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8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72a42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0d.png)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列夫托尔斯泰》教案(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5a9105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8.png)
(3)名言名句学习:通过学习托尔斯泰的名言名句,使学生了解其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举例:如“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2.教学难点
(1)描写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识别并运用各种描写手法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能。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人物描写的基本概念。人物描写是通过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等进行细致刻画的过程。它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形象。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具体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3.学习托尔斯泰的名言名句,理解其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4.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的描写手法,让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审美品位。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物描写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描写手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b8655f227916888486d7a2.png)
7 列夫·托尔斯泰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基本情况,积累词语,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重点难点重点: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难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基本情况,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第一部分,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课前预习】【助读资料】1.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主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收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2.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曾在自己领土上做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晚年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
后来他秘密离家出走,中途患病,病逝在一个小火车站。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3.人物传记(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
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 导学案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a63ac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a.png)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的特点。
(重点)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素养)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生于犹太工厂主家庭。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回忆录《昨天的世界》等。
背景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
苏联之行,让茨威格动情的是访问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更令茨威格动情的是去托尔斯泰的墓地。
回国后,他把这种感情熔铸在了他的著作《三作家·托尔斯泰传》中。
人物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
出身贵族。
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地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
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另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
代表作有《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文学常识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0ff11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8.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4.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感知内容,品味语言,揣摩含义,了解托翁。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作者以及托尔斯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在十九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托尔斯泰,以他敏锐而犀利的目光,吸引并慰抚了青年的心魂。
是的,他是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
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那么,请你看看作者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章的一节。
学生交流查找的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了解他的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整体感知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
学生交流、巩固。
指名学生与教师共同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①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②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③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听读课文时,要在书上圈点勾画,听读课文后,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明确:①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
1~5自然段主要写了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6~9自然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②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而充分表达出来。
这里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第8课《列夫 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8课《列夫 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03ef92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b.png)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通过阅读把握课文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1、诵读法:文中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
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联想法:课文用文字描绘托尔斯泰肖像画,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
这给读者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意。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托尔斯泰的外貌。
品评语句,深透理解课文的描述方法和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他用自己的一生钻探着这样的深度。
他带着崇高的信仰,撷着对民众奇特的情感。
用锐利的眼睛延伸着生命的长度,用智慧的笔触摸着生命的深度。
在辛勤的笔耕中,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在他这面镜子里,照出了俄国的现实,成就了他生命的价值。
学习目标1、把握肖像描写的技巧。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思想。
三、资料助读(投影)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1901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期间出版了第一奉诗集《银弦集》。
此后,新作迭出,文学成了他毕生追求的事业。
小说剧、诗歌、传记、散文特写,各种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
部编版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部编版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a3152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9.png)
1、部编版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德育目标: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诵读,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联系背景材料,渗透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作者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范读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1)注音髭(zī)髯(rán)鬈(quán)黝(yǒu)黑滞(zhì)留禁锢(gù)颔(hàn)首低眉锃(zèng)亮犀(xī)利广袤(mào)无垠尴尬(gān gà)炙(zhì)热(2)释义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2、部编版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案一等奖1、教学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0dd19a43323968001c92a3.png)
8 列夫·托尔斯泰同步作业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 )的yǒu黑脸táng,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 ),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é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 )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 )的大胡子。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汉字。
yǒu()黑脸táng( ) é()头(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胡髭.( ) 长髯.( )一绺.绺( ) 鬈.发( )(3)作者运用了精彩的比喻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作为喻体填写在文段括号内。
热带森林树根滔滔白浪树皮(4)下列对文段中画横线字的笔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世”的第二笔是 ;“颇”的第一笔是。
B.“世”的第二笔是 ;“颇”的第一笔是。
C.“世”的第二笔是 ;“颇”的第一笔是。
D.“世”的第二笔是 ;“颇”的第一笔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
B.她身材高挑,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无论走到哪里,都鹤立鸡群....,分外夺目。
C.臣受此殊誉,诚惶诚恐....,感激不尽。
D.这对夫妇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从国外归来的儿子。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B.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C.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D.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4.填空。
(1)茨威格,(国籍)作家,享有国际声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列夫-托尔斯泰》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列夫-托尔斯泰》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064eb5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6.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列夫•托尔斯泰》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1.利用旁批和阅读提示,把握传主的外貌特征,探索其精神世界,体会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
2.结合补充资料,品味文中描写及评价性语句,理解其内涵,把握作者对传主的看法与评价。
【课前学习任务】
1.查阅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精神追求以及主要成就等。
2.通读文章,借助课文旁批和阅读提示,完成下面任务单。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品味“似贬实褒”的语言,初识列夫·托尔斯泰
品读一组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分析托尔斯泰的眼睛的特点。
然后,结合这些语句品味文章“似贬实褒”的特色语言。
学习任务二: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1.结合查找的相关的资料,想一想托尔斯泰是个“伟大”的作家吗。
2.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在哪里?品析相关语句,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学习任务三:体会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
结合文章内容,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资源】
1.茨威格的《托尔斯泰》
2.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
【作业设计】
1.阅读教材第38页的旁批和阅读提示,思考:为什么第1段至第4段层层铺陈,反复渲染托尔斯泰长相的平庸普通?
2.结合课上所学及查阅的资料,思考课文最后一段的旁批中所提出的问题:“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
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8课《列夫·托尔斯泰》 同步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8课《列夫·托尔斯泰》 同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787cc0c5da50e2534d7f09.png)
第二单元第八课列夫・托尔斯泰第1课时一句话目标读懂文章,理清主人公的外貌特征,感受写法之妙。
一、课前一赛掌握文学常识,粗通文意,点燃学习激情1.选择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胡髭.(zī) 长髯.(rán) 一绺.绺(liǔ) 鬈.发(quán)B.黝.黑(yǒu) 粗劣.(liè) 滞.留(zhì穹.顶( qióng)C.可憎.(zèng) 蒙味.(mèi) 貂.皮(diāo) 酒肆.(sì)D.掠.过(lüè) 颌.首(hàn) 锃.亮(zèng) 轩.昂(xuān)2.根据自学的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了解主人公列夫・托尔斯泰,______国作家。
他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已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
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
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这三部长篇小说上面,他是世界_____________文学的高峰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2)回忆作者的相关情况二、独立自主学习细读文章,抓住人物待征,感受作者巧妙的写法。
3.自读课文,识传主之形(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从那些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2)试着用“托尔斯泰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句式概括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4.对比分析,赏构思之奇(1)引导学生发现、思考: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写托尔斯泰其他面部特征与写眼睛特征的词语各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再思考:先贬抑再赞美,从写作手法来看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3)除了先抑后扬,文章为了表现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还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三、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习邻桌互对、质疑解感、分享交流、探究引导。
第7课《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1-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7课《列夫 托尔斯泰》导学案1-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32ad0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6.png)
列夫·托尔斯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3、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学习重点: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学习难点: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
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二、预习导学,自主探究(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黝(yǒu)黑滞(zhì)留愚钝(dùn)禁锢(gù)轩(xuān)昂犀(xī)利尴尬(gān gà)藏污纳垢(gòu)颔(hàn)首低眉胡髭(zī)黯(àn)然失色广袤(mào)无垠甲胄(zhòu)粗糙(cāo)(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附答案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1c0d37a8114431b90dd83b.png)
8《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学习重点】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学习难点】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
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黝.(yǒu)黑滞.(zhì)留愚钝.(dùn)禁锢.(gù)轩.(xuān)昂犀.(xī)利粗糙.(cāo)甲胄.(zhòu)鬈.发(quán)绺.(liǔ)尴.尬.(gān gà)(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2.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念念不忘的人和事。
第08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学生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08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学生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43d57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c.png)
第08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品味深邃的精神世界。
2.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方法,探究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情感态度。
3.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作用,感悟托尔斯泰的精神。
【重点难点】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品味深邃的精神世界,探究作者情感态度。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作用,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方法。
【学习过程】1.人物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他虽出身名门贵族,却对平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无情批判。
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2.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他与罗曼·罗兰、欧文·斯通并称为西方20世纪最杰出的传记作家。
代表作: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等,传记《》《罗曼·罗兰》等。
3.文体知识4.字词积累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面颊.()黝.黑()粗糙.()藏污纳垢.()崎岖.()平庸.()滞.留()鹤立鸡群.()愚钝.()器宇.()蒙昧.()正襟.危坐()酒肆.()缰.绳()轩.昂()诚惶.诚恐()胆怯.()犀.利()禁锢.()入木三分.()胡髭.()锃.亮()鬈.发()广袤.无垠()理解下列词语的词义:禁锢:锃亮:滞留:器宇:轩昂:盎然:藏污纳垢:粗制滥造:鹤立鸡群:正襟危坐:诚惶诚恐:入木三分:第一课时任务一:看托翁长相1.总体印象速读1-5段,寻找描写托尔斯泰外貌所用的比喻句和夸张句,说一说作者笔下托尔斯泰的长相特点。
从“”(文中原句)中,我感受到托尔斯泰的长相是(特点)的。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fe5806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f.png)
心系教育 成长同行
220022XX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3.下列对语段中的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崇尚学术的环境有助于加强学者的学术毅力。【B】不能排除个别人虽然在年轻时取
得举世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多数学术大家的高水平学术成果是年过半百才取得的。【C】 能否几十年坚持不懈地从事学术研究,对学术人才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崇尚学术的环境也有助 于学者去除心中杂念、专心学术研究,【D】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而 这种不计名利的学术投入,正是当今时代学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A.将【A】句中的“加强”改为“增强”。 B.将【B】句中“虽然”调到“不能”之前。 C.将【C】句中的“能否”或“否”删去。 D.将【D】句中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交换位置。
④举着烟,每个人问个遍抽不抽。而后才坐下来,聚精会神地看稿, 竟然不戴老花镜。少顷,听他说:“错了一个字,这是‘身价’,不是 ‘身家’。”说罢,他便拿起笔改正了。一会儿,又听他自言自语:“我 梦见的是谷粒像花生米那样大,不是花生那样大,哪有那么大,这个 ‘米’字丢不得。”他边说,边拿起笔在“花生”后工工整整加了一个 “米”字。“这个字也不确切。”一直低头看稿的袁隆平抬开端,“我梦 见的是自己躺在稻穗下乘凉,说躺在‘水稻’下面不准确。”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历史传记,以忠于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事件与人
物为最大特点;另一类是文学传记,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的过程中,可能会加入自
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
要求。
心系教育 成长同行
课前预习
220022XX秋秋同同步步经经典典学学案案-物-物理理 八八年年级级上上册册 提课能堂训本练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e937fc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3.png)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一、课题《列夫·托尔斯泰》八年级语文上册。
二、教材分析(一)总体内容本篇课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对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展开的传记描写,作者依托大量的篇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相特征进行了刻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其平庸、甚至粗鄙丑陋的外貌。
在此基础上,作者笔锋一转,又对列夫·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描写。
因此全文在结构上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为6-9段,主要描写列夫·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并逐步揭示出列夫·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二)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奥地利的知名作家,擅长小说、人物传记、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同时还翻译了许多优秀作品。
《月光小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看不见的珍藏》等都是其代表作品。
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是茨威格作品的突出特征,他喜欢借助戏剧性的情节来实现对人和事的烘托。
三、学情分析1.本文选自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是一种传记体裁。
在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到知识面相对较窄的现状,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课前需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从而更好的体悟这位俄国作家的人格魅力。
2.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应当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列夫·托尔斯泰的高尚品格,进而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茨威格,把握写作背景,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主人公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人生追求以及精神境界。
3.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把握展现列夫·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具体文字内容。
4.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与达成的艺术效果。
(二)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感知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入木三分的刻画,体会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深深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af1fa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4.png)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损一损”和“夸一夸”两个环节,体会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学习欲扬先抑的手法。
2、学生通过比较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归纳托尔斯泰眼神的特点,从而洞察人物精神世界。
3、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资料,简单了解托尔斯泰的一生,理解“看清真相”与“失去自己的幸福”的关联。
一、导入出示两张人物照片,问学生:如果说这里面一个正派一个反派,你会如何对应?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思维倾向:正义卓越的人应该高大威猛、面容俊美,而反面人物则神态猥琐、面貌丑陋。
但有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革命斗士他的外表和精神却有极大反差。
让我们走进列夫托尔斯泰。
二、损一损请阅读1-5段,用一个词来形容托尔斯泰的外貌。
丑成啥样呢?请用“托尔斯泰啊!你太丑了!你看看你的________________(外貌:脸部部位/神态/气质),像个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损一损他。
(也可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三、夸一夸(一)托尔斯泰的外表真的这样一无是处吗?他的眼睛,尤其是他的眼神,足以掩盖他外貌的一切不足。
请阅读6-8自然段,请用“托尔斯泰啊!您的眼神就像________________,如此的_______________(特征)!”的句式夸一夸他。
追问:为什么你觉得他的眼神有这样的特点?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眼神?(二)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拥有这样眼神的托尔斯泰是个怎样的人呢?这下你还觉得托尔斯泰长相平凡、粗陋吗?他的眼神让他不再平庸,而前文极力渲染长相的平庸正是为了衬托他的眼神、他的精神,这种写作手法是欲扬先抑,P39.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四、升华拥有这样目光的人(即这样的精气神的人)你觉得他的一生会怎样度过?课外助读托尔斯泰是世袭的伯爵,但他的一生从未因他的贵族身份而骄傲,反而深受困扰。
他同情农民,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他们,自己则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86b292d0d233d4b14e6929.png)
备课人:王玲使用时间:使用人: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感悟托尔斯泰的心灵世界为学习重点;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及人生追求为学习难点;【轻松预习】一、了解作者——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二、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列夫·托尔斯泰。
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晚年的他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
他的信仰和行为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
又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
他在82岁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
”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他的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称之为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列夫·托尔斯泰》课型:讲读主备:马玮英
审核:铁益农黎晖时间:2012/03/05
学习目标:
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文章涉及的深广的背景。
学习重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学法指导:亲爱的同学,这篇课文尽管是肖像描写,但内涵丰富,有些地方需要阅读一些背景资料,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要有所了解,这样才更
有助于你理解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作为中学生你肯定有所了解,请完成下面的填空吧。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纪国伟大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等,因其真实而深刻的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
2.你肯定也了解作者斯蒂芬·茨威格,请完成下面的填空吧。
斯蒂芬·茨威格是文学家,创作范围很广,擅长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
》和《》。
3、读课文,读一遍,找出生字词,读准下列加点汉字的音或完成四字短语填空吧。
黝.()黑滞.()留禁锢.()甲胄.()
锃.()亮炽.()热广袤.()长髯.()
粲.()然一绺.()
()制()造藏()纳()郁郁()欢
()立()群正()危坐()首()眉
诚()诚()无可()疑()然失色
4、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禁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5,再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相信你一定能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吧。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重点描写其。
第4段,写托尔斯泰。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
1.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来表现他的内心世界的,那么作者在刻画他的外貌时抓住了哪些角度?重点刻画的是哪个?
2. 尝试着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层意。
3.作者在刻画须发、面部、长相等这些方面时突出的是托尔斯泰的哪些特征?同时刻画他的眼睛又是突出他眼睛的什么特征?
8.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
1.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2.名言给人前进的力量,托尔斯泰有许多富含哲理的话,搜集两三条积累在下面吧。
3.这篇课文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
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明和坚强的性格。
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
这张肥胖但很剑意的下半部覆盖着修的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1).这段对左拉的描写的特点是什么?
(2). 这段描写与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能从这段描写中学到什么?
4下面就请你大展身手,学习课文中运用比喻、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刻画人物,使人物形神兼备的方法,尝试着描写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的外貌吧。
四.学后记(总结收获)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
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小绿棒的故事。
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
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
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
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
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
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
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
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
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
期间,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
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
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
这时,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
他写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人民戏剧”,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和《活尸》,中篇小说《霍尔斯托麦尔》、《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
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
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
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
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
玛丝洛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
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
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革除教籍。
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
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优秀作品。
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