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接和固接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 结构综合资料框架梁一端无柱的时候该端要设置为铰接,这是为了避免形成扁大柱,如果不这么做将使相邻两柱或扁柱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
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刚度不均匀,尤其在局部突出不为在端部或平面中部对称,产生扭转效应,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理论的看法,铰接与否只在计算模型和计算书中有体现,施工图中是不会体现的,那么施工单位如何理解这种做法,再何况,即使施工单位知道这是铰接,他会做成铰接么?铰接既然在模型中输入了,必然会在计算结果上体现出来,那么施工图也会体现出来,比如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除非你不按照计算书配筋的。
那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一端和砌体结构的圈梁浇注,一端和梁现浇,为了减少梁对砌体墙和圈梁的扭转影响,就要考虑此处铰接,以减少节点的弯矩,降低影响设成铰接支座负筋会少一点铰接与否在计算上当然是可以体现出来,梁柱改铰之后相当于去除梁端弯矩,计算的直接结果是增大底部负筋的配筋量,在计算书中体现为铰接的地方是个圈,但是03G101中有铰接梁柱的画法吗?如果有我真该回去好好看看书了,如果没有施工图如何体现铰接。
砌体结构中大梁一般为两端铰接,因为梁端在荷载作用下会有转角,框架中一般深入柱子上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可视为固定端,如果是次梁的话实实际情况可考虑为铰接。
我有做设计的时候就是有些抗扭的钢筋超筋有的时候我就把它设成铰接这样就不会超筋了!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按照计算书配筋的肯定不会有问题,我觉得次梁一般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时候按铰接布置意思就是面负筋少就是铰接,多防点就钢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理解.结构力学里所谓铰的概念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概念(X,Y向位移约束),实际的工程中正常使用时不存在铰(混凝土浇成以后就是刚接),只有在破坏时支左出现裂缝以后梁产生挠度变形,才形成的理论上的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设置某些次梁为铰支,是为了让该梁在地震中支左先破坏,以至于减弱对框架梁的扭曲,实质上也是为了保证框架的尽可能完好,不至于倒塌,该次梁下部配有更多的钢筋,使得支左破坏后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不至于立即断裂.,减少人员的伤亡.总而言之,是一个地震中的主次破坏概念.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框架铰接设置
框架梁一端无柱的时候该端要设置为铰接,这是为了避免形成扁大柱,如果不这么做将使相邻两柱或扁柱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
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刚度不均匀,尤其在局部突出不为在端部或平面中部对称,产生扭转效应,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理论的看法,铰接与否只在计算模型和计算书中有体现,施工图中是不会体现的,那么施工单位如何理解这种做法,再何况,即使施工单位知道这是铰接,他会做成铰接么?铰接既然在模型中输入了,必然会在计算结果上体现出来,那么施工图也会体现出来,比如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除非你不按照计算书配筋的。
那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一端和砌体结构的圈梁浇注,一端和梁现浇,为了减少梁对砌体墙和圈梁的扭转影响,就要考虑此处铰接,以减少节点的弯矩,降低影响设成铰接支座负筋会少一点铰接与否在计算上当然是可以体现出来,梁柱改铰之后相当于去除梁端弯矩,计算的直接结果是增大底部负筋的配筋量,在计算书中体现为铰接的地方是个圈,但是03G101中有铰接梁柱的画法吗?如果有我真该回去好好看看书了,如果没有施工图如何体现铰接。
砌体结构中大梁一般为两端铰接,因为梁端在荷载作用下会有转角,框架中一般深入柱子上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可视为固定端,如果是次梁的话实实际情况可考虑为铰接。
我有做设计的时候就是有些抗扭的钢筋超筋有的时候我就把它设成铰接这样就不会超筋了!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按照计算书配筋的肯定不会有问题,我觉得次梁一般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时候按铰接布置意思就是面负筋少就是铰接,多防点就钢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理解.结构力学里所谓铰的概念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概念(X,Y 向位移约束),实际的工程中正常使用时不存在铰(混凝土浇成以后就是刚接),只有在破坏时支左出现裂缝以后梁产生挠度变形,才形成的理论上的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设置某些次梁为铰支,是为了让该梁在地震中支左先破坏,以至于减弱对框架梁的扭曲,实质上也是为了保证框架的尽可能完好,不至于倒塌,该次梁下部配有更多的钢筋,使得支左破坏后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不至于立即断裂.,减少人员的伤亡.总而言之,是一个地震中的主次破坏概念.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10-铰接,固结、锚固
2.板:
边跨板一般按铰接,再在板端加一些构造配筋,点了铰接,端部裂缝最多会大了点,但 不会有安全问题。 假设边跨板是支撑在墙上的, 或者主梁刚度很大很大, 则可以按固接计算, 因剪力墙和刚度大的主梁其抗扭刚度大。 对裂缝要求严格,有防水要求的房间,铰接端要多配点钢筋;但对于板本身而言,固、
铰均可,反正弯矩不会丢,要么在上,要么在下,相应配足钢筋即可;点铰是因为如果边跨 按固端计算配筋的话,那么板固端的负弯矩就会很大,到梁上就成了梁的扭矩(边梁只一边 有板,板给它的扭矩没法平衡) ,对梁不利,梁如果要满足抗扭,则很不经济,梁的抗扭刚 度远小于其抗弯刚度。 程序一般没有考虑这种不利影响,也就是没有楼板对主梁的不利作用,偏于不安全; 点了铰,连续板的第二支座负筋很大,并且次梁传给梁的扭矩,也会反过来增加梁侧板的弯 矩,容易使得板开裂。
b柱 =b 梁 则意味着 h1 2.7h2 ; 全铰接计算; 线刚度 20 倍是什么概念, 假设 l1 l2 , (i
假设梁为刚性梁,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节点主要位移是水平位移,可以忽略转角、
EI ) , L
1.2.设计时应注意的要点: 1.一般施工后,都是半刚接的,所以一开始,satwe 分析时,按照三维有限元,根据刚 度算出弯矩, 剪力等, 不管你是点铰接还是不点, 受力时弯矩时实际存在的。 假设存在弯矩, 则需要你去配钢筋抵抗,使得不开裂或者裂缝很小,若弯矩存在,你又点铰接,则是人为的 释放弯矩,是以开裂为代价的。 2.如果变形引起开裂,则形成“转动铰”或“塑性铰”,SATWE 程序里是选的“铰”是转动铰 而不是塑性铰,是靠构造配筋来保证形成塑性铰。 3.有较大裂缝,就是铰(至少有铰的趋势) ,于是弯矩变得较小或为 0。只要裂缝不是很 大,就不是铰,则受力时弯矩就存在,由于实际中不允许裂缝很大,则实际梁模型中梁端弯 矩时肯定存在的,所以不管 pkpm 建模是点铰接还是固接,实际工程中梁端都有弯矩,都要 配钢筋,因为实际工程不允许出现裂缝,刚刚开始分配力时,节点的弯矩是实际存在的。 4.要想是固接,首先柱梁线刚度要满足要求,也就是柱子能够约束梁,其次是钢筋锚固 长度的大小(构造上) !二者缺一不可,并且截面影响最大,否则当刚度比不满足时,不管 锚固长度多长,固接程度都不高。实际工程中,有的节点不是完全刚接,但构造上都是按完 全刚接构造的,此时节点弯矩用手算公式算,肯定是不准确的,但 satwe 算出的结果,都是 准确的,用弯矩调幅,可以人为的改变力,但是梁端钢筋与梁底钢筋总量必须不小于一个固 定的值,假设是均布荷载,弯矩之和要 1 / 8ql 。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框架梁一端无柱的时候该端要设置为铰接,这是为了避免形成扁大柱,如果不这么做将使相邻两柱或扁柱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
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刚度不均匀,尤其在局部突出不为在端部或平面中部对称,产生扭转效应,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理论的看法,铰接与否只在计算模型和计算书中有体现,施工图中是不会体现的,那么施工单位如何理解这种做法,再何况,即使施工单位知道这是铰接,他会做成铰接么?铰接既然在模型中输入了,必然会在计算结果上体现出来,那么施工图也会体现出来,比如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除非你不按照计算书配筋的。
那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一端和砌体结构的圈梁浇注,一端和梁现浇,为了减少梁对砌体墙和圈梁的扭转影响,就要考虑此处铰接,以减少节点的弯矩,降低影响设成铰接支座负筋会少一点铰接与否在计算上当然是可以体现出来,梁柱改铰之后相当于去除梁端弯矩,计算的直接结果是增大底部负筋的配筋量,在计算书中体现为铰接的地方是个圈,但是03G101中有铰接梁柱的画法吗?如果有我真该回去好好看看书了,如果没有施工图如何体现铰接。
砌体结构中大梁一般为两端铰接,因为梁端在荷载作用下会有转角,框架中一般深入柱子上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可视为固定端,如果是次梁的话实实际情况可考虑为铰接。
我有做设计的时候就是有些抗扭的钢筋超筋有的时候我就把它设成铰接这样就不会超筋了!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按照计算书配筋的肯定不会有问题,我觉得次梁一般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时候按铰接布置意思就是面负筋少就是铰接,多防点就钢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理解.结构力学里所谓铰的概念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概念(X,Y向位移约束),实际的工程中正常使用时不存在铰(混凝土浇成以后就是刚接),只有在破坏时支左出现裂缝以后梁产生挠度变形,才形成的理论上的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设置某些次梁为铰支,是为了让该梁在地震中支左先破坏,以至于减弱对框架梁的扭曲,实质上也是为了保证框架的尽可能完好,不至于倒塌,该次梁下部配有更多的钢筋,使得支左破坏后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不至于立即断裂.,减少人员的伤亡.总而言之,是一个地震中的主次破坏概念.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钢筋铰接做法
钢筋铰接做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钢筋铰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常用的连接方式,通过将两根钢筋通过特定方法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连接点,起到加固和支撑的作用。
在建筑工程中,钢筋铰接的做法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钢筋铰接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连接点:在进行钢筋铰接之前,首先要确定连接点的位置。
连接点的选择要考虑结构的受力情况和设计要求,通常是在需要加固或补强的地方进行铰接。
2.清理钢筋:在连接点周围清理钢筋,确保表面没有杂物和锈蚀,以便后续的施工操作。
3.加固筋架:在连接点周围搭建好钢筋构架,以保证连接点的稳定和结实。
钢筋构架的设计要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并经过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验收。
4.锚固钢筋:在钢筋连接点附近埋入固定锚固钢筋,通过焊接或螺栓固定等方式将钢筋连接在一起,以保证连接的牢固性。
5.浇注混凝土:经过以上步骤后,可以开始进行混凝土浇筑。
在浇注混凝土之前,要保证连接点周围的钢筋构架和锚固钢筋的位置正确,以免影响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6.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对连接点周围的混凝土进行养护,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钢筋铰接的做法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以保证连接点的稳固和牢固。
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现场环境,避免造成污染和安全事故。
钢筋铰接在建筑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还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钢筋铰接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需要施工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规范,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设计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好的环境和保障。
第二篇示例:钢筋铰接是一种常用的建筑工程连接方式,通过将两根钢筋连接在一起,能够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建筑结构中,钢筋铰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进行钢筋铰接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施工,确保连接部位的质量和可靠性。
桅杆结构设计讲座
3)倾角(一般取45o~ 55o,必须保证同一层纤绳的倾 )倾角(一般取45 角一致) 4)初应力: 这里所指的纤绳初拉力(设计图纸上也称为安装拉 力),应由桅杆结构计算所得,应为桅杆结构在设计风压 作用下杆身位移曲线达到协调、收敛的最佳状态的各层纤 绳初拉力。
2、桅杆结构的构造
(1)杆身构造 1)底座:铰接(绝缘、接地)、固接 2)节段连接 3)腹杆连接 (2)纤绳与杆身连接 (3)纤绳构造 1)钢丝绳 2)零构件:绝缘件、连扳、套环、绳夹、螺旋扣、连 接销钉、卸扣
a. 绑扎法。适用于较小直径的钢丝绳(如φ6.0―φ12 绑扎法。适用于较小直径的钢丝绳(如φ6.0―φ12 mm),即把钢丝绳回折后采用镀锌铁线绑扎,绑扎长度 mm),即把钢丝绳回折后采用镀锌铁线绑扎,绑扎长度 应不小于25d( 应不小于25d(d为钢丝绳直径),绑线直径宜取钢丝绳单 根钢丝的直径,通常采用φ2.0―φ3.2 mm; 根钢丝的直径,通常采用φ2.0―φ3.2 mm; b. 编插法。适用于一般直径的钢丝绳(如φ16―φ26 编插法。适用于一般直径的钢丝绳(如φ16―φ26 mm),编插长度通常采用(20―25) mm),编插长度通常采用(20―25)d; c. 采用绳夹方法。通常用于纤绳与地锚拉杆连接的一 端。绳夹型号必须根据钢丝绳的直径选用,一般绳夹适用 于钢丝绳的直径为φ6.0―φ26 mm。绳夹个数为3―4个,绳 于钢丝绳的直径为φ6.0―φ26 mm。绳夹个数为3―4个,绳 夹间距为6d,或120―180 夹间距为6d,或120―180 mm; d. 采用合金套筒方法。主要用于纤绳拉力较大、直径 较粗的钢丝绳(如>φ26 mm)。即采用浇铸合金把钢丝绳 较粗的钢丝绳(如>φ26 mm)。即采用浇铸合金把钢丝绳 与套筒固结在一起。显然,采用合金套筒法的钢丝绳必须 是钢芯钢丝绳。
梁铰接
钢筋混凝土梁刚接铰接定义及处理方法(2014-01-13 15:50:07)分类:pkpm建模、结构计算钢筋混凝土梁刚接铰接定义及处理方法1、理论力学中刚接铰接的定义理论力学中,当该节点不产生弯矩可定义为铰接,当产生支座负弯矩时,可定义为刚接;、2、混凝土结构中刚接铰接的定义对于梁柱节点,当柱子线刚度i2>20 i1(强柱弱梁)时,i1 为梁线刚度,i2为柱线刚度,i=EI/L,梁端可以按完全固接计算,此时梁端弯矩误差在5%以内,反之i1>20i2,强梁弱柱,梁端可以按完全铰接计算;线刚度20 倍是什么概念,假设L1=L2,b柱=b梁, 则意味着h1>2.7h2,h1为梁截面高度,h2为柱截面高度,此时可假设梁为刚性梁,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节点主要位移是水平位移,可以忽略转角。
实际工程中,理想铰接不存在。
因为混凝土梁柱节点是现浇的,而且该节点至少有构造钢筋。
在外力作用下,设计为铰接的节点实际会产生一定数值的弯矩。
在SATWE软件中,所有构件的受力都是按刚度分配,次梁梁端点铰后,仍然有刚度存在,也就会分配到力,也从另一个方法说明了不存在弯矩为0的理想铰接。
在混凝土结构中将能承担一定弯矩的铰接点称为塑性铰。
强柱弱梁时,柱相对线刚度比梁大很多,在外力作用下,梁端变形受到了柱的约束,在两端产生了支座负弯矩,该负弯矩与外力荷载基本成正比。
外力荷载较大时,支座负弯矩也较大,导致梁端支座处钢筋较密集,不利于施工。
此时可人为将该梁端设计为塑性铰,降低其支座负弯矩。
在混凝土结构中,铰接其实为塑性铰。
当梁端弯矩较大,超出了该梁截面的受弯承载力后,该节点分担的支座负弯矩不再增加,等于受弯承载力,不随外力荷载而变化。
塑性铰弯矩数值一般较刚接状态下的弯矩数值小。
塑性铰设计的本质是弯矩调幅,控制混凝土梁在受力过程的约束条件,释放弯矩。
4、钢筋混凝土梁刚接铰接的选择原则1)与剪力墙平面外相连的梁按铰接处理原因是剪力墙平面外刚度为0,无法约束梁端变形;2)支座处左右两端梁顶标高相差太大,导致支座负筋无法连通,可按铰接处理3)次梁与主梁的交点可设计为刚接或铰接,但必须满足11G101图集要求。
轻型钢结构柱脚工程
第五章、轻型钢结构厂房的现场安装施工轻型钢结构的屋面荷载较轻,因而杆件截面较小、较薄。
它除具有普通钢结构的自重较轻、材质均匀、应力计算准确可靠、加工制造简单,工业化程度高、运输安装方便等特点外,一般还具有用料较省、自重更轻等优点。
它对加快基本建设速度,因而受到建设单位的普遍欢迎。
轻型钢结构的经济指标较好。
轻型钢屋盖结构的用钢量一般为8~15Kg/m2,)接近在相同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用钢量,且能节约大量木材、水泥及其他建筑材料。
因此,轻型钢结构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结构。
轻型钢结构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设计、加工制造和施工安装三个过程;包含的具体内容有:主结构系统、次结构系统和围护系统三大方面。
了解轻型钢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加工制造过程对于项目经理和钢结构工程师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主结构系统包括主刚架和支撑体系。
支撑体系包括水平支撑、柱间支撑和刚性系杆等部分。
由于支撑体系采用的构件大多为圆钢、角钢和钢管等,构件简单、制作方便,且支撑体系节点多为标准节点。
第一节、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一、施工现场调查项目经理和工程技术主管要认真阅读施工图和施工组织计划。
并根据工程的特点在施工现场调查时作好以下准备工作1、设计平面布置图。
主要内容包括:现场临时设施布置位置和面积;现场施工场地和道路位置,施工便道的处理要求;施工机械进出场路线、停机位置及开行路线;钢构件的现场堆放位置;吊装的主要施工流水线路,水电用量及布置,现场排水等。
2、了解大型和异形构件的运输道路条件和思考运输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装卸车设备、起重量、运输道路宽度及转弯半径,通过市区交通的许可情况,桥梁、低空架线、隧道、立交桥等)制定运输方案。
3、安排施工人员的生活场所。
主要内容包括:项目部办公场所的定位和布置;施工人员的生活场所的定位和布置;4、了解当地的物质供应情况和供应地点。
主要内容包括:集贸市场的地点;工程中需要采购的零星材料和小型工具的地点;氧气、CO2气体、乙炔气体的供应地点等。
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及如何从构造上保证
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及如何从构造上保证A 关于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及如何从构造上保证,汇总各处意见并总结如下:1、杨星《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
如果设置为铰接,在构造上应采取相应措施。
如铰接梁定义太多,会导致内力重分布,使内力分配不合理因素加大,计算结果也可能不合理。
除非计算的内力和配筋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在SATWE特殊构件定义时将其改为铰接。
2、老庄结构院:①次梁点铰,不影响整体结构②次梁对整体结构刚度贡献很微弱③SATWE对次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贡献④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⑤不要老想成铰接与实际不符,我们应承认,它最初的连接仍然是刚接,我们仅仅是释放掉支座的弯矩约束⑥释放弯矩的实现,是通过降低其抵抗弯矩的能力—配筋,但其自身的截面的截面抵抗矩仍会影响弯矩的释放,因此,不能认为点铰处理后,就不对此类边梁进行抗扭构造措施。
3、朱炳寅观点:井字梁与框架主梁的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关键要看框架梁对井字梁的约束情况,如果井字梁在支座处如连续梁,即主梁两侧都有,则不宜按铰接计算,反之则应按铰接计算,但设计时应注意实际存在的约束作用,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4、网上观点:①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
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9.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规范规定,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1/4,这一点只得商榷,构造钢筋不能太多,多了梁的转动能力受限,就不能看作铰接了。
②我以为电算建模最重要就是要让模型的主要力学模型接近实际构件.次梁设假想铰危险不在次梁,而在主梁,实际结构次梁端未能按模型形成塑性铰有效卸荷,对主梁依然存在的扭距将对主梁不利.次梁以按铰支考虑不会有危险.③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尽量不要人为设置铰接。
关于PKPM中梁的铰接的问题
关于PKPM中梁的铰接的问题我在工程中常常碰到两根梁搭在一起,下面没有柱子,从而使一个梁的扭矩很大.. 我就把梁连接设成铰接释放掉扭矩... 想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梁的连接可以设成铰接主要是看刚度比,如果支座梁对其它的梁约束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铰接。
有时候次梁是当成主梁输入的,可能就会出现扭矩较大的情况。
另:我说的是端支座的情况,中间支座倒是没有涉及到。
框梁跨中的次梁和靠支座的次梁截面大小也一样的,那为什么跨中不扭而支座会扭呢,因为跨中的梁线刚度和支座处的梁线刚度是不一样的,大家知道刚度其实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线刚度越大,那么说明其抵抗变形的能力就会大.显然,靠近支座处的框梁受到框柱及其他框梁的约束,使得该部位的线刚度非常大,而跨中的部位线刚度较之支座处小,因而导致框梁的这个部位最易变形,轻松释放掉次梁传递来的扭距,反观同一根框梁的支座处,刚度太大,能量集中,扭距不能得到释放,导致这个部位容易出现抗扭不足的情况.就好比我们想掰弯一根棍子,施同样的力,在跨中变形很明显,在支座附近就不明显.但是问题又来了,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做法都是把靠支座处的梁设为铰结,这样就接近于跨中的受力情况,这样一来,电算是容易通过了,可是和真实情况是有差异的,实际上,靠支座处的框梁的扭距还是会比跨中的扭距大的,可我们人为把它忽略了,不是矛盾了么pkpm这样的问题感觉很多,刚度相差较大的话,应该做成铰接,这样跟接近实际受力状况。
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是否铰接,根线刚度比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原因很简单,框架结构中有的梁的线刚度要比柱的线刚度大好多,也没有人把柱端看作铰接,铰接和固接是通过构造措施保证的。
作为梁端铰接,就是要保证梁端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固接,就是要限制梁端的转动能力;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
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10.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
《飞行器结构设计》课后答案第3章
《飞行器结构设计》课后答案第3章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飞机结构设计第三章习题解答一、 一双粱机翼,外翼传到2#肋剖面处的总体内力分别力剪力Q =100 kN(作用在刚心上),弯矩M=5×l03 Kn ·m 、扭矩M t = 30 kN ·m 。
已知前、后粱的平均剖面抗弯刚度为EI 前=1010kN ·mm 2、EI 后=2×1010kN ·mm 2;前、后闭室平均剖面抗扭刚度为K t 前=5×108 kN ·mm 2,K t 后=109 kN ·mm 2。
求:(1)当L 前=L 后=1500 mm 时,Q 、M 、M t 在2#肋剖面如何分配(题图3.2(a)) (2)当L 前=3000 mm 、L 后=1500 mm 时,Q 、M 、M t 在此剖面又如何分配(题图3.2(b))(计算扭矩分配时,假设不考虑前、后闭室之间和1#肋对前闭室的影响)。
1.L 前=L 后(1) Q 的分配 K=22EJLL前=L 后 ∴ 只与2EJ 有关Q 1=112K Q K K += 122EJ L [22L (121EJ EJ +)]Q = 112EJ Q EJ EJ + = 112Q + == 3330kg =Q 2= 6670kg =(2) M的分配 K=KJL∴关系式仍同上1M= ⨯⨯= KN m M2= ⨯⨯= 3335 KN m(3) M t 的分配M t1= 5510tM += ⨯⨯ = ⨯103 kg = 10 KN m M t2 = ⨯⨯ = ⨯103 kg = 20 KNm 2. L前=3000 mm L 后=1500 mm(1) Q 的分配 K=22EJ LK 1= 2⨯()122103000= 2⨯12610910⨯=29⨯106 = ⨯⨯K 2= 2⨯()122101500= 2⨯29⨯106 = 222.25⨯⨯106 = ⨯⨯K 1+ K 2 = 2⨯106 ( 19 +12.25) = 2⨯106 ( 0.111 +0.889) = 1⨯2⨯106∴ Q 1= 0.⨯ = 1110kg = Q 2= 8890kg =(2) M 的分配 K 1 = KJ L = 12103000 = ⨯K 1 = 12101500Q ⨯ = ⨯ K 1+ K 2 = ⨯1M = 0.3331.666⨯5⨯105 = 0.⨯⨯ = ⨯⨯ = 105 kg m = 1000 KN m 2M = 4⨯105 kg m = 4000 KN m(3) M t 的分配K 1=105103000⨯=⨯ K 2=1010101500⨯=⨯ K 1+ K 2 = ⨯M t1 = 1.6678.334⨯3⨯103 = ⨯⨯ = ⨯103 kg = 6 KN mM t2 = 6.6678.334⨯3⨯103 = ⨯⨯ = ⨯103 kg = 24 KN m二. 题图所示两机翼,(a)为单块式,且双梁通过机身,而长桁在机身侧边切断;(b)为单块式,整个受力翼箱通过机身。
钢结构柱脚刚接与铰接
第八章基础设计房屋建筑设计总体上分为上部结构设计和下部结构设计两大部分,轻型钢结构建筑也不例外,前面几章已介绍了其上部结构,本章对其下部结构——基础作一些讨论。
众所周知,在房屋建筑中,基础造价约占整个建筑物的30%左右,对于轻钢结构而言,最大优点就是重量轻,从而直接影响基础设计,与其它结构型式的基础相比,轻钢结构基础尺寸小,可以减少整个建筑物造价,另外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区,可优先考虑采用轻钢结构,这样容易满足地基承载力方面的要求。
那么轻钢结构基础与砼结构基础有什么不同?轻钢结构基础是如何设计的?在轻钢结构基础设计时应注意哪些方面?本章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而不涉及基础本身设计的有关内容。
第一节基础设计的特点由于结构型式、荷载取值、支座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传至基础顶面内力是不同的,轻钢结构与传统的砼结构相比,最大差别就是在柱脚处存在较小的竖向力和较大的水平力,对于砼结构柱脚均为刚接,即同时存在轴向力N、水平剪力V和弯矩M,故基础尺寸较大,轻钢结构常见的柱脚型式有刚接和铰接两种(图8-1),其受力是不同的,对于铰接柱脚,只存在轴向力N和水平力V,对于刚接柱脚,除存在轴向力N和水平力V之外,还存在一定的弯矩M,从而使刚接柱脚的基础大于铰接柱脚。
⒊基础破坏形式要正确进行基础设计,首先要知道基础破坏形式,对其工作原理有所了解。
对于砼结构,通常柱网尺寸较小,故柱底水平力相对较小,基础一般不会产生滑移现象,又由于上部结构自重很大,足以抵抗风荷载作用下产生的上拔力,故基础也不会产生上拔的可能,对于这种结构,基础主要发生冲切、剪切破坏;而轻钢结构则不同,基础除发生冲切、剪切破坏之外,由于存在较大的水平力,对于固接柱脚,还存在较大的弯矩作用,从而导致基础产生倾覆和滑移破坏,另外,在风荷载较大的情况下,特别对于一些敞开或半敞开的结构,由于轻钢结构自重很轻,有可能不足于抵抗风荷载产生的上拔力,导致基础上拔破坏。
为防止这些破坏的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基础埋深,即增加基础上覆土的厚度,但增加了土方开挖和回填工程量。
钢构件与混凝土主体铰接节点计算的几个问题
钢构件与混凝土主体铰接节点计算的几个问题1、铰接引起偏心弯矩《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8.3.9条规定:梁与柱铰接时,与梁腹板相连的高强螺栓,除应承受梁端剪力外,尚应承受偏心弯矩的作用,偏心弯矩M=V·e.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将主梁和次梁连成整体时,可不计算偏心弯矩的影响.这条规定是参考了日本《钢结构标准连接》SCSS-H97.将偏心弯矩转化为螺栓的剪力,可参考本篇第3节的公式.偏心弯矩对螺栓承载力的影响,比想象中要大.2、高强螺栓铰接连接的嵌固效应《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2006)7.3.5条规定:当钢骨混凝土梁中的钢骨或钢梁与钢筋混凝土墙采用铰接连接方式、且钢梁不承受拉力时,预埋件的内力及其栓钉或锚固筋的设计应按下列方法进行:1)预埋件上作用的弯矩和剪力设计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规范条文说明,公式中的系数1.2和1.1,是根据强连接弱构件的原则给出的.注意此处的e1和上图《高钢规》规定的e不同,前者包含埋板厚度.2)预埋件受拉区栓钉或锚固筋应符合下列要求:公式右侧括号中的部分,其实为受拉锚筋合力的计算力臂3)预埋件受压区栓钉或锚固筋应符合下列要求:其中:e1,钢梁与预埋件连接板连接螺栓群的实际偏心距,即螺栓群中心到预埋件边缘的水平距离;e2,钢梁与预埋件连接板连接螺栓群嵌固弯矩的折算偏心距;Isb,钢梁与预埋件连接板的连接螺栓群对其中心的惯性矩;Rs,单个连接螺栓的受剪承载力,按连接螺栓的标准强度确定;ns,高强螺栓群的螺栓数;ymax,距螺栓群中心最远的连接螺栓到螺栓群中心的竖向距离;Ta,单个锚固筋抗拉承载力;Nav,单个锚固筋的抗剪承载力;d0,预埋件受拉区锚固筋面积形心至预埋件受压边缘的距离;Bb,预埋件底板的宽度;nt,预埋件受拉区锚固筋的数量;nc,预埋件受压区锚固筋的数量;3、扭转对螺栓(锚筋)承载力的影响扭矩对螺栓群的作用,最终可以分解为正交方向的两个剪力:其中:扭矩作用下受力最大的螺栓(锚筋)在X轴、Y 轴上的剪力分量;ri,r1,任意i螺栓(锚筋)至形心点的距离,受力最大螺栓(锚筋)至形心点的距离.4、高强螺栓(锚筋)承载力复核1)《钢规》12.5.2条:当高强螺栓摩擦型连接同时承受摩擦面间的剪力和螺栓杆轴方向的外拉力时,其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2)《钢规》12.4.1条:高强螺栓孔型分为三种,对应不同的孔型系数.3)锚筋的承载力复核可参考《混规》9.7.2条.5、混凝土主体对节点的影响单独计算钢结构时,在计算模型中,支座往往被定义为理想的固结或铰接,这样导致:1)支座节点反力偏大;2)跨中应力比偏小,偏不安全.真实情况是,混凝土构件的刚度是有限的,在荷载作用下,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形,对支座约束有一定释放作用.结构计算时,应评估混凝土主体对钢结构的影响.钢结构安装后,对混凝土主体施加反力,在长期荷载(包括温度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会发生收缩徐变,支座刚度降低.6、计算说明以下述节点支座为例,进行计算说明:e1=0.15m,Isb=0.0496m2,ymax=0.1m,Vss=190kN,Rs=20 9kN,ns=10,计算可得e2=0.54m,也就是说,嵌固效应引起的附加弯矩约为实际偏心引起附加弯矩的0.54/0.15=3.6倍.较大的附加弯矩会对埋件设计带来困难,嵌固效应是否如上述计算这般显著呢?我在朋友圈表达了对此问题的困惑.某专家回复如下:2006年我在RBS参与了华润的顾问项目,CCDI H总团队是设计方,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RBS原计划委托NJG教授(当年还未评院士)团队做实验的,由于甲方邀请FXX教授参与专家论证会拍板不需验算,国外也找不到需计算的依据,N 教授团队参与少量工作后暂停了实验.。
铰接 、固结
铰接、固接及锚固摘要:本文总结了梁、板中固接、铰接及锚固的理论知识,弯矩调幅、设计时应注意的一些要点。
本文主要总结于:钢结构论坛,文献以及网上别人经验总结。
共4页。
注:有些地方总结的不够精确,重在概念和方法。
2011-11-20---12-281.梁:1.1.固接,铰接理论分析:对称结构,中间的那个柱子没有弯矩和弯曲变形,只有轴力,梁与柱节点的支撑作用,不仅与构造有关,也有相对刚度有关;当柱子线刚度2i 201i(1i为梁线刚度)时,恒梁梁端可以按完全固接计算,此时梁端弯矩误差在5%以内,反之1i 202i,恒梁梁端可以按完全铰接计算;线刚度20倍是什么概念,假设12ll ,=bb梁柱则意味着122.7hh ;(EIiL),假设梁为刚性梁,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节点主要位移是水平位移,可以忽略转角、1.2.设计时应注意的要点:1.一般施工后,都是半刚接的,所以一开始,satwe分析时,按照三维有限元,根据刚度算出弯矩,剪力等,不管你是点铰接还是不点,受力时弯矩时实际存在的。
假设存在弯矩,则需要你去配钢筋抵抗,使得不开裂或者裂缝很小,若弯矩存在,你又点铰接,则是人为的释放弯矩,是以开裂为代价的。
2.如果变形引起开裂,则形成“转动铰”或“塑性铰”,SATWE程序里是选的“铰”是转动铰而不是塑性铰,是靠构造配筋来保证形成塑性铰。
3.有较大裂缝,就是铰(至少有铰的趋势),于是弯矩变得较小或为0。
只要裂缝不是很大,就不是铰,则受力时弯矩就存在,由于实际中不允许裂缝很大,则实际梁模型中梁端弯矩时肯定存在的,所以不管pkpm建模是点铰接还是固接,实际工程中梁端都有弯矩,都要配钢筋,因为实际工程不允许出现裂缝,刚刚开始分配力时,节点的弯矩是实际存在的。
4.要想是固接,首先柱梁线刚度要满足要求,也就是柱子能够约束梁,其次是钢筋锚固长度的大小(构造上)!二者缺一不可,并且截面影响最大,否则当刚度比不满足时,不管锚固长度多长,固接程度都不高。
框架铰接设置
框架梁一端无柱的时候该端要设置为铰接,这是为了避免形成扁大柱,如果不这么做将使相邻两柱或扁柱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
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刚度不均匀,尤其在局部突出不为在端部或平面中部对称,产生扭转效应,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理论的看法,铰接与否只在计算模型和计算书中有体现,施工图中是不会体现的,那么施工单位如何理解这种做法,再何况,即使施工单位知道这是铰接,他会做成铰接么?铰接既然在模型中输入了,必然会在计算结果上体现出来,那么施工图也会体现出来,比如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除非你不按照计算书配筋的。
那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一端和砌体结构的圈梁浇注,一端和梁现浇,为了减少梁对砌体墙和圈梁的扭转影响,就要考虑此处铰接,以减少节点的弯矩,降低影响设成铰接支座负筋会少一点铰接与否在计算上当然是可以体现出来,梁柱改铰之后相当于去除梁端弯矩,计算的直接结果是增大底部负筋的配筋量,在计算书中体现为铰接的地方是个圈,但是03G101中有铰接梁柱的画法吗?如果有我真该回去好好看看书了,如果没有施工图如何体现铰接。
砌体结构中大梁一般为两端铰接,因为梁端在荷载作用下会有转角,框架中一般深入柱子上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可视为固定端,如果是次梁的话实实际情况可考虑为铰接。
我有做设计的时候就是有些抗扭的钢筋超筋有的时候我就把它设成铰接这样就不会超筋了!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
按照计算书配筋的肯定不会有问题,我觉得次梁一般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时候按铰接布置意思就是面负筋少就是铰接,多防点就钢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理解.结构力学里所谓铰的概念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概念(X,Y 向位移约束),实际的工程中正常使用时不存在铰(混凝土浇成以后就是刚接),只有在破坏时支左出现裂缝以后梁产生挠度变形,才形成的理论上的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设置某些次梁为铰支,是为了让该梁在地震中支左先破坏,以至于减弱对框架梁的扭曲,实质上也是为了保证框架的尽可能完好,不至于倒塌,该次梁下部配有更多的钢筋,使得支左破坏后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不至于立即断裂.,减少人员的伤亡.总而言之,是一个地震中的主次破坏概念.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梁铰接
钢筋混凝土梁刚接铰接定义及处理方法(2014-01-13 15:50:07)分类:pkpm建模、结构计算钢筋混凝土梁刚接铰接定义及处理方法1、理论力学中刚接铰接的定义理论力学中,当该节点不产生弯矩可定义为铰接,当产生支座负弯矩时,可定义为刚接;、2、混凝土结构中刚接铰接的定义对于梁柱节点,当柱子线刚度i2>20 i1(强柱弱梁)时,i1 为梁线刚度,i2为柱线刚度,i=EI/L,梁端可以按完全固接计算,此时梁端弯矩误差在5%以内,反之i1>20i2,强梁弱柱,梁端可以按完全铰接计算;线刚度20 倍是什么概念,假设L1=L2,b柱=b梁, 则意味着h1>2.7h2,h1为梁截面高度,h2为柱截面高度,此时可假设梁为刚性梁,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节点主要位移是水平位移,可以忽略转角。
实际工程中,理想铰接不存在。
因为混凝土梁柱节点是现浇的,而且该节点至少有构造钢筋。
在外力作用下,设计为铰接的节点实际会产生一定数值的弯矩。
在SATWE软件中,所有构件的受力都是按刚度分配,次梁梁端点铰后,仍然有刚度存在,也就会分配到力,也从另一个方法说明了不存在弯矩为0的理想铰接。
在混凝土结构中将能承担一定弯矩的铰接点称为塑性铰。
强柱弱梁时,柱相对线刚度比梁大很多,在外力作用下,梁端变形受到了柱的约束,在两端产生了支座负弯矩,该负弯矩与外力荷载基本成正比。
外力荷载较大时,支座负弯矩也较大,导致梁端支座处钢筋较密集,不利于施工。
此时可人为将该梁端设计为塑性铰,降低其支座负弯矩。
在混凝土结构中,铰接其实为塑性铰。
当梁端弯矩较大,超出了该梁截面的受弯承载力后,该节点分担的支座负弯矩不再增加,等于受弯承载力,不随外力荷载而变化。
塑性铰弯矩数值一般较刚接状态下的弯矩数值小。
塑性铰设计的本质是弯矩调幅,控制混凝土梁在受力过程的约束条件,释放弯矩。
4、钢筋混凝土梁刚接铰接的选择原则1)与剪力墙平面外相连的梁按铰接处理原因是剪力墙平面外刚度为0,无法约束梁端变形;2)支座处左右两端梁顶标高相差太大,导致支座负筋无法连通,可按铰接处理3)次梁与主梁的交点可设计为刚接或铰接,但必须满足11G101图集要求。
两端固接柱计算长度
两端固接柱计算长度
理想条件下,可按照大部分教材中的规定,不同端部约束条件下轴心受压构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如两端铰接L=1.0;两端固定L=0.5;一端铰支一端固定L=0.7;悬臂L=2.0等如果考虑到上下端,既不是固定也不是铰接,则要按照钢结构规范附录D中柱的计算长度系数,需要根据K
1、K2值查表。
不同端部约束条件下轴心受压构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如两端铰接L=1.0;两端固定L=0.5;一端铰支一端固定L=0.7;悬臂L=2.0。
单层或多层框架等截面柱,在框架平面内的计算长度应等于该层柱的高度乘于计算长度系数μ。
框架分为无支撑纯框架和有支撑框架。
无支撑纯框架,当采用一阶弹性方法计算内力时,
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μ,可查附录D-2,表中K1,K2分别为交于柱上端,柱下端的横梁线刚度之和和柱线刚度之后的比值,当横梁远端为铰接时,应将横梁线刚度乘于0.5;当横梁远端为嵌固时,应乘于2/3。
当横梁与柱铰接时,取横梁的线刚度为零。
对底层框架柱,当柱与基础铰接时,取K2=0,对柱与基础刚接时,取K2=10。
横梁为桁架,高为500,上下弦为C80X40X14X2.0腹杆为
C50X40X10X1.5。
柱子为2C120X40X20X2.5。
桁架梁两端与柱铰接,横梁长为9.26米,柱子与基础铰接,每层柱高为2.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