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胡适简论

合集下载

文学家胡适的简介

文学家胡适的简介

文学家胡适的简介胡适是中国有名的诗人和学者,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

他倡导文学改革,对中国白话文的发展有着杰出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文学家胡适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家胡适的简介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汉族,安徽绩溪人。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的文学特点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读期间,师从约翰·杜威,终生服膺实验主义(杜威式的实证主义)(pragmatism)哲学。

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北京大学学生顾颉刚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赶走。

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以后,他评价胡适:“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胡适很喜欢“谈墨”,他认为“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订这一家学说产生和发达的时代。

如今讲墨子的学说,当先知墨子生于何时。

”其中的兼爱思想成了胡适一生的品德。

胡适还认为“天人感应”是汉代儒教的根本教义,而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响。

1921年,梁启超将作品《墨子》笺注辑为《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

胡适在这篇长序赞美任公的贡献,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墨子不曾见到战国名将吴起的死——吴起死时,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学已是一种宗教。

任公常说:“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翻译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南渡北归的一生中,胡适展现了许多卓越的精神品格,包括自由思想、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崇尚人文主义以及爱国情怀。

首先,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之一是自由思想。

他致力于传播和倡导自由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胡适坚信自由的思想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他曾经说过:“为自由的理想而追求真理,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他反对僵化的教育体制和保守的思维方式,提倡思辨和创新的精神。

其次,追求真理是胡适的另一个主要精神品格。

他一直致力于寻找和传播真理,认为真理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胡适主张通过独立思考、实践和与他人的交流来不断接近真理。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追求深刻的本质,注重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他在文化评论、翻译和教育工作中,都秉持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三,胡适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束缚和旧有的观念,勇于突破和改革。

胡适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他运用自由而敏锐的观察力,以独特的视角去书写生活和社会。

他主张文学应该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胡适在翻译领域也有杰出的贡献,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他引领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他的创新精神不仅在文学上有所体现,还体现在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上。

第四,胡适崇尚人文主义。

他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认为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他主张人文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胡适提倡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权利。

最后,胡适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关心中国的命运和未来。

在他南渡期间,他深刻地反思了中国的落后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

胡适呼吁中国人民要有自信、勇敢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胡适文学大师的思想洞察

胡适文学大师的思想洞察

胡适文学大师的思想洞察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先驱之一。

他的思想洞察力深刻,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文明的冲突及其解决之道有着独到见解。

本文将从胡适的思想洞察角度出发,探讨他对中国文学及大众教育的贡献。

一、对传统文化的洞察胡适出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之中,他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与近代文明之间存在的矛盾。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思想,主张用白话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认为,传统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交流需求,需要通过改良文学语言形式来适应时代的变迁。

这一观点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洞察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还涉及到哲学和教育等方面。

他主张摒弃封建传统观念,推崇科学理性,积极倡导西方哲学、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开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二、对大众教育的贡献胡适在教育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大众教育的洞察。

胡适主张强调实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他提倡学生要有自主意识,学会自由思考,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胡适在教育实践中十分注重实用性和基础性。

他主张学生要求真务实,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提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他鼓励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胡适的教育观念广泛影响了中国教育界。

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三、对社会进步的推动胡适的思想洞察也体现在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上。

他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指出了社会变革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胡适在《论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社会需要进行彻底的思想解放,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革命。

胡适对文学看法

胡适对文学看法

胡适对文学看法胡适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文化评论家和翻译家,他对文学有着非常深刻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文学是一个有自己独立精神领域的艺术,它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和独特的意义。

以下是笔者对胡适对文学看法的一些总结。

其次,胡适认为文学是一个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媒介。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美,还要传达思想和感情。

他说:“文学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美,而且是为了宣扬真理,宣扬道德,宣扬社会正义。

”因此,文学家不仅是艺术家,还是思想家和社会评论家。

他们能够通过作品传达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认识。

第三,胡适对文学的创作和翻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他认为文学的成就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劳动所得,还需要社会和历史的支持和认可。

他说:“文学是为社会而生的,作者仅是一件工具而已。

” 他还强调,文学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和道德准则,不能为了追求效果而牺牲真实性和道德性。

此外,在翻译方面,胡适认为翻译家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语言功底,才能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胡适对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有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文学可以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他说:“文学才是科学之外的另一种知识,是人体内心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架线。

” 文学的重要性不在于其是否具有实用性,而在于它所提供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体验。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和文化,并从中受到启发和启示。

总之,胡适对文学的看法非常独到和深刻,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自成体系的艺术,是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媒介,需要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和道德准则。

他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方法和思路。

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

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

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思想家,他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他的实用主义方法论。

实用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方法,它强调理论应该在实践中被验证。

本文将介绍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它的有效性。

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的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

这种方法认为知识应该以实践为出发点,而不是以理论为出发点。

胡适进一步发展了实用主义方法论,认为实践和理论需要相辅相成。

他强调,只有在实践中应用和验证了理论,才能真正地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第一实用主义方法论认为实践首先是最重要的。

它认为,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而理论往往是通过实践来发展的。

因此,实践往往比理论更为重要。

例如,一个科学理论如果不能被实践所证明,它就没有意义。

同样,一个管理理论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中,它也就没有用处。

2.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实践是发展理论的根据,但理论也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能够帮助发现问题,而理论则可以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理论和实践应该相辅相成,相互支持。

3. 理论应该是可验证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被验证,否则它不是真正的理论,只是一种假设或猜测。

这就要求理论必须具有可验证性。

一个可验证的理论是可以经过观察或实验被证实或被否定。

4. 实践应该是基于理论的实践不应该只是盲目的试错,应该以理论为指导。

一个好的理论可以帮助实践更加高效,更有效。

实践可以帮助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5. 理论应该是实践的灵感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灵感的源泉。

理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实践提供新的灵感和指导。

因此,理论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僵化和局限性的因素,而应该是实践的灵感来源。

以上就是胡适实用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现在,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些原则的有效性。

例子1:咖啡屋胡适在上海的某个咖啡屋,看到了店里的侍者摆布咖啡壶的熟练技巧,他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件美事。

胡适简介

胡适简介

胡适简介胡适(1891-1962)胡适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1891年2月17日胡适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

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

母冯顺弟。

1893年4月12日胡适随母到台湾住铁花先生任所。

1895年2月7日偕母离开台湾返绩溪。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读铁花先生所撰的「学为人诗」,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

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1912年春,改入文学院。

1914年2月,得学士学位。

1915年9月,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院,系主任为杜威。

胡适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

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

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

1917年5月,胡适在哥大通过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

1917年7月胡适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旌德县江村江世贤之女江冬秀订婚。

而后,冬去春来14载,两人未曾见过面。

1917年12月,胡适回故里完婚,无情人终成眷属。

1919年5月1日,应中国教育团体之邀,杜威携同夫人、女儿来我国讲学,停留两年零二个月,由胡适陪同并任杜威的翻译,作了一百多场的讲座,仅以教育问题为题的讲演就达20多次。

“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胡适(1891年-1962年),字越轮,号志庵,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史家。

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化评论家、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积极倡导科学思想、民主政治和现代教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家中有传统的文化氛围。

年少时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古文,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胡适曾就读于南京的金陵大学,他在这里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对于现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7年,胡适留学美国。

他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和社会学。

在美国期间,胡适深入研究了西方的文学和思想,尤其对于英美文学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将西方现代思想引进中国。

胡适还参与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如反对帝制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推动社会进步。

回到中国后,胡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积极倡导新思想、新文学和新教育。

他曾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大力推动新文化运动在校园的传播。

胡适的学术观念主张着重关注人的“自我解放”,认为学术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他坚持在学术研究中强调实证主义,反对虚无主义和形式主义。

胡适还提出了“中国人要居室内,学要出国门”的名言,强调了人们要开阔视野,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国要通过学习西方,借鉴西方的经验,把好的东西吸收进来,在保持自己独特性的追求现代化的进步。

胡适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倡“普及教育”与“大众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进步的基石,只有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胡适也提出了“自由教育”的概念,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胡适晚年致力于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和批评。

他的作品涉及文学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个领域,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的一系列著作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现代化的进程。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与和谐社会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与和谐社会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与和谐社会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哲学家和翻译家,代表作品有《无声告别》、《文学改良刍议》等。

他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涉及哲学、文学、教育、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

其中,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是他众多思想中的一部分。

自由主义到底是什么呢?自由主义者认为,人的自由是最基本的权利,享有自由是所有人的义务和目标。

这样,自由就成为了尊严、平等、权利和责任的表现。

在胡适看来,自由主义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自由主义思想主张个人自由,这使每个人能够享有社会和政治环境下最大程度的信仰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

2.自由主义思想认为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自由负责。

个人的自由意味着负责任的行动和对他人自由的尊重,这也是我们在实现自由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的一点。

3.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了个人责任的重要性。

自由的价值在于可以为个体贡献、为社会做出更好的贡献,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保护国家的道德、发扬爱国精神和尽最大努力为努力实现和平、自由的社会而工作。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是一个包容性的哲学思想,它提倡尊重和平等,追求自由和责任。

自由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们始终梦寐以求的社会形态,它是指各个阶层之间关系良好、充分地尊重他人、生活品质高、人与社会平等和谐的理想状态。

很多人认为,自由主义思想与和谐社会理念相悖,但实际上自由主义思想与和谐社会理念是可以相通的,因为自由主义思想通过尊重自由和责任的方式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平等和和谐社会。

在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自由主义思想还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发挥作用:1.促进创新。

在和谐社会中,自由主义思想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发明欲望。

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尊重和鼓励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因素,而进一步提高社会环境中创新的自由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培养个人能力和素质。

“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胡适(1891年-1962年),字适之,号三藩,江苏镇江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倡导者之一。

胡适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家人重视教育,给他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环境。

他年轻时学习成绩优秀,对于文学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前往美国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哲学专业,并在那里获得博士学位。

在美国期间,胡适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这对于他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国后,胡适开始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并且积极从事翻译工作。

他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将西方的先进思想引入到中国社会。

他还与其他知识分子一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提倡新文化运动,宣扬科学、民主和现代化的观念。

他认为,传统的文化和思想已经过时,需要像西方那样进行变革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胡适的一生都在积极地倡导现代化和民主化。

尽管他遭受了很多反对和困难,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且积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他提倡人治代替命运论,主张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奋斗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他还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理念,主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播知识,以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和进步。

胡适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为中国文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和创新的激情。

他的翻译作品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

他坚信,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取得成就。

胡适先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先驱者和推动者之一,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进步。

他的言行和思想影响了很多人,他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的历史中。

胡适简介 胡适的人物生平介绍

胡适简介 胡适的人物生平介绍

胡适简介胡适的人物生平介绍胡适简介: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

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现代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利用推动西化实现出人头地的先例人物之一。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胡适也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多半是为迎合西化主张而发起,含有一定的违心成分。

曾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人物生平介绍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5岁启蒙。

在绩溪老家上庄受过9年私塾教育。

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5年,14岁的胡适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

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小说《真如岛》。

之后考入中国公学,两年后又转入中国新公学,并兼任英文教师。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七月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正式叫胡适。

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学术视点总第期MangZhongLiterature429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张亚楠(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04)胡适(1891—1962)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化巨人,他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创获性的文化成就。

胡适大力提倡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文学翻译思想。

梳理这些散见于胡适论著、书信以及译序中的翻译思想,可以管窥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理论的发端,对于今天的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实践活动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文学翻译的目的和翻译文学的功能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首举义旗者,胡适非常重视外国文学名著对中国新文学建设的借鉴作用,1916年他在写给陈独秀的信中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3]具体到改造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方法问题,他主张通过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引进外国的文学方法,“……怎样预备方才可得着一些高明的文学方法?我仔细想来,只有一条法子: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阐明上述主张的理由之后,他再次强调说,“我们如果真要研究文学的方法,不可不赶紧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

在一封有关戏剧翻译的答信里,他明确提出:“我们的宗旨在于借戏剧输入这些戏剧里的思想……在于输入‘范本’。

”二、翻译选材在翻译的选材问题上,胡适主张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

他痛感当时中国的文学翻译充斥着二三流乃至不入流的外国作品,因此在给曾孟朴的信中说:“中国人能读西洋文学书,已近六十年了;然名著译出的,至今还不满二百种。

其中绝大部分,不出于能直接读西洋书之人,乃出于不通外国文的林琴南,真是绝可怪诧的事……这也是我们英美留学生后辈的一件大耻辱”,并与曾氏共勉“各依性之所近而力所能勉者,努力多译一些世界名著,给国人造点救荒的粮食”。

胡适的简介和事迹

胡适的简介和事迹

胡适的简介和事迹胡适的简介和事迹摘要:胡适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语言学家、翻译家,被誉为“思想解放的先驱”、“文化传统的批判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等,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篇论文将深入探究胡适的生平和事迹,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关键词:胡适,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文艺评论家一、胡适的生平胡适,字适之,江苏无锡人。

1896年,胡适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著名学府就读,于191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他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校长等职务。

1946年,胡适去世,享年59岁。

二、胡适的思想和贡献1、思想和教育理念胡适主张“为国家之需而改造个人”,他提倡“现代教育,爱国主义和新文化”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个人才干,更具有行动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使学生具备成为独立人格的能力。

2、语言学与翻译胡适曾翻译了《巴尔扎克全集》、《莫泊桑全集》等经典作品,他的翻译方式革新了当时的翻译风格。

胡适强调译者要“摆脱源语的枷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理解,灵活运用语言,准确表达原著的意思和风格,并在翻译方面有豁达的思维和超越的个性。

3、文艺评论胡适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还拥有一手批评文艺的才华。

他认为文艺的评价必须独立于思想、信念、政治和艺术的意识形态,强调评价艺术的标准应该是美而不是政治。

他建议将评价文艺的标准与世界上最好的文学作品作比较,并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普遍性、永恒性,不应该受到时代和政治的局限。

4、思想解放和文化传承胡适倡导思想解放,反对封建文化的束缚,提倡接受西方文明和现代科技知识,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他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他认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是互补共生的,没有必要排斥传统文化,而应该在融合中创新。

结语胡适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胡适传简介

胡适传简介

胡适传简介胡适(1891年-1962年),原名胡金石,字适之,后改名适之,字斯民,浙江余姚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美国,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先行者和推动者,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家庭环境对他的思想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父亲胡骏甫是浙江余姚的知名进士,家境殷实且重视教育。

从小,胡适就展现出超凡的才智和对知识的渴望。

他自幼酷爱阅读,广泛涉猎诸多领域的书籍,并展现出卓越的学习能力。

这为他日后成为一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适青年时期赴美留学,并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哲学与经济学,取得了硕士学位。

在美国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对于科学、民主和自由等西方价值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借鉴了西方的教育模式,提出要进行中国的教育改革,推行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素质。

他对教育的重视和推崇对当时中国封建主义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回国后,胡适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

他与陈独秀、鲁迅等一起,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呼吁拒绝封建思想束缚,追求自由与平等。

他主张现代文学要以白话为基础,摒弃文言文的书写方式,使文学能够更加贴近人民大众。

他的努力使得现代白话文学得以发展,为后来的白话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胡适还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秉持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念,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名著,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带入了中国。

他翻译的《威尔第纪行》、《福尔斯》等作品,使得中国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化,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翻译工作也为中国文坛引入新的风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胡适晚年,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在担任校长期间,他为校园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巨大努力。

他推行了很多改革措施,引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胡适,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倡导者。

他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胡适为什么读书以及他的读书心得。

1. 胡适的读书态度胡适非常重视读书,他认为读书是扩展自己思想和知识的最佳途径。

他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才能充实自己的内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胡适鼓励每个人要保持求知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2. 道德修养与读书胡适相信,读书对于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培养我们的道德品质。

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和教诲,提高我们的人格素养,塑造我们的内在品质。

3. 学科知识与读书胡适还认为,读书是学习各种学科知识的基石。

他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和综合性,鼓励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的阅读。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不同学科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

4. 读书的影响力胡适深信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他相信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激发一个人的潜力。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拓展我们的思维方式,为我们的人生带来积极的改变。

5. 胡适的读后感胡适在读书后常常有着深深的感悟和思考。

他的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消化和理解。

通过读书,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种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造诣。

同时,他的读后感也让他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悟,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总结起来,胡适为什么读书的原因有很多。

对于他来说,读书是提升自己的途径,是拓展思想的舞台,是培养品质和修养的必经之路。

通过阅读,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素养和思辨能力。

胡适的读书心得也让他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与启示。

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修炼。

希望我们能像胡适一样,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的态度,用心去阅读,用心去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胡适学术成就探因

胡适学术成就探因

胡适学术成就探因胡适(1891-1962),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化评论家、翻译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奠基人。

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胡适在哲学领域的成就是显著的。

他是中国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开启了中国现代思想的新纪元。

他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思考,使他对中国儒学和传统文化提出了批评和反思。

他通过对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借鉴,提出了“文化自觉”、“维新精神”等理念,为中国自强不息、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思想支持。

其次,胡适在文学批评领域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在文学批评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独特而有力的批评,力图改变中国文学的现状,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他提出了“演说家与审美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作家既要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也要追求艺术的美感,追求艺术与社会的结合。

此外,胡适在教育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观念对于中国教育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提出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胡适在翻译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文化和思想。

他的翻译工作既注重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涵,又力求语言的自然流畅,使西方文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理解。

胡适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主要得益于他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和深入思考。

他具备非凡的批判精神和勇于挑战传统的勇气,敢于对权威进行质疑,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的态度。

另外,他具备广博的学识,熟悉中西方的文化和哲学,这使他能够深入领会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精髓,从而能够产生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总而言之,胡适的学术成就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对哲学、文学批评、教育和翻译等领域的研究和思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和理论指导。

他勇于挑战传统,追求真理,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改写理论角度解读胡适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改写理论角度解读胡适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改写理论角度解读胡适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胡适是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其改写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胡适的翻译思想进行了解读。

首先,胡适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他运用改写的方法,将原作中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转化为读者所熟悉和能够接受的形式,从而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

同时,胡适认为翻译必须要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立场,不能简单地将外来文化无条件地简单翻译过来,而应当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进行转换和传达。

其次,胡适强调翻译要具有“渗透性”,即翻译不应当只是简单的转化,而应当将原作和自己的理解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作品。

这种渗透性的翻译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同时也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最后,胡适认为翻译应当具有“合法性”,即翻译过来的作品要能够在目标文化中获得合法地位。

这需要翻译者对于目标文化和文学流派的了解和把握,不能简单地将原作的文化价值强加于目标文化之上,而应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接受能力和文学审美习惯。

综上所述,胡适的改写理论强调了跨文化翻译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意义,提倡翻译者具有文化立场和对目标文化的了解和把握,同时也要具有渗透性和合法性。

这些理论对于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胡适的名词解释

胡适的名词解释

胡适的名词解释胡适(1891-1962),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先驱者,被称为“百科全书式人物”。

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化评论家、教育家、诗人、翻译家和思想家。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主张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相结合,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胡适的名词,以深入了解他对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第一,胡适的名词解释: 文化评论家胡适以其独到的洞察力和批判思维在文化评论领域著称。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理论。

胡适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他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他通过书籍、期刊和演讲,向公众普及他的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胡适的文化评论不仅对中国现代化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中国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胡适的名词解释: 教育家胡适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

他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提出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胡适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独立人格,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他成立了许多教育机构,包括中国学生互助协会和中国杂志社,为培养一代代新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胡适的名词解释: 诗人胡适不仅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胡适的诗作多样而富有个性,既有表达内心情感的抒情诗,也有描绘社会真实的现实主义作品。

他以自由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形式和规范,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第四,胡适的名词解释: 翻译家胡适还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致力于将西方文学和思想引入中国,并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

他热衷于中西文化交流,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并将中国作品翻译成西方语言。

胡适通过翻译工作,使中国读者对西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国语的文学胡适名词解释

国语的文学胡适名词解释

国语的文学胡适名词解释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学者、翻译家和教育家。

他在文学领域的贡献可以说是卓越的,而他使用的国语更是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围绕国语这一概念展开论述,旨在解释和探讨胡适对国语的理解和应用。

一、国语的定义国语,字面上是指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

在中国,国语则指普通话,即现代汉语的一种规范发音。

而在胡适的理解中,国语不仅仅是对一种语言的称谓,更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他认为,研究和解决中国人语言上的问题对于民族的振兴至关重要。

二、国语与文学国语在文学领域的应用是胡适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他认为语言的准确和自由运用是文学作品成功的关键。

通过使用国语,作家能够更加精确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并能够更好地与读者进行沟通。

而胡适自己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为基调,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

他所使用的国语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推崇。

三、国语与教育胡适在教育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并推动了国语教育的普及与推广。

他提倡通过使用国语作为教学语言,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他相信,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对国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人。

四、国语与翻译作为一位翻译家,胡适的国语观望得到了深入的体现。

他主张翻译要准确,要做到“译有所译,称有所称”,即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精神和意义,并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对于宣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五、胡适的国语对中国文学的意义胡适的国语思想对中国文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语言问题,更是对于中国文化自信和个性发展的体现。

他主张语言是文化的体现,通过推动国语的使用和研究,可以提高中国文学的国际地位,使之能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学作品接轨。

同时,胡适的国语观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论,对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家胡适简论
摘要:胡适以其所翻译的作品,对翻译的主张,以及对翻译工作的支持,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注重翻译文学有力地配合了“五四”思想启蒙运动。

胡适作为一个翻译家对翻译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已经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和承认,他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的巨人。

本论文试图探讨胡适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贡献,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期能给读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
导论
一,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翻译要为创作服务”,也是中国第一个以白话文创作和进行诗歌翻译的学者,还是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翻译批评的人,这对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试图探讨翻译家胡适的译学思想及他对中国翻译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

安徽绩
溪人,出身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胡适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胡适有读书的天赋,于是在他的遗嘱里再三叮嘱一定要让胡适走读书的道路,还说“穈儿天资聪明,应该令他读书”要“努力读书上进”,然后胡适就在其母亲和二哥的支持下得以到上海读书,开始接触西方学术与文化,期间胡适读的第一本外国小说就是中译本《经国美谈》,胡适还阅读了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

胡适在1906年,开始尝试翻译,他的第一篇翻译作品《暴勘海舰之沉没》发表,这可以算作他翻译事业的起步。

1910年夏,胡适考取了第二期“庚款”留美生,留美期间,他就用白话文翻译了法国作家都德的两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与《柏林之围》,这两篇小说都收入中学课本,影响很大。

1915年9月他到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跟着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

他翻译了易卜生的剧本。

1930年任中华教育基金委员会兼编译委员会主任,主持世界文学和学术名著的翻译工作。

星、杂乱的,但是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

正确认识胡适的翻译思想对于认识翻译的本质、翻译的作用、翻译的目的、翻译的策略选择、翻译涉及的多学科知识以及翻译研究的科学方法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

”胡适还认为诗歌不易翻译,只可从缓;“林琴南把莎士比亚的戏曲,译成了记叙体的古文!这真是莎士比亚的大罪人。

”1]
译诗,提倡译诗须摆脱古体诗的束缚,译诗的音节应“顺着诗意的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

”他是“用白话译诗的第一人,译文清新别致”不循格律是他译诗的特点。

“虽是白话,但忠实于原文,且能保留原文的韵味。

”2]
入手,即:“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成套语,三曰不讲对仗,四曰不俗字俗语,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占人,语语须有个我在,八曰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的革命也。

”这篇文章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

胡适还提倡“诗体大解放”尝试用白话文进行诗歌创作和翻译。

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国人服务;翻译的结果应该是“信”和“达”统一,明白晓畅是翻译基本准则,译文不仅要“达”,而且必须“信”;“与其译而失真,不如不译。

”他不赞成不顾原文结构的自由阐释方法。

正如杜威名著《哲学的改造》的第一章“changing conceptions of philosophy”,胡适将其翻译为“正统哲学的起源”。

胡适的译文均较忠实与原著。

3]
只是不同的手段,并不互相排斥;只要符合“信”与“达”的标准,
可根据需要而并用之。

“翻译是件很吃力的工作,比写作还要吃力。

我自己的经验是:先考虑文字,如果材料都已准备齐全,一个钟头可以写七百到一千字;写政论性文章,一个钟头可以写三百字;翻译则一个钟头只能译一百五十字左右。

”(原载《翻译论集》,刘靖之主编,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1)不仅仅如此,胡适对待翻译这件事非常有责任心,他说:
责。

向自己负责就是自己写的文章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水准,不能乱写,要保持自己的风格。

向读者负责就是要让读者看得懂。

……翻译文章时却有三重责任,译者要向原作者负责。

作者写的是一篇好散文,译出来也必须是一篇好散文;作者写的是一首好诗,一出来也一定是一首好诗。

(原载《翻译论集》,刘靖之主编,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1)
4]
兄弟的定位宣告了古文翻译的失败,开创了白话文翻译的先河,他本人不仅用白话翻译外国小说,而且用白话译诗。

这是前无古人的4]
了一股清风。

”2]中国译坛从20年代初到抗战爆发前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翻译家兼作家,这一时期中国文学通过翻译从外国文学中吸收了大量营养,从创造题材、表现形式、写作方法到诗歌韵律等都被翻译过来,补充中国文学,为中国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5]
文彬认为:胡适是一位哲人,也是一位奇人,在中国近百年的学术史上,胡适以睿智的思想,深邃的眼光,高尚的人格,繁复的著述,使自己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矛盾重重的人物,一个物议沸沸扬扬的人物,一个值得研究而又非研究不可的人物”。

6]作品,对翻译的主张,以及对
2]
国翻译史和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促进了国语文学的发展,而且为翻译理论和实践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由于篇幅和材料有限,因此对胡适先生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化。

1]胡适,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北京:中华书局,1993:53-54.
2]张经浩,陈可培主编,名家名论名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475
4]史云波,胡适对中国现代翻译事业的贡献[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4):53-58.
5]史国强,也向西风舞一回——论胡适与白话翻译文学[j].社会科学辑刊,2000(6):146-151.
6]胡文彬,《胡适与红学》序[j].红楼梦学刊,2005(1):343.
作者简介:危素红(1983-),女,汉族,四川武胜人,工作单位: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职称:助教(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