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与孔孟哲学

合集下载

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

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

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各具特色,具体如下:
孔子:孔子的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注重逻辑和内在的连贯性。

他的话语富有启发性,常常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思想,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孟子:孟子的语言风格富有气势,擅长用比喻、寓言等形象生动的手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他的话语中充满热情和信念,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能够激发听者的情感共鸣。

老子:老子的语言风格简约、深邃,常常以短小精悍的语句表达思想。

他善于用矛盾、相反的词语来阐述道理,引人深思。

老子的语言中充满智慧和哲学思考,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庄子的语言风格汪洋恣肆、文思奇幻,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善于用寓言来阐述思想。

他的论说文恢宏大气,富有想象力,且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深邃的思想。

墨子:墨子的语言风格质朴明快、善于类推,他的论说文逻辑严谨、观点明确,且善于通过实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墨子的言辞平实而有力,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孔孟老庄墨的论说风格各具特色,或平实、或气势、或简约、或汪洋恣肆、或质朴明快,他们的语言风格和论说方法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思想深度。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

由此,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老庄之道: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讲“有物生于宇宙,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

”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

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

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

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

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

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

孔孟之道: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

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

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

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

孔孟儒家与老庄道学

孔孟儒家与老庄道学
❖ 蜩(蟬)與鳩(班鳩)譏笑大鵬:小知與大知之 別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 也?朝菌不知晦朔,虫惠虫古不知春秋,此 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 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 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 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 *故曰:至人無己(忘掉一切),神人無功 (不追求功),聖人無名(不追求名)。
❖ 道家的莊子往往用寓言人物的豐富多彩的生 活態度、形形色色的行為方式,
❖ 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描述天人合 一的生存態度與心物對立的認識方法之間的 鴻溝,
❖ 這對我們理解海德格爾的從主客對立向沉思 的跳躍是很有裨益的。
罔兩問景的寓言
❖ 罔兩是影子外圈的淡影,罔兩隨影子運動,影子又 隨人體運動。
❖ 仁的觀念擴大為社會共同持守的尺度,成為群 體的倫理秩序。
❖ 整部《論語》中提到「仁」有109次,「禮」 75次。
孔孟之道與「道統」
❖ 宋.黃幹《勉齋集》卷19 :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生而道始 行;孔子、孟子生而道始明;孔、孟之道, 周、程、張子繼之;周、程、張子之道,文 公朱先生又繼之。此道統之傳,歷萬世而可 考也。」
❖ 莊子並不去追求有形有名現象上的因果聯繫, 不去探究罔兩、影形之間互相依據的關係;
❖ 他指出,如果人的認識一定要依據有所對待 的事物才能判斷自己是否正確,而所面對的 事物又是變化不確定的,那麼這裏就一定會 存在著困難,即「有患」。
❖ 「逍遙遊」,是指無所依賴、绝對自由地遨 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 北冥的鲲──化身為鵬──飛向南冥(天池)
❖ 罔兩問影子說:「你原來行走,現在又停下,你原 來坐著,現在又站起來,你為什麼沒有獨立的行為 操守呢?」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周瑾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

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

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

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

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

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

此美善相乐之论,源于其仁学思想。

仁为内在情性与外在伦理之融汇,此内外交洽之仁心乃"礼"、"乐"之根本。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仁学精神贯注于艺事中,非特悦人耳目、娱人情性而已,更当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善德良知也。

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乐"即音乐艺术,兼愉悦性情之形式美与感发意志之仁德美。

"成于乐"为精神沉醉、纯粹超越而至自由境界①。

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整个人生由音乐而艺术化、道德化,沉浸于美善统一之境。

斯乐陶染性灵、感发仁心,使人人本具之良知充满身心,一念自觉便可成仁。

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诚哉斯言!孟子曰:"理义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告子上》)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赋予仁德以审美价值。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总目录第一章孔孟与老庄异同之概说第一节孔孟老庄存在于我们身边第二节孔孟老庄在近代的坎坷历程第三节孔孟老庄在今天的思想文化价值第二章孔孟老庄的辩证思想之比较第一节《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一、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二,提示大家要重视对立面的作用三,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第二节庄子的“齐物论”相对主义哲学打破独断论的辩证意义一、“齐物论”之形成二、“齐物论”的本质三、“齐物论”独特意义与作用第三节孔子“中庸”论的辩证法思想一、原“中庸”二、世俗对中庸的误解及辩正三、中庸的利害功用第四节孟子“中”“权”等辩证法思想一、“中”是针对偏激片面的二、“权”是矫正保守呆板的三、其他辩证法思想第五节孔孟老庄辨证思想异同比较第三章孔孟老庄的美学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美学思想第二节孟子的美学思想第三节老子的美学思想第四节庄子的美学思想第五节小结第四章孔孟老庄的天命鬼神观之比较第一节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对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论述第二节孔孟的天命鬼神观38附一、荀子的天论附二、董子的“天人合一”论附三、孟子天道观若干问题初探附四墨子的“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第三节老子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思想第四节天人关系问题上儒道思想的异同第五章孔孟老庄的经济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经济思想一、财富观二、生产与流遍概念三、分配与消费观念四、财政思想五、孔子经济思想的总考察六、子贡的经济观点七、《大学》《中庸》的经济思想八、大同、小康论第二节、孟子经济思想一、孟子的义利观二、孟子的恒产理论三、孟子的分工和劳动理论四、孟子的财政赋税理论五、简短的结语第三节道家的经济思想一、道家经济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二、杨朱的贵己论三、道家代表作——老子中的经济思想四、庄周的经济观点五、道家经济思想的影响第四节儒道经济思想比较第六章孔孟老庄的教育思想之比较第一节孔子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有教无类”三、论教育作用四、教育目的和任务五、教学内容六、教学方法论七道德教育的内容八、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九、论教师和师生关系第二节孟子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二、道德教育思想五、教学思想第三节、老庄及黄老学派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儒道教育思想异同第七章孔孟老庄的处世哲学之比较第一节孔子的处世哲学一、人生进退穷达的总原则二、永远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三、生死观四、交友之道五、严于律己,加强各方面修养第二节孟子的处世哲学一、充分张扬自我、气节、尊严二、加强个人修养第三节老子的处世哲学一、生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二、不自见、是、伐、矜三、勿轻、易、躁四、修养高的标志五、懂得相反相成六、提醒注意人皆慕之的反面第四节庄子的人生哲学一、人生应当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来追求。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意义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代表,它们的教育意义非常深远。

孔孟之道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成为有用之人。

同时,孔孟之道也强调了道德教育,认为只有在道德上做到圣人的标准,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有用之人。

因此,孔孟之道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提倡了“以诚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方法。

老庄之道则强调了自然、放松、自由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让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老庄之道主张真正的自由来自于放弃追求物质和权力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因此,老庄之道强调了“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教育目标,提倡了“循序渐进、自由自在”的教育方法。

综上所述,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它们强调了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但都是为了培养真正有用、自由、快乐的人。

因此,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应当代社会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培养更多有用之人、自由之人、快乐之人而努力。

- 1 -。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导读:本文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简论孔孟、老庄文论之比较李苏娟,杨丽丽(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先秦文论特别是儒道文论从先秦到明清,一直在不断的发展。

而儒道两家文论也并非相互排斥,两者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相互吸收,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精髓。

关键词:孔孟;老庄;文论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42-02儒家之学,《汉志》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

”道家之学,《汉志》云:“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儒道学术虽源出不同,然殊途同归,均为助人君之术。

早期儒道两家很少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艺术的评述上,更多的是专注于政治。

但儒道思想确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并且儒道两家代表——孔孟、老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自己的文论观。

一、孔孟、老庄文论之产生儒道文论以孔孟、老庄为其代表。

就儒家文论而言,对文艺和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关注较多。

儒家提倡“仁政”,就不得不要求文学作品为政治等服务,从季札观乐开始,就初见端倪。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来鲁观乐的事情,其中季札对《诗》和舞作了一翻评价,而这些评价和孔子对《诗》的评价大体相当。

季札评《周南》、《召南》云:“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其是说二诗声律美妙,并且是王化之基,但是犹有商纣,不能够尽善,但是虽未能够安乐,但其音仍不怨怒。

《论语·阳货》:“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马融注云:“《周南》、《召南》,国风之始,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三纲之首,王教之端,故人而不为,如向墙而立。

”孔子对于二诗的推崇,可能更多的也是基于“王化之基”。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3及其影响一、孔孟的异同:相同点:(1)他们都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即道德人格教育。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2)孔子与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孔子注重道义之乐,孟子主张仁政,其实仁政就是礼治,因为仁是最高之德,所以仁政就是最高的礼德。

(3)孔子注重道义之乐,自然之乐,而孟子对自然之乐不但赞同,而且主张普及。

(4)孔子虽重礼、乐,反对人的性情是陶冶的功效,但也不忽视自然和人生关系的重要,与孟子重视利用自然以陶冶性情的功用无区别。

不同点:(1)孟子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

孔子认为人性非全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而孟子认为人性是全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养和扩充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人人都可以为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

(2)孔子注重言行,重视感情的陶冶。

孟子则认为知言可以辨别理性的得失,常将知言对举,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

(3)孔子强调仁礼,是个人修身的必须,而他也最乐意春田宴乐。

孟子强调的仁是王道,爱民,是一种实现称霸野心道路的治国方式。

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4)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孟子则不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5)孔子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

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老庄孔孟荀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老庄孔孟荀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老庄孔孟荀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各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姓名分别是李耳、庄周、孔丘、孟轲、墨翟、荀况.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作品:《韩非子》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农家,小说家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电商1101 1203110121 王佳玲1.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隼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隼”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老庄与孔孟哲学

老庄与孔孟哲学
尽管孔子不拒绝利,但仍以义为原 则;他所真正追求的是生命的精神 价值。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得到 “道”,即获得了生命的终极价值, 他就会达到从心所欲、超然自拨的 境界,真正进入自由王国。
老子: 形上学的确立与心性的发现
(15)在否定“智”、“欲”的 同时,文化也被否定了,而代之完 全自然的,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子 所追求的是消除异化、维护主体性, 片面地把其社会思想理解为愚民政 策是不客观的。
老子哲学的主要贡献有四
(16)其一,建立了一套搏大情深的形 上学体系,并揭示了循环运动,对立统 一等规律,成为中国古代形上学的源关 活水;其二,道论的提出,彻底否定了 天命鬼神的地位,使人成为天地间真正 的主人,具有某些民主因素;其三,第 一次论证了人的本来面目,在消除异化 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其四,提出 了一种超常的认识方式,在破除主观性 等方面较有价值。
老子哲学主要缺陷亦有四
其一,他虽然指出万物的本性是自 然无为、柔弱、清静等,并认为这 是由道赋予的,但他没有说明其对 立面如有为、刚强、躁动等是怎么 回事,其来源如何;其二,他的规 律论具有明显的循环论倾向;
老子哲学主要缺陷亦有四
其三,从理论上讲,老子的返道论 的确可以避免异化现象,但它没有 解决人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并且在 现实上也是行不通的;
老庄与孔孟哲学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和发源 于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是当时两种 最强壮、发展水平最高的文化,它 们完全具备孕育大哲学家的文化条 件,所以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 孔子分别产生于这两个地区并非偶 然。
老庄与孔孟哲学
中国哲学建立的学术思想背景主要 有三:一是天命鬼神观念。它产生 于原始社会,西周时期有重要发展。 首先是命运之命的出现,其次是认 为人事对它有反作用,并开始怀疑 它,周公更提出“敬德”的观点, 这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

孔孟思想与老庄思想

孔孟思想与老庄思想

孔孟思想与老庄思想孔子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

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

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

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

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孟子思想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是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哲学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庄子的哲学思想“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

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非之心和辞让之心,这是他的四端学说的理论基础,但是孟子的这一观点不是要讨论人为什么天生就是善良的,而是为他的政治观点——仁政,做理论准备,是为政治服务的。

所以孟子的思想的哲学性就弱了很多。

孟子也是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家,他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是很伟大的思想,但是却不是很严谨的逻辑观点,孟子往往直接提出他的观点是什么,但是却不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那样的,而哲学是最讲究逻辑的。

孟子善于辩论,往往很轻易地就驳倒了对方的观点,他很快就能找到对方的思维漏洞,从而进行辩论。

但是仔细读《孟子》,里面经常是通过寓言故事,或是很强烈的修辞手段来达到目标的,很少有很严谨的论证,即便是像名家惠施那样的诡辩也是很少见的。

当代中国人更需要孔孟思想还是老庄思想?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人更需要孔孟思想还是老庄思想?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人更需要孔孟思想还是老庄思想?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反方的一辩代表。

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人更需要老庄思想而非孔孟思想。

下面我将从个人修身、社会和人类整体发展的角度来为您解说。

首先,关于个人修身。

老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追求真我境界,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在当代社会,繁忙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压力让人们趋于焦虑、困惑,追求身心的平静愈发显得重要。

老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宽容待世,放下功利心、竞争心,转而关注自身内心,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个人的心灵宁静。

其次,关于社会。

孔孟思想注重道德教化、礼仪规范,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现代社会已经具备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和道德体系,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

我们不应过分强调外在的社会规范与义务,而应更注重对个体的尊重和自由。

而老庄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强调个体自由、随心所欲。

这种思想可以使个体更自主地探索生活的真谛,在自由的探索中,社会可以更加包容、多元、宽松。

最后,关于人类整体发展。

孔孟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社会责任和义务。

但是,当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趋向市场化、利益化。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强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可能并不适用。

相比之下,老庄思想更注重个体的内省和成长,提倡个体追求真理与自由的探索。

只有个体不断进步,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才能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人更需要老庄思想而非孔孟思想。

老庄思想可以帮助个人实现心灵的宁静,社会更加包容多元,而且更有助于人类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谢谢大家!反方辩词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反方的二辩代表。

我们坚信,当代中国人更需要孔孟思想而非老庄思想。

下面我将从教育体系、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分别进行解说。

首先,关于教育体系。

孔孟思想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核心,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中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我们更加需要人才培养的长远眼光和思考能力,孔孟思想正是能够提供这样的教育。

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看孔孟与老庄认识论的差异.

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看孔孟与老庄认识论的差异.

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看孔孟与老庄认识论的差异要使中国哲学能更好地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的问题域中谋求中国哲学解答是必不可少的。

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看,孔孟主张“主客相分”,老庄主张“主客同一”,正是在这一点上,构成了两家哲学在认识论上的最大差异。

“主客相分”;“主客同一”;孔孟;老庄早在2500多年前,西方智者高尔吉亚就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他的这三个命题似乎预示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轨迹。

从古代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到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再到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这个过程证实了他的三个命题。

如果说西方哲学的繁荣和发展是因为有这些思想上的“先知”的话,那么中国哲学较之西方哲学的相形见绌正是由于这类“先知”的缺位。

与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相比,中国哲学可谓远远不及当然,也不能否认在某些领域中国哲学的研究深入程度是超过西方的。

当西方哲学在某些研究领域不断深入的时候,中国哲学在这些领域还未曾涉足。

因此,要使中国哲学能更好地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西方哲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哲学是不得不为的,在西方哲学的问题域中谋求中国哲学解答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张立文先生所讲:“我们主张中国哲学、思想、宗教、学术决不能照猫画虎式地‘照着’西方讲,也不能秉承衣钵式地‘接着’西方讲,而应该是智能创新式地自己讲。

中国哲学不应是西方哲学的“应声虫”,也不应是西方哲学的“跟屁虫”,应当谋求自身的解放与发展。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中,我们是否拥有话语权?或许后现代主义哲学可以为中国哲学松绑,因为他们主张差异,主张个性,同情弱者,强调解放。

但是个性的张扬会使中国哲学失去对话的机会,甘心居于弱者地位、固步自封也不会获得发展,更不用说夜郎自大地抱着先人留下的“精华”自认为先进于人。

孔孟老庄

孔孟老庄

读孔孟老庄悟人生智慧孔子:仁爱、和谐、诚信、安身立命的基石。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点亮人们的心灯。

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庄子:超然物外,追求朴实的人生境界。

在遥远的历史星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这些先秦诸子的名字,始终闪烁着神秘而深邃的光辉。

不可否认,在那个时局动荡的时代,造就了这些善于思考的智者,他们各抒己见,极力维护着自己的学派主张,在激烈的争辩当中,撞击出一道道划过天际的智慧之光,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愈久弥香的智慧盛宴,让我们受益无穷。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对后人的一种恩赐。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文化绝无仅有的黄金时期,是中华智慧在特殊年代的灵光闪现。

诸子各自以独特的视角,对宇宙、社会、政治、人性、教育、科学、军事、逻辑等诸多领域,作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以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他们之间的激烈争辩,形成了令人关注而又向往的百家争鸣的格局。

儒、道、墨、兵、法、纵横家等各家是形成百家争鸣的主要因素。

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处世修身原则,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的人生理想,是尘世间最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完善自我的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代以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人,思想著作有《论语》、《孟子》等。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教出了一大批才冠古今的弟子;他整理编订的古代典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原典,被后世尊为「经」。

这些成绩,确立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开创者和奠基人的地位。

孔子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浅析孔孟老庄的人生哲学

浅析孔孟老庄的人生哲学

浅析孔孟老庄的人生哲学杨玉萍(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兰州730050)摘要: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具有各自的主体内涵与精神特质。

本文从二者各自的精神特质出发,就天人关系、人生价值、理想人格及人生修养四个方面来阐述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儒道人生哲学。

关键词:孔孟;老庄;人生哲学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09)02-0092-03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精神特质(一)“仁”是儒家核心的伦理道德感情儒家努力将伦理的生活,也就是践履“礼”之规范的生活赋予全体人众。

在儒家看来,“礼”———伦理的道德的生活就是对人性的实现、提高和完善,是每个人需要的。

孔子以孝悌“为仁之本。

”[1]孟子以事亲从兄为“仁义之实”,《大学》所谓“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显示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社会伦理生活的建构和个人道德的完成,都是在家庭这一基础上延伸开来的。

因此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感情的特色,这一特色用孟子的一句话来概括:“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2](二)伦理性道德观念从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以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到孟子界定“圣人,人伦之至也。

”[4]都显示了儒家思想的宗旨,内容是在召唤着人的一种伦理性道德觉醒和道德实践,陶冶道德人格。

简言之,伦理性道德观念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质。

(三)讲求伦常的秩序性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德行或曰道德的完成,不是在个人断绝情欲的修行中,也不是在知识的增长中,而是在践履“礼”的社会生活中,即孟子所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优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以父母、夫妇、兄弟关系为基点来建构伦理生活。

八句话了解“孔孟老庄”的人生哲学

八句话了解“孔孟老庄”的人生哲学

八句话了解“孔孟老庄”的人生哲学我在研究孔孟思想时,最具体的收获就是把它归结为四句话,各有四个重要的字,研究老庄的时候也是如此。

我们从儒家里面学到什么?一、对自己要约;二、对别人要恕;三、对物质要俭;四、对神明要敬。

先说第一点,「约」是教人怎么对待自己。

像孔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语「怪、力、乱、神」,所慎「齊、战、疾」,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由此可见他是如何的自我约束。

孔子也说过「以约失之者鲜矣」,因为自我约束而有什么过失的很少。

所以讲儒家的修养,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对自己一定要约束,否则人欲泛滥,其祸无穷。

这也是能配合人性向善论一起说的。

第二个,对别人要恕。

「恕」不是指宽恕,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如心为恕,将心比心。

以前我们说「有理走遍天下」,这不见得,有很多地方不讲理的,但是能恕就可以走遍天下。

因为替别人设想,把别人当自己来看,尊重、关心别人。

第三是对物质要俭,孔子一再强调「与其奢也,宁俭」。

资源有限,俭约可以代表你惜物,珍惜大自然的资源。

第四个,对神明要敬。

要尊敬神明,包括祖先在内。

这四个字,人类世界就包括在对自己、对别人这里。

对物质包括对整个自然界,都要爱惜、珍重。

第四个代表超越界,包括天神、地祇、人鬼在内。

这一来这四个字就把人生的各方面都包括在内了。

这是我学习儒家所获得的提示。

对老庄我也用四个字来说。

第一个,与自己要安。

特别用「与」,不再用「对」,是因为儒家是有针对性的,而道家是整合性的。

「与自己要安」是说,跟自己在一起要像庄子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别人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那一种来自天命的要求;道家不一样,全部都在道里面,没有什么天命不天命的问题,只有智慧觉悟的问题。

「安」就是安于当下,安于自己生命的所有状况。

第二个,与别人要化。

「化」就是庄子〈知北游〉所说的「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就是外表跟别人同化,别人怎么样我也怎么样,尽量不要标新立异,制造别人的困扰;「内不化」是自己内心再怎么样都不受干扰,譬如说在外面不论功成名就或倒霉落寞,内心都保持平常状态。

谁能说清楚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他们之间的关系?

谁能说清楚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他们之间的关系?

谁能说清楚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他们之间的关系?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他们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是什么关系?问题本身看起来有点复杂,其实他们的关系很简单,明确存在的关系只有两方面:一是思想方面;二是人伦方面。

一、思想方面的关系。

经过长期演变,儒家和道家成为代表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

(一)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的领袖人物,也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

孟子是孔子之后约一百年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代表他们思想的《论语》和《孟子》都出现在《四书》中。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

孟子因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尊称孟子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二)道家思想。

庄子的年代与老子相差也是大约一百年,以二人名字命名的学说《老子》和《庄子》,分别代表了道家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建人。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创立了“老庄哲学”,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二、人伦方面的关系。

《史记》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庄子》、《礼记》和《吕氏春秋》,也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

此外,独尊儒学的汉儒作品,如《韩诗外传》也记载了“孔子学于老聃”,《孔子家语》也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记载。

所有这些古代典籍都证明,“孔子学于老聃”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的说老子和孔子是师生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庄与孔孟哲学就哲学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言,中国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子学到玄学为第一阶段,从佛学到理学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的主题是人心、人性的天道。

本文的主旨就是以这些问题为主要线索,探讨老庄孔孟哲学的思想底蕴及其相互贯通——表面上,儒道对立,势若水火,实质上,它们不但同根同源,而且相互贯通。

本文所遵循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三:一是实事求是,因其固然,以求索各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思路;二是把各派哲学分为人生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并注重其人生观的差异性和方法论的相通性;三是以建立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致思方式为依据,把哲学划分为生命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类,并以此把握各个哲学体系的本质特征——人心有两基本层面,一日生命之心,是心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那一部分(略相当于英语中的heart);二日认知之心,是心对事物的认识的那一部分(略相当于英语中的brain)。

以这两者为出发点和致思方式而建立的哲学分别为生命主义(如孟庄)和认知主义(如墨荀)。

春秋以前的文化是一种列国文化,它经历了三个阶段。

夏商以前,尽管华夏族的文化发展较快,并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总的说来当时中国境内的各族文化还是相对独立发展的。

此为独立发展期。

西周时期,随着分封制的实行和华夏族对夷人的殖民统治,华夏文化便比较迅速地向周围其他民族进行传播和渗透。

此为殖民渗透期,春秋时期随着列国混战、大国兼并,各种类型的文化相互交汇、相互融合,列国文化进入交汇融合期。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和发源于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是当时两种最强壮、发展水平最高的文化,它们完全具备孕育大哲学家的文化条件,所以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分别产生于这两个地区并非偶然。

中国哲学建立的学术思想背景主要有三:一是天命鬼神观念。

它产生于原始社会,西周时期有重要发展。

首先是命运之命的出现,其次是认为人事对它有反作用,并开始怀疑它,周公更提出“敬德”的观点,这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

二是阴阳观念。

它的产生也很早,《易经》一书集中反映了这种观念,它是一种相当完备的辩证法思想。

阴阳这对概念的出现是较晚的事情,但至迟在西周时人们就开始动用这对概念了。

三是礼的观念。

“礼”字本指礼器,其后兼指礼仪,其后兼指政治、行为规范。

礼的观念出现于原始社会。

周礼形成后,逐渐取代了天命鬼神的主导地位,成为一种强劲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时代精神。

认识人心、探索生命的意义、消除异化现象以维护主体性,是春秋时期学术思想界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老子:形上学的确立与心性的发现(1)老子哲学的逻辑起点是道。

道的本性有四。

第一,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具体事物总有“物”(质料)、“象”(形状)和“精”(基本元素,类似西方的“原子”)三个因素,为了说明道的真实性,老子以此比况,称恍惚之道“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精”。

第二,道是自然无为的。

一方面,道是不受外物支配的,是独立的;另一方面,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

“为”有二义,“无为”之“为”是有心的,违背自然的“为”,这是一般含义;“无不为”之“为”是无心的,符合自然的“为”,这是老子独创义。

故“无为”非绝对的不为。

第三,道是柔弱的。

道的柔弱是一种无形的、深沉的、巨大的力量,且必能战胜刚强。

“强”亦有二义,“弱之胜强”之“强”为一般义;“守柔日强”之“强”为老子的独创义,指柔弱中所含有强力,是柔弱之“强”。

故道之柔弱亦非绝对柔弱。

第四,道是虚静的。

(2)一切存在都是由道创生的,道的创生犹如母性的生殖。

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如何?《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然“无”何能生“有”?“有”何能生“天下万物”?其实“有”和“无”皆指道,是就道的不同方面所作的不同界说。

“有”就道的实在性而言,指道的“物”、“象”“精”都有来自道,故云“天下万物生于有”。

“无”就道的自然性而言,指道的非“高”非“下”、非“有余”非“不足”的“零的状太态”,但并非绝对的虚空,故可“无中生有”。

“有生于无”不过是“道法自然”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3)四十二章也谈了道创生万物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各。

”这种观点为是在《高经》影响下形成的。

道是混而为一的,故“一”指道。

八卦是由阴阳两种基本爻象构成的,“二”即阴阳二爻之“二”,指阴阳二气。

“一生二”是说阴阳二气是从混沌的道中分化出来的。

八卦卦象是由三爻组成的,这便是“三”的三来历。

“二生三”是说阴阳二气结合构成了第三种气,即“冲气”。

阴阳二气只有在落实于具体事物的情况下才能结合,从而形成“冲气”,故日“三生万物”;确切地讲,“三”与万物是并生的。

“负、“抱”都是“内涵着”的意思。

尽管万物之气皆为“冲气”,但其构成成份仍为阴阳二气,所以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是指阴阳合成的冲虚之气在万物之中的和谐状态。

(4)四十章和四十二章的道创万物论并不矛盾。

前者把道分成“有”、“无”两方面,旨在强调“道法自然”;它略于过程,只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两个环节。

后者说“道生一”,旨在强调道体现为混沌一体之“一”,从而便于理解阴阳二气的产生;它阐述过程较详,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个环节。

(5)道将万物创生出来以后,并非就此了事,它对万物还继续起着养育的作用,俨然父母之于子女。

(6)道创生、养育万物完全出于自然,且对万物不居功、不主宰,一任其自然。

(7)道之在万物,犹如“月印万川”。

道对万物的赋予,老子称为“散”;万物对道的禀受,老子称为“德”。

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实质是一样的。

通过“散”、“德”的过程,万物完全禀受了道的本性。

因而道的本性也就万物的本性。

(8)循环运动、物极必反是老子规律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个规律的主体是什么?是道、还是万物?以理论上,道可分两层,一是玄牝之道,即作为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具有创生能力的道;二是散德之道,即散在万物,并为万物所有(“德”)的道。

循环往复,物极必反是散德之道的运行规律,它从玄牝之道分离出来以后由“逝”而“远”而“反”(返),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玄牝之道。

散德之道是在万物中运行的,它的一个循环,相当于一物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

(9)老子规律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

一方面,万物都含有相反相成的两种倾向;另一方面,这两种倾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个规律其实是从前一个规律中派生出来的,散德之道在万物中的循环运动,就表现的万物诸因素(如“柔弱”、“坚强”等)的对立与转换。

因此,对立统一规律仍是散德之道的规律。

(10)虽然从本质上看,循环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都只是散德之道的运行规律,但由于它们都是散德之道万物中运行所遵循的规律,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它们又可称为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规律只是道的规律或者万物的规律,而道本身不是规律,就象万物本身不是规律一样。

所以,不能说道一身兼数任,既是实体,又是实体的规律。

此外,老子的规律论也深受《易经》的影响。

(11)处在战争年代的老子,表现了对生命的无限关怀和尊敬,他给予了人与道、天、地并立的崇高地位。

老子的真正意图,乃是通过形上学的论证来发现人心、人性,从而建立一套能够有效地克服异化、维护主体性的人生论和社会论。

(12)人是万物之一。

当道落实于人,就使人拥有了生而即有的、固有的本性,即人性;所谓人性,就是人之“德”。

老子的人性论含有两个层次:一是心之性,即心的本然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老子的人性论与其人心论是合而为一的。

二是身之性,即人的生理性。

不管心之性,还是身之性,都完全体现了道的本性,虽然在理论上把人性分为这两个层次,但在现实中它们是不可能分开的。

(13)和万物一样,人也会背离自己的本性背离道。

这种背离,老子称之为“心使气”。

此“气”字指阴阳二气在人的身、心中形成的“冲气”,人的本性就通过这种冲虚之气的和谐来维持的。

所谓“心使气”就是心对气有所作为,从而破坏“冲气”的和谐,以至丧失人的本性。

心为身、心的共同主宰,“心使气”兼及身、心。

“心使气”的具体表现如何?就心而言为“智”,就身而言为“欲”,且二者相互作用。

“心使气”或者说“智”、“欲”发挥、发泄的结果,是文化的创造(“智”是文化创造的条件,“欲”是文化创造的动力),因而文化只是对道的背离。

老子把这个过程分为“失道而后德”等四个阶段。

(14)人和万物的不同,是人有意识,可以自觉主动地返道,以保持本性。

何以返道?针对“心使气”,老子提出“专气致柔”,即人心听任“冲气”之自然,不破坏其和谐,以达到保持“柔”的本性。

何以“专气致柔”?就消极方面看,一是要“少私寡欲”,以保持身之性;二是“绝圣弃智”,以保持能力“明”进行“静观”、“玄览”,以维护心之性。

就积极方面看,一是要知足、不争、守柔、处下,以维护身之性;二是用人本来具有的体道能力“明”进行“静观”、“玄觉”,以维护心之性。

“明”是含而不露、几微灵妙的,所以老子又称之为“袭明”、“微明”。

“静观”、“玄览”的认知方式有两个特点,即破除主观成见和取消事物的差别性。

(15)在否定“智”、“欲”的同时,文化也被否定了,而代之完全自然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老子所追求的是消除异化、维护主体性,片面地把其社会思想理解为愚民政策是不客观的。

(16)老子哲学的主要贡献有四:其一,建立了一套搏大情深的形上学体系,并揭示了循环运动,对立统一等规律,成为中国古代形上学的源关活水;其二,道论的提出,彻底否定了天命鬼神的地位,使人成为天地间真正的主人,具有某些民主因素;其三,第一次论证了人的本来面目,在消除异化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其四,提出了一种超常的认识方式,在破除主观性等理论意义;其四,提出了一种超常的认识方式,在破除主观性等方面较有价值。

老子哲学主要缺陷亦有四:其一,他虽然指出万物的本性是自然无为、柔弱、清静等,并认为这是由道赋予的,但他没有说明其对立面如有为、刚强、躁动等是怎么回事,其来源如何;其二,他的规律论具有明显的循环论倾向;其三,从理论上讲,老子的返道论的确可以避免异化现象,但它没有解决人和社会的发展问题,并且在现实上也是行不通的;其四,老子主张摒弃智慧、知识,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积累,靠什么来“静观”、“玄览”?另外,老子的形上学具有明显的认知主义倾向,其心性论具有明显的生命主义色彩,故从致思方式上看,老子哲学是圆融完满的。

孔子:生命价值的实现与心的作用(1)孔子略晚于老子,因而他不但受天命鬼神观念、阴阳观念、礼的观念等传统思想的影响,而且中一定程度上受老子影响。

和老子一样,孔子的目标也是解决春秋时期学术理论界所面临的那些问题,但解决的方式迥然有异,所谓殊途同归。

这正是日后儒道两派相互交汇的基础。

所谓主体性的丧失或异化现象,质言之,即文化与人心相违离,人成了其创造物文化的奴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