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年后》教学设计
执教者:资美
莲
教学目标:
通过发现并赏析小说情节中的暗示,体悟本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并进一步理解学习“伏笔”这种谋篇技巧;通过对文中杰米和鲍勃两个人物的深入品评,进一步学习如何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教学重点:
发现并赏析小说情节中的伏笔,体悟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教学难点:
学习结合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创作意图更深层次、更客观公正地去品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导入课文。
小说《二十年后》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
简而又简的语言:约会(二十年后的一个约会)
二、研读课文,赏析小说中的“伏笔”,体悟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1、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是朋友关系
②是警察与罪犯的关系。
2、“警察与罪犯的关系”你是在文中哪个地方才明白的?(结尾)
3、结合全文,谈谈故事的结局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4、“意料之外”我很明白,就是小说的情节或氛围突然发生陡转,让人意想不到,然而为什么又会让我们有“情理之中”的感觉呢?这得益于一种什么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引导学生回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杰利”这的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补充复习“伏笔”的相关知识:
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的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在文章的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做出某种提示或暗示,在文章的后面再做回应。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伏笔是一种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关联全篇的重要的谋篇技巧。
6、鲍勃的罪犯身份在文中哪些地方有伏笔?
7、杰米本来是鲍勃最好的朋友,可是最后他却报警抓了鲍勃,你认为这个情节合理吗?文中哪些地方有暗示?
8、鲍勃借他自己的话说,应是一个极其精明的人,可他为什么没有发现第一个警察是朋友杰米,而第二个自称是“杰米”的人却不是杰米?这些情节合理吗?文章在哪有暗示?
9、结合以上对本文“伏笔”的赏析,你能说说这种手法的特点和妙处吗?
小结本文伏笔的妙处:
伏笔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伏笔是为了前后照应,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伏笔是一种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关联全篇的重要的谋篇技巧。
伏笔的内容可以是人物的各种描写,也可以是环境描写。
三、品评文中鲍勃和杰米两个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公正地品评小说中人物
的方法。
1、通过前面我们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描写的分析,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
鲍勃和杰米两个人物进行评价吗?
2、你对两个人物的情感倾向又是怎样的?
学生的几种可能选择:
①认为鲍勃是坏人,被抓是罪有应得,要批判。
②认为鲍勃是好人,有情有义,信守承诺,要赞赏。
③认为杰米是好人,忠于职守,要大加赞赏。
④认为杰米是坏人,背叛了友谊,要批判。
小结:由于读者的身份、立场、角度等的不同,对人物的品评结果也会不同,其评价结果已经蒙上了读者浓厚的主观情感,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品评小说中的人物就到此为止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如何得知这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对小说中的人物评价应客观公正些。那么如何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呢?3、深入探究一个问题:
本来杰米和鲍勃是最要好的朋友,为什么二十年后差别会如此之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作者在文中有没有提示?
他们20年间各自所处的生活环境所造成。
“纽约”“西部”
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
4、小说中的人物是怎样评价这两个地方的?
纽约:“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一个人在纽约可以墨守成规,过过舒服日子”
西部:“在西部就像刀架在脖子上,惶惶不可终日”“我得同一些极精明的人竞争才能发财”。
补充作品所反映的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作品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发西部的一个侧面。当时美国只是东边的殖民地地区,需要大量的土地,当地已经满足不了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西部,当时西部的土地都是印第安部落的。有一帮先驱者向西部探索,并和印第安部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来大量人包括政府和军队涌入西部,通过劫掠、诱导、欺骗、屠杀印第安人,并开发西部地区。当
时美国社会过于强调财富,却并没有为人们实现财富目标提供比较充分的合法的制度化手段,因而,一些很难通过社会认可的合法手段和途径发财致富的人,常常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并进而认为没有必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鲍勃就是这个时代的冒险者与牺牲品。而“纽约”就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地方,是当时美国人所认为的“资本主义社会高度文明”所在之地。
了解了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后,你对这两个人物的评价和情感有没有变化?
小结:鲍勃身处西部的环境身不由己,鲍勃是西部开发的牺牲品,值得同情。
4、作者欧亨利对他们又有怎样的情感倾向和态度呢?
(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喜爱还是讽刺、否定;揣摩作者的态度——赞扬什么还是批判什么,也还是要从相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入手。)
文中哪些地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态度?
①小说中对鲍勃的一些描写。
“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不过我知道杰米如果还活着,他一定会在这里同我会面。他决不会忘记。我走了一千英里,今天来站在这门口,只要我的老搭档露面了,那就值得。”
“如果杰米还活在世界上,到时候会来的。”
分析:这些描写可见鲍勃对友谊的忠诚。从鲍勃对友谊的忠诚上可以看出作者欧亨利对西部人物的偏爱
..。这种情感倾向在他其他的西部生活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②小说中对杰米的一些描写上。
“他的警棍舞出种种花样,挨门挨户地察看”
“我要走了,希望你的朋友会来。他能准时来吗?”
“晚安,先生。”警察说,一路继续巡逻下去,对每道门察看一番。
他在去见20年前最好的朋友时,不急不喜,“一边走一边试试人家的门户是不是关好,一只手把警棍耍出许多复杂而美妙的花样”,充分体现出一个警士的形象。当发现20年前的好朋友就是被通缉的罪犯时他能不露声色地走开,并且仍然能够继续“一边走一边试试人家的门户”,。杰米的一系列举动,都表现出一种带有机械性质的麻木和冷漠。如同一架准确无误的无血无肉无情的巡逻工具。在作者看来杰米是被纽约“高度的社会文明”扭曲的灵魂,作者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