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分析

合集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

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

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

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

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

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

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

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

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

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

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

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

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

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

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

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

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赏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

赏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

求 的激情 。 第一乐章是奏鸣 曲式 。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 了全 曲的序
幕。 第一小节 严竣 阴森 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 的威胁 , 级进上 行 附点音符 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 的对 比 , 这两种 因素的 矛盾冲突 , 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 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 子发展的核心, 接着, 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 痛苦哀求 的音调反复模 进出现 , 当曲调上行 到高音“ b A” 时, 一 串下行 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 , 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 在引子结束 处, 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已蕴积着反抗的情绪 , 为后面爆发 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 的主部主题 , 以奋发 向 上、 奔腾 不息 的音 流反 映了人们 向命运挑 战的气 势 、 与黑 暗势 力搏击 的决心 。 副部活泼、 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 和, 感 人动听。 它表现 了厄运的幽灵无 法阻挡人们对美好 生 社 。 2 0 0 3 . 3 作 者简介 : 张艳 。 河南省 南阳市人 , 南 阳医学高等 专科 学 活 的追求 , 对幸福 理想 的憧憬 。呈示部的结束部在 b E大调上 校音乐教师 。 开始, 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 , 掀起 了更汹涌 的反抗 热潮 。展 开部以引子 的素 材在 g 小调上开始 , 集中凝练 的音乐形象 , 描 绘了阴暗势力 、 残酷命运的威胁依然存在 , 受伤的心灵仍在 隐

. . 作者介绍 贝多芬于 1 7 7 0 年1 2 月1 6日出生 于德 国波 恩的一个 贫 穷的家庭 。 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 , 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 华, 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 他创作 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 作品 , 如交 响曲《 英雄》 、 《 命运 》 , 《 田园交 响曲》 ; 序 曲《 哀 格蒙 特》 ;钢琴曲 《 悲怆》 、 《 月光曲》 、 《 暴风雨》 、 《 热情》 、 《 黎明》 等 等 。其 中《 悲怆》 奏 鸣曲( 作品 1 3号 ) 作于 1 7 9 9年 , 是献 给他 的朋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 悲怆》 这个标题是作曲家 自己确 定 的, 它集 中反 映了作 曲家在孤苦生活 中的内心体验 。当时 , 耳聋 的残疾“ 好 象一个 幽灵 , 到处 阻挡着” 他, 在 音乐上 , 为数 可观的敌人, 嘲笑、 攻击他的作品, 悲惨的生活使他备受折磨。 但是 , 在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法 国大革命 的鼓 舞下 , 他怀着崇 高 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 勇敢地 向命运挑 战 , 决心用 自己的音乐 为人类争取 自由和幸福 。这种痛苦和期望 , 沮丧 和反抗 、 追求 与探索 的内心 冲突 , 在《 悲怆 》 奏鸣 曲 中得 到鲜 明 、 形象 的反 映。该 曲作 为早期奏 鸣曲的杰作 已经 明显地体现 出贝多芬奏 鸣曲戏剧性 、 英雄性 、 交 响性 的基本风格 和特征 。这些 新的特 征扩大了钢琴的表现 力 , 展现 了钢琴艺术发展的新天地。 由于 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卓越创造与贡献 , 使钢琴艺术的创作 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 高。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 在钢琴艺术 的 发展中 , 是一座重要 的里程碑 。 二. 作品赏析 《 悲怆》 奏鸣 曲是 反抗 残酷命运 与黑暗势力 , 追求 美好理 想 和幸福人生 的雄伟诗篇 。全 曲充满着斗行 音调在左 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 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 调的轻吟形成对 照 ,这两种冲突因素互 相交替先在 e 小调上 出现 , 又在 D大调 、 g 小调上重复 。接着 , 滚滚 向前 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 ,昂扬激进 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 , 掀起一个个浪潮 。 第二乐章是 回旋 曲式写成的如歌慢板 。描绘 了作 曲家经 历 紧张搏斗后 , 在大 自然 的怀抱 中 , 在动人 的歌声 中 , 心灵得 以慰 籍 , 精 神获得平衡 的情 景 。主部 主题纯朴 、 柔美 , 具有纯 真、 崇 高的风格 , 这一动人 的音乐形象使人产 生种种联 想 , 仿 佛看 到酷爱大 自然 的作 曲家漫步在雨后 的田野 上 ,欣赏着含 泪的小花 、 摇曳 的枝叶 、 起伏 的山峦 、 淡淡的云层 , 倾 听着远处 传来的迷 人歌声。第一插部在 f 小调上出现 , 透亮清越 的旋律 比主部主题活跃 、 飘洒 。 第二插部 , 作 曲家在歌声 中浮想翩翩 、 思绪纷扰 , 一 问一答 的曲调 , 反 映了作 曲家内心 自问 自 答 的反 复探索 , 旋律 时而在高音 区明朗 的 E大调上盘旋 , 仿佛答案就 在眼前 , 时而 又在低音 区起伏 , 似 乎又陷人苦苦 的思索 中。主 部 的歌声第二次再现 , 打断了作 曲家 紧张 的思考 , 动人 的歌声 变得庄严 、 饱满, 中声部三连音的伴奏织体 , 使情绪更为热烈 , 有如温柔亲切 的女声合唱 的音乐 , 使作 曲家疲劳的身心 , 带创 伤 的心灵与 田野 的景色 、 优美 的合 唱溶 为一体 , 精神得 到了升 华 。在结束部 中, 婉转的旋 律从 高音 区逐渐低移 , 歌 声慢 慢消 失了 ,黄 昏的田野渐渐朦胧 ,作 曲家 的心情也 和周围一样宁 静、 安谧 。 第三乐章是用 奏鸣回旋 曲式写成 的。它反映了作 曲家对 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 对人生的热爱与探索 。全 曲结 束时 , 顽强追求 、 不懈探 索的情绪越来 越强烈 、 越来越坚 定 , 并 在左 手切分和弦与右手密集音 型的搏 斗中达到高潮 ,以坚定有力 的结束句 向人们表明 : 百折不挠 的英雄 , 仍然屹立在斗争 的急 流 中。 三. 现实意义 《 悲怆》 奏 鸣曲虽然表现 的是贝多芬在激烈 的变革时代 的 感受 、 不幸遭 遇中的体验 。 实际上却反映 了当时作者的资产阶 级 的理想和信念 , 一代 变革者 的追求 和探索 , 在 当今社会 , 随 着科技 的高速发展 , 社会 竞争 日 益 激烈 , 我们也 应保 持积极 向 上、 顽 强拼搏 的精神 , 时刻 保持旺盛 的精 力 , 为我们拥有 精彩 的人生而努力奋斗 ! 参考文献 : 『 l 1 《 西洋名 曲赏析》 . 北京, 人 民音乐 出版社 , 1 9 8 5 . 1 2 『 2 1 《 艺术评论》 探 究钢琴奏 鸣 曲《 悲怆》 感 受贝 多芬 的 内 心世界。 陈林, 2 0 1 1年 O 6 『 3 1 冯 书远 吴 刚 李金祥《 音 乐家 的故事》 ( 人 物篇) . 海南, 南海 出版公司, 2 0 1 2 . 1 『 4 1 保 罗. 贝克 房 龙《 音乐 的故事》 . 北京 , 中国盲 文 出版

演奏体验视角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演奏分析

演奏体验视角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演奏分析

I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演奏体验视角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演奏分析甘薇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摘要:本文以贝多芬奏鸣曲op.90为研究对象,在演奏体验视角下对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曲式分析、演奏风格等进行论述。

关键词:演奏体验贝多芬奏鸣曲演奏风格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0-0047-03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风格是与众不同的,是贝多芬开创的新风格,这一风格包含了贝多芬成熟的作曲手法、人生的历练、知识的积累。

严格来说贝多芬晚期的创作是从1813年一1927年。

1813年初至1817年是贝多芬创作中的沉淀期,作品90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创作的,这部作品是为后面的五首晚期钢琴奏鸣曲作了一个铺垫。

—、作曲家生平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典型代表之一。

他这一生总共创造了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32首是带有编号的奏鸣曲、9首有编号的交响曲、16首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奏鸣曲,另外还包括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大量艺术歌曲、舞曲、室内乐等等艺术体裁。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包含了大量的创作技法,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贝多芬把古典乐派的成就推向了高峰,又为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潮流做了预示和准备。

二、作品90的创作背景作品90创作于1814年,这段时间是属于贝多芬创作的沉淀期。

他病痛加深,耳疾变得更加严重,爱上了有夫之妇的安东妮,而且在1812年的秋天离开了维也纳永远移居法兰克福,这使他陷入了孤独和绝望之中。

1814年维也纳剧院重新上演了他的歌剧《费岱里奥》,在人生的低谷时又看到了希望,让他找回了自信。

在作品90上他做了一个重大的革新,第一次用德文而不是意大利文来描述乐曲的表情与速度。

第一乐章写上了Mit Lebhaftigkeit und durchaus mit Empfindung und Ausdruck,“充满活力而且从头到尾都有感情和表情”。

贝多芬《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之解析

贝多芬《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之解析

贝多芬《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之解析《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因使用延音踏板而非古钢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贝多芬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钢琴演奏作品,又因其第一乐章之柔美“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漾的小舟”,又被称之为《月光奏鸣曲》。

一、创作背景此曲创作于1801年。

写给他的第一个恋人朱丽叶·琪察尔蒂。

贝多芬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曾经写到:“我这一次的变化是因为一个小女孩而起。

她爱我,我也爱她。

只是很遗憾,我们的身份不同。

”后来当贝多芬遭到恋爱失败并患了耳病后,在他的作品里反映出了痛苦失望的心情。

这首曲子正是他“幻想维持得不久,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心境的反映。

贝多芬将这首乐曲标为“幻想曲的奏鸣曲”。

二、作品分析第一乐章: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该乐章犹如一轮明月升起,但最终却被乌云遮掩,万影俱逝,悲从中来。

虽然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是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的印象乐派。

乐曲的题材很简单: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无际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出现。

细致而沉静,略忧郁。

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

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

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

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尾奏,慢慢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该乐章属于过渡性乐章,音乐平缓而亲切。

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心灵。

而过于舒缓的过渡乐节会使人产生平静的月夜之感受。

不过,这皓月般的恬静不过是短暂的憩息。

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

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

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月光奏鸣曲》、《命运奏鸣曲》、《献给爱丽丝》等。

下面以《月光奏鸣曲》为例,给您介绍一下它的音乐鉴赏。

首先,这首曲子的全名是《钢琴奏鸣曲第14号,即“月光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慢板(Adagio sostenuto),第二乐章是舞曲(Allegretto),第三乐章是快板(Presto agitato)。

第一乐章以柔和而细腻的琴音拉开序幕,一开始就将听众带入了一个神秘、幽静的氛围中。

旋律中的连续的三连音让人感受到一股轻柔的涟漪,像是月光洒落在平静的湖面上,带来一丝清新而又寂静的感觉。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用了大量的长音和变化的和弦,表现出他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内在的情感。

第二乐章是一个轻快的舞曲,它的旋律简单、明快,非常易于记忆。

这个乐章的中心主题被认为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美的旋律之一。

这个乐章的节奏感很强,由于其速度适中,使它在整个乐曲中起到了调节的作用。

第三乐章是一个快板,强烈的动感、明亮的和弦,以及跌宕起伏的节奏,使这个乐章在整个曲子中显得很有力量和冲击力。

它以技巧和速度展示了贝多芬的精湛钢琴技巧,令人瞠目结舌。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一首非常经典和著名的钢琴曲,它蕴含了浓厚的情感和内涵,代表了古典音乐中的高峰之作。

这首曲子的华美旋律、动感的节奏和独特的和声,使它成为经典音乐领域的代表之一。

除了《月光奏鸣曲》以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还有很多经典之作,例如《热情奏鸣曲》、《悲愤奏鸣曲》、《献给爱丽丝》等。

这些曲子中,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被称为是他最具挑战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的速度非常快,充满了激情和动感。

它的开头部分就是一连串激情澎湃的音符,表现出了作曲家内心的激情和不屈的意志。

《悲愤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之一,被誉为是古典音乐中最为感人的曲子之一。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分析报告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分析报告
音乐就本身而言,有自身的容音乐的容是音乐的在含义,即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和要表达的意义。贝多芬通过音乐作品表达了他自己对音乐语言的热爱,同时音乐的在含义也是极其丰富与精深的,正如他所说的: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他是作品,正是他心的独白,是他精神世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众所周知,西方音乐是沿着古希腊的精神发展起来的,所以有着求真的理性主义。西方认为音乐是科学,并将其理性化地研究。但是西方还有着二元对立的观念,即日神与酒神的崇拜!日神崇拜,使音乐走着理性化发展的道路,将其一丝不苟地研究,并没有丝毫地神秘色彩,所以,直到今天,西方音乐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而酒神崇拜,则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独白,是人类对自己本身的精神探索,所以,西方音乐又是对人类精神世界表达。这样,便形成了西方音乐的二元对立是音乐思维框架。
谱例三:
b:t D t D t D t D s DDⅶ7
K D7t
其变奏是:重复时用了八分休止符、跳跃的辅助音和附点节奏将旋律音型化。
t D t D t D
t DS7K D7t
(4)、结束部(68-81)主题是对主题第三部分的变奏的重复乐句,其终止式为b小调的半终止,向后开放。加上七小节的补充是半终止变为完全终止。
提纲:
一、序言
1、贝多芬简介
2、选题目的
二、音乐分析
1、第一乐章的分析:奏鸣曲式
A、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
材料分析:列出主题,附上谱例,然后说明特点并总结主题之间的联系
B、第二乐章的分析:回旋奏鸣曲式
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
材料分析:列出主题,附上谱例,说明其特点,总结主题之间的联系
三、总结
在贝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创作的中后期,说明他对奏鸣曲式的发展
1、作品90第一乐章的分析:奏鸣曲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音乐作品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音乐作品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音乐作品分析作者:***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4期摘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为学习曲式课程奏鸣曲式章节中不可或缺的分析谱例,无疑是十分优秀的。

本文力图通过分析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Op.90)曲式结构、主题材料及和声调性,了解该作品中材料及和声的运用手法,试图揭示贝多芬晚期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规律。

关键词:Op.90;曲式结构;主题材料;和声分析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5-5312(2019)12-0069-02一、作曲家生平和作品Op.90创作背景路德维西·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于德国波恩,和海顿、莫扎特一起被稱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

贝多芬一生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重要的作品有9部交响乐,5首钢琴协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1部歌剧等。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乐坛的《旧约圣经》,贝多芬的奏鸣曲是乐坛的《新约圣经》。

”伟大的钢琴家兼乐队指挥汉斯·冯·彪罗曾如此描述。

除了贝多芬的最后四年,他的钢琴作品贯穿了他的整个作曲家生涯。

作品Op.90作为贝多芬第三个创作时期的起始之作,可追溯至1814年,是为莫里茨·冯·利希诺夫斯基伯爵而创作的。

作品诙谐地表现了伯爵即将迎娶一位歌手时的心理变化。

二、Op.90第一乐章曲式结构该作品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e小调,3/4拍,Vivacita,活泼的。

结构图示如图1所示:三、Op.90第一乐章主题材料及和声分析呈示部主部主题(1-24小节)为并列单三部结构,由强有力e小调的主和弦直接进入A 段,随后二度模进将a材料反复三次,调性从第2小节开始由e小调转至G大调,通过第3小节的D6-T6-DVII6-T的和声进行来巩固调性。

第5-8小节调性从G大调转入b小调,结束在b 小调主和弦上来完成A段主题材料陈述。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作者:王海州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7期摘要:本文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并对其音乐特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创作意义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艺术史的高峰,被钢琴家们奉为“圣经”,并成为每一个钢琴演奏者的必弹曲目。

这32首奏鸣曲是对作曲家几十年钢琴艺术生涯的总结,蕴含了他大半生的心血,具有着自传性色彩。

它的巨大价值在于发展和增强了现代钢琴音乐的表现力,使钢琴艺术的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钢琴奏鸣曲Op90的创作背景这首奏鸣曲写于1814年,在此之前,贝多芬已有五年没有进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它较准确地预示了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所固有的一些倾向与特点。

这一时期,贝多芬的生活十分不安定,经济、健康、感情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结婚的失败与病情的恶化使他陷入了孤独和绝望之中。

这些苦痛迫使贝多芬去确立看破红尘的达观视界,他的满腔热情与顽强意志丝毫没有减退,睿智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依然深刻而饱满。

总之,这首奏鸣曲表现了斗争与和平这两大相互矛盾的元素,展露了理性与感性冲突的情感纠葛,也反映了贝多芬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精神和感觉、理想与现实的斗争,最后达到了一种和解。

二、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一)呈式部(1—81小节)主部主题:(1—24小节)第一部分由8小节构成,在e小调上展开。

四三拍的节奏型加上空拍对节奏感的伸缩,以及强弱的对比使得乐章在一开始就带有紧张的色彩,四个乐句既简洁又坚定,有着贝多芬的创作风格。

第二部分每个动机起在弱拍上,音乐由繁到简,旋律流畅,起到了巧妙的过渡作用。

第三部分大跨度的旋律、重复的两个乐句加上忽强忽弱的表情记号,营造出不安定和压抑的气氛,在24小节fp(强后即弱)和rit(渐慢)中,主部主题缓慢结束。

连接部:(25—54小节)在pp(很弱)的缓慢八度旋律之后突然出现f(强)和sf(突强),使静谧的气氛突然被打破,以强音开头的快速下行音阶气势磅礴,仿佛内心积压已久的情绪终于得以释放。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柏辽兹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出色的钢琴曲作品,并且迄今依然独树一帜。

在柏辽兹之中,贝多芬以简单而博大的作曲技法将绝美的抒情效果优美的展示出来,令人陶醉的旋律传递出动人的情绪寓意。

柏辽兹是一首充满深刻细腻的抒情曲,让听众唏嘘不已。

在柏辽兹之中,贝多芬运用了细腻而微妙的和弦色彩,采用渐强渐弱、动态上
下弹琴等技法,表达了了令人陶醉的抒情情愫。

其首乐章采用短小精湛的快板,它由朴实的片段向复杂而密集的旋律张力逐步升温,融合了希腊升交和谐和表演技法,以及和多芬技巧,穿插其中的进行曲式突出抒情性,令人深情款款的感受到贝多
芬把令人感动的旋律穿梭于多种层次之中。

在第二乐章,此首曲子依然以婉转动听的寄义吻合,十分美妙。

可以领会到贝
多芬采用高低起伏、隐晦细腻的音乐语言,表达了苦涩而哀伤的气氛,让听众也更加融入贝多芬的情感性逐流之中。

在最后一乐章中,贝多芬高度的抒情性更加加深,色彩更加浓郁,变幻旋律超凡听觉,令人惊叹。

柏辽兹的悲怆奏鸣曲以其富有音乐艺术性而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激赏,及被评
价为贝多芬最具影响力的钢琴曲作品。

它既是一首曲子又是一项艺术,激发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直至今日仍然被众多表演者所珍爱。

如果你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一定不能错过这首传奇乐曲,可以把它当作一件特别的礼物,来赞美贝多芬的细腻的抒情曲,以及充满感情的音乐之美吧。

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摘要贝多芬一位伟大的钢琴家,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中,留下了很多经典的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贝多芬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融入到了他的钢琴作品的创作当中去,因而欣赏他的钢琴作品时,我们仿佛在倾听他的诉说,时而喜悦,时而悲伤。

在众多的钢琴作品的题材中,奏鸣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三十二首奏鸣曲,这些奏鸣曲风格迥异、音乐色彩纷呈,运用了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展现了贝多芬不凡的钢琴创作能力。

本文所研究的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六首,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然而,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音乐学研究者及评论家们历来对这首作品的关注度却不够高,这也就促使笔者萌生了以这首作品的演奏诠释作为本课题的研究主题。

限于篇幅,本文只选择了这首F 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作为研究对象,来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术要领及艺术处理手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如下:第一章是对贝多芬个人生平及其奏鸣曲式创作的介绍;第二章是对《F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曲式分析。

第三章是对《F大调钢琴奏鸣曲》在演奏中的对比性分析,主要包括力度层次的对比和乐句、乐思的对比。

第四章是《F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音色控制,结合到本作品主要探讨的是音色控制的重要性、圆润歌唱性音色的演奏、透亮颗粒性的演奏三个方面,这部分亦是本文的重点。

第五章是《F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技术难点,主要从主题主要部分的演奏处理和对切分节奏的把握两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演奏;处理An Analysis of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n F MajorABSTRACTBeethoven, a great pianist, left a lot of classical piano works in his life of art creation, these piano works have high artistic value and research value.Beethoven incorporated his rough life experience into his piano works, so when we appreciate his piano works, we seem to listen to him, sometimes happy, sometimes sad.Among many piano works, sonata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it.Beethoven created a total of 32 sonatas, these sonatas of different styles, colorful music, the use of superb artistic techniques, exhibition Beethoven's outstanding piano creation ability.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is the sixth of 32 piano sonatas, and it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Beethoven's early piano sonata.However, after consult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musicology researchers and critics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is work, which prompted the author to take the performance annotation of this work as the research topic of this subject.Limited to space, this paper only chooses the first movement of the sixth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o elaborate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technical essentials and artistic handling techniques of the Piano Sonata.Of the subject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o Beethoven's personal life and his sonata form, and the second chapter is an analysis of the creative features and forms of Piano Sonata in F major.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which mainly includes the contrast of intensity level and the comparison of sentence and music.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timbre control in the performance of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In combination with this work,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imbre control, the performance of mellow singing timbr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ransparentgranularity.This part is also the focus of this paper.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from two aspects: the processing of the main part of the theme and the grasp of the segmentation rhythm.KEYWORDS:Beethoven; Piano Sonata in F Major; structure; performance;treatment目录绪论 (1)第一章贝多芬及其奏鸣曲创作 (2)一、贝多芬人物介绍 (2)二、钢琴奏鸣曲介绍 (2)第二章《F 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及曲式分析 (3)一、《F 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 (3)二、《F 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4)第三章《F 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对比性 (5)第四章《F 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音色控制 (8)一、音色控制的重要性 (8)三、圆润歌唱性音色的演奏 (9)三、透亮颗粒性的演奏 (11)第五章《F 大调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技术难点 (12)一、主要主题部分的演奏处理 (13)二、对切分节奏的把握 (14)结论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19)绪论贝多芬在其一生的艺术生涯之中,创作了大量极富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的钢琴作品,同时也为全世界的钢琴演奏者们留下了宝贵的钢琴资料,促进了钢琴艺术的发展,也为钢琴艺术教学提供了教学材料。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贝多芬《月光》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是他以往很多美妙的作品之一,它今天被公认为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被广泛演奏的作品之一。

《月光》宣告了古典音乐进入浪漫时期的终结,同时也为音乐史上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月光》这首曲子创作于1800年-1801年间。

当时正值拿破仑时代最后的岁月,欧洲处于动荡之中。

贝多芬也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他的年龄也已经达到三十多岁。

这时,他的身体也开始出现了一些症状,最终被诊断出患有耳疾,这严重影响了他的作曲和演奏。

作品分析《月光》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于拿破仑时代结束的岁月,也是古典时期的终结。

这首曲子广为人知的开头是一段轻柔的旋律,旋律包含了三个十六分音符和一个休止符。

这个开头被称为阿代牌乐器的伪装,这种伪装使得这段旋律的节奏感非常强,这也是它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随后的主歌中,钢琴的各种音色、节奏感、强度等都充分表现出来,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一首极具表现力的作品。

在这首钢琴曲中,贝多芬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这也是他的许多音乐作品中的主题之一。

作品表达了人生的际遇,深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以及人们所拥有的一切。

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足够复杂,它的音乐结构和情感基础都被人们广泛讨论和赞美。

其中有一些乐评家认为,这首曲子是贝多芬钢琴联奏曲的巅峰之作,其中富有对和声和配器的极度关注和仔细的处理。

总的来说,“月光”是一个完整、自闭和充满矛盾的创作。

贝多芬在这首曲子的音乐中,不仅仅是表达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性格,还包含了对世界、对时代、对未来的理解和思考。

这正是这首钢琴奏鸣曲之所以成为了古典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和一个经典之作。

贝多芬《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No.3)的音乐特征分析

贝多芬《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No.3)的音乐特征分析

贝多芬的《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3),被广泛认为是他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的一部杰作。

下面是对这首乐曲的音乐特征分析:1. 曲式结构:这首钢琴奏鸣曲采用了传统的三乐章结构,包括快板-慢板-快板。

第一乐章为快板,第二乐章为慢板,第三乐章为快板。

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主题和变奏。

2. 主题:该乐曲的主题鲜明而富有个性,以强烈的节奏和旋律特点脱颖而出。

主题的特点是富有表现力和情感强烈,既有激情澎湃的部分,也有温柔婉约的部分。

3. 节奏和速度:整个乐曲的节奏感强烈,富有活力和动感。

快板部分快速流畅,充满活力和激情;慢板部分则更加沉稳缓慢,带有宁静和深情。

4. 和声和和弦:贝多芬善于运用丰富的和声和和弦变化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他在这首乐曲中采用了富有张力的和弦进展,创造出戏剧性的效果。

5. 音色和技巧: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充分展示了钢琴的音色变化和技巧。

他通过不同的手指运动和琴键的运用,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响效果。

6. 旋律和主题的变奏: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巧妙地运用了主题的变奏技法,通过改变旋律的音高、节奏和和声,展示了他的创作才华和音乐思维的深度。

7. 情感表达:这首乐曲充满了激情、动力和戏剧性,同时也有深情和内省的部分。

贝多芬通过音乐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传递给听众,引发共鸣。

总体而言,贝多芬的《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部充满个性、情感丰富的作品。

他巧妙地运用了复杂的和声、旋律和节奏,创造出一部音乐力量十足的杰作。

这首乐曲展示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才华和创造力,同时也给听众带来深度的音乐享受。

贝多芬几首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几首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c小调 Op13第一乐章庄板——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Grave.——Allegro molto e con brio 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1.引子1—10 c2.呈示部11—132或13411—27主要主题c27—50连接51—88副主题be89—112第一个结束主题113—121第二个结束主题121—125主要主题的双片断125—132或134连接3.展开部135—196135—138慢板的引子,139—168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169—196连接4.再现部197—296197—204主要主题在原调上205—222连接223—254副主题f—c255—278规则地移到第一个结束主题279—287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287—291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291—296同样再现5.尾声297—312297—300引用慢板引子301—305引用主要主题部分305—312动力结束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c小调op.10 No.1第一乐章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brioc小调3/4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1051—31主要主题c32—55连接56—94副主题bE94—105结尾2.展开部106—1673.再现部168—284168—190主要主题在原调上191—214连接215—271副主题F—c271—284结尾4.没有尾声;这是个热情而强有力的、富于戏剧性的乐章,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充满了男性的决断力;乐章的主要主题是由激烈地向上爆发的开头动机和表情圆滑的动机交替而成的,它们的对立已经预示了整个乐章的风格;展开部出现的新曲调也具有悲切的表情,当那被压制的热情逐渐平静下去后,再现部开头的动机又一次突然爆发;乐章具有交响性幅度,它完整严谨、在正确的速度下加深了作者内心世界感情的表达;乐章的形成也很紧凑,统一的节奏脉动极其合理,联成整体,各个乐段所具有的不同形象栩栩如生;它热情而强有力,朝气向上,展示了一股热的力量,充满了积极充沛的精力;贝多芬第14钢琴奏鸣曲C小调 Op27 No2月光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Presto agitato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631—9主要主题c9—14半终止延伸15—20连接21—32副主题g33—43补充乐段43—57加固的重复乐句58—65持续音的重复终止2.展开部66—1023.再现部103—159103~116主要主题再现在原调上117—159副主题、结束主题再现c4.尾声160一20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一乐章1、呈示部1—48小节第1—8小节主部主题乐句形式,f小调,以属和弦上的半终止结束;主题乐句最初两小节的乐节中包含正、副两个动机,构成主部的核心材料;第9—20小节连接部在属小调上重复主部主题开始,随后向副部的调性bA大调,为主调的平行大调过渡,并在材料上预示副部主题因素;连接部停留在副部调性的属和弦上开放,以使副部主题能顺利进入;第20—41小节副部主题扩展的乐段,起讫均在bA大调上;副部主题的旋律线条的形态系主部主题的反向,两者既有对比又有内在联系;第20第三拍—48小节结束部以bA大调的联合终止式:DDⅦ7—K6∕4—D7一T的和声序进的反复来加固副部的调性;音调材料取自副部主题;2、展开部:第49—100小节第49—55小节以主部主题材料来引入,自81小节起和声到达主调的属和弦,进入属准备阶段,并在其靠后部分,预示主部主题的副动机95—100小节3、再现部:第101小节至结束第101—108小节,与呈示部同主部主题:;第109—119小节连接部材料内容与呈示部中的大体相同,但调性过程改变;在这里是从主调f小调开始,经过bb小调的离调,最后回复主调,并在主调的属和弦上开放,从而使副部的调性服从得以实现;第120—140小节副部主题除调性移到主调调式也改为主部的小调式外,结构与呈示部中的相同;第140第3拍一152小节结束部写法与呈示部中大体相同,但调性改为主调,尾部并有扩展,以增强结束感;。

钢琴曲《命运交响曲》赏析

钢琴曲《命运交响曲》赏析

钢琴曲《命运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哲理的经典作品,它被广泛认为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交响曲之一。

以下是对这首钢琴曲的赏析:
1.背景与创作:这首交响曲创作于贝多芬耳聋已经完全失去治愈希望的时期,他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包括不幸的恋情和德国当时所处的严峻时期。

尽管遭受这些挫折,贝多芬仍然坚持他的音乐创作,并在这部作品中表达了他对命运的看法。

2.结构与音乐特点:这首交响曲以短—短—短—长的节奏动机开场,这种节奏动机被称作“命运之神在敲门”。

整个交响曲可以被看作是对情感的发展,从
c小调的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

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3.思想与情感:《命运交响曲》表达了贝多芬对人生的思考和情感。

第一乐章揭示了贝多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表现出他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随着乐曲的发展,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对命运的挑战和反抗,他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4.演奏技巧与表现:演奏《命运交响曲》需要深厚的音乐素养和高超的演奏技巧。

在演奏过程中,钢琴家需要充分表现出乐曲中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要展现出自己的音乐理解和演奏风格。

总的来说,《命运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情感、哲理和技巧的经典作品,它不仅是贝多芬音乐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

这首交响曲用音乐的语言表达了人类内心的矛盾、挣扎和追求,让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贝多芬《e小调奏鸣曲op.90》分析与演奏

贝多芬《e小调奏鸣曲op.90》分析与演奏
一、作者生平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一 位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典型代 表之一。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的先河的一位 伟大的音乐家。他这一生总共创造了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32首是 带有编号的奏鸣曲、9首有编号的交响曲、16首弦乐四重奏、10首小 提琴奏鸣曲另外还包括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大量艺术歌曲、舞 曲、室内乐等等艺术体裁。这些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 影响。 二、贝多芬奏鸣曲的三个时期 贝多芬奏鸣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794—1800 年。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延续并吸收了了莫扎特,海顿的古典音乐传 统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特色。其中贝多芬音乐风格中最有 代表“英雄性”意义的作品在这一时期有了初步的体现。诞生于该 时期的《悲怆》则是他受到耳聋威胁时的痛苦内心的表白。第二个 时期是1801—1814年。这一时期受启蒙运的影响音乐作品的主题开 始出现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斥责。从《暴 风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贝多芬用最平凡的素材和最朴素的音 乐语言表达了他那最丰富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想。第三个时期是 1816—1822年。这一时期的欧洲大陆非常黑暗,贝多芬在钢琴奏鸣 曲上表现出他的痛苦与希望、动摇与坚定等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一 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不再像早期和中期的作品那样感情激烈、充满矛 盾,而给人沉着宁静的感觉。开始突出了浪漫主义艺术思维。 三、创作背景 第二十七奏鸣曲(op.90)算得上是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引子, 在这首奏鸣曲中,贝多芬一脚留在过去而另一只脚已经开始踏向了 未来。在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中共有四首两个乐章的奏鸣曲第 二十二、第二十四奏鸣曲以及这首曲子之后的第三十二奏鸣曲。

9

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曲式分析

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曲式分析

小 节数
12 38 7 8 17 1 8 8 l6 6 l1
小节 数 4 4 4 4 7 4 1 4 4 4 4 6 4 4 4 4 7
调式调性
D;g;F;f;G; 。; C
f;c;
调式调性
降 A; f; ;降 E;降 A; 降 ;E 降 E降 A
《c小调 钢琴奏 鸣曲 (悲 怆 )》完成 于 1799年 ,正值暴 风雨般 的革
第一乐章经过一场大战役后.第二乐章是作曲家的一种逃避和梦幻。
命年代 ,也是 自由 、平等受到镇压 的年代 ,这两种 因素在 乐曲的创作 中
单式五部 回旋 曲式 .其 中八个部分 ,叠部重复 了一次。叠部是两句
均得到体现 。作 品构思雄伟 、手法简练 ,音调庄严 、悲壮激 昂,以其戏剧 乐段 .是 承递的句法 ,方整性结构 ,主部旋律是弹 曲 目。
音 .具有 召唤人们进行斗争 的力量
第 一乐 章图示 :
副部 :主题是一段 优美非凡 的抒情旋 律 ,在高 、低 区一唱一 和 .双
乐部 乐段
前奏
呈示部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手成 交叉状态 .音乐形 成一段激 昂的对话 .左手舞 曲性的伴奏织体 充 满热情 .放佛是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但这些只是短暂的 .心跳仍在不 安 地跳动 。
性的音乐效 果。其创作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音域 .增 强了力度对 比, 的织体 ,并 且齐奏。而第 2句又重复第 1句 的材料 ,终止式开 放终止 .
提高了手指技巧 .而且还加强 了奏 鸣 曲式结 构内部的对 比因素 .扩大 在属 和弦上 。总的来说 ,主部 主题 以奋发 向上 、带有活力的音响反映了
总的来说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带有活力的音响反映了人们向命运调整的气势和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上升的音型坚定的节奏充满了激昂的意志力而左手在低音声部持续演奏隆隆的震音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音乐作品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音乐作品分析

, 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乐坛的《旧约圣经》,贝多芬的奏鸣曲
C 段主题材料始终在主调上面进行陈述,并完满终止在主
是乐坛的《新约圣经》。”伟大的钢琴家兼乐队指挥汉斯·冯·彪罗 和弦上,至此结束主部主题。第 25 小节,由八度音程齐奏 e 小调
曾如此描述①。除了贝多芬的最后四年,他的钢琴作品贯穿了他 主和弦五音和根音作为新材料进入连接部,28 小节最后一拍落
2019-04
弦做持续的做法不同,该作品准备阶段的和声是从主调 和弦 开始,本应理所应当解决到属和弦上,但贝多芬并没有这么做, 而是直接进行到了主和弦。材料方面整个部分用的是主部主题 a 材料的动机。从和声调性与主题材料的角度综合来看,“主部 主题 + 主调”这种现象,就好像是为再现部出现而设置的一个 “暖场”区域。因此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一个调性和主题先现的 再现准备阶段,而不宜看作是属音做持续而引出再现的属准备 阶段。
再现部(198-210 小节),主题材料整体上和呈示部保持一 致,调性布局完全符合奏鸣曲式副部主题在主调上再现的特点。 在再现部之后,还附带有一个综合主部主题 a 和 c 材料写成的 尾声。
四、结语 作为贝多芬第三个创作时期的起始之作,作品 Op.90 在某 些方面打破了古典时期奏鸣曲式的一些惯用写法。例如,原本在 奏鸣曲式中负责对比的部分应集中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中, 但在该作品中贝多芬将主部主题的结构用并列单三部曲式来承 担,庞大的结构将主题对比部分转移到了主部主题范围之内。再 如,如果主部主题在呈示部中所处的地位过高,那么展开部应展 开除主部主题之外的材料或者使用新材料作为插部放置在展开
理变化。②
入 b 小调,随后在 47-50 小节向上进行二度模进,51 小节到达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90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

贝 多芬创作 的32首钢琴奏 鸣 曲是钢琴 艺术史 的高峰 ,被钢琴 家 们 奉为 “圣 经” ,并 成为每一个 钢琴演奏 者的必弹 曲 目。这32首奏 鸣 曲是对作 曲家几 十年钢琴艺术 生涯 的总结 ,蕴含 了他大半生 的心 血 ,具有 着 自传性 色彩 。它 的巨大价值在 于发展 和增 强 了现代 钢琴 音乐的表现力 ,使钢琴艺术 的创作水平得到 了很大 的提高 。
◎ 音 乐探 索
黄河之声 2018年 第17期 总第518期
论 贝 多芬 琴 奏 鸣 曲01990第一 乐章 的音 乐 特 点
王 海 州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北京 100875)
摘 要 :本文 以贝多芬钢琴奏呜 ̄Op90g一乐章为研究对象, ̄gr-It ,-4' 1作 背景、 曲式结构 ,并对其音 乐特点进行论述。 关键 词 : 贝 多芬 钢 琴 奏 呜 曲 ;创 作 背 景 ;音 乐特 点 ;创 作 意 义
(三 )再 现 部 (144— 222小 节 ) 144一 l67小节完 全再现 了主部 主题 ,连接 部的再现是 离调的变 化再 现 ,副部主题再现 回到e小调上 。218—229小节作为连接乐段 , 为尾 声做 铺 垫 。 (四 )尾 声 (235- 245s] ̄节 ) 尾声采用 了主部 主题 材料 ,在pp的处理 中简练地结束 了全 曲, 略带伤感而 又充满诗 意 ,这是 贝多芬将他 的英雄 个性和无 法摆脱 的 宿命感结 合在了一起。 三 、创作手法意义及地位 贝多芬 创作 这首 曲子时 ,在创 作 手法 上进 行 了创 新 ,与他 前 期 作品形成 对 比 :1.主题 内部 的冲突代替 了对立主题 之间 的戏剧 冲 突 ,抒 情性 的 、沉 思 的性格 代替 了英雄 性 的富于 行动 性 的冲 突 ; 2.形 式结 构方面 ,复调 因素的变奏 原则 占主要地位 。贝多芬通 过奏 鸣曲的创作 ,巩 固、发展 了古典 的奏鸣曲式 ,并 在这个基础 上力求 探 索新 的形式 。 曲子旋律 质朴简洁 ,动机似 的旋 律带来 了紧张的 冲 击 力 ,节奏鲜 明突 出 ,破 坏旋律 的切分节奏和重 音 ,是其形 成紧 张 性 、冲 突性 的 重要 手段 。 其 中最 重 要 的 是 把 辩 证 思 维 的原 则 贯 彻 到 奏 鸣 曲的 形 式 中 ,从 而提高 了器乐体 裁的社会 意义 ,同时也发展 了器 乐这种标题 性的原 则 ,给后来 十九世 纪欧洲 的音乐 发展带来 了深远 的影 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分析
提纲:
一、序言
1、贝多芬简介
2、选题目的
二、音乐分析
1、第一乐章的分析:奏鸣曲式
A、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
材料分析:列出主题,附上谱例,然后说明特点并总结主题之间的联系
B、第二乐章的分析:回旋奏鸣曲式
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
材料分析:列出主题,附上谱例,说明其特点,总结主题之间的联系
三、总结
在贝多芬创作的中后期,说明他对奏鸣曲式的发展
一、序言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他在西方音乐史的画卷中独领风骚,由海顿、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维也纳古典音乐形式与风格,在贝多芬受理被极大地扩充和发展。

它将18世纪与19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汇于自己的音乐艺术之中,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同在。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贯穿他一生,他的三十二套钢其奏鸣曲中有六套为两个乐章的组合,其中第二乐章采用回旋奏鸣曲式的仅此一首。

在这首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贝多芬追求一种恬淡、超脱、幽深宁静的意境。

主部和副部都是抒情、柔和、歌唱性的主题,两主题的对不倒很微弱的程度,甚至连他们的节奏和织体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二、音乐作品分析
1、作品90第一乐章的分析:奏鸣曲式
A、材料分析
(一)、呈示部(1-81)
(1)、主部(1-24)主题是由各八小节的综合乐段组成。

第一部分是乐段,其终止式是G 大调的完全终止,b小调的完全终止。

谱例一:
主题第一部分:
主题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乐句,停在b小调的半终止上。

主题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是乐段,其终止是e小调的阻碍终止,完全终止。

e小调:t6 sⅱDD D7 tsⅵ t6 sⅱ DD D7 t
(2)、连接部(25-54)采用新材料,先在主调停留几小节,而后转到C大调,最后将a小调的拿波里六和弦经过同音异名的转换转到b小调。

谱例二:
a小调:N6b小调:DⅦ7 D
t t6
(3)、副部(55-67)主题是对主部主题第二部分的变奏的重复乐句,其终止式是b小调的完全终止。

谱例三:
b:t D t D t D t D s D Dⅶ7
K D7 t
其变奏是:重复时用了八分休止符、跳跃的辅助音和附点节奏将旋律音型化。

t D t D t D
t D S7 K D7 t
(4)、结束部(68-81)主题是对主题第三部分的变奏的重复乐句,其终止式为b小调的半终止,向后开放。

加上七小节的补充是半终止变为完全终止。

谱例四:
(二)、展开部(82-143):开始多次重复结束呈示部的主和弦。

由于这个主和弦在呈示部末尾渐弱,因而这里减少成一个音。

谱例五:
(1)、展开部第一阶段(84-109)是用主要主题的第一部分发展而来。

主要主题:
谱例六:
第一阶段:
在连续的转调后到达C大调的属和弦,并将这个和弦构成十小节的段落。

C: T -----------------------------------------------------------------------------------------------------------
--------------------------------------------------------
(2)、第二阶段(110-129)是由主要主题的第二部分发展而成。

主题的第二部分:
谱例七:
四小节轻奏,旋律和伴奏都用四分音符;
下面的四小节仍保持轻奏,但在伴奏中出现了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
此后力度加强逐渐到强至129小节。

第130小节展开部到了主调终止的四六和弦,并将该和弦延伸成十四小节的段落。

e: K----------------------------------------------------------------------------------------------------------- 这个四六和弦贝多芬没有解决到属和弦,而是由它直接引出根音位置主和弦开始的主要主题的再现,这是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重要特点。

(三)、再现部(144-222)。

主要主题无变化地再现(144-167)。

代替连接段落的离调(168-197),这里从C大调开始,接触到a小调后转回主调。

副主题和结束主题均经过适当的移调准确地再现(198-217)。

变奏重复补充部分也再现(218-222)。

(四)、尾声(223-245)。

用部分重复开始的极为自然。

从第232小节开始引用主要主题的第一部分的片段:
然后省略主要主题的中间部分,直接跳到主要主题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从头到尾一音不变,以极其简练的手法优美而诗意盎然地结束了该乐章。

B、结构分析
2、作品90第二乐章:回旋奏鸣曲式
A、材料分析
(一)、呈示部
(1)、主部
(二)、展开部
B、结构分析:
三、总结
在西方音乐史上,有无数作曲家及其作品,象点点的水滴,浩瀚地组成这音乐史的长河,贝多芬及他的音乐,便是这河水中闪亮的浪花,发出耀眼的光芒!
提起贝多芬,现在已经成为音乐的代名词,是作曲家的典范,他所使用的音乐技术与表现手法,是西方音乐经过千年的发展与锤炼的结晶,在他的手中得到了完美地结合与发展,并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便是贝多芬的音乐!
音乐就本身而言,有自身的内容音乐的内容是音乐的内在含义,即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和要表达的意义。

贝多芬通过音乐作品表达了他自己对音乐语言的热爱,同时音乐的内在含义也是极其丰富与精深的,正如他所说的: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他是作品,正是他内心的独白,是他精神世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众所周知,西方音乐是沿着古希腊的精神发展起来的,所以有着求真的理性主义。

西方认为音乐是科学,并将其理性化地研究。

但是西方还有着二元对立的观念,即日神与酒神的崇拜!日神崇拜,使音乐走着理性化发展的道路,将其一丝不苟地研究,并没有丝毫地神秘色彩,所以,直到今天,西方音乐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而酒神崇拜,则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独白,是人类对自己本身的精神探索,所以,西方音乐又是对人类精神世界表达。

这样,便形成了西方音乐的二元对立是音乐思维框架。

贝多芬,就是将这二元对立的思维,完美统一起来,在他是音乐中,可以找到娴熟的技法与精深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表达出他对世界美好的向往,这便是他的二元对立与统一的结合!
说到贝多芬,他对奏鸣曲式的挖掘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奏鸣曲式也正好反映着二元对立是思想,直到他去世后的半个世纪,人们才对他的奏鸣曲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主、副部的对立与统一,是充分体现二元对立的、思想的。

主部的动力性与副部的歌唱性,本身就已经形成鲜明对比,这在呈示部里就已经充分体现,在主、副部的音乐主题及调式调性的对比,显示出二元的对立;可是,到了再现部,主、副部的调性统一,形成了二元的统一,但依然存在对比原则!
贝多芬继承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以适于自己的思想。

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扩大了尾声。

他向海顿和莫扎特一样,把展开部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

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题为扩展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它们以猛烈的力量和气势展开。

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体现了贝多芬式的悲怆。

他把小步舞曲乐章变为谐谑曲乐章,成为具有节奏动力的乐章,情绪从“纵情大笑”到神秘的和惊奇的。

他把终曲扩大,成为在规模和意境方面与第一乐章相仿的一个乐章,使交响曲在凯旋中结束。

贝多芬对和声学也有着极大的贡献,在他以前,和声虽然不再单一,但还不是很丰富,而贝多芬那丰富的和声则可以说对后世有了很大的启迪,特别是对浪漫派的影响。

丰富的色彩和弦、离调、近远关系的转调等等,都比以前的音乐有了极大的突破。

而在贝多芬以前,这样的和声似乎是不可能如此的自由与灵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