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运动;2.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征;3.了解地球的外部运动和地理区划的形成;4.探究地球内部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特征;•地球的外部运动和地理区划的形成。

三、教学内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特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各层的特征。

1.1 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师通过PPT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由固态地壳、流态地幔和核组成。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呈现层状结构。

1.2 地球各层的特征教师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各层的特征和相互作用。

例如,地壳表层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地脊区是地壳的最厚部分,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地球层,地核则是地球的内部结构中最热的部分。

2. 地球的外部运动和地理区划的形成通过教师解释和学生讨论,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外部运动和地理区划的形成。

2.1 地球的外部运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外部运动,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

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生将理解日出日落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2.2 地理区划的形成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理区划的形成,如经线和纬线的划定,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划分原则。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区划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性。

3. 地球内部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1 地震教师通过案例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包括破坏性、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

3.2 火山喷发教师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例如,火山灰的降落对农业生产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PPT展示:通过PPT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运动和地理区划的形成等内容,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实验和观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各层的特征,以及地球的外部运动。

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地理必修三说课稿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地理必修三说课稿,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地理必修三说课稿(一)各位评委教师,下午好!我是今日地理科目的**号考生。

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经济兴旺地区的可持续开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依据新课程理念,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几个环节进展阐述。

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为鲁教版中学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区域可持续开展是必修3的核心内容,经济兴旺地区的可持续开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局部。

教材选取我国典型的珠江三角洲为例,以区位优势开展现状主要问题对策措施为主线,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爱护、可持续开展等理念。

2 教学目标依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鉴于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和理解,我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维目标:(1)学问与技能:①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开展的缘由②理解工业化、城市化对其经济开展的推动作用③驾驭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措施(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以某经济兴旺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造就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开展思想。

3 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根底上,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展的条件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4 课时支配:2课时第1课时:经济开展快和城市化水平高第2课时:问题与对策二、说学情本节教材选定的区域是我国国土重点整治的区域,也是学生比拟熟识的区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资料的搜集比拟简单,在教学过程中可在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的根底上,利用多媒体增加信息的引入量,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课堂容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全套
本文档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全套,涵盖了该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和教学重点。

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学的概念和原理,探索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文档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该部分介绍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等信息。

通过对整个课程的概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部分:知识点详解
该部分详细介绍了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评价标准、实践案例等内容。

通过深入地分析每个知识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与技巧
该部分介绍了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包括讲授、讨论、实践和评价等方法。

同时,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该部分还提供了一些教学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教学案例和作业
该部分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和作业,为学生提供参考和实践。

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和作业的完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档涵盖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课程的全部内容,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备课的必备资料。

希望本文档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一)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的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的教材.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对教材加以说明。

一、说课标不言而喻,新教材是基于新课标编写的。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及课程目标。

特别是基本理念突显时代性。

课程目标分成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屏幕上是我对地理必修3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再重复。

二、说教材1.编写特点和体例(1)以典型案例构成教材的主体。

教材选用了5个中国案例(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山西省的能源开发、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西气东输)、2个外国案例(亚马孙雨林开发与保护、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1个地区案例(东亚地区),案例具真实性、典型性,中外兼顾的特点。

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组织教材,努力打造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教材既有主案例,又有拓展案例。

这样“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2)内容提要课文:文字和图像读图思考思考案例问题研究2.教材的地位高中地理可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必修3册,选修6册。

必修1(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过程和规律,体现尊地之规,建设美好家园的思想;必修2(人文地理)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现以地为主,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必修3(区域地理),立足于必修1必修2的基础,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新编实验教材必修3与原人教版地理选修2的对比4.内容结构课标展示(略)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必修3的课标有13个,基本与节数相当。

这是能容标准,这是教材内容与课标的对应关系。

本书共五章10节,本着由自然至经济、由区域内至区域间的学习思路设计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

高中地理必修3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3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3说课稿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高中地理必修3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大气组成、分布、运动的基础上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节课还为第四单元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的学习提供了基础2.目标确定:①知识目标:理解气团、锋面、低压、高压的概念和形成理解锋面系统并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特征②能力目标:会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会阅读天气形势预报图③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天气图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重点之一: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其为重点的原因是:①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②锋面天气掌握之后可以“学以致用”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重点之二:高低气压的天气特征其为重点的原因是:①我国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低压)强烈发展的表现②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就是高压系统控制下形成的难点之一: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其为难点的依据有二:①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②冷暖气团个为主动和被动不易确定③锋前锋后的位置不易辨认④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的差异不好掌握⑤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不好记忆难点之二:锋面气旋的理解其为难点的原因有二:①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能形成锋面气旋而不形成锋面反气旋②水平气流的辐散与辐合难于长久记忆且易记混淆二.说学法:1.兴趣学习法本节有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学生求知欲强2.手势记忆法水平气流运动的方向可借手势强化记忆3.知识迁移法:锋面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指导学生会看会听天气预报三.说教法:1.多媒体视听教学法: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通过电教模拟演示可以使抽象思维具体化有全新的视听感觉2.比较教学法:冷暖锋、气旋反气旋用比较法教学学生记得牢四.说程序:1、导入新课: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讲授新课:一、锋面系统㈠锋面构与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构特点天气特点)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2.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 3.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㈡锋面类型与天气(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一、说教材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能力目标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德育目标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五、说学生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六、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球有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解决?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3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3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3说课稿高中地理必修3说课稿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高中地理必修3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高中地理说课稿设计【1】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大气组成、分布、运动的基础上,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本节课还为第四单元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2.目标确定:①知识目标:理解气团、锋面、低压、高压的概念和形成。

理解锋面系统并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特征。

②能力目标:会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

会阅读天气形势预报图。

③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天气图,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重点之一: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其为重点的原因是:①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

②锋面天气掌握之后可以“学以致用”,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重点之二:高低气压的天气特征。

其为重点的原因是:①我国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低压)强烈发展的表现。

②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就是高压系统控制下形成的。

难点之一: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其为难点的依据有二:①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

②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和被动不易确定。

③锋前锋后的位置不易辨认。

④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的差异不好掌握。

⑤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不好记忆。

难点之二:锋面气旋的理解。

其为难点的原因有二:①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能形成锋面气旋而不形成锋面反气旋。

②水平气流的辐散与辐合难于长久记忆,且易记混淆。

二.说学法:1.兴趣学习法。

本节有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学生求知欲强。

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说课稿.doc

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说课稿.doc

高中地理必修(3)1.2《区域发展阶段》说课稿《区域发展阶段》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阐述区域发展理论。

选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为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区域的含义、区域的产业结构等已掌握,了解了一些区域的特征。

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区域发展演化规律2、教学难点:区域发展演化规律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条标准是要使学生通过对实例分析,认识区域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随着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的经济增长点。

二. 三维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通过分析图1—1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评价》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评价》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评价》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掌握区域资源开发的基本概念。

o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不同区域资源开发的条件和限制因素。

o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区域的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o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o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区域资源开发条件的调研报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的环保意识。

o增强学生的区域发展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o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重点:区域资源开发的基本条件、限制因素及其评价方法。

-难点:如何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复杂区域进行资源开发条件的全面评价。

教学内容安排:1.区域资源开发的基本概念。

2.区域资源开发的主要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

3.区域资源开发的限制因素(环境、政策、市场等)。

4.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方法和案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具体区域的资源开发条件。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区域资源开发条件。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三。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

-多媒体资源:PPT课件、相关视频、案例图片。

-实验器材:无需特定实验器材,但可准备地图、图表等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的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鼓励积极发言。

2.课堂纪律:设定明确的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策略:对积极参与讨论和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调研并撰写报告,以检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高二地理必修3《产业的转移以东亚为例》说课稿

高二地理必修3《产业的转移以东亚为例》说课稿

高二地理必修3《产业的转移-以东亚为例》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高中阶段必修3第五章其次节的内容,本节主要阐述了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四章《区域经济进展》和第五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之后问题探究活动开展进展的根底,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转移的根本规律;运用案例,分析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通过小组争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通过模拟活动,表达、沟通、反思对“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怀我国的根本地理国情,增加喜爱祖国、喜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的重难点为: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2、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影响二、说学情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地理环境的熟悉、地理技能的形成和可持续进展的观念已有了肯定积存,但对于学习地球科学学问、更深入的熟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还有待加强,学生对于地理讨论方法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这一年级的生思维活泼,求知欲强,有剧烈的奇怪心,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其学习,因此教学过程中会协作使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教法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状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如下:1.读图分析法。

读图方法的把握对地理学问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忙学生回忆、总结、提高。

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帮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必修三。

这门课程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全面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看必修三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大气、水文等自然系统的基本规律。

2. 掌握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的分析能力。

4.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理解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途径。

接下来,我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课程内容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 地球与地图:这一模块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2. 自然地理基础:包括大气、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3. 人文地理基础:涉及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

4. 环境与发展:探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实践。

二、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帮助他们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角色扮演:在讨论全球性或地区性环境问题时,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政府官员、企业家、环保人士等,以增强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如访问自然保护区、工业区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5. 多媒体教学:运用地图、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将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的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提升。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精品说课稿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精品说课稿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部说课稿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说课稿说课标要求: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3、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说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全章教材的基础。

教材首先引入两个基本概念:区域和区域差异。

然后,以中国的区域差异为范例,介绍如何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最基本的角度认识区域特征。

实际这里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具体地讲,本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关于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2、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3、如何认识经济区域差异。

在明确区域和区域差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是以自然区域差异为背景的。

所以,在学习第三部分内容的时候切忌脱离自然基础谈区域经济差异。

说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教学时可以采用让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过哪些区域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容易理解。

再让学生联系当地的实际和生活中的见闻,举出有关区域的例子。

比如,城市内部的工业园区、文教区等都是区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再结合案例分析,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在知识和技能上更上一层楼。

说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说出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知道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4、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1、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

2、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3、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高二地理必修三课件说课稿两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课件说课稿两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课件说课稿两篇高二地理必修三课件说课稿两篇有许多学者把经济地理从人文地理中分离出来,这样地理学就分为三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

下面课件网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助你金榜题名!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三说课稿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篇一:地理必修3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说教材稿地理组陶小中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的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的教材.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对教材加以说明。

一、说课标不言而喻,新教材是基于新课标编写的。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及课程目标。

特别是基本理念突显时代性。

课程目标分成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屏幕上是我对地理必修3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再重复。

二、说教材1.编写特点和体例(1)以典型案例构成教材的主体。

教材选用了5个中国案例(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山西省的能源开发、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西气东输)、2个外国案例(亚马孙雨林开发与保护、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1个地区案例(东亚地区),案例具真实性、典型性,中外兼顾的特点。

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组织教材,努力打造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教材既有主案例,又有拓展案例。

这样“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2)内容提要课文:文字和图像读图思考思考案例问题研究 2.教材的地位高中地理可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必修3册,选修6册。

必修1(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过程和规律,体现尊地之规,建设美好家园的思想;必修2(人文地理)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现以地为主,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必修3(区域地理),立足于必修1必修2的基础,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新编实验教材必修3与原人教版地理选修2的对比4.内容结构课标展示(略)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必修 3的课标有13个,基本与节数相当。

这是能容标准,这是教材内容与课标的对应关系。

本书共五章10节,本着由自然至经济、由区域内至区域间的学习思路设计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

(图略)三、说教学建议(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教材内容编排与学生现实的基础知识储备间存在的矛盾教材的编写者认为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区域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和掌握,所以教材并没有重述相关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

而实际情况却是大相径庭: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每周两节课,中考30分,学生往往并不重视,全凭考前死记硬背得分。

他们不可能把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牢固。

再加上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存在明显的断层,这就必然严重影响到“必修3”教学的顺利开展。

2.不同版本教材对案例的编选与教师的教学选择存在矛盾目前高中地理就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山东版、中图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他们在编排和选择案例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编排人教版是从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阐述的;湘教版是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入手,以区域可持续发展总的命题来概述的。

在案例选取上人教版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选择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防治作为案例,而山东版是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为例;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上则更显困难。

3.教材教学与开展学生评价之间达成协调存在挑战人教版地理“必修3”是以案例为主线,贯穿了整本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自然离不开对具体案例的分析。

但在具体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达到何种程度的能力,掌握哪些分析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并且如何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来反馈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中始终还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

(二)对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策略的探究基于学以上问题和挑战,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尝试:1.作好案例教学的知识铺垫教材选用了5个中国案例,第一章第一节就是把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进行对比来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在学习这一章之前,首先对中国三大自然区进行对比,对中国的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进行知识的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这样就能使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有大概的了解。

在后面的中国案例分析时,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与拓展,做到“点”“面”结合,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 注重对学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学会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抽取,学生才能够进行知识迁移。

例如,在“产业转移”一节,要分析影响东亚产业转移的因素,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在发生“变化”这一关键点。

影响产业发生转移的因素如: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等,只要他们在迁出地和迁入地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产业的转移。

这样在分析珠江三角洲企业大量迁往粤北和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的原因,学生就应该能够分析出珠江三角洲的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使企业变得不利,而粤北和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有哪些有利的因素吸引了企业的迁入。

3.在教学中进行学生评价的尝试对学生学习地理“必修3”情况进行评价,应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

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

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后,我们可以引用新疆农业这一案例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略)这道题的考查并没有涉及教材中“东北地区”的任何内容,要想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在提取图像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必修1必修2的基本原理,并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必修3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好的主要形式。

篇二:高中必修三第一节地理说课稿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说课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1章第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这五个环节去说课1,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高中二年级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本组课文展示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为后来学习区域与生态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奠定了基础。

本节知识特点:本节以长三角和松嫩平原为例,以时间和空间为方向向我们解释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高考要求:结合区域图、联系图、表格和文字材料,考察区域特点,比较区域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2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学生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对区域定位和区域分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且学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对本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有一定了解但本节知识点较多,较复杂,学生很可能不能一下子理解,运用。

学生对松嫩平原不了解,识记会出现困难高二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

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本节重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区域图,联系图表格和文字材料考察区域特点,区域差异及差异原因2、考察区域发展的影响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的能力3、掌握概括区域特征和比较差异的一般方法情感目标:是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我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4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引探式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学法:课前预习----做出课堂笔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 1、带多媒体系统的网络教室。

2、多媒体教学课件。

3、学生预先分组,并确定组长。

4、准备好制作所用素材。

5教课流程我的说课流程分为:新知导入----新知探究----新知巩固----课堂小结本节课我分成两个课时A首先我会在在ppt上放几张关于区域的图,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什么特征。

其次我会在在书上画出区域的定义,在给与解释说明,再在书上画出区域的四个特征,让同学小组讨论哪些区域是有界的,哪些区域是无界的,从而加深同学们对区域的理解。

B在ppt上放出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不同风土人情由此导入下一个知识点: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发展方式也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有什么差异,各自给区域环境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启发学生从气候等方向思考,然后用表格的方式给不同因素归类(归位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类)再启发同学们从两大类分别讨论对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影响,最后再用表格的形式分类表达C然后给同学们几个问题,巩固同学课堂所学,最后留下一个问题课后解决:除了今天讲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篇三: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实例从概念和特征两个方面说出区域的含义。

2.能够结合图表资料,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列表比较说明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3.能够结合图表资料,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为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4.初步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形成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5.初步建立人地协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课件出示学习要点:1、什么是区域?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什么是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