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1上博藏楚竹书《周易》的复原与卦序研究
论上博藏楚竹书《周易》
论上博藏楚竹书《周易》楚竹本《周易》的发现,拨开了易学史上的诸多谜团,澄清了易学史上的诸多问题。
从楚竹本《周易》所揭示的内涵来看,楚竹书《周易》中所运用的卦画符号是数字卦与符号卦日趋统一的又一典型例证;楚竹书《周易》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经文中出现的多种类型的特殊符号;楚竹书《周易》的另一特点,是经文中“匚”符号的发现及其所引起的种种认识和推测;楚竹书《周易》中的有经无传,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周易》经传所产生的时代问题。
这可以在与今本《易》之相互比较中,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优劣问题。
标签:竹本《易》;基本特点;今本《易》对楚竹书《周易》的研究,是近几年易学界颇为热门的话题。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是该馆于1994年从香港文物市场上所购得,所藏总量为1200余支、3.5万余字。
其内容涉及到哲学(易学)、文学、历史、宗教、军事、教育、政论、音乐以及文字学等。
从种类上讲,这批楚竹书多达近百种,但能与流传至今的先秦古籍相对照的不到十种。
从简的文字内容所涉及的史事来看,多与战国的楚国有关,有的就是楚国的文学作品;并经碳十四的测定,当为战国时代的简。
马承源先生经多方面推断,这批简乃楚国迁陈郢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
①关于楚竹书《周易》的基本情况,据濮茅左先生在简《周易》的“说明”中所云:“楚竹书《周易》总58简,涉及34卦内容,共1806字,其中合文3、重文8、又25个卦画。
完整竹简两端平齐,长44厘米,宽0.6厘米,厚0.12厘米左右,三道编绳”,“一支完整的竹简一般书写44字左右。
书体谨严工整,大小一致,字距基本相同,每卦所占简数,或二或三。
全书抄完后曾作了校对,如抄者在第54简中发现了漏字,并将漏字补在两字的空隙间”,“楚竹书《周易》无易传内容”。
②一、楚竹书《周易》的基本特点综观楚竹书《周易》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结合易学发展演变到战国时代的背景,总结出楚竹书《周易》所具有的几个显著特点。
1.楚竹书《周易》中所运用的卦画符号,是数字卦与符号卦日趋统一的又一典型例证数字易卦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漫长里程,至西周晚期《易经》一书创成之后,数字易卦才在真正意义上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综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综述
陈仁仁
【期刊名称】《周易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具有多重文化学术意义.它的发表,立刻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一年来,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考释、文本解读、楚竹书<周易>特殊符号以及卦序问题上.其中又以文字考释和特殊符号问题的讨论最多.【总页数】12页(P16-27)
【作者】陈仁仁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豫、咸二卦 [J], 萧汉明
2.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札记二则 [J], 张通海
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蒙卦异文考辩 [J], 马龙
4.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札记二则 [J], 张通海;
5.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所引《尚书》文字考——兼释《战国楚竹书·缁衣》有关的几个字 [J], 臧克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蒙卦异文考辩
Vol.36No.3Mar.2015第36卷第3期2015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近年来,民间易学大盛。
所谓易学,主要讲象数和义理两类,与古人相似。
但由于其不重视语言文字,就对一些尚存疑的卦辞或望文生义,以求经义能够勉强讲通,或穿凿附会,彰显儒家伦理。
因此要想厘清经义,就必须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存疑卦辞进行考辨。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以下称楚竹书《周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部《周易》。
楚竹书《周易》的出土为我们了解、研究先秦时期的文字提供了可靠的文物数据。
《周易》流传两千余年,儒家尊其为群经之首,道家奉其为三玄之冠,可谓是大道之源。
其中蒙卦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滥觞,因此准确认识蒙卦对今人而言具有有重要教育意义和重大理论价值。
我们认为,对蒙卦认识存在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异文。
本文通过对楚竹书《周易》与帛书《周易》、今本《周易》经文进行比对,统计出这三个版本《周易》蒙卦中的异文共计11组(重复计为一组),依序为:晶(三)、又(有)、躳(、躬)、亡(無)、(攸)、尨(蒙)、吝(閵)、僮(童)、(擊)、(禦)、(寇)。
其中晶(三)、亡(無)、(攸)、吝(閵)、(禦)、(寇)这6组异文前人已有精辟的训释,我们不再赘述。
文章试图在对又(有)、躳(、躬)、尨(蒙)、僮(童)、(擊)这5组异文的字形、字音、字义进行考辨的过程中揭示一些人们一直忽视或未准确认识的问题,探求蒙卦卦辞的准确意义,恢复其本来面貌,从而在文字学的角度为易学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看法。
一、又躳(有、有躬)濮茅左先生在释文考释中认为:“‘又’讀為‘有’。
‘躳’,古‘躬’字,《集韻》:‘躳’,《說文》:‘身也’,一曰‘親也’,或从弓,又姓’。
”[1]训“又躳”二字为“有躬”,与今本同。
“有躬”语出爻辞“六三:勿用取女。
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文献研究
第二章首先对 《郑子家丧》 甲乙本进行了比勘。 在必要的简文释读和文意疏 通之后 , 我们对简书所涉及的郑国子家弑其君郑灵公、郑子家丧、楚庄王率军围 郑、晋楚两棠之战等多个历史事件进行了考证和辨析。
简文根据需要对史实作了处理 , 对《春秋》和《左传》中所记录的“春秋” 笔法加以肯定 , 着重阐明了楚庄王以 “礼” 争霸天下、 打败晋国的历史故事 , 简文 可能是要为当代君王为政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简书的重心不在记事而在说理。
简书的不少内容还同宇宙发生论、 古史的再发现与再阐释有直接关系。 作为 对把握“道”与万物生灭变化的方法和过程的贵身、 心性论有密切关系 , 所以它应该同时继承了早期儒、 道两 家的某些思想。
简书贵“一”、提倡“执一” , 是自《老子》、《黄帝四经》以来战国早中期就 开始盛行的一种文化现象 , 简文又把原属于养心、修身和闻“道”的“一”发展 为政治哲学上的“一” , 并倡言“取天下”、“治天下” , 则又与当时追求“王”天 下的王道之治以及魏惠王等诸侯相继 “称王” 的政治运动有密切关联。 本文推测 简文可能创制于战国中期偏早 , 其作者为三晋名士: 就学派性质而言 , 简书是受形 名学思想影响 , 以儒道结合为主干 , 以儒学思想为最后归依的一部著作。
萧汉明: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豫、咸二卦
中说: 不害于物。不为物害者必有所备, 国语 ・ ” 故《 晋语》 豫而后给”《 云“ ,淮南 ・ 说山》 知者善豫” 云“ , 《 礼记 ・ 学记》禁于未发之谓豫” 说苑 ・ “ 。《 建木》 学记》豫” 预” 春秋 ・ 引《 “ 作“ 。《 左传》 庄廿二年“ 圣人 为之岂犹豫焉”《 ,释文》豫, “ 本作预” 说文》预, 。《 “ 安也”与豫通。象之大者, , 不害于物, 有安全感, 故与 预通, 此当为引申义。而所谓怠也、 乐也、 喜佚说乐也, 不可能从“ 字引申而出, 豫” 故推测其必与“ 或 橡” “ 字有关。由“ 等字到“ , 仔” 乡” 豫”存在着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 在字例不足征的情况下, 推测是不得已 之事。推测不是实证, 只是对实证的期待。
九四 袱乡, 母AM欲 堕。 大又援,
六五 贞疾 , 亚不死 。
上六 呆乡, 亡咎。 成又愈, 羹参 利建i x行师。
步, 整理者蹼茅左先生引出土文献证此字同“ , 余”是也。其云: “ 字同‘ 1 (包山楚简》 ・ 余’`} ( t' i ( 二 八 二) 又作‘ 、解’《 留’‘ (包山楚简》 ・ 二 一一八、 ・ 二 一三七反) 是其证, 金文《 A F书击》余’ 步’ 郭店楚 ‘ 作‘ , 《
字之故也。
在汉代今古文之别中,舆” “ 之古文常作“ ,豫” 豫”“ 之古文亦有作“ 者。( 舆” ( 经籍纂话》舆” “ 字条 :古 “ 文‘ 作‘ :仪礼 ・ 舆’ 豫’《 乡射礼》宾不舆’ 《 ‘ 注,聘礼》介皆舆’ 《 ‘ 注、公食大夫礼》鱼腊不舆’ ” 古文 ‘ 注。又“ ‘ 为‘ ’《 舆’ 豫 :仪礼 ・ 士昏礼记》我舆在 ’ 《 ‘ 注、乡饮酒礼》宾介不舆’ ” 《 ‘ 注。又“礼记 ・ 曲礼》定犹舆也’ ‘ , 《 释文》舆, ‘ 本作豫 ’《 、 谷梁》 禧八年注 ‘ 以乞得舆之’《 ,释文》 舆, ‘ 本作豫’” 经籍纂沽》 豫” 。《 “ 字条: “豫’古文作‘ ,一切经音义 ・ ‘ , 舆’《 十九》” 。由上可见, 在汉代今古文中, 尚未出现以“ 为“ 、参” 豫” 余”“ 、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卦爻辞校札九则
作者: 丁四新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44-5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8期
主题词: 楚竹书;周易;卦爻辞;校札
摘要:文章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部分卦爻辞的训释作了探讨,认为:《孠》九二“ ”读作“沙”,郑本作“沚”,“沚”乃“ ”字之形讹,“ ”为“沙”字或体;《 》六三“可 ”读作“盱豫”,不读作“歌豫”,意为“妄大之豫乐”也;《钦》九三“ ”,帛本作“ ”,均当读作“腓”,今本作“股”,则疑后人有意改字所致;《钦》九三“隓”字读作“随”,帛本、今本亦作“随”,俞樾认为今本“随”字当读作“ (腿)”,说误;《楑》六五“陞宗”,“陞”即“陞(升)”字,训“登”,“宗”训“宗庙”,不训“宗主”,又本爻“ 肤”读作“噬庸”;《艮》九三“衍”,帛本、今本作“肥、夤”,三字均读作“臏”,“夤”为“臏”之通用字,训“夹脊肉”;《丰》九三“芾”,帛本、今本作“薠、沛”,三字均当读作“旆”,训“幡幔”,虞翻则云“日在云下”“不明”称“沛”,说误等。
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补正
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补正上博竹书(三)有四篇组成,即《周易》、《仲弓》、《恒先》、《彭祖》。
今仅就《周易》篇中的部分释文略作讨论。
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1、《周易》第2简有字作A,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今本均作“需”。
作者怀疑该字从“子”、从“而”省。
按:此字从“子”没有问题,但是“子”上绝对不是“而”,应该是“�怼薄W钟旨�于曾侯乙墓编钟铭文,旧释为“嗣”,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字当读为“乱”,详另文)。
楚系文字中从“�怼鄙�的字很多,如:《包山楚简》151简中从�H、从田、�砩�之字,又见于九店楚简56・13、56・15、56·20、56・24。
上博竹书(一)《孔子诗论》21、22中的“宛”等字所从的“�怼本�与A所从同。
A似应读为“�X”。
“�怼薄�“�X”上古音均为元部字。
“�X”、“需”二字古通。
详见高亨《古字通假会典》212页。
因此,A当读为“需”。
2、《周易》第7简有字作B,又见于第53简。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今本均作“次”。
作者隶作从“宀”从“ 姊”(无女旁),读为“次”。
按:此字读为“次”是正确地。
但字形分析可商。
B当分析为从“宀”,“C (刺的左旁)”声,读为“次”。
B所从的C,与郭店简《缁衣》19、43“救”字所从的左旁相同;与《仲弓》14简“早”字下部所从相近。
上古音C,清纽锡部;次,清纽支部。
二字双声,韵部对转。
B可读为“次”。
3、《周易》第15简有字作D。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今本均作“冥”。
D作者疑为“杲”字。
陈伟先生认为是“某”。
按:D当分析为从“木”、“冥”声,释为“�i”。
此字“木”上所从并非是“日”,右部有一小部分涂黑,当是有意为之,这很自然地使我们想到上博竹书(二)《容成氏》37简中“皮”后之字,一半明一半黑,与D上半所从同,当释为“冥”字。
说详另文。
“榠”字又见于信阳简、包山简、曾侯乙墓简,李零先生早已释为“�i”(《读楚系简帛文字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147页,科学出版社1999),颇具卓识。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研究概况及字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研究概况及字编楚文字在戰國文字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楚文字受到了學界廣泛的關注。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的公佈在哲學、文學、歷史、宗教、軍事、教育、政治、音樂、文字學等領域掀起了研究熱潮。
但主要研究集中在文本釋讀上。
文字的釋讀是各領域研究出土文獻的前提工作,而文字編則是以簡明扼要的形式表現釋字成果,以便查檢比勘,我們採眾家之長,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編寫字编,為人們進一步研究这批和以後的竹簡做一個基礎性的工作。
本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研究概況,主要從竹簡編連、歷史地理、哲學思想研究、文本釋讀等四方面,對上博藏楚簡目前的研究情況做了大略的概括;第二部分為字编正文,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中的字作窮盡式收集,該部分由凡例、字編正文(一~十四卷、合文、重文)、附錄、檢字表組成。
_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_三_周易_刍议
息仅研究找到息缺失补入探进过单研纳嗣后标单院师范又些然未至见至还待步充资料传献机科失补画数作长沙作长堆缺失补入探进过单研纳嗣后标单院又墓后责任编河缺洛展又开长详细紧溯阴料传留河缺洛展又开长详堆河痕迹供痕详细我们墓辑河嗣后缺洛展又科参后缺洛展又科何乎缺洛展又迹矣再事赜详道焉我们章辑河陔余帮助堆他伏详标罗芳页院责时还帛指自联想现并编刻本原收学术界责别视原刻尤辈纷责写信予励李勤学先又想撰卷使缺失补入探进过单研纳嗣后标单院羲洛展因又语凤鸟缺洛展又责研究向前进缺仰观展又变化综创迹新程责撰步初河失补入探进过单研纳嗣后缺展又详想几化河失入单研嗣后缺展又详变失入单研嗣后缺展又个想问长沙堆标汉墓样卜曰皆阮元院责经卜沙卜即称责郑玄注似卜内云归似藏责莫杜子藏长春宓戏学黄帝云藏长贾黄公云卜长内贾彦公云藏长疏黄纯云卜长内疏彦纯责首义匝正统黄学黄彦纯想'钟林未单贾冲丑簇寅月殷责林渐留暗李勤收示想刻云着且期依排宫缺展又题开崔缺仰观又科缺东过又科缺洛展又题开失入单研嗣后缺展又壁遗个堆藏长春宓戏足五学黄帝责进撰步过只使末照前术励学刻序形分学缺展又后仅注疏晰注完美堆题开变这藏长春黄待玄责林新黄使未黄学首编即黄责林考黄使未黄学首编统黄责林证黄使未黄学首编统黄责林实黄使未黄学首编正黄责林对黄使未黄学卜黄责林曾黄使未黄学卜黄责林版黄使未黄学藏黄责林客黄使未黄学正黄想事藏长春黄帝学求度进辑卜去行春黄帝探讨结果元学着更加藏去行春黄帝学令彦探服河八详赜示科阳爻都用河详赜示加正去行春黄帝学黄论探乃着未筮论系注学起仅加统去行春黄帝着未筮论待题学题达探编卜章卜去长真历加长去行春黄帝探讨史予献土足五想阅充事藏长春黄帝学求度责撰步章吸编符化程尤痕度辑样刻责着且期依排宫缺展又堆六十四题鸟待八题组合传成堆责并渐进迹黄系注予非展另黄加样筮责着且期依排宫缺展又崔缺洛礼又壁载河大卜掌缺三展又之法详科河筮人掌缺三展又详堆缺仰观又科缺东过又科缺洛展又陔系密切变料讨论第墓点变八题相重得六十四题变重题堆基础鸟八题变在通创乎缺洛展又仅河八题详墓词问作现综沙流责郑玄缺系辞又即流责缺他题又卜流想'派待按未辑卜去河鸟故刚柔相摩责迹黄系组责型待林阳演责绎待林种没想详标缺系辞失又院藏去河鸟故四营而成展责展编迹它研辈黄责迹黄研素辈想详标收着院正崔统去河鸟故展有太极责进帮痕助想痕助帮另氏责另氏帮迹黄想迹黄尤世传责世传帮?盖想详息36息标缺系辞失又院长去河八题成列责氏果郑玄虚想常研注待责彦果郑玄虚想余凸系凹责它果郑玄虚想详标缺系辞下又院奇去河画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责损偶盈氏暗缺责必偶盈界暗扁责盈益累待似积扁待叠责厚耳尽圣责道耳尽位责暗进终异迹黄责林焉交乎待凝责林已再位待兼想详标收着院即去河八题道象告责彦氏林兼判责余凸尊卑责研世传向殷虚想详标收着院沙去河天地定位责殊赜焉全责阳种系才责迭赵原系翼责迹黄系洛想畴谓瑞河责尚效瑞虽责进亦范虽畴并想详标缺他题又院着等门任河八题详堆迹矣透露作综河八题详堆三种传成新法辑标卜院?白帮辈迹黄界加标藏院孔局帮辈迹黄界加标正院盈位限异迹黄界想迹黄系注予使非展另黄学迹黄责赐参进林损盈必海厚耳尽圣云道耳尽位使籍社限异湖效学南辈迹黄想常民责撰步北着且期依排宫缺展又堆六十四题鸟待既成堆八题组合传成堆六十四题责并渐进北进迹黄系注学非展另黄想华暗注黄待册责撰果缩缺参后洛展校痕又前言仅将其概括化四种辑标卜院标单注黄加标藏院交院注黄加标正院师范注黄加标统院似责注黄想标任编辑责卜曰沙即罗责样藏统芳正奇页院收时撰还初帛宫缺洛展又同缺仰观展又科缺东过展又科缺乾坤展又联系起来思供责乎程指湖辑河从参后缺洛展又八宫题序堆组合新式仅责撰步自视研视扁联想励现杜学缺仰观展又科缺东过展又科缺乾坤展又堆爻题大象八宫分宫取象堆形式详标收着责样长奇页院责并阅充乎刻本缺汉魏丛后又将缺画三坟息观坟息仰观展爻题大象又八宫分宫取象歌科缺画三坟息气坟息东过展爻题大象又八宫分宫取象歌科缺画三坟息形坟息乾坤展爻题大象又八宫分宫取象歌等三组八八六十四幅重题爻题大象歌责原原本本收暗宫玄想标收着责样长奇云长即云长沙页院着等盈度别时指励学术界学求别注视责尤郑进学术界学分刻辈李勤纷纷写效信予林型励想求别进公学瑞李学勤先帮还使缺参后洛展校痕又撰写综序言变在老墓辈专家找者堆鼓励下责撰又服单罗时题撰写子展另卷本学缺洛展堆智慧又变在该后第五卷仅专门讨论综河三展之争)))缺仰观又科缺东过又科缺洛展又之真伪详责予湖子河三代缺展又后堆继充性详堆结论变标任编辑责卜曰曰卜罗责样沙藏芳沙沙页院着且期依排宫缺展又堆面世责又使撰学研究向前凹进子刻步想撰初步卷使着且期依排宫缺展又可能鸟缺洛礼又大卜崔筮人壁掌管缺仰观展又责长沙罗责堆汉墓帛宫缺展又则鸟缺洛礼又大卜崔筮人壁掌管堆缺洛展又变加失找术界公认堆王家台秦想缺展又化缺东过展又责事样责缺洛礼又壁载大卜崔筮人壁掌管堆缺仰观展又科缺东过展又科缺洛展又等三部缺展又后程都有综供画堆发现变缺洛礼息春官宗伯又辑?卜河掌缺三展又之法辑刻曰缺仰观又责筮曰缺东过又责单曰缺洛展又变其经题皆八责郑别皆非展编另详标阮元责样沙内沙页院想经黄即迹黄责别黄即非展另黄责并称使注黄想郑玄注辑河名曰仰观责似殊湖内云全并想归藏瑞责再位莫原归研藏暗郑玄想杜子春云辑-缺仰观又责宓戏想缺东过又责黄帝想.详标收着责样沙内藏页院贾公彦疏云辑河此缺仰观展又责郑黄林纯新使首责新使殊责殊着殊未责进公缺仰观又变云气作内余观责亦公缺展又化缺仰观又变缺东过又者责再位莫原归研藏暗郑玄瑞责民缺东过展又责林纯客使首责客使扁责亦再位莫原归研藏暗玄责亦公使缺东过又也变郑虽凤解缺洛展又责郑公缺洛展又者责缺仰观又科缺东过又责皆原判扁皆责林义公缺展又责偶-洛.非地助变道缺洛展又道纯乾化首责版使缺责缺前师匝暗另时责亦公缺展又化-洛.也变必道三者化首者责耳单正单统待义想亦缺律历志又云'黄钟使缺统责黄钟子使缺正想林钟使扁统责未待冲丑责亦使扁正想?簇使册统责寅使册正想师林展刻月使正责缺统责亦林版使缺首想殷林展筮月使正责扁统责亦林客使首想师林展单月使正责册统责册足使黄首待符想新渐正月责亦林新使首并想详标收着责样沙内正页院贾公彦学疏莫留子缺仰观又首题堆题开化艮题科缺东过又首题堆题开化坤题科缺洛展又首题堆题开化乾题堆息责收时并暗示着缺仰观又科缺东过又科缺洛展又堆六十四题凤仅题开相同责研且黄公并进?收息37息缺失补入探进过单研纳嗣后标单院师范又些然息缺究找研究又藏内内长罗样卜内期38息缺失补入探进过单研纳嗣后标单院师范又些然息息39责林新黄使未黄责依流排派照予励学新宫迹黄果着且期依排宫缺展又仅都可道找到责照原足学进新宫样五黄素标素过院未前莫留黄帝责只莫留子末元标即样长奇皆元院想依照着等学黄序责初着且期依排宫缺展又壁缺失堆三十题补入其仅责形辈刻贾林未黄使本云依先缺迹黄序系注学宓戏学迹宫非展另黄黄序责林民异使缺仰观展又供画发现责偶进展分向前学想事初编待暗新学考形联现予林证实想对暗缺三展又堆探讨责撰曾果卜曰沙即罗湖版学缺参后洛展校痕又前言堆第三部分河题序详仅进创过再事想单堆探讨责并初缺汉魏丛后又仅堆缺画三坟息观坟息仰观展爻题大象又科缺画三坟息气坟息东过展爻题大象又科缺画三坟息形坟息乾坤展爻题大象又纳入综讨论之仅变嗣后又在卜曰曰内罗湖版学缺洛展堆智慧又墓后仅专列墓卷探讨河三展之争)))缺仰观又缺东过又缺洛展又之真伪)))三代缺展又后堆继充性详变这些虽然未至十分之见责现探进服客盈云实事求进学起度去进行探讨学结果想对暗缺三展又堆讨论还有待余进墓步充分地将供画资料崔传世迹献有机地结合起来进创科找认真堆研究责冲前予湖更加令册信服学结论想单云着且期依排宫缺展又爻画崔数矣题失入单研嗣后缺展又爻画阳爻作河详责令彦异河八详责常研究自视扁使撰步联想励畴称黄想畴称黄乃进积?白筮黄术联系果刻起学想着且期依排宫缺展又爻画崔长沙步王堆汉墓参后缺展又爻画相同变留余参后缺展又堆爻画责撰曾果缺参后洛展校痕又前言堆第墓部分河爻画崔-河开.科-洛后.详仅展开综再事详细堆讨论责原仅初彦结积?白筮黄术崔彦题联系起效进行子考证责研且初?白筮黄术积河河开详科河洛后详紧密地结合起来责写子长达藏正页标经卜去长再称院学论证似章想着且期依排宫缺展又面世之后责撰卷真扁研究子郑黄论积彦结责收时初历史似献积湖土似献责尤郑进积湖土学畴称黄结归起效研究责并卷真扁阅时子李学勤先帮学缺洛展经传溯资又责果充分吸耳学术界研究辈果学籍社着责予湖子新学结论责卷使着且期依排宫缺展又仅堆爻画崔长沙步王堆汉墓参后缺展又仅堆爻画都鸟阴阳帮助堆爻画责郑玄令彦彦结符皆乃进彦结符皆化过程学痕迹责并非进河阴爻爻画遗留综数矣题开堆痕迹详标任编辑责卜曰曰卜罗责样卜页院责畴称黄进范学联展玄学另刻贾流派想按照郑经黄皆迹云郑别黄非展另学原偶组归起效学缺仰观展又科缺东过展又科缺洛展又责乃进果编子南辈尤型学令阳彦结迹黄学籍社着演绎湖效学着未筮论分乎学非展另黄责事种非展另黄赐参北积畴称黄没编华系责它学组归元素进迹黄责研原进令阳符皆责令阳符皆进迹黄学组归元素想华暗事刻度责崔等学探讨向林帮助撰步想崔氏另世系传范学待勤责郑照撰缺展题开他又堆前三他可供我们参供变息40息缺究找研究又藏内内长罗样卜内期缺阴阳画又云辑河缺展又之题爻余何起乎?盖起暗刻令刻阳并想阳论实责令论虚责阳常编余责令常原足责亦阳待氏凸责令待氏凹想阳盖林凸责亦郑畴单研使奇加令损林凹责亦郑畴痕研使偶并想视偶结黄待终责现刻盈刻缺责原必扁并想郑还益林单责又益林非责累积注叠责仅原向厚责乃使扁长形耳想详标崔等责样奇奇曰页院郑筮缺阴阳画三重又云辑河阴阳分矣责令阳待它未待尽并责圣册盈暗缺道册事责位编着玄未待别责时编终玄终待异责暗进耳结研单注待责研予迹焉责公待使黄想缺扁瑞责令阳待论并责亦林纯阳纯令氏待想迭赵瑞责令阳待服并责亦林阳玄编令责令玄编阳氏待想实云证瑞责令阳待初交并责未辈乎形责亦使阳种想新云对瑞责令阳待南凝瑞并责已辈乎形责亦使殊赜想界氏待?责尽乎民虚想详标收着院郑单缺八题再重又云辑河然而人事之赜非题壁能概也责圣册暗进又耳迹黄研再注待责予非展另责研行黄分待使非彦想归痕氏研使刻论责兼筮凝林辈刻义责视还余凸判责尊卑分责凝编玄原玄待分责兼编赐原赐待殊责研册事待赜暗进乎全虚想亦曰辑-八题成列责氏果郑玄虚加常研注待责彦果郑玄虚想.鸟故责迹黄瑞责耳令阳待结研单注待瑞并加非展另黄瑞责非令阳待结研非注待瑞并责乃耳迹黄研再注待瑞并想亦结待注研单并责编必别单瑞并加彦待积研非并责编必别非瑞并想亦曰辑-有天道焉责编册道焉责编扁道焉责兼单才研痕待责亦非想.又曰辑-分阴分阳责迭服凸余责亦缺展又六位而成章变.详标收着责样奇奇曰芳奇即内页院缺道云册道云扁道单才待北乃进注黄待还册步研究黄帝彦结照耳予学辈果想赵翼学缺陔余丛供又卷墓河画题凤乎余-河开.详也可道帮助我们探讨数矣题变他他辑河伏羲因河开而画题责?范常洛宫研演畴责形足进北并想缺论语又河开崔凤鸟语言责现谓责瑞待瑞耳想郑结黄待化责偶缺系辞又下传伏言包牺氏仰则观象余天责必偶盈界暗扁责盈益累待似积扁待叠责厚耳尽圣责道耳尽位责暗进终异迹黄责并未判常河帝研起并想缺系辞又失传虽有-河作开责洛湖宫责圣册偶待.之语责视着似尚编-天地变化责圣册效待.等语责偶帝宫虽亦结黄照耳责研结黄究非李耳帝云宫并想详标赵翼责样藏页院别视赵翼等册并没编李门探讨缺展又题堆起资责并原向前乎白孔子学缺系辞传又鸟在综合堆基础失堆创新责常研只局限暗似本学考充想林着进撰果研究着且期依排宫缺展又堆过程仅壁想到堆几个问题责公待暗世责林求留暗李勤收示责写信前予励?勤学卷收崔赐留想参考似献崔等责卜曰沙正罗辑缺崔东壁遗后又责着海形籍湖版社想任编辑责卜曰沙即罗辑缺参后洛展校痕又责湖南册民湖版社想至卜曰曰卜罗辑缺洛展堆智慧又责河北册民湖版社想李学勤责卜曰曰藏罗辑缺洛展经传溯资又责长春湖版社想罗芳页责藏内内正罗辑缺失补入探进过单研纳嗣后标单院又责着海形籍湖版社想阮元责卜曰沙内罗辑缺十三经注疏又责玄华宫局想缺三研志又责缺章十四到又第正册责缩标度本责玄华宫局想赵翼责卜曰曰内罗辑缺陔余丛供又责河北册民湖版社想标异瑞单位辑长沙学院界学积公首月符学系责首探师范?学范学研究照院责任编辑辑罗传芳息41息缺失补入探进过单研纳嗣后标单院师范又些然。
上博藏簡《周易》爲西漢古文經本子源流考
案:此條爲諸楚系簡牘文字字形與西漢初期齊地(戰國時楚國勢力曾達於此) 之文字同形。
(2)簡五“ 即命愈”之“ ”,整理者云:“‘ ’,即‘復’字,《郭 店楚墓竹簡》、《包山楚簡》、金文《中山圓壺》等都作此形,从辵,复聲。”(143 頁)
① 今文學派有施(讎)、孟(喜)、梁丘(賀)、京(房),古文學派有費(直)、高(相)。 ② 黃人二:《讀上博藏簡子羔書後》,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會議論文,浙江:杭州,2004 年 11 月 10 日至 13 日。 ③ 朝代之嬗遞,於經學與史學上,不僅有五德說,尚有三統說。前者以鄒衍爲代表,後者亦可稱爲 三科九旨說,以《公羊傳》爲代表。
187
中國經學·第一輯
經著作之中,故欲探索上博藏簡《周易》爲西漢古文經抑或今文經本子之一源,衹 有從古文字的字形上稽求。一二之孤證,或難以附會,但例證既多,則轉而可藉以 說理。進一步說,古文字中品類緐眾,究與何種字形多所相似,乃稱得上與何本爲 同源?曰,於本篇論文之命題上,當以《說文》古文(其他字書、韻書、傳抄古文 亦屬此類,因爲其多承襲《說文》而作)與山川得鼎彝之銅器銘文文字爲主,而其 他戰國古文字爲輔。因爲竹簡本的文字本身就屬於戰國楚系之文字,若以戰國文字 此一大範圍觀之,則可以籠統地說戰國六國之文字大約都相去不遠,楚國文字與他 國文字亦大致相同。然就細微的角度視之,東方六國個別國家之文字,於字形結構 乃至於書寫風格上,還是有極大差別的。而《說文》以與篆文或籀文相同字形之古 文不另重出,意即古文之字形有時即與篆文、籀文相同,此類爲數較多,但因不能 看出各種不同文字書寫和結構的歧異特殊性,故凡相同之部份,原則上不予討論。 以下嘗試先舉整理者之說,自己加案語於後,並再說明其他例子。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蒙卦异文考辩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蒙卦异文考辩作者:马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3期摘要:《周易》流传两千余年,儒家尊其为群经之首,道家奉其为三玄之冠,可谓是大道之源,其中蒙卦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滥觞,因此准确认识蒙卦对今人而言具有有重要教育意义和重大理论价值。
我们认为,对蒙卦认识存在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异文。
本文通过对楚竹书《周易》与帛书《周易》、今本《周易》经文进行比对,试图在对又(有)、躳(、躬)、尨(蒙)、僮(童)、(擊)这5组异文的字形、字音、字义进行考辨的过程中揭示一些人们一直忽视或未准确认识的问题,探求蒙卦卦辞的准确意义,恢复其本来面貌,从而在文字学的角度为易学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看法。
关键词:简帛;周易;异文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12-04近年来,民间易学大盛。
所谓易学,主要讲象数和义理两类,与古人相似。
但由于其不重视语言文字,就对一些尚存疑的卦辞或望文生义,以求经义能够勉强讲通,或穿凿附会,彰显儒家伦理。
因此要想厘清经义,就必须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存疑卦辞进行考辨。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以下称楚竹书《周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部《周易》。
楚竹书《周易》的出土为我们了解、研究先秦时期的文字提供了可靠的文物数据。
《周易》流传两千余年,儒家尊其为群经之首,道家奉其为三玄之冠,可谓是大道之源。
其中蒙卦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滥觞,因此准确认识蒙卦对今人而言具有有重要教育意义和重大理论价值。
我们认为,对蒙卦认识存在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异文。
本文通过对楚竹书《周易》与帛书《周易》、今本《周易》经文进行比对,统计出这三个版本《周易》蒙卦中的异文共计11组(重复计为一组),依序为:晶(三)、又(有)、躳(、躬)、亡(無)、(攸)、尨(蒙)、吝(閵)、僮(童)、(擊)、(禦)、(寇)。
关于上博楚竹书的解读与研究
关于上博楚竹书的解读与研究关于上博楚竹书的解读与研究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是我国简牍史上发现保存战国竹书最多、内容最丰富的,约1200余简,35000余字,其中时人自命书题达20余篇。
上博竹简的发现,是学术思想中的一次大震荡,对中国学术文化的未来定将产生巨大影响。
马承源先生认为,竹简的发现意义已不亚于重建一个博物馆,饶宗颐先生认为大批楚简的出土和研究,将给21世纪的中国带来一场“自家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代替上一世纪,由西方冲击而起的新文化运动”;萧萐父教授说:“郭店竹简和上博竹简的全面研究,势必重新审理这些大悬案,重新改写中国学术史、经学流变史、楚国文化史”.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二)》的研究《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第二册先后于2001年u月、2002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成了2003年学术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发表有200余篇,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与中国社会院简帛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以及等各地召开了不少研讨会,有些报刊还开辟了“新出土文献研究”专栏。
学术界对上博简等新出土文献的研究重点是以竹书纠正或补充传统文献,以及对竹书解读的不同看法。
有学者认为,上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为我们研究孔子与《诗》的关系又做了文献上的丰富:首先,《孔子诗论》充分证明了先秦的用诗风气之盛;其次,在《孔子诗论》中,孔子基本是从诗的本义出发来评价诗篇的风格,与后儒定义的“风雅正变”说有很大差距,第三.传统诗论中的“美刺”说可以说完全是对《诗经》的误解,对封建时代的一些错误的诗说,《孔子诗论》为我们作了全新的辨正,使我们认识《诗》的本来面目。
有的学者认为,上博《孔子诗论》的发现,对整个先秦《诗》学批评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在从孔门《诗》教到《毛诗序》的流传过程中,上博《孔子诗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
上博《孔子诗论》对后世《诗》评具有指导性;第三,上博《孔子诗论》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深远意义。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编(一~五)》序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编(一~五)》序
吴振武
【期刊名称】《中国文字研究》
【年(卷),期】2008(0)1
【摘要】本文一方面对古文字字编类工具书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严谨精练的工具书都是必要的,像《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编(一~五)》这样的工具书,将会是古文字学与相关学科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另一方面,作者引化学家洛德·霍夫曼的话为同调,对古文字学界寄予更高的期望。
由于字形类工具书只能告诉读者当下被学术界视为正确的解释和结论,而学者获得这一认识的曲折过程则往往是无法体现的,因此作者希望将来有人来写一部古文字或古文字资料发明史,以昭示古文字学家的智慧。
【总页数】2页(P121-122)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编;工具书;序
【作者】吴振武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5
【相关文献】
1.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诗论”文字 [J], 臧克和
2.《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字形研究三则 [J], 左青
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文字考释二则 [J], 徐在国
4.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篇中的“五至”说起 [J], 高华平
5.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所引《尚书》文字考——兼释《战国楚竹书·缁衣》有关的几个字 [J], 臧克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再补释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再补释
陈秉新
【期刊名称】《南方文物》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对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阙释、误释之处,余曾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补释》一文,发表于《东南文化》2003年第9期。
后又陆续发现该书考释中的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兹再作补释如下: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陈秉新
【作者单位】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相关文献】
1.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札记二则 [J], 张通海
2.《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补释 [J], 陈秉新
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所引《尚书》文字考——兼释《战国楚竹书·缁衣》有关的几个字 [J], 臧克和
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补释 [J], 陈秉新
5.战国简儒家“仁”论元语言的蜕变——学习《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二册) [J], 李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的“首符”与“尾符”
On the head and end remarks of the hexagrams in the bamboo slips manuscript of Zhouyi 作者: 近藤浩之[1];曹峰(译)[2]
作者机构: [1]北海道大学文学部,日本札幌;[2]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周易研究
页码: 39-44页
主题词: 楚竹书;周易;首符;尾符;非覆即变;卦序;卦宫;八经卦
摘要:楚竹书《周易》首符、尾符所使用的方形结构。
由内、中、外三层构成。
依此三层结构进行分类,首、尾符号可以分为九种.将这九种符号和今本《周易》卦序非覆即变三十六卦图相对应,我们发现正好可以按四卦画一组,分为九组或九宫.假定楚竹书《周易》卦序确由九宫构成,则其与今本《周易》卦序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但也有重要区别,其分宫法与一般以八经卦为基础的分宫法也不相同.楚竹书首,尾符号的设置。
还反映出这样一种认识或意识。
即一个卦。
是由“卦画、卦名”和“卦辞、爻辞”两个部分构成的.。
上博藏簡《周易》爲西漢古文經本子源流考
上博藏簡《周易》爲西漢古文經本子源流考
黃人二
【期刊名称】《中国经学》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上海博物館藏簡《周易》一篇存有五十八枚竹簡,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所藏之一殘斷竹簡亦屬本篇,内容爲所謂之卦畫、卦名、卦爻辭,無注解之文字,故略判斷其爲先秦《周易》經文之一抄錄本,難於判斷文本屬西漢何家之學的源頭,可初步
斷定也。
雖然,此本屬古文經或今文經,亦稍能辨識。
蓋兩漢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
嚴格區分,在新出土文獻昌明之今日,漸知於先秦時代即已肇基。
例如,可以以同一經義兩者主張之不同,判斷文本之來源,姑舉數例:第一,乃是三代聖王感生之問題,今文
經學家主張聖人無父感生,古文經學家主張聖人有父父貴,則知《子羔》“有父父賤”爲西漢古文經學家經說之一源,但已稍事改造。
【总页数】11页(P186-196)
【作者】黃人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陝西神德寺塔藏經洞出土文獻Y0001《金光明經》卷第二爲唐人寫經考 [J], 黄征;王雪梅
2.熹平石經字形與漢代文字的規範——以石經與後漢簡牘文字的比較爲參照 [J], 趙立偉
3.漢魏《周易》經本的多元與流變——以《周易·訟卦》“窒”字爲中心 [J], 徐煒君
4.熹平石經字形與漢代文字的規範——以石經與後漢簡牘文字的比較爲參照 [J], 趙立偉
5.西漢的大土地經營和奴婢勞動--以對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所藏簡牘《奴婢廩食粟出入簿》的分析爲中心 [J], 李成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博藏楚竹書《周易》的復原與卦序研究(首發)孫沛陽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摘要】上博楚竹書《周易》如按今本卦序排列,其存佚情況呈現一定規律。
本文運用實驗考古學的方法,推測散失的竹簡數量,恢復竹書收卷的原貌,發現竹書《周易》若依今本卦序編聯,並在今本的上下經之間插入數支空簡時,竹簡的分佈狀態與預期最為符合。
因此,上博《周易》最可能依今本卦序排列,且已分有上下篇。
若然,則今本六十四卦卦序在戰國中期偏晚就已存在。
本文為竹書的整理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關鍵字】楚簡周易卦序竹書復原上下經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下簡稱楚竹書《周易》),殘存五十八簡,三十四卦。
這是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的周易經文文本。
該文本的發現對於瞭解《周易》的原始面貌,考釋文辭用字演變,理解文本最初含義有著啓發性的意義。
同時也為解決易學史上的相關問題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資料,彌足珍貴。
但由於盜掘出土以及流傳時的散失,楚竹書《周易》并不完整,殘缺過多,尤其是其六十四卦的順序並不清楚,這點未免遺憾。
1.對楚竹書《周易》卦序問題的提出在歷史上,《周易》有過多個卦序系統。
對於楚竹書《周易》的卦序,目前有諸多學者進行了討論。
整理者濮茅左先生根據楚竹書《周易》上面特殊的紅黑符號,總結歸納其特徵,通過符號的陰陽相承變化,認為楚竹書《周易》可能“存在另一種卦序”。
1李尚信先生認為“竹書卦序運用的很可能就是今本卦序。
”2姜廣輝先生認為“楚竹書《周易》的卦序與今本《周易》的卦序是大致相當的,但不排除局部卦序有所變化和不同。
”3李、姜二先生的觀點是從義理角度對卦序進行分析而得到的,惜缺乏強證。
本文通過復原研究認為,楚竹書《周易》卦序與今本周易卦序一致。
在觀察殘存的楚竹書《周易》竹簡時發現,若按照今本的卦序排列,則楚竹書《周易》殘存卦的竹簡排列在一起,佚失卦的竹簡位置也排列在一起,兩者互相間隔,呈片狀集中分佈,將整卷簡冊分為二十二個區域,具體見下表(各卦定名皆按照今本):在這二十二個區域中,現存的卦佔十一區;佚失的卦佔十一區。
上述表格有兩個特徵,首先,無論是殘存卦的區域還是缺失卦的區域,編號小的區域裏面所佔的卦數都相對多,編號大的區域裏面所佔的卦數都相對少(表格前段連成片的卦數量多,反之亦然);其次,二十二個區域間隔分佈,沒有相互交叉。
這個特徵似乎與竹簡成卷有相關性。
按照常理,若是將其捲成一卷,再取走一部份(不考慮編繩連結的問題),則會產生內部竹簡連成片的少,外部竹簡連成片的多這種情況,正好符合目前這個分佈狀態。
一般來說,書籍類的竹簡都是成卷放入書笥中埋葬的4。
我們知道,上博楚竹書最初購藏的時候是保存在泥團里與泥水膠合在一起的。
泥團中間部份的竹簡保留完整,靠近泥團邊緣的部份缺有所散落。
5這個特殊的分佈現象啟示我們:楚竹書《周易》最初很可能是按照上述形式編排,在被扰动的時候,還保留成卷形態。
在盗掘和运输的过程中散失了一部分。
如果這個想法正確,那麼,可以推出楚竹書《周易》的編聯順序很有可能與今本卦序一致。
另外,楚竹書《周易》的保存位置也很可能是在泥團邊緣。
現在的狀態是由於另外一部份整體失散的結果。
下面對於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2.對於楚竹書《周易》文辭的確定先要考慮楚竹書《周易》的文辭與今本文辭的差異有多大。
在考察楚竹書《周易》的現存的文辭、帛書周易文辭與今本周易文辭,發現雖然文本有多處用字不同,但是,字數大致相同,只有個別幾卦有出入6。
我們認為周易經文在兩千多年的傳抄的過程當中,文辭基本沒有經過劇烈的刪改。
我們有理由相信殘缺竹簡的內容應該與今本《周易》大致相當,所以,利用今本《周易》的文辭來定楚竹書《周易》缺失卦的字數從而確定缺失竹簡的數量是可行的。
3.對於楚竹書《周易》缺失竹簡數量的確定我們認識到楚竹書《周易》抄寫上的一些規律:(1)楚竹書《周易》滿簡抄寫字數大約為45字左右(正負3個字的位置)。
(2)楚竹書《周易》的卦畫由上下體組成,佔兩個字位。
(3)楚竹書《周易》特有的“紅黑符號”,首符、尾符不佔字位置。
(4)楚竹書《周易》抄寫留“天頭”、“地腳”,滿簡書寫起於第一道編繩以下,訖於第三道編繩以上。
(5)楚竹書《周易》每卦的內容書寫完成之後,無論簡末留有多少空白,下一卦的內容另起一枚。
(6)楚竹書《周易》中有合文、重文的現象。
所以今本中若有兩個相鄰的疊字或可用作合文的字,算一個字的位置。
根據今本的《周易》經文以及上述的抄寫規律,我們計算出了缺失的竹簡數量,詳見下表:注:饒宗頤先生公佈了香港中文大學所藏《周易•楑》半枚竹簡就可以和楚竹書《周易•楑》相綴合8。
另外,李零先生公佈了小畜殘簡“孚膚女(如)”9,從這個現象可知,楚竹書可能還有部份殘簡未發表。
但是,我們認為楚竹書《周易》的字體非常特殊,而且內容有今本可對,不太可能出現本應屬於《周易》的整簡誤分到其它篇目的情況。
所以即便存在上博簡部分殘簡未發表的情況,也不會影響到對《周易》完整竹簡的情況的判斷。
因此,我們相信上述的表格展示的竹簡存缺情況是可以信任的。
上述表格顯示,簡冊被分為25個區域,殘存竹簡佔12片區域;佚簡竹簡佔13片區域。
這個表格除了更加充分體現了之前發現的規律以外,還有兩個新的現象:第一,在十二片殘存竹簡的區域中,每片區域中若干卦的竹簡都是連在一起,若是有佚簡,則每片區域最先的一卦缺首簡(或首二簡),或者最後的一卦缺尾簡(或尾二簡),或兩者都缺。
但是每個區域中間卦的部份總是完整無缺。
佚簡區域亦然。
第二,殘簡的分佈位置基本上都處於存簡和佚簡的交接部位.這些不是偶然現象,更加證明了之前假設成立的可能性。
上述表格直觀表示如下:(從左往右安排順序為末卦到首卦,即從“未濟”卦到“乾”卦,“0”表示現存竹簡,“8”字表示佚失簡)80080888888008888000888800088888800000888888000008888888800000088 88888880000008888880000000888888888888000000008888888888880000000000 888888884.對竹書本《周易》簡冊的復原想像上述直觀圖給了我們強烈的啟示,楚竹書《周易》最初可能是按照今本順序排列並捲在一起的。
於是,我們從未濟卦的方向朝乾卦的方向卷(即從左往右卷),畫出了竹簡成卷的想像圖(其中灰色的是殘存竹簡,白色的是佚簡竹簡):這個想像圖的效果和原來預期的基本一致,但是也有明顯的不同。
內部的九層,即從第八區域開始到最後二十五區域,分佈基本吻合最初的設想。
中心出現的混亂,是可以理解的。
(中心的幾枚竹簡由於流傳時可能暴露在最外面,二次散失的可能性比較大,而且,我們無法確定簡冊抄寫完成后是不是會存留空白的“贅簡”所以內層出現了一定的混亂是合理的)但是外三層,即從第一區域到第七區域出現集體錯位現象。
出現這個現象,有幾種可能。
首先,不排除有二次遺失的可能性。
目前我們見到的楚竹書《周易》,是經過二次遺失的殘存品。
香港中文大學所藏有的《周易·楑》半枚竹簡就可以和楚竹書《周易·楑》相綴合。
要造成目前這個分佈情況,猜測,可能是原先盜掘出來的一部份,比現在存在的數量多。
而在流傳過程中,表層(外三層)出現的滑動錯位,然後再失散一部份造成的。
但是,這個猜想由於巧合性因素太多,我認為,可能性不大。
我們再次觀察佚簡竹簡統計表格,發現第七區域佚簡竹簡出現異常現象。
第五區佚簡12枚竹簡;第九區佚簡9枚竹簡,而第七區只佚簡了6枚竹簡。
數量明顯少了。
按常理,這個區域所佚簡的竹簡應該介於9與12之間,而現在只是出現6,這個數字明顯異常。
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若是在第七區中加入幾枚空白竹簡,則竹簡的分佈狀態完全符合最初的預期(或者未必一定是空白簡,也有可能是空開的簡位),如下圖:(其中灰色的是殘存竹簡,白色的是佚簡竹簡,四枚虛線的代表空白竹簡)仔細觀察第七區,是“大過”卦、“坎”卦、“離”卦,下面緊接著的是第八區的“欽(咸)卦”。
這個位置是有其特殊的意義。
我們知道,今本周易分為上經下經,而其區分處正好位於離卦與咸卦之間。
在《漢書·藝文志》中載“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子夏傳》中也有記載:“……雖分上下兩篇,未有經字,經字為後人所加,不知起自誰始”。
《晉書·束皙傳》記載了汲冢竹書《易》也分上下經,甚至“與今本上下經同”。
通過這些記載,我們有理由相信《易》在最初的時候是分為上下兩部份的,或曰“篇”。
而楚竹書《周易》自然也應該分為上下兩部份。
而在上述假設下,第七區的佚簡異常極有可能與分篇有關。
可能是利用到了空白竹簡以示分篇。
而其位置,或在“大過”卦之前、“大過”卦與“坎”卦之間、“坎”卦與“離”卦之間以及“離”卦與“欽(咸)”卦之間。
與今本《周易》對照,當是“離”卦與“欽(咸)”卦之間,這也就意味著,竹書本周易與今本周易分篇在相同的位置。
若是這個假設成立,無疑是有重要意義的。
至於古人會不會利用空白竹簡以示分篇,需要通過出土的簡冊來佐證。
可惜由於出土的戰國簡冊大部份編繩都已朽爛,竹簡都是散亂的,我們基本無法知道最初的編聯方式是什麼樣的。
不過有一個現象可以給予我們啟示,那就是在出土的竹簡當中,會有一定數量的無字簡。
如1986年在包山二號楚墓中,出土了448枚竹簡,其中,有字竹簡有278枚,無字竹簡170枚10;1993年6月,沙市周家臺秦墓出土竹簡389枚,分篇經過調整后,擬名《曆譜》的有140枚,其中4枚無字簡綴於篇后(另外還有10余枚殘斷的白簡,由於殘段,對於其原本是不是無字已經不好判斷)11。
1993年10月,湖北郭店一號楚墓出土竹簡共八百多枚,其中有字竹簡703枚,其餘為無字簡12。
而目前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簡冊,是1930年左右,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居延遺址中,出土的稱為“永元器物簿”。
這卷簡冊有77枚竹簡,其中有兩枚空白簡(分處卷中和卷末),出土是尚裹緊為一卷13(圖1、圖2)。
圖1.“永元器物簿”局部,無字竹簡編聯狀況圖2.“永元器物簿”局部,無字竹簡編聯狀況對於無字簡的出現我認為可以分兩類討論。
一類是屬於無意留出的,大部分出現於先編後寫的簡冊。
由於不確定還會記錄多少內容,有可能會在簡冊後面遺留空白竹簡,稱為“贅簡”。
就像現在所用的簿冊沒有寫完而遺留有一定的空白紙張一樣道理。
而另外一種,則有可能是屬於有意留出的。
最為典型的就是“永元器物簿”。
在這卷簡冊當中,我們發現個別文字被編繩覆壓,所以,這卷簡冊當屬先寫後編,或者再編。
而在簡中,特意編聯上無字竹簡,這個恐非隨意而為。
對於永元器物簿,我們還有一個認識,那就是這卷簡冊並不是一次編完成的,而是分為多次編的。
陳夢家的《漢簡綴述》中,對其有明確說明:“永元器物簿包含了永元五年六月至七年六月整二年五個‘編’的匯合,它是分別書‘編’而後編綴五個‘編’成冊的,故麻繩蓋過了簡上的文字,而簡文一行直書無空格,乃先書於單簡者。