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两个息息相关的话题,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民主主义是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对人民权利的保障和对人民意志的尊重;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在读完有关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相关文章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对民主主义和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民主主义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人们有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权利,这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育可以更加开放、多元化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民主主义也保障了人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发展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教育是民主主义的基石。

民主主义需要有高素质的公民来维护和支持,而这些素质的公民正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具备民主精神和法治观念,懂得尊重他人、团结合作,以及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民主制度才能更好地运行。

此外,民主主义和教育的结合也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民主主义注重人民的参与和民意的尊重,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当这两者相结合时,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民主主义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教育又为民主主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互动关系将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读完有关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相关文章后,我对民主主义和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民主主义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只有在民主主义的环境下,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而教育又是培养民主公民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认识到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重要性,为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谈教育的目的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后,不禁问道:“究竟什么是杜威眼里的教育目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脑子里却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了这一章节。

1、什么是目的?杜威认为目的是对所要做的事情预见的结果,这种预见有三个作用:第一,它包含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发现挡路的障碍。

第二,它提出运用手段的恰当的顺序,便于合乎经济的选择和安排。

第三,选取可供选择的方法。

2、良好目的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也就是说目的是与实际情境相关的。

第二,目的是灵活的,并能用它来改变环境。

第三,目的要使活动自由开展。

3、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没有目的。

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第三,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以上是杜威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

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

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

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约翰·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杜威于1919年5月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足迹遍及十一省,到处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有很大的影响。

他在漫长的事业历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

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即自由”这一道德观念,他为对此观念建立一种令人信服的哲学论证并为追求一种能确保这一信念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实用主义,贡献了他的一生。

他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正如他所说,该书是最能概括其“全部哲学立场”的著作。

该书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

全书共分26章。

这时美国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发展的时期。

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行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判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

他主要的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也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

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

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再者,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

”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谈教育的目的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后,不禁问道:“究竟什么是杜威眼里的教育目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脑子里却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了这一章节。

1、什么是目的?杜威认为目的是对所要做的事情预见的结果,这种预见有三个作用:第一,它包含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发现挡路的障碍。

第二,它提出运用手段的恰当的顺序,便于合乎经济的选择和安排。

第三,选取可供选择的方法。

2、良好目的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也就是说目的是与实际情境相关的。

第二,目的是灵活的,并能用它来改变环境。

第三,目的要使活动自由开展。

3、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没有目的。

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第三,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以上是杜威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

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

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

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

《民 主主 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 主主 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一、教育与社会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基本方法。

教育不应被视为对个体的简单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在传统教育中,学校往往与社会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应用。

而杜威主张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学生在其中参与各种真实的活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例如,在学校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项目,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协作、交流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育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而应当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二、教育与民主民主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应该培养具有民主素养的公民,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为了实现民主教育,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课堂上应该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成长。

同时,学校的管理也应该体现民主原则,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过程,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能力。

三、教育的目的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那种预设的、固定的教育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灵活的、不断发展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的需求来确定。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达到某个预先设定的标准,而是要促进学生的生长和发展。

这意味着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潜力和需求,教育应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2009-08-03 16:14:21)转载标签:随笔教育教育即生长“社会通过对青少年活动的指导来决定他们的未来,也因而决定社会自己的未来。

”未来的组成便是现在的儿童,所以现在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社会。

而现在教育的很大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最终执行者便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以教师的教育好坏便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可能这样说有点太过,但是我觉得在社会如此复杂,如此千遍万化的现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不能在墨守成规。

教师的任务也不仅仅只是将教科书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简单了。

“成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

”当然,只有现在还未成熟,才能继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未成熟状态呢?是一个人还未发展到某一点上?或者是一个人还欠缺点什么能力?其实如果我们如果这样思考,那便认为“未成熟状态”是一种不好的状态,是需要马上度过的状态了。

这样我们的想法也未免有点太消极了。

换个思路,“我们把未成熟状态理解为一种生长的可能性,不仅是指现在缺乏一种力量,但将来也许会拥有,而且还指它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力量,即发展的力量。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如果我们在“未成熟状态”,那么我们便有一种发展的力量,如果我们处于了“成熟状态”,便失去了这种发展的力量。

我们的学生显然是处于“未成熟状态的”,而我们教师本身呢?“未成熟状态”的两个特征是依赖性和可塑性。

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必然要依赖教师,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掌握一些技巧和能力。

但是这种依赖是双方面的,其实教师也同要依赖与学生,如果没有了学生,便没有了教师这个职业,当然这只是物质层面的。

其实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一些教育的规律,才能去真正理解教育本身的内涵。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实践而只会夸夸其谈,那么他所谈的也仅仅是“空中楼阁”。

所以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依赖。

或者说正是这样的一种依赖才形成了学校这样一个“小社会”。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在本书中,屡次出现‘实用主义教育’这个名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儿童中心,师生民主平等,这一思想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教育理论界的大多数人都主张批判师道尊严,强调要解放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实施启发教育。

我们应借鉴那时的理论与经验,反思现在的师生关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师生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及其它一些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构建比较科学的师生关系理论,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

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二)教育无目的论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

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

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

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约翰·杜威的杰作,自1916年首次出版以来,这部教育学著作一直被视为现代教育的经典之作。

杜威在其中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这不仅仅是对当时教育改革的回应,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展望。

书中,杜威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和人本价值,认为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深入影响人的道德和社会发展。

他的这种观点使我深感震撼,因为这与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记忆和应试技能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杜威所提倡的教育,是一种与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

杜威在书中还提出了“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重要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学习应当是基于他们的生活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发现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杜威对于教育的热情和追求。

他所提出的理念和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使我更加明白,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总的来说,《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入阅读和研究的著作。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杜威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我们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

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第一篇: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族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在杜威的众多教育著作中,1916年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可以作为杜威的教育思想的总纲。

有些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视其为教育经典中的经典。

在此书中,杜威接着卢梭的自然主要义教育思想,发展出了一整套“儿童中心论”和“从做中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这在尊重儿童、热爱儿童的现代儿童教育革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温《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是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尤其是中国教育演进的钥匙,更是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可资镜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一、学校教育是一种民主教育在杜威生活的年代,美国传统教育有两大弊端:一是脱离社会,一是脱离儿童。

“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教育和造就出什么样的儿童,而如果想造就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主义社会,又必须从儿童教育抓起。

杜威的想法是社会的公平民主首先要求教育做到公平民主,须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

应该说,这是比较符合教育的社会定位的。

所谓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人人共享利益,人人能够互爱互赖,能够自由交往,能够协力维持社会繁荣和进步的社会。

它有几个基本特征:一、它是人人平等的,不是等级森严的;二、它是自由开放的,并非专制封闭的;三、它是和平共处的,而非以暴力相威胁的。

教育改造人类,改造社会,取代革命。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独自存在,一个民主主义的社会不容许学校教育有背民主和有碍道德发展的现象存在,必须符合民主主义社会这三个原则或精神。

教育民主是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民主的社会需要民主的教育,而学校的教育亦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的教育。

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第92页)如果说民主是一种通过教育养成的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这种习惯或方式是怎么养成的?这就有赖于教育。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本有关教育与政治的经典著作,作者约翰·杜威是20世纪美国教育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民主主义理念如何融入教育领域,以及教育如何对民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作用。

该书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和民主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实现教育的民主化,才能为民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首先,杜威关注的是教育的实际效果,而非抽象的原则和理论。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自立、有创造性和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这种教育应该具有社会性、个性化和经验性。

他认为,学生要通过自己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民主的理念,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潜力。

他反对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学习方式,认为这些方法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杜威认为,民主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公共生活中的合作基础之上。

他主张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微缩的社会,学生应该在学校中学习到如何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进行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

他认为,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因此,他提倡学校与社区的紧密联系,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社区责任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通用16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通用16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通用16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篇1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先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由4岁到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

由8岁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这时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

但是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须应生活之需而为生活所用,否则呆读死记就会成为大脑负担,就像不能利用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战利品,反而被战利品所拖累一样。

第三个阶段就是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期,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杜威指出,教育最初须是人类的,以后才是专业的。

科学家的出发点是追求知识,儿童的出发点是生活生长。

现在的课堂依然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领路人。

”这和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现在很多课堂上老师都注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实践,动手做一做,然后自己总结出公式或者数学规律,自己总结出的这些规律。

学生不仅记忆深刻,而且理解很透彻。

这样让学生“从做中学”的方法,学生依然受益匪浅。

特别是小学,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当我们学习这方面抽象知识的时候,都是借助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做一做,然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儿童的知识虽然很疲乏,但当他全力以赴探讨那些感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的时候,他会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

一般教师脱离儿童生活而仅仅为准备考试才向学生提出问题,儿童却是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的。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范文《民主主义与教育》_教师读书心得范文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范文《民主主义与教育》_教师读书心得范文

教师暑期读书心得范文《民主主义与教育》_教师读书心得范文西方学者称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三部不朽的教育名着。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又极其深刻的名作,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

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做中学”,可以说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核心理念,也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他的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

在做中学”,也就是在经验”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让学生融入到对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去,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要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

杜威主张建立一种发展学生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富于智慧等积极品性的现代教育。

知识的有效获得离不开经验中的发现和探究。

在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从书本——间接经验开始的,因而,通过引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增长技能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

通过实验来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生物实验课就是一个典型的在做中学”的过程。

课堂上我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可操作、实验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

实践证明适当的放手有时课堂会更活跃,学生的思维会更灵活。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是一种政治体制,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理念。

它强调人民的平等、自由和参与,是一个尊重个体权利、尊重多元文化、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政治体制。

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民主主义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指出了民主主义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主主义强调人民的平等和自由,这也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让他们成为具有民主素质的公民。

只有通过民主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另外,民主主义也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民主主义倡导人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这也适用于教育领域。

学校应该建立民主的管理机制,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成长,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民主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成为具有民主素质的公民。

同时,教育也是民主主义的重要支撑。

民主主义需要有良好的教育基础,才能够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因此,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密切关系,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民主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民主素质的公民,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同时,民主主义也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成长,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重视民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让他们在民主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成为具有民主素质的公民。

同时,我也会积极倡导民主管理机制,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为学校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范文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范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主与教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1都说现行的中国教育,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

于是买来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一书。

这本书其实是他完成苏州大学博士学位的一篇耗时3年的博士毕业论文。

刚拿过这本书,我有些怀疑,自己能否理解甚或读懂枯奥生涩的专业学术论著,但是几页文字过后,我忽然喜欢上了这些泉水般汩汩而淌的灵动的文字。

这本《民主与教育》以散文式的笔触呈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必然:民主教育。

而对于民主教育的特征,书中这样写到: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是重视法治的教育,是倡导宽容的教育,是讲究妥协的教育,是激发创造的教育。

上述几个词语深深地震撼着我。

爱是一个教师起码的道德情感,但对于学生来说,尊重比爱更重要。

李镇西班里有个学生丢失了一本书,他没有给拿书的学生扣上一顶“偷”的帽子,而是说,这位同学的童心暂时缺失。

第二天,学生把书悄悄地送还后,他说,这位同学的童心又回来了……镇西本人就是一位富有童心的教师,他认为一个教师具有一颗童心很重要。

这句话我信,因为,只有有了童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才能尽可能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的确如此,爱心是民主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民主教育却不仅仅是指爱心,民主教育有更加广泛的内涵,爱心只是民主教育的一个前提。

面对爱心,相信每一位老师或多或少在面对学生时真情流露,但是“民主却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

同仁们,想一想有没有这样的时候:你去家访,学生拿椅子愉快地让你坐,而学生到你办公室却只能恭敬地站着;你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而你却把自己的板书写得乱七八糟……如此种种,所透露出来的是不尊重,而这种不尊重却极少有人认为是一种不民主的现象存在,甚至是多数人默认为一种师生之间的必然。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在阅读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著作后,我深感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彼此的相互促进与影响。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民主主义教育的本质、目标和实践方法,同时也揭示了民主主义对于教育的积极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个人感悟与思考。

首先,民主主义与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公民意识的人才,而民主主义正是强调个体平等、自由和参与的政治理念。

在民主主义的框架下,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公正和平等原则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决策过程,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公民责任感。

其次,民主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尊严和平等。

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发展潜力是民主主义教育的基础。

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而不是过分干预或者灌输固定的观念。

每个学生都应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权利,不受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身体条件的限制。

此外,民主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参与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知识和观念,很少有机会质疑和思考。

而民主主义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分析,并参与到议题的讨论与决策中。

通过学习和实践民主价值观,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然而,要实现民主主义教育并不容易。

教育制度的根本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制度应从管制和标准化教学中解放出来,鼓励学校和教师创新,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环境。

同时,培养民主主义意识和教育思维的教师队伍也是关键。

教师需要具备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和民主决策的技能,能够指导学生发展全面素养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最后,我认为民主主义教育的实践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应该贯穿于社会不同领域。

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机构,从政治决策到公民参与,民主主义的理念与教育的目标相辅相成。

只有让每个人都体验到民主主义的精神和实质,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而有效的教育。

通过阅读这本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著作,我对民主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读后感在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民主和教育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民主,让学生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逐渐培养其民主素质和民主意识,是教育学界探讨的核心问题。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为《民主主义与教育学》的书籍,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该书作者为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

他是20世纪初期美国现代教育改革运动的中坚力量,也是现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在该书中,约翰·杜威深入剖析了民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套富有启示性的教育理论,为我们正确开展民主教育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民主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作者认为在民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而这也是教育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教育应该旨在帮助学生发现并开发他们自身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主和共同协作的精神。

而这正是民主教育所强调的,让我们通过自我理解和合作去促进自身的发展。

由此,我对这本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民主主义与教育学》给我们直观呈现了民主和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民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

它还启示我们,要真正实现民主教育,必须重视学生自主性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与创新。

这些思想深入人心,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民主,并尝试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合作和创新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学生自治的意识,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积极参与协作,形成团队精神。

在实践中我们还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注重整合优秀资源,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得以更好地发挥潜能,为未来做好思想备份。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第一次读书笔记此次的读书笔记是针对教育学史这门课程写的。

老师的作业要求是:李克强总理曾发表一篇关于“我们的教育工具与科技发展太快,请等等我们的灵魂”,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字数在2000字以上。

为此,最先找到的材料就是相关的讲话材料,并没有计划要找讲话原稿,所以在网页上搜索了很多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在搜索看法的过程中,有一种看法很吸引我,那就是认为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没有灵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缺少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凤凰卫视的系列节目《盗火者》里面,也曾说过相关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成人思维,披着小孩童趣的皮,来教小孩学习”,对比民国时期的课本,很多课文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教育意义,甚至很多内容都是错的,假的。

因此,很多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老师,在自己从事读经典的教育,这些经典都是原文,而且是中国的经典着作。

在老师出的题目里面,灵魂与工具是一对相对概念,但灵魂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灵魂的内涵主要是一种教育精神。

因此我再想到了教育的本质,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育人,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

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是“舶来品”,那么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本身就是精神的传承;教育中有了传统文化,既是遵循教育本质的规律,也是教育灵魂的重现与载体。

因此,我构思的论文内容就是传统文化和教育灵魂的关系。

如果把我们的教育分成形式和内容两部分,那么对教育灵魂的忽略实际上是对教育内容的忽略。

教育内容不仅包含教育过程中传递的知识和观念等方面,还包含教育精神,即教育的意义的实现,对教育本质的规律的遵循。

那我们对灵魂的忽略究竟忽略在哪里呢?在这里我参考了王冀才老师的《大学文化哲学》这本书。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

由此我认为,灵魂的忽略就应该是课程内容上传统文化的忽略和教育理念上文化育人的忽略。

精选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范文5篇2022

精选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范文5篇2022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集中展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西方学者将该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不朽的教育瑰宝。

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各位的参考!篇一《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集中展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西方学者将该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不朽的教育瑰宝。

关于作者作者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出生在佛蒙特州,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他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哲学,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

1896-1903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担任该校校长。

杜威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和课程》(1902)、《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经验与自然》(1925)、《教育与经验》(1938)、《自由与文化》(1939)等,《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专著。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民主主义与教育》共26章,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1-6章、第7-23章和第24-26章。

第1-6章内容分别为:“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教育具有社会作用”、“教育作为指导”、“教育即成长”、“准备、展现和形式训练”、“教育即保守与进步”。

这6章从非正规化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从普遍意义的角度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及目前各种学校教育目的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并指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向进步的教育迈进。

第7-23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中的民主概念”、“教育的目的”、“以自然发展和社会效能感作为教育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育中的思维”、“教学方法的性质”、“教育内容的性质”、“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地理和历史的意义”、“学习课程中的科学”、“教育的价值”、“劳动和闲暇”、“知识性科目和实用性科目”、“自然科目和社会科目: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个人与世界”、“教育与职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民主主义与教育心得体会在这本书中,有着哲学功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杜威用睿智的话语来阐述教育与民主,简单的话中潜藏着深刻的含义,将教育的相关知识讲的深入浅出,能激发我们很多关于教育与生活的新的想法,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只要生物能忍受,它就努力为它自己利用周围的力量。

它利用光线、空气、水分和土壤。

所谓利用它们,就是说把它们变为保存它自己的手段。

只要生物不断地生长,它在利用环境时所花费的力量得大于失:它生长着。

”“生活的延续就是环境对生物需要的不断的重新适应。

”其实生存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更好的生存,如何使生活变得体面,活的有尊严,有价值,得到他人的敬重和赞扬。

尽管现在就业难,但是找一份足以糊口的工作还是不难的,找不到体面的非体力劳动工作,但是体力劳动还是很好找的,比如车间女工,再比如餐厅服务员,超市营销员等,但是这种工作会让我们觉得难以忍受,不想穷其一生在这种枯燥琐碎劳累的工作上,因为这种工作,不被人敬重,没有我们一直追求的价值感,所以难以忍受。

我曾经在小学实习过,通过实习我发现自己很喜欢和小学生在一起,或许小学教师是我真正向往的工作,同学的信任的目光,真诚的心,还有学校老师的尊重,都让我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感,虽然小学老师也需要耗费脑力,甚至需要熬夜备课,但是我还是很快乐,一堂成功的授课就让我无比自豪。

“事实上,初生的孩子是那样不成熟,如果听任他们自行其是,没有别人指导和援助,他们甚至不能获得身体生存所必需的起码的能力。

人类的幼年和很多低等动物的崽仔比较起来,原有的效能差得多,甚至维持身体所需要的力量必须经过教导方能获得。

”所以教育成为一件必不可少的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或者长辈的示范或教导,我们才能知晓,不学习就是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是未开化就是愚昧无知。

因为个人的天生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具备生活所需要的能力。

不管是初生的孩子还是世故的成人,都需要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继续学习。

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极限的,只有继续学习才能进步,不思进取是消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该积极向上,树立终生学习的人生态度,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从而更好的生存。

“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

”我十分赞同杜威的这种看法,沟通能创造奇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灵感的激发,也是来自于沟通,通过相互交流,就能帮助我们产生新的创意。

很多作家写书没有灵感时,就会到人群中,朋友中去寻找灵感,往往朋友的无心的一句话就能激发作家深处的神经,从而文思泉涌。

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在死胡同里不可自拔,较真,尝试去寻求一些启发,往往别人一点,你就通了,这样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又达到一种新的高度,而且还能节省时间,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这都体现了沟通的重要性。

“一个人分享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感到的东西,他自己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

”杜威这本书,不愧是二十年呕心沥血之巨作,他的很多看法都非常细致,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

谈一下我的体会,有时候我非常坚信的一件事,在我向别人说明时,往往别人的一句话,就能点到我的漏洞,就让我陷入沉思。

是呀,以前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这就是沟通的奇妙之处。

人各有所长,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其侧重之处,你所薄弱的地方,也许正是他人的擅长之处。

曾经有个老师跟我讲过四维空间,我们现在处于三维空间,在一间屋子里有一只小鸟,如果四面都是墙,上下也都是墙,是一个密闭空间,照我们的习惯思维,这时这个小鸟是无法出去的,但是对于四维空间中的人来说(假设他们是存在的),他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出漏洞,将这个小鸟救出去。

思维有很多奇妙之处,群众拥有无穷的智力财富,“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句俗语也说明了,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要学会沟通,最大限度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学会合作,学会共赢,这也正是当今和谐社会所倡导的。

“一切沟通就像艺术”。

“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

”希望学校教育更加强调沟通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沟通,教会学生去沟通,形成乐于合作的良好习惯,这样,我们的民族教育之路会越来越宽广,越来越顺畅。

从间接的教育转到正规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危险。

参与实际的事务,不管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在游戏中参与,至少是亲切的、有生气的。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优点可以补偿所得机会的狭隘性。

与此相反,正规的教学容易变得冷漠和死板——用通常的贬义词来说,变得抽象和书生气这种材料存在它自己的世界内,没有被通常的思想和表达习惯所溶化。

这体现了语言的局限性。

不管是间接地教育还是正规的教育都有其局限性,教育绝非易事。

如何让正规的教学变得活泼起来,少一些抽象和书生气,这就需要教师在自己身上多动一下脑筋了,活泼和充满想象力的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享受。

“他战斗时,就赢得赞许和升迁;他不战斗时,就不被喜爱,被嘲笑,得不到好评。

毫不奇怪,他原来的好斗的趋势和感情,在损害其他趋势和感情的情况下得到强化,他的思想转向与战争有联系的事物。

只有这样他才能完全成为被群体承认的成员,因而他的心理习惯逐渐地同化于群体的心理习惯。

”这说明我们有时候变成为社会所接受所喜爱的人是一个别无选择的过程,只有依照社会认可的模式发展才能被社会接受,那么,我们的自由真的很有限。

自由真的是一个很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很奢侈的东西,我们的内心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得到一定限度的放松,在社会中,说错话,做错事,会让我们深受折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别人不喜欢就是不对,我们不能随心所欲的说话,在一定的场合必须逢迎,否则就会显得自己很独特,即使自己不愿意。

社会交往真的是一门大学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能相处的快乐自然好,可是,难免有摩擦的时候,这时候,要怎么办呢,要因为这个摩擦就远离那个人吗但是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物理空间上的远离不可能,心理上的远离对自己则是一种折磨,需要因为别人的错误去惩罚自己吗所以只能一笑而过。

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没有答案。

就好像是幽默需要修炼,什么是幽默,在想哭的时候却有笑的兴致,幽默其实是一种豁达,一种洒脱。

看似矛盾,但是生活又何尝不是一团矛盾呢“如果一个人不能预见他的行为的后果,又不能理解有经验的人告诉他的这种行为的后果,他就不可能明智地指导他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对他来说每一个行为都是一样的。

”在现实生活中改变一个人的看法是很困难的,即使在你和他沟通,费尽口舌使他接受你的观点时,他点头称是,但是他只是在敷衍你,因为,下一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他仍然会坚持他固有的观念,与你的观点大相径庭,这是一件很让人头痛的事,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对方真正的接受自己的观点,这说明沟通真的需要很好的技巧才能达到希望产生的效果。

非常让人苦恼的一点是,有时候人真的是非常自作聪明,总认为自己的看法就是正确的,基于这种本能,改变一个人的看法,并使他落实到行动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既然耐心说教他不听,那就用武力解决吧,但是,我们当今的教育又不提倡体罚,可见,教育并非易事,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去做,真诚的耐心的去对待每一个祖国的花朵。

“从社会的观点看,依赖性指一种力量而不是软弱;它包含相互依赖的意思。

常常有一种危险,个人独立性的增加将降低他的社会能力。

让一个人更加依靠自己,也许因此使他更加自以为是,脱离群众,冷漠无情,在和别人的关系方面麻木不仁,以致生出一种真能独善其身的幻想——这是一种无名的癫狂,世界上大部分本可挽救的苦难,都是由于这种癫狂所致。

”这是一种很新颖的观点,它使我认识到依赖朋友不是一种软弱,我需要朋友陪我吃饭,陪我逛街,毕竟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吃饭是很无聊的,很奇怪的。

以前从没听过原来依赖是一种力量,乍一听,觉得很震撼,原来依赖都可以视为是一种力量,一个原来在我心里是比较消极的词汇,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被视为是一种力量,那么,很多东西都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力量,看问题不要那么死板,应该大胆去想象,去推理。

接触到这种新观点让我感到学习的快乐,原来,我们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去认识一些名词,动词,不要抱有固有思维,没有绝对的真理,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他们自己的看法,褒义词,贬义词都是相对的,好人,庸俗的人也是相对的,在别人的眼里他也许很一般,但是在我眼里他是最棒的,这些思想的自由性都是可以存在的。

“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这是一种很理想的学习态度。

“由于把顺从看作目的,所以青年人的个性被忽视,或被看作调皮捣蛋或不守纪律的根源.”如何管理调皮捣蛋和不守纪律的学生这是一个问题,首先应该是尊重吧。

“尊重儿童,尊重他到底,但是也要尊重你自己。

……关于儿童训练,有两点要注意:保存儿童的天性,除了儿童的天性以外,别的都要通过锻炼搞掉;保存儿童的天性,但是阻止他扰乱、干蠢事和胡闹;保存儿童的天性,并且正是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

”埃默森接着指出,这种对儿童期和青年期的尊重,并不为教师开辟一条容易而悠闲的道路,“却立刻对教师的时间、思想和生活提出巨大的要求。

这个方法需要时间,需要经常运用,需要远见卓识,需要事实的教育,还需要上帝的一切教训与帮助;只要想到要运用这个方法,就意味着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了。

”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是也。

尊重真的很重要,即使是儿童,他也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重。

“现在在法律上虽然没有奴隶制度,但仍旧有这种情况。

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人们所做的事有益于社会,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他们工作的意义,而且不感兴趣,就可以发生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上去看待这份工作,了解这份工作涉及的人际因素和工作人员相互的共同利益,知道自己的行动应该如何依从他人的行动,怎样适时改变自己的某些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脱离“奴隶”的嫌疑,才能真正的成为工作当中的一个自由人,一个有高工作能力的人。

“柏拉图深信,如果每个人都从事具有天赋的活动,个人就觉得愉快,社会的组织就完善;他又深信,教育的首要功能在于给人发现他的天赋并训练他有效地利用这种天赋。

”发现人的天赋并训练他有效的利用这种天赋,对教育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功能,但同时也是一个很繁重的任务,因为认识一个人的天赋并使之发挥出来是如此的难。

中国当今的教育现状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天性,童年时我们充满梦想,对自然万物充满兴趣,但是当时我们没有条件去实现梦想,现在到了可以去为梦想去拼搏努力时,我们却发现自己对梦想已经失去了兴趣,我们盲从于最一般的娱乐活动,盲从于他人的快乐,不知道自己究竟擅长什么,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不知道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现实的残酷让我们迷茫,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自己进一步去思考,也需要我们当前的教育给我们一个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