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溶剂中毒

合集下载

有机溶剂中毒与职业性危害

有机溶剂中毒与职业性危害

有机溶剂中毒与职业性危害刘恒社科试验班312010xxxx[内容摘要] 职业病威胁着劳动者们的健康,现以典型的有机溶剂为例,说明其性质和对相关行业员工造成的职业性损害,建议加强对职业卫生环境的监管力度、企业合理使用此类有毒性的有机溶剂、做好防护措施、对员工的职业健康负责。

[关键词] 三氯乙烯正己烷苯有机溶剂职业性损害在我国东南沿海很多工业发达的地域,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问题严重,然而造成职业病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有机溶剂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我们从东莞市2003-2007年职业病发病情况看出三氯乙烯、正己烷和苯三种有机溶剂所致的职业病案例数占到58.88%,各类有机溶剂造成的职业性损害已经对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形成威胁[1]。

因此加强有机溶剂使用的监管,企业做好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成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1.有机溶剂1.1有机溶剂概述是一大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不大,常温下呈液态。

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如链烷烃、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等,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

它存在于涂料、粘合剂、漆和清洁剂中。

经常使用有机溶剂,如,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和三乙醇胺。

[2]1.2三种有机溶剂的理化性质1.2.1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分子式C2HCl3,相对分子质量131.4,常温下呈无色液体,有似氯仿气味。

熔点-73℃,沸点81.7℃,密度1.46g/cm3,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乙醚等,遇火焰易产生火灾及爆炸。

1.2.2正己烷(n-hexane )分子式C6H14,相对分子质量86.2,微臭的无色挥发性液体。

熔点-95.3℃,沸点68.74℃,密度0.66g/cm3,难溶于水,易溶于醇和醚,一般情况下正己烷中往往混有苯,甲苯,二甲苯等烃类杂质。

1.2.3苯(benzene)分子式C6H6,相对分子质量78.1,无色具芳香气味的液体。

有机溶剂中毒课件-职业病课件

有机溶剂中毒课件-职业病课件

1960年代末日本颁布《有机溶剂中毒预防规划》;1973年10月,亦 将卤代烃类中毒治理列入工作议题——提示发达国家已开始进入 全 面治理有机溶剂危害的时代。
6
(四) 我国有机溶剂危害研究概况
19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苯中毒研究治理及有机溶剂卫生标准研制;国民经 济发展较较慢,危害尚不突出。 ↓ ↓ 1980年代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有机 溶剂职业危害终于爆发;最初主要是苯 性急性再障,病例数及死亡数均不断增 加,主要见于工业发展较快地区(如 广 东、浙江、上海、北京等),颇似 日本 50年代情况。 ↓ ↓
13
5.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麻醉 局部黏膜刺激
吸入高浓度正己烷,可数分钟内 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四肢乏力、 恶心,甚至意识障碍;常伴有眼及 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如球结膜 充血、咽部粘膜充血;严重者可发 生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
经口中毒者,有恶心、呕吐等 胃肠道刺激症状,重者可累及中 枢 神经系统,出现意识障碍及中 枢性 呼吸抑制。
5
(三) 有机溶剂职业危害回顾
1930年代末进入“石油化工时代”,有机合成飞速发展 ↓
1950年代,战后经济快速重建,有机溶剂 大量使用,中毒、死亡不断发生(如日本50 年代7人死于苯性再障,大批苯中毒病人;
60年代末,卤代烃类、正己烷又成为另一 重大职业卫生问题:西欧194人氯代烃中毒
性肝病,日本93名正己烷性周围神经病)
、 脾、睾丸等。
11
主要在肝细胞微粒体经细胞色素 P450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代谢;
主要代谢产物为: 2-己醇(2-hexanol) 2,5-己二酮(2,5-hexanedione)
正己烷体内半衰期较短,在吸 收后数小时即以原形及其代谢 产物从肺和肾脏排出,人肺可 排出正己烷50%-60%;

有机溶剂中毒的应急对策与预防措施2

有机溶剂中毒的应急对策与预防措施2

有机溶剂中毒的应急对策与预防措施
有机溶剂主要是指那些难溶于水的油脂、树脂、染料、蜡、烃类等有机化合物的液体,此类物质均可引起人体中毒。

最常见的有苯、甲苯、二甲苯、汽油、正己烷、氯仿、氯乙烷、甲醇、乙醚、丙酮、二硫化碳等。

1、发生中毒事故区域特别是下风向的人员应尽快撤离或就地躲避在建筑物内。

2、立即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脱去污染衣服,迅速用大量清水和肥皂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同时要注意保暖。

眼内污染者,用清水至少持续冲洗10分钟。

3、对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有条件的可肌内注射呼吸兴奋剂等。

4、针刺昏迷者的人中、十宜、涌泉等穴位。

5、立即拨打120电话,迅速送往医院抢救和进行后续治疗。

预防有机溶剂职业危害的措施包括通风、排毒等工程技术措施。

对于作业人员来说,重点是要防止吸入和皮肤污染。

1、要通风:使用有机溶剂的作业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作业时抽风排毒设备应保持正常运转,如作业场所缺乏抽风排毒设施,则应打开门窗,利用自然通风将挥发性毒物排出作业场所。

2、要隔离:有毒有害的岗位要与无毒无害的岗位隔离,避免有毒气体扩散影响到其他作业工人。

1 / 2。

常用有机溶剂毒性一览

常用有机溶剂毒性一览

常用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1、液氨:剧毒性、腐蚀性2、液态二氧化硫:剧毒3、甲胺:中等毒性,易燃4、二甲胺:强烈刺激性5、石油醚:低毒性6、乙醚:麻醉性7:、戊烷:低毒性8、二氯甲烷:低毒,麻醉性强9、二硫化碳:麻醉性,强刺激性10、溶剂石油脑:低毒性11、丙酮:低毒,类乙醇,但较大12、1,1-二氯乙烷:低毒、局部刺激性13、氯仿:中等毒性,强麻醉性14、甲醇:中等毒性,麻醉性,15、四氢呋喃:吸入微毒,经口低毒16、己烷:低毒,麻醉性,刺激性17、三氟代乙酸:低毒18、1,1,1-三氯乙烷:低毒19、四氯化碳:毒性强20、乙酸乙酯:低毒,麻醉性21、乙醇:微毒类,麻醉性22、丁酮:低毒,毒性强于丙酮23、苯:强烈毒性24、环己烷:低毒,中枢抑制作用25、乙睛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26、异丙醇:微毒,类似乙醇27、1,2-二氯乙烷:高毒性、致癌28、乙二醇二甲醚:吸入和经口低毒29、三氯乙烯:有机有毒品30、三乙胺:易爆,皮肤黏膜刺激性强31、丙睛:高毒性,与氢氰酸相似32、庚烷:低毒,刺激性、麻醉性33、硝基甲烷:麻醉性,刺激性34、1,4-二氧六环:微毒,强于乙醚2~3倍35、甲苯:低毒类,麻醉作用36、硝基乙烷:局部刺激性较强37、吡啶:低毒,皮肤黏膜刺激性38、4-甲基-2-戊酮:毒性和局部刺激性较强39、乙二胺刺激皮肤、眼睛40、丁醇低毒,大于乙醇3倍41、乙酸:低毒,浓溶液毒性强42、乙二醇一甲醚:低毒类43、辛烷:低毒性,麻醉性44、乙酸丁酯:一般条件毒性不大45、吗啉:腐蚀皮肤,刺激眼和结膜,蒸汽引起肝肾病变46、氯苯毒性低于苯,损害中枢系统,47、乙二醇一乙醚:低毒类,二级易燃液体48、对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49、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低毒类50、间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51、醋酸酐:微毒52、邻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53、N,N-二甲基甲酰胺:低毒54、环己酮:低毒类,有麻醉性,中毒几率比较小55、环己醇:低毒,无血液毒性,刺激性56、N,N-二甲基乙酰胺:微毒类57、糠醛:有毒品,刺激眼睛,催泪58、N-甲基甲酰胺:一级易燃液体59、苯酚(石炭酸):高毒类,对皮肤、黏膜有强烈腐蚀性,可经皮吸收中毒60、1,2-丙二醇低毒,吸湿,不宜静注61、二甲亚砜:微毒,对眼有刺激性62、邻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3、N,N-二甲基苯胺: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64、乙二醇: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毒65、对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6、N-甲基吡咯烷酮:毒性低,不可内服67、间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8、苄醇:低毒,黏膜刺激性69、甲酚:低毒类,腐蚀性,与苯酚相似70、甲酰胺:皮肤、黏膜刺激性、经皮肤吸收71、硝基苯:剧毒,可经皮肤吸收72、乙酰胺:毒性较低73、六甲基磷酸三酰胺:较大毒性74、喹啉:中等毒性,刺激皮肤和眼75、乙二醇碳酸酯:毒性低76、二甘醇微毒,经皮吸收,刺激性小77、丁二睛:中等毒性78、环丁砜:微毒79、甘油:食用对人体无毒。

有机溶剂对人体危害之生理作用

有机溶剂对人体危害之生理作用

有机溶剂对人体危害之生理作用
有机溶剂中毒之一般症状为头痛、疲怠、食欲不振、头昏等。

高浓度之急性中毒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丧失意识,而产生麻醉现象,初期引起兴奋、昏睡、头痛、目眩、疲怠赶、食欲不振、意识消失等;低浓度蒸气引起之慢性中毒则影响血小板、红血球等造血系统,鼻孔、齿龈及皮下组织出血,造成人体贫血现象。

一般有机溶剂对人体危害生理之影响有下列几种:
(1)对神经系统破坏
因抑制神经系统的传导冲动功能,产生麻醉,神经系统障碍或引起神经炎等。

如二硫化碳引起的神经炎;甲醇中毒影响视神经等。

此类溶剂尚有酒精、苯、氯化乙醇、二氯乙烷、汽油、甲酸戊酯、醋酸戊酯、二甲苯、三氯乙烯、丁醇、松节油、煤油、丙酮、酚、三氯甲烷、异丙苯等。

(2)对肝脏机能损伤
因损伤肝脏机能,引起恶心、呕吐、发烧、黄疸炎及中毒性肝炎;一般氯化烃类均会引起肝脏中毒现象。

此类溶剂有四氯化碳、氯仿、三氯乙烯、四氯乙烷、苯及其衍生物等。

(3)对肾脏机能破坏
肾脏为毒物排泄器官,故最易中毒,且因血氧量减少,亦足以使肾脏受害,发生肾炎及肾病。

此类溶剂包括烃类之卤化物、苯及其衍生物、二元醇及其单醚类、四氯化碳、乙醇等。

(4)对造血系统破坏
因破坏骨髓造成贫血现象。

此类溶剂包括苯及其衍生物如甲苯、氯化苯、二元醇等。

(5)对粘膜及皮肤刺激
因刺激粘膜,使鼻粘膜出血,喉头发炎,嗅觉丧失或因皮肤敏感产生红肿、发痒、红斑及坏疽病等。

此类溶剂包括氯仿、三氯甲烷、醚、苯、醋酸甲酯、煤油、丙酮、甲醇、石油、氯酚、二氯乙烯、四氯化碳等。

关于使用含有机溶剂清洗剂企业发生职业中毒事故情况的通报

关于使用含有机溶剂清洗剂企业发生职业中毒事故情况的通报

关于使用含有机溶剂清洗剂企业发生职业中毒事故情况的通报各市(区)安监局:近年来,我市电子行业发生了多起使用含正己烷、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清洗剂职业中毒事故。

为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加强职业危害预警预报工作,切实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现将有关职业中毒事故情况通报如下:2006年3月6日,吴中区苏州协通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发生了9名员工正己烷中毒事故。

该公司使用一种含正己烷的“去渍油”清洗线路板塑料盒。

发生事故的清洗车间以自然通风为主,无局部排风设备,车间东面的密闭洁净室,也无新风送风和排风系统,公司未为员工配备防毒口罩和乳胶手套等防护用品。

2006年4月28日,高新区苏州五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发生一名职工因接触三氯乙烯引起重症肝炎、肝衰导致死亡事故。

该公司使用广东中山市某化工厂生产的“CB-91”清洗剂,供应商没有提供MSDS等相关材料,公司不清楚“CB-91”清洗剂含三氯乙烯和异丙醇成份,导致了事故发生。

2007年10月4日,昆山膳魔师(中国)家庭制品有限公司发生一名职工因接触三氯乙烯过敏而引起的急性中毒事故。

该职工2007年8月27日入公司部品加工课使用三氯乙烯从事清洗作业,到10月4日发现身体不适,身体上出现红斑点,企业立即送该职工到苏州第五人民医院就治,确诊为过敏性中度急性中毒,住院治疗。

2008年3月10日,吴江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发生了6名员工正己烷职业中毒事故。

该公司冲压车间使用含正己烷的“去渍油”,在车间洁净室去除冲压件污渍,车间洁净室无局部抽风、送风等通风设施,员工使用的防护用品仅为单层棉质口罩,再无其它有效防护措施,且“去渍油”使用量较大,导致事故发生。

以上这些事故,都是由于使用含有机溶剂清洗剂(以下简称“清洗剂”)引起的中毒伤害事故,主要原因是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薄弱,未落实职业危害监管和防范措施。

具体表现在:使用的清洗剂从非正规、合法渠道采购;企业未辨识清楚其主要成分,了解其危害性,也未将危害性告知员工;作业现场通风、排毒等防护设施欠缺;个体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不到位、或配备不准确、或员工未能正确佩戴;员工未接受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卫生和安全生产知识匮乏,不了解接触物质的危害性、预防措施和中毒出现的症状,自我保护意识差等。

常用溶剂的毒性

常用溶剂的毒性

1. 有机溶剂之毒性人若长时间吸入有机溶剂之蒸气将会引起慢性中毒的现象,但短时间暴露高浓度有机溶剂蒸气之下,也会有急性中毒致命的危险。

在工业卫生上,有机溶剂对人体之危害与溶剂的挥发性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常温下,低挥发性溶剂在空气中不易造成危险。

其他对人体危害有关系者尚有溶剂之脂溶性,反应性、含杂质情形、人体吸收之方式及途径、人体之代谢速率、累积情形、个体感受及敏感性、暴露时间之长短等。

2. 对人体危害之途径(1) 经由皮肤接触引起之危害:有机溶剂蒸气会刺激眼睛粘膜而使人流泪;与皮肤接触会溶解皮肤油脂而渗入组织,干扰生理机能、脱水;且因皮肤干裂而感染污物及细菌。

表皮肤角质溶解引起表皮角质化,刺激表皮引起红肿及气泡部份。

溶剂渗入人体内破坏血球及骨髓等。

(2) 经由呼吸器官引起之危害:有机溶剂蒸气经由呼吸器官吸入人体后,人往往会产生麻醉作用。

蒸气吸入后大部份经企管而达肺部,然后经血液或淋巴液传送至其他器官,造成不同程度之中毒现象。

因人体肺泡面积为体表面积数十倍以上,且血液循环扩散速率甚快,常会对呼吸道、神经系统、肺、肾、血液及造血系统产生重大毒害,固有机溶剂经由呼吸器官引起之中毒现象,最受人重视。

(3) 经由消化器官引起之危害:有机溶剂经由消化企管主要引起之原因,为在污染溶剂蒸气场所进食、抽烟或手指沾口等,其引起之危害,首先受害为口腔,进入食道及胃肠,引起恶心、呕吐现象,然后在由消化系统,危害到其他器官。

3. 对人体危害之生理作用有机溶剂中毒之一般症状为头痛、疲怠、食欲不振、头昏等。

高浓度之急性中毒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丧失意识,而产生麻醉现象,初期引起兴奋、昏睡、头痛、目眩、疲怠赶、食欲不振、意识消失等;低浓度蒸气引起之慢性中毒则影响血小板、红血球等造血系统,鼻孔、齿龈及皮下组织出血,造成人体贫血现象。

一般有机溶剂对人体危害生理之影响有下列几种:(1)对神经系统破坏:因抑制神经系统的传导冲动功能,产生麻醉,神经系统障碍或引起神经炎等。

有机溶剂中毒常见症状与防范措施

有机溶剂中毒常见症状与防范措施

有机溶剂中毒常见症状与防范措施一、有机溶剂概述有机溶剂主要指可溶解不溶于水的某种物质的液体,广泛应用于清洗、去污、稀释、萃取等生产过程,有的可作为中间体用于化学合成。

有机溶剂几乎都是原发性皮肤刺激物,对人的皮肤、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刺激,还有致癌、致畸等毒性。

工业生产中广泛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和有机溶剂挥发气体,通风是防中毒的重要措施。

进入冬季后,一些企业为保暖而关闭通风设施、紧闭门窗,造成作业场所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聚积,易引发职业中毒。

另外,有机溶剂和化学品可通过皮肤或衣物接触进入人体,如有机磷农药、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等。

二、有机溶剂主要接触岗位木制工艺品及家具制造、汽车维修行业的刷漆、喷漆作业,人造皮革生产、制鞋、箱包制造等使用有机溶剂的岗位,橡胶黏合剂、纤维、染料、去污剂、杀虫剂生产等。

三、有机溶剂中毒常见症状氯甲醚:可使人出现流泪、咽痛、剧烈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发热、打寒战等症状。

苯:引发头痛、恶心、呕吐、神志模糊、知觉丧失、昏迷、抽搐等,严重者可因中枢系统麻痹而死亡。

甲醛:引发眼红、眼痒、咽喉不适或疼痛,声音嘶哑、打喷嚏、胸闷、气喘等。

二硫化碳:皮肤潮红、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剧烈头痛、视觉障碍、精神错乱、晕厥。

甲醇:使人头痛、恶心、胃痛、疲倦、视力模糊以至失明,严重者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甲苯:眼及上呼吸道有明显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严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等症状。

丙酮: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呕吐、气急、痉挛、昏迷。

对眼、鼻、喉有刺激性。

乙酸乙酯: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对肝、肾有损害,可致继发性贫血、白细胞增多。

四、防范措施1.企业要严格控制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无毒取代低毒、低毒取代高毒”的原则,改用无毒或毒性较低的原料,不得使用无标签、无使用说明、无生产厂家标识的“三无”原料。

2.作业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可安装抽风机、排风扇、排气罩,安装报警装置;有毒有害工种要与其他工种隔离;加强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确保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有机溶剂中毒表现

有机溶剂中毒表现

中毒表现常温、常压下的有机溶剂呈液体状态,易挥发。

中毒途径以呼吸道吸入为主,亦可经皮肽接触或消化道吸收中毒,不同有机溶剂有其不同的中毒表现,按各系统的主要症状分类,简述如下:一、神经精神损害包括苯及苯胺在内的大多数有机溶剂中毒,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损害的表现。

( 一) 急性中毒轻者头痛、头昏、眩晕。

重者头痛、恶心、呕吐、心率慢、血压高、躁动、谵妄、幻觉、妄想、精神异常、抽播、昏迷以至死亡。

( 二) 慢性中毒1. 神经衰弱综合征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厌食、倦怠、乏力等。

2. 中毒性脑病反应迟钝、意识障碍、震颤、活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理、中毒性精神病表现。

3. 脑神经损害(1) 甲醇毒害视神经可导致双目失明。

(2) 三氯乙烯毒害三叉神经,也可导致前庭神经麻痹,听力障碍。

4. 小脑功能障碍综合征酒精中毒损害小脑功能,导致步态不稳,行为失常,意向性肌颤。

5. 周围神经病(1) 二硫化碳、正乙烷、甲基正丁基因目中毒损伤周围神经系统导致于足麻木、感觉过敏,手不能持物,肌肉无力,肌肉萎缩以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2) 三氯乙烯中毒表现周围神经病时伴有毛发粗硬、浮肿, 糖耐量曲线降低。

i二、呼吸道损害吸人有机溶剂蒸气中毒的患者均有呼吸道损害,有害气体刺激呼吸道粘膜,导致呛咳、流泪。

1. 吸入酮类、卤代烷类、酯类蒸气后,导致化学性肺炎、肺水肿。

2. 误吸入汽油、煤油后可致吸人性化学性肺炎, 甚至肺水肿及渗出性胸膜炎。

三、消化道损害经口服有机溶剂中毒者均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

乙醇、卤代烃类、二甲基甲酿胶中毒后主要是对肝的毒害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中毒性肝炎,脂肪肝, 肝硬化。

四、肾脏损害1. 酚、醇、卤代短类中毒后皆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球损害,以至急性肾衰竭,以非少尿型肾衰竭多见。

2. 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甲苯中毒后可致慢性中毒性肾病。

3. 短化物( 汽油) 吸入中毒后可导致肺出血- 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 syndrome)五、造血功能损害1. 亚急性或慢性苯中毒致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苯中毒可致白血病。

有机溶剂中毒常识

有机溶剂中毒常识

有机溶剂中毒常识
有机溶剂是指溶解油脂、蜡、树脂、橡胶和染料等物质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溶剂在生产过程中
的形态,大多数是液体或液体经蒸发而形成的蒸气,如汽油、汽油蒸气;苯、苯蒸气;二硫化碳、二硫化碳蒸气等。

石油化工行业自动化、密闭化程度高,物料输送、反应等均在容器(塔、罐、槽车)或管线内,但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机、泵和阀门等设备,有时发生跑、冒、滴、漏现象,可使人在短时间、高浓度吸人或接触有机溶剂,发生急性中毒。

另外,还存在一些敞口的直接人工操作的场所,
如污水池蒸发、加料、质量分析、取样、加添加剂、刷洗贮油罐和槽车、装捅等,也可以发生
急性中毒事故,特别当操作环境特殊、防护措施不力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急性中毒事故。

有机溶剂低浓度吸入或接触,对眼睛,呼吸道黏膜略有刺激;较高浓度吸入,可先兴奋,如出
现头痛、头晕、走路酩酊状,控制不住的大笑等,随后精神倦怠、不言语、表情淡漠;高浓度
吸入,很快由兴奋转人抑制,出现昏迷,麻醉表现突出。

常见种类与分布
(1)作燃料如汽油、煤油、柴油等,分布在炼油厂和使用单位。

(2)作原料苯乙烯用于生产聚苯乙烯、丁苯橡胶ABS工程塑料,分布在塑料厂、橡胶厂等;二氯
乙烷裂解生产氯乙烯;丙酮与氯氢酸反应生产丙酮氰醇等。

(3)作添加剂航空煤油内加二硫化碳,汽油内加甲基叔丁基醚等,分布在炼油厂。

(4)作萃取剂如二甲基甲酰胺,抽提或萃取丁二烯,分布在橡胶厂.
(5)作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乙醇、丁醉等,分布在各厂。

上面只是简单的举例,苯、甲苯、二甲苯是用途十分广泛的有机溶剂,难以说清它们的分布。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范本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范本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范本有机溶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包括醇类、醚类、酮类、醛类、酯类、芳香烃、氯代烃等。

在正确使用的前提下,有机溶剂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不加以注意和控制,有机溶剂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和风险。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一、有机溶剂的危害1. 皮肤刺激和腐蚀作用:有机溶剂对皮肤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接触后可引起痒、红、肿、痛等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和溃疡。

2. 皮肤吸收和中毒作用:有机溶剂能够通过皮肤直接吸收进入人体,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并对内脏器官产生毒性作用,严重时可引起中毒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肝肾损害等。

3. 呼吸道刺激和损伤作用:有机溶剂蒸气进入呼吸道后,可引起咳嗽、喘息、胸闷等呼吸道刺激症状,长期接触有机溶剂蒸气还可能导致气道炎症、肺功能损害等。

4. 神经系统损害作用:有机溶剂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神经细胞产生损害作用,可引起头晕、头痛、失眠、精神衰弱等神经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认知和行为能力的下降。

5. 致畸和致癌作用:某些有机溶剂具有致畸和致癌作用,长期接触这些溶剂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和肿瘤等严重疾病。

二、有机溶剂的预防措施1. 替代原则:优先选用无机溶剂或低毒、低挥发度的有机溶剂,减少使用具有较高危害性的有机溶剂。

2. 通风换气:保持工作场所通风良好,安装排风设备或使用通风设备,及时排除有机溶剂蒸气。

3. 封闭操作:季节性或间歇性使用有机溶剂时,应尽量选择封闭操作,避免溶剂蒸汽释放到室外环境。

4. 隔离防护:在工作场所设置有机溶剂隔离区,做好工作区域和生活区域的隔离,避免有机溶剂蒸汽对员工的影响。

5. 个人防护:使用有机溶剂时应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护目镜、呼吸器等。

工作结束后及时清洗和更换个人防护装备。

6. 健康监测:定期对从事有机溶剂接触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并处理有机溶剂引起的健康问题。

丙酮中毒处置方案

丙酮中毒处置方案

丙酮中毒处置方案一、丙酮中毒的定义丙酮是常见的有机溶剂之一,该溶剂在工业和实验室中广泛应用。

但是,当人体吸入或接触到丙酮时,可能会引起中毒。

丙酮中毒是指人体吸入或接触到过量的丙酮后,造成对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肝肾等器官的损害,出现相应的毒性症状。

二、丙酮中毒的症状1.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2.眩晕、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意识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3.过度疲劳、心率增快、呼吸困难等呼吸循环系统症状;4.肝肾功能异常、肝功能损伤等肝肾系统症状。

三、丙酮中毒的处置方案1.立即停止接触源如果发现某人吸入或接触过量的丙酮,应立即停止接触源。

将其送到室外或通风良好的地方,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2.马上进行急救处理在停止接触源后,应立即开始急救处理。

如果情况严重,应马上拨打急救电话,抢救人员应马上介入进行治疗。

如果是轻度中毒,也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关处理。

3.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对于严重中毒的患者,可以选择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这样可以缓解患者的呼吸系统症状,并有效提高患者的氧合状态。

4.给予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对症治疗。

例如,如果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可以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呼吸兴奋剂等治疗;出现肝肾系统症状,可以进行肝肾功能支持治疗;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以使用乙醇降解丙酮等方法治疗。

5.避免再次接触丙酮经过治疗后,也需要注意避免再次接触丙酮。

如需接触丙酮,应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工作场所保持良好通风等。

四、丙酮中毒的预防措施1.做好个人防护在接触丙酮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面罩、气体护目镜、防护手套等。

2.加强场所通风在使用丙酮的环境中,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开设多个出口和通风口,让空气得以流通。

3.丙酮使用量控制丙酮使用量和使用频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后应及时将容器密闭,避免喷雾,减少丙酮的挥发量。

4.存放时做好防护在存放丙酮时,应将其单独存放在有防爆措施的场所或存放柜中。

有机溶剂中毒应急处置方案

有机溶剂中毒应急处置方案

有机溶剂中毒应急处置方案背景有机溶剂是许多行业生产和实验中常用的化学品,如油漆、溶剂和清洗剂等。

但是,过度暴露于有机溶剂可能导致中毒,造成不同程度的健康危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有机溶剂中毒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需要专业的应急处置措施。

主要症状有机溶剂中毒的症状往往因为不同的化学物质而异。

但是,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常见症状:•头痛•头昏•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皮肤瘙痒•失眠•抽搐•意识丧失如果出现上述任何症状,请尽快求助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1.立即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地方,如果室外条件允许,应将患者移动到户外。

2.将患者的衣服和鞋子脱掉,并用温水清洗全身。

使用肥皂和水清洗,但不要使用溶剂,以免加重中毒情况。

3.如果患者能够自主呼吸,则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并在头部下垫一些枕头,避免意外吸入呕吐物。

4.如果患者呈现意识丧失等危急情况,则应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5.在进行急救过程中,如实向救护人员或医生描述患者的症状和中毒过程,以帮助医生对中毒情况进行准确诊断。

预防措施有机溶剂的中毒可以通过合理的防护措施从根本上避免。

以下是几个通用的预防措施:1.选择低毒性或无毒性的替代品。

如有必要使用有机溶剂,尽可能选择低毒性或无毒性的以替代品。

2.提高空气质量。

通过加强通风和空气净化,维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和新鲜。

3.戴防护器具。

在使用有机溶剂前,戴好呼吸器等防护器具。

4.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接触。

在使用有机溶剂时应避免长时间的高浓度接触。

5.加强安全意识。

在使用有机溶剂时应加强安全意识,了解相关规定,避免违章作业,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以上是对于有机溶剂中毒的应急处置方案,希望能够让大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正确地做出反应,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员安全。

另外,日常生产和实验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避免中毒发生。

一起有机溶剂中毒案件的调查处理

一起有机溶剂中毒案件的调查处理

利用“ 海曙卫生信息 网” 定期 向社会公布健康相关产品抽
检结果和生产企业 的信 誉等 级 , 向社会公 布小 餐饮 店应
要积极争取各 级领 导对 卫生 监督 工作 的支持 , 加强 与工商 、 城管和街道等有关部 门的联系和沟通 , 加大取缔
理标准的基 础上制订 相关 的培 训计 划 , 相 关 的单位 进 达到 的卫生标准 , 对 使卫生不合格 的小餐饮单位失去市 场。
上海预防 医学杂志
S a g a o ra fP e e t eMe cn h n h i u n lo rv ni diie J v
根据“ 五常” 的相关 要求 , 范导 入一 套小餐 饮单 位 规 的硬 、 软件卫 生管理标准。抽调骨干力 量 , 在规 范卫 生管 行定期 的培训 。在全 面监管 的基 础上 , 选定 对象推行 “ 五 常” 管理 。深化“ 五常” 监督检查 , 切实将“ 五常 ” 工作落到
在工 商登 记 时 , 先行 告 知其 相关 的开设 条 设立“ 生监督信息窗 ” 卫 的基 础上 , 办法 律法 规专 题讲 业服务平 台 , 举 以有效 阻止不符合开餐饮条件 的房屋 出租 。 座, 让卫生监督宣传进社 区、 深入 到千家万 户 。采用 媒体 件 , 刊登安全知识 、 法律规范和执法动 态 , 普及公 民的法 律知 加大卫 生行 政 处 罚力 度 , 大依 法 强 制执 行 力度 。 加 对 网格化管理做到 “ 月有 计划 , 周有安 排 , 有 进度 ” 达 1 3 ,
有职工 4 0名 , 中女工 占 2 3 均 为外 来务 工人员 。该 0 其 /, 厂主要生产精密模具 , 用于电脑配件 。生产 工艺简介 : 钢
性轻度和 中度有机溶剂 中毒—— 中毒性周 围神经病。

有机溶剂中毒的应急与救护

有机溶剂中毒的应急与救护

有机溶剂中毒的应急与救护有机溶剂主要指那些可以溶解不溶于水的某些有机物(如油脂、树脂、蜡、烃类、染料等)的液体,其本身也均是有机化合物,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存在;在溶解过程中,它与溶质的性质均无改变。

(一)有机溶剂种类这类化合物种类繁多,许多化合物均具有上述性质,可被划入有机溶剂范畴。

目前在工农业生产、医药和科研领域广泛应用的近500种,其中最重要的约100余种,按其化学结构可大致分为十类。

(1)芳香烃: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和苯乙烯等。

(2)脂肪烃:戊烷、己烷、汽油及各种石油制品等。

(3)脂环烃:环戊烷、环己烷、环己烯、萘烷和松节油等。

(4)卤代烃: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二溴乙烷、二氯乙烯、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等。

(5)醇类:甲醇、乙醇、丙醇、丁醇、苯甲醇、氯乙醇、环己醇和糠醇等。

(6)醚类:甲醚、乙醚、异丙醚、二氯乙醚、1,2一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二氧六环、四氢呋喃等。

(7)酯类:甲酸酯、乙酸酯、磷酸三邻甲苯酯(TOCP)、草酸酯、碳酸酯、磷苯二酸酯等。

(8)酮类:丙酮、丁酮、戊酮、甲基正丙酮、甲基丁酮、双丙酮醇、丙酮基丙酮、三甲基环己烯酮、环己酮、甲基环己酮等。

(9)二醇类:乙二醇、丙二醇、二烷、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等。

(10)其他:二硫化碳、吡啶、乙腈、硝基丙烷、糠醛、二甲基甲酰胺等。

有机溶剂多用做工业生产及化学试验的反应介质,其次为内燃机燃料、油漆原料及稀释剂、油墨稀释剂、清洁去污剂;其他尚有医药化工原料或添加剂原料、萃取剂、脱脂剂、脱蜡剂、防腐剂、杀虫剂、黏接剂、润滑剂、抗冻剂、冷却剂等。

(二)有机溶剂的毒性作用有机溶剂由于种类繁多,化学结构各异,故理化性质差异甚大,从卫生学角度着眼,可归纳出以下几点共性:①常温常压下呈液态,挥发性强,具有各自独特气味及一定刺激性;②大部分(除酯类、部分卤烃外)具易燃易爆性;③具优良脂溶性,可经皮肤吸收,易透过血脑屏障。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原理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原理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原理
有机磷酸酯类毒剂(OP)常用于农药、清洁剂和润滑剂,也广泛应用于家庭、家园、宠物、渔民等工业和农业部门。

有机磷酸酯毒剂中毒是一种普遍但危害重大的非接触性中毒,其危害性取决于毒剂在空气、物体表面和身体内的持久性,它们的有毒物质可以通过慢性
暴露或急性暴露形式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有机磷酸酯在身体内的有毒物质被称为有机磷酸酯酯酶(OPEP),它是一种可以再生利
用的脂质复合物,而OPEP可以抑制细胞中的去氧化酶,使这些酶无法发挥其在细胞代谢
中的作用,进而影响细胞的各种功能,导致细胞机能的破坏,对人体的毒性作用非常显著。

有机磷酸酯的急性毒性有非常严重的环境和行业问题。

一方面,它们的毒性可以持久,容易聚集在污染的空气、水和泥土中,这可能会导致生物污染;另一方面,有机磷酸酯在
食品行业中用作抗菌剂,它可以抑制食品生产中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对消费者来说也很危险,加剧了中毒的危害。

此外,有机磷酸酯毒剂具有较强的精神效应,并可以通过呼吸系统及消化道进入血液
而进入人体,表现出中毒的症状。

这种毒剂可以引起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部不适
等症状,对心脏和肝脏也有一定的毒性,将增加肝病和心脏病的风险。

有机磷酸酯类毒剂造成的毒剂中毒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以预防
和控制有机磷酸酯类毒剂中毒的发生率。

首先,国家卫生部门采取了用于有机磷酸酯类毒
剂的控制的法律法规,包括有关有机磷酸酯毒剂的生产、使用和储存的准则。

此外,要及
时为中毒患者提供紧急治疗服务,并定期开展毒品知识宣传,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毒剂中毒
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溶剂中毒有机溶剂是能溶解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如油脂、蜡、树脂、橡胶、染料等)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特点是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具有较大的挥发性,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性质均无改变。

有机溶剂的种类有机溶剂的种类较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0大类:①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②脂肪烃类:戊烷、己烷、辛烷等;③脂环烃类:环己烷、环己酮、甲苯环己酮等;④卤化烃类: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等;⑤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⑥醚类:乙醚、环氧丙烷等;⑦酯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等;⑧酮类:丙酮、甲基丁酮、甲基异丁酮等;⑨二醇衍生物: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等;⑩其他:乙腈、吡啶、苯酚等。

毒性有机溶剂具有脂溶性,因此除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机体内外,尚可经完整的皮肤迅速吸收,有机溶剂吸收入人体后,将作用于富含脂类物质的神经、血液系统,以及肝肾等实质脏器,同时对皮肤和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性。

不同有机溶剂其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和作用的强弱也不同,这决定于每一种有机溶剂的化学结构、溶解度、接触浓度和时间,以及机体的敏感性。

①神经毒性。

以脂肪烃(正己烷、戊烷、汽油)、芳香烃(苯、苯乙烯、丁基甲苯、乙烯基甲苯)、氯化烃(三氯乙烯、二氯甲烷),以及二硫化碳、磷酸三邻甲酚等脂溶性较强的溶剂为多见。

有机溶剂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中毒性神经衰弱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病人可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嗜睡、无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消瘦,以及多汗、情绪不稳定,心跳加速或减慢、血压波动、皮肤温度下降或双侧肢体温度不对称等表现;第二种为中毒性末梢神经炎。

大部分表现为感觉型,其次为混合型。

可有肢端麻木、感觉减退、刺痛、四肢无力、肌肉萎缩等表现;第三种为中毒性脑病,比较少见,见于二硫化碳、苯、汽油等有机溶剂的严重急、慢性中毒。

②血液毒性。

以芳香烃,特别是苯最常见。

苯达到一定剂量即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往往先有白细胞减少,以后血小板减少,最后红细胞减少,成为全血细胞减少。

个别接触苯的敏感者,可发生白血病。

③肝肾毒性。

多见于氯代烃类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丙烷、二氯乙烷等中毒。

中毒性肝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脂肪肝和肝细胞坏死。

临床上可有肝区痛、食欲不振、无力、消瘦、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有机溶剂引起的肾损害多见为肾小管型,产生蛋白尿,肾功能呈进行性减退。

④皮肤粘膜刺激。

多数有机溶剂均有程度不等的皮肤粘膜刺激作用,但以酮类和酯类为主。

可引起呼吸道炎症、支气管哮喘、接触性和过敏性皮炎、湿疹、结膜炎等。

防治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时,要加强密闭和通风,减少有机溶剂的逸散和蒸发。

采用自动化和机械化操作,以减少操作人员直接接触的机会。

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毒口罩或防护手套。

皮肤粘膜受污染时,应及时冲洗干净。

勿用污染的手进食或吸烟。

勤洗手、洗澡与更衣。

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中毒征象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严密的动态观察。

常用有机溶剂分类第一类溶剂是指已知可以致癌并被强烈怀疑对人和环境有害的溶剂。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避免使用这类溶剂。

如果在生产治疗价值较大的药品时不可避免地使用了这类溶剂,除非能证明其合理性,残留量必须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如:苯(2ppm)、四氯化碳(4ppm)、1,2-二氯乙烷(5ppm)、1,1-二氯乙烷(8ppm)、1,1,1-三氯乙烷(1500ppm)。

第二类溶剂是指无基因毒性但有动物致癌性的溶剂。

按每日用药10克计算的每日允许接触量如下:2-甲氧基乙醇(50ppm)、氯仿(60ppm)、1,1,2-三氯乙烯(80ppm)、1,2-二甲氧基乙烷(100ppm)、1,2,3,4-四氢化萘(100ppm)、2-乙氧基乙醇(160ppm)、环丁砜(160ppm)、嘧啶(200ppm)、甲酰胺(220ppm)、正己烷(290ppm)、氯苯(360ppm)、二氧杂环己烷(380ppm)、乙腈(410ppm)、二氯甲烷(600ppm)、乙烯基乙二醇(620ppm)、N,N-二甲基甲酰胺(880ppm)、甲苯(890ppm)、N,N-二甲基乙酰胺(1090ppm)、甲基环己烷(1180ppm)、1,2-二氯乙烯(1870ppm)、二甲苯(2170ppm)、甲醇(3000ppm)、环己烷(3880ppm)、N-甲基吡咯烷酮(4840ppm)、。

第三类溶剂是指对人体低毒的溶剂。

急性或短期研究显示,这些溶剂毒性较低,基因毒性研究结果呈阴性,但尚无这些溶剂的长期毒性或致癌性的数据。

在无需论证的情况下,残留溶剂的量不高于0.5%是可接受的,但高于此值则须证明其合理性。

这类溶剂包括:戊烷、甲酸、乙酸、乙醚、丙酮、苯甲醚、1-丙醇、2-丙醇、1-丁醇、2-丁醇、戊醇、乙酸丁酯、三丁甲基乙醚、乙酸异丙酯、甲乙酮、二甲亚砜、异丙基苯、乙酸乙酯、甲酸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甲酯、3-甲基-1-丁醇、甲基异丁酮、2-甲基-1-丙醇、乙酸丙酯。

除上述这三类溶剂外,在药物、辅料和药品生产过程中还常用其他溶剂,如1,1-二乙氧基丙烷、1,1-二甲氧基甲烷、2,2-二甲氧基丙烷、异辛烷、异丙醚、甲基异丙酮、甲基四氢呋喃、石油醚、三氯乙酸、三氟乙酸。

这些溶剂尚无基于每日允许剂量的毒理学资料,如需在生产中使用这些溶剂,必须证明其合理性。

常用溶剂的沸点、溶解性和毒性常用溶剂的沸点、溶解性和毒性溶剂名称沸点(101.3kPa)溶解性毒性液氨 -33.35℃特殊溶解性:能溶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剧毒性、腐蚀性液态二氧化硫 -10.08 溶解胺、醚、醇苯酚、有机酸、芳香烃、溴、二硫化碳,多数饱和烃不溶剧毒甲胺 -6.3 是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液态甲胺与水、醚、苯、丙酮、低级醇混溶,其盐酸盐易溶于水,不溶于醇、醚、酮、氯仿、乙酸乙酯中等毒性,易燃二甲胺 7.4 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溶于水、低级醇、醚、低极性溶剂强烈刺激性石油醚不溶于水,与丙酮、乙醚、乙酸乙酯、苯、氯仿及甲醇以上高级醇混溶与低级烷相似乙醚 34.6 微溶于水,易溶与盐酸.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麻醉性戊烷 36.1 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低毒性二氯甲烷 39.75 与醇、醚、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低毒,麻醉性强二硫化碳 46.23 微溶与水,与多种有机溶剂混溶麻醉性,强刺激性溶剂石油脑与乙醇、丙酮、戊醇混溶较其他石油系溶剂大丙酮 56.12 与水、醇、醚、烃混溶低毒,类乙醇,但较大1,1-二氯乙烷 57.28 与醇、醚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低毒、局部刺激性氯仿 61.15 与乙醇、乙醚、石油醚、卤代烃、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混溶中等毒性,强麻醉性甲醇 64.5 与水、乙醚、醇、酯、卤代烃、苯、酮混溶中等毒性,麻醉性,四氢呋喃 66 优良溶剂,与水混溶,很好的溶解乙醇、乙醚、脂肪烃、芳香烃、氯化烃吸入微毒,经口低毒己烷 68.7 甲醇部分溶解,比乙醇高的醇、醚丙酮、氯仿混溶低毒。

麻醉性,刺激性三氟代乙酸 71.78 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四氯化碳,己烷混溶,溶解多种脂肪族,芳香族化合物1,1,1-三氯乙烷 74.0 与丙酮、、甲醇、乙醚、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低毒类溶剂四氯化碳 76.75 与醇、醚、石油醚、石油脑、冰醋酸、二硫化碳、氯代烃混溶氯代甲烷中,毒性最强乙酸乙酯 77.112 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溶解,能溶解某些金属盐低毒,麻醉性乙醇 78.3 与水、乙醚、氯仿、酯、烃类衍生物等有机溶剂混溶微毒类,麻醉性丁酮 79.64 与丙酮相似,与醇、醚、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低毒,毒性强于丙酮苯 80.10 难溶于水,与甘油、乙二醇、乙醇、氯仿、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丙酮、甲苯、二甲苯、冰醋酸、脂肪烃等大多有机物混溶强烈毒性环己烷 80.72 与乙醇、高级醇、醚、丙酮、烃、氯代烃、高级脂肪酸、胺类混溶低毒,中枢抑制作用乙睛 81.60 与水、甲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酮、醚、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及各种不饱和烃混溶,但是不与饱和烃混溶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异丙醇 82.40 与乙醇、乙醚、氯仿、水混溶微毒,类似乙醇1,2-二氯乙烷 83.48 与乙醇、乙醚、氯仿、四氯化碳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高毒性、致癌乙二醇二甲醚 85.2 溶于水,与醇、醚、酮、酯、烃、氯代烃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能溶解各种树脂,还是二氧化硫、氯代甲烷、乙烯等气体的优良溶剂吸入和经口低毒三氯乙烯 87.19 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丙酮、苯、乙酸乙酯、脂肪族氯代烃、汽油混溶有机有毒品三乙胺 89.6 水:18.7以下混溶,以上微溶。

易溶于氯仿、丙酮,溶于乙醇、乙醚易爆,皮肤黏膜刺激性强丙睛 97.35 溶解醇、醚、DMF、乙二胺等有机物,与多种金属盐形成加成有机物高毒性,与氢氰酸相似庚烷 98.4 与己烷类似低毒,刺激性、麻醉性水 100 略略硝基甲烷 101.2 与醇、醚、四氯化碳、DMF、等混溶麻醉性,刺激性1,4-二氧六环 101.32 能与水及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仍溶解能力很强微毒,强于乙醚2~3倍甲苯 110.63 不溶于水,与甲醇、乙醇、氯仿、丙酮、乙醚、冰醋酸、苯等有机溶剂混溶低毒类,麻醉作用硝基乙烷 114.0 与醇、醚、氯仿混溶,溶解多种树脂和纤维素衍生物局部刺激性较强吡啶 115.3 与水、醇、醚、石油醚、苯、油类混溶。

能溶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低毒,皮肤黏膜刺激性4-甲基-2-戊酮 115.9 能与乙醇、乙醚、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和动植物油相混溶毒性和局部刺激性较强乙二胺 117.26 溶于水、乙醇、苯和乙醚,微溶于庚烷刺激皮肤、眼睛丁醇 117.7 与醇、醚、苯混溶低毒,大于乙醇3倍乙酸 118.1 与水、乙醇、乙醚、四氯化碳混溶,不溶于二硫化碳及C12以上高级脂肪烃低毒,浓溶液毒性强乙二醇一甲醚 124.6 与水、醛、醚、苯、乙二醇、丙酮、四氯化碳、DMF等混溶低毒类辛烷 125.67 几乎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与醚、丙酮、石油醚、苯、氯仿、汽油混溶低毒性,麻醉性乙酸丁酯 126.11 优良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还可以用做萃取剂一般条件毒性不大吗啉 128.94 溶解能力强,超过二氧六环、苯、和吡啶,与水混溶,溶解丙酮、苯、乙醚、甲醇、乙醇、乙二醇、2-己酮、蓖麻油、松节油、松脂等腐蚀皮肤,刺激眼和结膜,蒸汽引起肝肾病变氯苯 131.69 能与醇、醚、脂肪烃、芳香烃、和有机氯化物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低于苯,损害中枢系统,乙二醇一乙醚 135.6 与乙二醇一甲醚相似,但是极性小,与水、醇、醚、四氯化碳、丙酮混溶低毒类,二级易燃液体对二甲苯 138.35 不溶于水,与醇、醚和其他有机溶剂混溶一级易燃液体二甲苯 138.5~141.5 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苯、烃等有机溶剂混溶,乙二醇、甲醇、2-氯乙醇等极性溶剂部分溶解一级易燃液体,低毒类间二甲苯 139.10 不溶于水,与醇、醚、氯仿混溶,室温下溶解乙睛、DMF等一级易燃液体醋酸酐 140.0邻二甲苯 144.41 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氯仿等混溶一级易燃液体N,N-二甲基甲酰胺 153.0 与水、醇、醚、酮、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等混溶,溶解能力强低毒环己酮 155.65 与甲醇、乙醇、苯、丙酮、己烷、乙醚、硝基苯、石油脑、二甲苯、乙二醇、乙酸异戊酯、二乙胺及其他多种有机溶剂混溶低毒类,有麻醉性,中毒几率比较小环己醇 161 与醇、醚、二硫化碳、丙酮、氯仿、苯、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混溶低毒,无血液毒性,刺激性N,N-二甲基乙酰胺 166.1 溶解不饱和脂肪烃,与水、醚、酯、酮、芳香族化合物混溶微毒类糠醛 161.8 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混溶,部分溶解低沸点脂肪烃,无机物一般不溶有毒品,刺激眼睛,催泪N-甲基甲酰胺 180~185 与苯混溶,溶于水和醇,不溶于醚一级易燃液体苯酚(石炭酸) 181.2 溶于乙醇、乙醚、乙酸、甘油、氯仿、二硫化碳和苯等,难溶于烃类溶剂,65.3℃以上与水混溶,65.3℃以下分层高毒类,对皮肤、黏膜有强烈腐蚀性,可经皮吸收中毒1,2-丙二醇 187.3 与水、乙醇、乙醚、氯仿、丙酮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低毒,吸湿,不宜静注二甲亚砜 189.0 与水、甲醇、乙醇、乙二醇、甘油、乙醛、丙酮乙酸乙酯吡啶、芳烃混溶微毒,对眼有刺激性邻甲酚 190.95 微溶于水,能与乙醇、乙醚、苯、氯仿、乙二醇、甘油等混溶参照甲酚N,N-二甲基苯胺 193 微溶于水,能随水蒸气挥发,与醇、醚、氯仿、苯等混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乙二醇 197.85 与水、乙醇、丙酮、乙酸、甘油、吡啶混溶,与氯仿、乙醚、苯、二硫化碳等男溶,对烃类、卤代烃不溶,溶解食盐、氯化锌等无机物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毒对甲酚 201.88 参照甲酚参照甲酚N-甲基吡咯烷酮 202 与水混溶,除低级脂肪烃可以溶解大多无机,有机物,极性气体,高分子化合物毒性低,不可内服间甲酚 202.7 参照甲酚与甲酚相似,参照甲酚苄醇 205.45 与乙醇、乙醚、氯仿混溶,20℃在水中溶解3.8%(wt) 低毒,黏膜刺激性甲酚 210 微溶于水,能于乙醇、乙醚、苯、氯仿、乙二醇、甘油等混溶低毒类,腐蚀性,与苯酚相似甲酰胺 210.5 与水、醇、乙二醇、丙酮、乙酸、二氧六环、甘油、苯酚混溶,几乎不溶于脂肪烃、芳香烃、醚、卤代烃、氯苯、硝基苯等皮肤、黏膜刺激性、惊皮肤吸收硝基苯 210.9 几乎不溶于水,与醇、醚、苯等有机物混溶,对有机物溶解能力强剧毒,可经皮肤吸收乙酰胺 221.15 溶于水、醇、吡啶、氯仿、甘油、热苯、丁酮、丁醇、苄醇,微溶于乙醚毒性较低六甲基磷酸三酰胺 233(HMTA)与水混溶,与氯仿络合,溶于醇、醚、酯、苯、酮、烃、卤代烃等较大毒性喹啉 237.10 溶于热水、稀酸、乙醇、乙醚、丙酮、苯、氯仿、二硫化碳等中等毒性,刺激皮肤和眼乙二醇碳酸酯 238 与热水,醇,苯,醚,乙酸乙酯,乙酸混溶,干燥醚,四氯化碳,石油醚,CCl4中不溶毒性低二甘醇 244.8 与水、乙醇、乙二醇、丙酮、氯仿、糠醛混溶,与乙醚、四氯化碳等不混溶微毒,经皮吸收,刺激性小丁二睛 267 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微溶于二硫化碳、己烷中等毒性环丁砜 287.3 几乎能与所有有机溶剂混溶,除脂肪烃外能溶解大多数有机物甘油 290.0 与水、乙醇混溶,不溶于乙醚、氯仿、二硫化碳、苯、四氯化碳、石油醚食用对人体无毒不要让皮肤接触到甲醇,不要让口鼻吸入甲醇气体,最好穿上防化服.找了些有关甲醇的相关知识给你:甲醇,又称木醇,木酒精,是最简单的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