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如何突破复习的“高原现象”

合集下载

高三学生高考“高原现象”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高三学生高考“高原现象”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高三学生高考“高原现象”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一、高原现象产生原因【“我对学习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连续几次周测试和月考,我的成绩一点提高都没有,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其实我也很认真,也一直在抓紧时间复习,为什么我付出的就得不到收获呢?”“是不是我现在的脑子变笨了,不行了,记不住东西,感觉脑袋里一团浆糊,长久下去,我还怎么参加高考,我现在明显对高考失去信心了。

”】在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有些同学在经历一段顺境后,又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目标,但满以为会更上一层楼,却发现自己的成绩不仅停滞不前,反而有退步的趋势。

开始时,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于是更加刻苦,甚至夜以继日,但收效甚微,而且感到身体不适,力不从心;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失眠、厌食、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

学习效率大大减弱。

我们通常把高考备高过程中,学生出现的这种不良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的出现是不足为奇,是非常正常的,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到了极限而不能提高。

【正如每个跑过长跑的人都知道长跑会有极限点,这各阶段是人最痛苦最容易放弃的时候,也是最没有信心的时候,似乎无法挪动一步,终点永远看不到。

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你要对自己有信念,相信自己一定会坚持到最后,只要坚持,极限点就会过去,有时候过去的轻松的自己都无法相信。

】不少学生出现“高原现象”后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影响心态,影响学习,从而失去了对高考的渴望、期待和勇气。

其实,只要充分了解高原现象产生原因,及时找到有的放矢的应对措施和克服负面影响的学习方法,就会尽快走出高原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就自然提高了。

那么,“高原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各不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总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原因:1. 急功近利带来的恐惧心理一般来说,高三学生都带有功利目的,但因为复习备考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所学的新旧知识也需要一个消化过程,所以,往往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克服复习中的“高原反应”

克服复习中的“高原反应”

一、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
目前,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总复习期间,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

因此,要克服“高原现象”,教师在总复习时要有目标意识,在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功夫。

复习时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又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使知识得到巩固,数学能力得到提高。

二、加强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办法很多,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即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益友。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在数学总复习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情感,把全班学生吸引到教师的周围,并及时给予他们直接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困境,克服“高原现象”。

提高复习兴趣,克服“高原现象”

提高复习兴趣,克服“高原现象”

提高复习兴趣,克服“高原现象”
提高复习兴趣,克服“高原现象”
越是时间紧,复习方法越要科学有效。

掌握速效复习方法,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复习兴趣,克服“高原现象”。

所谓“高原现象”,例如,一名射手在进行一系列射击训练时,开始成绩逐渐上升,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成绩却不再上升,甚至下降,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在数学复习阶段表现得十分明显。

平时授新课,新鲜有趣;搞复习,要重复已学的内容,有的同学会觉得单调、枯燥无味,致使成绩提高缓慢,甚至下降。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同学们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复习的认识,主动进行复习;另一方面,要以“新”提高复习的积极性。

诸如制订新的复习计划;采用灵活的复习方法;抓住新颖有趣的内容和习题,把知识串连起来,使书“由厚变北。

2、加强双基,全面复习。

在复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复习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

在进行概念复习时,应当从实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加以抽象,弄懂概念含义。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数学规律,应当引导学生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弄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对于。

高考复习技巧:巧做习题,突破“高原现象”

高考复习技巧:巧做习题,突破“高原现象”

巧做习题,突破“高原现象”许多考生,越是临近高考,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就会有再学也无用的错误认识以及产生焦虑的心理,使复习出现松散状态,成绩难再提高,或者忽高忽低,沉浮不定,这是人们常说的普遍存在于高考前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高原现象”呢?巧做习题。

处理好如潮涌来的自测题、系列题、仿真题、联考题、模拟题等各种习题。

讲究原则,决不能全盘照搬。

滥题要拒绝。

“面面倶到”实际上是“面面不到”,费力不讨好,还会消磨意志,导致厌学厌考,因此,选做习题要斟酌,不要贪多求全。

偏题要抛开。

随着高考的逼近,有的题过细、脱离考前实际,材料陈旧等,这样的习题,要果断地加以剔除,否则,效果会事半功倍。

错题要善待。

在平时的政治复习中,有的习题并非很难,但却“意外”出错,要把题中易混和易错的观点及设疑和陷阱记在错题集中,可以社绝同类错误的发生。

难题要区别。

基础弱的学生做难题要适量适度,遇到“卡壳”,也不要过分恋战”,搁置一下再做。

基础好的学生做难题时要咬住不放,重视做答的灵活性。

好题要整理。

对于综合性强、典型的“一材多用”题目等,应做上特殊的标记和专门摘抄保存下来。

这样,到了考试之前再拿出来,回顾研习一遍,定会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和考试成绩。

对每天做题的对错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记录的情况加以整理,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并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

针对“弱点”,进行定点练习。

若各个“弱点”的掌握情况相差不大,则选择提高余地大又易于提高的“弱点”作为突破点。

根据经验,这一环节以半个月左右为宜,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大约5天,其中前5天用于定点训练,然后选择难度适中、质量较高的综合题进行自测(最好是高考题,或是教学质量先进地区的优秀考试用题)。

要把握好时间,如果时间过短难以奏效,时间过长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

以综合题进行自测,可以避免因搁置太久而在其它各点上出现遗忘或倒退的现象。

【高中物理】如何突破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高中物理】如何突破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高中物理】如何突破复习中的高原现象高考复习我们几乎都遇到过这样情况:经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也难有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遍存在于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越临近高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这也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克服“高原现象”,首先要了解其原因。

众所周知,知识体系是由许多知识点和能力点构成的,其难度和在平时学习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差别很大。

通常,那些难度较低和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容易掌握;相反,难度较高和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点,往往掌握得比较差。

况且个人的思维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千差万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偏点”现象。

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教师往往很难照顾好每一个学生,甚至很难找出学生的“弱点”。

整个教学只能以“机会均等”的方式进行。

这使得已经很好地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点不断重复,而他们的“弱点”很难得到特别的照顾。

结果必然是,一方面,他们做了大量无效劳动,另一方面,他们的“弱点”难以强化,最终导致总分停滞,即出现“高原现象”。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高原现象”呢?要克服“高原现象”,首先要找出自己的“弱点”。

为此,您可以在平时对每个测试项目进行详细记录,然后逐项整理统计数据。

从这些数据中,你可以看到你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从而找出你的“弱点”。

准确是这一步的关键。

总的来说,统计数字越多,反映的情况就越准确。

因此,应尽可能增加统计数字。

第二,针对自己的“弱点”,由教师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针对性资料或训练材料。

确保质量是这一步的关键。

可求助于老师,因为老师手里的资料一般都比较丰富,且老师的辨别力也要比同学们高得多。

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仔细分析,认真筛选,择优录用。

高考生必读:高三生如何度过“高原期”?

高考生必读:高三生如何度过“高原期”?

2019高考生必读:高三生如何度过“高原期”?在2019高考最终冲刺阶段如何高效利用时间?每年3—4月份是高三学生的心理“高原期”,这个阶段成果不稳定,没有突破,努力了看不到成果,很简洁让学生心灰意冷,手忙脚乱。

有的学生出现这种状况更早些。

每个学生的高原期持续时间长短也不一。

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学习成果上升到肯定程度时,接着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这里整理了高三生轻松度过“高原期”的方法,希望为大家供应服务。

1、要依据书目做系统的查缺补漏,不能只依据考试成果来查缺补漏。

查缺补漏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做到有安排地依据书本书目查缺补漏。

但高原期中学生很简洁依据考试状况查缺补漏,而此阶段考试相当多,每天几考,一味跟着考试成果查缺补漏会影响自己复习心情,终归遇到的全是错题,全是自己不会的,全是自己的问题,这些题目的示意会让自己心情很低落,影响学习效率。

2、要从另一个高度去分析学问之间的关联,试图将学问做成一张图谱印在脑海里,增加学问的关联和系统性。

保持稳定安排不变。

成果起伏,安排微调是可能的,但是调整过大,适应还须要时间,得不偿失。

例如,语文每天一篇现代文阅读,英语每天一篇完形填空等等。

3、保持作息时间稳定,不轻易更改作息时间,只能做微调。

假如累了,自然休息。

在高考面前,压力是必定的,假如过早或者过晚休息,都会带来新的焦虑:我这样就睡了,别人还在努力呢;我睡这么晚,明天还会受影响?4、学会心情转移的方法。

当你进展慢、胆怯、低落的时候,不妨出去跑个步,听个歌。

三五个哥们不妨每个星期打2次1个小时的篮球。

高三学生如何克服学习中高原现象?

高三学生如何克服学习中高原现象?

高三学生如何克服学习中高原现象?一、什么是学习的“高原现象”?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和和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

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它的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出现学习“高原现象”的表现:(1)判断能力下降,作业错误率明显提高。

他们上课回答问题总是时常会出现老师意想不到的错误,难度稍大的题目他们就思考不出结果,难度小的题目,他们又会觉得不可能这么容易而怀疑自己的答案。

作业失去了严密性,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

给老师造成的印象是:学生越学越糊涂。

(2)烦躁不安,做事理不出头绪。

在这一时期学生常常觉得自己问题很多,但又无从下手,做作业时翻翻这个,看看那个,明知自己不会,又不想下功夫。

上课学不进,下课玩不痛快,对于老师的批语和说教感到多余和厌烦。

(3)考试成绩明显下降,悲观失望情绪上升。

处于“高原期”的考生,成绩会出现显著的甚至是惊人的下降。

一些在班里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高原期”考试成绩可能会下降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下水平。

由于判断能力减退,作业倒退,特别是考试成绩的下降,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脑子笨,学习已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提高成绩已经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自己完了。

于是产生严重的悲观、消极情绪,甚至于厌学、厌世。

三、学生在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高原现象”呢?1、出现高原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同学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复习身心均感到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

2、其次是各门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自己一时很难找到突破口。

3、个体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就丧失信心。

考前的复习,范围广、容量大、时间长,缺乏新意,形式单调、枯燥是难免的。

这时就很容易减弱学习动机,甚至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

4、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导致身体状况下降。

三招攻克地理复习的“高原现象”

三招攻克地理复习的“高原现象”

整 体 的 角 度 尽 量 多 地 串联 知 识 , 从 而 达 到 “牵 一 发 而 动 全 身” 的 目的。 如 复 习 “风 ” 这一 专 题 , 可 以进 行如 下 知 识 串 联 (知 识 结构 图 ),然 后 各个 击 破 。
等压线图 :高指低 .偏转
风 向符 号 :风杆 和 风 尾
考点探微一 微问题复习法
微 问题 复 习法是 从一 个实 际问 题出发 ,与教材 对接 , 从个例 上升 为一般性的方法,即 “以点带面”“以问导学”。 微 问题复 习法既 有模 板构建 ,又有 破模过 程,化 繁 为简, 减 负 增 效。
例 如 ,做 成 因 分析 题 要 形 成逻 辑 思 维 ,多 问 “为 什 么”。 下面 以沼泽 (湿地)的成因分析为例 ,说明复 习方法。
②为 什么 不能 入地?下渗 少。 什么 原因使 得 下渗少 ? 有冻土所 以下渗少。什么原因会形成;东土?气温低是形成冻 土 的 主 要 因素 。
③ 为什么奔前 程受阻?地表 排水不 畅。 什么原 因导致 排 水 不 畅 ? 地 势 平 坦 、 低 洼 则 排 水 不 畅 , 平 原 、 高 原 等 地 形 都 是 地 表 平坦 地 形 。
【例 1】沼泽 是指 地表及地 表下层 土壤经 常过度 湿润 , 地 表 生 长 着 湿 性 植 物 和 沼 泽 植 物 ,有 泥 炭 累 积 或 虽 无 泥 炭 累 积 但 存 在 潜 育 层 的 土 地。 分 析 沼 泽 成 因 的 关 键 是 “(土 地 ) 过 度 湿 润”。
沼泽 (湿地)的成因 :来水丰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奔 前 程 受 阻 。
三招攻克地理复习的 “高原现象 ’’
◇ 湖北省宜昌市长 阳一 中 邓 士木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二 中 邓守绪

打破学习瓶颈 走出高原反应

打破学习瓶颈  走出高原反应

打破学习瓶颈走出高原反应教学背景: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复习,尤其是在进入二轮复习的时候,相当多的高三考生出现了学习和复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也感觉模糊不清,就像进入了高原地带,有种缺氧,感到自己不行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高原反应”。

为了帮助高三考生树立信心,克服焦虑、沮丧的负面情绪,走出高原反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决胜高考,我们选择在4月份开展一节以走出高原反应为主题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学习中高原现象的普遍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2、掌握克服高原反应的方法及其策略。

3、树立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走出高原反应的方法,帮助自己树立决胜高考的信心。

教学方法:启发法、活动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来来歌》请同学们全体起立,有节奏地拍着双手,跟着指令,每个动作做两遍。

“来来来,同学们,将你的头儿抬起来,向前摆,向后摆,转个圈圈停下来……接着依次是左手、双手、右脚、屁股。

简单有趣的游戏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

二、导入:一封来自高三学生的信请一位同学充满感情的朗读一位高三学生的心声,信的内容如下:老师,您好!我现在对高考特别担心,只要一想起来高考,我的脑子里就会蹦出来如果考不上该怎么办的念头,我很努力,甚至会熬到很晚,但是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上升,反倒在下降。

我觉得辜负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无助,不知道目标在哪儿……我知道在距离高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应该再拼一把,可是我很累,压力很大,好像又没有办法完全投入进去,我能考上心目中的大学吗?我是不是不行啊?问:大家听完这封信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你的身上发生类似的事情了吗?这种状态正常吗?学生思考,引出主题—高原反应。

三、介绍高原反应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高原反应:相当多的考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

其实这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时间,心理学称为“高原现象”。

高考复习如何应对“高原现象”

高考复习如何应对“高原现象”

高考复习如何应对“高原现象”在高三的学习中,学生如果不能尽快克服因复习时间延长和复习难度增加而产生的高原现象,则可能导致意志消沉、注意力分散、焦虑甚至自暴自弃等消极思想和行为,这对高三复习是非常有害的。

华西都市报报道:在心理学上,人们把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技能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

在高三的学习中,学生如果不能尽快克服因复习时间延长和复习难度增加而产生的高原现象,则可能导致意志消沉、注意力分散、焦虑甚至自暴自弃等消极思想和行为,这对高三复习是非常有害的。

学生方面学习方法陈旧、思维习惯僵化是导致成绩难以提高的最主要障碍。

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

有些学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不相适应状况,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

学生学习要以我为主,要经常查漏补缺,找出自己的学习“弱点”。

然后,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

教师方面教师要倍加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并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及时疏导好学生的紧张、焦虑的情绪。

同时,要适度强化和调整他们的学习愿景,可以通过集体宣誓、集体户外主题活动、演唱励志歌曲、朗诵励志文章等形式,进一步明确他们可以企及的种类目标,提高他们的激情,增强他们的信心。

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网络,从更高层次把握知识与方法,促使知识的融会贯通,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强化重点、难点,找出弱点,使学生能临阵不乱,从容面对。

家长方面家长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有些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高原现象”比他本人还要担忧,不停地干预,这样只会更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走出高原期。

家长在这段时间一定要心平气和,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孩子平稳地走出高原期。

在学生的高原期,学生需要的是鼓励和信心,而不是责备和埋怨,因此,老师、家长要不断地给学生鼓劲加油,帮助他们树立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浅谈高考前“高原现象”的对策

浅谈高考前“高原现象”的对策

浅谈高考前“高原现象”的对策作者:梁干桥孙小艳来源:《地理教育》2015年第05期高三复习进入后期阶段,相当多高三学生经常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对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有时头脑昏沉,学习和复习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烦躁、紧张、焦虑乃至恐惧情绪,久而久之就可能对高考丧失信心。

这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现象”。

如何克服和摆脱“高原现象”,再登新的高峰,不仅要有阳光心态和强健体魄,更要有灵活高效的学习方法,本文以农业专题为例略谈考前“高原现象”的对策。

一、扫描法去盲区考前学生之所以感觉知识模糊,考试成绩起伏大,根本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似是而非;知识点掌握不全面,丢三落四;答题规范不够圆满,考试成绩起起伏伏。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本人认为对照考纲,采取有意记忆方法,系统全面地进行扫描式回忆,搜寻并消灭学习中的盲区,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本文以农业专题为例,进行扫描式回忆,达到消除模糊概念和答题阴影的效果。

农业专题主要考点如下。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环境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技、劳动力、习惯与经验等。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农业生产中人类可改造热量、地形、水源、土壤等不利自然因素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分别见图1、图2、图3、图4)。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合理的强度,可使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强度、方式、技术等分别带来的地理环境问题。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和我国四大区域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五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

其它特色农业地域类型: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游牧业等。

二、比较法扫雷区高考考试说明强调“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应用比较法不仅可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区别事物间的异同,突出内在差异、找出内在联系,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能力-实践”的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是解决“高原现象”的较快捷高效的方法之一。

解决高三数学复习高原现象的三个办法

解决高三数学复习高原现象的三个办法

解决高三数学复习高原现象的三个方法
高三数学的教师经常会遇到“高一、高二数学成绩不错,怎么一到高三反不如以前〞的问题,龚教师认为,这种数学上的“高原现象〞,可以运用以下解决
高三数学复习高原现象的三个方法。

学会运用根底知识
高三学生往往能把课本上的例题、习题做得很顺畅,教师讲的题目也能听懂,但当自己做题时却找不到切入点,这就是不知道如何运用根底知识的表现。

实际上,做题时应先寻找范例,在大脑中搜索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第一次做不出来的题目做一个记号,过一段时间把第一次做不出来的题目再做一遍,假设还做不出来,再做一个记号,过一段时间再做一遍,这样反复考虑,就能有很大进步。

学会放松式做题
高三学生作业多,训练量大。

学生假设只局限于做完题,结果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却得不到好效果。

建议学生学会放松式做题,即把做过的题目拿出来分解,分解题目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分解题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掌握经典题的解题步骤和思路,从中总结出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规律。

从教师讲解中弥补自己思维缺陷
复习,也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很多学生除了做题、听教师讲解外,很少对一个数学问题追根求源和延伸拓展。

实际上,教师们在上课前,都认真分析过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的评讲是针对了学生认知的根底。

那么,学生可认真分析教师的思路过程,从而弥补自己思维过程的缺陷,力争从教师的思路过程中创立自己独立考虑的空间。

学生还应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与教师一起讨论,从中寻找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的根结所在,养成独立考虑的习惯。

解决高三数学复习高原现象的三个方法是多年教授高三的
教师分享的,实用性比较强,希望有此现象的考生一定注意。

高三学生如何突破复习的高原现象

高三学生如何突破复习的高原现象

高三学生如何突破复习的“高原现象”心理学认为,人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止不前,在练习曲线上出现近于平缓甚至下降的一部分线段,即“高原现象”。

而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现象”。

因为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①学习开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

一般说来,学习是比较费劲的,所以学习提高的速度比较慢,但总的来看,学习效率是向上的趋势;②迅速进步阶段。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习兴趣日益浓厚,进步迅速,学习效率有明显提高,直线上升;③高原阶段。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主观和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各种障碍,使学习进步速度缓慢,学习效率不佳,提高甚少,或者有明显下降,使学习处于波动甚至停滞状态;④克服高原阶段。

当学生主观不断努力,积极改变和寻求有效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环境的促使下,克服种种障碍,从而掌握了新的学习规律和技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得到了提高。

不仅学生的学习是这样,在技能训练、科研课题的研究、企业的发展等等,这一过程也普遍存在。

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心态与学习方法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志品质薄弱,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

高考前的复习,范围广、容量大、时间长,与高一高二新课程相比,缺乏新意,形式单调。

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的感觉,缺乏耐心,急于“求战”,很容易减弱学习的动机,甚至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

二是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导致身体状况下降……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

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失去信心,越学越糊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学生如何突破复习的“高原现象”心理学认为,人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止不前,在练习曲线上出现近于平缓甚至下降的一部分线段,即“高原现象”。

而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现象”。

因为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①学习开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

一般说来,学习是比较费劲的,所以学习提高的速度比较慢,但总的来看,学习效率是向上的趋势;②迅速进步阶段。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习兴趣日益浓厚,进步迅速,学习效率有明显提高,直线上升;③高原阶段。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主观和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各种障碍,使学习进步速度缓慢,学习效率不佳,提高甚少,或者有明显下降,使学习处于波动甚至停滞状态;④克服高原阶段。

当学生主观不断努力,积极改变和寻求有效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环境的促使下,克服种种障碍,从而掌握了新的学习规律和技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得到了提高。

不仅学生的学习是这样,在技能训练、科研课题的研究、企业的发展等等,这一过程也普遍存在。

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心态与学习方法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志品质薄弱,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

高考前的复习,范围广、容量大、时间长,与高一高二新课程相比,缺乏新意,形式单调。

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的感觉,缺乏耐心,急于“求战”,很容易减弱学习的动机,甚至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

二是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导致身体状况下降……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

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失去信心,越学越糊涂。

三是学习方法不当。

学生习惯于某种学习方法后,出现了惰性,缺乏因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变化而进行自我调整学习方法的能力。

在学习和人才成长的道路上,立志成才者多,而真正出类拔萃的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许多人不能越过“高原期”而继续攀登高峰,最后落得个半途而废,功败垂成的结局。

这时如能认真诊断,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能冲上去达到另一个台阶,即克服高原现象,取得新的成绩。

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很多,下面从意志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

1.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学生的学习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觉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就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我们坚持下去,就像烧开水,开始时,难以知道水温一直在升高,再坚持下去,总会有“开”的那一刻。

高考的竞争不仅是文化知识的较量,同时也是意志力的较量和心理素质的较量。

就要求学生培养坚韧意志坚持学习,在困难面前,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有顽强奋斗的品质,应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态度,相信自己能行,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2.保持心理平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提高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

由于大多数同学不了解这个规律,再加上高考的临近,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复习的效率,耽误了学习成绩的继续提高。

其实,学习的高原现象阶段是同学们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阶段之一,这一点对于中后水平的同学来说,尤其明显。

同学们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不经历风雨,哪能风彩虹。

3.变换学习方法。

高原期的学习方法转变是重中之重。

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高三第一轮复习所用的方法,到第二轮复习不一定再合适。

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汇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

有些考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不相适应状况,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

所以我们要及时探索适应这一阶段的学习方法,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地理时,第一轮复习时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的“有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的层面上,到了第二、三轮复习,需要综合应用知识去“描述和阐释事物”及“论证和探讨问题”,这时就必然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形成停滞不前。

学习政治时,第一轮的复习往往局限于某一模块(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学生解题不太会有遗漏。

而到了第二轮复习时则需要将各部分的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有些同学解题时见到经济建设只想到经济学知识,而想不到其政治意义;见到政府行为时只想到政治学知识而想不到经济学的道理。

这就难免会失分。

建议同学们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调整大脑中贮存的知识,使之条理化,以便在进行新的学习时可以顺利的提取出来加以运用,并可迁移到其他方面;第二,及时进行学习小结(必要时可与老师交流),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调整学习方法,使学习得以进一步深入;第三,科学地转换学习目标,一是改变过于狭窄的注意力,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高屋建瓴”地“俯视”问题;二是学会知识的运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生只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进行调整,定会突破学习的“高原现象”,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高三学生复习考试中常见的高原现象在心理学上,人们把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技能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

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尤其是在马上就要面临考试之际,忽然感觉成绩停滞不前。

也就是说,在经过一段高强度的学习和进步之后,许多同学会感到学习和复习效率低下,甚至学过的知识也模糊不清。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而言,“高原现象”是极其有害的。

因为越是临近高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造成学生“高原“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生理、心理疲劳从高三下学期开始,学习的强度逐渐加大,好似箭已在弦上,时间紧张、精神紧张,千头万绪,尤其进入二轮复习以后,各种测试题、模拟题、打靶题满天飞,地方教育部门编制的、学校或老师印发的、家长买的、朋友找的等等,这种题海战术使不少考生夜以继日,争分夺秒,以牺牲休息时间来应对,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使学生的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知识越来越混乱。

2.学习方法缺乏“升级换代”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在不同复习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

临近高考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提升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若考生只抱一种机械的方法:苦学加死学,就会进入高原期。

3.学习效率下滑学生不能及时整理思路,对做过的习题不能及时归纳比较,整天只为做题而做题,题做得过多过乱,整天晕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导致了高原现象出现。

过分的考前焦虑和患得患失也影响了学习效率,无形中加快了高原现象的形成。

4.出现知识点的“瓶颈”即有“偏点”现象。

也就是说,知识结构有漏洞。

由于班级授课制的限制,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难以得到特殊照顾。

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

虽然“高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还是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到了极限。

不惊慌、有自信、好方法是解决“高原现象”的钥匙。

1、心态是关键。

保持平和的心态,树立充分的自信,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

不要因模拟成绩不理想就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失眠,误认为自己脑子不行了,记不住,甚至垂头丧气,过早地否定自己的学习效果。

要用合理的作息来保证自己身心的充分休息,越是紧要关头越不要乱方寸,一切按计划进行(并保持对计划的合理调整),那种挑灯夜战、加班加点的消耗战对学习是不利的。

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调整休息时间,使生理和心理得到充分休息,恢复到最佳状态,同时不要再做过多的模拟题,而应把时间花在对前段时间所做的分类、归纳总结上,通过归纳习题类型,总结解题方法,拓开思路,提高效率。

2、方法是根本。

在学习中,原有的学习方法,认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而未被发现,或因已不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换,当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这些方法的缺陷逐渐暴露,就成了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和渡过高原阶段的障碍。

而且由于习惯的原因,一时还难以改变。

这时,需要改造旧的方法,采用新的方法,学习才能进步。

所以,根据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越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自己的分析综合能力。

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

因此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和策略进行调整,提高思维的广度和知识联系的跨度,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3、效率是保证。

安排好时间,有效地把握老师的节奏,但也不必固守老师的进度,根据自己各学科的层次将自己低的“桶板”加长。

注意力应更集中,抛开不切实际的杂念,排除一切于己不利的干扰。

不再采用题海战术提高解题能力。

记忆方法尽量多一些,调动各种感觉通道,即眼、耳、口、手等综合利用。

4、找弱补差是途径。

首先要找出自己的“弱点”。

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将其中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

自己对每次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并提出复习建议或计划。

(见下表)准确性是这一步的关键。

一般来说,统计的次数越多,反映的情况就愈加准确,所以要尽可能增加统计的次数。

第二,针对自己的“弱点”,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针对性资料或训练材料。

确保质量是这一步的关键。

为此,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仔细分析,认真筛选,择优录用。

在这方面,可多求助于老师,因为老师手里的资料一般都比较丰富,且老师的辨别力也比同学们高得多。

第三,拿出一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

若各点的掌握情况相关性不大,则选择二至三项提高余地较大又较易于提高的点作为突破点。

总之,高三学生面临人生的第一大选择,面对新的挑战,因升学压力和任务,经常体验强烈的内心冲突,在面临着复习迎考时又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自身的种种压力,紧张的学习生活往往让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在复习中、考试和答题时都难免被一些非智力因素困扰,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考生又尤其关键,它们直接导致考生的“非战斗损失”,可以说复习、考试、答题是高三学生不得不应对的三个重要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