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真题精品解析】01专题一1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一 第1课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检测一第1课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基础巩固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答案 C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话揭示了他的主张是( )A.无为而治B.仁者爱人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答案 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A项为老子的主张;B项是孔子“仁”的思想;D项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与材料意思无关。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答案 B解析A项是墨家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主张,D项是法家的主张。
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答案 C解析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
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6.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答案 D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上的,故君权高于法权。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A: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B: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C: 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答案】A【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根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A项正确。
B项是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排除。
C项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基础,排除。
D项是百家争鸣的政治基础,排除。
故选A。
第2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主父偃之计是()A: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D: 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答案】A【解答】从材料馀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
可以看出主父偃是建议汉武帝通过广仁孝的名义广封列侯,进而削减诸侯国的势力,故选A;选项B是董仲舒的建议,排除;选项C是建议汉初实行分封制,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治,排除。
故选A。
第3题.有回忆录记载:陈公博参加过中共一大,但由于其所住旅社内隔壁房间发生凶案,所以偕妻离沪,最后一天会议没有参加。
这个说法是否可靠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学者查证上海当时的报纸,凶案确系事实,这不仅证明了该回忆录的可信,并且为考定一大结束的时间增加了依据。
这说明()A: 回忆录的可信度依赖于其所记事件的完整性B: 不同材料的互证是探索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C: 历史学者应当避免依据非一手资料作出结论D: 报纸记载是考证中国近代史问题的直接史料【答案】B【解答】根据题干材料这个说法是否可靠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学者查证上海当时的报纸,凶案确系事实,这不仅证明了该回忆录的可信,并且为考定一大结束的时间增加了依据可以看出不同材料的互证是探索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2015-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2018·北京文综·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考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解析】孟子所说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表明其反对“以力假仁”的霸道,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排除;宗法制度在西周时期已较为完善,故D项排除;材料信息“以德行仁者王”体现了儒家强调用“仁”的思想进行教化的政治理念,故C项正确。
【答案】C2017年题组(备注:无)2016年题组1.(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主张【解析】儒家学派主张“仁”,注重德性,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符合材料中的主张,故①正确;墨家学派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材料主张不符,故②错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斯多亚学派埋头苦干,为人类谋幸福,履行社会义务,为社会而生,有益于人类,适宜于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与材料主张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符合题意。
1.1-百家争鸣(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第九页,共26页。
•(三)荀子及其思想学说 •材料六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 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 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读材料,归纳荀子的天道观。 •1.提出“天行有常”,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 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在自然面前 的主观能动性。
——易中天
第二十四页,共26页。
• 总结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
反映。
• 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物质基础。 • 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政治前提。 • 第三:“士”阶层的崛起。 • 第四:私学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
第二十五页,共26页。
• 总结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 1.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
第十八页,共26页。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 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 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 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 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第十五页,共26页。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 姓满足于原始简朴的生活,不 奢求物质的享受。
第十六页,共26页。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 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4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含解析
考点4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士”阶层受到各诸侯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各自的主张。
(3)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学者,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影响(1)“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派别代表核心主张评价道家老子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某些思想具有消极影响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儒家孔子“仁"“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实行“仁政”调整阶级矛盾,有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实行仁义、王道;主张礼法并用;“制天命而用之"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法家韩非子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以法治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贤”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考向一孔子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1)“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2)“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百家争鸣高考题综述
• 【答案】D
•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 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 【答案】B
• (2012·浙江文综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 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 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 ①崇尚儒家文化 •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 ③延揽汉族文士 •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 A.①②③ • B. 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答案】B
• 【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
• (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 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 ③罗马法的基础 •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 A.①②③ B.①③④ • C.①④ D.③④ • 【答案】C
• (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 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 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 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 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 映了( )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 【答案】A
• (2015·海南单科·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 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 【答案】B
• (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 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
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1年12月安徽名校模拟4题)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2.(2011年12月京华市竞赛12题)孔子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克复周礼。
下列言论中,体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是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3.(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6题)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20题)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
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D.“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5.(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24题)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主张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荀子C.韩非子D.老子6.(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8题)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
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下列主张属于儒家思想的有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兼爱、非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①②是儒家孔子的主张;③是儒家孟子的主张;④是墨家墨子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所属派别依次为:A.法、儒、道、墨B.法、儒、墨、道C.墨、儒、道、法D.法、墨、儒、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体现了改革观,属于法家思想;“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墨子的名言,属于墨家思想;“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属于道家思想,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3.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高二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二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诸子思想。
依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诸子思想可以分为:主张“小国寡民”,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主张专制君主的是法家;代表平民阶层利益的墨家;主张民贵君轻、仁等思想的儒家。
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思想2.(12分)对于历史上“民本思想”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
视角一: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材料一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
(3分)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1分)视角二: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材料二(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2)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思想?(1分)这一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1分)视角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材料四(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
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1年12月安徽名校模拟4题)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2.(2011年12月京华市竞赛12题)孔子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克复周礼。
下列言论中,体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是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3.(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6题)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20题)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
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D.“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5.(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24题)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主张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荀子C.韩非子D.老子6.(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8题)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
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1百家争鸣(人民版必修Ⅲ)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三)1·1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6题)《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2.(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3.(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2题)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4.(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15题)“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5.(2008年海南高考2题)“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6.(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题)“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7.(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4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8.(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2题)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9.(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2题)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图3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0.(2009年上海高考3题)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百家争鸣阅读理解和答案
百家争鸣阅读理解和答案百家争鸣阅读理解和答案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并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
其时,我国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时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光耀人类史册。
周王朝的瓦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民间“私学勃兴”,“士”阶层形成。
其时,社会结构急遽变化,兼并战争接连不断,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称霸,竞相招贤纳士,希望借助某种学说以富国强兵。
春秋时代已经开始的“养士”之风日益盛行。
各诸侯国对“士”大都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学术自由。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各学术流派虽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议论时事,阐述哲理,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但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则去”。
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彼此诘难又相互借鉴,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当时,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由于良好的文化政策和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
稷下学宫成为了最有影响的学者名士聚集场所。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消亡于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直至今日。
齐桓公田午兴办学宫的直接原因是政治需要。
齐王励精图治,图谋称雄,需要稷下学士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制造舆论、设计蓝图。
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政治智囊团。
其次,学宫尊贤致士,吸引人才,定期举办各派学者的学术例会,又是一个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
“不治”,即“不任职”。
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担任实际职务。
“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
而他们的议论,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统治者政治活动提出的批评意见或决策建议,大都坦率直言,没有或者少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3分课汇总(人民版)
专题一1 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2015年题组
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
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
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
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
【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
——“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
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
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
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已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主张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
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
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
【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
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
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
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海南单科·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由法家提出,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
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故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不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4年题组
1.(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教育思想)
【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破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4·北京文综·12)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图8
A.《春秋》B.《孟子》 C.《荀子》D.《离骚》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楚辞(《离骚》)
【解析】依据“韩赵魏”信息可知图片所示为战国时期,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所著,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孟子所著,故B项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荀子所著,故C项错误;《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著,故D项正确。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