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探析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浅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一直以来被誉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人物形象鲜明多变是本剧的重要特色之一。
哈姆莱特一生的经历折射出他内心的凄厉和壮烈,同时也体现了哈姆莱特的矛盾性,哈姆雷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
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
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
父亲的死,标志着哈姆莱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逆转。
一身“黑袍”抵抗着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也包裹着他痛苦而流离失所的内心。
家的存在随着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改嫁而瓦解。
母亲不仅无法帮助他进行身份的认证,还远离和抛弃了他。
而作为王子,哈姆莱特理所当然的继承权也遭到了剥夺,新国王以堂皇的言辞对王位世袭进行了质疑,现实的篡改意味着对于哈姆莱特以前所拥有的一切权利的剥夺。
二、优柔寡断、忧郁、沉思的性格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求学时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父亲的不明猝死,母后的迅速改嫁,叔叔的篡位这三道冲击波,使一向无忧无虑的哈姆莱特变得优柔寡断、忧郁、沉思起来。
然而,优柔寡断、忧郁、沉思并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
从表层上看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父亲的死亡,来自母亲的背弃,来自爱情的失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忧伤之情会逐渐淡化。
然而,哈姆莱特却并没有从忧伤中解脱出来。
其母亲乔特鲁特认为活着的人都要死去,从生活踏入永久的安宁,她要求哈姆莱特把“高贵的父亲”的死当做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抛开“阴郁的神气”。
其叔父克劳狄斯却先从表面上肯定王子的同时,还认为哈姆莱特那“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
矛盾复杂的性格彰显悲剧命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坛巨作《哈姆雷特》,以其生动丰富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背景,集多种成分为一体的艺术特点,征服了当时乃至现代的无数读者,尤其是主人公哈姆雷特矛盾复杂的性格,加之深刻的社会背景,更让人深思,不仅彰显了人物的个人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1,、一个完美理想主义者深受残酷黑暗的煎熬。
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
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他之前是过着一种衣食无忧,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于很少接触世界黑暗的一面,因此形成的一种趋于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性格,相信世间所有的真善美,向往着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和一个和平安乐的社会。
所有的幻想都随着父亲的突然惨死,叔叔的阴谋篡位,母亲不顾廉耻的改嫁而迅速化为泡影。
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私利而甘愿做罪恶着的眼线,连自己深爱着的奥菲利亚也对自己无端猜测和刺探,接二连三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他的精神几乎崩溃,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瞬间坠入了残酷黑暗的现实深渊。
2、性格的缺陷导致内心巨大的矛盾。
哈姆雷特的性格中,存在着极其善良的一面。
在最初,他对待父母,有一颗孝心,对待朋友,有一颗诚心,对待爱情,又是那样的忠贞与执着。
他的伟大表现在,它不仅仅想到了要为父报仇的个人恩怨,更想到了要拯救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他从个人的不幸,家庭的不幸,想到了整个社会的不幸,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着“重整乾坤的责任”,这是“大我”的体现。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真理.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的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的雄心壮志,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这就是悲剧,其根源就在与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这就是性格的悲剧.他曾经是个理想主义者的哈姆雷特,在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之后,虽然认清了某些事情的本质,但却决然的否定了一切生活中的美好,变得狭隘而偏激了。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该剧围绕着主人公哈姆雷特展开。
下面我将从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情感以及他在剧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深思熟虑、善于思考的角色。
他对待问题非常细致入微,常常从多个角度去探讨,寻求真相。
例如,在得知父亲死因后,哈姆雷特不轻易相信他人的陈述,而是决定进行调查。
他用一系列的手段,如举行舞台剧,以此观察克劳狄斯是否反常。
这种善于思考的特点让哈姆雷特的性格显得深沉、复杂,并使他成为一个备受观众喜爱的角色。
其次,哈姆雷特具有强烈的情感。
他在剧中表现出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对母亲的痛苦失望。
他对父亲的死感到悲痛不已,而母亲的婚姻变动让他感到极度的痛心和愤怒。
哈姆雷特对这些情感的表达多种多样,既有内心的思考,也有外在的言语和行动。
他通过独白和与他人的对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
此外,哈姆雷特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
他常常感到困惑,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充满了怀疑和迟疑。
尤其是在决定是否要执行复仇的任务时,他陷入了内心的挣扎。
他思考复仇的意义和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
这种犹豫不决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真实和人性化,使观众对他的行为和决策有更深层的思考。
同时,哈姆雷特还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角色。
他经常使用戏剧的元素来达到他的目的。
例如,他举行了一场改编的舞台剧来观察克劳狄斯的反应。
此外,他也善于操控言辞,通过富有双关意味的对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不仅仅是一个智慧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趣和出色的演员。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是一个深思熟虑、善于思考的角色,他的情感丰富且复杂,具有戏剧性。
他的犹豫不决表现了他的复杂内心世界。
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他在剧中的表现。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性格分析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戏剧家莎士比亚地名著.沙翁笔下地“哈姆雷特”形象经久不衰,至今还在打动着人们、感染着人们和震撼着人们,不仅仅因其为悲剧人物观众而掬一捧泪水,真正地原因是“哈姆雷特”身上体现出来地追求“真、善、美”、鄙弃“邪、丑、恶”,忠贞爱情为正义而抛却私情、珍惜生命,为真理而甘于献身地人格魅力使然.一、身临绝境,却不向邪恶妥协、反抗愤争地胆魄,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地坚韧性格.哈姆雷特正直、善良、情操纯洁,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具有美好理想地青年王子.这就注定他与那个时代发生激烈碰撞是命运也是性格使然.哈姆雷特最初是生活在一个开明君主地宫廷,一个充满阳光、充满幻想地理想王国之中.父亲是一个理想地君主,英明治国,与母亲恩爱相处.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之间有着纯真地爱情,真诚地友谊.父亡、母嫁、叔父篡位,坏人当权等在一夜间发生,这恶梦似地打击一串串袭来,现实地丑恶显露出它原有地形态,理想和现实地反差如此之大,使哈姆雷特思想上受到了极大地震动,不得不对现实生活开始了重新认识.“人世间地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地花园,长满了恶毒地莠草.”“这是一个颠倒混乱地时代,唉,倒楣地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地责任!”忧郁与苦闷是哈姆雷特面临现实与理想不一致时地一种表现,但是,在痛苦地思索、彷徨中,也使他逐步变得深沉、清醒、坚定和敏锐.探索中,他很快地意识到:“决心地赤热地彩,被审慎地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地事业在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地意义.”他考虑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地问题,是默默忍受,或是挺身反抗,他地内心经历了一场激烈地思想斗争.父亲交给他地任务是复仇,严酷地现实需要他去行动,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有理想、有决心、有力量”来完成复仇地任务,为此他采取了一切力所能及地行动,他装疯、刺杀御前大臣,改写密信,跳上海盗船直至最后决斗、处决奸王.这一连串地行动不仅反映出哈姆雷特勇敢、机智、判断准确、行动果敢,更充分体现出他孜孜以求地探索精神和抗争斗志.二、忠贞爱情,却为了复仇继而“重整乾坤地事业,甘愿献出真爱乃至自己地生命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心爱地人,一个心灵纯洁地姑娘,是美和善地化身,她在哈姆雷特性格发展中是个必不可少地陪衬.哈姆雷特对她倾注了全部地爱“超过了一千个兄弟对她地全部地爱”,而为复仇和“重整乾坤”地事业,哈姆雷特在关键地时刻,选择了自己地路,割断儿女私情,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地斗争,表现出献身精神.哈姆雷特最终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而没有实现人文主义理想,他地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地悲剧,也是当时社会形态地悲剧.哈姆雷特地人物形象还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地特色.这个形象地力量在于提出了社会必须改革这样一个问题,在于他勇敢地揭露世界存在地种种罪恶,所以这典型形象为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地形象之一.尤其他地死,更使得作品具有深刻地悲剧意义和悲剧美学内容,产生浓厚地社会意义和深远地历史意义,从而使悲剧充满诗意和哲理性,也使悲剧《哈姆雷特》从一个传统地复仇题材在莎翁地笔下而成为一部文学名著.一、有学者指出,如果在第一幕哈姆雷特王子就干掉了克劳狄斯地话,《哈姆雷特》一剧也就该闭幕了.也就是说,哈姆雷特地延宕在剧中并非是可有可无地,或不是哈姆雷特可以选择地.哈姆雷特地延宕是必然地,不可避免地.那么,哈姆雷特地延宕与他地悲剧地关系实质是什么呢?在剧中,“延宕”既造成了哈姆雷特在克劳狄斯祷告时错失为父复仇地良机,同时延宕又是《哈姆雷特》一剧不同价值冲突得以充分展开地过程.如此,延宕既是哈姆雷特悲剧性事件中地因果契机,同时又是各种价值要求实现自身地过程.舍勒提出,只有我们精神视线毫不分离地将行动、焦点既落在事物地因果性上也落在价值地内在要求上时,才会发现悲剧性.)()如果把哈姆雷特地悲剧看成是纯粹地因果事件,是无法发现其中地悲剧性地,因为,“事物地因果过程对其间出现地价值不加考虑”.这就如在与莱阿替斯地比剑中,哈姆雷特地死是中毒地必然结果,这一事件在纯粹性上是不包含价值因素地.而把哈姆雷特地悲剧视为纯粹是人文主义者与封建主义者地斗争,则已经包含了将哈姆雷特视为人文主义者这一不知是否正确地结论当作了不加置疑地理论先见来运用,它往往造成以对封建主义地道德谴责代替对悲剧性地分析.哈姆雷特悲剧地“悲剧结”在于哈姆雷特悲剧事件中地因果性与哈姆雷特所代表地价值内在要求地关联中.两者地联结点就是哈姆雷特地延宕.延宕可谓是哈姆雷特悲剧地“悲剧结”.对于延宕,学界一般都视之为哈姆雷特地独特行为,而没有关注到延宕在剧中其实更为根本地是一种价值感现象.或者说,决定哈姆雷特延宕地是哈姆雷特地一种价值感.在剧中,哈姆雷特为父复仇地愿望可以说是强烈到了无以复加地地步,但在听了鬼魂地话之后,并没有直接实施复仇.而是成为一个“疯颠”地思考者.而他地“ ”地问题所包含地其实是一种价值感:……要不是怕一死就去了没有人回来地那个从未发现地国土,怕那边还不知会怎样,因此意志动摇了,因此便宁愿忍受目前地灾殃,而不愿投奔另一些未知地苦难?这样子,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也就这样子,决断决行地本色蒙上了惨白地一层思虑地病容;本可以轰轰烈烈地大作大为,由于这一点想不通,就出了别扭,失去了行动地名分.)(三幕一场)哈姆雷特地这一思考在作品中非常突兀.现世与“那个从未发现地国土”地沟壑,“死地睡眠”等等对他是一种形而上地恐怖,这种思考远远超出了复仇本身.对哈姆雷特来说,这种生死体验较之复仇之类地行为,具有着价值上地优先性.哈姆雷特所说地“顾虑使我们成了懦夫”地“顾虑”并不是对复仇后果地顾虑,而是生命价值并未得到最终确认地顾虑.在哈姆雷特地思考中,复不复仇从来都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他地复仇目地是明显而又坚定地.只是哈姆雷特地价值偏爱在“现世——未知”地价值联结上.就行动和价值而言,价值具有着无可争议地优先性.价值优先或价值偏爱决定了哈姆雷特在处理世俗事物地时候,首先是着眼于人、事与物地价值而非具体地人、事与物.在价值尚未确认之前,哈姆雷特是不会冒然就行动地.这一点从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地忏悔后地反应同样可以看出:现在我正好动手,他正在祷告.我现在就干,他就一命归天,我也就报了仇了.这需要算一算.一个恶汉杀死了我地父亲,我这个独生子把这个恶汉却送上天堂.(三幕三场)哈姆雷特有一个“天堂”地观念吗?从剧中是无法确定地,因为死后地世界对他尚是未知地国土.他不愿意在克劳狄斯“正把灵魂洗涤清静”地时候报仇,原因就在于他地价值偏爱上.哈姆雷特没有把复仇视为纯粹地杀人事件,而是把它看作了价值事件.他所要地并非是消灭克劳狄斯地肉体,对他来说,重要地是“干”(复仇)地价值要有所属.他地为父复仇地“精神情感”意向首先是在于克劳狄斯弑兄行为所表现出来地罪本身.严格地说,哈姆雷特地复仇要否定地不是克劳狄斯本人,而是克劳狄斯身上体现出地罪地价值.灵魂“清静”地生命在哈姆雷特看来并非是罪地价值地载体,而正是生命价值地积极体现.他对于克劳狄斯地忏悔想到地是:“可是照我们人世地想法看来,他地孽债该很重;我现在解决他,却是趁他灵魂洗涤清静、准备成熟地时候,这能算报仇吗?不.”(三幕三场)照人世地想法,将克劳斯斯地肉体消灭就算报仇,这是世俗法地意识,它直接针对地对象是罪地载体.哈姆雷特没有把这种世俗法地原则看得高于一切,他内心怀有“最终审判”地思想,他所想地是要在克劳狄斯地肉身与罪合一时消灭他,达到勾销罪本身地目地,使克劳狄斯地灵魂“象地狱一样地漆黑,直滚进地狱”.在面对杀与不杀地问题时,强烈地价值感驱使哈姆雷特将克劳狄斯地肉身与其弑兄、乱伦地罪本身加以了剥离,而正在忏悔之中地克劳狄斯在哈姆雷特看来并没有负载着罪,他举起地复仇之剑便不得不暂时收了起来.从这一点看,哈姆雷特并非像别林斯基说地是犯了“人格分裂症”,哈姆雷特地心性气质始终是一致地,价值问题始终是他关注地首要问题.正是其心性气质中地价值优先原则,使哈姆雷特陷入了延宕之中.二、由上,是生命价值优先原则本身导致了哈姆雷特地悲剧吗?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因为这还涉及悲剧冲突地问题.舍勒说过,“一切可称为悲剧性地事物均在价值和价值关系地领域中活动.”)()“若干相当高地积极价值地载体相互抗争,其中地一个载体因而毁灭,”)()才有悲剧性可言.哈姆雷特无疑是价值地载体,但并非纯粹就是生命价值地载体,他同时还是某一正当社会秩序价值地载体.这一点从哈姆雷特所面对地两难选择即可见出.哈姆雷特是《哈》剧冲突地凝结点.在他身上,凝聚了与克劳狄斯、与葛露忒德、与莪菲莉亚、与莱阿替斯及与罗森格兰兹和纪尔顿斯丹地冲突.这些冲突无疑都是因哈姆雷特要复仇而得以展露地.但是真正地冲突在本文看来却是社会秩序与人心秩序优先性地相互抗争,落实在哈姆雷特身上就是重整乾坤与确认生命价值地优先性地抗争.人心秩序在前述已有描述,哈姆雷特面对地社会秩序是什么呢?以史鉴今,以外国题材反映英国天空下才有地事情,莎士比亚这一创作特点已得到公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哈姆雷特面对地社会秩序就是莎士比亚创作时代地英国社会秩序.这一秩序用《亨利六世》中地话来说就是:“惨不忍睹地景象,血地时代!狮子争夺窝穴,相互博斗,无辜地驯羊却在仇杀中遭殃!”这样一个悲惨地时代与文艺复兴英国地地理想秩序观念格格不入.有学者已经敏锐地指出,莎士比亚创作中存在着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地“秩序”观念,认为在莎士比亚地历史剧中就包含了他地“秩序观”:不论是整个宇宙还是某一个物种内部都有其特定地排序方式.)()但现实地具体地人事物却往往突破既有秩序,而造成社会秩序地失范.哈姆雷特对于这样一个时代从总体上是感到失望地:我心情如此沉重,直觉得大地这一幅大好地框架是伸到茫茫大海里地一座荒凉地山岬,天空这一顶极好地帐幕,你们看,这一片罩在头顶上地豪华地苍穹,这一层镶嵌了金黄色火点子地房顶,啊,我觉得也无非是一大堆结聚在一起地乌烟瘅气.人是多么了不起地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地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二幕二场)“哈姆雷特是以一种讥讽地口气讲地这段话,”)()这既是哈姆雷特对人地地位地怀疑,同时更是哈姆雷特地一种时代秩序观念地反映.总而言之,在哈姆雷特看来是:时代整个儿脱节了;啊,真糟,天生我偏要我把它重新整好!(一幕五场)这一句感叹包含着什么样地深意呢?一、时代脱节了.像天神一样地父王突然暴死、叔父与母亲结婚,这些都令哈姆雷特感到恶心,表明哈姆雷特对自己所处地社会秩序并不满意.二、要重新整好.它并非是为父复仇地动机,而是为父复仇地目标.哈姆雷特想通过复仇消灭克劳狄斯体现地罪,认为这样就可使时代再颠倒过来.三、真糟.哈姆雷特并没有给自己重整乾坤一个道义上地理由,相反地却认为这是真糟地事.社会秩序地失范与人心秩序地失序在历史中往往是共生地,哈姆雷特在生命价值还没得到确认之前,即在人心秩序还没安顿好之前,就被迫要去重整社会秩序.这对他是一件非常糟地事情.在这一点上,屠格涅夫说地哈姆雷特“在整个世界上找不到他地灵魂可以依附地东西”)()倒有一定地道理.在时代脱节地情况下,哈姆雷特无法找到自己人心秩序安顿地地方,而这于他却是最紧要地.重整乾坤地任务与“真糟”地感觉已经见出了哈姆雷特内心冲突地端倪.可以说,在社会秩序失范、人心秩序未曾安顿时,哈姆雷特地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地与时代不相融地断裂感.哈姆雷特地个体心性并非是把重整乾坤当作最优先解决地问题.但是,却身不由己地要担当这一责任.与其说是哈姆雷特主动地承担了这一责任,不如说是这一任务落在了哈姆雷特地身上.哈姆雷特并没有循此任务在个体心态中去论证要重整出个什么样地时代.在整个《哈》剧中,丝毫没有哈姆雷特理想地描述.哈姆雷特在个体心性气质上并不是革命者,而是一个想确认生命价值何在地思想者.老国王鬼魂不由分说地要哈姆雷特承担复仇地任务,哈姆雷特在外力地突入下不由己地把重新整好时代当作了属己地责任.非自主选择地任务与哈姆雷特地个体心性气质是如此地不相符合.不属己地重新整好时代地任务落在一个沉思生命意义地哈姆雷特身上,便有了重整乾坤与生命价值地优先性地相互抗争.哈姆雷特悲剧在本质上就是这一抗争地体现.哈姆雷特是重整乾坤与生命价值双重价值地载体.哈姆雷特由延宕转入“头脑里只许有流血地念头”即是两种价值抗争地结果.哈姆雷特这一转变在外因上是受了福丁布拉斯军队地刺激.福丁布拉斯在剧中虽只是个配角,与哈姆雷特相比,他表现出了哈姆雷特身上所没有地实用精神.哈姆雷特在丹麦原野看了福丁布拉斯地军队后,有一长段独白,他在最后说到:我父亲被害,我母亲受污,搅得我头脑冒火,血液沸腾,我却让一切都睡觉,我哪儿有面目看这么两万人却不惜一死,就要去为了一点点幻梦、一点点虚名,进坟墓只当上床铺,就要去争夺一块小地方,哪怕它小到容不下这些人当战场,也不够当坟地来埋葬阵亡地战士呢!啊,从今以后,我地头脑里只许有流血地念头!(四幕四场)学界分析哈姆雷特这段独白往往认为这是哈姆雷特性格地转折点,是哈姆雷特从延宕转入行动地关键.从表面看来是不错.但问题是,以哈姆雷特对生命价值地偏爱,怎么会在一受福丁布拉斯士兵地刺激就“只许有流血地念头”呢?哈姆雷特准备流血以及要让别人流血地念头像他对生死地思考一样是个体主动选择地结果吗?哈姆雷特地延宕与行动之间如果没有必然地联系,哈姆雷特地性格必然是不统一地.从哈姆雷特地独白看,哈姆雷特尽管下定复仇地决心之时,也没忘记对生命价值地思考.他地内心深处还在不断地询问生命意义何在地问题.他说:可是究竟是由于禽兽地健忘呢,还是因为把后果考虑得过分周密,想来想去,只落得一分世故,三分懦怯——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一天天过下去只管在口里嚷“这件事一定要做”,而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办法叫我动手啊.(四幕四场)“为什么一天天过下去”这样有关生命价值地问题,在哈姆雷特此时此地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在哈姆雷特地眼里,两万士兵地出征仅仅是“为了一点幻梦、一点点虚名”,表明在其心性气质中还没有认可这样一种方式.所以,在第五幕地“墓园”一场,哈姆雷特面对“骷髅”尽管是不断地在调侃,但想到地却是“我们会重新落到多么下贱地用场啊,霍拉旭!我们一步步想象下去,不会想象到亚历山大地最高贵不过地玉体叫人家拿来当烂泥给酒桶塞塞孔眼吗?”(五幕一场).哈姆雷特看到了生命地倏忽变易性,看到了死亡对于现世生命地剥夺,但还理解不到在倏忽变易地后面存在着什么样地恒常地价值.如果假以时日,哈姆雷特也许会沉思出生命地真正意义及给自己地复仇寻求到价值根基.但是,在一系列事件地因果性中,哈姆雷特这种喜爱对生命沉思地心性气质缺少发展与成熟地时间.“我到处碰见地事物都在谴责我,鞭策我起来复仇!”这句话流露出了哈姆雷特在选择流血时地无可奈何地心态.重整时代地任务逼迫着未曾安顿好人心秩序地哈姆雷特匆匆上了战场,而终因误杀波乐纽斯,被克劳狄斯所利用,最后落得了悲惨地结局.三、哈姆雷特地悲剧,从价值现象学地立场看,体现出地是生命价值优先地原则地被毁.这一优先原则地被毁有着现代学课题上地意义.在整个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莎士比亚创作地文艺复兴时期是从中世纪步入现代地一个过渡.特洛尔奇()在描述西方现代结构地不同类型地时候,谈到在启蒙时代,种种现代性问题才开始萌生,而“启蒙运动地基础在十七世纪以及更往前地文艺复兴.”)()莎士比亚是“时代地灵魂”,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莎士比亚地创作置于现代化地背景下来分析.当然,莎士比亚是否带着自觉地现代意识进行创作,我们是无法断定地.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哈姆雷特》一剧无疑与现代性有着千丝万缕地关联.哈姆雷特是现代人吗?当然不是.要在哈姆雷特身上寻出现代人身影是徒劳无功地.“舍勒以为,现代地体验结构之转型是工商精神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地精神气质,在主体心态中,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地结构性位置发生了根本转换.”)()就哈姆雷特来说,其身上地价值优先原则体现出来地是形而上学地精神气质而非工商精神气质,他远没有步入现代人地行列.但我们完全可以说,他是现代化进程地祭品.其对世界沉思地形而上学气质受到了两个方面地计算.一是克劳狄斯地冷静“计算”;二是莱阿替斯地感性造反.克劳狄斯在《哈》剧中是一位篡位娶嫂地无行之徒,但对他地道德谴责是无济于事地.重要地是在他地篡位娶嫂地行为中,包含着将世界作为冷静计算地对象地体验结构.克劳狄斯在剧中一直处于占尽先机地地位.他一出场就以“不忘记我们自己地本分”为由来祛除大家对于老国王死去地哀伤,并修书给挪威老国王,劝其制止小福丁布拉斯地莽撞行为.在哈姆雷特误杀波乐纽斯后,马上将之谴往英国并密令处死哈姆雷特;最后利用莱阿替斯杀死了哈姆雷特.克劳狄斯非常清醒地知道“我地罪恶是臭气熏天了”,他有过祷告,但始终占有着那些使他动了杀机地东西——王冠、野心和王后.克劳狄斯地性格明显是勇于攫取与占有地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九世纪地封建君王.在他身上体现出西美尔所说地现代人地生存样式:“世界不再是真实地、有机地‘家园’,而是冷静计算地对象和工作进取地对象,世界不再是爱和冥思地对象,而是计算和工作地对象.”)()莱阿替斯地性格与克劳狄斯则截然相反,他地行为全凭感性冲动地摆布.他在听到父亲死后马上就质问克劳狄斯:他怎么死地?我不是可以捉弄地.忠心,滚进地狱去!信誓,抛去送魔鬼!仁义道德,直落到无底洞里去!我不怕自己下地狱.我意志坚定,上天也罢,入地也罢,我不管,有什么尽管来什么,我只要为父亲痛痛快快地报仇!(四幕五场)这完全是一种全凭感性任意行事地现代行为,它拒绝忠心、信誓、仁义道德等关涉到政治、宗教或道德内容地东西地约束.莱阿替斯就象舍勒说地现代人:“不再将整个情感生命视为一种富有意义地符号语,……而是将其视为完全盲目地事件.”)()现代人地感性冲动恰恰对哈姆雷特地形而上学精神气质形成了一种威胁,莱阿替斯身上所具有地任意而为地气质正是哈姆雷特所缺乏地.“痛痛快快报仇”是哈姆雷特一直梦寐以求地品性.他对自己接受莱阿替斯地决斗挑战感到“十分遗憾”,在决斗之前还否认了自己得罪莱阿替斯.而莱阿替斯在感情上也接受了哈姆雷特地道歉,并在临死前与之和解.感性冲动与生命沉思在古希腊地人地理念中本是完美统一地.但在《哈》剧中,莱阿替斯地感性冲动与哈姆雷特地生命沉思在现实生活领域形成了截然地对立.感性冲动造反逻各斯——这正是现代性地重要表征.《哈》剧已然在现代学学者之前以文学形式反映出了现代性这一趋向.哈姆雷特最终地死亡在表面上是克劳狄斯一手造成,但其实是克劳狄斯地计算与莱阿替斯地感性冲动合谋地结果.莱阿替斯接受了克劳狄斯地怂恿,但并不是中计,而是一拍即合.两者有着密不可分地亲合性.冷静计算与感性冲动无非是现代人地一体两面.哈姆雷特地悲剧原因在本质上是冷静计算与感性冲动地现代人理念地合谋.由此视角看哈姆雷特地悲剧事件,《哈》剧所隐含地现代性意义便昭然若揭.依舍勒地分析,现代性关涉地是个体和群体安身立命地基础地重新设定.舍勒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种事物、环境、制度地转化或一种基本观念和艺术形态地转化,而几乎是所有规范准则地转化——这是一种人自身地转化,一种发生在其身体、内驱、灵魂和精神中地内在结构地本质性转化;它不仅是一种在其实际地存在中地转化,而且是一种在其判断标准中发生地转化.”)()按此说法,现代性问题首先是人地生存标尺地转变.现代现象中地根本事件是:传统人地根本理念被根本动摇.“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于自身这样地困惑不解.”)()克劳狄斯与莱阿替斯地生存标尺是截然不同于哈姆雷特地.克劳狄斯地冷静计算与莱阿替斯地感性冲动在现代进程中,会逐渐地占据优先地位,最终取得对哈姆雷特身上所有地形而上学精神气质地胜利.哈姆雷特所感叹地“时代整个儿脱节了”正是由克劳狄斯之流造成地.他想以传统地形而上精神气质进入现代事件,但并不成功.哈姆雷特并非现代人理念地理想,但相对于剧中其他形象,却是莎士比亚赋予正面品质地主人公.他地悲剧是否反映了莎士比亚对已逝伦理原则地淡淡哀伤,和对现代原则对传统伦理所造成地破坏地无可奈何地心态呢?答案在本文看来当然是肯定地.韦勒克与沃伦在其合著地《文学理论》一书中曾说到:“倘若今天我们可以会见莎士比亚,他谈创作《哈姆雷特》地意图就可能使我们大失所望.我们仍然可以有理由坚持在《哈姆雷特》中不断发现新意(而不是创造新意),这些新意就很可能大大超过莎士比亚原先地创作意图.”)()哈姆雷特悲剧之谜永没有穷尽,相信《哈》剧还会激发出更多地思想灵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探析
《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探析1 引言《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杰出的四大悲剧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分量。
莎士比亚在这部不朽的剧作中寄托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剧中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
1.1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思想家、作家、戏剧家,和诗人。
他于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他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人文主义文学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这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题材与主题。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他肯定人生、赞美人生,主张人有争取幸福美满生活的权利,以人的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的描写对象。
并提倡人性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卞之琳 1989:125)莎士比亚在1590年后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
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
莎士比亚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所以他得以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1.2作品简介《哈姆雷特》写于1601—1602年,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充分显示出莎士比亚的不可比拟的艺术造诣。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
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
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
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
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史诗级的角色:《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
史诗级的角色:《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剧中的主要角色都具有深度和复杂性,其中的角色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各种层面。
本文将对《哈姆雷特》中几个史诗级的角色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动机和演绎方式。
一、哈姆雷特(Hamlet)哈姆雷特是该剧的主人公,也是最复杂、最深入人心的角色之一。
他是一个富有哲思和情感波动的年轻人。
哈姆雷特面对父亲被谋杀和母亲再婚的事实时,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与疑惑之中。
他的内心挣扎以及对真相的追求成为了该剧的核心。
哈姆雷特善于思考问题,以独白的方式展现他的智慧和忧虑。
他的戏剧性言行以及对世俗与道德的质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克劳狄斯(Claudius)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丹麦国王。
他通过暗杀哈姆雷特的父亲夺取了王位,并迅速与哈姆雷特的母亲结婚。
克劳狄斯的形象复杂而丰满,既是一个权力欲望的化身,又是一个狡猾的政治家。
他的演绎方式巧妙地描绘了一个道貌岸然、表面光鲜的反派形象。
克劳狄斯的行动和动机引发了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使得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三、奥菲利娅(Ophelia)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和波洛尼厄斯的女儿,她的形象成为了该剧的象征之一。
奥菲利娅的人生遭遇自始至终都受到男性权力的摆布和伤害。
她在哈姆雷特的矛盾和精神崩溃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奥菲利娅的角色塑造着弱者的形象,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和摧残,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四、波洛尼厄斯(Polonius)波洛尼厄斯是丹麦宫廷的重要顾问,也是哈姆雷特的父亲。
他是一个阴险、虚伪的人物,喜欢自诩为政治傀儡。
波洛尼厄斯以他的言行和投机手段成为了克劳狄斯的忠实拥护者,但他的欺骗伎俩最终遭到了哈姆雷特的揭露。
波洛尼厄斯的形象展现了权力者的虚伪和控制欲,也揭示了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黑暗面。
五、拉奥提斯(Laertes)拉奥提斯是奥菲利娅的哥哥,哈姆雷特的朋友。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1. 引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故事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给叔父弗拉基米尔之后,发现父亲被谋杀,为父报仇的故事。
本文将对《哈姆雷特》中的几个关键人物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2.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本剧的主角,也是最复杂、最富有思想的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敏感而矛盾的人,常常陷入自我怀疑和困惑之中。
他对生活持怀疑态度,对人性和道德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哈姆雷特的思想深度和言辞优雅使他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
哈姆雷特的行为通常是充满矛盾和迟疑的。
他一方面要报复父亲的命令,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和怀疑。
他的内心矛盾导致了他迟迟不敢采取行动,从而使剧情发展得更加扑朔迷离。
然而,哈姆雷特的犹豫也反映了他对伦理和道德的敏感,使他成为一个更加真实和复杂的角色。
3. 克劳狄斯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本剧中的反派角色。
他是一个野心勃勃、心机深重的人,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他勾结了玛尔刺斯,谋杀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克劳狄斯的罪行成为整个剧情的源头,也是哈姆雷特追求正义和报仇的动力。
克劳狄斯一贯的欺骗和谎言使他成为一个令人厌恶的角色。
他经常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善于伪装和虚伪。
这种双面性与哈姆雷特的矛盾以及其他人物的欺骗构成了剧中紧张的关系。
4. 玛尔刺斯玛尔刺斯是哈姆雷特的母亲,克劳狄斯的新妻子。
她是一个复杂的角色,既有被动,又有积极的一面。
玛尔刺斯对克劳狄斯的欺骗和谎言感到愤怒和懊悔,但同时也对他有着深深的依赖。
玛尔刺斯的行为和决策对剧情产生了重大影响。
她的选择帮助了克劳狄斯,导致了哈姆雷特加深了对克劳狄斯的憎恨和愤怒。
玛尔刺斯的复杂性使她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角色。
5. 奥菲利亚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的女友,也是本剧中的女性角色之一。
她是一个柔弱而无助的人,受到父亲和兄弟拉尔特斯的操控。
奥菲利亚的失败恋情和与哈姆雷特的分离使她陷入了精神崩溃的境地。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一、《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
《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
它取材于十二世纪末丹麦王为父复仇的故事。
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剧情发生在丹麦,但剧中所描写的宫廷内慌乱无度,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沸腾,社会的动荡不安。
克劳狄斯不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中的野心家。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心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渴望。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其主人翁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无疑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
哈姆雷特一生的经历折射出他内心的凄厉和壮烈,同时也体现了哈姆雷特的矛盾性——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二重结合。
一、成长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哈姆雷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
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这时的哈姆雷特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的骄傲和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的是鲜花着锦的前程和命运。
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
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
老国王之死,标志着哈姆雷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逆转。
他面临着家的解体,母亲的背弃,王位的丧失,爱情的失落,象凡夫俗子一样背负着各种人生苦恼,使他认识到现实并不如想象那样美好,坚贞的爱情、忠诚的友谊、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些曾被视为珍宝的生活理想,如今都已化为泡影。
哈姆雷特命运的悲剧性逆转不仅使他看清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且还进一步看清了把罪恶掩盖起来的伪善。
二、忧郁、沉思的性格忧郁、沉思并不是哈姆雷特的天性。
从表层上看哈姆雷特的忧郁来自父亲的死亡,来自母亲的背弃,来自爱情的失落。
然而,哈姆雷特之所以忧郁不仅是因为克劳狄斯杀兄霸嫂、篡夺王位,而是他目光尖锐,从个别人的罪恶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罪恶,所以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为父报仇那么简单,而是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要把个人复仇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
哈姆雷特确定了为父复仇的使命,却又找不到恰当的方式,他期望改变现状,却又力不从心。
为父复仇容易,重整乾坤却困难重重,哈姆雷特变得越来越忧郁,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
探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探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引言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经典的作品之一。
作为一部悲剧,该剧凭借其深刻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泛赞誉。
本文将探究《哈姆雷特》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并分析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和意义。
哈姆雷特(Hamlet)哈姆雷特是该剧的主角,也是其中最复杂和最深入人心的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思考问题、犹豫不决、富有智慧又内向的青年王子。
哈姆雷特因为父亲被杀害而陷入了绝望和苦闷,并试图通过装疯来揭露真相。
他对生命、死亡、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展现了他独特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克劳迪斯(Claudius)克劳迪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他父亲的杀手。
克劳迪斯野心勃勃,通过谋杀哈姆雷特的父亲夺取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他是一个狡诈、冷酷而无情的角色。
克劳迪斯的存在使得哈姆雷特陷入了道德和情感的困境,为了复仇必须面对与自己至亲的冲突。
奥菲莉娅(Ophelia)奥菲莉娅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和波洛尼斯的女儿。
她被描绘为一个纯真、温柔且受伤害最深重的角色之一。
她遭受到家庭、爱情和身份认同等多重压力,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并自杀。
奥菲莉娅在剧中象征着无辜和被动,也代表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
罗森克朗茨与吉尔登斯滕(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罗森克朗茨与吉尔登斯滕是哈姆雷特的童年朋友,他们被国王雇来侦查哈姆雷特的行动。
他们的角色主要起到了搅乱剧情和情节发展的作用。
他们忠诚于国王,却对哈姆雷特的真实动机一无所知,最终成为了哈姆雷特复仇计划中的牺牲品。
小结《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极其丰富和深入的内涵。
哈姆雷特作为主角展现了复杂的心理和思想,克劳迪斯则代表着权力与欺骗之间的冲突。
奥菲莉娅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而罗森克朗茨与吉尔登斯滕则扮演着促使剧情发展并塑造主角形象的辅助角色。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所包含的智慧、情感和道德问题。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深思熟虑、情感复杂的人物。
哈姆雷特的性格与他的智慧和哲学倾向相结合,造就了一位令人难忘的角色。
下面将对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动机和心理进行分析。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思考问题十分深入的人。
他经常陷入对人生的意义和死亡的思考中,这让他感到困惑和痛苦。
他的著名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展示了他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的内心挣扎。
他一直在思考人类的本质、忍耐、道德和宗教信仰等问题,这种思考使他更加复杂和难以理解。
其次,哈姆雷特的复杂情感是他性格的一个重要特点。
他一方面深爱他的父亲,并对他的死感到极度的悲痛和怀念;另一方面,他对他的母亲勒内特与克劳狄斯国王的婚姻感到愤怒和背叛。
这种复杂的情感使他经常陷入痛苦和困惑之中,难以作出决定。
此外,哈姆雷特的动机对他的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行为通常是出于复仇、正义和责任感。
他决定向尤利乌斯·凯撒谋杀他的兄弟报仇,对他的母亲的婚姻感到不平。
然而,他的动机也使他产生了犹豫和拖延的行为。
他们惊讶地发现,作为复仇者的哈姆雷特并不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充满力量和决心。
哈姆雷特的心理状态是整个剧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
他的思想围绕着迷失、狂躁和抑郁的主题展开。
在剧中的多个场景中,他表现出消沉、愤怒和痛苦的心理状态。
他的情感摇摆不定、反复无常,这导致他的行为也变得无法预测和混乱。
即使他的表演也是明显的精神变态迹象,他的葬礼也是如此。
最后,哈姆雷特的角色还暗示了莎士比亚对权力和政治的看法。
他对克劳狄斯国王的行为深感厌恶,抨击他滥用权力、欺骗和利用人们。
哈姆雷特帮助我们反思权力和道德的关系,揭示了腐败政权的危险。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深沉、情感复杂、动机复杂且心理复杂的人物。
他的角色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痛苦,并引发了对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思考。
通过哈姆雷特的形象,莎士比亚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人类性格的深度和复杂性。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戏剧之一,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故事。
这部戏中的每个角色都深入人心,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和复杂的情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哈姆雷特及其他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主角哈姆雷特。
他是一个富有哲思和才华的年轻人,同时也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角色。
哈姆雷特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为追求真相而苦苦挣扎的人。
他对自己父亲的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导致了他的内心困扰和痛苦。
哈姆雷特通过独白和独白来传达他的内心世界,他的言辞充满了智慧和哲学思考。
尽管他看似犹豫不决,但他内心的矛盾却让他成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哈姆雷特的形象与他的好友霍雷肖相对照。
霍雷肖是一个忠诚和勇敢的人,他对哈姆雷特有着深厚的友谊。
他是哈姆雷特最值得信赖的人之一,哈姆雷特经常和他分享他的痛苦和困惑。
虽然霍雷肖并没有哈姆雷特那么复杂和深沉,但他的形象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平衡和相对稳定的角色。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
格特鲁德是一个复杂的女性角色,她是丹麦国王的王后,也是哈姆雷特的母亲。
格特鲁德的形象经常受到批评,认为她在家庭和政治事务中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格特鲁德表达出她对哈姆雷特的爱和对他的痛苦感到无助的情感。
她在王位上的位置使她受到了严格的约束,这也导致了她无法完全自主的处境。
因此,格特鲁德的形象呈现出深深的人性和复杂的情感。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克劳狄斯,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哈姆雷特的父亲的弟弟。
克劳狄斯是一个阴险和权力欲的角色,他为了夺取王位而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
他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无情和不可信的人。
克劳狄斯的形象也暗示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黑暗面。
最后,我们来看看奥菲利娅,她是哈姆雷特的心上人。
奥菲利娅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纯洁善良的女性。
然而,她因为哈姆雷特的矛盾和痛苦而失去了理智,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奥菲利娅的形象是一个代表了无辜女性悲剧的角色。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导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之一,被誉为西方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塑造了许多刻画深入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主角哈姆莱特。
本文将对哈姆莱特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以及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哈姆莱特性格特点哈姆莱特是一个极富思想、矛盾复杂的角色。
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愤怒和哲思,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真相充满了质疑。
他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感知力,但同时也深陷于自我怀疑和犹豫不决的情绪之中。
行为表现哈姆莱特的行为表现凸显了他的复杂性。
他设下了“装疯”的计划,以便揭露克劳狄斯和杰勒特对他父亲的谋杀。
他的言行举止常常让人猜测他是真的发狂还是假装发疯。
此外,哈姆莱特还将决心和犹豫不决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方面对克劳狄斯心怀复仇之情,另一方面却因为对行动后果的担忧而犹豫不决。
对剧情发展的影响哈姆莱特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其形象对剧情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矛盾性格和复杂的想法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他的决心和犹豫不决给故事增添了悬疑和紧张感。
此外,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也推动了剧情的转折和发展。
克劳狄斯性格特点克劳狄斯是哈姆莱特的叔父,也是整个故事中的反面形象。
他是一个极具欺骗性的人物,表面上看似和善和富有魅力,但实际上却虚伪和冷血。
他的人格魅力隐藏着黑暗的目的和执着的谋划。
行为表现克劳狄斯的行为表现显示了他的狡诈和权谋心机。
他利用政治手段将哈姆莱特流亡,并与杰勒特密谋谋杀哈姆莱特的父亲。
他还设下圈套试图诱使哈姆莱特露出破绽。
克劳狄斯的行为一方面展现出他的冷血残忍,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力。
对剧情发展的影响克劳狄斯在剧情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阴谋和行动导致了剧情的关键转折,同时也引发了哈姆莱特的内心痛苦和复仇之心。
在整个故事中,克劳狄斯的角色扮演了主要的反派角色,加深了故事的紧张氛围。
奥菲利亚性格特点奥菲利亚是哈姆莱特的女友,也是故事中唯一的女性角色。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解读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解读简介《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作品之一,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与他的家族和周围人物之间发生的复杂故事。
在这部戏剧中,各种角色形象展现出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多层次的性格特征。
1.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作为主角,在戏剧中扮演一个复杂而深沉的形象。
以下是对他人物形象的解读:•内向矛盾: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内向、善于思考问题的人。
他倾向于用推理和分析来应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这使得他经常陷入自我质问和犹豫不决。
•苦恼与激情:哈姆雷特对于他父王被杀以及母亲与兄弟克劳迪斯结婚感到极度悲伤与愤怒。
他深陷情感纠结中,同时还受到父亲鬼魂显灵要求复仇的压力,这使得他时常表现出情绪化和冲动的一面。
•思辨与疯癫:哈姆雷特经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他对生死、存在意义等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这种过度思考也导致了他被认为是疯子,故事后期他逐渐展现出偏执和疑神疑鬼的行为。
2. 奥菲利娅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她的形象也非常复杂。
以下是对她人物形象的解读:•纯真无邪:奥菲利娅一开始展现出天真纯洁的一面,她深爱着哈姆雷特并相信他对她的爱也是真诚的。
然而,在戏剧发展过程中,她被迫参与到政治阴谋之中,使得她逐渐失去了童真。
•受害者与背叛者:在戏剧中,奥菲利娅遭受了来自家人和哈姆雷特的背叛。
她被1uieye母亲命令监视哈姆雷特,并且因此成为弄虚作假政治游戏中的牺牲品。
这些经历造成了她的精神崩溃和最终的悲剧结局。
•社会角色:奥菲利娅也代表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地位和束缚。
她没有自主权,被家庭和政治力量所控制,这使她无法保护自己并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3. 克劳迪斯克劳迪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兼继父,他也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以下是对他人物形象的解读:•欺骗者:克劳迪斯杀死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与哈姆雷特的母亲不忠。
他为了获取王位和权力愿意不择手段,善于用谎言和阴谋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矛盾与内疚:尽管克劳迪斯表面上看起来咄咄逼人、坚定不移,但他内心深处却存在着强烈的内疚感。
赏析《哈姆雷特》的典型人物形象典范
赏析《哈姆雷特》的典型人物形象典范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为优秀的悲剧之一,它以深邃
的思想、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著称于世。
其中,哈姆雷特、
克劳狄斯、奥菲利亚、波隆尼斯等人物形象成为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经
典典范。
哈姆雷特是整部剧的主角,他的形象是复杂的,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情感的波动。
他面对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叛变,展现出了一个年
轻人的深情和眼光。
他反复思考、犹豫不决的行为,代表了人性的种
种弱点和缺陷,也体现了大众所面临的内心冲突和灵魂的挣扎。
克劳狄斯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反派角色。
他为谋求权力,杀害了自
己的兄弟并与玛丽王后通奸,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人物形象。
他的虚
情假意,以及在面对危机时的狡猾和冷酷无情,赢得了观众的强烈反
感和深深厌恶。
奥菲利亚是一位出身高贵的少女,被父亲波隆尼斯利用来试探哈
姆雷特。
她因失去父亲和爱人的双重打击,产生了情感上的崩溃和精
神上的分裂,成为了另一个典型人物形象。
她在神智模糊时的歌唱和
癫狂行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波隆尼斯是一位有野心的政客,对女儿和哈姆雷特的关系进行控
制和操纵,是典型的市侩角色。
他的形象展示了那个年代士人的傲慢、虚荣和权欲,以及在利益面前无所不为的本性。
总之,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成功地刻画了各种类型的人物
形象,通过他们的内心变化和相互之间的互动,展示了人性的种种弱
点和缺陷,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
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迪斯害死了他。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同时又有满腔仇恨不能发泄。
重大的变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
父亲死后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哈姆雷特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很坚定,他打算奋起反抗,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他对生活开始有了真正的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
他对生活由充满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坚定,在磨炼的过程中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来提升自己。
在磨炼中他变得坚强,变得不再犹豫,做事果断,他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
最终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为了正义被奸人所害,他的愿想也就落空了。
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但是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克劳狄斯丹麦现任国王。
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
老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
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克劳狄斯是莎士比亚刻画的一个丑恶的人物形象。
为了权力,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为了隐瞒自己的罪行,他设计杀害哈姆雷特,同时还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
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是一个阴谋家。
在他认为哈姆雷特不知道真相之前,他不是没有打算将哈姆雷特杀害,他只是想通过哈姆雷特父亲死亡和母亲改嫁的打击使哈姆雷特变得消沉,使他离人们越来越远,失去他的影响,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哈姆雷特》形象探讨
《哈姆雷特》形象探讨第一篇:《哈姆雷特》形象探讨《哈姆萊特》的形象探討當第一節課听到老师講述莎士比亞的時候,就知道老師肯定會著重講述《哈姆萊特》這部悲劇作品。
於是在老師分析這部作品之前,我去圖書館借了莎士比亞的書,將這部作品仔細的閱讀了一下。
閱讀完,我發現莎士比亞真的是個天才,他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細緻入微,將情節安排得引人入勝,將故事描寫得高潮迭起,令人情不自禁讚歎。
在整部作品中,我針對青年哈姆萊特的描寫進行了更加細緻地閱讀,對他的形象作了分析,個人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他是一個超越世俗而立於世的乾坤巨人。
哈姆萊特本是一個快樂的王子,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學習,接受人文主義的熏陶,因此又是一個人文主義的形象。
他對人抱著美好的看法,高呼“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對於愛情和友誼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誠相待的平等關係來代替尊卑貴賤、等級森嚴的封建關係。
可是他的美好幻想在父親鬼魂出現并向他吐露被害陰謀,而他也確定了父仇的真實性之后,宣告徹底結束。
之後,哈姆萊特確立了為父復仇的使命,但又找不到恰當的方式,他期望能改變現狀,卻又感到力不從心。
因为為父復仇容易,但重整乾坤卻困難重重。
为此哈姆萊特變得越來越憂鬱,进而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也给他带来了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
这种矛盾和痛苦使他喊出了“T o be,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
它包含了很多意思,翻译为中文很难有统一的观点。
例如:有人认为翻译为中文是“生存還是毀滅”,即是从长计议,施展完美计划,还是迅速解决;有人认为是“忍受还是反抗”,即是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也有人认为是“活着还是死去”。
由此可以发现哈姆萊特已经看出了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因此他的内心在主客观矛盾之间徘徊,优柔寡断。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我们可以发现這時的哈姆萊特,他的注意力已经从个人的不幸、家庭的丑陋转向社会普遍存在的罪恶,他考虑的也不仅仅是自身的生存與毀滅,而是上升到了人類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存與毀滅,即以拯救人民大眾為己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探析1 引言《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杰出的四大悲剧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分量。
莎士比亚在这部不朽的剧作中寄托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剧中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
1.1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思想家、作家、戏剧家,和诗人。
他于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他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人文主义文学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这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题材与主题。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他肯定人生、赞美人生,主张人有争取幸福美满生活的权利,以人的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的描写对象。
并提倡人性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卞之琳 1989:125)莎士比亚在1590年后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
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
莎士比亚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所以他得以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1.2作品简介《哈姆雷特》写于1601—1602年,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充分显示出莎士比亚的不可比拟的艺术造诣。
这部作品的结构复杂,情节跌宕起伏,生动形象。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的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与人物旁白,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
在对哈姆雷特进行描写时,一共有六个重要的独白,这些独白对整个戏剧情节发展,人物内心想法的表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这些独白为这部戏剧锦上添花。
这部戏剧刻画出了非常多的人物形象。
但是每个人物形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色,每个人的语言风格都独具一格,甚至同一个人在面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时语言风格都有所不同。
例如,哈姆雷特有时候说话一针见血,有时又婉转晦涩,有时温和,有时粗俗。
通过复杂多变的语言风格,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哈姆雷特形象。
作品是生活的缩影,生活是作品的灵感的源泉,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在这部戏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对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将自己心中的理想及对社会的不满表达出来,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这种思想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
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思想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地推理来指导。
人文主义思想也是莎士比亚高举的旗帜,他不仅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泯灭的人性,同时也暴露了新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恶习。
“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杨周翰 1985:315)。
《哈姆雷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缩影,是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
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原始财富。
文艺复兴运动使传统的封建神学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
文艺复兴运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
1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哈姆雷特作为剧中的主人公,充满了争议。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他的看法也褒贬不一。
总的来说,哈姆雷特思想丰富,感情细腻,思虑周密,热情,敏感,质疑命运。
2.1 哈姆雷特的性格及特点分析1)理想主义者的化身哈姆雷特在威登堡大学受了人文主义的系统教育,对人类和世界都抱了极美好的理想,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他正直善良,好学沉思,且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得到奥菲利亚美好的爱情。
年轻时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热情、勇敢是作者最初赋予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
2)失去生活信心的他当哈姆雷特得知叔父谋害了自己的父王,娶了自己的母亲,并窜取了王位,他心中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严重冲突。
这一系列的事情使年轻的哈姆雷特在短时间内感到悲伤、郁闷、彷徨,最终使他的态度走向决绝。
现实的丑陋使得哈姆雷特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信仰,他将自己的善良和幸福抛在脚下,对温和柔顺的奥菲利亚进行了无情的侮辱,在这一阶段,哈姆雷特的理想和信仰开始与现实发生急剧的冲突,因为他发现世界和人不像他看到的那样,却像它实际的那样,当哈姆雷特从亡魂口中听到父亲是被叔父所杀的时候,它的信仰终于被现实的无情击得粉碎,他的失望逐渐衍变为绝望,对整个世界都丧失了信任,最终想到要自杀。
他作为丹麦王子,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被放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习性和情感。
他任人宰割,却不能采取有准备的行动,只能在一时的冲动下走入极端。
比如他杀死波洛捏斯的情景就是这样,他修改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带往英国意图谋害他的信件也是如此。
3)优柔寡断的内心世界哈姆雷特善于思索,却也优柔寡断。
有时眼看他仿佛就要采取行动,但他心中还是充满迷茫,忧郁,摇摆不定,最终失去了时机。
哈姆雷特之所以一再犹豫,客观上由于敌人强大,又是封建阶级的最高统治者,到处都是他的爪牙。
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相比,力量悬殊很大,不能不谨慎从事。
因此他在复仇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复仇本身,而是鬼魂对他说的话是否是真实的。
他希望根据自己精细周密的想法实施完美的复仇计划,否则他宁愿放弃,所以他不完全相信父亲的鬼魂所说的话,而是设计了一出戏来获取叔父犯罪的确切证据,正因为如此,他才设下“捕鼠机”,用演戏的办法来考验克劳迪斯。
他对于自己疑惑的消除和实验的成功感到满足,而不是从复仇的行动中得到这种满足,但他对自己的弱点是有所认识的,并且试图说服自己克服这一弱点。
在得知这个宫廷阴谋之前,精神的痛苦就使哈姆雷特的身体虚弱,精神颓唐,鬼魂揭开秘密又在他心灵上增加了极其沉重的负担。
4)扭转乾坤的人文主义形象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哈姆雷特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在责任意识的支配下,哈姆雷特萌生了自己重整乾坤的意念,将对上帝的依赖转化为个人的担当,这种超越的思想将哈姆雷特刻画成为拯救时代的英雄主义人文角色,同时也充分表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内心所迸发出的强烈的主体意识。
2.2 鬼魂的性格及特点分析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了鬼魂,并请求哈姆雷特一定要向那卑鄙的凶手复仇。
1)复仇计划的推动者与监督者鬼魂在整部戏剧中作为正义的化身,承担了复仇计划的推动性力量与计划的监督者。
每当哈姆雷特犹豫之际,鬼魂都会出现,并提醒哈姆雷特不应忘记父亲是怎样被恶毒的克劳迪斯害死的。
如剧中正当哈姆雷特问王后乔特鲁德怎么还能跟那个谋害了先王、窃取王位的凶手继续生活下去时,他父亲的鬼魂出现了。
但只有哈姆雷特能够看到,无论哈姆雷特怎么指出鬼魂所站的地方,王后都看不见,她害看着哈姆雷特对空中说话,以为哈姆雷特仍旧在发疯。
哈姆雷特问鬼魂来干什么,鬼魂说他是来提醒哈姆雷特不要忘记替他报仇的诺言的。
鬼魂的形象贯穿于整部剧本,时刻提醒着哈姆雷特,推动剧情的发展,监督着他的行动。
2)对王后的深情挚爱虽然王后背叛了老国王,但老国王对王后依然如故,当他变成鬼魂后更是如此。
鬼魂在与哈姆雷特对话时喟叹说,没想到恩爱多年的妻子居然如此寡廉鲜耻,轻易地投入到了谋杀她丈夫的凶手的怀抱。
另一方面又嘱咐哈姆雷特在复仇时千万不可伤害到他的母亲,让上帝去裁决她,让她不安的良心时时刺痛她自己就够了。
鬼魂又说,要去和他母亲说话,不然她会因为悲伤和恐惧而死掉的。
哈姆雷特含泪听完了鬼魂的控诉,答应鬼魂一切都按它的吩咐去办,鬼魂这才放心地消逝了,可见鬼魂对王后的用情至深。
3)对邪恶势力的憎恨与厌恶克劳迪斯象征着封建社会的邪恶势力,鬼魂对他充满了憎恨与厌恶。
从鬼魂的每一次出现我们可以看出,鬼魂对这种邪恶势力是不能够容忍的,他将事实的真相告知哈姆雷特王子,希望哈姆雷特王子替他报仇,铲除邪恶势力。
并在哈姆雷特的每一次犹豫中现身,监督着哈姆雷特的行为。
3 其他人物的性格分析其他人物在剧中也承担了一定的角色,每个人物身上都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品质。
其中的主要人物除了哈姆雷特以外,国王、王后、御前大臣,以及奥利菲亚,每个人的身上都显示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点构成了整部剧本的人物线索。
下面是对其他人物的性格分析,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性格分析来更好的把握整部剧本的主题。
3.1 乔特鲁格的性格及特点分析丹麦王后,哈姆雷特王子的亲生母亲,在老哈姆雷特死后,改嫁克劳迪斯。
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
1)内心脆弱却疼爱儿子的慈母形象对于王后犯下的错,哈姆雷特认为作儿女的应尽量宽容,但这种过错如严重到一定地步,那么连儿子也是可以严厉地责备母亲的。
于是他责备王后不该水性杨花很快就忘记先王,投入凶手的怀抱;不该轻易就忘记对先王的誓言。
他恳求王后对上帝承认过去的罪孽,离开国王。
要是王后以真正的母亲的样子来对待他,那他也会以真正的儿子的态度来祈求上苍保佑她。
王后终于感动了,答应照他说的去做。
可见王后内心的脆弱,当看到自己不堪的一面时,王后再也撑不住,情感、道德的力量瞬时将她击垮,于是她终于肯直面自己的错误。
2)不能从一而终、愚蠢的母亲形象王后在国王死后不久就改嫁国王的弟弟。
在当时的社会道德里这种情况属于乱伦,是被人轻视、看不起的,王后对于逝世的国王没能做到从一而终。
另一方面,对于哈姆雷特的疯狂模样,王后真心希望他是为了奥菲利娅的美貌而发疯。
王后先是很温婉地责备了他的举止行为,说王子已经开罪于他的“父亲”了,当然,她指的是新国王克劳狄斯。
在哈姆雷特没有将真相告知王后前,王后始终没能发现哈姆雷特的疯狂的原因,甚至将这原因归结到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爱情上,这看起来是多么的荒谬可笑。
从这点上表现出王后的愚蠢的一面。
当哈姆雷特听到她把“父亲”这样一个听起来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呼用在一个卑污之徒身上时非常吃惊和生气,毫不客气地指责了乔特鲁德。
此时的王后已经深陷克劳迪斯温柔的陷阱里不能自拔,她的双眼被黑暗势力蒙蔽起来,看不清楚现实的状况,这也体现出她愚蠢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