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研究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过去,对于智障学生的教育往往是被边缘化的,他们的行为习惯训练更是缺乏关注。
随着社会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于智障学生教育理念的改变,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训练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智障学生通常具有一定的行为习惯问题,如过分活跃、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问题会对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行为习惯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指导和引导,帮助智障学生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提高其自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行为习惯训练,还可以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提升其生活质量。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面临着诸多问题。
由于智障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其行为习惯问题多种多样,而且往往不容易纠正。
由于智障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限,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行为习惯训练。
行为习惯训练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但是学校和家长往往缺乏相应的时间和精力。
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于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方法和技巧也存在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上的不足。
针对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存在的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有效的训练方法。
需要建立积极的行为训练机制,为智障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注重因材施教。
需要加强教育工作者对于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方法和技巧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能力。
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也至关重要,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教育设备和平台,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训练效果。
总结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智障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障学生的行为习惯训练将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为他们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希望。
小学阶段中轻度智障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探究
小学阶段中轻度智障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小学阶段,智障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备受关注。
智障生是指智力发育迟缓或存在智力障碍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行为特点。
由于智障生的认知水平与一般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在行为规范养成方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针对智障生的行为规范养成,家庭和学校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庭是智障生最初接触社会的场所,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智障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学校作为智障生的第二个家庭,也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互助,帮助智障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社会对智障生的认知度较低,社会支持与帮助也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的包容与理解可以让智障生更好地融入大家庭,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关注,从而激发他们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深入研究智障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对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阶段中轻度智障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性,了解不同等级智障生的行为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探讨家庭和学校在培养智障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配合方式,以及分析社会支持与帮助对智障生行为规范养成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智障生的行为规范问题,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家庭成员和社会机构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促进智障生的健康成长和融入社会。
本研究还旨在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推动对智障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更深入探讨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智障生在小学阶段的行为规范养成,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智障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可以提高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增强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此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智障生的教育和帮助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智障生的行为特点及规范养成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智障生进行关爱和支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策略分析
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策略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智障儿童是指由于智力发育迟缓或发育不完全导致智力水平低于正常的儿童。
他们在个人卫生习惯上常常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这给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儿童可能由于认知能力不足或行为特征而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卫生。
由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他们需要额外的关注和帮助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目前,关于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有限。
大部分研究和工作更多地聚焦在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康复上,而对于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给予的重视不够。
有必要对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提升智障儿童的卫生水平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策略,希望通过研究,为智障儿童的卫生习惯培养提供有效的方案和参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建立正面榜样以及采用有效的奖惩制度等策略,帮助智障儿童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有效提升这一特殊群体的卫生习惯水平,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融合能力。
具体目的包括:1. 深入了解智障儿童的个人卫生习惯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找出培养的关键难点;2. 寻找适合智障儿童的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策略,探讨不同策略的优劣之处;3. 探讨培养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有效途径,为相关机构和家庭提供可行的指导建议;4. 培养公众的关注和理解,促进社会对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通过对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研究,可以为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包容性作出贡献。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策略分析引言智障儿童是一个需要特殊关注和帮助的群体,他们在个人卫生习惯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研究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研究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研究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
智障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常常存在一些困难,例如缺乏自控能力、习惯不良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个人发展,也给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带来了困扰。
必须针对智障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智障学生的训练应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这包括帮助他们养成日常生活自理的习惯,如穿衣、洗漱、饮食等。
可以采取制定清晰的自理计划,并将其分解成小步骤,逐步引导学生完成。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奖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智障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重点。
可以通过模拟情境训练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还需要与智障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
培养智障学生的自控能力也是重要的训练目标。
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制定计划和管理时间来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控的能力。
也可以运用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加强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和调整能力。
家校合作也是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和家长应该密切配合,共同制定训练目标和计划,并及时交流学生的进展和困难。
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形成共同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训练支持。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自控能力,可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提升生活质量。
家校合作是成功训练的关键,需要保持密切沟通和合作,共同为智障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和指导。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研究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是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智障学生的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
智障学生因为智力或发展上的障碍,在行为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专门的训练和指导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研究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背景在于帮助这部分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提升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这不仅对智障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包容和共生。
对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状、重要性、方法、效果评估和挑战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这部分学生改善行为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随着智障学生数量的增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行为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不仅给他们自身带来困扰,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通过行为习惯训练,可以帮助智障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其行为表现,提高社交技能,增强自信心,更好地融入社会。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研究也有助于提升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认识和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智障学生的特殊需求,制定有效的训练方案,并协助学生实施。
深入研究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方法和效果评估,可以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智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
研究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意义重大且迫切,对智障学生、家庭、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分析智障学生行为习惯是指智障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习惯和行为模式。
目前的研究表明,智障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智障学生往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大,行为不稳定。
智障学生青春期不良行为教育策略研究
《智障学生青春期不良行为教育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发布:程彦苹时间:2011/10/11 17:07:28 来源:宁夏教研网点击: 117 讨论: 0 《智障学生青春期不良行为教育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石嘴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程彦苹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适应当前培智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二十一世纪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思想已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素质教育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
学校教育一切从整体出发,协调德、智、体、美诸要素之间内在的关系,不仅仅是从书本上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重视个性,开发智能,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这种大趋势下,各地智障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渐渐注意到在同一蓝天下的这群“迟开的花朵”。
于是智障儿童的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智障人士教育的政策法规。
家长们也揭开面纱,把锁在家的智障儿童送入特殊学校读书。
但特殊学校的智障学生不同于普通学校,学生入学的年龄普遍大,一年级就有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特殊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智障教育对象已悄然改变,不再是国家规定的轻度弱智儿童,而是大都由中、重度弱智儿童组成。
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发病原因是各不相同。
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增设了难题。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出现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原始性的性行为令班主任们望而生畏。
我校青春期的智障学生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产生了好奇和恐惧心理,有的甚至不知所措,受自控能力的制约,呈现赤裸裸的、原始的性动机、性冲动,其突出变现是:(1)男女同学没有距离感:轻度智障学生稍微好点,中重度学生男女没有界限,随便拥抱,不避人。
而且会随便说一些成人化的语言,比如:某某我爱你。
我要和某某结婚。
(2)缺乏羞耻感:多数女生月经来时,会把卫生巾拿在手上大声地告诉别人。
智力障碍严重的智障女生会把沾有血迹的卫生巾在教室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就抽出来。
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策略分析
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策略分析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是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一步。
因为智障儿童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有限,所以需要特殊的策略来培养他们的个人卫生习惯。
要根据智障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材料和教学方法。
可以使用简单易懂的图片、图示和动画来说明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可以通过示范、模仿和互动的方式来让智障儿童理解和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
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将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分解成具体的步骤和动作,逐步引导智障儿童形成习惯。
可以通过教育游戏、奖惩机制和家庭监督来鼓励智障儿童按照特定的步骤洗手、刷牙、洗脸等。
要注重培养智障儿童的行为和责任意识。
可以通过鼓励和赞美他们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到个人卫生习惯的制定和执行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要建立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进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个人卫生设备和用具,让他们可以方便地进行清洁和保健。
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场所,要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提供良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激发智障儿童主动学习和模仿的积极性。
要重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智障儿童的个人卫生习惯培养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智障儿童的个人卫生教育中,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要加强对老师和其他照顾智障儿童的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为智障儿童的个人卫生习惯培养提供更好的保障。
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需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材料和教学方法,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注重培养行为和责任意识,建立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以及重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智障儿童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策略分析
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策略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智障儿童是指智力发育迟缓或低下的儿童,他们在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面临着困难。
由于智力障碍的影响,他们可能缺乏对个人卫生的认识和自理能力,容易忽视自身卫生问题,增加患病的风险。
对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目前,关于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研究还比较匮乏。
在传统观念中,这些儿童往往被认为是需要家人或专业人士全面照顾的对象,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往往被忽视。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智障儿童也应该被赋予自我照顾和生活能力的机会,培养他们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深入分析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特点,以及家庭、学校和专业机构在培养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方面的作用和策略,可以为促进智障儿童全面发展和提升其生活质量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研究意义智障儿童在个人卫生习惯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因此对于他们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够帮助智障儿童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培养智障儿童的个人卫生习惯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社交与交往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通过培养智障儿童的个人卫生习惯,还可以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降低相关医疗费用,对于家庭和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深入研究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策略,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这不仅能够促进智障儿童个人生活的改善和发展,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对智障人群的关注和支持,推动社会的融合和包容。
本研究旨在探讨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策略,以期为智障儿童的康复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的策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研究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研究
智障学生的行为习惯是需要训练的,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生活。
本文将对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进行研究。
一、行为规范的制定
行为规范的制定是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第一步。
制定规范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程度、能力等因素。
规范可以分为家庭规范、学校规范和公共场所规范,规范的内容应该明确、简单易懂,并且要经过学生的理解和认同。
二、行为规范的传达和引导
行为规范的传达和引导是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关键。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传达规范,例如通过演示、模拟、故事、图画等形式。
在传达和引导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规范。
三、行为习惯的培养
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目的。
培养习惯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巩固,同时也需要及时评价和纠正。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方法,例如让学生自己进行习惯的检查,或者与同学进行互相督促。
四、行为习惯的评价和纠正
行为习惯的评价和纠正是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的关键环节。
评价和纠正需要及时、准确、公正,同时也需要注意方法和方式,不能进行侮辱和惩罚。
对于智障学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例如奖惩结合,以及在学生自主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教师的补充评价和指导。
总之,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是一项系统而综合的工作,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协作,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校。
智力残疾学生课题研究报告
智力残疾学生课题研究报告智力残疾学生课题研究报告摘要:本文主要对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困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他们在智力发展、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旨在为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提供一些指导。
一、引言智力残疾学生是一群在智力发展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他们需要特殊的教育环境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二、智力发展特点智力残疾学生的智力发展较为迟缓,他们在认知、语言、记忆等方面会存在困难。
因此,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提供适合他们能力水平的教学内容。
三、学习能力问题智力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才能达到一般学生的水平。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四、社交能力困境由于智力残疾学生在语言交流和情绪控制方面存在困难,他们往往在社交交往中感到困惑和挫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社交技巧的培训和群体合作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五、提高自尊心智力残疾学生容易感到自卑和自责,缺乏自信心。
教师应用肯定的语言和行为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并鼓励他们尝试新的事物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对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要。
教师应与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并提供家庭教育支持。
七、教育策略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困境,我们提出以下教育策略:1. 个性化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供适合的学习材料和教学方法。
2. 多元化评估方式:采用多种评估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情绪和社交能力等因素,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3. 创造积极学习环境:通过鼓励、支持和激励,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4. 社交技巧培训:引入社交技巧的培训和群体合作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5. 家校合作:与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并提供家庭教育支持。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研究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训练研究障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面对这样的问题是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来进行研究和培养,以便让智障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适应社会活动,为自己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要充分了解智障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智障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关爱和指导。
在教育中要注重对智障孩子的个性和身心方面的培养,使他们真正融入到集体生活中,能够与他人交流,建立感情。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在行为习惯训练中,自制力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智障学生,他们的自制力往往比普通学生低,因此我们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引导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比如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坚持健康饮食,养成每餐几个菜品摄入,不过量不贪食的习惯,在穿着方面,培养他们讲究卫生,不乱丢垃圾,不乱扔废物的习惯,还要让他们在学校里参与各种家务劳动对象,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纪律。
第三,要发扬有利于教育和个人发展的行为,对于智障学生,他们对于某些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可能不如其他的学生那样清晰,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发扬有利于个人发展和教育的行为,比如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强沟通能力,多阅读书籍,增强阅读能力,还要帮助他们练习写字,提高写作水平,多锻炼身体,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保持健康。
最后,要注重行为习惯的评估和评价。
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行为习惯的评估和评价。
我们可以通过正反馈的方式,表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也需要耐心引导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积极改正错误。
总之,对智障学生的行为习惯训练研究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同时还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关心和教育,促进智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度智力落后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中度智力落后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的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中度智力落后儿童是指智商在50-70之间的儿童,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较同龄正常儿童低下,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弱。
这类孩子通常面临着学习和社交上的困难,容易产生自卑、自闭和孤独等心理问题。
而亲社会行为,如合作、分享、关心、表达感谢等,对于调节和促进中度智力落后的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探究中度智力落后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度智力落后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深入了解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社会行为特征,为帮助这群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探究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社会行为特征;
2.分析亲社会行为在促进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
3.分析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法和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调查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在亲社会行为和心理理论方面的表现,得出相关数据,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确定亲社会行为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
1.分析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社会行为特征;
2.证明亲社会行为在促进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3.探讨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理论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这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提供科学依据。
小学阶段中轻度智障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探究
小学阶段中轻度智障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探究在小学阶段,智障生具有较弱的自理能力和控制力,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尤为重要。
通过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本文将探讨小学阶段中轻度智障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方法和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型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和家长要成为学生的良好行为模型。
智障生学习和模仿的能力较弱,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和家长的行为,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做到言行一致,并且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帮助智障生理解和模仿。
二、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对于智障生来说,理解和记忆能力较弱,因此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及手势等多种方式表达。
行为规范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卫生:教会智障生认识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如每天洗手、刷牙、洗脸等。
可以利用图片和文字说明每个步骤,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
2. 日常作息: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教会他们按时起床、吃饭、上学、睡觉等。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明了的日常活动提示卡,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
3. 社交礼仪:教会智障生基本的社交礼仪,如面带微笑、说谢谢、请示等。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模拟教学,让他们亲身体验并理解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4. 学习态度:培养智障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如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完成作业等。
可以通过奖惩制度来激励他们,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三、提供适应的学习环境为智障生提供适应的学习环境,对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非常重要。
教室的布置要简洁明了,避免杂乱无章的陈设,减少智障生的注意力分散。
教室要保持良好的纪律和秩序,有利于智障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还可以设置一些学习角落,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激发智障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个别辅导和群体训练相结合对于智障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个别辅导和群体训练相结合会更有效。
运用强化技术维持中重度智障学生期望目标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运用强化技术维持中重度智障学生期望目标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智力障碍是导致儿童智力发展受损的一种病理现象。
智障学生能力水平的低下常常使其受到种种不利影响,如较难获得相应的学位、较难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等等。
教育对智障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们需要特别设计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并且需要个性化的支持和鼓励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现代教育启发了强化技术的使用,在其中,对正反馈和负反馈的使用,会影响学生行为的塑造和鼓励,促进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提高其自尊和个人形象。
然而,严峻的现实环境却使得一些中重度智障学生难以接受常规的教育训练,甚至连一些基本技能的掌握都困难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强化技术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如何使用强化技术来维护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期望目标,使他们更容易适应社会和生活?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次研究的研究内容。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1.研究内容:(1)对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行为和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研究结果;(2)研究目前强化技术在智障学生中的应用,分析现有技术的效果和瓶颈;(3)设计、实施、评估并讨论开发自适应的技术,以维护中重度智障学生期望目标;(4)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总结得出有效的教育方法。
2.目标:(1)为建立适用于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教育内容和解决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2)为强化技术在智障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水平和对策;(3)探索更有效的适应性方法,以建立智障学生个性化的支持和鼓励。
三、研究方法和方案1.研究方法(1)采用实验和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以分析应用强化技术的效果;(2)运用案例分析和访谈技术,调查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行为需求,并针对性设计教育计划;(3)综合以上方法,进行深化研究、讨论、总结等。
2.方案(1)对学生进行情境试验,以分析强化技术的使用效果及其对学生行为的影响;(2)开发个性化强化技术,包括基于游戏模型的强化模式,基于微反馈反应和纸质翻转的行为改变模式等;(3)开发一系列教育课程和训练策略,以确保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期望目标达成;(4)开展教育场景下的调查研究,以确定使用强化技术的最佳方式。
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及与其适应行为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及与其适应行为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智力残疾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约有2%的儿童因智力问题而面临着学业和社会适应问题。
智障儿童的家长需要承担更重的照料和教育义务,这对他们的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挑战。
目前,智障儿童家庭功能与其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还未有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及其与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提高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和家长对智障儿童的管理带来指导和启示。
二、选题意义:(1)探讨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特点及其对适应行为的影响,在促进智障儿童顺利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能够深入了解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整体情况,梳理适宜中度智障儿童家庭的特色服务模式。
(3)为家庭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探究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特点、家长对智障儿童的管理方式以及中度智障儿童的适应行为等方面。
1、问卷调查:选取500名中度智障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了解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特点、家长对智障儿童的管理方式、中度智障儿童的适应行为等方面情况。
2、访谈:选取10名中度智障儿童家长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管理策略、教育方法以及与智障儿童的沟通方式等具体情况。
四、预期结果:(1)探究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2)探索中度智障儿童适应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中度智障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
(3)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并对相关机构和组织提供指导和建议。
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黔江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智障儿童,尤其是中重度智障儿童踏入了特殊学校的大门。
一方面反映出特殊儿童对特殊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却是特殊教育研究的相对滞后,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儿童教育研究。
近几年来,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聋生生源逐渐减少智障学生生源越来越多,而在招收的智障学生中,中重度的比率占到90%以上。
因为自身对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且家庭对这类残疾孩子不良的教养方式,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在智障学生的教育中加强研究,重视智障学生特别是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和塑造。
为此我们提出开展“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我们提出开展本课题研究,就是要寻求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培养的策略与方法,并在我校的教学与活动中实施这些策略与方法,逐渐改善我校中度智障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目前关于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培养与塑造的研究可供借鉴与参考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十分稀少,能够查阅到的仅为极少数心理学方面的零星论文,而与本课题相似或相近的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或者说系统研究几乎属于空白。
究其原因可能是智障学生的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对这类特殊儿童的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中度智力障碍学生: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障碍,这类儿童的智商介于35-40 至50-55 之间,约占智力落后儿童总数的20%。
通过学习他们通常可以形成基本的交际技能和生活自理技能。
但学术能力有限,其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经过训练也只能达到小学一、二年级水平。
多数中度智力落后者有明显的器质性异常,普通人通过观察其行为和身体的外部特征就可以较容易地判断其异常。
智力障碍情绪行为开题报告
智力障碍情绪行为开题报告智力障碍情绪行为开题报告一、引言智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发育障碍,其特征是智力功能的严重受限。
智力障碍患者在智力、情绪和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困难,这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智力障碍患者的情绪行为问题,以及如何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二、智力障碍患者的情绪问题智力障碍患者往往面临着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易激动等。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是由于智力受限导致的沟通困难、自我认知不足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低下所引起的。
情绪问题的存在使得智力障碍患者更加难以融入社会,增加了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三、智力障碍患者的行为问题除了情绪问题,智力障碍患者还常常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攻击性行为、自伤行为、自闭行为等。
这些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智力受限导致的沟通困难、情绪问题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低下所引起的。
行为问题的存在给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困扰,需要专业的干预和支持。
四、智力障碍患者情绪行为问题的干预方法针对智力障碍患者的情绪行为问题,干预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干预方法:1. 情绪管理技巧:通过教授患者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
2. 沟通技巧培训:提供沟通技巧培训,帮助患者改善与他人的交流,减少沟通障碍,从而减少情绪问题的发生。
3.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情绪问题,并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4. 社交技能训练:提供社交技能训练,帮助患者学习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
5. 家庭支持:提供家庭支持,包括家庭教育、家庭治疗等,帮助患者和家人共同应对情绪行为问题,建立稳定的家庭环境。
五、结论智力障碍患者的情绪行为问题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采取适当的干预方法,如情绪管理技巧、沟通技巧培训、心理治疗、社交技能训练和家庭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情绪行为的调节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中度智障学生职业品质培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度智障学生职业品质培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中度智障学生是指智商在50-70之间的学生,智力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但又高于重度智障学生。
这群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据统计,中国有中度智障人口近百万,其中大多数未能就业或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工作。
如何为中度智障学生提供适宜的职业培训,帮助他们发展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职业品质是指个人在职场及生活中所表现的道德素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对于中度智障学生来说,职业品质培养更显得重要。
通过培养职业品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提高职业素质,追求更好的发展和成长,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自信、自立能力和社交能力。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度智障学生职业品质培养,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研究问题:如何有效地培养中度智障学生的职业品质?研究目的:1.探讨中度智障学生职业品质的概念、特点和培养方式。
2.分析中度智障学生职业品质培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本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4.提出针对中度智障学生的职业品质培养策略和建议,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中度智障学生职业品质的概念、特点和培养方式,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本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中度智障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职业品质现状和职业培训需求,分析中度智障学生职业品质培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四、预期研究结果1.探究中度智障学生职业品质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2.发掘中度智障学生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其职业发展提供线索和方向。
3.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品质培养方案和建议,为中度智障学生的职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江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智障儿童,尤其是中重度智障儿童踏入了特殊学校的大门。
一方面反映出特殊儿童对特殊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却是特殊教育研究的相对滞后,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儿童教育研究。
近几年来,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聋生生源逐渐减少智障学生生源越来越多,而在招收的智障学生中,中重度的比率占到 90%以上。
因为自身对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且家庭对这类残疾孩子不良的教养方式,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表现,这些行为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在智障学生的教育中加强研究,重视智障学生特别是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和塑造。
为此我们提出开展“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我们提出开展本课题研究,就是要寻求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培养的策略与方法,并在我校的教学与活动中实施这些策略与方法,逐渐改善我校中度智障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目前关于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培养与塑造的研究可供借鉴与参考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十分稀少,能够查阅到的仅为极少数心理学方面的零星论文,而与本课题相似或相近的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或者说系统研究几乎属于空白。
究其原因可能是智障学生的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对这类特殊儿童的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中度智力障碍学生: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障碍,这类儿童的智商介于 35-40 至 50-55 之间,约占智力落后儿童总数的 20%。
通过学习他们通常可以形成基本的交际技能和生活自理技能。
但学术能力有限,其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经过训练也只能达到小学一、二年级水平。
多数中度智力落后者有明显的器质性异常,普通人通过观察其行为和身体的外部特征就可以较容易地判断其异常。
例如,他们的语言能力较差、社交能力也很有限、运动能力有缺陷、有特殊的面容等。
对这类儿童的鉴定结论很少有不同意见。
尽管许多中度智力落后者在儿童期和青春期仍保留着某种程度的依赖性,但他们的最终的日常生活能力在某种程度会由于他们接受的良好教育和训练的质量,以及对他们的要求水平而有实质性改进。
良好行为:是指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需要且能够掌握的各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策略:是指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策略:就是指在特殊学校的教学与活动中,为杜绝中度智障学生不良行为,培养其健全人格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
三、研究价值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培养中度智障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急迫性和困难性。
如何科学分析智障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他们的身心康复,培养良好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成为了我们特教工作者所面对的一个重要而又实际的新课题。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着重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度智障学生实施教育,帮助中度智障儿童逐步树立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四、研究对象、目标及内容(一)研究对象黔江区特殊教育学校培智部中度智障学生。
(二)研究目标研究为实践服务,实践深化研究,本课题围绕两大目标进行:一是通过科研的方式推动教师德育观念的转变和提升,进而提升我校培智部的德育水平,增强德育实效性。
二是通过对多个学生不同行为表现的研究,分析其差异,努力探索出一些具体的可循的教育方法。
1. 调查中度智障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2. 探索出培养中度智障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策略3. 探索出培养中度智障学生良好生活行为的策略4. 探索出培养中度智障学生良好社会交往行为的策略5. 总结出如何培养中度智障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次课题将以学习行为、生活行为、社会交往行为三个方面的行为,划分为三个专题,对中度智障学生进行行为现状调查,对中度智障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对中度智障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方法进行研究,归纳应该养成的良好行为标准与规范,探索良好行为培养的教育策略与方法。
1. 中度智障学生良好学习行为培养策略与方法研究我们所界定的学习行为包括学生课堂、课间的行为。
针对智障学生不自信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站姿、坐姿、回答问题时音量的大小、语言表达等细节的训练,让智障学生从外在动作与形象上得到矫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在课间则注重引导智障学生开展有益的活动,通过活动转移智障学生的不良嗜好。
减少智障学生,尤其是中低年段智障学生中较常出现的撕书、撕纸、疯赶打闹、破坏公物、攻击他人等不良现象。
2. 中度智障学生良好生活行为培养策略与方法研究我们所界定的生活行为包括学生卫生、劳动、就餐、就寝的行为。
让智障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公共卫生习惯,如衣着保持干净,穿戴整洁,不乱写乱画,不乱丢垃圾等。
加强督察,让学生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基本劳动技能,克服智障学生中存在的依赖他人以及懒惰的思想情结,形成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在学校生活中遵守就餐、就寝纪律,如排队打饭,按指定地点就餐,不浪费粮食懂得节约水电等。
3. 中度智障学生良好社会交往行为培养策略与方法研究我们所界定的社会交往包括学生在校与老师、同学,在家与家人长辈,在社会上与他人交往的行为。
旨在通过学校的教育引导,帮助智障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尊师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行体现出来,如见到老师主动问候,不直呼老师的姓名等。
在与同学的相处能做到不以大欺小,讲团结讲互助,与同学友好相处。
在家中能听从父母正确的教导,尊重、孝顺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在社会生活中能遵守社会公德,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一)本课题研究的途径1. 矫正与鼓励并行行为养成的过程是一个培养教育的过程。
即不断向学生灌输积极因素,鼓励强化学生的好习惯,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给学生打预防针,这包括熏陶、感化、启发、采取一些少儿喜欢的、容易接受的鼓励方式,如评选“讲卫生个人”,谁今天最讲卫生就给贴上一个小红星。
经常开展比谁的手最干净,谁的衣服最漂亮,启发诱导学生养成讲卫生爱整洁的习惯。
对学生已经出现的消极倾向,要及时进行矫正,进行批评、引导。
对于表现好的行为通过各种激励及时进行表扬,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2. 点滴渗透、潜移默化特殊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少,所以每个学生和老师接触的机会特别多,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零距离接触进行点滴渗透。
生活情境就是教室,学生的活动就是教材。
家长和老师要善于捕捉生活场景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扮演成学生的母亲、父亲与学生亲近,教师被学生认同后有利于教师有目的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如开展一些感恩情感的讨论,“你生病后是谁照顾你”“你长大后有工资了最想给谁买东西”,“哪个教师你最喜欢,为什么”,抓住讨论互动的机会,教师扮演成与学生同等地位而不知不觉地渗透做人的道理。
看似平常的交谈,点点滴滴,渗透了关心和爱护,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教育引导的效果。
3.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学生行为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完成。
学校具有主导性,可以通过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行为认知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教育与评价。
涉及学生的大型活动,如艺术节、运动会,请家长到校了解学生的成长变化。
家庭是每个孩子人生成长的重要场所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 家庭成员间血缘亲情特别适合一对一的具体关怀和指导;定期召开家长会,汇报学生在家的一些表现,评选优秀家长。
每学期坚持教师到学生家走访。
社会具有基础性,社会环境可以检验、印证、巩固学生在学校、家庭传承来的正确观念和正确行为。
把学生带出校园,到十字路口观察过往行人和车辆体验文明交通,把学生带到福利院,帮老人洗洗头,打扫房间,三者各负其责,不可替代。
4. 融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培养不同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不能单靠老师的说教,因为学生的行为表现是通过活动展现出来的,因此需要通过行动去进行教育与引导。
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将把活动作为重要的教育与评价媒介。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领悟到活动本身的教育价值。
如常年开展“马路参观团”“家常菜大家尝”“清明扫墓” “春游踏青”“小小卫生监督员”“超市售货员”“小保安”等主题活动,融教育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生存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教育学生做文明守纪的小公民。
5. 做到小步子多循环中度智障学生在接受新的东西方面比较慢,且行为易反复。
根据学生情况的特殊性,在文明行为的培养与塑造方面,每个训练的内容要细化,教育过程中经常采用回放方式。
同一内容定期回放,不同内容交替往返重复,并做好重复回放记载,每次回放前可提示帮助学生回忆上次是怎么做的,因而强化学生记忆,面对行为的反复,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
(二)本课题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中采用调查法,一方面是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分析原因,研究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情况及良好行为的培养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矫正课题实验的偏差,保证实验正常开展并取得成效。
2. 文献资料法本课题研究采用文献法,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为我们所归纳总结的良好行为培养与塑造的策略与方法寻求理论依据,同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来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其它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所借鉴。
3.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课题研究将以学校教学与活动为主阵地,以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不良行为表现为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与活动中,通过活动和情境设计等灵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评估,并总结反思我们的教育引导过程,归纳总结出有效的培养与塑造良好行为的策略与方法。
4. 个案研究法个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采用的又一个主要方法。
课题研究将通过对个案在一定时期的行为表现、教育方法和行为结果的跟踪记录,取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从重多的个案研究中寻找有共性的、有规律性的培养方法,从而形成我们所期盼的中度智障学生良好行为培养策略与方法。
六、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一)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5月—2015年9月)1. 完成课题论证、课题申报,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开题等相关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