接地,以减少共模干扰5.2.15.对热敏感元件(如电解电容、IC、功率管等)应远离热源,变压器、电感、整流器等;发热量大的元件应放在出风口或边缘;散热片要顺着风的流向摆放;发热器件不能过于集中5.2.16.功率电阻要选用立插封装摆放,以便散热或避免烧坏板子;如果是卧插封装,作业时一定要用打KIN元器件5.2.17.考虑管子使用压条时,压条与周边元件不能相碰或出现加工抵触5.2.18.贴片元件间的间距:a.单面板:PAD与PAD之间要求不小于0.75mmb.双面板:PAD于PAD之间要求不小于0.50mmc.单面板/双面板:PAD于板边间距要求不小于1.0mm;避免折板边损坏元件(机器分板);d.贴片元件与A/I或R/I元件间的距离如图:>=0.75mm>=0.75mm>=0.75mm5.4.PCB布线5.4.1.为了保证PCB加工时板边不出现断线的缺陷,PCB布线距离板边不能小于0.5mm5.4.2.在布线时,不能有90度夹角的走线出现5.4.3.IC相邻PIN脚不允许垂直于引脚相连5.4.4.各类螺钉孔的禁布区围禁止有走线5.4.5.逆变器高压输出的电路间隔要大于240mil,否则开槽≥1.0mm,并有高压符号标示5.4.6.铜箔最小间距:单/双面板0.40mm,特殊情况可以减小,但不超过4处5.4.7.设计双面板时要注意,底部有金属外壳或绕铜线的元件,因插件时底部与PCB接触,顶层的焊盘要开小或不开,同时顶层走线要避开元件底部,以防短路发生不良。
最全的PCB Layout规范
PCB Layout规范PCB Layout规范一、安全间距1. LN之间3mm以上,空间距离1.8mm以上,不足时开1mm以上的槽增加沿面距离。
2. 初次级间6.4mm以上,空间距离5mm以上,不足时开1mm以上的槽增加沿面距离。
3. 初级与外壳地4.5mm以上,空间距离3mm以上,不足时开1mm以上的槽增加沿面距离。
4.高压与地之间铜箔距离1mm以上,其它无要求铜箔间距离0.5mm以上。
二、走线、铜箔、焊盘、过孔1. 电源PCB最小走线0.3mm以上;2. 铜箔、走线与板边、挖槽处距离0.5mm以上;3.焊盘孔边与孔边距1mm以上,与板边距离1mm以上;4.SMD元件焊点与直立插件焊点间距需≥0.4mm;4.焊盘孔大小=元件引脚大小+(0.2~0.4 mm),变压器多引脚元件、自动插件元件应加0.4mm;5.焊盘孔径最小为0.8mm,同一块PCB孔径大小的类型越少越好,减少PCB加工成本;6.焊盘大小通常为孔径大小的2.0~2.3倍;7.后焊零件需开流锡槽,这样过波峰焊时内孔才不会被封住;8.过孔的大小由它的载流量决定,需要的载流量越大,所需的过孔尺寸越大,如电源层和地层与其它层联接所用的过孔就要大一些;9.Chip元件焊盘设计应掌握以下关键要素:三、自动插件技术1、零件方向以水平或垂直为主;2、零件与零件本体距离需1.0mm以上,零件本体与板边距离0.5mm以上;3、焊点与焊点间距离需0.5mm以上;4.自动插件元件焊盘孔径需≥1mm,一般为元件引脚大小+0.4mm;4、电阻、二极管等元件以卧式放置才可自动插件;7.自动插件电阻、二极管、跳线等卧式元件,脚距应为2.5mm的整数倍四、表面贴着技术1.零件方向以水平或垂直为主;2.SMD 贴片零件最小间距要求0.3mm;3.SMD零件摆设时需考虑过锡炉的方向,以防止阴影效应;波峰焊SMD元件的排布方向:4.SMD零件两端焊点铺铜应平均分布,以防止墓碑效应。
PCB布局布线设计规范和要求
PCB布局布线设计规范和要求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PCB布局布线设计规范和要求PCB布局规范一:布局设计原则1:距板边距离应大于5mm2:先放置与结构关系密切的元件,如接插件,开关,电源插座等3:优先摆放电路功能块的核心元件及体积较大的元器件,再以核心元件为中心摆放周围电路元器件4:功率大的元件摆放在有利于散热的位置上5:质量较大的元器件应避免放在板的中心,应靠近机箱中的固定边放置6:有高频连线的元件尽可能靠近,以减少高频信号的分布和电磁干扰7:输入,输出元件尽量远离8:带高压的元器件尽量放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9: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10:可调元件的布局应便于调节11:考虑信号流向,合理安排布局使信号流向尽可能保持一致12:布局应均匀,整齐,紧凑13:SMT元件应注意焊盘方向尽量一致,以利于装焊,减少桥联的可能14:去藕电容应在电源输入端就近位置15:波峰焊面的元件高度限制为4mm16:对于双面都有的元件的PCB,较大较密的IC,插件元件放在板的顶层,底层只能放较小的元件和管脚数少且排列松散的贴片元件17:对小尺寸高热量的元件加散热器尤为重要,大功率元件下可以通过敷铜来散热,而且这些元件周围尽量不要放热敏元件.18:高速元件尽量靠近连接器;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尽量分开,最好用地隔开,再单点接地19:定位孔到附近焊盘的距离不小于7.62mm(300mil),定位孔到表贴器件边缘的距离不小于5.08mm(200mil)二:布线设计原则1:线应避免锐角,直角,应采用四十五度走线2:相邻层信号线为正交方向3:高频信号尽可能短4:输入,输出信号尽量避免相邻平行走线,最好在线间加地线,以防反馈耦合5:双面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最好与数据流向一致,以增强抗噪声能力6:数字地,模拟地要分开7:时钟线和高频信号线要根据特性阻抗要求考虑线宽,做到阻抗匹配8:整块线路板布线,打孔要均匀9:单独的电源层和地层,电源线,地线尽量短和粗,电源和地构成的环路尽量小10:时钟的布线应少打过孔,尽量避免和其他信号线并行走线,且应远离一般信号线,避免对信号线的干扰;同时避开板上的电源部分,防止电源和时钟互相干扰;当一块电路板上有多个不同频率的时钟时,两根不同频率的时钟线不可并行走线;时钟线避免接近输出接口,防止高频时钟耦合到输出的CABLE线并发射出去;如板上有专门的时钟发生芯片,其下方不可走线,应在其下方铺铜,必要时对其专门割地;11:成对差分信号线一般平行走线,尽量少打过孔,必须打孔时,应两线一起打,以做到阻抗匹配12:两焊点间距很小时,焊点间不得直接相连;从贴盘引出的过孔尽量离焊盘远些Q:众所周知PCB板包括很多层,但其中某些层的含义我还不是很清楚。
最全PCB设计规范
最全PCB设计规范PCB设计规范是指对PCB板设计与布线进行规范化的要求和标准。
合理的PCB设计规范可以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可制造性和可维护性,减少设计错误和生产问题。
以下是一个最全的PCB设计规范指南:一、尺寸和层数规范1.预留适当的板边用于固定和装配。
2.保持板厚适当,符合设备尺寸和散热要求。
3.层数应根据电路需求合理选择,减少层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二、元器件布局规范1.分配适当的空间给每个元器件,避免过于拥挤。
2.避免敏感元器件(如高频元器件)靠近高噪声源(如高压变压器)。
3.分组布局,将相关功能的元器件放在一起,便于调试和维护。
三、信号线布线规范1.信号线走线应尽量保持短而直的原则,减小传输延迟和信号损耗。
2.高频信号线避免与高电流线路交叉,以减少互相干扰。
3.分层布线,将高频信号和低频信号分开,避免互相干扰。
四、电源和地线布线规范1.电源线和地线应尽量宽而短,以降低阻抗。
2.使用大面积的地平面,减少地回流电流的路径。
3.电源线和地线应尽量平行走线,减少电感和电容。
五、阻抗控制规范1.布线时应根据需求控制差分对阻抗和单端信号阻抗。
2.保持差分对信号的平衡,避免阻抗不匹配。
3.使用合适的线宽和间距设计走线,以满足阻抗要求。
六、焊盘和插孔规范1.确保焊盘和插孔的尺寸、形状和位置符合零部件要求,并适合选用的焊接工艺。
2.避免焊盘和插孔之间过于拥挤,以便于手动和自动插件。
七、丝印规范1.丝印应清晰可见,包括元器件标识、引脚标识、极性标识等。
2.不要在元器件安装位置上涂抹丝印墨水,以免影响焊接质量。
八、通孔布局规范1.确保通孔位于焊盘的中心,避免焊盘过大或过小,影响焊接质量。
2.根据电路需求选择合适的通孔类型(如PTH、NPTH等)。
九、防静电规范1.PCB板表面清洁,避免灰尘和静电积累。
2.使用合适的静电防护手套和接地装置进行操作。
十、符号和标识规范1.适当添加电路图符号和标识,便于后续调试和维护工作。
PCB设计布局及布线规则
PCB设计布局规则1. 根据结构图设置板框尺寸,按结构要素布置安装孔、接插件等需要定位的器件,并给这些器件赋予不可移动属性。
按工艺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尺寸标注。
2. 根据结构图和生产加工时所须的夹持边设置印制板的禁止布线区、禁止布局区域。
根据某些元件的特殊要求,设置禁止布线区。
3. 综合考虑PCB性能和加工的效率选择加工流程。
加工工艺的优选顺序为:元件面单面贴装--元件面贴、插混装(元件面插装焊接面贴装一次波峰成型)--双面贴装--元件面贴插混装、焊接面贴装。
4.布局操作的基本原则A. 遵照“先大后小,先难后易”的布置原则,即重要的单元电路、核心元器件应当优先布局.B. 布局中应参考原理框图,根据单板的主信号流向规律安排主要元器件.C. 布局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总的连线尽可能短,关键信号线最短;高电压、大电流信号与小电流,低电压的弱信号完全分开;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分开;高频信号与低频信号分开;高频元器件的间隔要充分.D. 相同结构电路部分,尽可能采用“对称式”标准布局;E. 按照均匀分布、重心平衡、版面美观的标准优化布局;F. 器件布局栅格的设置,一般IC器件布局时,栅格应为50--100 mil,小型表面安装器件,如表面贴装元件布局时,栅格设置应不少于25mil。
G. 如有特殊布局要求,应双方沟通后确定。
5. 同类型插装元器件在X或Y方向上应朝一个方向放置。
同一种类型的有极性分立元件也要力争在X或Y方向上保持一致,便于生产和检验。
6. 发热元件要一般应均匀分布,以利于单板和整机的散热,除温度检测元件以外的温度敏感器件应远离发热量大的元器件。
7. 元器件的排列要便于调试和维修,亦即小元件周围不能放置大元件、需调试的元、器件周围要有足够的空间。
8. 需用波峰焊工艺生产的单板,其紧固件安装孔和定位孔都应为非金属化孔。
当安装孔需要接地时, 应采用分布接地小孔的方式与地平面连接。
9. 焊接面的贴装元件采用波峰焊接生产工艺时,阻、容件轴向要与波峰焊传送方向垂直,阻排及SOP(PIN间距大于等于1.27mm)元器件轴向与传送方向平行;PIN间距小于1.27mm(50mil)的IC、SOJ、PLCC、QFP等有源元件避免用波峰焊焊接。
PCB布局布线的一些规则
PCB布局布线的一些规则一、布局元器件布局的10条规则:1. 遵照“先大后小,先难后易”的布置原则,即重要的单元电路、核心元器件应当优先布局.2. 布局中应参考原理框图,根据单板的主信号流向规律安排主要元器件.3. 元器件的排列要便于调试和维修,亦即小元件周围不能放置大元件、需调试的元、器件周围要有足够的空间。
4. 相同结构电路部分,尽可能采用“对称式”标准布局;5. 按照均匀分布、重心平衡、版面美观的标准优化布局;6. 同类型插装元器件在X或Y方向上应朝一个方向放置。
同一种类型的有极性分立元件也要力争在X或Y方向上保持一致,便于生产和检验。
7. 发热元件要一般应均匀分布,以利于单板和整机的散热,除温度检测元件以外的温度敏感器件应远离发热量大的元器件。
8. 布局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总的连线尽可能短,关键信号线最短;高电压、大电流信号与小电流,低电压的弱信号完全分开;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分开;高频信号与低频信号分开;高频元器件的间隔要充分。
9、去偶电容的布局要尽量靠近IC的电源管脚,并使之与电源和地之间形成的回路最短。
10、元件布局时,应适当考虑使用同一种电源的器件尽量放在一起, 以便于将来的电源分隔。
二、布线(1)布线优先次序键信号线优先:摸拟小信号、高速信号、时钟信号和同步信号等关键信号优先布线密度优先原则:从单板上连接关系最复杂的器件着手布线。
从单板上连线最密集的区域开始布线注意点:a、尽量为时钟信号、高频信号、敏感信号等关键信号提供专门的布线层,并保证其最小的回路面积。
必要时应采取手工优先布线、屏蔽和加大安全间距等方法。
保证信号质量。
b、电源层和地层之间的EMC环境较差,应避免布置对干扰敏感的信号。
c、有阻抗控制要求的网络应尽量按线长线宽要求布线。
(2)四种具体走线方式1 、时钟的布线:时钟线是对EMC 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在时钟线上应少打过孔,尽量避免和其它信号线并行走线,且应远离一般信号线,避免对信号线的干扰。
PCB电路设计规范与要求内容
PCB电路设计规及要求板的布局要求一、印制线路板上的元器件放置的通常顺序:1、放置与结构有紧密配合的固定位置的元器件,如电源插座、指示灯、开关、连接件之类,这些器件放置好后用软件的LOCK 功能将其锁定,使之以后不会被误移动;2、放置线路上的特殊元件和大的元器件,如发热元件、变压器、IC 等;3、放置小器件。
二、元器件离板边缘的距离:1、画定布线区域距PCB板边≤1mm的区域,以及安装孔周围1mm,禁止布线;2、可能的话所有的元器件均放置在离板的边缘3mm以或至少大于板厚,这是由于在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插件和进行波峰焊时,要提供给导轨槽使用,同时也为了防止由于外形加工引起边缘部分的缺损,如果印制线路板上元器件过多,不得已要超出3mm围时,可以在板的边缘加上3mm的辅边,辅边开V 形槽,在生产时用手掰断即可。
三、高低压之间的隔离:在许多印制线路板上同时有高压电路和低压电路,高压电路部分的元器件与低压部分要分隔开放置,隔离距离与要承受的耐压有关,通常情况下在2000kV时板上要距离2mm,在此之上以比例算还要加大,例如若要承受3000V的耐压测试,则高低压线路之间的距离应在3.5mm以上,许多情况下为避免爬电,还在印制线路板上的高低压之间开槽。
四、元件布局基本规则1. 按电路模块进行布局,实现同一功能的相关电路称为一个模块,电路模块中的元件应采用就近集中原则,同时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分开;2.定位孔、标准孔等非安装孔周围1.27mm 不得贴装元器件,螺钉等安装孔周围3.5mm〔对于M2.5〕、4mm〔对于M3〕不得贴装元器件;3. 卧装电阻、电感〔插件〕、电解电容等元件的下方避免布过孔,以免波峰焊后过孔与元件壳体短路;4. 元器件的外侧距板边的距离为5mm;5. 贴装元件焊盘的外侧与相邻插装元件的外侧距离大于2mm;6. 金属壳体元器件和金属件〔屏蔽盒等〕不能与其它元器件相碰,不能紧贴印制线、焊盘,其间距应大于2mm。
pcb线路设计标准
pcb线路设计标准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是现代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连接和支持各个电子元件,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
而一个良好的PCB线路设计标准则对于电子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PCB线路设计的标准和要求。
一、布局设计标准1. 确定合理的元器件布局:将元器件按照功能和电路连接方式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相互干扰和串扰。
比如,高频和低频的元器件要分别布局,避免互相干扰。
2. 避免电磁干扰:在布局设计时,要注意将高频和低频元器件布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避免互相影响。
同时,要合理设置地线、电源线和信号线的走向和串扰阻抗,减小电磁干扰。
3. 分层设计:对于复杂的电路板,可以采用分层设计,分成不同的电源层、信号层和地层,以提高阻抗控制和电磁兼容性。
二、走线设计标准1. 信号线和电源线分离:信号线和电源线要尽量分开布局,减少相互干扰。
特别是高频信号线和高功率电源线,要进一步隔离,以避免干扰。
2. 避免走线交叉:在进行走线布局时,要避免信号线之间的交叉,尽量采用90度转弯,避免信号衰减和串扰。
3. 控制走线长度:对于高频信号线,要控制其长度,以避免信号失真和衰减。
另外,也要控制信号线的宽度和距离,以满足电流和阻抗要求。
三、元器件布置标准1. 元件间距和间隔:为了便于组装和维修,元件的间距和间隔要符合电子行业的标准。
同时,要根据元器件的功率和散热需求,设置合理的间隔,避免热点集中。
2. 引脚布局和连接:对于IC芯片和其他元器件,要根据其引脚功能和连接需求,合理布局和连接。
引脚的走线要简洁明了,便于后续的维护和调试。
3. 元器件标识和封装:为了便于辨识和查找,对于每个元器件都要标识清楚,包括元器件型号、规格和功能。
另外,要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封装,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空间要求。
四、阻抗控制标准1. 信号线的阻抗匹配:对于高速数字信号线和高频模拟信号线,要进行阻抗控制,以确保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稳定性。
电源PCB布局和走线设计规范
两端尽可能要预留2.0mm的空间不能摆元件,为了预防两端
不良。
如果布局上有困难,可允许预留1.0mm的空间
脚及规律性的脚位标识(双列16PIN以上和单排10PIN以上均应进行脚
PWM MOS散热片必须接地,以减少共模干扰
错正确
插件元件每排引脚数较多,以焊盘排列方向平行于进板方向布置器件时。
当相邻焊盘边缘间距为时,须增加偷锡焊盘:
偷锡焊盘须加于元件出波峰焊端。
标准以70um为主
+0.007
0.018mm(18um,1/2盎司) -0.005 0.035mm(35um,1盎司) +0.010
孔径+0.4mm(最小为
1.0mm)
相邻两零件距离最小为2.5mm。
相邻两零件距离最小为2.5m
零件成阶梯状布置时,相邻两零件距离最小为2.5mm。
1.0mm)
Ø1.0
2. 5
5.0 ±0.1
零件成垂直直线布置时,本体间距为1~
零件成水平直线布置时,本体间距为1~
当零件互成900布置时,零件相距最小为
立式零件布置范围内有卧式零件布置时,需参照下列要求
三脚晶体/半圆形晶体下方不可布置AI零件。
(除架高外)架高立式零件本体下方不可布置与之相垂直的卧式零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6.过锡方向分析,散热分析,风向及风流量考虑 (如:散热片应怎样放、多厚、散热牙(翼)方向、散热面积多大最利于散热、散热片材质要求、辅助散热、风道方向、PIN脚稳固性、可靠度等)5.2.7.布局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 初级电路与次级电路分开布局;交流回路, PFC、PWM回路,整流回路,滤波回路这四大回路包围的面积尽量小, 各回路中功率元件引脚彼此尽量靠近,控制IC要尽量靠近被控制的MOS管,控制IC周边的元件尽量靠近IC布置5.2.8. 电解电容不可触及高发热元件,如大功率电阻,变压器,散热片5.2.9所有金属管脚不能紧靠在相邻元件本体上,以防过锡时高温使元件管脚烫伤其它元件外壳而短路或爆裂5.2.10.发热元件一般应均匀分布,以利于单板和整机的散热,除温度检测元件以外的温度敏感器件应远离发热量大的元器件5.2.11.跳线不要放在IC及其它大体积塑胶外壳的元件下,避免短路或烫伤别的元器件。
5.2.12.SMD封装的IC摆放的方向必需与过锡炉的方向成平行,不可垂直,如下图SOL5.2.13.SMD封装的IC两端尽可能要预留2.0mm的空间不能摆元件,为了预防两端SMD元件吃锡不良。
如果布局上有困难,可允许预留1.0mm的空间5.2.14.多脚元件应有第1脚及规律性的脚位标识(双列16PIN以上和单排10PIN以上均应进行脚位标识)PFC MOS和PWM MOS散热片必须接地,以减少共模干扰5.2.15.对热敏感元件(如电解电容、IC、功率管等)应远离热源,变压器、电感、整流器等;发热量大的元件应放在出风口或边缘;散热片要顺着风的流向摆放;发热器件不能过于集中5.2.16.功率电阻要选用立插封装摆放,以便散热或避免烧坏板子;如果是卧插封装,作业时一定要用打KIN元器件5.2.17.考虑管子使用压条时,压条与周边元件不能相碰或出现加工抵触5.2.18.贴片元件间的间距:a.单面板:PAD与PAD之间要求不小于0.75mmb.双面板:PAD于PAD之间要求不小于0.50mmc.单面板/双面板:PAD于板边间距要求不小于1.0mm;避免折板边损坏元件(机器分板);d.贴片元件与A/I或R/I元件间的距离如图:>=0.75mm>=0.75mm>=0.75mm5.4.PCB布线5.4.1.为了保证PCB加工时板边不出现断线的缺陷,PCB布线距离板边不能小于0.5mm5.4.2.在布线时,不能有90度夹角的走线出现5.4.3.IC相邻PIN脚不允许垂直于引脚相连5.4.4.各类螺钉孔的禁布区围禁止有走线5.4.5.逆变器高压输出的电路间隔要大于240mil,否则开槽≥1.0mm,并有高压符号标示5.4.6.铜箔最小间距:单/双面板0.40mm,特殊情况可以减小,但不超过4处5.4.7.设计双面板时要注意,底部有金属外壳或绕铜线的元件,因插件时底部与PCB接触,顶层的焊盘要开小或不开,同时顶层走线要避开元件底部,以防短路发生不良。
5.4.9.双面板锰铜线顶层不要铺铜,锰铜线孔不做金属化;(锰铜丝等作为测量用的跳线,焊盘过孔要做成非金属化;若是金属化,那么焊接后,焊盘的那段电阻将被短路,电阻的有效长度将变小而且不一致,从而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
5.4.10.布线时交流回路应远离PFC、PWM回路。
5.4.11.PFC、PWM回路要单点接地。
5.4.12..有金属与PCB接触的元件,禁止下面有元件跳线和走线。
5.4.13.金属膜电阻下不能走高压线(针对多面板)。
5.4.14.反馈线应尽量远离干扰源( 如PFC电感、PFC二极管引线、MOS管)的引线,不得与它们靠行走线。
5.4.15.变压器下面禁止铺铜、走线及放置器件。
5.4.16.若铜箔入焊盘的宽度较焊盘的直径小时,则需加泪滴,如下图。
经常需拆取的元件,引脚焊盘周围须加大铺铜面积,以防拆取元件造成翘皮,如插座多PIN脚、晶体脚、单焊盘铜箔等有可能经常取插维修之焊盘。
5.4.17.布线要尽可能的短,特别是EMI线路,主回路及部分回路与电源线,大电流的铜箔要求走粗;主回路及各功能模块的参考点或地线要分开。
5.4.18.ICT测试焊盘:测试焊盘直径以1.0mm为准,测试点与测试点之间不小于1.5mm,每个网络上不少于一个测试点,ICT测试治具作好后,其测试焊盘禁止移动,非不得已事先要与TE商量。
5.4.19.(过孔/贯穿孔)大小定义:a.信号线过孔/贯穿孔一般可设置0.5~1mm。
b.过孔/贯穿孔不能放于SMD之焊盘中。
c.加载铜箔加过孔/贯穿孔时一般设置1.0mm,如接地,功率线等。
d.定位孔距器件或线路的安全距离大于15Mil,禁止布线。
5.4.20.如果接地是以焊接方式接入的,接地焊盘应设为通孔焊盘,接地孔直径≥3.5mm。
5.4.21.PCB板上的散热孔其直径不可大于3.0mm。
错正确位号图受控格式,生成符合程序文件要求受控的PCB位号图。
同时在修改记录处标明最新修改容,在设计栏处签名后交文员办理受控5.9.4.针对需要SMT加工的PCB板,需生成PCB坐标文件,该坐标文件的单位需设置为mm,该文件随PCB位号图一同以的形式发给工程部,由工程部外发至SMT加工厂以下仅供设计参考5.10.基板规5.10.1.基板材料 (以基材使用为基准)基板种类材质名称UL耐燃性等级基板厚度玻璃纤维FR-4 (南亚)MCL E-67 (日立化成) 94V-1以上T=1.6 T=1.2T=1.0 T=0.8合成材CEM-3(南亚)910 (OAK) 94V-1以上T=1.6 T=1.2T=1.0 T=0.8合成材CEM-1(南亚)KB 94V-1以上T=1.6 T=1.2T=1.0 T=0.85.10.2.基板部分参数FR-4 CEM-3 CEM-10.8t ±0.17 ±0.17 ±0.11.0t ±0.18 ±0.18 ±0.121.2t ±0.19 ±0.19 ±0.131.6t ±0.19 ±0.19 ±0.142.0t ±0.21 ±0.21 ±0.165.1.3.基板弯曲规定基板弯曲标准如下:弯曲度X=H-T/L*100%单面板:X<0.7%AI 卧式 457﹡310 100﹡805.12.2.大板连片方式.注:不是所有大板都要加板边,若靠板边3mm 无元件脚及上锡位,可两边都不加板边或一边不加板边.大板长度小于200mm ,一般要求水平方向两连片,可在板边层画出示意图;若Layout 时全部用传统元件需打R/I,板边一定要加标准5mm/5mm 孔。
5.13.导入R/I 注意事项5.13.1.打卧式PIN 脚为弯脚,立式PIN 脚为外弯。
5.13.2.(Layout 时注意周边安全位置需留出及PIN 脚与防焊短路) 5.13.3.PCB 孔距(即材料脚距):卧式元件5mm----18mm 之间; 5.13.4.立式只能固定打2.5mm 和5.0mm 两种。
5.13.5.电阻最大能打到1W 小型化 ,电解电容最大直径为10mm 以下,高度为20mm 。
瓷电容/电解电容/Y 电容:本体高度不能超过18mm,宽度不能超过10mm 所有材料均要为编带。
5.14.卧式零件与相邻零件布置原则 5.14.1.卧式零件孔径规格:5.14.2.零件成水平直线时,相邻两孔中心距离最小为2.5mm.15~450 1.5±0.3mm孔径+0.4mm(最小为1.0mm)5.0~20mm规格线角角度 线长 孔径孔距(pitch) 种类5.14.3.零件成垂直直线时,相邻两零件距离最小为2.5mm。
5.14.4.两零件成900布置时,相邻两零件距离最小为2.5m5.14.5.零件成阶梯状布置时,相邻两零件距离最小为2.5mm。
5.14.6.引脚尽量沿弯脚方向布置(AI卧式弯脚朝)。
零件布置时,孔位必须为00或900. 每片PCB最少布置15颗AI零件。
5.14.7.电容可自插零件最大高度为20mm,本体最大直径为10mm立式零件孔径规格。
15~4501.5±0.3mm孔径+0.4mm(最小为1.0mm)5.0mm规格线角角度线长孔径孔距(pitch)种类VR规格5.14.8.零件成垂直直线布置时,本体间距为1~1.5mm。
5.14.9.零件成水平直线布置时,本体间距为1~1.5mm。
5.14.10.当零件互成900布置时,零件相距最小为2mm。
5.15.立式零件布置围有卧式零件布置时,需参照下列要求3.0 ±0.15.0 ±0.1Ø1.2±0.1Ø1.02. 55.15.1.三脚晶体/半圆形晶体下方不可布置AI零件。
(除架高外)5.15.2.架高立式零件本体下方不可布置与之相垂直的卧式零件.(AI治具无法放置零件)5.16.AI线脚对PCB Layout的要求5.16.1.距AI线脚孔引脚方向2.0mm不得放置器件(同一电位点)5.16.2.距AI线脚孔引脚方向2.5mm不得放置元器件(不同电位点)如下图所示,间距需在2.5mm以上。
5.16.3.SMD元件于AI元件距离 (同电位)。
2.5最小間距在2.4mm以上,否則,影響SMD貼片,或與SMD零件短路.5.16.4.SMD元件于AI元件距离 (不同电位)。
建议:电源PCB板AI和RI元件比较多,可委外加工打AI板,速度快,效率高,省工省时,错误率极低。
元件不会东倒西歪,节省PCB修改时间。
1.参考文件1.1.《元器件封装设计管理规》2.记录2.1.《电源PCB评审报告》 OCT-FM-RD-060 2.2.《PCB工艺要求》 OCT-FM-RD-0552.3.《PCBA试产报告》 OCT-FM-PE-0282.4.《PCB位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