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育种与栽培提质示范工程项目建议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宁县的杂交水稻制种历史已有30多年的发展。1976年政府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远赴海南学习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归来后,他们在全县各生产队扑街推广杂交水稻制种技术,随着制种技术的不断成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规模也初步形成。1985年建宁县被列入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随后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新技术得予普及推广,制种生产模式为“公司+基地+制种经纪人+农户”的模式,并一直沿袭至今。2000年以来随着《种子法》的全面深入实施,尤其是2007年7月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退出种子生产经营活动,区域封锁和行业垄断局面被彻底打破,建宁县种子生产经营格局从过去的独家掌控向主体多元化转变,目前,已有省内外18家种业公司陆续在建宁县依法取得生产许可证,建立了稳定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2011年在建宁县生产杂交水稻种子超过1.8万kg,产品销往全国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等国。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也已成为建宁县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二、项目的必要性和条件分析
1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食以稻为先”,稻米是我国65%以上人口的主食来源。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水稻生产不仅担负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并肩负实现种粮增效、稻农增收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也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我国农作物的单产需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0%以上才能满足粮食的安全供给。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将有助于促进水稻新材料创制、新品种培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育种、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有效地促进粮食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未来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
2
南方水稻规模化育种基地建设:福建省沙县是我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良种“汕优63”的原产地,该区域具有比较典型的生态气候条件,创制的水稻新材料和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对不同的生态区具有较好等适应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如创制的优良恢复系“明恢63”,目前国内应用的恢复系65-70%都具有明恢63的血缘。该生态区具有较好的基础,非常适合建设规模化水稻育种基地。
1.4
由于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违法生产经营及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国务院于2011年4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1.5
开展“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对发展水稻产业化、提高水稻单产、增加稻谷总产、提高种稻效益、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以水稻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以高科技为支撑,创新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高产技术,突破产量限制,高产技术与优质技术结合、高产技术与资源高效利用和农田保护技术相结合、高产技术与安全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结合,与生命科学和农业科学相关学科相互交融,在水稻进一步高产高效栽培机理与技术、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与水稻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等主要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创新一批在高产突破、品质提高、资源高效、结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的关键原创性技术;集成一批多学科技术成果与技术优势、互补组配生产要素的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高效适用型栽培新技术;提升一批用高新技术改造的现代生产技术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保障和技术支撑。
1
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单产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其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2.2%,单位面积产量比整个粮食作物平均高出45.7%。因此,水稻生产的好坏必将对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2
我国在守住耕地18亿亩红线的前提下,只有依靠提高单产,才能保障未来国家粮食安全。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还有较大的潜力,其中水稻在世界的排位为14位,是世界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85%。国内不同生态区域间、同一生态区的省际间、省区内不同县际间单产水平均有较大差异。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增强水稻研发能力,培育水稻“丰、抗、优和广适应性”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加快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不断推出新品种、新技术支撑粮食生产发展。
Fra Baidu bibliotek建议:
本项目充分利用了我国北回归线区域特殊地理环境资源,其所育水稻品种和制成的生产种可适应我国南、北广大水稻栽培区生产应用的优势,集成本区域在水稻育种、制种及栽培技术等方面已有的积累和基础资源,采用顶层设计、科学布局的方法,形成我国南方水稻的育种与栽培在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提质。项目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建议国家加快本项目的立项建设,为促进区域粮食生产保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1.6
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增多,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空间有限,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建立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建设长期固定支持的作物育种、制种和高产示范基地,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加快“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水稻新品种培育效率,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邮政编码:350003
填报时间:2012年12月10日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南方水稻育种与栽培提质示范工程
项目建议书
一、总论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食以稻为先”,稻米是我国65%以上人口的主食来源。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水稻不仅担负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并肩负实现种粮增效、稻农增收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也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我国农作物的单产需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0%以上才能满足粮食的安全供给。
在福建省再生稻主产县,建立标准化的再生稻超高产核心区百亩示范片2~3个,目标产量为头季亩产800~850kg,再生季亩产450~500kg,周年亩产1250~1350kg;每年在福建省推广再生稻80万亩,在南方形成600万亩再生稻辐射区,再生稻按每亩新增稻谷270Kg,每亩稻谷按360元计算,新增经济效益21.6亿元;制定再生稻高产、超高产模式及其技术体系1~2套,研究形成超高产理论和技术模式,确保南方再生稻大面积高产,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储备。
项目名称:南方水稻育种与栽培提质示范工程项目建议书
学科分类:作物遗传育种和农学
依托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主管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负责人:谢华安中国科学院院士
联系人:张建福博士
联系电话:13860627938
传真:0591-87868241
通讯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高新大楼709室
每年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稻杂交新品种10-20个,杂交稻制种基地10万亩,生产2000万公斤杂交稻种子,可以确保南方2000万亩粮田播种的种子需求;杂交稻制种产量比现有水平提高5-10%,种子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制订新品种企业制种技术标准10-20项;建立制种技术组织体系,培训基层制种技术人员100-200人,普及标准化、规模化制种关键技术,培训制种农户2000户。
福建省建宁县是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也是全国主要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福建省建宁县地处福建省西北内陆山区,制种基地海拔介于330-45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16.8℃,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夏秋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杂交水稻高产,所产种子发芽率高、饱满度好。自1975年引进杂交水稻制种以来,水稻杂优种子生产规模不断壮大,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县23万亩耕地,年制种面积10万亩,目前有19家种业公司在建宁县建立制种基地,年总产杂交水稻种子2000万公斤以上,产值超过3亿元,产品销往东南亚及全国南方十二个省(市),杂交水稻制种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
引进、收集、保存、育成一批水稻亲本材料,其中:收集、保存水稻种质资源1000份,征集优异种质资源50份,建成福建省水稻种质创新的材料平台;克隆定位有利基因1~2个,发掘实用型分子标记10~20个,功能性分子标记5~10个;申请植物品种权保护3~5项,申报发明专利4~7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15篇,其中SCI论文3~5篇。
1.3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北纬23°~28°之间,年平均气温19°C,武夷山脉纵贯其间,在地理上是东洋区和古北区的分界线,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从农业上看,有着极其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历史经验表明,从这个区域选育的作物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福建省虽不是产粮大省,但却是水稻育种大省,培育的许多优质稻品种受到全国粮食主产区的欢迎,在全国水稻主产区都种植有福建省育成的品种。创制的优良恢复系“明恢63”,目前国内应用的杂交水稻恢复系65-70%都具有明恢63的血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汕优63”为代表的几十个水稻良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约10亿亩,为全国粮食增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形成一支由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人,领域学术带头人1~3人,高层次或高级研究骨干5~10人组成的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学术水平高的创新团队。
本项目在原有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平台水稻育种、制种和示范基地的建设,使之进一步满足规模化水稻新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制种和展示、推广的需要,加快工程化育种和新品种产业化的需求,促进“研、学、产、推”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因此,希望国家对本项目进行投资,投资概算为70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00万元,福建省配套资金2000万元,主要用于平台建设的需要,包括水稻遗传育种基地建设投资3200万元,制种和仓储与种子加工基地建设投资2090万元,航天育种资源优选基地建设投资1500万元,仪器设备投资1200万元,人才培训270万元,项目管理费180万元,财务费用60万元。
本项目依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在福州、沙县、建宁和福建省县域10个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分别建设水稻育种基地、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水稻高产栽培示范基地等,建设期限为3年(2013-2015)。到项目建设期末,培育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水稻新品种10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国家级审定3~5个,筛选强再生力的水稻新品种3~5个,新品种累计推广2000万亩,每亩按新增稻谷25Kg计算,每公斤稻谷按1.2元计算,累计新增经济效益6.0亿元。
南方水稻标准化、规模化制种基地建设:福建省建宁县地处福建省西北内陆山区,东接泰宁县、南临宁化、明溪县,西北与江西省的南丰、广昌、黎川县毗邻,东北接邵武市,地处E 116°30′~117°03′,N 26°27′~27°06′,总面积1742.3km2,人口15万人(2006年),农业人口1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4万人。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16.8℃,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夏秋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杂交水稻高产,所产种子生理品质优良。全县溪流分布广,山地纵横交错,形成大小各异的种植区域,制种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隔离条件。全县1.533万hm2耕地,有近0.67万hm2可利用制种。
二、项目的必要性和条件分析
1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食以稻为先”,稻米是我国65%以上人口的主食来源。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水稻生产不仅担负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并肩负实现种粮增效、稻农增收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也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我国农作物的单产需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0%以上才能满足粮食的安全供给。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将有助于促进水稻新材料创制、新品种培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育种、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有效地促进粮食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未来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
2
南方水稻规模化育种基地建设:福建省沙县是我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良种“汕优63”的原产地,该区域具有比较典型的生态气候条件,创制的水稻新材料和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对不同的生态区具有较好等适应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如创制的优良恢复系“明恢63”,目前国内应用的恢复系65-70%都具有明恢63的血缘。该生态区具有较好的基础,非常适合建设规模化水稻育种基地。
1.4
由于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违法生产经营及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国务院于2011年4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1.5
开展“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对发展水稻产业化、提高水稻单产、增加稻谷总产、提高种稻效益、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以水稻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以高科技为支撑,创新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高产技术,突破产量限制,高产技术与优质技术结合、高产技术与资源高效利用和农田保护技术相结合、高产技术与安全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结合,与生命科学和农业科学相关学科相互交融,在水稻进一步高产高效栽培机理与技术、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与水稻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等主要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创新一批在高产突破、品质提高、资源高效、结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的关键原创性技术;集成一批多学科技术成果与技术优势、互补组配生产要素的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高效适用型栽培新技术;提升一批用高新技术改造的现代生产技术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保障和技术支撑。
1
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单产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其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2.2%,单位面积产量比整个粮食作物平均高出45.7%。因此,水稻生产的好坏必将对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2
我国在守住耕地18亿亩红线的前提下,只有依靠提高单产,才能保障未来国家粮食安全。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还有较大的潜力,其中水稻在世界的排位为14位,是世界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85%。国内不同生态区域间、同一生态区的省际间、省区内不同县际间单产水平均有较大差异。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增强水稻研发能力,培育水稻“丰、抗、优和广适应性”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加快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不断推出新品种、新技术支撑粮食生产发展。
Fra Baidu bibliotek建议:
本项目充分利用了我国北回归线区域特殊地理环境资源,其所育水稻品种和制成的生产种可适应我国南、北广大水稻栽培区生产应用的优势,集成本区域在水稻育种、制种及栽培技术等方面已有的积累和基础资源,采用顶层设计、科学布局的方法,形成我国南方水稻的育种与栽培在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提质。项目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建议国家加快本项目的立项建设,为促进区域粮食生产保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1.6
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增多,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空间有限,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建立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建设长期固定支持的作物育种、制种和高产示范基地,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加快“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水稻新品种培育效率,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邮政编码:350003
填报时间:2012年12月10日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南方水稻育种与栽培提质示范工程
项目建议书
一、总论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食以稻为先”,稻米是我国65%以上人口的主食来源。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水稻不仅担负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并肩负实现种粮增效、稻农增收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也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我国农作物的单产需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0%以上才能满足粮食的安全供给。
在福建省再生稻主产县,建立标准化的再生稻超高产核心区百亩示范片2~3个,目标产量为头季亩产800~850kg,再生季亩产450~500kg,周年亩产1250~1350kg;每年在福建省推广再生稻80万亩,在南方形成600万亩再生稻辐射区,再生稻按每亩新增稻谷270Kg,每亩稻谷按360元计算,新增经济效益21.6亿元;制定再生稻高产、超高产模式及其技术体系1~2套,研究形成超高产理论和技术模式,确保南方再生稻大面积高产,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储备。
项目名称:南方水稻育种与栽培提质示范工程项目建议书
学科分类:作物遗传育种和农学
依托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主管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负责人:谢华安中国科学院院士
联系人:张建福博士
联系电话:13860627938
传真:0591-87868241
通讯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47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高新大楼709室
每年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稻杂交新品种10-20个,杂交稻制种基地10万亩,生产2000万公斤杂交稻种子,可以确保南方2000万亩粮田播种的种子需求;杂交稻制种产量比现有水平提高5-10%,种子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制订新品种企业制种技术标准10-20项;建立制种技术组织体系,培训基层制种技术人员100-200人,普及标准化、规模化制种关键技术,培训制种农户2000户。
福建省建宁县是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也是全国主要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福建省建宁县地处福建省西北内陆山区,制种基地海拔介于330-45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16.8℃,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夏秋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杂交水稻高产,所产种子发芽率高、饱满度好。自1975年引进杂交水稻制种以来,水稻杂优种子生产规模不断壮大,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县23万亩耕地,年制种面积10万亩,目前有19家种业公司在建宁县建立制种基地,年总产杂交水稻种子2000万公斤以上,产值超过3亿元,产品销往东南亚及全国南方十二个省(市),杂交水稻制种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
引进、收集、保存、育成一批水稻亲本材料,其中:收集、保存水稻种质资源1000份,征集优异种质资源50份,建成福建省水稻种质创新的材料平台;克隆定位有利基因1~2个,发掘实用型分子标记10~20个,功能性分子标记5~10个;申请植物品种权保护3~5项,申报发明专利4~7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15篇,其中SCI论文3~5篇。
1.3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北纬23°~28°之间,年平均气温19°C,武夷山脉纵贯其间,在地理上是东洋区和古北区的分界线,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从农业上看,有着极其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历史经验表明,从这个区域选育的作物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福建省虽不是产粮大省,但却是水稻育种大省,培育的许多优质稻品种受到全国粮食主产区的欢迎,在全国水稻主产区都种植有福建省育成的品种。创制的优良恢复系“明恢63”,目前国内应用的杂交水稻恢复系65-70%都具有明恢63的血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汕优63”为代表的几十个水稻良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约10亿亩,为全国粮食增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形成一支由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人,领域学术带头人1~3人,高层次或高级研究骨干5~10人组成的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学术水平高的创新团队。
本项目在原有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平台水稻育种、制种和示范基地的建设,使之进一步满足规模化水稻新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制种和展示、推广的需要,加快工程化育种和新品种产业化的需求,促进“研、学、产、推”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因此,希望国家对本项目进行投资,投资概算为70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00万元,福建省配套资金2000万元,主要用于平台建设的需要,包括水稻遗传育种基地建设投资3200万元,制种和仓储与种子加工基地建设投资2090万元,航天育种资源优选基地建设投资1500万元,仪器设备投资1200万元,人才培训270万元,项目管理费180万元,财务费用60万元。
本项目依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在福州、沙县、建宁和福建省县域10个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分别建设水稻育种基地、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水稻高产栽培示范基地等,建设期限为3年(2013-2015)。到项目建设期末,培育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水稻新品种10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国家级审定3~5个,筛选强再生力的水稻新品种3~5个,新品种累计推广2000万亩,每亩按新增稻谷25Kg计算,每公斤稻谷按1.2元计算,累计新增经济效益6.0亿元。
南方水稻标准化、规模化制种基地建设:福建省建宁县地处福建省西北内陆山区,东接泰宁县、南临宁化、明溪县,西北与江西省的南丰、广昌、黎川县毗邻,东北接邵武市,地处E 116°30′~117°03′,N 26°27′~27°06′,总面积1742.3km2,人口15万人(2006年),农业人口1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4万人。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16.8℃,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夏秋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杂交水稻高产,所产种子生理品质优良。全县溪流分布广,山地纵横交错,形成大小各异的种植区域,制种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隔离条件。全县1.533万hm2耕地,有近0.67万hm2可利用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