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优质课教案_9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培优课件_8
二 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兴学堂:万木草堂(三世说、维新变法维、新君思主潮立发宪展)
成为爱国救亡
2.上书: 1895年“公车上书”
的政治运动
3.成立政治团体:1895年北京强学会
4.办刊物: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时务报>>、<<国闻报>>
5.立学会、学堂、报馆
三、梁启超与《时务报》:
材料三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 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 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由弱变 强。”
代表 活动 主要 人物 地点 著述 刊物
主要思想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作用; 局限性: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姓名 籍贯 婚姻状况
康有为档案
Hale Waihona Puke 康有为性别广东南海 年 代
已婚 爱 好
男
贴
1858-1927
照 片
处
上书皇帝
生平大事
上书皇帝-请求变法
著书立说-宣传变法
创办刊物学会-推动变法
开堂讲学,聚集改革力量
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
上海 湖南 天津
变法通议
时务报
变法图强;学习西方政治、文 教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仁学
湘报
主张变法;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和伦理观念;体现民权思想
天演论 国闻报 借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共同主张:主张维新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
早期改良思潮在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那么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而促成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②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③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③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③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2、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授课。
2、学案导学法。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复习必修课中的相关知识〔2〕预习课本完成学案中的预习部分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将全班座位摆放成6个小组,方便讨论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学生的预习任务是否完成,了解学生的疑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
早期改良思潮在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而促成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多注重纵向知识的归纳比较,培养学生掌握梳理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并将本课的教学既放在戊戌变法这个主题下来进行,同时也要以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认识,从而体会中国近代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
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
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优质课教案_19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简述康有为等人的政治主张和维新派人士宣传变法的历程和主要方式,概括主要代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学目标:能通过回顾变法背景对学生进行时空观念素养渗透。
通过学习变法思想来源和理论特点来训练学生历史阐释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概括宣传变法思想的方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通过维新思想家的言行从他们身上汲取爱国精神和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的开拓精神。
重点:戊戌变法运动兴起表现和康梁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难点:康有为变法理论的特点及其原因教学环节:新课导入:回顾第九章标题交代,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是交代戊戌变法的背景,第二节是讲戊戌变法的兴起和变法思想的宣传,第三节讲变法内容,第四节讲变法的结果以及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今天我们学习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同时向学生展示PPT,了解单元知识结构。
一、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通过PPT展示时局图,让学生思考:依据图文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戊戌变法的背景?学生通过看图文思考,对变法背景进行阐释,学会运用图文对这件事进行实证。
再让学生回顾第一节甲午战后列强对划分势力范围和进行资本输出史实,两者相互印证来证明民族危机加剧。
再连续展示PPT5、PPT6让学生依据材料概括变法背景。
明确告诉这些背景就是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戊戌变法兴起的表现的PPT7,展示其知识结构。
维新变法的思想的起源、变法理论的构建、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
让学生了解本节的只知识结构。
二、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1.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早期维新思想出现的时间、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从教材中找出出现这种思想的背景。
这种思想的影响和作用。
背景:(1)19世纪70年代,民族工业产生。
(2)林则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引导。
(3)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4)西学的传入2.从早期维新思想家身上可以学到什么?可以汲取他们敢于担责,为寻找国家和民族出路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善于学习的精神。
三、构造变法理论3. 阅读教材思考:康有为认为提出的人类社会进化的理论是什么,来自哪家学说?康有为用这个理论和打扮孔子的目的是什么?由此可以知道康有为变法理论的特点是什么?理论:力社会进化要经过“据乱世”、“人平世”、”太平世“目的: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9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
(1)理解维新运动中的改革举措及其内在联系;
(2)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
(3)培养学生对维新运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剖析典型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维新运动;
4.阐述维新运动的兴起背景,为学生讲授新课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如民族危机、思想启蒙等,让学生了解维新运动的必然性。
2.详细介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及其贡献,强调他们的爱国精神。
3.分析维新运动的主要过程,包括戊戌变法、庚子赔款等事件,阐述改革举措的得失。
4.讲解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强调其历史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维新运动为何未能成功?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学会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优质课教案_9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A课程目标: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活动;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等。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
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一、早期改良思潮(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2)产生条件: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4)思想主张: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局限:他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5)性质: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征。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6)历史作用是什么: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师用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板书设计
1.重点知识点:
①维新运动的背景
②维新运动的过程
③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2.关键词:
①民族危机
②民族资产阶级
③维新派
④戊戌变法
-利用互动软件,设计问答、填空等环节,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在线平台,发布拓展阅读、讨论话题,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交流。
(3)实物展示:展示与维新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物、图片等,增加学生的实物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展示相关历史文物,如书籍、照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实地了解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其次,在教学手段方面,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例如,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手段,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这些教学手段的依赖性较大,导致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有所减弱。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中发言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不足。今后,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材内容分析
本内容属于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内容。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后,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政治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
因此,本单元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面向对象是高二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也看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及文学作品,对该段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从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出发,创设情境,引用典型阅读材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让学生体验历史,感知历史,研究历史,反思历史。
达到历史教学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轴、中西比较、进行时空定位,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2.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等提出问题,进行史料分析,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史料史证、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探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历史观。
教法利用大事年表、时间轴、历史地图、影像资料、阅读材料,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借助于powerpoint进行辅助教学
学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讨论探索问题,主观的获取历史知识。
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难点资产阶级斗争失败的社会深层原因的分析。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戊戌变法的背景(结合时代背景及阶段特征分析)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组织指导学生活动。
材料一时空轴上的秘密
材料二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为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额.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
材料四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思考:结合课文及材料一、二、三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
学生活动:分组读时空轴,阅读材料、归纳出时代特征并思考分析讨论回答:(总结)1、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3、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时空轴和文本材料,进行中西比较,培养学生确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了解戊戌变法前国际国内历史阶段特征,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分析这场改革失败埋下伏笔。
学习任务二戊戌变法的内容
教师活动:出示表格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资料,完成表格图,并能够利用时空定位对这一历史阶段进行概括和说明。
并解释《定国是诏》应读作《定/国是/诏》。
“国是”是专有名词,它与“国事”有着不同的含意。
学生活动:对整个变法经过及内容进行概括和说明,把握相关史实的时空联系。
百日维新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完成表格,对戊戌变法有基本认识,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历史史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体现唯物史观先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学习任务三戊戌变法的结果(结合19世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分析资产阶级斗争失败的社会深层原因的分析。
)
教师活动: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分组阅读材料、归纳出时代特征并思考分析讨论回答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群众
3、保守势力强大
4、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瓜分中国的狂潮
学习任务四戊戌变法的评价
(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整理材料、比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任务五面对中华民族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有什么反应?
学习任务六对比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小结:
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二戊戌变法的内容
三戊戌变法的结果
四戊戌变法的评价
五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的反应
六对比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