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1篇)
![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c2462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8.png)
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1篇)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98efd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64.png)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标: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顺畅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共两课时)五、教学过程1、回顾旧课2、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共四节,按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结局(4),写渔人离开及再访桃花源。
可见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把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渔人和桃花源人,模拟采访和受访,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蕴涵的思想。
示例:A、渔人采访桃花源人⑴、能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情况吗?⑵、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⑶、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习惯吗?⑷、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有何感受呢?⑸、我离开时,你们有什么要叮嘱的呢?B、桃花源人采访渔人⑴、你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⑵、桃花源给你什么印象呢?⑶、桃花源人给你什么感受呢?⑷、你是否也想永远留在桃花源呢?⑸、你对外人说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5、迁移探究⑴、问题一:桃花源人因不满当时纷乱、不安的先秦社会,躲避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满老师、同学的时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学、旷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吗?⑵、问题二、《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1bed8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3.png)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桃花源记》教案四篇
![《桃花源记》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00ac5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4.png)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四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教案篇1《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
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近日读到了《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5期顾月华先生的《也谈外人》一文,颇有感慨,遂将以前收集的资料略作整理,汇集成文。
一、“外人”诸说据我们所见,对“外人”的解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至于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者为最常见之解释,今人论之已详,故不赘述)。
(一)“陌生说”此说包括两种大同小异的见解:1、“外人”为“世外之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2、“外人”为“外国人”。
两种解释虽有不同,但思路和结论并无大异,他们都从桃花源中人与外界的服饰差异切入,试图解决《记》《诗》差异和衣制变迁这一矛盾。
他们的结论也相似,即:在渔人眼里,桃花源中人绝不应与外界人相似,他们应该是渔人眼中的来自“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个国度”的衣着奇异的“陌生”人,因此可以统称为“陌生说”。
(二)“纪实说”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
其为寓意之文,则古今所共知,不待详论。
其为纪实之文,则昔贤及近人虽颇有论者,而所言多误。
故别拟新解,以成此篇。
”陈先生以为,《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之“秦”,不是“赢秦”,而是“苻秦”;所谓的桃花源不是人间仙境,而是北方人民为了躲避“苻秦”的战乱而聚族自保所建的坞堡。
因此,陈先生说:“由苻生之暴政或苻坚之亡国至宋武之人关,其间相距已逾六十年或三十年之久。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1e8cf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a.png)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篇1【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d31a5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a.png)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
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
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ad94f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9.png)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品读语言,欣赏桃源之美;4、探究主旨,领悟丰富意蕴。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教学难点:探究主旨,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创意:本课教学以语言品析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
同时,设计精巧的主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陶渊明美好的理想和情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说说“他”是谁。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他向桃花深处山的那边走去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千年已过桃花依旧留给后人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2.学生发言,交流陶渊明有关资料,老师适当补充。
二、课前热身。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屋舍俨然()便舍船()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邑人()诣太守()刘子骥()2、古今异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3、一词多义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屋舍俨然(房子)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三、感知课文1、概述故事内容【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2、学生回答,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打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四、品读课文(一)惊艳桃花林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
桃花源记教案(8篇)
![桃花源记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d0031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3.png)
桃花源记教案(8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美、乐、奇)(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一)想象桃源之“美”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
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006448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6.png)
《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理解陶渊明创作目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桃林”图片(播放PPT1—6),让学生欣赏,问:大家有怎样的感受?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义呢?投影明确: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出示课题目和作者。
(播放PPT7)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点击“陶渊明”链接到PPT13);2、写作背景(点击“桃花源记”链接到PPT14—15)。
三、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播放PPT8)共六方面:课文朗读、字词释义、课文结构、思考讨论、写作特色、文言知识。
四、课文朗读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课件,学生跟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领会语气节奏。
五、字词释义点击播放“字词释义”课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对各段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
(学生汇报)六、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发展)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bee3c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1.png)
【导语】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编整理了⼋年级上册语⽂《桃花源记》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内容。
5.学习⽂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胜的写法。
过程与⽅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章,熟知课⽂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词语的⽤法; 2.使学⽣理解本⽂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优美、精炼的语⾔。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新课 1.(欣赏图⽚)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
现在我们⼀起跟着渔⼈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乐、男耕⼥织的社会⽣活美景。
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谁能⽤⼀个成语来⽐喻?——“世外桃源”。
是的,这个成语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起跟陶先⽣⾛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学家说过这样⼀句话:“⼀个热爱⽣活的⼈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些开⼼的东西。
⽣活在东晋的诗⼈陶渊明,他的⽣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诗⼈,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号“五柳先⽣”,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15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8cd26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2.png)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
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二、诵读和复述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
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
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5篇)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ee2f6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0.png)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掌握重点词句,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指出人生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他认为人生不断寻觅的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这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勾勒的世外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想了解世外桃源吗?你想去感受一下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
导语设计2:一、新课导入晋朝的陶渊明,因人而名,因事而名,因诗而名。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
29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
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
到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
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
这时候,他41岁。
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世。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文言知识归纳(1)生字注音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2)古今异义:①交通绝境古:交错相通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今:走投无路的境地②妻子鲜美古:妻子儿女古:鲜艳美丽今:男子的配偶今:味道好③无论如此古:不要说,更不必说古:像这样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今:这样④缺乏古:不值得今:不够(3)一词多义:①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②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③志:做标志,“处处志之”标志,“寻向所志”④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2作者名片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桃花源记》教案15篇
![《桃花源记》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d2c58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7.png)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
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dcfdd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e.png)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强调:源:水的源头。
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集体订正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疏导: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
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总结明确: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板书: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fe87c0f61fb7360b4c656a.png)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潜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潜力,这样能够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资料。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好处和消极好处。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能够透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
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但是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
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c348e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9.png)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最新5篇)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9c3e6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4.png)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最新5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
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
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
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
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四)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较强,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
同时,要加强诵读练习,积累文中的成语及有价值的词汇,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另外,要让学生多收集资料,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
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二、检查预习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三、诵读和复述1.课件展示[显示课题],配乐朗读。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
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四、疏通词句1、请学生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如下)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
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多媒体显示:①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②一词多义舍:舍弃(便舍船) 房子(屋舍俨然)寻:寻找(寻向所志) 不久(寻病终)志:做标记(处处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向: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3、请学生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学生合作完成全文通译(老师分任务到小组,再由小组上自由分配任务到个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布置作业1.初步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一、导入[展示课件图片欣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砚山裕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向往。
[展示课件]有一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指名配乐朗读(积极引导,充分评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读诗文的好习惯。
)听了这位同学的精彩朗读,更增添了我们对桃花源的无比向往之情,也许同学们还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呢!三、时空连线。
[多媒体显示][各位同学,我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今天我把远离我们1400多年曾到访桃源的渔人和桃源村里人请到了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台,也许我们有许多的问题等着他们来解答,现在请大家开怀畅“问”吧!]众人为采访者,另指名二人为受访者(村里人,渔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
(准备好渔人、村长的服装、道具及回答同学们的问题的答案)学前预设:渔人你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的景色怎么样?里面的人生活习惯与我们有什么不同?……村里人你好,你们桃花源里有最高统治者吗?你们村民之间会有邻里不和打架斗殴偷窃的情况发生吗?你们为什么热情接待了渔人,又不让他告诉别的人?…… 好,感谢两位先生为我们作耐心细致的解答。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和受访者(村里人,渔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
]四、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多媒体显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点击课件显示:美丽、神秘、幸福1.桃花源美在何处?请以“这里美,你看。
”为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学前预设:略总结: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检查了上节课翻译落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内容。
)五、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
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学情预估:问题一: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
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生l:我认为不可能存在。
因为当时政治黑暗,兵祸连绵,民不聊生,是个十分黑暗的社会,“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厌倦而虚构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映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2: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会动荡不安,官僚阶级贪污腐败,人民受着压迫,不会有这样的地方存在。
并且后来渔人因失约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节也暗示了这一点。
生3: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即使现在还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在一千年之前呢?生4: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因为东晋虽然是个纷乱之世,不过,在这战乱频发的乱世之中,人们向往和平,肯定会有人带领心地善良的人,来到这与世无争的桃源绝境。
冥冥之中,命运只让热爱这美丽且愿意保护这美丽地方的人来到这儿,享受美好生活。
问题二: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生l: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
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有人就心甘情愿地沉沦下去,有人则努力地去争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渊明正是这后一种人的一个代表。
他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大家都努力争取美好的生活。
生2:我认为陶渊明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但渔人、太守和刘子骥最终都未找到桃花源的情节,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即,也体现了他的消极心态。
生3:我认为陶渊明是消极逃避现实的。
因为在这乱世之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厌烦了这混乱之世。
想找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躲人桃源之中。
生4:我认为陶渊明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要不然他不会将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宛若仙境。
这说明他心中还是向往美好生活的。
六、全文总结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
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沽身自好,安贫乐道。
他憧憬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