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 (四川大学 于爱华)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000113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Modern &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总学时:36学时讲课学时:30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本科各专业选修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等相关历史课程。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依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开设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重点:该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着重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规律性。

2、课程难点:抓住中国近现代史的本质与主流,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展开科学、深入的分析,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3、教学方法、手段结合多媒体,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4、考核方式:闭卷考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导言教学基本内容: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要内容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和意义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方法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基本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难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课程教学大纲

上海杉达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400002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各本科专业一、课程介绍(一)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该课程共计36学时,修完本课程并达到考试合格标准可获得规定的2个学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课程的任务:(1)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进分子和普通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会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开展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川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2009-2010年

四川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2009-2010年
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本题页,本页为第页
2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
3务必用A4纸打印
学号:姓名
本题页,本页为第页
教务处试题编号:
5、在过渡时期我们党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过几种社会过渡性的紧急组织实现的,即()
A、互助组B、初级社C、高级社D、人民公社E、乡镇企业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24分)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主要是西方文明。
2、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是产业工人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开卷)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号:107048020课序号: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纲要任课教师:成绩:
适用专业年级:2009级学生人数:印题份数:学号:姓名:
考试须知
四川大学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或由学校承办的各级各类考试,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和《四川大学考场规则》。有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一律按照《四川大学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罚条例》进行处理。
——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问题
1、上述材料一何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哪两种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那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六、观后感(20分)
请根据课堂教学中播放的教学片《建国大业》的历史事实,谈谈你的观后感。
四川大学各级各类考试的监考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四川大学考场规则》和《四川大学监考人员职责》。有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的,严格按照《四川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四川师范大学公共课《中国近代史纲要》易考点

四川师范大学公共课《中国近代史纲要》易考点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3、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双重性,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历史灾难。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参考⽂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参考⽂献开篇的话:1. 刘⼤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民出版社1965年版;2.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3. 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4. 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5.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6. 《⽑泽东选集》(1-4卷),主要学习其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卷〉、《中国⾰命和中国共产党》(第⼆卷)、《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卷〉等⽂;7. 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1、2、3卷),⼈民出版社;8. 胡绳:《从鸦⽚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民出版社;9. 范⽂澜:《中国近代史》,⼈民出版社;10.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民出版社单⾏本或《陈旭麓⽂集》第⼀卷11.成汉昌:《中国现代史科学体系讨论述评》,载《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6期;12.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载《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上编:从鸦⽚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第⼀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1.胡绳《从鸦⽚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北京:⼈民出版社,1980年;2.徐凤晨、赵⽮元:《中国近代史》。

辽宁:⼈民出版社,1983年;3.李侃、龚书铎《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4.林增平《中国近代史》,湖南:⼈民出版社,1979年;5.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北京:⼈民出版社,1986年;6.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民出版社,1989年;7.马克思:《鸦⽚贸易史》、《中国⾰命和欧洲⾰命》,均见《马恩选集》第2卷;8.牟安世:《鸦⽚战争》,上海⼈民出版社1982年版;9.马克思:《鸦⽚贸易史》、《中国⾰命和欧洲⾰命》,均见《马恩选集》第2卷10.马⼟著、张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三联书店1957年;11.陈胜磷:《林则徐与鸦⽚战争论稿》,中⼭⼤学出版社1985年版;1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设计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设计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设计作者:刘斌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05期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宣传党的政策、纲领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坚定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光荣使命。

从当前《纲要》课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入手,深入探讨教学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深入探讨教学设计中“导”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42-02《纲要》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精神而新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纲要》课开设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随着社会大变革,我们也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新形势、新问题。

作为教授《纲要》课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开阔思维,扩展学识,提高能力,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一、《纲要》课教学面临的新问题社会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多样,作为站在思想阵地前沿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研究新问题,新情况,提出新对策。

首先,从授课对象来讲,《纲要》课的授课对象为大学新生,已经由“85后”过渡到“90后”,他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他们是有思想、有见解的独立个体。

他们对当前的时政方针、国际局势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抱有相当的兴趣,他们愿意去了解时政热点背后的历史大背景,力图去把握历史、社会的发展脉络,他们不再满足于接受被动型教育,更不喜欢单调、枯燥的说教。

在这种情况下,《纲要》课教学面临诸多问题,简单来说:其一,为什么学《纲要》课,这是解决好大学生对该课程兴趣的根本,这是《纲要》课第一堂就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的好,以后上课事半功倍,解决的不好则可能事倍功半。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特别是民族危机的加剧。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鸦片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中国禁烟运动。

2. 鸦片战争的过程:英军的入侵与清政府的战败。

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加剧。

4.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众生活的困苦。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详细阐述英军的入侵与清政府的战败。

3. 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加剧。

4. 探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介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众生活的困苦。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考核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其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是民族意识的觉醒。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矛盾加剧。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事变等。

3.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民族意识的觉醒,民众反抗精神的激发。

4.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内部分裂,外部势力干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部分)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分析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3. 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晚清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件。

3. 讨论法:探讨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教学评估】1. 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历史事实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对晚清社会变革的理解。

3. 分析学生对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联系的认识。

第二章:民国初年的政治与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掌握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

3. 认识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中华民国宪法、政治体制改革。

2. 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民主思想传播、社会矛盾加剧。

3. 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对比分析法:分析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探讨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评估】1. 考查学生对民国初年政治制度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民国初年社会特点的认识。

3. 分析学生对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

3. 认识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2.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3. 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参考文献目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参考文献目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参考文献目录1、马克思恩格思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 1995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 19953、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4、毛泽东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19915、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976、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7、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8、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起陆续出版9、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起陆续出版1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14、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1年起陆续出版15、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0年起陆续出版16、周恩来早期文集(上下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17、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8、陈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 199519、张闻天文集(1-4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20、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21、李大钊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22、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中下)三联出版社19842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辅导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7、《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8、《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29、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厂厂出版社1981年版;30、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19、20、21、22册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3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3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若干问题说明》,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3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35、郑惠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导读》,红旗出版社1991年版;36、王淇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讲座》,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37、《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八讲》,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版;38、朱乔森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39、沙健孙:《中国革命问题散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0、沙健孙:《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42、丁守和:《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3、百年中国》(1899-1949)(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片),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44、王付昌、郭文亮主编:《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5、田克勤等:《中国共产党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46、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47、张福记:《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48、林华国:《近代历史纵横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9、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二、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0、朱育和主编:《中国近现代国情问题剖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51、张注洪:《中国现代史论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52、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53、钟家栋等主编:《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54、谈方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55、胡德坤、宋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56、《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7、《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8、《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9、梁怡等主编:《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60、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61、裴京汉:《从韩国看的中华民国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62、郭铁铊主编:《台港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研究评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63、牛大勇等主编:《中外学者纵论20世纪的中国—新观点与新材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64、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65、张静如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1991年版;66、郭圣福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认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67、陈旭麓主编:《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68、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69、戚其章:《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70、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71、马克锋:《文化思潮与近代中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72、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73、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74、彭明等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5、李文海主编:《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76、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7、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78、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79、金春明:《建国后三十三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80、《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新中国>解说词》,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81、《百年中国》(1950-2000)(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片),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82、庞松、何蓬、郑谦:《毛泽东时代的中国1949-1976》,3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

四川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四川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1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者是()A. 龚自珍B. 林则徐C. 洪仁玕D. 魏源2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B .战略失误导致北伐失利C .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 .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3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野蛮屠杀和平居民的地点是( )A .大连B .旅顺C .平壤D .花园口4 、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A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 、1642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C 、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D 、1790 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5 、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的条约是:A 、1842年《南京条约》B 、1860 年《北京条约》C 、1858 年《爱珲条约》D 、1895 年《马关条约》6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严复B 、康有为C 、林则徐D 、魏源7 、由李鸿章管辖的清政府海军主力是:A 、广东水师B、北洋水师 C 、南洋水师 D 、福建水师8 、标志着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条约是:A 、《中英南京条约》B 、《中俄条约》C、《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9 、太平天国后期担任军事指挥的青年将领( )A .杨秀清、石达开B .萧朝贵、冯云山C.陈玉成、李秀成 D .石达开、韦昌辉10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 .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11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占我国.北方大量领土的国家是( )A .日本B.俄国 C .德国 D .英国12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 .商品经济B .自然经济C .半殖民地经济D .资本主义经济13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是( )A .《四洲志》B .《定国是诏》C .《应诏统筹全局折》D .《天朝田亩制度》14 、左宗棠开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 .湖北织布局B .继昌隆缫丝厂C.福州船政局 D .发昌机器厂15 、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 )A .山东B .直隶 B .天津 D .北京16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 )A .林则徐B .魏源C .洋务派D .义利团17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 .《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18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的旗号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自强” ( 前期)C .“扶清灭洋”D .“求富”19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其理论特点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15271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适用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形式:考查一、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公共必修课程。

这门课程通过系统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致力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性和政治坚定性。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近现代史的发展,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注意加强课程的理论性。

2.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要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的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

3.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的结合。

五、教学内容知识点一:课程线索和逻辑结构1.教学目的:通过讲述,帮助大学生认识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了解国史、国情,深刻体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归纳-------------------精华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P72、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P16 3、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17 4、反对外国侵略战争—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军事侵略;2、政治控制;3、经济掠夺;4、文化渗透P205、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P206、1885年3月中越边境镇南关,年仅70的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P32 7、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有两个方面:1、社会制度的腐败;2、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P35 8、民族意识的觉醒-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P38 9、在天京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败亡。

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P4410、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P4511、洋务运动的兴衰—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P4712、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P4713、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八九十膄。

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膄;P4814、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P4815、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P49 16、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教学大纲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0211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36学时适应对象:各专业本科生使用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1、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精神新开设的一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对大学本科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

2、课程地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它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并学会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增强贯彻党的大政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课程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信念,以便能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具体地说,第一、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即现代化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建国方案和政治主张,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与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具体要求
(1)课前预习教材
(2)认真听课、记笔记
(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4)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旷课
上编
旧民主主义革命80年: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历史概述
从1840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可以说是中国 社会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也是中华民族苦难屈辱的 八十年。 在这80年中,一方面由于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 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由一个主权完全独立的封建社 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中 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进行了不屈 不饶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 虽然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取得最终胜利,但毕 竟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粉 碎了西方列强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
(4)通商口岸增加到16个,列强逐渐控制了中国 的商品市场,使中国成为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 重要场所; (5)开始出现买办和买办资本。
3、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至1895年4 月)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一步加深
甲 午 战 争 中 的 日 军 军 舰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的主要体现
鸦 片 枪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1、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及其强大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பைடு நூலகம்
英国工业革命
2、 鸦片战争前英国罪恶的对华鸦片贸易
三步曲: 商品输出——>鸦片走私——>武力进攻
英国鸦片走私船
(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对比
中国
总体状况
世界(英国)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代 表,迅速崛起,国力大增 进行了工业革命,生产力 达到当时最高水平 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民 主制度 装备先进,成为海上霸主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三、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情况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红山玉龙
甲骨文
丝 绸 之 路
地 动 仪
司南
长城
灿烂的中华文明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源远流长。我们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在黄河 流域、长江流域生活劳作,三千年前产生甲骨文,文 化记录延续至今,没有中断。
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 危机四伏,矛盾重重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 高度集中、兼并严重,政府 财政困难
经济
政治
官场腐败,卖官鬻爵
军事 外交
军备废弛,军力衰败 闭关锁国,闭目塞听, 保守自大
积极对外扩张,加紧殖民 侵略
中国皇帝为了制止自己臣民的自杀行为,既禁 止外国输入这种毒品(鸦片),又禁止中国人吸食 这种毒品,而东印度公司却迅速地把在印度种植鸦 片以及向中国私卖鸦片变成自己财政系统的不可分 割的部分。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 发财的原则来对抗。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 国,不顾时世,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 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 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的一个帝国终于 要在这样一场战斗中死去……。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 决定其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
两个了解:了解中国的国史、国情 三个选择: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的主题 和教学体系安排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主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 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 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上编、旧民主主义革命80年:从1840 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
下设三个专题: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 点、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三)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中编、新民主主义革命30年:从1919 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下设四个专题:
八 国 联 军 进 入 大 清 门
四、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1、学习方法
(1)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3)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历史, 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趋势。
(4)除政治史外,要注意加强对各个时期经济、 文化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
2、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自学为辅。 (2)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3)以专题讲授为主,系统学习为辅。
主要内容
• 十九世纪前后中国所面临的时代特 征与世界格局 • 帝国主义的入侵与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形成 • 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重点、难点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 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 任务 • 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及社会变动 中各种思潮的涌动 •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流产与旧民主主义 革命的终结
3、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是为了使我们更好 地把握现在,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4、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实际,通过 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 同学们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 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增 强历史的洞察力,培养珍惜历史、尊重历史 的意识,从中感悟历史的魅力,汲取历史的 智慧,弘扬人文精神,全面提高我们的综合 素质。
第一讲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形成及特点、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思考题
1、曾经创造了灿烂古代文化的中国进入近 代后为什么落后了?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
3、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发 展的影响? 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 相互关系?
—— 中共十五大报告
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 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 艰苦探索的历史。 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 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 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穷的旧中国逐步 变成一个初步繁荣富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在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的过程中,历史和人 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 了社会主义道路。
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至1860年 10月)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被英法联军毁坏的圆明园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加深的主要体现:
(1)这是丢失国土最多的一次战争,沙俄割占我 国东北、西北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2)丧失大量主权,如鸦片贸易合法化,掠卖华 工合法化等;
(3)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人们要在历史发展与未来生活的创造中达到更 多的自觉,就需要对历史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 对基本历史事实的了解;其二是对历史过程关联性 的认识和理解;其三是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探寻和 价值判断。 我们党的领导人曾反复地对治史的重要性作出 过深刻的论述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历史, 探索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 历史的经验教训,能更好地为我们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一个不懂历史、不珍惜历史、不学习、 不研究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是 得不到世界人民尊重的。
1、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国史、国情,深 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使学生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 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使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 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2、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 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所具有的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独 立、统一、民主、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情,提升学生的爱国 主义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 同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讲授:马克思主义学院 ( 政治学院)副教授于爱华
导 论
一、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的必要性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题和教 学体系安排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
四、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的必要性
1、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性
3、 清王朝的全面衰败
(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吏治腐败 (2)经济上,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广大农民生 活日渐困苦 (3)思想文化上,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4)军事上,军备废弛,军力衰败 (5)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清朝政府统治的腐败 和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压迫, 激化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 级的矛盾。从18世纪末到 19世纪初,各地人民的反抗 斗争连绵不断。
(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 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随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 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在华投资设厂、筑 路开矿,加紧资本输出,进行经济渗透和控制; (3)甲午战争后,列强还通过大量政治性贷款 来控制清政府。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至1901 年9月)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恩格斯:《波斯和中国》(1857年6月) 2、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 代化强国》(一)(1963年9月) 3、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节选) (1894年11月24日) 4、《辛丑条约》(节选)(1901年9月7日)
第一讲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形成及特点、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体系安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时间划分是中国自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中国近代史和1949年至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中国现代史,共160多年的历史。 不同的社会形态是划分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主 要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中共分上、中 下三编,十个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